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利差交易違反了哪個理論

利差交易違反了哪個理論

發布時間:2022-02-07 21:11:16

⑴ 一價定律的限制

本定律不適用於跨時間情況,所以同一市場的價格是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但是,金融市場的情況是例外,這是因為流通性市場的市場莊家制定的價格也會持續移動。然而,每單交易執行的時候,一價定律仍然有效。
最佳的例子便是利差交易(carry trade),利差交易建基於不同貨幣存在不同的利率,這種利率的差異導致兩種貨幣的匯率呈反方向走勢。投資者一旦發現利率差異,這就明顯存在著套利機會,他只需要借入低利率的貨幣而兌換成高利率的貨幣,從中賺取額外利息然後再歸還以原來貨幣計量的本金便完成一筆利差交易。在這過程中,利率歷經時間的變化,隨著越來越多投資者把握該無風險的套利機會,而進行外匯買賣賺取高利息,兩種貨幣的利率差異將不復存在,因為外匯市場的匯價已被眾多交易推動而恢復均衡。利率的性質便是借入資金的價格或者時間成本,最終兩種貨幣利率相同也就符合一價定律。 一個經常被學者引用的例子就是荷蘭皇家石油和殼牌的股票。兩間公司在1907年合並,皇家荷蘭石油的股票在阿姆斯特丹交易,而殼牌的股票則在倫敦上市,原有的業務被允許各自獨立經營,但雙方的總利潤必須按照六四之比分配。隨著預期收益改變,荷蘭皇家石油的股票價值因而應該按每單位計算相當殼牌股票價值的1.5倍。但是,事後兩者的股票價格卻長期偏離理論預期的差距,偏離百分比高達15%以上[5][6]。這個偏差一直到1999年開始下滑,2005年兩間公司實行最終合並才結束。

⑵ 請你結合經濟全球化有關理論對2008年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加以評述

次級房屋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風暴、次級按揭風暴)是指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而於2007年夏季開始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盪、恐慌和危機。
為緩解次貸風暴及信用緊縮所帶來的各種經濟問題、穩定金融市場,美聯儲幾月來大幅降低了聯邦基金利率,並打破常規為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直接貸款及其他融資渠道。美國政府還批准了耗資逾1500億美元的刺激經濟方案,另外放寬了對簡稱「兩房」的兩大房屋抵押貸款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等金融機構融資、准備金額度等方面的限制。
在美國房貸市場繼續低迷、法拍屋大幅增加、金融市場動盪的情況下,美國政府於2008年9月宣布以高達2000億美元的可能代價接管了瀕臨破產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以850億美元貸款為代價接管了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另提出了以政府7000億美元出面收購、處置金融機構壞賬的計劃。
次案風暴引爆的環球金融危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最為嚴重、影響最為廣泛的金融危機。

源頭

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近年美國等國家放鬆購房信貸標准(不用付首期,不用收入證明,也不計較抵押單位的質素等),形成次級房貸市場。次級房屋信貸經過貸款機構及華爾街用財務工程方法加以估算、組合、包裝,就以票據或證券產品形式,在抵押二級市場上出賣、用高息吸引其他金融機構和對沖基金購買。
原先在美國次級貸款市場佔七成份額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由政府機構主宰,將貸款打包成證券,將貸款證券化背後的財務風險計算頗為復雜,通常得先分析被證券化的那一堆貸款案過去類似貸款案例之風險,計算出投資者能夠獲得本金和利率。當房利美和房地美還占房貸市場主導地位時,他們通常會制定明確的放貸標准,嚴格規定哪些類型的貸款可以發放。隨著這兩家公司的丑聞爆出,政府對兩家公司的業務增長加以限制,整個次貸市場開始爭搶這兩家公司所購貸款。整個過程中,新的市場參與者,出於逐利目的,過分追求高風險貸款。
由於全球成千上萬高風險偏好的對沖基金、養老金基金以及其他基金投資者的介入,原有的放貸標准在高額利率面前成為一紙空文,美國有許多中小型的銀行,因為資金有限並不想等二十年後才回收房屋貸款,所以樂意將手上的房貸債權轉賣出去,而且銀行也急著把錢放貸出去不然自己會被利息支出壓垮。新的市場參與者與華爾街經銷商不斷鼓勵放貸機構,嘗試不同貸款類型。許多放貸機構甚至不要求次級貸款借款人,提供包括稅收表格在內的財務資質證明,做房屋價值評估時,放貸機構也更多依賴機械的計算機程序,而不是評估師的結論,潛在的風險就深埋於次級貸款市場中了。

連鎖反應

但好景不常,美聯儲連續17次提息美元利率,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機動利率的次貸購房者還貸負擔,再加上油價上漲的景氣減緩,很多藍領階級被裁員更付不出房貸,美國住房市場開始大幅降溫。受此影響,很多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借款人房子資產價值縮水,購房者難以將房屋出售,或者通過二貸抵押獲得融資。於是普通居民的信用降低,與房地產貸款有關債券的評估價格下跌。一旦抵押資產價值縮水,很多金融公司資產負債表的平衡就會產生危機,而且透過連動債波及整個鏈條。
法拍屋大量供應,美國房地產市價開始在2006年持續轉差,循環性的再次令次級房屋信貸的拖欠以及壞帳增加,次級房屋信貸產品的價格大跌,直接令到歐美以及澳洲不少金融機構都出現財政危機,甚至面臨破產,牽動全球信貸出現收縮。部分基金為了應付客戶大規模贖回潮,於是借日圓平倉,大舉投資的方法再行不通,唯有沽貨套現,即是所謂日圓利差交易拆倉,造成連串的骨牌效應,導致2008年環球股災。[6]
次級房貸會變成今日的風暴,嚴格來說不能歸咎於華爾街無風險意識,而是愈來愈復雜的財務工程方法提供許多理論上的避險工具,在數學體系裡甚至形成研究財金問題的財務數學領域,吸引許多投資法人信賴,這讓房貸形成可切割為不同風險高低的多種類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上次貸高風險部位被大量買走後其他投資人(含法人)以為手中的次貸商品風險已經降低又保有次貸的高利率,加上附有CDO作信用加強,而放心大量買進次貸金融商品;然而大量買進高風險部位的投資者另有所圖,並非看好次貸價值會上漲,而是看壞次貸價值並到市場上提早放空相關的高風險部位,扣掉高風險部位實現的損失後這些放空次貸的投資者仍可趁次貸下跌大賺一筆,持有低風險部位的多數投資者則看著房貸價值反轉下跌,房貸規模龐大難以作多拯救,終於陷入想賣掉次貸金融商品也賣不了的困境,影響所及連評等較好的房貸金融商品也一起跌價,美國房貸龍頭房地美與房利美先前以高價買入房貸債權,現在卻無法一如以往高價將房貸證券化後賣出,也瀕臨倒閉。華爾街許多投資銀行過去協助客戶誇大評等近幾年來被美國政府取締起訴後,傳統的傭金收入與業務費用收入大幅減少,因此這些大型銀行不只是經銷金融商品,也開始自己跳進去投資,結果和客戶一起陷入困境。金融理論的缺陷是次級房貸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追本朔源次貸金融商品熱賣讓房貸市場上資金十分充裕,房貸條件才能不斷放寬,但藍領階級還不出錢或是貸到超出能力的款項,引爆一切骨牌效應的開端,因此本質上還是經濟景氣問題,技術面上則是政府金融監督問題。

⑶ 為什麼利差反映了風險收益

能不能請您把這個問題詳細說明一下,沒有完全。
據我所知,在外匯市場上,利差交易和風險偏好具有緊密地關系。如果全球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上升,套息交易就會相應的活躍。比如股市上揚,投資者對收益的要求增加,對風險的厭惡減少,這樣所有的高風險獲利行為隨之頻繁起來。對於套息交易的風險,我的理解是:在貨幣對之間進行操作,承擔匯率風險。如果一種貨幣既有升值預期,又有利差優勢,那麼對其進行的套息交易就會異常活躍。今年的澳元在這一點上的表現非常明顯。但是如果股市下跌,全球經濟呈現減緩,風險厭惡情緒就會增加,這樣會在外匯市場上提震日元這種低息貨幣。我體會,全球股市是衡量風險偏好的一個感應器。
錯誤指出請大家指正。

⑷ 判斷題:購買力平價成立的理論前提是一價定律成立

購買力平價成立的理論前提是一價定律成立,這個說法正確。一價定律是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成立的前提條件,指的是任何一種商品在不同國家以同種貨幣表示時價格都相等。

當貿易開放且交易費用為零時,同樣的貨物無論在何地銷售,用同一貨幣來表示的貨物價格都相同。這揭示了國內商品價格和匯率之間的一個基本聯系。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相同的交易產品或金融資產經過匯率調整後,在設計范圍內其交易成本一定是相等的。

(4)利差交易違反了哪個理論擴展閱讀

在世界各地,即使商品的品質完全等同,其價值評價也不定相同。因為內在價值體現在買賣雙方對商品的主觀認知,並透過供給價格和需求價格客觀體現出來。主觀認知主要為文化背景所左右,如世界各地對星巴克咖啡的接受程度都不盡相同。因此這些心理因素會影響購買者的需求,促使供應者使用不同的定價方法,導致現實情況未必吻合理論。

本定律不適用於跨時間情況,所以同一市場的價格是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但是,金融市場的情況是例外,這是因為流通性市場的市場莊家制定的價格也會持續移動。然而,每單交易執行的時候,一價定律仍然有效。

最佳的例子便是利差交易,利差交易建基於不同貨幣存在不同的利率,這種利率的差異導致兩種貨幣的匯率呈反方向走勢。投資者一旦發現利率差異,這就明顯存在著套利機會,他只需要借入低利率的貨幣而兌換成高利率的貨幣,從中賺取額外利息然後再歸還以原來貨幣計量的本金便完成一筆利差交易。

在這過程中,利率歷經時間的變化,隨著越來越多投資者把握該無風險的套利機會,而進行外匯買賣賺取高利息,兩種貨幣的利率差異將不復存在,因為外匯市場的匯價已被眾多交易推動而恢復均衡。利率的性質便是借入資金的價格或者時間成本,最終兩種貨幣利率相同也就符合一價定律。

⑸ 在外匯市場中利用利差進行無風險套利

實際上有很多不可預知因素:如戰爭突發事件等引起匯率大的波動,點內差巨增,甚至兩邊容打,重倉會暴掉的,輕倉賺利息則無意義。另外一些外匯經紀商的信譽問題,一年時間不算短啊,公司關門怎麼辦?而大的公司又不可能不收利息啊。這種方法能行的話,索羅斯巴菲特不早就幹了?為什麼巴菲特去年還虧了幾十億呢?

⑹ 利差的影響因素

按照歷史標准看,日元仍然持續疲軟,我們預期,它短期內也不會有顯著反彈。
低估的日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央行高度寬松的政策傾向。
日本經濟良好的表現使得日本投資者對風險的偏好程度上升,在這種背景下,日本央行的政策傾向促進了資本外流。日本央行這樣一種漸進主義立場和下降的核心消費者價格水平,限制了日本政府債券的收益率上升(而正是低收益率維系著日元作為主要利差交易來源貨幣的地位)。
事實上,越來越弱的公司投資和消費指數,表明市場關於8月日元利率上升的預期將會落空。在未來回歸正常的日元政策會逐漸提高日元債券收益率,並減少利用日元的利差交易,使日元升值,但由於居民持有的流動性存款數量依然異常巨大,他們對高收益外匯的興趣又不斷見漲,上述情況估計在2009年之前是不會出現的。
全球經濟高於趨勢值的增長率為大宗商品價格和商品貨幣提供了支持。上漲的商品價格推動了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紐西蘭的廠商利潤、收入和國內需求,這使得這些國家生產面臨的約束收緊,並提高其中期通脹的風險。
基於此,我們已經修正了我們對政策和利率的預測。 我們預測,加拿大的基準利率將至少上升50個基點,澳大利亞也將兩次上調50個基點,紐西蘭則會三次上調75個基點。
另外,上升的油價和可能比預想更嚴厲的緊縮政策預示著挪威克朗也將上浮。然而,我們應該注意到,時下的商品價格是超調的,它遠遠超過了邊際生產成本,而這會刺激供給的增加。因此,最終來自供給方的調整有可能在未來兩三年裡對商品貨幣和商品價格構成挑戰,即提高產能和供給,使價格回落。
2007年和2008年,全球經濟長期性的不平衡仍然顯著。而周期性因素仍然左右著美元短期匯率的變動。
長期來看,我們已經降低了對美國經濟增長的預期。這意味著,經過風險調整後的美元債券和股票收益率不足以吸引足夠的資本流入來為美國的巨額外債買單。而只有美元的進一步貶值才能彌補這種不平衡。
美元疲軟很可能將壓力轉移到新興市場國家,尤其是亞洲國家。面對中國巨額經常項目順差帶來的國際壓力和流動性增長,中國政府已經擴大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波動幅度,這表明了其支持人民幣更快升值的態度。
人民幣的升值會刺激其他亞洲國家放寬貨幣升值的限制。然而,快速升值和資本流入所導致的流動性增長,可能會在近期使得政府更加傾向於加強對資本流進流出的監管。(作者為花旗集團外匯分析師)

⑺ 利差的歷史影響因素有哪些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高頓網校為您解答:


利差的歷史影響因素

事實上,從中期來看,諸多利好因素在支持著歐元的堅挺——健康的全球經濟增長持續支撐著商品的價格、新興世界的收入以及對歐元區的進口需求。

而且,勞動力市場的良好表現以及成本的變化趨勢都預示著歐元區的「高增長低通脹」增長持續的時間將長於預期。這些都將會提升歐元區的資產回報。

由於全球經濟持續增長,而且經濟波動性不高,利差交易對投資者仍然很有吸引力。

在很多國家,貨幣政策緊縮的程度已經很高了,經濟增長率也接近其潛在增長率的水平,這意味著這些國家的利率處於中性(均衡)水平,而利差交易可以通過在各種貨幣的中性利率水平上進行套利,並獲得利差。同時,利率變動帶來的風險也被限制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

政策透明度的增加也限制了由於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震盪。由於套利交易仍然大行其道,高收益率的貨幣,諸如澳大利亞元、紐西蘭元、英鎊,會繼續走強。


作為全球領先的財經證書網路教育領導品牌,高頓財經集財經教育核心資源於一身,旗下擁有高頓網校、公開課、在線直播、網站聯盟、財經題庫、高頓部落會計論壇、APP客戶端等平台資源,為全球財經界人士提供優質的服務及全面的解決方案。


高頓網校將始終秉承"成就年輕夢想,開創新商業文明"的企業使命,加快國際化進程,打造全球一流的財經網路學習平台!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如仍有疑問,歡迎向高頓企業知道平台提問!

⑻ 利差交易是什麼意思 如何運用利差套利

利息套匯(Interest Arbitrage),又稱套利,是指投資者根據兩個國家金融市場上短期利率水平的高低不同,從利率較低的國家借入資金,將其在即期外匯市場上對換成利率較高的國家的貨幣,並在那個國家進行投資,或直接將自由資金從利率較低的國家調往利率較高的國家進行投資,以賺取利差收益的一種交易。 根據是否對套利交易所涉及的外匯風險進行了抵補,套利可分為未抵補套利(Uncovered Interest Arbitrage)和抵補套利(Covered Interest Arbitrage)。 未抵補套利是指將資金從利率低的貨幣轉向利率高的貨幣,從而賺取利率差額的收入,但不同時進行反方向交易軋平頭寸。這種套利要承受高利率貨幣貶值的風險,具有投機性。 假設在國內,一年期國庫券的年利率為3%,而美國的一年期國庫券的年利率為5%,當時即期外匯市場上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為7.76人民幣/美元。如果以企業想將手頭上暫時閑置的資金100萬美元進行1年期的投資。那麼它現在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在國內將美元兌換成人民幣,購買國內的國庫券,那麼到期連本帶息可收到779.28萬人民幣。二是其將100萬美元投資於美國的國庫券市場,到期使連本帶息可收回105萬美元。這兩種投資選擇孰好孰差,就要取決於投資期滿時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即期匯率。如果匯率繼續維持在7.76的水平,那麼企業將從美國國庫券市場上的所得兌換成814.8萬元人民幣,那麼其將獲利35.52萬元。 然而,相隔1年,外匯市場上的匯率不可能仍然維持在原來水平上。還而言之,投資期滿時的即期匯率往往與進行投資時的即期匯率部一樣,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如果投資結束時的匯率為7.86人民幣/美元,即美元升值,這樣收回的美元投資(105萬美元)可兌換成825.3萬元人民幣。投資者除了獲得利息收入,還可以有一定的外匯收益。但是根據實際的外匯市場,一般情況下,利率較高的國家的貨幣往往匯率會下跌,而利率較低的國家貨幣匯率往往會上升。因此匯率下跌到7.42以下,那麼投資者將在美國市場上的收益兌換成的人民幣會小於其直接在國內進行投資的收益。 總而言之,未抵補套利由於匯率的不確定性,其結果也是不確定的。 抵補套利是指在較低的利率水平上借入一種貨幣,通過即期外匯交易將其兌換成利率水平較高國家的貨幣並用來投資以賺取利差收益。與此同時,為了防止在投資期間匯率變動的風險,這種套利通常與掉期交易結合進行,即從較高的利息收入中減去做掉期交易時買入現匯、賣出期匯所支付的成本,賺取一定的利潤。 假設,國內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對美元的即期匯率是1美元=7.76-7.78人民幣,一年期的匯率預測為1美元=7.68-7.70人民幣,美國的一年期利率為5.25%,而國內的利率為3.06%。假定一外資企業在美國市場上買進現匯100萬美元,存放在美國銀行收取利息。同時賣出一年期期匯100萬美元,以防止匯率變動的風險。 掉期成本:買入現匯100萬美元,付出778萬元人民幣。賣出一年期期匯100萬美元,收入768萬元人民幣。掉期成本10萬元人民幣。 利息收支:利息收入 100×5.25%×7.68=40.32萬元,利息成本 778×3.06%=23.81萬元,這樣的話利息凈收益為16.51萬元人民幣。套利凈收入等於利息凈收益減去掉期成本,為6.51萬元。 由此可見採用抵補套利,即使在當前某種貨幣匯率情勢不看好的情況下,也可以根據利率之間的差異進行套利,獲得一定的收益。

⑼ 為什麼「利差交易」可以獲得利潤

一旦完成了這一交易,你就將會獲得差額。該投資策略不過只是"強化"了對杠桿作用的使用而已。 非拋補利率平價(Uncovered interest parity,縮寫為:UIP)理論說明,以不同貨幣計價的可比的金融資產的預期回報率都應該是相等的。因此,我們應該會想到,低收益貨幣升值的金額與回報差是完全相同的。然而,我們有著壓倒性數量的經驗證據都可以反駁非拋補利率平價理論。 2011年的論文《外匯風險溢價的屬性(Properties of Foreign Exchange Risk Premiums)》的作者們試圖為有關非拋補利率平價的難題提供答案,從而為利差交易的存在提供一個經濟學原理的解釋。他們用超過20年的時間研究了6個主要的外匯交易市場。以下是對他們的研究結果的摘要: * 風險溢價解釋了利差交易的成功。 * 隨時間變化的超額回報是對貨幣風險及利率風險兩者的補償--高利率的貨幣通常會在國內消費增長水平低(比如2008年)時貶值,而在同等條件下,低利率貨幣會升值。 * 金融和宏觀經濟變數是外匯風險溢價的重要驅力。 * 預期超額回報率與全球風險規避相關。在全球市場處於不確定性以及較高的資金流動性受約束的時期,投資者們會要求高收益貨幣產生更高的風險溢價,並接受低收益貨幣的較低(或負)的風險溢價。這支持了利差交易中風險溢價的"尋求高質量(flight-to-liquidity)"和"尋求流動性(flight-to-liquidity)"的說法。 * 預期超額回報是與美國的經濟現狀周期相反的。 該論文的作者們總結說:"外匯交易風險溢價是由全球風險認知與宏觀經濟變數以一種符合經濟直覺的方式推動的。"這些研究發現與針對利差交易所進行的其它研究的結果相一致,為表明了利差交易的存在及其成功的原因的大量研究又增加了一項證據。

⑽ 費雪效應的理論研究

在平價理論中很重要的一個理論是匯率平價,這個理論的觀點是;當所有的貨幣存款都提供相同的預期收益率時,外匯市場處於均衡狀態。用相同貨幣衡量任意兩種貨幣存款的預期收益率相等的條件,被稱為利率平價條件。(保羅·R·克魯格曼著《國際經濟學》下冊,P342下同)
筆者對匯率平價理論並不認可,原因在於,將貨幣的持有的預期收益率簡單的和利率聯系不符合實際,持有外國貨幣或者本國貨幣的人並不是簡單將其當作存款,其作為存款的貨幣僅僅是貨幣持有者的所有的貨幣的其中一種方式,其次之外,貨幣可以投資於資本市場,也可以投資於實體經濟,也可以投資於商業貿易,所以說,貨幣的收益率僅僅用存款的利率來衡量失於片面。
首先對於投資於資本市場的貨幣收益率,比如股票市場,它不但和利率聯系在一起,也和通貨膨脹率聯系在一起,更為重要的它和國家的總體經濟增長率聯系在一起,所以,這樣的貨幣收益率不能僅僅憑利率,而且還有通貨膨脹因素,還有這個國家的經濟效益和各種預期等因素,這說明這個市場的貨幣收益率還要考慮通貨膨脹因素,還有各種預期因素,比如原材料市場的變化,但最為關鍵的和核心的因素還是這個國家的經濟效益——生產率的問題。
其次,直接投資於該國實體經濟的貨幣收益率雖然和該國的利率和通貨膨脹等因素有關,但最為關鍵的是該國投資的產業是有比較優勢的,也就是有更高的經濟效益或者生產率,這才衡量這樣的投資的收益率的關鍵。
此外,對於商品貿易的投資的也類似於直接投資實體經濟,為什麼這個商品有市場、可以進行投資套利?,因為在國際貿易中這不僅僅和需求有關,而且和這個國家生產這個產品有比較優勢有關,也就是說更有效益,也就是說投資於這個領域的貨幣收益率和這兩個國家的之間的比較優勢有關:即生產率有關。
從以上可以看出匯率平價的理論的欠缺是僅僅將貨幣持有的收益率僅僅和利率聯系在一起,但在國際貿易領域中僅僅作為存款的外國貨幣的佔有量是非常的少的,大部分都是作為商品貿易、直接投資方式存在,這是利率平價的缺點:不符合實際,過於片面。當然和這個平價理論一樣的片面的還有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同從兩國的通貨膨脹率出發考慮,但物價的差異也有可能是因為供給和需求變化引起的,而是不僅僅是貨幣因素。
將匯率平價和相對購買力評價理論的兩公式聯立就得出了費雪效應公式(《國際經濟學》P394),這個公式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若一國的預期通貨膨脹率上升。最終會使該國的貨幣存款利率同比例上升;同樣,預期通貨膨脹率降低最終會導致利率水平下降。這樣的通貨膨脹率和利率之間的這種長期關系就是費雪效應。如果說平價理論有問題,應該用平價理論推導出的費雪效應的公式應該也是有問題的,但是有資料研究證明:從1970——2000年之間,在美國、瑞士和義大利三個國家的通貨膨脹和利率關系中可以驗證其正確性,(《國際經濟學》P396)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首先在兩個公式聯立的過程中,消去了匯率影響因素,這正如將參照國當作一個不變的標准來看待,這樣的結果是費雪效應只成為單純的一個國家之內的通貨膨脹因素和利率的關系,而在一個國家的之內的生產率是一個常數,可以不考慮。這是費雪效應公式的一個繆誤:不考慮匯率問題的話,這兩者之間——通貨膨脹率和利率——有天然的逐同效應。
其次,如果是不同的兩個國家,如果貿易是自由的和不受保護的,這也類似於一個個國家:即生產率是逐同的,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常數。但不同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其生產率是不同的,如果經過自由貿易和交流而逐同,和上面情況一樣。如果不同,整個匯率平價理論就存在錯誤,不能用此來推導費雪效應。在《國際經濟學》中有一個貨幣總需求的公式:M/P=L(RY),其中,M:貨幣總需求;P:價格水平;R:利率;Y:國民收入。從上面關系中可以看出價格不但和利率相關,而且和貨幣市場的總需求相關,還有和國民收入相關。這也就是說價格不僅僅關繫到利率,而且和貨幣因素、經濟生產率相關,所以,匯率平價理論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是一個很有問題的理論。
如果不考慮交易成本和貿易壁壘的話,一個物品應該在不同國家有一樣的價格,這樣的理論更有直觀的正確性。為了彌補這樣理論的缺陷,《國際經濟學》引入實際匯率。即名義匯率等於實際匯率乘以兩國真正的價格之比。一價定律是缺陷在於其過於理想化和靜止的看問題,沒有考慮一個物品價格所關聯的利率因素、貨幣因素和生產率因素這樣的動態標准,這是其缺點的根源,為了彌補這樣的缺陷,因而才引入了實際匯率。實際匯率的引入概括了存在交易成本、貿易壁壘、和生產率差別等因素影響而形成的和名義匯率之間的差距,但作者忘記了關系匯率的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是兩個不一樣的市場,同樣的產品,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存在著不同的價格:見該書的傾銷理論。當然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消費偏好不一樣,也是形成兩個是市場價格價格不一樣的重要原因,這也就說國際市場的供給和需求也是決定價格的重要因素,但不論需求也好,供給也好,這些問題為什麼不在國內解決,而是在國際市場上謀求解決,因為存在比較優勢,也就是說存在著生產率的差異,所以,匯率問題必須聯繫到生產率上。作者認為:如果所有的經濟沖擊均是貨幣性的,匯率長期符合相對購買力平價,但是每一次國際貿易都是因為有比較優勢存在而進行,都是因為生產率不同而產生的沖擊,而不是單純的貨幣沖擊,這能說匯率長期符合相對購買力平價?不能。平價理論、費雪效應等國際經濟學的內容需要大的修正。 每一國家的名義利率等於投資者所要求的實際利率與預期的通貨膨脹率之和。兩國的利率之差等於兩國的通貨膨脹率之差,稱為費雪方程式。費雪方程式可用於預測浮動匯率制下的即期匯率,即國際費雪效應。
國際費雪效應認為:浮動的即期匯率會隨著兩國的名義利率差別而改變,改變的幅度和利率差別一樣,但方向相反。
2007年日本基準利率為0.5%貸款利率在1.5%左右,而澳大利亞的存款利率達到6.25%,巨大的利差交易導致澳元大幅升值,而一國貨幣的大幅升值必將造成更多的熱錢流入,大規模的利差交易導致國內物價指數上漲,通貨膨脹又迫使銀行加息,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經濟危機。雖然這只是理論,但是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這么開始的。
所以瑞銀預測2007年人民幣將升值6%的根據就是從最高和最低的兩國利差得出的,目前中國利率扣除利息稅後在2%附近,不能將升值幅度控制在6%以內,利差交易的熱錢將更大幅度的流入。 關於「富者俞富,窮者俞窮」的境地,非主流的瑞典學派的經濟學家繆爾達爾亦討論過,他的「循環積累因果理論」講得即是這類問題。富有的家庭、社區及至國家更有機會投資於教育,因而在未來也會更有優勢。而窮者則沒有更多的機會接受教育,從而改變自己的困境。主流的經濟學並不關心這個問題。我無意揣測主流經濟學家的心理,但是卻可以從費雪分離中得出否定性的結論。任何一個個人都能夠被視為雙重角色:作為一個企業的股東來投資——投資於人力資本的企業的股東;作為一個消費者可以擁有自己的消費計劃。按費雪分離,假如存在完全的資本市場,那麼股東與消費者是可以二分的,即企業的決策並不依賴於消費者特定的偏好,企業的決策存在一個唯一的最優點:企業投資的最優點在於邊際投資收益的凈現值為零。在本例中,意味著如果資本市場是完全的,那麼每個個人在人力資本上的投資並不依賴於個人的消費計劃。所以,窮人的孩子與富人的孩子在人力資本投資方面是獨立於家庭收入的。如果費雪分離描述的是現實,那麼由於受教育的機會獨立於家庭收入,因此即使財富的機會與受教育的機會正相關,我們也不能得出結論:財富的機會與家庭收入正相關。
但是,費雪分離效應僅僅給出了一個理想化的分析基準。任何一個社會都不可能存在「完全的」的金融市場。特別是深受金融壓抑的發展中國家。因此,對於貧困的學生及家庭奢談費雪分離及人力資本理論顯然是無意義的,除非發展金融機制。而在中國,金融市場基本上完全沒有市場化,掌握金融信貸資源的是有權有勢有錢的一批人。

閱讀全文

與利差交易違反了哪個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短期理財產品計算器 瀏覽:899
安盛信託 瀏覽:690
航天動力股票股吧 瀏覽:689
港幣1409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555
股市的投資股市 瀏覽:727
醫療基因股票 瀏覽:820
並購基金跨境並購基金 瀏覽:203
軟銀是大的投資公司嗎 瀏覽:807
菜粕期貨1505 瀏覽:646
短線基金買漲買跌都掙錢 瀏覽:39
信託商店 瀏覽:649
2015年8月貸款利率表 瀏覽:54
貴州都勻小額貸款 瀏覽:258
信託排名2013 瀏覽:978
b輪融資之後 瀏覽:353
貴金屬檢測方法 瀏覽:127
河南外匯 瀏覽:992
金融期貨與商品期貨的區別 瀏覽:347
地融資建行 瀏覽:448
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總量差額率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