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美國場外交易市場發展模式對我國的啟示

美國場外交易市場發展模式對我國的啟示

發布時間:2022-12-27 13:37:45

① 結合美國銀行業發展的情況,說明混業經營趨勢的背景與成因,對中國有什麼啟示

所謂混業經營是指商業銀行及其它金融企業以科學的組織方式在貨幣和資本市場進行多業務、多品種、多方式的交叉經營和服務的總稱。

混業經營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1)自然混業階段。1933年之前,混業模式經營流行於世界各國。所謂的自然混業是指自發形成於經濟效益的刺激。美國作為最典型的例子,那時金融業在美國的實施主要是以實行最低限度的管理為原則從而平衡競爭秩序。隨著美國對金融監管政策不斷的放鬆,銀行控股公司在美國迎來了飛速發展階段,這標志的美國開始實施混業經營模式。

(2)嚴格分業階段。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是一條分水嶺,這四年的大蕭條對於實施自然混業經營的美國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銀行,證券大量的倒閉,這種混業的金融運作模式助長了股市投機,造成了股市混亂,對於股市暴跌。隨即,1933年經過國會的商議通過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美國的分業經營時代由此開啟。

(3)回歸混業階段。進入了20世紀70年代,金融創新發展迅速,傳統的商業銀行面對金融創新的嚴重沖擊開始衰退,業務收入逐漸減少,與此同時,全能型銀行的跨國經營給嚴格執行跨國經營銀行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面對如此大的競爭壓力,美國社會開始呼籲放寬金融管制,允許銀行再次進行混業經營。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這一法案的通過,標志分業經營體制的瓦解,混業經營成為主流。

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也經歷了從混業經營的混亂,到分業經營的過程。由於金融監管的不到位和對混業經營業務認識不到位,縱容金融企業在競爭中進行大量的違規操作,造成金融市場混亂。所以金融監管的加強對混業經營的發展至關重要。

有三點需要做到:

希望採納

② 美國金融監管改革與中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要想分析出美國和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的異同,首先得了解美國和中國的金融監管體制的特點,才能進行詳細合理的解釋。
2009年6月17日中午,美國政府正式公布了自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徹底的全面金融監管改革方案,稱之為美國金融監管體系改革的"白皮書"。下面將對改革藍圖和最新的白皮書進行分析。
(一)改革藍圖的主要內容
《現代化藍圖》分別從短、中、長期提出建議,其中長期建議中提出了目標監管的新理念,以建立市場穩定監管、審慎監管和金融市場商業行為監管的三支柱監管體系,確保美國在全球金融市場的核心地位。
1. 以授權和加強協調為目的的短期建議。短期建議主要是針對目前的信貸和房屋抵押市場動盪, 建議採取措施來加強監管當局的合作, 強化市場的監管, 以推動金融市場穩定, 加強消費保護。具體內容包括:第一,提升總統金融市場工作小組(PWG)作為金融監管政策協調者的效率。將貨幣監理署(OC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儲蓄監管辦公室(OTS)納入到PWG,作為其新成員來擴充其陣容,並且將PWG關注的領域從金融市場擴展到整個金融系統。第二,創設聯邦抵押貸款創始委員會, 加強對房屋抵押貸款發起的監管,監督各州對按揭貸款的管理, 以改變目前許多此類經紀人脫離聯邦監管的現狀。第三,授予美聯儲更多知情權、審查權。授予美聯儲可以向所有借入應急流動資金的金融體系參與者(包括商業銀行和非商業銀行)索取更多信息或進行實地審查的權利,評估金融機構的流動性以及有關活動對整體金融穩定的影響。
2. 以監管機構的部分整合為目的的中期建議。在短期建議的基礎上, 藍圖提出部分中期建議,以減少美國監管重疊, 提高金融監管的有效性, 其中部分建議可以在現有監管框架下盡快推行。具體包括五個方面:第一,建議取消聯邦儲蓄機構牌照, 將其納入國民銀行牌照體系, 這個過程應該在兩年內完成;撤消儲蓄管理局, 其原有職責由擁有全國銀行監管權的貨幣審計局履行。第二,針對目前州注冊的聯邦存款保險銀行受到州和聯邦的雙重監管的情況,提出將州注冊銀行交給美聯儲或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監管。第三,在支付清算系統的監管上,應當確立重要支付清算系統的聯邦特許權和聯邦優先權,美聯儲負有監管此類系統的主要職責,享有重要的自由決定權和制定相關強制性標準的權力。第四,在保險業方面,一直以來都是由州監管當局負責監管,聯邦政府對保險業務只是進行調節而很少監管, 因而才導致了美國保險巨頭--美國國際集團(AIG) 因大量創設和持有CDS 而瀕臨破產。第五,合並商品期貨貿易委員會和證券交易委員會,由證券交易委員會對證券期貨業進行統一監管,來改善之前對證券、期貨分業監管的低效。
3.以建立目標性監管模式為目的的長期建議。藍圖建議:第一,由美聯儲履行市場穩定監管者職責, 其目標為保證金融市場穩定, 側重控制系統性風險。第二,設立謹慎金融監管機構(Prudential Financial Regulator),整合銀行監管權,把目前由5個聯邦機構負責的日常銀行監管事務收歸金融審慎管理機構統一負責。其監管重點側重於有政府擔保的金融機構的日常業務運作, 監控其資金充足性和投資限制、活動限制等事宜,進行必要的現場檢查。第三,設立新的商業營運監管機構(Business Conct Regulator),負責商業行為監管,保障投資者和消費者權益(主要是現有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以及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主要職能及銀行監管機構的一部分職能)。此外, 設立聯邦保險保證人和公司融資監管者。
由此看來, 藍圖對現行的多頭的功能性監管體系進行了重新梳理和歸類, 實現了三個監管目標與三個層次的監管機構的緊密結合,目的在於提高監管效率、維護金融穩定,以及更好地保護投資者和消費者的權益,提高美國在全球資本市場的競爭力。而且,通過對藍圖的介紹,我們也可以看出藍圖的改革是改善監管而非單純地增加監管和增加干預,並沒有放棄充分依賴市場紀律的理念,而是在新的金融市場發展背景下,對於監管和市場關系的再平衡。
(二)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最新成果:"白皮書"
2009年6月17日中午,美國政府正式公布了自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徹底的全面金融監管改革方案,稱之為美國金融監管體系改革的"白皮書"。這份長達88頁的改革方案幾乎涉及美國金融領域的各個方面,從更嚴格的消費者保護政策到出台對金融產品更為嚴格的監管規則,這一計劃把目前游離在監管之外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機構,都要置於聯邦政府的控制之下。改革目的旨在全面修復美國現有金融監管體系,防止類似當前危機的再度發生。
首先,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白皮書指出,所有可能給金融系統帶來嚴重風險的金融機構都必須受到嚴格監管。為此,政府將推行以下六方面改革:成立由美國財政部領導的金融服務監管委員會,以監視系統性風險;強化美聯儲權力,授權美聯儲解決威脅整個系統的風險累積問題,監管范圍擴大到所有可能對金融穩定造成威脅的企業。除銀行控股公司外,對沖基金、保險公司等也將被納入美聯儲的監管范圍;對金融企業設立更嚴格的資本金和其他標准,大型、關聯性強的企業將被設置更高標准,美聯儲擁有銀行資本金要求方面的最終決定權,並對這些公司的高管薪酬以及金融市場交易系統的監控權力納入美聯儲的范圍;成立全國銀行監管機構,以監管所有擁有聯邦執照的銀行;撤銷儲蓄管理局及其他可能導致監管漏洞的機構,避免部分吸儲機構藉此規避監管;對沖基金和其他私募資本機構需在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
其次,建立對金融市場的全方位監管。白皮書建議:強化對證券化市場的監管,包括增加市場透明度,強化對信用評級機構管理,創設和發行方需在相關信貸證券化產品中承擔一定風險責任。全面監管金融衍生品的場外交易,將聯邦監管范圍擴大到金融市場監管的灰色地帶,復雜衍生品交易以及抵押貸款擔保證券的交易都將置於監管之內,其中加強對對沖基金和場外交易市場(OTC)最為典型。賦予美聯儲監督金融市場支付、結算和清算系統的權力。
第三,保護消費者和投資者不受不當金融行為損害。白皮書指出,為了重建對金融市場的信心,需對消費者金融服務和投資市場進行嚴格、協調地監管。政府必須促進這一市場透明、簡便、公平、負責、開放。為此,白皮書建議:建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以保護消費者不受金融系統中不公平、欺詐行為損害,對消費者和投資者金融產品及服務強化監管,促進這些產品透明、公平、合理。提高消費者金融產品和服務提供商的行業標准,促進公平競爭,保護抵押貸款、信用卡和其他金融產品消費者的利益。
第四,賦予政府應對金融危機所必需的政策工具,以避免政府為是否應救助困難企業或讓其破產而左右為難。建立新機制,使政府可以自主決定如何處理發生危機、並可能帶來系統風險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政府有權接管、拆分那些陷入困境的大型金融公司,避免個體垮台將危及整體經濟,而這一點正是去年在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期政府所欠缺的。而且美聯儲在向企業提供緊急金融救援前需獲得財政部許可。
第五,建立國際監管標准,促進國際合作。為此,白皮書建議,改革企業資本框架,強化對國際金融市場監管,對跨國企業加強合作監管,使各國的政策相協調,以創立一個相容的監管架構並且強化國際危機應對能力。具體舉措包括制定相似的信用衍生產品監管規定,在對大型跨國金融機構進行監管方面簽署跨境協議,以及與海外監管機構進行更好合作等。
該金融監管改革方案首次將金融業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是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最大規模的一次金融監管改革。但值得指出的是,該改革方案與美國財政部部長保爾森在2008年3月31日宣布的《現代金融監管架構改革藍圖》相比,"白皮書"延續了《現代金融監管架構改革藍圖》的精神,大大擴張了美聯儲的權力,將銀行和對沖基金等都納入了美聯儲的監管范圍,撤銷了用於監管儲蓄和貸款的聯邦機構--儲蓄管理局,但也有相當程度的縮水,如政府最初打算整合監管機構,成立單一機構監管銀行業,但最終選擇了在現有結構內加強聯儲權力的做法。
總之,通過以上對美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內容及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國由現行的多頭功能性監管模式已經開始准備向監管機構更集中的目標性監管模式邁進。這種改革的路徑與思路可以說完全契合了國際上金融監管的發展趨勢,即集中監管的趨勢。
(三)改革藍圖中目標性監管模式的評析--與功能性監管模式相對比
1999年,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的通過,徹底結束了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的狀態,標志著美國混業經營的開始。與此相應的是,美國的金融監管理念也由之前的機構性監管轉為功能性監管。盡管功能性監管的理念跳出了分業經營情況下機構性監管的以金融機構身份分割的不足,但美國功能性監管體制是在不觸動現有監管體制的前提下,促進各監管機構之間的職能協調、信息溝通以及執法合作,本質上仍然是分業監管的模式,並沒有提供明確的制度構建和授權支撐。所以,該套金融監管系統在運行的十年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其存在的弊端,並且在此次危機中集中爆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缺乏一個能夠擁有全部監管信息和能夠預防監管系統性風險的機構。第二,不同的監管機構所適用的監管法律規則不同,運用的監管理念也有所差別。這就為一些金融機構進行監管套利提供了空間, 導致部分機構主動選擇對其最為有利的監管機構。第三,多層次的監管機構和多標准監管操作必然產生監管工作中的重疊。這種監管的重疊增加了監管的成本。
與功能性監管的缺陷相對比,目標性監管模式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通過對監管機構以及監管力量的整合可以提高監管的效率。改革藍圖針對次貸危機中暴露出來的監管缺位和監管重疊導致的效率低下的問題,提出目標監管導向才能更好的應對金融監管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發揮各監管機構的合力。目標性監管模式打破了銀行、保險、證券和期貨四大行業分業監管的模式,按照不同的監管目標和風險的類型,將監管機構劃分為市場穩定監管者、謹慎金融監管者、商業行為監管者三大體系。三個體系的緊密結合,既避免了監管漏洞和監管重疊的出現,又可以使監管機構對相同的金融產品和風險採取統一的監管標准,這將大大提高監管的效率。這種監管機構的整合反映了一種從權力分散到權力集中的趨勢,而權力的集中必然會提高監管的效率。
第二,目標性監管模式可以更好的應對由於金融創新而產生的監管空白。金融監管的滯後性決定了單純的通過制定監管規則來進行金融領域的監管是無法應對金融市場日新月異的變化的。隨著金融創新的不斷深化,僅僅通過具體規則的制定一是無法趕上創新的速度,二是金融創新又不斷的突破規則的限制,從而導致了監管的空白。此次次貸危機便是最好的說明,面對次級抵押貸款不斷被打包重組創造出新的衍生產品,監管機構根據固有的規則無法由一個機構統一對其進行監管,從而導致風險在不同的金融系統越積越大,最終引爆了次貸危機。而目標性監管不拘泥於具體的監管規則的制定,它從整個金融系統著手,將金融體系穩定、金融機構審慎經營和消費者保護作為三大目標加以整合,構建出高效統一的監管部門。這樣在整個金融創新的鏈條上產生的風險都會被覆蓋到,不會產生監管的空白。
第三,目標性監管的提出另一個最大的優越性在於它跳出了對於分業監管模式還是混業監管模式的爭論,可以兼容兩種監管模式。改革藍圖對於金融市場監管的重要目標重新進行了確認,提出了維護金融市場穩定與安全的三大目標:金融市場穩定、金融機構審慎經營、金融消費者保護。而在實現這些監管目標時,可以由單一監管機構實施"混業"監管,但理論上也不排斥分別由不同行業的金融監管機構"分業"監管,這需要因時機和國情的不同加以具體設計。比如在這次改革藍圖中,對於金融市場穩定監管這一塊,強調要擴大美聯儲作為市場穩定監管者的權力,除監管商業銀行外,還將有權監管投資銀行、對沖基金等其他可能給金融體系造成風險的金融機構。這便是由美國金融混業經營的現狀所決定的綜合統一監管的選擇。同樣,如果一個國家一直擁有分業監管的傳統,那麼在任何一個監管目標下,也可以考慮保持原有的分業監管的模式。
二、美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對我國的啟示
通過以上對美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和國際金融監管集中監管趨勢的分析,可以看出各主要發達國家都逐步在整合金融監管機構的數量,逐步的向或單一或雙頭的監管模式靠攏。結合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發展的現狀,筆者認為我國應該建立統一的金融監管體制,理由如下:
第一,我國作為後發國家可以一步到位建立統一的金融監管體制。縱觀西方主要發達國家金融業的發展史,金融經營經歷了混業--分業--混業的歷史反復。像美國19世紀末允許銀行混業經營,到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禁止商業銀行承銷公司證券或者從事經紀業務,同時禁止投資銀行從事商業銀行活動,從而確立了分業經營,到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的出台最終恢復了金融混業經營,走過了近一個世紀的歷程。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放棄了分業經營的模式確立了混業經營的模式。這種金融經營模式的變化直接導致了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各國都紛紛對原有的金融監管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合並金融監管機構成立或單一或雙頭的監管機構,形成了集中的監管體制。美國本次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也是對現有的多頭監管機構進行整合,使之更有效率的防範系統性風險的發生。發達國家金融經營的歷史變遷,使他們紛紛走上了尋求集中監管的道路。對於作為後發國家的我國來說,我國並沒有經歷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過度繁榮的金融業的發展,我國的金融業還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金融市場還很不健全,金融產品還很不發達。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可以一步到位的建立統一的監管體制。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金融監管落後於金融創新這種危機驅動型的特點,使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更好的應對日新月異的金融市場的變化。
第二,我國當前金融業混業經營的發展現狀對統一監管體制提出了要求。其實自1994年取消國家銀行專業化分工後,金融業務綜合化進程就開始推進。實踐中,在國際金融業飛速發展,面臨國內外巨大競爭壓力的背景下,我國銀行、證券、保險之間的聯系不斷加強,金融業務相互摻雜、相互滲透的局面逐步形成,金融機構相互持股現象逐漸增多,金融業呈現出綜合經營的發展趨勢,已經出現集團式的、銀行控股模式及實業企業控股式的事實上的金融控股公司,金融創新已經超越了相應的法規制度和監管范圍,對分業監管體制提出了挑戰,實踐的發展呼籲統一監管體制。
第三,建立集中統一的金融監管機構符合我國建立大部委制以節省行政資源的政策取向。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小部門制。而大部制是一種政府政務綜合管理組織體制,特點是"大職能、寬領域、少機構",政府部門的管理范圍廣,職能綜合性比較強。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現實的意義。然而大部制的改革不會一步到位,循序漸進的推進也已基本達成共識。目前大部制試點范圍或將從三個領域選擇:一是所謂的大農業,農林副牧漁業和水利部的部分職能組合;二是國防科工委系統的調整組合;三是大交通,主要涉及交通部、鐵道部、民航總局等。雖然金融監管領域的大部制改革還沒有提上日程,但在中國人民銀行之外,建立一個統一的金融監管機構對整個金融業進行監管是符合大部制改革的價值取向的。所以,未來我們應該合並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成立一個獨立於人民銀行的金融監管委員會,而人民銀行只負責貨幣政策的制定、金融業的宏觀調控,不再具有金融監管的職能。這樣既避免了三部門在具體金融監管中的職能交叉,又可以防止日新月異的金融創新產品的出現而導致的監管空白,提高金融監管的效率。
第四,吸取東亞國家的經驗教訓,建立統一的金融監管體制。1997年一場始於泰國又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亞並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機,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股兩市相繼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危機過後,1998年日本政府對金融監管體制進行了兩項重大的改革:一是設立獨立的金融監管機構,從大藏省中把銀行局與證券局的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檢查部、證券交易等監督委員會分離出來,組建了作為總理府外局的金融監管機構--金融監督廳(後更名為金融廳),成為專門負責金融監管事務的機構。另外一項改革為加強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東亞另一個遭受重創的國家--韓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金融援助和影響之下,於1998年4月成立了單一的金融監管機構,即金融監督委員會。可見,亞洲金融危機後,以日本、韓國為代表的東亞國家紛紛建立了統一的金融監管機構實施綜合監管,這對於有效的防範金融業的系統性風險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可以說,亞洲金融危機過後日本、韓國經濟的崛起與金融監管改革帶來的金融業的繁榮不無密切的聯系。雖然我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沒有受到重創,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但東亞國家的這些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借鑒。結合我國的現實金融監管的國情,建立統一的金融監管體制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而現行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是怎樣的呢?情況如下:
我國現行金融監管體制的基本特徵是分業監管。近年來隨著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創新的發展迅猛,金融機構開展混業經營已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分業監管體制已顯現出明顯的不適應,其本身所固有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因此,改革金融監管體制,加強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提高監管效率,勢在必行。
金融監管是一國金融監管當局為實現宏觀經濟和金融目標,依據法律法規對全國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及其金融活動實施監督管理的總稱。它作為政府提供的一種糾正市場失靈現象的金融制度安排,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和穩定性。一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從根本上是由本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和金融發展狀況所決定的,判斷一國金融監管體制有效與否,關鍵在於它能否保證該國金融體系的安全運行和能否適應該國金融業的發展水平。
現行金融監管體制面臨的挑戰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的建設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8年以前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實施金融監管;第二階段是從1998年開始,對證券業和保險業的監管從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監管中分離出來,分別由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負責,形成了由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和保監會三家分業監管的格局。2003年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組建,接管了中國人民銀行的銀行監管職能,由此我國正式確立了分業經營、分業監管、三會分工的金融監管體制。
我國現行金融監管體制的基本特徵是分業監管。按照金融監管的分工,銀監會主要負責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外資銀行、農村合作銀行(信用社)、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租賃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監管,以大銀行業為口徑,銀監會成立了監管一部、二部、三部、合作金融監管部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監管部,自上而下相應設立了省局,市分局、縣(市)辦事處體制。而證監會和保監會則分別負責證券、期貨、基金和保險業的監管;內部設立了相應的監管部室,自上而下則建立了相應會、局(省、市、計劃單列)的體制。銀監會成立後,中國人民銀行著重加強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職能,負責金融體系的支付安全,發揮中央銀行在宏觀調控和防範與化解金融風險中的作用。這種金融監管組織結構表明,除中央銀行負責宏觀調控外,其他幾個監管機構都是集中於相對行業的微觀規制層面。選擇這種監管體制的最大好處是有利於提高監管的專業化水平並及時達到監管目標,有利於提高「機構監管」的效率。
就我國現行金融監管體制而言,從其實際運行以來所取得的成效來看,在總體上是值得肯定的,它不僅統一了監管框架,加強了監管專業化,提高了監管效率,而且還有利於中央銀行更加有效的制定與執行貨幣政策。但是,近幾年隨著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創新的發展迅猛,金融業開放加快,金融監管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分業監管體制已顯現出明顯的不適應,其本身所固有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

從中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實行的金融監管體制是在建立在我國目前的基本國情的基礎之上,從社會的大局出發,和諧構建良性的金融監管體制,以求我國經濟能順利的發展,為社會的各項事業服務。有別於美國的從政治角度出發,按照資本市場的運作來制定的

③ 當代美國經濟對我國有什麼啟示急要!

來美國股市,特別是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持續走低,到2000年末,納斯達克指數僅以2470點報收,道瓊斯指數也比年初下跌了6.2%。2000年三季度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大幅度降低,消費者信心指數等紛紛走軟,使得人們對美國經濟能否"軟著陸"產生了擔憂。美國經濟要"硬著陸"並引發全球經濟衰退的警告也不時出現在媒體。美國的經濟走勢到底如何?如果是"硬著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又會怎樣?

美國經濟前景如何?

據鳳凰網報道,通過對美國經濟的理性分析,我們認為近10年內,美國經濟的前景依然是看好的,主要原因是:

新經濟的潛力仍未發揮出來。近幾年美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其中有相當大的成份取決於新經濟帶來的低成本、高效率,以及由此產生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所構成的新興經濟正處在日新月異的發展階段。新經濟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對經濟的直接推動和間接帶動作用也是目前的技術水平所無法估量的。因此,在未來的5-10年內,新經濟仍是支撐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因素。美國具有世界上優秀的移民政策,能吸引全世界各領域最優秀的人才。在信息和高科技時代,經濟的競爭實際上就是人才的競爭,只有聚集大量優秀的人才,才能使經濟立於不敗之地。最近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美國又通過法律將其接納移民(主要是技術移民)的限額從每年6萬人提高到10萬人。二是60年代是美國的一個生育高峰期(即"嬰兒潮"),當時出生的嬰兒大約有7000萬,佔美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現在正是年富力強的階段,收入高,消費也高,對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刺激力強,這種情形可能要持續到2010年。

美國仍是世界上對資金最富吸引力的地方。這是因為:美國法律健全,各種配套措施完善,投資者的利益可以得到最有效的保護;美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完善,對新興產業的發展十分有利;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除了能吸引各種優秀人才外,也利於各國投資者到美國創業;美國是一個經濟、政治、軍事大國,美元仍是許多國家的主要的儲備貨幣。

當然,美國經濟中也還存在著一些嚴重的問題。主要集中表現在:高額貿易赤字;美國私人儲蓄率過低;美聯儲掌舵人的變更可能影響宏觀調控的連續性;經濟周期的不可逆性;美國經濟「硬著陸」對我國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雖然我們認為美國經濟「硬著陸」的可能性不大,但仍有必要未雨綢繆,就「硬著陸」可能對中國經濟產生的影響進行一些分析,並擬出相應的應對措施,以便在萬一出現問題時,做到及時反應,減少沖擊。

直接影響。直接影響主要來自貿易和資本兩個方面。

1、貿易方面。中美貿易近年呈快速增長的趨勢,1996-1999年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2.8%。1999年中國對美國的進出口總額佔中國進出口總額的17%。目前美國已成為中國的第一大進口國,1999年中國對美國出口額為419億美元,占總出口量的21%。如考慮經香港轉口到美國的貿易,則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比重可達到25%左右。2000年這一勢頭繼續得到加強,1-10月累計對美出口量達434億美元,已超過去年全年對美出口總量。

從進出口結構看,1999年中國對美出口價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商品有機電產品、鞋類、玩具、服裝、服飾、皮革製品、傢具、塑料製品和金屬製品,主要為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其中機電產品所佔比重在不斷上升。進口產品主要是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如飛機、機電設備、紙及紙製品、化肥、化工、石油設備等。

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美國經濟情況惡化,貿易萎縮,將對中國對外貿易產生較大的影響。不僅中美直接貿易額會有較大的下降,中國對香港的轉口貿易量也會有相應程度的下降,這是不利的方面。

但是,考慮到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特點,這種不利影響的程度可能會低一些。一是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大部分為中低價產品,當美國經濟下滑時,大眾的消費水平下降,這類商品很可能在美國市場更受歡迎。二是中國的貿易方式具有特殊性,即「三來一補」(來料加工裝配、進料加工、來料加工裝配進口的設備、補償貿易)等加工貿易仍是我國外貿的主要形式,占進出口總額的53.7%。這使得中國的外貿依存度表面上看起來很高,實際上中國在加工貿易中真正受益的部分為加工費,其占整個貿易量的比重極小。三是當美元貶值時,與美元掛鉤的人民幣也會隨之相應貶值,有利於刺激出口。

2.資本方面。90年代以來,美國對中國的投資增加幅度較大,1991-1999年平均增幅為54%,但到目前為止,美國投資在中國利用外資總額中的比重仍不是很大,1999年為9.9%。如果美經濟出現"硬著陸",美國企業對中國的投資可能會有所減少,這是不利之處。但另一方面,美國經濟"硬著陸"後,將會有大量資金流出美國,中國如能抓住這一機遇,充分利用穩定發展和潛在市場的優勢,改善外商投資環境,則可能會變不利為有利,吸收更多的外資。

間接影響。從間接角度看,作為世界經濟火車頭的美國經濟如果出現「硬著陸」,其影響無疑要波及全球。這一波動效應對中國、對整個世界經濟來說都是不利的。只是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地區所受的影響和程度不一樣。

在資本方面,1990年到1999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FDI)的總量不斷增加,1999年全球FDI的總量已達到8655億美元(見表1),其中的近1/3都流向了美國。美國已成為全球最大受資國,1999年吸收外國投資2755億美元,預計2000年仍將保持這一規模。美國經濟"硬著陸"的結果必然導致國際資本的重新分配,就目前的資本市場的格局來看,主要的資本流入地可能有歐盟、日本和東南亞三大塊。

從貿易方面來看,美國也一直在國際上佔有重要地位。1999年世界商品進出口總量達113290億美元,美國佔15.4%(見表2)。美國經濟"硬著陸"後,對外貿易必然萎縮,會影響到世界貿易的總量,但影響程度在各個地區不盡一致。

由於歐盟對美進出口量只佔其貿易總量的8%左右,受美國貿易方面的影響相對較小。而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所受的影響則會是巨大的。每年日本對美出口量占其總出口的30%左右,從美進口量則占進口總量的24%,如果美國經濟情況惡化,美元貶值,則對日本出口的打擊將非常沉重。由於日本是一個嚴重依賴出口的國家,因此,由凈出口的減少帶來經濟增長的放緩甚至停滯的可能性也比較大。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復甦也嚴重依賴出口的增長,而美國是東南亞國家出口的主要市場之一,其中電子產品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目前,新加坡和菲律賓出口收入的近2/3來自電子產品,韓國、中國台灣省和馬來西亞這一比例為30%到50%。一旦美國進口萎縮,將會導致亞洲國家的出口大幅下降。

目前中國對亞洲(包括日本)的出口約占總出口的53%,如果日本和亞洲其他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則會進而影響到中國對這些國家的出口。

此外,佔全球經濟總量1/4的美國經濟出現問題後,將會導致全球整個經濟增長速度放慢。這對於日益開放、日益融入世界的我國來說將會產生不利影響。

鑒於上述分析,我們建議,為了防止和減少美國經濟波動對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我們應該有所准備。從根本上說,作為一個大國,我們應該而且也可以主要依靠國內的巨大市場把經濟搞好。

1)應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採取措施改變人們的心理預期,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刺激民間的投資和生產經營活動。此外,可以適當擴大財政赤字,再為擴大內需增添一些動力。2)繼續採取零稅率和及時退稅政策,鼓勵出口,調整好出口結構,繼續實行多元化戰略。3)注意利用好外資。一方面要抓住2000年外商直接投資協議大幅度增長的機遇,做好協議的落實工作,在此基礎上,通過進一步開放投資領域來吸引外資;另一方面,要通過制度創新,靠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工作和蓬勃發展的經濟來吸引外資。4)從長期看,一要加強中日之間的理解與合作,力促"東盟+3"區域經濟聯盟的形成。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首先發揮作用的是區域經濟聯盟。

對亞洲而言,目前正在醞釀的"東盟+3"模式是一個很好的方向,關鍵在於中日之間的合作和努力。不徹底解決與日本的關系,要想形成一個有利的環境是不現實的。二要加強法制建設,特別是涉外法律法規的建設。我們面臨的國際形勢和加入WTO等現實都說明今後只有靠法律武器才能為我國爭取到一個較好的外經貿環境。

④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監管與創新啟示

幾點啟示:

他山之石可攻玉

1、金融機構永遠要將風險控制放在第一位

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流動性較為寬裕的背景下,投資者對經濟發展的前景較為樂觀,往往會低估風險。但是經濟發展具有周期性,處在經濟周期上升階段的經濟主體基於盲目樂觀情緒購買的資產不一定就是優質資產。美國次貸危機就是一個最新的例子。低利率和房價上漲使房地產市場的投機氣氛迅速激發,然而在利率提高和房價持續走低後,次貸危機迅速暴露。因此,作為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永遠要將風險控制放在第一位。以商業銀行為例,近年來,我國的商業銀行紛紛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各家銀行十分重視利潤的增長,紛紛加大了信貸投入。與此同時,在我國市場上也存在著低利率和局部地區房價上漲過快的問題,因而住房抵押信貸一直被認為是優質資產。雖然可以肯定,我國的情況與美國有所不同,但是我國的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有必要吸取美國、歐洲等國有商業銀行在此次危機中遭受損失的教訓,保持清醒的頭腦,從預防經濟周期波動和外部沖擊的角度出發充分估計風險,實現自身的穩健經營和持續發展。

2、既要加強創新又要完善監管

在美國的次貸危機中,金融創新一方面通過廣泛的證券化分散了美國房地產融資市場上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加劇了金融風險的傳染性和沖擊力,造成了難以計量的損失。因此,我國要在不斷加強金融創新的同時,完善對相關產品的監管。首先,要加強金融創新。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場工具的創新正在不斷加快,如果不能跟上這一發展趨勢,就會在將來的全球化金融競爭中處於相對不利的位置。就目前而言,對金融衍生產品以及一些復雜金融產品的定價能力是我國金融機構的薄弱環節,因此,要努力提高定價能力,確保對風險—收益進行較為准確的評估。其次,要正確認識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其產品雖然可以對沖和分散風險,但不會消滅風險。層出不窮的金融衍生產品拉長了資金的鏈條,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通過MBS、ABS、CDO等典型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高風險的房地產資產以證券化方式進入投資市場。目前,我國正處於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初期階段,雖然規模較小,但是要從起步階段就注意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場風險,提高銀行業的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審慎穩步地開展資產證券化。第三,要盡快完善金融監管。在金融創新過程中要搞好相關政策法規的配套,加強對金融創新產品尤其是金融衍生產品的監管。通過盡快完善相關的監管框架,明確風險資本管理政策,加強並完善對場外交易的監控,強化對金融機構的風險提示等措施,不斷提升監管水平。

3、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

客觀地說,在次貸危機中,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既定政策,對隔離境外金融風險作出了較大貢獻。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經濟體,在自身經濟和金融結構存在諸多缺陷的情況下,適度的外匯管理是抵禦國際游資沖擊的一道重要「防火牆」。尤其是隨著我國金融開放不斷深入,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可以有效地防止相對脆弱的金融體系完全暴露在國際經濟環境中,降低各種外部不確定性。因此,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是一個相對長期的、漸進的、水到渠成的過程,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的能力相適應,與對外開放的要求相適應。目前,我們要審慎放開資本賬戶,切實加強外匯監管,密切關注次貸危機的後續影響。當然,在經濟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趨勢下,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有條件、分步驟、分階段地推進資本項目自由化也是必然的,而且巨大的外匯儲備和快速發展的宏觀經濟已經為相關的改革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任何一國的經濟發展都無法擺脫其他國家的影響。在世界日益感受到中國影響的同時,「全球因素」也應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宏觀調控政策中的重要變數。有鑒於此,我國的經濟發展必須充分考慮全球經濟變動的影響,在著手防範以化解金融外匯市場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完善匯率機制改革的同時,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對話和協調,共同應對全球化的挑戰。

⑤ 中美貿易戰對我國發展有何啟示從國內國際兩方面回答

當今世界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我們要堅持對外開外的基本國策,積極推進「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支持參與多邊貿易體制,使中國對外貿易范圍更廣、體量更大、合作更深,即使出現一些國際貿易爭端,也有很大的迴旋和調整空間,真正做到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要堅持高質量的對外開放,更加註重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技術創新、融通合作、權益保障,努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和高端製造業,加強對外開放高風險國家、區域、行業評估預警,增強防控風險、趨利避害的能力,使對外開放繼續成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引擎。要著力打造講信譽、負責任的對外開放大國形象,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爭取世界各國的信任和支持。近年來,世界多數國家對美國的戰略信任度走低,與中國又大都有良好的貿易關系,為了本國利益的最大化,它們決不會聽從美國號令參與對華貿易戰。相反,不少國家會借中美貿易爭端,進一步加大對華貿易合作力度,從中尋求新的商機。而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行徑,也損害了昔日盟友利益,引起他們的反對。在美國決定對進口鋼鋁產品徵收高關稅後,歐盟、德國、法國、日本、土耳其等國均批評這一行徑,並考慮採取反制行動,出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局面。

閱讀全文

與美國場外交易市場發展模式對我國的啟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天津市保利凱旋小額貸款有限公司 瀏覽:382
通達信用後富指標公式 瀏覽:195
50元澳元對人民幣多少 瀏覽:452
台州鳳凰資產整合投資合夥企業 瀏覽:579
公積金貸款買房會動裡面的錢嗎 瀏覽:164
2014全國汽油平均價格 瀏覽:901
4萬英鎊和人民幣多少人民幣 瀏覽:338
人民幣換成萬美元是多少人民幣多少人民幣 瀏覽:701
外匯市場的運行 瀏覽:778
通達信市值篩選指標 瀏覽:143
貸款影響信用卡提額 瀏覽:477
甜品店融資計劃 瀏覽:119
理財年化利率 瀏覽:316
基金a與c的收入 瀏覽:924
美元基金好嗎 瀏覽:432
主力資金流入流出說明什麼意思 瀏覽:211
京順長城新興成長基金 瀏覽:216
150日元匯率對人民幣 瀏覽:448
好口袋理財怎麼樣 瀏覽:607
懂得理財 瀏覽: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