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宏觀經濟分析十大基本指標什麼其中利率與匯率指標有什麼區別
去年年底,筆者參加了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舉辦的國外培訓班,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和堪培拉大學與有 關專家 教授進行研討,在宏觀經濟分析視野和方法技巧方面有了新的感悟。澳大利亞統計工作非常發達,國家統計局地位很高,其統計制度領跑國際規范。現將有關情況作一簡述,盡管可能是ABC,也希望對於從事此項工作的同志有所助益。 澳大利亞是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與同類其他國家一樣,其經濟體存在多個部門,這些部門的經濟活動是由統計部門運用指標進行統計的。澳國政府正是在這些經濟指標統計之上,形成各項經濟政策。 經濟指標對於觀察經濟狀況和把握經濟趨勢無疑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把各個統計指標孤立起來,就無足輕重,只有把各個指標聯系起來,把握各個指標變化的辯證關系,才能使統計分析有所依託,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宏觀經濟政策才能真正起到調控作用。 舉例來說,失業率與國內生產總值(GDP)是相互聯系的,當GDP較高而且持續增長時(如經濟增長階段)時,失業率會很低,而當GDP增長速度減緩時(如經濟衰退階段),失業率通常會上升。經常帳戶余額也與GDP也有密切關系,當GDP增速很快時,由於用於進口的支出增加,經常帳戶余額就會下降。再比如,在經濟強勁增長時期,信貸和投資增長率就會比較高。 很多情況下,統計指標數據會彼此沖突,政府就要根據當時最為關注的指標相應確定優先順序。比如,政府的經濟政策是通過削減支出確保財政盈餘,那麼就與降低失業率目標南轅北轍。政府可以通過向經濟中注入大筆支出以改善失業狀況,但這恰恰與財政盈餘目標相悖。 所以我們說,每個指標所反映的狀況,都只不過是構成經濟整體的一個方面的情況,必須把它們彼此聯系起來進行考慮。 一、 通貨膨脹率 通貨膨脹是指一段時期內國民經濟總的或平均的價格水平持續的或加速的上漲。這些價格上漲可能是所有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都以不同速度上漲,也可能是某些商品和服務的上漲過快,其他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下跌速度不足以抵銷所導致。通脹率是監測平均物價水平的統計指標。 通脹率主要由澳大利亞統計局(ABS)進行監測。在對價格變化的幾種監測指標中,最為人熟知的並廣泛使用的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CPI每季度測算一次,它是根據佔澳大利亞總人口較大比例的典型城鎮家庭每季度購買的商品和服務,測算其零售價格的平均變化程度。這些商品和服務通常被稱為「商品籃子」,要隨著人們購買情況的變化逐年進行調整。 通貨膨脹對經濟中的不同群體影響是不同的,而且影響方式各異。即一些群體獲得好處,另外一些群體遭受損失。從通脹中獲得好處的群體有:政府,它通過徵收累進的稅收獲得額外收益;重要行業的寡頭和壟斷企業,它們可以自行制定價格;某些領域的強力組織,如法律職業組織;借款人,由於通脹降低了真實貨幣價值,他們償還的貸款價值也下降;投機者,通脹使資產價格上升速度比一般價格水平要快,他們因此獲利。 因通脹而遭受損失的群體有:衰退部門的工商企業,他們很難轉嫁價格上漲的成本;固定收入獲取者,如退休人員,通脹使他們收入的實際價值降低;衰退行業弱勢工會會員;還款利率高於通脹率的借款人或還款利率低於通脹率的貸款人。 20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通脹趨勢是走低的,這主要是因為實施從緊的財政政策致使需求和支出雙下降。但是低水平的通脹的代價卻是非常高的失業率。90年代中期,由於澳大利亞經濟從衰退中復甦,經濟增長加快。為了繼續保持較低水平的通脹率,儲備銀行密切關注通脹率並把通脹率保持在2-3%作為目標。2000年年初,通脹率小幅上升,儲備銀行隨即提高利率,以避免經濟的擴張性累積。 二、 失業率和參與率 失業與勞動力概念相關。勞動力指年齡在15歲和64歲之間,具有勞動能力,有工作意願的群體。所以勞動力包括從業人員和失業人員。 失業率=失業人數÷總勞動力數×100% 按澳大利亞統計制度,界定失業在於把握幾個特徵:年齡大於15歲;目前沒有工作但積極尋找工作;有勞動能力並願意承擔工作;可能等待失業後恢復工作。 測算失業率有二個統計來源:澳大利亞統計局月度抽樣調查和社會保障部月度數據,反映有收入人員的情況。因為失業人員實際代表了國民產出損失,失業影響整個經濟。此外,由於要對失業人員提供福利支付,這也是國家付出的代價,同時還有他們個人和家庭所承受的社會代價。 在澳大利亞,失業對某些社會群體的影響要比對其他群體的影響更甚,這些受影響最大的包括:不熟練和半熟練工人;年輕(15-20歲)和年老(55-65歲)工人;女性工人;移民和土著居民。 1990-1994年經濟衰退期間,失業率急劇上升,但隨著90年代下半期經濟復甦和高增長,失業狀況有所好轉。2000年初,在參與率仍然較高的情況下,失業率十年來第一次降至7%以下。 參與率是指勞動力中年齡在15歲和65歲之間,或尋找工作的人數在全部工作年齡人口中的佔比。 勞動參與率=勞動力÷工作年齡人口×100% 參與率指國民經濟中隱藏的失業水平(那些有工作能力卻不在勞動力人數中) 參與率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接受學校教育較長的學生;勞動力中已婚婦女;提前退休人員。在經濟高漲期,參與率往往較高,而在經濟衰退期,由於失業工人增加,參與率往往較低。 參與率越高,整個經濟的產出越高(GDP),經濟增長率也就越高。 三、官方現金(利率) 利息是貨幣的價格,也可以說是經濟中最重要的價格。澳大利亞從1983年金融市場逐步放鬆管制以來,儲備銀行(澳大利亞中央銀行)不再直接限定銀行利率,轉而通過調控「現金率」來影響利率。 實際利率是各種利率的加權平均利率,各家銀行以此利率相互間進行交易清算資金(ES)的借貸。由於支票清算和其他類似原因,銀行從其他ES資金持有者收付基金時,儲備銀行的清算帳戶每天都要波動。銀行在出現資金短缺時常常從資金盈餘的銀行拆借並支付利息。儲備銀行監控實際利率確保利率水平符合貨幣政策目標。儲備銀行設定利率目標,市場則通過提高或降低實際利率相回應。這也是貨幣政策的傳導過程。一旦有需要,儲備銀行「鼓勵」商業銀行超額現金需求或供給。如果市場對目標利率變化的反應不如儲備銀行所願,儲備銀行將出售或買入一年期以下聯邦政府票據。其他可供選擇的辦法是儲備銀行與大商業銀行簽訂聯邦政府或州政府票據回購協議。這就是通過削減商業銀行交易清算資金的水平來降低系統的現金供給。 整個90年代下半期,澳大利亞利率從7.5%逐步下降,2000年2月後上漲0.5%達到5.5%。這一方面是因為擔心持續高經濟增長引發通脹率高於2-3%的目標,另一方面是對沖7月政府消費稅實施及相伴的所得稅削減所引起的預期擴張和通脹效應。 四、經濟帳戶余額國際收支余額 經常帳戶余額是指一年內由於澳大利亞與其他國家財務往來中進入本國的所有資金與流出資金的差額。舉例來說,如果澳大利亞對日本出口,澳方接到日本的支付為貸方(流入),如果澳從美國進口商品,對美國的支付為借方。貸方加入澳國的外幣資金中,而借方則從外幣資金中扣除。帳戶余額是貸方和借方的差額。 收支余額分為兩大類帳戶:1、經常帳戶包括凈商品(商品出口-進口)和凈服務,如運輸費、旅遊和保費等。這兩個項目的余額是商品和服務余額。 收入凈額指澳方以利潤或分紅的形式向國外投資者的支付減去澳方從國外的投資收益。它是澳大利亞每年經常帳戶上最大的逆差,大約占經常項目帳戶赤字80%左右。 經常轉移凈額是個小項目,主要包括對國外的援助及海外僑民收支差。 以上三個余額相加就是經常帳戶余額。 2、資本帳戶包括對外資本移動,如在外國投資設廠或收購公司。 在浮動匯率體系下經常帳戶逆差要由資本帳戶順差來彌補。也就是說要靠國外投資收益來支撐經常帳戶逆差。 簡言之,由於幾個方面原因澳國歷史上一直是經常帳戶逆差國:過高的成本結構使出口產品成本高;相對於傳統貿易夥伴過高的通脹率(近年來有所改善);隨著高經濟增長,需求也日益旺盛;每年對澳國企業的國外投資者支付過高的利潤和紅利;對外債支付高額利息;國外對農產品過高的保護水平;澳國人較低的儲蓄水平。這些是造成澳國目前經常帳戶赤字的主要原因(CADs) 澳大利亞政府已經認識到這個長期困擾本國經濟的主要問題,制定的微觀經濟政策就是要改善製造業的長期效率,從而使它們更具國際競爭力,以削減經常帳戶赤字。 五、主要匯率 匯率是一國貨幣以另一種貨幣表現的價值。某種意義上說,是為了獲得另一國家(有貿易關系)貨幣所必須支付的價值。 澳大利亞放鬆金融管制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澳元浮動。這意味著從僅由中央銀行改變的固定匯率向不斷變化的或靈活的匯率轉變。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一國貨幣的價格由外匯市場上貨幣的供求來決定。舉例來說,1澳元兌換65美分,對每一個貿易國都有相應的匯率。 外匯市場上對一種貨幣的需求是由對那個國家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決定的。為了購買另一個國家的商品,或在那個國家投資,或者到那個國家旅遊,首先要做的就是購買那個國家的貨幣。這就產生了對貨幣的需求。外匯供給由是一國與另一國的交易決定,如購買進口品,支付利潤和紅利給外國投資者,到國外旅遊,這些都要求放棄(或出售)本國貨幣,獲得他國貨幣。這就增加了外匯市場上澳元的供給。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澳元對大多數外匯趨向貶值,意味著澳國必須出口更多商品以購買同等價值的進口商品。這造成經常帳戶赤字,並增加了外債。較高的匯率可以削減債務負擔,較低的匯率會增加債務負擔。 六、國內生產總值 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年內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的總價值。 如果GDP以市場價格(現價)計算,那麼年度比較必須考慮一個時期比上一個時期的價格變化(通貨膨脹)。如果扣除價格影響,那得到的數據就是實際GDP,這樣就可以比較一個時期與另一個時期的生產總值。 爭取較高的經濟增長率是政府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是解決失業問題的主要措施。 七、出生率和凈移民率 國家的人口規模決定著勞動力的規模,後者又是商品和服務生產的主要要素。 國家的人口增長取決於人口自然增長率和凈移民率。人口自然增長率等於出生率和死亡率之差。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為每年出生人口數占總人口的百分比。出生率(%)=出生人口數÷總人口數 出生率受以下因素影響:育齡婦女數;經濟狀況――經濟高漲時出生率提高,而衰退期出生率降低;居民對家庭規模的文化態度;政府對家庭規模的態度;政府鼓勵人口出生的政策,如家庭津貼;計劃生育措施的有效性。澳大利亞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總趨勢是一直下降。 凈移民是移入移民與移出移民之差,以占人口的百分比表示。 凈移民率=凈移民人數÷總人口 自二戰以來,澳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是移民。構成勞動力的主要部分。高出生率要花很多年才能形成勞動人口力,而具有技術的移民可以立刻增加勞動供給量。 人口增長率是通過普查來統計的,澳每五年一次,近年數字是1900萬人,年平均增長1.2%。100年以來自然增長一直是人口增長的主要來源,大約占人口增長量的三分之二。 由於政府政策及澳國和其他國家政治的、經濟的和社會狀況等因素凈移民量波動較大。統計局估計到2050年澳人口將到大約2500萬。 八、信貸增長率 過去十年澳國經濟的一個大的轉變是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支付帳單的方式。隨著現代技術在金融業的採用,現金支付越來越成為明日黃花。 隨著塑料信用卡的引入,現在大多數支付是通過電子資金劃撥,從而削減了經濟中的現金需求量,導致了更安全更便捷的償債方式。 銀行業對此趨勢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此外經濟中信用迅速擴張。信貸是指將資金提供給需要它的人。 根本上說,消費者獲得資金的機會要快於以前支出受限於當期收入和儲蓄時的情況。這些便利的使用者所提供的較高的信貸利率是金融機構獲得的大量利潤的主要來源。 信貸增長與整個經濟增長緊密相關。信貸增長數據對於政府制定經濟政策非常重要,尤其是當信貸擴張對於當期通脹起主要作用的時候。信貸擴張還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對特定產品如住宅,汽車家電等的需求增加。當家庭收入中大部分用於償債時,這將削弱居民的儲蓄能力。 最近的數據表明信用卡總的負債已經超過140億元,每個成年澳國人平均負債1700澳元。 九、投資增長率 經濟中的總需求主要由消費品支出(C)和投資品支出(I)構成。投資品是指用於本期生產而不是用於消費的商品。 商業周期顯示一國經濟所經歷的經濟活動的各個階段。當消費支出占收入的比例相對不變時,投資支出變化較大,所以投資支出是商業周期中經濟活動波動的主要因素。投資取決於一系列因素:新增人口,新資源,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新發現和新技術以及利率和經濟狀態。 1999年前由於外部需求削減(亞洲危機引起)和國內增長減緩,澳國經歷了二年的衰退,1999年以來澳國工商業投資有了改善。由於國內銷售和對外出口的改善,1994年來工商業信心達到頂點。房地產和工商服務部門的增長尤其強(每年12%),此外,采礦業的增長,計算機軟體業的持續增長也很強,約占總投資支出的12%。 2000年初工業投資約佔GDP12%左右,接近1980年以來的平均水平。由於未來經濟增長形勢看好,有利於投資支出進一步增長。 十、聯邦政府預算 如果不首先得到議會的准許,政府不能收錢或花錢的。政府必須向議會提供下一財政年度收支計劃,即預算。預算是對來年收支的詳細估計。正由於是估計,預算實際執行情況可能與計劃不符。有很多因素影響聯邦政府預算的最終結果。 澳大利亞三個層次的政府都必須編制和提供預算報告。但是聯邦政府可能通過變動預算來影響整個經濟的支出水平。這被稱為是財政政策,是政府用來謀取最合意經濟活動水平的多種手段之一。 當政府支出超過收入時,稱為預算赤字。 預算赤字=政府支出﹥政府收入 赤字造成經濟中總支出的增長。整個80年和90年代澳大利亞預算一直是赤字。當政府計劃收入超過支出時,被稱為預算盈餘。 預算盈餘=政府收入﹥政府支出 赤字財政下,政府必須從國內或國外借錢來彌補不足。在國內借錢是較好選擇,因為從國外借錢會增加已然過多的外債。由於澳國人儲蓄率較低,資金不足,有時從國外借錢也是必須的。 近年來政府承諾削減赤字(95-96年101億),創造盈餘(2000-2001年54億)。主要目標就是提供給政府充足的資金償還外債中政府所欠部分,在兩年左右時間完成。預算盈餘還可避免進一步借外債來彌補赤字。
『貳』 宏觀經濟分析的經濟指標分為哪幾類
GDP,失業率(就業率),通貨膨脹率,利率,貨幣流通量,進出口,solow 模型裡面些東西,大概就這些吧
『叄』 請列舉,宏觀經濟指標有哪些,它們怎樣反映經濟狀況
國際上通用的四個常見經濟指標是:(國民生產總值,通貨膨脹,就業率和國際收支平衡。 )
國民生產總值簡稱「GNP」,它由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國際收入兩部分組成。國際上判斷一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好壞,最常見的經濟指標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和經濟增長率(GDP增長率)。 通貨膨脹是指用某種價格指數衡量的一般價格水平的上漲。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政府往往會採取緊縮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就宏觀經濟形勢好壞而言,最佳狀態是溫和通脹,即在經濟高增長的同時保持通貨溫和膨脹。 就業率,也會被引述為失業率,其高低往往是由經濟增長率和通脹率的高低決定的,政府往往根據就業率的高低來制訂各項財經政策,而這些政策又會對股市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其他國家在一定時期進行的商品、勞務和金融資產交易的記錄。國際收支包括經常項目收支和資本項目收支兩部分。經常項目收支主要包括貿易、勞務和單方面轉移。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最直接的作用結果是匯率。一國國際收支順差,則該國貨幣堅挺,有升值潛力;反之長期逆差則貨幣疲軟,貨幣有貶值可能。
通常有哪些指標反映經濟增長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幸福感的增強,科技的進步,環境的改善,教育水平的改進,公務員的廉潔自律,公司的健康發展,國防力量的增強,娛樂事業的繁榮,國際影響力的增加,法治的健全等等。
供參考。
『肆』 宏觀經濟指標的指標解讀
GDP是最受關注的宏觀經濟統計數據,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的重要指標。GDP增速越快表明經濟發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經濟發展越慢,GDP負增長表明經濟陷入衰退。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反映國內消費支出情況,對判斷國民經濟現狀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提升,表明消費支出增加,經濟情況較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表明經濟景氣趨緩或不佳。
對外貿易佔中國GDP比重達到60%以上,對中國經濟影響巨大。歐美日經濟危機持續時間越長,對中國實體經濟出口量的沖擊越大。
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在消費、出口受經濟危機影響較大的情況下,加大投資成為重要的政策選擇。2008年11月中央政府出台了四萬億投資計劃以刺激經濟,並於2009年3月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大規模增加政府投資,實施總額4萬億元的兩年投資計劃」。
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變動的綜合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或緊縮的重要指標。與貨幣供應量等其他指標數據相結合,能夠更准確的判斷通貨膨脹或緊縮狀況。
PPI主要用於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化情況,與CPI一樣,是觀察通貨膨脹或緊縮的重要指標。一般認為,PPI對CPI具有一定的傳導作用。
原材料、燃料和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反映工業企業從物資交易市場和能源、原材料生產企業購買原材料、燃料和動力產品時所支付價格水平的變動趨勢和程度。該指標對PPI具有一定的傳導作用。
宏觀經濟出現較大波動時,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備受關注。2008年10月起廣義貨幣(M2)供應量增長較快,2009年3月末已達53.1萬億元,表明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已連續實施。
利率體現了信用關系中,債務人支付給債權人的資金借用報酬。利率的變化,直接反映出市場中資金供求關系的變化。在市場繁榮之時,資金供不應求,利率上升;市場疲軟之時,資金供過於求,利率下降。從另一個角度看,利率上升,抑制資金需求,經濟發展降溫;利率下降,刺激資金需求,經濟發展回暖。利率的變化反作用於資金供求,從而作用於經濟發展,因此成為一項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7.金融機構貸款余額
2008年以來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逐月穩步增加,進入2009年後新增貸款增長較快,第一季度三個月分別新增貸款1.6萬億,1.04萬億、1.92萬億。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機構本外幣信貸收支表》,2008年以來各項存款余額合計數逐月提高,2009年3月已達53.6萬億,其中儲蓄存款余額增至24.7萬億。儲蓄存款余額占各項存款余額合計數的比例由2008年5月的43.8%增至2009年1月的47.9%,2009年2月、3月分別下降至47.2%、46%。
儲蓄率指個人可支配收入總額中儲蓄所佔的百分比,是分析居民儲蓄的另一個角度。我國儲蓄率在全球排名第一,一直維持較高水平。高儲蓄率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金來源,同時也導致了內需不足、銀行系統性風險增加等問題。造成我國高儲蓄率的主要原因是養老、醫療、住房、教育等社會保障和福利不到位,以及居民對未來風險和收入不確定性的擔憂。隨著2009年3月兩會確定的各項社會保障改革措施逐步落實,高儲蓄率將逐步回落,但這可能需要較長時期。
匯率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折算成另一個國家貨幣的比率,是一種貨幣用另一種貨幣表示出來的價格。
匯率變動受到經濟、政治等多種因素影響,其中的經濟因素集中到一點,就是國家的經濟實力。如果國內經濟結構合理,財政收支狀況良好,物價穩定,經濟實力強,商品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出口貿易增長,其貨幣匯率堅挺;反之,則貨幣匯率疲軟,面臨貶值壓力。匯率的變動也會對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產生重大影響。本幣貶值,可以刺激出口,抑制進口,也會導致資金外流,影響一國國際收支平衡。
采購經理指數是一套綜合性指標體系,因所選指標具有先導性,成為經濟運行監測的先行指標。
製造業PMI體系包括PMI綜合指數和其他擴散指數,PMI綜合指數由生產、新訂單、產成品庫存、從業人員、供應商配送時間等五個主要擴散指數加權而成,其他擴散指數包括采購量、積壓訂單、新出口訂單、進口、購進價格、原材料庫存等。PMI綜合指數高於50%表示比上月增長,低於50%表示比上月下降,與50%的距離表示增長或下降的程度。
非製造業PMI由商務活動、新訂單、新出口訂單、積壓訂單、存貨、中間投入價格、收費價格、從業人員、供應商配送時間、業務活動預期十項擴散指數構成。由於沒有合成指數,國際上通常用商務活動指數來反映非製造業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一般來說該指數達到50%以上反映非製造業經濟上升或增長;低於50%反映非製造業經濟下降或回落。
全社會貨運量從貨物運輸層面反映經濟運行情況。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由2008年7月的94.5連續下降至2009年3月的86.0,該指數未見反彈,顯示出消費信心不足。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宏觀經濟景氣指數預警指數由10個指標構成,包括工業生產指數、固定資產投資、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財政收入、工業企業利潤、居民可支配收入、金融機構各項貸款、貨幣供應M2、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預警指數把經濟運行狀態分為5個級別,100為理想水平,「紅燈」表示經濟過熱,「黃燈」表示經濟偏熱,「綠燈」表示經濟運行正常,「淺藍燈」表示經濟偏冷,「藍燈」表示經濟過冷。
『伍』 宏觀經濟學和貨幣金融學有什麼聯系
因為宏觀經濟學和貨幣金融學不是兩個對立的平等的概念。
宏觀經濟學對應的是微觀經濟學,貨幣金融學,主要闡述金融學領域關於貨幣供給的問題
『陸』 用於宏觀經濟分析的金融指標體系中的總量指標有哪些
GDP,PMI(采購經理人指數),消費者價格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零銷售額,這些都是比較重要的金融指標
『柒』 什麼是宏觀金融
定義:
國際學術界通常把與微觀金融學相關的宏觀問題研究稱為宏觀金融學(Macro Finance)。
介紹:
宏觀金融學研究在一個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經濟中如何獲得高就業,低通貨膨脹,國際收支平衡和經濟增長。宏觀金融學是宏觀經濟學(包括開放條件下)的貨幣版本,它著重於宏觀貨幣經濟模型的建立,並通過它們產生對於實現高就業、低通貨膨脹、高經濟增長和其它經濟目標可能有用的貨幣政策結論和建議。
發展:
宏觀金融學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一)古典貨幣需求理論
古典「二分法」把經濟分為兩個相互獨立的部分:實際領域和貨幣領域。實際領域的因素決定相對格和生產要素的所得,構成價值理論。貨幣領域的因素決定一般物價水平,構成貨幣理論。經濟學家多用瓦爾拉斯一般均衡體系研究價值理論,用貨幣數量方法研究貨幣理論。
凱恩斯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考察就業量、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供給、總需求、社會總消費和社會總投資等宏觀變數。在總量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凱恩斯認為,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構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決於消費傾向、投資邊際效率和流動性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貨幣數量。
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是他的現代貨幣數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貨幣需求學說研究的是人們願意持有的現金數量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弗里德曼摒棄了凱恩斯和凱恩斯學派從人們保持貨幣的動機出發來研究貨幣需求的方法,把貨幣作為一種資產,一種持有財富的方式或「一種資本貨物」。
(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承認實際產量和就業量波動的非均衡性質,特別是承認產品市場中的普遍生產過剩,承認勞動市場中非自願失業的存在;認為名義總需求的沖擊可以造成非決衡的產量和就業量的波動;經濟體系本身的不完全性是名義總需求的沖擊產生的實際效應的原因。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貨幣是非中性的、政府的經濟政策能夠影響就業和產量,市場的失效需要政府幹預來發揮積極作用。
(三)金融約束理論
金融約束理論由斯蒂格利茲等提出。指金融管理當局在金融部門創造一種尋租機會,即有意識地為一些金融機構提供「特許權價值」,如存貸利率控制、市場准入限制等,使這些機構能獲得一個持續穩定的利潤流,讓銀行不為短期獲益而損害社會利益。
金融約束理論對金融自由化條件尚不成熟的發展中國家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它為發展中國家由「金融抑制」走向「金融深化」提供了過渡性的指導思想,也是對金融抑制論和金融深化論的補充,它所提出的政策主張有助於推動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改革,使金融市場保持穩定和健康發展。
(四)理性預期學派
20世紀70年代美國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一直居高不下,投資減少,經濟發展緩慢,然而運用凱斯主義經濟政策增加貨幣供應量並沒有使利率下降,卻因為人們對於物價上漲的預期,利率反而上升了。與此同時,消費、儲蓄、投資等反面都受到物價上漲預期的影響。
人們的預期從被動地適應情況漸漸地變得更明智、更合理、更有主動性,他們根據預期打出了提前量,而且採取各種預防措施,與政府相抗衡,這一事實表明當人們的預期對於經濟活動具有越來越大的作用,預期日益成為經濟中不可忽視的因素。
20世紀70年代初在美國形成的理性預期學派的一個重要結論就是貨幣政策無效。
『捌』 判斷宏觀經濟形勢的經濟指標主要有哪些
國際上通用的四個常見經濟指標是:國民生產總值,通貨膨脹,就業率和國際收支平衡。 國民生產總值簡稱「GNP」,它由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國際收入兩部分組成。國際上判斷一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好壞,最常見的經濟指標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和經濟增長率(GDP增長率)。 通貨膨脹是指用某種價格指數衡量的一般價格水平的上漲。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政府往往會採取緊縮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就宏觀經濟形勢好壞而言,最佳狀態是溫和通脹,即在經濟高增長的同時保持通貨溫和膨脹。 就業率,也會被引述為失業率,其高低往往是由經濟增長率和通脹率的高低決定的,政府往往根據就業率的高低來制訂各項財經政策,而這些政策又會對股市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其他國家在一定時期進行的商品、勞務和金融資產交易的記錄。國際收支包括經常項目收支和資本項目收支兩部分。經常項目收支主要包括貿易、勞務和單方面轉移。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最直接的作用結果是匯率。一國國際收支順差,則該國貨幣堅挺,有升值潛力;反之長期逆差則貨幣疲軟,貨幣有貶值可能。 更多相關精彩圖片請進入『國家攝影』瀏覽
『玖』 金融終端有哪些宏觀經濟指標
金融終端有哪些的阿訇管的經濟指標啊,這個太多了。如果說金庸這個指標要是沒有的話,哎大夥兒就不通知,不理解這個愛,所以說你必須得愛幼。經濟宏觀的值經濟指標。
『拾』 宏觀經濟指標有哪些
建議您優先選擇TXT,或下載源文件到本機查看。 宏觀經濟指標有哪些 一、國民經濟總體指標 (一)國內生產總值 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在某一段時期(通常為一 年)內所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總和。國內生產 總值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運行規模的最重要指標。 理解國內生產總值這一概念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各種最終產 品的市場價值就是用這些最終產品的價格乘以相應的產量, 然後加總。 2、國內生產總值在計算的過程中,中間產品的價值不 計算在內,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3、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而 不是所銷售的最終產品價值。 4、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市場活動所產生的價值,家庭勞 動和自給自足等非生產活動不包括在內。 我們通常用支出法來衡量國內生產總值。所謂支出法就 是通過計算在一定時期內整個社會購買最終產品的總支出 來計量國內生產總值。在現實生活中,對最終產品的需求包 括四個部分:居民消費支出、企業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 1、居民消費支出是指本國居民對最終產品的購買,比 如汽車、食物、服裝、醫療、旅遊等。在宏觀經濟學中,通 常用 C 表示消費支出。 2、企業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兩部分。固 定資產投資是指新廠房、新設備、新住宅的投資。存貨投資 是指企業庫存的增加或減少。在宏觀經濟學中,通常用 I 表 示企業投資支出。 3、政府支出是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勞務的支出和?府 投資。政府購買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我們通常將政府購買 放到消費支出方面來處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是政府投 資,我們通常將政府投資放到企業投資方面來處理。在宏觀 經濟學中,通常用 G 表示政府支出。 4、凈出口是指一國出口額與進口額的差額。出口是指 本國的產品和勞務輸出到國外,由外國的居民、企業和政府 形成對這些產品和勞務的購買。進口是指本國居民、企業和 政府對國外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的購買。在宏觀經濟學中,通 常用 X 表示出口,用 M 表示進口,凈出口就是 X-M。 按照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C+I+G+(X-M)。 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是一國經濟成果的根本反映。國內 生產總值的變動可以對證券市場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個人的 理財行為。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國內生產總值和股票市場 的關系: 1、國內生產總值的持續穩定上升表明國民經濟良性發 展,人們有理由對未來經濟產生良好的預期,而伴隨著經濟 的總體增長,上市公司的利潤也會持續上升,這兩方面的因 素促使股票價格上升。 2、如果國內生產總值處於不穩定的非均衡增長狀態、 高通貨膨脹率下的增長時,這是經濟惡化的徵兆。如果政府 不採取調控措施,就會導致經濟的「滯脹」 (通貨膨脹和經 濟增長停滯) 。這時,經濟中的矛盾就會彰顯出來:企業經 營面臨困境、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對未來的預期悲觀,這將 導致股價下跌。 3、宏觀調控下的國內生產總值減速增長。當經濟呈現 出失衡的高速增長時,政府會採用宏觀調控措施來保持經濟 的穩定增長,這些調控措施會在一段時間內降低經濟增長速 度,但又為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創造了條件,這時的股價會呈 現出止跌回升的態勢。 4、如果國內生產總值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呈現出負增 長的態勢,但負增長率逐步收縮,並呈現出向正增長轉變的 趨勢時, 表明經濟環境正有所改善, 證券市場也會轉跌為升。 5、當經濟增長速度由低轉高時,表明新的一輪高增長 正逐漸來臨,股價也將出現快速上漲的態勢;反之,如果經 濟由高增長轉為低增長,股價會出現大幅下跌。 證券市場一般會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提前作出反應, 也就是說,證券市場是反映預期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因而 在股票投資中進行國內生產總值變動分析時必須著眼未來, 這是最基本的常識。 (二)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指用某種價格指數衡量的物價水平的持續、 普遍、明顯地上漲。我們通常用消費物價指數來反映通貨膨 脹水平。消費物價指數是反映一定時期內城鄉居民所購買的 生活消費品價格和服務項目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 一般是用當年某一時期的價 格水平跟過去一年同一時期的 價格水平相比較獲得的,該指數用來分析消費品的零售價格 和服務價格變動對城鄉居民實際生活費用支出的影響程度。 通貨膨脹不但影響到居民的生活,還會影響個人的投資,下面,我們就重點了解一下通貨膨脹的內容。 1、通貨膨脹的分類。按照物價的上漲速度,通貨膨脹 可以分為溫和的通貨膨脹、奔騰的通貨膨脹和惡性的通貨膨 脹。 (1)溫和的通貨膨脹是指物價水平緩慢上漲。每年上 漲的幅度在 3%-4%,貨幣價值每年持續下降,居民不容易感 到物價上漲帶來的壓力。溫和的通貨膨脹是一種正常的經濟 現象,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一般 認為,溫和的通貨膨脹對於經濟增長是有利的,還可以增加 就業。 (2)奔騰的通貨膨脹是指通貨膨脹加速,政府已經難 以控制,居民對貨幣喪失信心,認為物價會持續上漲,紛紛 購買商品,結果導致物價更快速上漲。奔騰的通貨膨脹一般 指物價的上漲幅度約為 10%。奔騰的通貨膨脹對於居民生活 和國家經濟發展影響巨大。因此,政府通常設立通貨膨脹預 警線,一般約為 5%。一旦超過通貨膨脹預警線,政府會採取 措施進行干預, 因為如果通貨膨脹加速, 政府就難以控制了。 (3)惡性的通貨膨脹是指物價迅速上漲,貨幣持續貶 值,居民完全喪失對貨幣的信心,大量搶購物資和外幣。惡 性通貨膨脹的物價上漲幅度為每月通貨膨脹率為 50%以上。 2、按照通貨膨脹的原因,通貨膨脹可以分為:需求拉 動型、成本推動型、輸入型和結構型四種。 (1)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消費需 求和投資需求的增加超過了商品和勞務供給量的增加,導致 商品和勞務供不應求,物價上漲。 (2)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是指由於原材料、燃料(煤炭、石油、鐵礦石)等投入品的價格和工資等成本上升,而 生產效率不變所引起的物價上漲。 (3)輸入型通貨膨脹是指在開放經濟中,由於一國經 濟與國際市場聯系緊密,當國際市場上存在通貨膨脹、價格 上漲的現象時,這種價格上漲就會通過國際貿易等傳導途徑 從國外傳到國內,從而引起國內價格普遍、持續上漲。 (4)結構型通貨膨脹是指在總需求和總供給大體均衡 的情況下,由社會經濟結構方面的因素引發的通貨膨脹。 3、通貨膨脹的治理。溫和的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是有 利的,但是超過一定的限度(5%) ,就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不 利的影響。一旦發生了超過預警線的通貨膨脹,就必須加以 治理。這種治理要從多方面入手: (1)控制貨幣供應量。由於通貨膨脹形成的直接原因 是貨幣供應量過多,因此治理通貨膨脹的最直接對策就是控 制貨幣供應量,使之與貨幣需求量相當,從而使物價穩定。 而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就要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 (2)控制社會總需求。各個國家對於總需求的控制, 主要是實施正確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 主要是壓縮財政支出,減少財政赤字。在貨幣政策方面,主 要是減少貨幣投放。一般來說,世界各國都將這兩種政策搭 配使用。 (3)增加商品的供給。政府通過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 增加短缺商品的生產。 (4)政府通過限價、減稅等措施來治理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一種復雜的經濟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治理通貨膨脹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各種治理方案要配 合使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相反,是指在現行物價水平下,一 般商品和勞務的供給量超過需求量,貨幣數量比商品和勞務 少,物價水平下降。通貨緊縮通常與經濟衰退相伴,表現為 投資機會減少,投資收益下降,信貸增長乏力,企業開工不 足,消費需求減少,居民收入增加速度緩慢等跡象。 1、通貨緊縮的原因。 (1)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緊縮的財政政策:減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稅收。減少政府 支出和增加稅收會造成國民收入的減少,壓縮了社會總需 求。而中央銀行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提高銀行存款准備 金率、提高貼現率等,同樣可以達到緊縮通貨的目的。 (2)經濟周期的變化。經濟周期是指經濟活動的擴張 和收縮反復出現的過程。在經濟周期波動的擴張階段,市場 需求旺盛?企業產品需求飽滿,經濟繁榮;在經濟周期波動 的緊縮階段,市場需求疲軟,商品滯銷,企業經營困難。可 見在經濟周期的收縮階段會出現通貨緊縮。 (3)投資和消費的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和生 產過剩互為因果,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過慢也制約了有效需 求。 (4)結構失調。結構失調是指一國的部門結構和產業 結構或比例結構之間不協調。比如,擁有 8 億農村消費者的 巨大農村市場被企業忽視而使農村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許 多企業只有在自己的產品被嚴重積壓時才會想到農村市場 的消費潛力,但是由於產品「不對路」 ,無法被農民接受。 這樣就使社會商品的供給總量和供給結構雙重失衡,導致經 濟出現通貨緊縮。 2、通貨緊縮的影響。 (1)導致社會總需求不足。預期價格持續下降會減少 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抑制當前的消費,從而導致經濟的惡 性循環,社會總需求會進一步下降。 (2)影響貨幣的正常運轉。通貨緊縮導致價格下降, 從而使貸款人減少開支、出售資產,更使企業盈利下降,進 而裁員減薪,經濟需求進一步減少、進一步緊縮。 (3)社會動盪因素增加。企業利潤減少,股票價格下 跌;房價下跌,讓貸款買房人資不抵債;失業率上升,家庭 收入減少,這些都會增加社會的不安定。 3、通貨緊縮的治理。 與通貨膨脹相比,通貨緊縮是一個更讓各國政府頭痛的 問題,因為它更加難以治理。通貨緊縮會導致經濟大范圍內 衰退,所以,政府必須實行擴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 策,通過刺激投資和消費來增加社會的有效需求。關於財政 政策和貨幣政策,我們在後面會闡述。下面我們看看通貨膨 脹和通貨緊縮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1)溫和的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增長是有好處的,也會 推動股價的持續上升。 (2)惡性的通貨膨脹會引發政府的政策干預,進而影 響證券市場。 (3)在通貨膨脹(超過溫和的通貨膨脹)時期,有些 行業可能受益,比如銀行、地產、貴金屬(黃金) ,而有些 行業可能遭受損失。 (4)通貨膨脹(超過溫和的通貨膨脹)不僅會影響經 濟,還會影響投資人的心理預期,進而影響股價。 (5)通貨緊縮使企業經營困難,利潤下降;投資人對 股票沒有信心;市場流動性緊縮。這些因素都會造成證券市 場的低迷,股票價格下跌。 (四)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從國外收進的全部 貨幣資金和向國外支付的全部貨幣資金之間的對比關系。收 支相等稱為國際收支平衡,收入大於支出稱為國際收支順 差,支出大於收入稱為國際收支逆差。一個國家保持國際收 支平衡是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穩定的表現。 二、投資指標 投資指標是指固定資產投資額,是以貨幣表示的建造和 購置固定資產活動的工作量,它是反映一定時期內固定資產 投資規模、速度、比例關系和投資方向的綜合性指標。按照 管理渠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分為基礎建設投資、更 新改造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其他固定資產投資四個部 分。 三、消費指標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所計量的是 各種經濟類型的企業銷售給居民用於生活消費的商品;銷售 給機關、團體、部隊、學校、企業和事業單位的用做非生產 經營性的消費品的總和。它是研究居民生活、社會消費品購 買力和貨幣流通等問題的重要指標。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它是指某一時間點城鄉居民存 入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的儲蓄金額。 四、金融指標 金融指標包括利率、匯率、貨幣供應量、金融機構存貸 款余額、金融資產總量等。 五、財政指標 財政指標包括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財政收支平衡是最 佳狀況,所謂平衡就是收支相抵,略有節余。如果國家財政 支出大於財政收入,我們稱之為財政赤字。中央政府一般通 過發行公債(國債)的方式來彌補財政赤字。 了解宏觀經濟政策 一、宏觀經濟政策目標 宏觀經濟政策是政府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和增進社會福 利而制定的解決經濟問題的指導原則和措施,是政府為了達 到一定的經濟目標而對經濟事務所作出的有意識的干預。宏 觀經濟政策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經濟目標而制定出來的,宏觀 經濟政策目標包括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和國際收支平衡。 (一)充分就業 由於失業會給失業者本人和家庭帶來損失,因此,降低 失業率,實現充分就業,就常常成為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時政 府所考慮的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目標。所謂充分就業是指 除了自願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以外,所有願意參加工作的人 都能按照他們意願接受的工資找到工作崗位的一種狀況。要 注意一點:充分就業並不是 100%的就業,我們一般認為 5% 左右的失業率是正常情況。 (二)物 價穩定 由於通貨膨脹(超過溫和的通貨膨脹)對經濟有不良影 響,所以保持物價的總體穩定是政府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目 標之一。溫和的通貨膨脹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因此物價 總體來說是小幅上漲的,但是物價水平的大幅波動就必須進 行控制,要使之保持相對的穩定。 (三)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在一個特定時 期內持續增長。經濟增長會增加社會福利,緩解失業壓力, 但也有可能引發通貨膨脹,因此,並不是經濟增長得越快越 好,經濟增長的快慢要和國家的總體經濟水平相適應。 (四)國際收支平衡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化發展,如何平衡國際收支就 成為一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狀 況不僅反映出該國的對外經濟交往狀況,還反映出該國經濟 的穩定程度。當一個國家國際收支長期處於逆差狀態時,就 必然會對國內經濟造成沖擊,從而影響該國的就業水平、物 價水平和經濟增長。 一般認為,國家要實現宏觀經濟政策目標,政府運用的 各種宏觀調控手段要互相配合,協調一致。下面,我們就來 看看政府調控經濟的主要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二、財政政策 (一)財政政策的內容 財政政策工具是一國的財政部門為了實現既定的宏觀 經濟政策目標所選擇的操作手段,主要包括變動政府支出、 變動稅收和國債發行規模。 1、政府支出包括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當總需求 水平過低、 經濟衰退時, 政府可以增加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 提高購買水平,刺激經濟回升;當總需求水平過高、經濟過 熱時,政府可以減少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降低購買水平, 抑制通貨膨脹。轉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在失業救濟和其他福利 方面的支出。轉移性支出也是一項重要的財政政策工具。在 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時,政府可以增加社會福利費用,提 高轉移性支付的水平,從而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刺 激經濟回升;反之,在經濟過熱時,政府可以減少轉移性支 付水平,而減少居民的消費支出,抑制通貨膨脹。 2、稅收不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國家實 施財政政策的重要手段。在經濟衰退時,政府可以通過降低 稅率、減少稅收來增加社會總需求,刺激經濟增長;在經濟 過熱時,政府可以通過提高稅率、增加稅收來減少社會總需 求,抑制通貨膨脹。 3、國債也是重要的財政政策工具。國債的發行既可以 籌集資金,彌補財政赤字,又可以影響資金市場上貨幣的供 求,從而調節社會的總需求水平,對經濟產生擴張和抑製作 用。 4、在經濟衰退時,政府通過增加支出、降低稅收、增 發國債等手段刺激經濟,我們稱為擴張性財政政策;在經濟 過熱時,政府通過減少支出、增加稅收、減少國債發行等手 段抑制通貨膨脹,我們稱為緊縮性財政政策。 (二)財政政策與股票市場的關系 政府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有以下幾 點: 1、減少稅收。降低稅率、減少稅收,可以增加企業收 入,提升上市公司利潤,從而提升股票價格。 2、增加財政赤字,擴大財政支出。 (1)增加政府采購,會增加相關上市公司的利潤,提 升股票價格。 (2)居民收入增加,對證券市場的信心增強,提升股 票價格。 (3)政府直接投資增加,比如投資能源、基礎設施、 住宅,可以帶動相關行業(水泥、鋼材、機械、鐵路)的發 展,提升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提升股票價格。 3、增加財政補貼。財政補貼是政府財政支出的一個重 要形式,財政補貼會提高相關上市公司的利潤,提升股票的 價格。 緊縮性財政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與上述情況相反。財 政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非常復雜,投資人要結合其他方面 的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從而作出投資決策。 三、貨幣政策 一國的中央銀行通過控制貨幣供給量和調節利率、匯率,進而影響投資和整個經濟,以達到一定經濟目標的行為 就是貨幣政策。貨幣政策也分為擴張性貨幣政策和?縮性貨 幣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就是通過增加貨幣供給量來帶動貨 幣總需求的增長。當貨幣供給量增加時,利率會降低,獲取 信貸更為容易,使得投資增加。與此相反,就是緊縮性貨幣 政策。因此,在經濟蕭條時,多採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在 經濟過熱時,多採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 (一)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 1、調整再貼現率。再貼現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 的信 貸行為。再貼現率就是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貸款利 率。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提高再貼現率來減少貨幣供給。實際 上,再貼現率對貨幣供給量的影響比較有限。 2、變動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各?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吸 收的公眾存款,規定了一個必須備有的准備金,稱為法定存 款准備金。法定存款准備金和全部存款的比率就是法定存款 准備金率。中央銀行通過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可以減少 貨幣供給;反之,可以增加貨幣的供給。 3、公開市場業務。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 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以控制貨幣供給量和利率政策的 行為。公開市場業務是中央銀行最常用的調控貨幣供給量的 工具。 4、變動利率。利率政策是貨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貨幣政策實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利 率,進而直接影響貨幣的供求狀?,實現貨幣政策的目標。 我國中央銀行採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 (1)調整中央銀行基準利率。 (2)調整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 (3)制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浮動范圍。 (4)其他調整措施。 5、變動匯率。各國中央銀行通過制定匯率政策來促進 國際收支的平衡,保持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 (二)貨幣政策和股票市場的關系 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調整利率對股票價格的影響。首先,利率是計算股 票價值的重要依據,利率上升時,股票價值下降,股價下跌; 利率下降時,股票價值上升,股價上漲。其次,利率上升會 增加上市公司的融資成本,影響上市公司的利潤,進而影響 股價;利率下降則會降低上市公司的利息負擔,增加利潤, 提升股價。再次,利率下降會促使投資人將儲蓄轉化為股票 投資,促使股票價格上漲;利率上升則會使投資人將股票投 資轉化為儲蓄,造成股票價格下跌。利率的變動對股票價格 的影響是非常明顯、非常迅速的。但是,利率對股價的負面 影響並不是絕對的,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分析。 2、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對股票價格的影響?中央銀 行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時,就會從市場上大量購進有價證 券,促使市場貨幣供給量增加,進而推動股票價格上漲;反之,股票價格將下跌。 3、調節貨幣供應量對股票價格的影響。中央銀行可以 通過調整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和再貼現率調節貨幣供應量,從而 影響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資金供給,進而影響股票價格 水平。貨幣供給充足,流動性充裕是股票市場持續上升的重 要力量。 四、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使用 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經常一起配 合使用。經濟蕭條時,政府會同時採用擴張的財政政策和寬 松的貨幣政策;經濟過熱時,政府會同時採用緊縮的財政政 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