『壹』 何謂經濟貨幣化它對一國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與影響
分類: 商業/理財
解析:
經濟貨幣化的含義主要指:相對於自給自足的物物交換而言,貨幣的使用正在日益增加,也就是指交易過程中可以用貨幣來衡量的部分的比重越來越大。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都把經濟貨幣化作為研究重點,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 *** ith)、高斯(S.Ghosh)、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施瓦茨(Anna J.Schwartz)等經濟學家就60年代主要國家經濟貨幣化的比重進行了分析,從而得出一個結論:經濟貨幣化比率的差別基本上反映了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貨幣化比率與一國的經濟發達程度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一、我國經濟貨幣化的計算及其悖論
根據我國目前的常用方法,即採用M2/GDP的方式來表示經濟貨幣化指標,我們得出計算結果如下:
我國經濟貨幣化指標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經濟貨幣化指標(96) 36.1 40.8 46.0 48.9 51.8 57.8 54.5 61.4 64.1 62.2
經濟貨幣增長率(%) 13.1 12.7 6.3 5.9 11.6 -5.7 12.7 4.4 —3.0
同上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64.6 82.5 89.5 95.4 100.7 100.4 103.9 112.1 122.2 132.1 146.1
3.9 27.7 8.5 6.6 5.6 -0.3 3.5 7.9 9.0 8.1 10.6
資料來源:根據各期《中國統計年鑒》及《1999年中國統計公報》編制。
從該計算結果中,我們看到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的經濟貨幣化增長態勢十分顯著,換句話說,貨幣關系作為經濟關系的存在形式在我國已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深化與泛化,但當我們對比亞洲其它國家時,卻發現了一個悖論:經濟發展水平尚不發達的中國在經濟貨幣化指標上竟然絲毫不遜於一些經濟較發達國家和地區。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也是相當高的,以1998年為例,美國僅為0.67,而我國已經是1.32。由此我們得出一個事實:我國的經濟貨幣化發展呈現非常不正常的態勢。
二、我國經濟貨幣化水平與居民消費水平的格蘭傑因果檢驗
如前所述,一般來講,經濟貨幣化水平與一國的經濟發達程度呈正比,因此我們還可以從計量經濟角度來分析我國的經濟貨幣化程度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的相互因果關系『由於我們用M/GDP來表示經濟貨幣化指標,因此在進行因果關系檢驗時,我們必須採用與M、GDP無關的指標,筆者在此採用的是居民消費水平指標,具體的想法是,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的最實際體現即為居民消費水平。我國的相關結果數據如下:
我國經濟貨幣化指標與居民消費水平比較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經濟貨幣化指數 1.13 1.20 1.00 1.06 1.12 0.94 1.13 1.04 0.97
居民消費水平指數 1.17 1.14 1.11 1.10 1.11 1.17 1.23 1.33 1.14 1.26
年份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經濟貨幣化指數 1.04 1.28 1.08 1.07 1.06 1.00 1.03 1.08 1.09 1.08
居民消費水平指數 1.13 1.08 1.16 1.21 1.27 1.33 1.26 1.19 1.09 1.07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99)整理而成,其指數採用的是環比數據
格蘭傑(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是識別一組變數(x,y)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的一種常用方法。這里的因果關系是指格蘭傑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基本思想為:如果x的變化引起y的變化,那麼x的變化應當發生在y的變化之前,就認為x變化是y變化的原因。具體表述為:「對於服從平穩隨機過程的兩個變數x和y,如果用x、y各自的過去值和現在值預測y,比不用x的現在及過去值預測y所得的預測值較為優良,那麼就存在x到y的因果關系」。格蘭傑因果檢驗的具體方法如下:對於兩個平穩時間序列{xt}和{yt},其中t=1,2……T。要檢驗x是否為引起y變化的原因,構造以下兩個模型:
無限制條件回歸: (1)
有限制條件回歸: (2)
其中,εt是白雜訊,n是滯後階數(可以任意選擇)。
設假設H0:β1=β2=……=βn=0,分別對模型(1)和(2)進行回歸,得到各自的殘差平方和SSRu與SSRr後構造F統計量。
F(n,T-2n)=[(SSRr-SSRu)/n]/[SSRu/(T-2n)]
如果F(n,T-2n)>Fα(α為顯著性水平),那麼我們就拒絕:「x不是引起y的變化的原因」的假設。然後,檢驗「y不是引起x變化的原因」的原假設,做同樣的回歸估計,但是要交換x與y,檢驗y的滯後項是否顯著不為0。要得到x是引起y變化的原因(單向的因果關系)的結論,我們必須拒絕原假設「x不是引起y變化的原因」,同時接受原假設「y不是引起x變化的原因」。
為了檢驗經濟貨幣化水平與居民消費水平的格蘭傑因果關系,令原假設H10:經濟貨幣化水平不是引起居民消費水平變化的原因;原假設H20:居民消費水平不是引起經濟貨幣化水平變化的原因。利用上文所述的有關數據,格蘭傑因果檢驗的結果如下:
原假設 n=1 n=2 n=3
F統計值 概率(Prob) F統計值 概率(Prob) F統計值 概率(Prob)
H10 1.34339 0.26456 1.05617 0.37800 1.39280 0.30696
H20 1.96959 0.18917 2.79044 0.10112 1.81143 0.19833
在上式中,從檢驗效果來看,我國的經濟貨幣化水平竟然與居民消費水平不呈顯著的因果關系。這實際上就很令人費解,畢竟居民消費水平與經濟貨幣化指標從國外經驗與常識來看,都應該有一定的因果關系。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從因果關系來看,我國表面上很高的經濟貨幣化水平實際上並不代表同樣水平的居民消費水平,這種指標是很不正常的。
『貳』 怎樣理解的一國經濟的貨幣化程度
首先,經濟貨幣化的含義主要指:相對於自給自足的物物交換而言,貨幣的使用正在日益增加,也就是指交易過程中可以用貨幣來衡量的部分的比重越來越大。
上面是我在網上搜的定義,下面我來說說我自己的理解:經濟貨幣化肯定與貨幣有關系,當原始社會時還沒有貨幣,那時還是物物交換,可以肯定那是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很低的;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的趨勢要求更多的貨幣參與市場,以此促進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又要求更多的貨幣進入市場和貨幣更快的流通速度。由此可以看出,一國的經濟發展越高級經濟貨幣化程度越高,即進入市場的貨幣量和流通速度更高。
但是當一國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其貨幣化程度必然減弱,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貨幣的劣勢顯現出來,不方便攜帶和交易,於是現代式的金融業發展起來,虛擬貨幣,虛擬交易,網上銀行等,這些可以看出貨幣的使用量是呈現減少趨勢的,其經濟貨幣化程度減弱。
由此可見,經濟貨幣化程度是隨著經濟發展階段而改變的,每個階段的變化趨勢也不盡相同。
(以上為我個人理解,經供參考哦!)
『叄』 分析我國貨幣需求的主要特徵和主要決定因素
通過道客巴巴查找可得http://www.doc88.com/p-705593393673.html《我國貨幣需求的決定因素的實證分析》一、中國貨幣數量的主要特徵
(一)貨幣增長率
近30年我國廣義貨幣量(M2)和狹義貨幣量(M1)增長率的波動幅度較大(見下圖)。1979年以來,M1增長率最高和最低值之間跨度達31.6%,M2增長率最高和最低值之間相差也有25%。特別是1998年以前,波動十分劇烈,1999年以來波幅縮小。另外,多年來,M1和M2增長速度較快。1978-2007年間M1年均增速19.1%,M2年均增速22.4%,兩者年度增長率最高時接近40%。從國際比較看(見表1),我國貨幣增長率偏高。
(二)貨幣流動性
M1與M2的比率是衡量貨幣流動性強弱的基本指標。從總體上看,我國貨幣流動性呈下降趨勢,從1978年的0.82下降到1995年以來的不到0.4。貨幣流動性在上世紀90年代上半期之前持續下降有多方面原因。首先,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經濟增長的活力得以釋放,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促使貨幣需求快速上升。其次,從1990年兩大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到1995年,是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起步階段,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證券市場很不發達的狀態下,居民可投資的金融資產數量很少,因此增加的收入中很大部分只能以定期存款的形式持有,造成M2增長速度快於M1(見下圖)。
近年來我國貨幣流動性(M1/M2)變化情況與其他國家的橫向比較(見表2)顯示,我國是在貨幣流動性偏高的國家行列中。對此的一種解釋是金融服務的不完善導致貨幣與准貨幣之間兌換的成本相對較高,因此居民傾向於持有較多貨幣。
(三)貨幣化指標
M2與GDP的比率也被稱為經濟的貨幣化率,它在我國呈現不斷提高的趨勢。在麥金農提出以M2/GDP這一指標衡量一國尤其是後發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實際貨幣增長水平時指出,這一比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是逐步提高的,但在一個健康的經濟體中,貨幣化程度不會持續提高,而是在達到一定程度後在某個區間內保持相對穩定,他認為這個區間的上限在1~1.2之間。我國的經濟貨幣化率在1998年超過1.2,其後繼續上升,到2003年後才基本穩定在1.6左右的水平。這種現象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中貨幣量變化的特殊性。對此的理論研究較多,比較普遍接受的解釋是制度因素。在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大量投資品通過政府調撥方式進行,消費品也更多表現為實物補貼,使用貨幣的交易行為較少。隨著體制轉軌,市場化使交易和支付的方式發生轉變,貨幣交易的范圍越來越大。此外,轉軌過程中還存在由計劃控製造成的抑制性投機需求逐步釋放、由計劃體制軟約束造成的過度資金需求出現膨脹等情況,這些問題共同促使貨幣需求超經濟增長,形成貨幣化指標快速上升的狀況。
二、中國貨幣需求的影響因素
(一)財富與收入因素
人們所擁有的財富和一定時期內所獲得的收入,是約束貨幣持有量的上限,同時也是影響貨幣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弗里德曼強調包括人力財富和非人力財富在內的總財富與財富構成對貨幣需求的影響,但現實中,總財富規模和人力財富與非人力財富的相對比例,在度量方面有相當大的難度。因此,以國民收入作為貨幣需求函數中體現財富與收入因素的變數成為貨幣需求研究特別是相關實證研究的普遍做法。
(二)影響持幣成本的因素
1、利率。在我國目前的利率體系中,盡管存在市場化的債券市場利率,但由於債券市場的相對規模小,利率的期限結構和風險結構都還不夠合理,難以體現持有金融資產的預期收益狀況。因此,不宜作為衡量持幣機會成本的變數。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是目前在我國廣泛影響經濟主體決策的變數,但尚未市場化,與金融資產預期收益的聯系不緊密,明顯不同於西方貨幣需求理論中使用的利率概念。金融機構存款利率實際上是居民持有貨幣的一種預期收益,但存款利率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細化,如利率期限結構變化、利息稅的影響、通脹率上升形成負利率等,都應視為存款利率對貨幣需求實際作用的調整因素。
2、預期通貨膨脹率。由於持有物質財富也是持有貨幣的一種替代方式,通貨膨脹發生時,貨幣的購買力下降,而實物資產的實際價值保持不變。因此,預期通貨膨脹率可視為實物資產的預期收益率和持有貨幣的一種機會成本。一些學者認為,只要不發生超級通貨膨脹,名義利率的調整就能夠反映預期通貨膨脹率的變化。因此,在貨幣需求函數中,僅以名義利率作為機會成本變數就足夠了。但這種觀點同樣是建立在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市場發達,利率完全市場化,因而名義利率對市場反應靈敏、調整速度快。對我國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未完全市場化、不能完全依據市場狀況調整的現狀來說,預期通貨膨脹率還是可能作為實物資產的預期收益率而對貨幣需求產生獨立的影響。
3、風險資產價格與風險偏好。弗里德曼(1988)關於股票市場價格對貨幣需求影響機制的經典研究指出了四種不同途徑和機制:一是替代效應。股票市場價格上漲表明持有股票的收益增加,從而吸引人們將持有的貨幣轉換為股票,降低貨幣需求,這種效應主要影響包括儲蓄存款在內的廣義貨幣需求。二是財富效應。股票價格上漲意味著名義財富增加,這將導致消費需求上升,貨幣的交易需求隨之上升。三是資產組合效應。股票價格上漲使資產組合中風險資產的比例增大,在風險偏好不變的情況下,人們將調整資產組合以恢復原有的風險水平,調整方式就是增加短期債券、貨幣等無風險資產的持有,因此引起貨幣需求上升。四是交易效應。股票價格上漲往往伴隨著股票市場交易量的增加,這將產生相應的貨幣需求來滿足或完成這些交易。從四種效應形成的股票市場價格與貨幣需求關系看,替代效應使貨幣需求與股票價格反向變動,其餘三種效應則使貨幣需求與股票價格同向變動。綜合四種效應的總影響取決於它們之間的力量對比。風險偏好的變化也會影響貨幣需求。當人們的風險偏好上升,對風險資產的需求增加,貨幣需求減少。但風險偏好這一指標在計量方面有較大的難度。
關於我國貨幣需求中代表風險資產價格的變數選擇,要考慮不同風險資產市場的發展狀況與代表性。與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債券市場利率對風險資產收益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不同,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程度明顯落後於經濟發展,也落後於股票市場。公眾在債券二級市場的參與程度低,債券市場更多地擔當了貨幣政策操作(央行的回購和現券交易)平台,而沒有成為經濟主體進行貨幣與風險資產轉換的主要場所。隨著近年來股票市場的發展,股票已日益成為經濟主體持幣的重要替代資產之一,股票指數的變化體現了持有貨幣的一種機會成本。
(三)制度因素
一系列制度因素來源於我國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的各項改革措施,包括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及鄉鎮企業在內的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改革、價格雙軌制的實行與取消、逐步推進的對外開放戰略,等等。市場機制的逐步建立,帶來了經濟的快速貨幣化。易綱(1996)認為,經濟體制改革至少通過以下五個渠道導致貨幣化,進而形成「迷失貨幣」:通過增加居民和企業的交易需求;通過在農村引入生產責任制,使成千上萬的農民進入了市場;通過改革中出現的大量鄉鎮企業;通過迅速發展的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通過迅速增長的自由市場。對制度因素影響中國貨幣需求的研究很多,由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與多個變數相聯系,引入多個變數的做法可能更精確,但在實證分析中,從保障自由度的角度考慮,適當簡化也是可以接受的。本文認為,經濟貨幣化指標可作為制度變數的代表。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肆』 M2與GDP的比值有什麼意義
M2與GDP的比值反映了經濟運轉的效率。
但M2/GDP比例的大小、趨勢和原因則受到多種不同因素的影響。M2/GDP實際衡量的是在全部經濟交易中,以貨幣為媒介進行交易所佔的比重。
總體上看,它是衡量一國經濟金融化的初級指標。通常來說,該比值越大,說明經濟貨幣化的程度越高。
盡管M2/GDP的比例指標通常反映了金融機構發展在市場中的重要程度或者對於個人儲蓄的貢獻,但作為傳統的金融深化指標,兩者只在成熟金融系統中呈正相關趨勢。
(4)經濟貨幣化指標擴展閱讀:
M2/GDP對通貨膨脹的作用:
經濟運行中總需求過度增加,超過了既定價格水平商品和勞務等方面的供給而引發通貨膨脹。
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過度增長所引起的通貨膨脹,按照凱恩斯的解釋,如果總需求上升到大於總供給的地步,過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價水平的普遍上升。
在我國,財政赤字、信用膨脹、投資需求膨脹和消費需求膨脹常常會導致我國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的出現。
紙幣是國家或地區強制發行並使用的,在貨幣流通的條件下,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實際需要的數量,多餘的部分繼續在流通中流轉,就會造成通貨膨脹。
造成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國家貨幣發行量的增加。政府通常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或刺激經濟增長,或平衡匯率等原因增發貨幣。
通脹可能會造成社會財富轉移到富人階層,但一般情況下的通貨膨脹都是國家為了有效影響宏觀經濟運行而採取措施無法避免的後果。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溫和良性的通貨膨脹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伍』 經濟貨幣化的常用指標是什麼,有什麼現實意義
實際金融資產存量/國民生產總值,實際金融資產存量/有形財富存量,人均實際貨幣量(廣義)
『陸』 年化收益率10% 在投資圈是什麼水平
初級水平(收益率:1.93%/年)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是一個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購買的消費品價格水平變動情況的宏觀經濟指標。據統計,1997年至2016年共20年間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平均值為1.93%,如果您的年綜合投資收益率高於1.93%,即意味著您的投資收益超過目前的物價水平,可以保證您衣食無憂。
銀行三年定期存款的基準利率為2.75%,國債三年期的利率為3.8%,五年期的利率為4.17%,股票和其他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更高。如果大家不追求通過投資使錢生錢,那可以選擇較為穩妥的投資方式,比如銀行定存和國債,就能輕松達到初級水平。
中級水平(收益率:9.24%/年)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1997年至2016年共20年間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平均值為9.24%,如果您的年綜合投資收益率高於9.24%,也就意味著您的投資水平超過當前經濟發展水平。
如果僅靠工資的年增長速度就想達到中級水平,確實是有點難度。但目前國內的P2P理財產品可以幫助您解決這一需求,2017年7月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為9.41%,且自從監管細則落地後,P2P理財產品的安全更上一層樓。
高級水平(收益率:16.33%/年)
廣義貨幣年均增長率是衡量一國經濟貨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廣義貨幣年均增長率越高,經濟貨幣化程度越高,金融業越發達;反之,則經濟貨幣化程度越低,金融業越落後。1997年至2016年共20年間廣義貨幣年均增長率平均值為16.33%,如果您的年綜合投資收益率高於16.33%,那麼恭喜您,您的投資收益率已經超出貨幣增長速度了。
一般來說,16.33%的年綜合收益率很難達到,除非股市天天飄紅,你才能像巴菲特一樣50年平均年化收益率為20%,不然,既對投資不甚了解,又盲目追求高收益,則很有可能像徐翔一樣成為漲停板敢死隊隊員。
通過對收益率水平分級,您就可以知道穩定年化收益率超10%是處在中等以上的水平。要想年化收益率穩超10%,除了合理分配自己的財產,還要具備良好的投資眼光,挑選優質、安全的投資項目。方橙式金服安穩運營4年,累計交易額54.9億元,2017年平均年化收益率11.56%,項目還款零逾期,讓您的年投資收益率輕松達到中級水平,年化收益率穩超10%。
『柒』 為什麼中國的M2/GDP高於美國
中國的M2/GDP高於美國是因為我國一般用貨幣政策來帶動和刺激經濟。量化寬松下,隨著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上升,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虛假繁榮。
M2是廣義貨幣供應量,它包括了一切可能成為現實購買力的貨幣形式,通常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變化和未來通脹的壓力狀態。
GDP(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M2/GDP是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標,實際衡量的是在全部經濟交易中,以貨幣為媒介進行交易所佔的比重,通常來說,該比值越大,說明經濟貨幣化的程度越高。
拓展資料
經濟貨幣化的含義:
經濟貨幣化的含義主要指:相對於自給自足的物物交換而言,貨幣的使用正在日益增加,也就是指交易過程中可以用貨幣來衡量的部分的比重越來越大。
經濟貨幣化的影響:
1.經濟的貨幣化程度高,意味著社會產品成為商品,其價值均通過貨幣來表現與衡量,商品和勞務均以貨幣為尺度進行分配。貨幣的作用范圍大,推動力和調節功能強;反之亦然。
2.商品流通需要以貨幣為媒介打破實物交換在時間、空間和對象上的限制,從而形成大流通、大市場;所有商品和勞務都在市場上用貨幣購買,可以擴大價格的覆蓋面和作用場,充分發揮價格機制對生產和流通的引導、促進及調節作用;貨幣作用范圍的擴大和功能的強化,使國家可以充分利用貨幣形式和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干預或宏觀調節。
經濟貨幣化的作用:
1.可以擺脫自從金本位時代以來以黃金做為交易媒介的弊病,就是攜帶不方便,交易不方便的問題。
2.貨幣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比較容易體現各個國家貨幣的貶損程度,可以反映匯率。因為固定匯率在這個時代來看只有少數幾個金融行業超級發達的國家才能做到。
3.貨幣化對國家控制金融經濟政策有幫助,可以不斷發行新幣銷毀舊幣,而且可以有效地發揮貨幣政策的功效,比如說增發新幣,可以部分刺激國民經濟。
『捌』 什麼是貨幣化程度/貨幣化率
貨幣化程度貨幣化程度與人均收入水平及經濟成長度等指標有密切聯系,發達的商品經濟決定較高的貨幣化程度,反之,商品經濟落後則貨幣化程度低。
貨幣化率即社會的貨幣化程度,是指一定經濟范圍內通過貨幣進行商品與服務交換的價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
『玖』 怎樣理解的一國經濟的貨幣化程度
貨幣化程度高,意味著社會產品成為商品,其價值均通過貨幣來表現與衡量,商品和勞務均以貨幣為尺度進行分配。貨幣的作用范圍大,滲透力、推動力和調節功能強;反之亦然。這種貨幣對商品和勞務的分配,影響,滲透,推動,調節的能力就是貨幣的作用力。商品流通需要以貨幣為媒介打破實物交換在時間、空間和對象上的限制,從而形成大流通、大市場;所有商品和勞務都在市場上用貨幣購買,可以擴大價格的覆蓋面和作用場,充分發揮價格機制對生產和流通的引導、促進及調節作用;貨幣作用范圍的擴大和功能的強化,使國家可以充分利用貨幣形式和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干預或宏觀調節。貨幣的作用力越強,表明貨幣對商品和勞務的作用力與強,無論經濟的形式是以貨幣還是以商品來表現時,這種貨幣作用力與商品和勞務之間的正效應關系就是所謂的經濟貨幣化和經濟商品化與貨幣作用力成正比的關系。
『拾』 貨幣流動性的指標
貨幣流動性比例M1/M2是一個關於貨幣需求(或者說貨幣供應量)的結構指標,其作用在於考察M1和M2之間的協調關系。這一結構指標近年來在我國的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和許多關於研究貨幣政策的研究報告中頻頻出現,成為反映貨幣流動性強弱的結構變化、分析社會即期資金狀況、加強金融監測、制定與實施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貨幣流動性比例M1/M2反映的是企業和居民貨幣需求的不同動機,與居民資產結構變化和經濟市場化發展程度相適應,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從長期趨勢來看,我國的貨幣流動性比例M1/M2在1978—1995年呈急劇下降,但是從1996年至今我國的M1/M2則基本保持平穩,這主要體現了1996年前後我國貨幣化速度和貨幣需求特徵的差異。然而,伴隨著貨幣流動性變動長期趨勢的還有其周期性的波動,它主要受到經濟波動、通貨膨脹、利率變動的影響。因為當經濟增長速度加快、通貨膨脹率升高,消費和投資支出相對比較旺盛,個人和企業對交易媒介或支付手段的需 求就會升高,於是微觀主體趨向於較多持有流動性強的貨幣,即M1,那麼貨幣流動性指標M1/M2就升高;另外假設其他條件不變,當利率下降時,持有現金與活期存款的機會成本就會降低,因此將會導致居民和企業較多持有現金與活期存款,從而導致MI/M2升高。
M0、M1、M2是貨幣供應量的范疇。我國現階段也是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其含義分別是:
M0:流通中現金,即在銀行體系以外流通的現金;
M1:狹義貨幣供應量,即M0+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
M2:廣義貨幣供應量,即M1+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
在這三個層次中,M0與消費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
M1反映居民和企業資金松緊變化,是經濟周期波動的先行指標,流動性僅次於M0;
M2流動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狀況,通常所說的貨幣供應量,主要指M2。
人們一般根據流動性的大小,將貨幣供應量劃分不同的層次加以測量、分析和調控。實踐中,各國對M0、M1、M2的定義不盡相同,但都是根據流動性的大小來劃分的,M0的流動性最強,M1次之,M2的流動性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