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如何正確看待gdp指標
如何正確看待gdp指標,其實就是採取一分為二的方法。
一方面,GDP指標有自身缺陷。從理論上看,GDP指標不能完全反映經濟活動的總量,不能准確反映經濟活動的質量和效益,不能准確反映經濟結構,不能准確反映社 會分配和民生改善,不能准確反映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因此,決不能把GDP增長簡單等同於發展。從現實看,搞GDP崇拜不利於市場在資源 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利於轉方式、調結構,不利於改善民生,不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不僅有害,而且不可持續。總而言之,GDP不是萬能的。我們要重視GDP,但不能唯GDP;我們不能告別GDP,但要告別GDP崇拜。
另一方面,GDP指標仍然是反映當期新創造財富價值總量的不可替代的指標。從理論上看,GDP在統計上無可替代。發展不等於增長,但發展必須以增長為基礎。GDP指標能簡潔明了的反映期新創造財富價值總量及增長情況,它更容易進行歷史和橫向比較,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指標可以取代GDP。從現實看,目前,世界上 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普遍採用GDP指標,它仍然是衡量生產力發展、財富增加的國際通用指標。
Ⅱ GDP的優缺點是什麼
這事要看圍繞社會還是圍繞個體,還是看圍繞教育,還是看圍繞知識。
社會。其實就是教育是勞動者身上的商業成分。教育的總體目標是要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由於中國教育資源少,質量偏低,加上中國人多,所以教育產品質量偏中低。尤其是在教育中,缺乏對根據素質就業的觀念的輸送,高級人才極度缺乏,而中低薪酬的勞動沒人願意從事。
個體。本質是對抗焦慮。中國的教育其實是競爭性質的,而不是智力性質的。應試性的學校是一個實驗場,當給予一定程度的期望和羞恥的焦慮條件後,能夠比其他人感受更多放鬆的學生將逐漸體現出智力優勢。學校培養的不是高素質的有反思能力的良民,而是用勝利的戰歌自我催眠的健壯的公牛。
教育。即什麼是教育,目前中國的教育之中培養素質的成分還極端稀少。很少有人關心教育的確切定義,更不用說反思更完整的定義。人們更關心完善教育的各種形式細節。教育應該是指向一個人基本的未來需要,提供知識和保留人身上一切值得保留的東西。
知識。就是有關隱微知識的教授問題。相對於可以被教授的外顯知識,像學習的元控制技巧、批判式思考、寫作訓練等存在大量的隱微知識,他們存在於人的深層機能,不好條理化和用普通術語教授。很多老師也沒有意識到學生對於隱微知識的需要,且他們也沒有能力教授。
希望採納
Ⅲ GDP指標的意義及局限性。
以GDP為核心指標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種適應市場經濟運行的,以量化指標為特徵的制度安排,它體現了在核算期內,經濟總體中各機構單位、機構部門及其之間的經濟關系,如產出、投入、效益之間的生產關系,收入分配與再分配關系,消費與積累的關系,儲蓄、實物投資與資金融通的關系,資產、負債及凈值之間的存量及變動關系等。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個完整描述經濟總體運行過程及結果的核算框架,GDP反映了經濟生產過程的最終成果,可支配收入反映了經濟分配與再分配過程的最終成果,儲蓄反映了經濟生活中收入與消費、積累的相互關系,資金餘缺反映了經濟儲蓄與資本形成之間的關系,期末資產凈值反映了在期初資產凈值基礎上國民經濟運行過程的最終累計成果。「GDP、可支配收入、儲蓄、資本形成、資產凈值」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最重要的指標體系,他們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形成了完整的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的指標鏈。 從現實分析,我國對國民經濟運行的度量,由於種種原因並未使用這一完整的指標鏈,而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主要地使用了GDP指標作為衡量經濟活動的標准。 但是,單憑GDP增長並不足以說明經濟發展的有效程度,如果不結合資產存量的規模與結構及其變化,就會失去對增長成因的深入分析,也不利於我國在增長中財富的有效積累。例如,GDP的高速增長與積極的財政政策相關,投資的高增長拉動了GDP,而「外資」又是我國投資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之一;但社會資產特別是金融資產使用效益下降的現實反映了投資的有效性和資產的有效性並不盡如人意。 1996~2000年的五年間,我國經濟比上年分別增長9.6%、8.8%、7.8%、7.1%、8.0%;資產凈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6.62%、24.10%、14.69%、8.42%、9.97%。其中固定資產分別比上年增長21.39%、25.71%、12.16%、10.20%、12.34%;金融資產分別比上年增長30.02%、8.22%、14.16%、10.74%、15.32%。由此看出,當前我國經濟的增長主要依託固定資產高投資和金融資產規模的高增長。這說明,一方面積極財政政策的拉動效應非常明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金融資本市場和負債經營(如利用內外資)方式;但同時也說明了,我國經濟增長主流趨勢還未脫離規模數量型擴張的增長模式。 從資產的結構看,以1996年為例,非金融資產、固定資產、金融資產、資產凈值分別占總資產的37.65%、28.07%、62.35%、37.12%,根據「資產=負債+凈值」的平衡關系,該年金融負債比重為62.88%,高出金融資產0.53個百分點,屬於資本凈流入年。同理,1997~2000年,金融負債比重分別為60.93%、60.15%、60.42%、61.61%,分別高出金融資產3.70、2.05、1.49、1.67個百分點,亦均屬於資本流入年。「外資」是我國這一時期的主要投資資金來源之一。 二、長期以來支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兩個主要因素國內投資和外資的利用效益不高 首先,投資的有效性和資產的有效性不高,浪費了大量的資金。這對貨幣資本相對不足的我國來講,應是政府給予充分考慮的問題。現實經濟領域中,3%的建築中介費、層層轉包的轉包費、去年一年72億的投資決策損失、部分進口設備的閑置或遺棄、某些新建廠房的報廢及重復建設造成的生產線能力30%的利用率,等等現象,均使得投資的有效性、資產的有效性遠小於1。 其次,外資的利用效率下降。1995年,我國GDP與對外金融負債的比率為6.570,2000年則為2.047;1995~2000年對外金融負債(外資)年均增長3.3%,而「外資」使用效益年均下降2.3%。近年來,我國利用外資規模逐年擴大,但外資使用效益卻逐年下滑。 現實社會經濟生活中,政府宏觀調控以及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測度出現了「一花獨放、眾花凋零」的局面,既只單純的使用了GDP一個流量指標。但是,我們在得到單位GDP的同時,卻在佔用著越來越多的資產存量,即在耗費著越來越多的資金或資源。我國是個資金相對缺乏的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吸引了巨大的國內、國外資金,僅2000年比1999年,我國的國內金融負債增加15.54%,國外金融負債增加16.25%,但金融資產使用效率卻下降了1.11%。 僅從經濟流量與經濟存量相結合方面,我們就不難看出,經濟領域的單純以GDP作為經濟增長或經濟發展的唯一尺度是片面的。重視經濟流量與經濟存量的有機結合,重視國民經濟運行全過程的數量關系測度,重視更全面、更長遠、更協調的宏觀經濟調控機制,即政府綜合決策機制的形成則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目標的必由之路和優先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片面使用GDP這個流量指標,使人們忽視了資產存量或財富的積累。在我國遇到諸如洪水災害或SARS瘟疫帶來的損失時,人們大都採用了習慣的思維方式即「壞事能夠變為好事」,誤認為能夠在救治、恢復、重建中增加GDP。這種認識實際上體現了「災害減少財富存量不可怕,它可以有助於促進流量的再增加」的錯誤觀點。我認為,這根本不是正常、完整意義下的經濟增長。在注意財富的積累方面,經濟發展國家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他們的GDP增長率不高,但是財富積累很快。和經濟發達國家不同,我國一些城市總是「喜新厭舊」,不斷的拆舊樓蓋新樓,馬路也是挖了填、填了挖,……。我國GDP增長率連年很高,但是財富損失的也快,資產積累、財富積累速度遠遠低於經濟增長速度。這與「GDP至上」有一定關系。 三、以GDP為核心指標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不適於可持續發展 即使國民經濟核算指標體系協調地應用起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經濟分析上的缺陷;但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看,以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本身還有更深層的缺陷。在國際上,這一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受到強烈批評是近20多年的事。環境問題是這一批判運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一些經濟學家指出,GDP不能全面地覆蓋經濟福利的內容,也不能充分反映當前和將來的福利變化。僅就反映當前福利來說,經濟學家就開出一個長長的「問題清單」:一是取向有偏差:GDP只限於對經濟中那些市場化、貨幣化了的部門之評價;二是外部不經濟性盲區:它只能較充分地反映私人成本,對反映社會成本則遠遠不夠;因無市場價格,像資源耗竭、生態退化帶來的損失也往往無法計入;三是一些決定經濟福利變化的因素被忽略了,如沒有定價的自然資本的流量和存量,以及沒有發生交換的自然資源價值等;四是一些「假冒偽劣」福利:某些「抵禦性」活動,如在環境污染情況下居民不得不採取的保護自身健康的措施,也被計入GDP,好像污染的環境使福利水平提高了;五是忽視環境資本的折耗,相對於人造資本(如機器)的折舊補償,這是一種明顯的「處理不對稱」。 由於事實上,GDP已經被大多數人當作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和福利水平的度量,所以上述問題會帶來一系列有誤導性的後果。其中最重要的誤導在於資源的耗竭和環境的退化的代價沒有反映,這實際上鼓勵了對自然資本的浪費與破壞。正如經濟學家戴利所指出的,「GNP(國民生產總值)實際上是將收益(部分服務的價值)、成本(流量的價值)和存量變化(凈積累)這三者加總到一起,而發展經濟學分析最需要的是比較成本和收益,而不是它們的總和」。另一個誤導性的後果是淡化或貶低了那些與大多數人的幸福及與可持續發展最相關的一些內容,例如公共衛生和公共教育水平。
滿意請採納
Ⅳ gdp增長的好處
經濟增長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手段,通常情況下都用GDP來度量。故而GDP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家經濟的增長:
1、性質:GDP的增長是反映每年社會生產所創造價值(或稱財富)的增量的重要指標,是反映一個國家地理邊界內一年時間里全部經濟活動的活躍程度的一個宏觀指標;
2、GDP增長有利於國家調動更多資源推進社會民生建設,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
3、GDP的增長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國家經常賬戶盈餘的增加,利於優化資源配置,集中力量辦大事。
補充:
一、GDP局限性
1、GDP的增長不能反映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和資源;
2、GDP還掩蓋了收入差距的擴大,不能反映財富分配的公平性,不能綜合反映人均生活質量,不能衡量快樂、幸福等價值判斷;
3、GDP也是對外交往的重要指標,因為在世界上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地位指標,很多與GDP有關,每年,聯合國都要根據各國的「人均GDP」進行排名,來提供反映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依據。可以說GDP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承擔的國際義務和權利,決定了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影響到國家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
Ⅳ 對GDP這個宏觀經濟指標進行簡要評述(優缺點及改進)
一、優點:
GDP核算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以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它通過一系列科學的核算原則和方法把描述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的基本指標有機地組織起來,為復雜的國民經濟運行過程勾畫出一幅簡明的圖像,大大提高了人們了解和把握經濟運行的能力。
GDP核算資料是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依據,也影響到微觀主體企業和住戶對生產、消費和投資的決策。GDP核算系統地反映了國民經濟相關指標之間的內在關系,因而也是制定和檢驗國民經濟計劃的科學方法。以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承擔的國際義務和權利,決定了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影響到國家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
二、缺點:
GDP不包括住戶成員為本住戶提供情報的沒有報酬的家務勞動,不能完全正確反映社會的勞動的成果;比如雇傭人做家務增加了GDP,自己做家務不算GDP。
GDP不能反映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和資源消耗的代價。也就是說GDP無法衡量增長的代價,不能度量因環境變壞所付出的社會成本;比如生產污染環境算一遍GDP,治理環境又算一遍GDP;
GDP計算的屬地原則不合理,比如外資在中國生產算中國GDP,但是實際上錢是給外資賺去了。還有蘋果公司對美國的GDP的貢獻為負數;
GDP不能完全反映物質滿足人們需求的普遍性;
人均GDP還掩蓋了收入差距的擴大,不能反映財富分配的公平性,不能綜合反映人均生活質量,不能衡量快樂、幸福等價值判斷。單純用GDP來衡量政績,盡管有助於激勵政府官員努力實現更多物質產出的積極性,但可能會導致諸如罔故生態環境、竭澤而魚的短期行為。
三、GDP指標的改進
(一)提出衡量國家財富新標准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國際社會通常以「國民財富」或「國民收入」作為衡量一國經濟實力的主要指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用GDP或國民收入(GNP)指標來衡量一國經濟總量及其經濟實力。世界銀行專家比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兩種統計方法之後。
於1995年公布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財富的新標准。新標准將一個國家的經濟產出減去機器折舊和生產過程的自然資源消耗。計算出一個國家的財產凈值。其內容是從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和生產資本等三個方面計算一個國家財富的總量。然後按美元計算出國家財富的人均水平。顯然。人均國家財富指標越高。國家越富,反之。國家越窮。新標准把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融為一體,是一個綜合性、能比較全面地衡量一個國家財富狀況的總量指標。
(二)構建福利型GDP
基於GDP指標在反映國民福利方面的局限性和缺陷。一些經濟學家先後提出了「經濟福利尺度」和「純經濟福利」等新概念或指標。以對GDP指標的統計項目進行校正和調整。「經濟福利尺度」和「純經濟福利」都是反映人們實際福利的指標。其內容是GDP統計還應加上閑暇和地下經濟。
或勞務類別和內容。即不能說明一國的經濟結構。比如。兩個GDP相等的減去環境破壞和國防開支。以作為反映人們實際福利水平和福利狀況的指標。美國經濟學家諾德豪斯、托賓和薩繆爾森根據美國的統計資料分析得出:按人口平均的「經濟福利尺度」或「純經濟福利」的增長遠遠落後於GDP的增長。因此。為了提高「經濟福利尺度」或「純經濟福利」。需要對GDP的增長做出必要的調整。即需要適當放慢GDP的增長速度。以保障國民的福利。不能以犧牲國民福利為代價追逐GDP的增長。
(三)建立綠色GDP的考核指標
GDP作為一個經濟增長的總量指標。由於沒有考慮在生產過程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資源耗費所帶來的損失。也就是GDP忽略了經濟增長時所付出的沉重代價。因而存在重大缺陷。
為了彌補GDP的這一缺陷。1997年世界銀行設計和推出了「綠色國內生產總值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即將一國經濟產出中的能源耗費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記錄於綠色賬戶。再將其從GDP中核減。從而形成綠色GDP.由於綠色GDP是在扣除了能源耗費、環境成本之後的國民財富。因而綠色GDP比較真實可靠。如果綠色GDP佔GDP的比重越高。則表明一國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越大。而負面效應也就相應越小;反之。如果綠色GDP佔GDP的比重越低。則表明一國經濟增長的負面效應越大。而正面效應也就相應越小。綠色GDP是對GDP指標的一種調整。從保護環境的角度來說。
啟用綠色GDP的指標有利於防患於未然。雖然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出現一套科學的、可操作的綠色GDP統計模式,但綠色GDP指標的提出。彌補了傳統GDP在統計中的一些不足。對於構建一個能充分反映在經濟產出過程中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的總量指標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四)優化GDP內涵
對我國來說。還應該優化GDP內涵。提倡和實現有效的GDP.長期以來,我國遍地開花搞所謂開發區、工業園、跑馬圈地式招商引資競爭,但由於不少項目並未真正投產。造成許多開發區、工業園及其設施的閑置。有些園區還長期雜草叢生、蛇鼠為患。盡管如此。園區里一些早期的基礎設施投資。
如廠房、圍牆等的投資都已記入了GDP.也因此「創造」了GDP.而這樣的GDP實際是由浪費或耗費造成的。
並未是經濟產出的結果。所以,這是~種毫無實際意義的GDP.也就是一種無效的GDP是消失的GDP.說其是無效的GDP.是因為這樣的投入沒有任何經濟產出。是一種犯罪和浪費,但其確實又記入了GDP:說其是消失的GDP.是因為這些投資所耗費的成本都是以前的GDP積累。而這些長期以來累積起來的GDP由於轉為投資後不但沒有任何產出。反而白白浪費掉了、流失了。因而又是一種消失的GDP.之所以產生這些無效或是消失的GDP.除了投資決策失誤之外。GDP統計指標本身及其統計過程的缺陷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如果在GDP增加的同時卻是GDP的大量消失:或者在GDP不斷增加的過程中。同時伴有大量的無效GDP.那麼。再高的GDP增長速度率、再快的GDP增長速度也不能有效證明經濟增長和財富增加的真實情況。 而只能反證這個這國家在經濟決策上有更多的、甚至是更大的失誤和失策。 同時。也說明了該國GDP的社會成本和國民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多麼沉重。因此。需要對GDP的指標進行修正和完善。以增加GDP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對我國來說。提高GDP總量和優化GDP內容。都迫切要求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來優化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方式的質量。以降低能源消耗、環境成本和社會成本。提高投資效益、社會效益和GDP的質量。
Ⅵ GDP的三種計算方法比較各有什麼優缺點
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ct,簡稱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它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更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共有四個不同的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額。用公式表示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為消費、I為私人投資、 CB為政府支出、X為凈出口額。
國內生產總值的三種計算方法
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的計算方法有三種:(1) 生產法:是從貨物和服務活動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總產品入手,剔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新增價值的方法。即: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2) 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的收入角度對常住單位的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即:增加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3) 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角度來反映國內生產總值最終去向的一種方法。最終使用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總消費、總投資和凈出口三部分內容。即:增加值=總消費+總投資+出口-進口國內生產總值的三種計算方法,無論是從生產、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個角度核算,理論上結果都應該是一致的。但在實際操作中由於資料來源不同,計算結果會出現某些差異,這種差異稱之為統計誤差,而一定限度內的統計誤差是允許出現的。目前,根據資料的來源情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三種計算方法中多採用收入法,但其三種方法可以同時並用,相互驗證。
Ⅶ GNP和GDP的優缺點
啥用沒有。不能如實反應社會經濟活動的信息,不過沒辦法只有用這東西,GDP。的創使人庫茲茨就說過這東西不能對生產總值統計。那些XX國家還在用,錢多了就說GDP增加了。我想說明一下,GDP不是數字(錢)的增加,應該是總產值的增加,應該這么算,要那麼算也可以,GDP/CPI(消費物價指數)=有效GDP,就怕國家。用挖坑原理來增加GDP,GPD就是美國的一個陰謀,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推動並追求GDP增長,成為了中共及中國各級政府執政的最高目標。官員的政績,政府的政績都是以GDP來衡量的,GDP成了硬道理,所有政策都是圍繞這個目標制定的。而所有其他衡量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都被忽略了 意思應該是這樣。過度追求GDP是會造成通貨膨脹的加快,
Ⅷ GDP作為宏觀經濟學指標的優缺點
缺點:只計算商品「生產、交換、消費」三項,也即「投資、消費、出口」,沒把「分配」這大項計算在內,數據不周延、不全面。
優點:實在不行了,男女才一樣。
Ⅸ 簡述GDP指標的主要局限性
一、GDP在反映經濟增長方面的片面性
以GDP為核心指標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種適應市場經濟運行的,以量化指標為特徵的制度安排,它體現了在核算期內,經濟總體中各機構單位、機構部門及其之間的經濟關系,如產出、投入、效益之間的生產關系,收入分配與再分配關系,消費與積累的關系,儲蓄、實物投資與資金融通的關系,資產、負債及凈值之間的存量及變動關系等。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個完整描述經濟總體運行過程及結果的核算框架,GDP反映了經濟生產過程的最終成果,可支配收入反映了經濟分配與再分配過程的最終成果,儲蓄反映了經濟生活中收入與消費、積累的相互關系,資金餘缺反映了經濟儲蓄與資本形成之間的關系,期末資產凈值反映了在期初資產凈值基礎上國民經濟運行過程的最終累計成果。「GDP、可支配收入、儲蓄、資本形成、資產凈值」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最重要的指標體系,他們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形成了完整的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的指標鏈。
從現實分析,我國對國民經濟運行的度量,由於種種原因並未使用這一完整的指標鏈,而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主要地使用了GDP指標作為衡量經濟活動的標准。
但是,單憑GDP增長並不足以說明經濟發展的有效程度,如果不結合資產存量的規模與結構及其變化,就會失去對增長成因的深入分析,也不利於我國在增長中財富的有效積累。例如,GDP的高速增長與積極的財政政策相關,投資的高增長拉動了GDP,而「外資」又是我國投資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之一;但社會資產特別是金融資產使用效益下降的現實反映了投資的有效性和資產的有效性並不盡如人意。
1996—2000年的五年間,我國經濟比上年分別增長9.6%、8.8%、7.8%、7.1%、8.0%;資產凈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6.62%、24.10%、14.69%、8.42%、9.97%。其中固定資產分別比上年增長21.39%、25.71%、12.16%、10.20%、12.34%;金融資產分別比上年增長30.02%、8.22%、14.16%、10.74%、15.32%。由此看出,當前我國經濟的增長主要依託固定資產高投資和金融資產規模的高增長。這說明,一方面積極財政政策的拉動效應非常明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金融資本市場和負債經營(如利用內外資)方式;但同時也說明了,我國經濟增長主流趨勢還未脫離規模數量型擴張的增長模式。
從資產的結構看,以1996年為例,非金融資產、固定資產、金融資產、資產凈值分別占總資產的37.65%、28.07%、62.35%、37.12%,根據「資產=負債+凈值」的平衡關系,該年金融負債比重為62.88%,高出金融資產0.53個百分點,屬於資本凈流入年。同理,1997~2000年,金融負債比重分別為60.93%、60.15%、60.42%、61.61%,分別高出金融資產3.70、2.05、1.49、1.67個百分點,亦均屬於資本流入年。「外資」是我國這一時期的主要投資資金來源之一。
二、長期以來支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兩個主要因素國內投資和外資的利用效益不高
首先,投資的有效性和資產的有效性不高,浪費了大量的資金。這對貨幣資本相對不足的我國來講,應是政府給予充分考慮的問題。現實經濟領域中,3%的建築中介費、層層轉包的轉包費、去年一年72億的投資決策損失、部分進口設備的閑置或遺棄、某些新建廠房的報廢及重復建設造成的生產線能力30%的利用率,等等現象,均使得投資的有效性、資產的有效性遠小於1.其次,外資的利用效率下降。1995年,我國GDP與對外金融負債的比率為6.570,2000年則為2.047;1995~2000年對外金融負債(外資)年均增長3.3%,而「外資」使用效益年均下降2.3%.近年來,我國利用外資規模逐年擴大,但外資使用效益卻逐年下滑。
現實社會經濟生活中,政府宏觀調控以及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測度出現了「一花獨放、眾花凋零」的局面,既只單純的使用了GDP一個流量指標。但是,我們在得到單位GDP的同時,卻在佔用著越來越多的資產存量,即在耗費著越來越多的資金或資源。我國是個資金相對缺乏的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吸引了巨大的國內、國外資金,僅2000年比1999年,我國的國內金融負債增加15.54%,國外金融負債增加16.25%,但金融資產使用效率卻下降了1.11%。
僅從經濟流量與經濟存量相結合方面,我們就不難看出,經濟領域的單純以GDP作為經濟增長或經濟發展的唯一尺度是片面的。重視經濟流量與經濟存量的有機結合,重視國民經濟運行全過程的數量關系測度,重視更全面、更長遠、更協調的宏觀經濟調控機制,即政府綜合決策機制的形成則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目標的必由之路和優先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片面使用GDP這個流量指標,使人們忽視了資產存量或財富的積累。在我國遇到諸如洪水災害或SARS瘟疫帶來的損失時,人們大都採用了習慣的思維方式即「壞事能夠變為好事」,誤認為能夠在救治、恢復、重建中增加GDP.這種認識實際上體現了「災害減少財富存量不可怕,它可以有助於促進流量的再增加」的錯誤觀點。我認為,這根本不是正常、完整意義下的經濟增長。在注意財富的積累方面,經濟發展國家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他們的GDP增長率不高,但是財富積累很快。和經濟發達國家不同,我國一些城市總是「喜新厭舊」,不斷的拆舊樓蓋新樓,馬路也是挖了填、填了挖,……。我國GDP增長率連年很高,但是財富損失的也快,資產積累、財富積累速度遠遠低於經濟增長速度。這與「GDP至上」有一定關系。
三、以GDP為核心指標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不適於可持續發展
即使國民經濟核算指標體系協調地應用起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經濟分析上的缺陷;但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看,以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本身還有更深層的缺陷。在國際上,這一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受到強烈批評是近20多年的事。環境問題是這一批判運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一些經濟學家指出,GDP不能全面地覆蓋經濟福利的內容,也不能充分反映當前和將來的福利變化。僅就反映當前福利來說,經濟學家就開出一個長長的「問題清單」:一是取向有偏差:GDP只限於對經濟中那些市場化、貨幣化了的部門之評價;二是外部不經濟性盲區:它只能較充分地反映私人成本,對反映社會成本則遠遠不夠;因無市場價格,像資源耗竭、生態退化帶來的損失也往往無法計入;三是一些決定經濟福利變化的因素被忽略了,如沒有定價的自然資本的流量和存量,以及沒有發生交換的自然資源價值等;四是一些「假冒偽劣」福利:某些「抵禦性」活動,如在環境污染情況下居民不得不採取的保護自身健康的措施,也被計入GDP,好像污染的環境使福利水平提高了;五是忽視環境資本的折耗,相對於人造資本(如機器)的折舊補償,這是一種明顯的「處理不對稱」。
由於事實上,GDP已經被大多數人當作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和福利水平的度量,所以上述問題會帶來一系列有誤導性的後果。其中最重要的誤導在於資源的耗竭和環境的退化的代價沒有反映,這實際上鼓勵了對自然資本的浪費與破壞。正如經濟學家戴利所指出的,「GNP(國民生產總值)實際上是將收益(部分服務的價值)、成本(流量的價值)和存量變化(凈積累)這三者加總到一起,而發展經濟學分析最需要的是比較成本和收益,而不是它們的總和」。另一個誤導性的後果是淡化或貶低了那些與大多數人的幸福及與可持續發展最相關的一些內容,例如公共衛生和公共教育水平。
Ⅹ GDP這一統計指標有哪些重大意義
GDP這一統計指標具有下列幾方面的重大意義:
第一、GDP指標是反映國民經濟發展變化情況的重要工具。首先,GDP增長率是描述經濟增長情況的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世界上幾乎沒有哪一個國家不關心經濟增長,國為沒有經濟的適當增長,就沒有國家的經濟繁榮和人民生產水平的提高。目前,各國政府的統計部門都把GDP增長率作為描述經濟增長情況最重要的綜合性宏觀經濟指標;
第二、GDP指標是描述經濟規模的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是其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的重要標志之一。當然,經濟規模與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並不是對等的。在同樣的經濟規模下,國為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以及經濟增長的潛力不同,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存在較大差距。但是,沒有一定的經濟規模,就談不上有經濟實力,也很難在國際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三、GDP指標是描述經濟結構的重要標志。經濟結構始終是經濟發展中的關鍵環節。許多重要的經濟結構,如產業結構、消費需求、地區經濟結構等等,都是通過GDP來描述的。目前,我國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和地區經濟結構都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如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比重偏低,需求結構中消費需求比重偏低,地區經濟結構中中西部地區比重偏低,等等。這些問題都是通過GDP反映出來的,它們是制定經濟結構調整戰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據;
第四、GDP指標是描述價格總水平變化的指標。國際上通行的描述價格總水平變化的指標有兩個,一個是CPI,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它描述的是用於居民消費的最終產品的價格變化;另一個是GDP縮減指數,它描述的是所有最終產品的價格變化,即除了用於居民消費的最終產品外,還包括用於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存貨變動和進出口的最終產品的價格變化。CPI很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到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涉及到居民的切身利益;GDP縮減指數也很重要,因為它反映的價格變化更全面;
第五,GDP指標是對外交往的重要指標。一個國家承擔國際義務的輕重,享受優惠待遇的多少,以及在國際社會發揮作用的大小,往往和這個國家的GDP有密切的聯系。例如,GDP和人均GDP是聯合國確定其成員國承擔聯合國費用、維和費用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世界銀行確定其成員國享受優惠待遇的重要指標。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確定其成員國發言權時也要重點考察這一指標。
GDP:國內生產總值亦稱國內生產毛額或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成果(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