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黎聖母院的資料
巴黎聖母院
看過法國大作家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或者同名電影的人,無不知道巴黎聖母院這個名字。它是早期哥特式建築的最偉大傑作,不僅因為雨果的小說,更因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華麗的教堂而名揚於世。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歷時約150年,直到1320年才建成。到了19世紀,又在上面加建了個尖塔。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原是從哥特民族中演化過來的,指的是北方野蠻民族,含有貶義。但後來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貶性,變成了當時一種文化的名稱了。哥特式建築有什麼特徵呢?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稱這種建築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狀好像一個拉丁十字。十字的頂部是祭壇,前面的十字長翼是一個長方形的大廳,供眾多的信徒做禮拜用。教堂的頂部採用一排連續的尖拱,顯得細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對鍾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靈輕巧,又符合變化與統一、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建築美法則,具有很強的美感。巴黎聖母院的平面呈橫翼較短的十字形,東西長125米,南北寬47米。東端是聖壇,後面是半圓形的外牆。西端是一對高60米的方塔樓,構成教堂的正面。粗壯的墩子把立面縱分為三段,每段各有一門,當中是被稱做「最後的審判」的主門,右邊是「聖安娜」門,左邊是著名的「聖母門」。進門後大廳中端坐著懷抱嬰兒的聖母瑪利亞,玉石雕刻,慈祥而端莊。這種門一個套一個,層層後退,形成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徵——尖圓拱券。兩條水平的雕飾把三個門聯系起來,下層的裝飾是28個尺度很大的法國歷代君王的雕像,正門的正中是一個直徑10米的圓形玫瑰窗,精巧而華麗。兩側的尖券形窟及垂直線條與小尖塔裝飾,都帶著哥特式建築的特色——高聳而輕巧,庄嚴而勻稱。
在尖峭的屋頂正中,一個高達106米的尖塔,直刺天穹,好像要把人們連同這教堂一起送上天國。教堂正廳頂部有一口重達13噸的大鍾,敲擊時鍾聲宏亮,全城可聞。巴黎聖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築中最美妙、最和諧的,水平與豎直的比例近乎黃金比1∶0.618,立柱和裝飾帶把立面分為9塊小的黃金比矩形,十分和諧勻稱。後世的許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樣子。
巴黎聖母院的內部並排著兩列長柱子,柱子高達24米,直通屋頂。兩列柱子距離不到16米,而屋頂卻高35米,從而形成狹窄而高聳的空間,給人以向天國靠近的幻覺。
巴黎聖母院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是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築大多數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頂、粗矮的柱子、厚實的牆壁、陰暗的空間,使人感到壓抑。巴黎聖母院沖破了舊的束縛,創造一種全新的輕巧的骨架券,這種結構使拱頂變輕了,空間升高了,光線充足了。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巴黎聖母院是巴黎市著名的歷史古跡,雨果曾在小說中稱贊它是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
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w=%B0%CD%C0%E8%CA%A5%C4%B8%D4%BA&t=4
2. 關於巴黎聖母院建築背景的簡介
巴黎聖母院不僅在世界建築史上享有盛名,而且由於著名文學家雨果寫了一部浪漫主義的小說《巴黎聖母院》,就使它幾乎家喻戶曉了。
這座建築建成於十三世紀中葉,是一座比較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所謂哥特式,乃是當時基督教文化的一種建築形式,它的特徵就是多用垂直向上的線條,用高高的鍾塔,用尖拱形的門和窗,因此看上去好像整個的建築在向上升騰似的。這種形式是有宗教意義的,它表達了基督教的基本思想。基督教認為,人間是苦難的,充滿罪惡的,只有把虔誠的心寄託於上帝,信奉基督,那麼他將來就可以脫離苦海,可以贖罪,可以到天堂的樂土……。中世紀的藝術,包括建築、雕塑、繪畫、文學等等,都是這個主題。不過,他們也講究形態的美,以便用美的形象來感動人。這座巴黎聖母院建築的正立面,我們可以來作一些形式美的分析。原來,它是用九塊大小和比例相同的長方形塊構成的,其中上部的中間一
塊是缺的,兩邊為一對鍾塔,所以其實是由8塊長方塊組合而成。這些長方形,據分析其比例是最美的,即黃金比。長方形兩邊的長度之比為1:1.618(或O.618:1)。所以看上去形態十分和諧。在建築上,除了正中的那個玫瑰圓窗(基督教認為在這個大玫瑰中可以找到自己的靈魂)其他的門和窗用的都是尖拱形的,但大小、比例、高低、繁簡各不相同,這就是建築美學中的所謂「變化與統一」的手法,因此看上去既豐富但又不雜亂,優美動人。相傳法國古代有這么一個說法:若要造教堂,應當用阿美安教堂的大廳,夏爾特教堂的塔樓,蘭斯教堂的雕像,以及巴黎聖母院的立面,因為這是法國古代教堂建築中的「四傑」。
巴黎聖母院內的大廳寬為48米,深為130米,可容萬人。廳的高度達35米,人在其中仰視,真好象是到了天國。在這里也許你會感到自我是多麼的渺小,這就是宗教建築的魅力了。巴黎聖母院的偉大,還在於它全是用石材建成的。所以文學家雨果說,那可敬的建築物的每一塊石頭,「都不僅是我們國家歷史的一頁,並且也是科學和文化史上的一頁。」
巴黎的古建築很多,幾乎歷代的都有,而且保存得都比較完好。在這里再分析介紹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建築。
盧佛爾宮是巴黎古老的王宮,它最早建於十三世紀初,後來歷朝歷代都有所加建,其中東廊(盧佛爾宮的背立面)建於十七世紀中葉的路易十四時代(1670年),也是這個宮殿的最輝煌之作。這座建築的風格採用古典主義手法。古典主義是一種規則嚴謹、形態莊重的建築形式,作為皇宮建築是最合適不過了。在這個建築形象上可以看出,它的上下之間由三部分組成,自上而下為:檐部、柱廊、基座。這三部分之間的高度比例為1:3:2,若不按此比例去做,就不好看。這座巨大的建築共長172米,橫向分五段,中部主體,兩邊是兩翼和兩端部。這也有比例關系:中部寬28米,高寬相等,形成一個正方形。兩翼各長48米,兩端寬為兩翼的一半,即24米,只有這樣的比例關系,建築物看上去才和諧。這個建築稱得上是古典主義的典範。
再說巴黎的另一座古典主義建築恩瓦立德教堂(即殘廢軍人教堂),這座建築建成於1691年,其建築形式很有氣度主體突出,比例協調,特別是中間的那個高達106米的圓頂,金光閃閃,為巴黎城市增添了不少光彩。這座建築建造在盧佛爾宮的西南面,,在這里自成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北端臨塞納河。這個建築在形式上是一座典型的紀念性建築,它意味著向為法蘭西皇帝流血犧牲的戰士們致敬的崇高榮譽。在這座建築的下面,還存放著拿破崙的石棺,所以它又是一座陵墓性的建築。
巴黎萬神廟也是一座著名的法國古典建築,位於巴黎聖什內維埃芙山上,原是巴黎守護神聖什內維埃芙的神廟,1792年改為國家重要人物的公墓,即萬神廟。法國自建國以來,一向崇拜古羅馬,這萬神廟作為宗教形式,在古羅馬也有,但兩者在形式上很不相同。占羅馬的萬神廟是用一個巨大的半圓穹頂,下部呈圓筒形,形態簡潔莊重,正面入口是長方形的柱廊,上面為三角形的山花。而巴黎的萬神廟則採用古典主義的形式。上部也用一個圓頂,但比較小,下面是圓形的柱廊,這個形式是仿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形式。圓頂和柱廊表述的是人文主義的哲學觀。萬神廟的下部是一個巨大的「十」字形平面的高大建築物,十字交叉的上部就是那高高的圓頂和柱廊,這個建築雖然也很庄嚴雄偉,但上下兩部分未免有些拼湊之感。有一位評論家曾說,這個建築形象好像是一位鬥士騎在一匹白馬上(下部為白石牆)。
坐落在明星廣場上的巴黎雄師凱旋門是眾所周知的了(建成於1836年);但這個建築美在何處?則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這座建築用簡潔的正方形構圖,內部的各部分比例關系十分精確、和諧,從而在建築美學上享有盛名。建築,美在比例關系,這種關系可以用簡單的幾何形來分析。而方和圓,又象徵著人的形態,所以它也與人文主義聯系著。這座建築高達48米,寬度為44米,但由於視覺的關系,我們實際看到的形象卻近乎正方形,這就是建築師的經驗了。直徑達18米的圓拱門很高大,上部半圓形與下部的高度之比為1:3,門高是門寬的兩倍,這種關系是和諧的。凱旋門置於廣場中央,12條道路匯交於此,所以在巴黎的好多地方能見到這座凱旋門。當我們身處廣場,仰視這高大的凱旋門時,耳邊似乎會響起雄壯的《凱旋進行曲》,這一刻,也真正能體會到「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句話。為紀念功勛卓著的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將軍,所以如今這個廣場已改名為戴高樂廣場。
也許好多人都看過《虎口脫險》這部很風趣的影片,它的背景就是巴黎歌劇院。這座劇院建成於1874年。觀眾廳內共有2150個座位,共設4層包廂,被稱為是當時世界上最豪華的歌劇院了。它坐落在盧佛爾宮的北面,中間隔著旺道姆廣場。這座歌劇院的建築目的主要是為一些新興的資產階級們享用的;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化的情調仍然是崇古的,因此它還是以古典建築形式出現。不過,為了要顯示出既新穎又豪華,既用古典主義的,又用巴洛克的,甚至還夾雜著一些東方形態的,同時,建築上既有裝飾,又有雕刻作品,使得這座建築十分繁瑣,花枝招展。歷史上稱這種建築風格為「折衷主義」。這也就是巴黎的一種城市文化風貌吧。
巴黎人常愛說,巴黎聖母院是巴黎的「老奶奶」,而巴黎的艾菲爾鐵塔則是巴黎的「少婦」。這座鐵塔以設計者艾菲爾的名字命名,建於法國大革命100周年時(1889年),高達328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而且它又是一種全新的建築形式,因此更引起人們的注意。可是它的命運最初有些坎坷,它初建成時,有好多人對它提出種種非議,說它是個「怪物」、「糟蹋了巴黎」雲雲,連許多知名人士也紛紛表示反對,著名文學家小仲馬、莫泊桑等也在其中。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對鐵塔的感覺漸漸有了轉變,漸漸地不再討厭它了。久而久之,又漸漸轉變成非有它不可了,而且竟成為巴黎的城市標志。如今的巴黎人,為有此鐵塔而感到驕傲。外國人游巴黎,不上鐵塔去俯視一下巴黎全城,總會覺得是一件憾事。這就是文化,城市歷史文化。
3. 關於"巴黎聖母院"的資料
巴黎聖母院
看過法國大作家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或者同名電影的人,無不知道巴黎聖母院這個名字。它是早期哥特式建築的最偉大傑作,不僅因為雨果的小說,更因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華麗的教堂而名揚於世。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歷時約150年,直到1320年才建成。到了19世紀,又在上面加建了個尖塔。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原是從哥特民族中演化過來的,指的是北方野蠻民族,含有貶義。但後來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貶性,變成了當時一種文化的名稱了。哥特式建築有什麼特徵呢?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稱這種建築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狀好像一個拉丁十字。十字的頂部是祭壇,前面的十字長翼是一個長方形的大廳,供眾多的信徒做禮拜用。教堂的頂部採用一排連續的尖拱,顯得細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對鍾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靈輕巧,又符合變化與統一、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建築美法則,具有很強的美感。巴黎聖母院的平面呈橫翼較短的十字形,東西長125米,南北寬47米。東端是聖壇,後面是半圓形的外牆。西端是一對高60米的方塔樓,構成教堂的正面。粗壯的墩子把立面縱分為三段,每段各有一門,當中是被稱做「最後的審判」的主門,右邊是「聖安娜」門,左邊是著名的「聖母門」。進門後大廳中端坐著懷抱嬰兒的聖母瑪利亞,玉石雕刻,慈祥而端莊。這種門一個套一個,層層後退,形成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徵——尖圓拱券。兩條水平的雕飾把三個門聯系起來,下層的裝飾是28個尺度很大的法國歷代君王的雕像,正門的正中是一個直徑10米的圓形玫瑰窗,精巧而華麗。兩側的尖券形窟及垂直線條與小尖塔裝飾,都帶著哥特式建築的特色——高聳而輕巧,庄嚴而勻稱。
在尖峭的屋頂正中,一個高達106米的尖塔,直刺天穹,好像要把人們連同這教堂一起送上天國。教堂正廳頂部有一口重達13噸的大鍾,敲擊時鍾聲宏亮,全城可聞。巴黎聖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築中最美妙、最和諧的,水平與豎直的比例近乎黃金比1∶0.618,立柱和裝飾帶把立面分為9塊小的黃金比矩形,十分和諧勻稱。後世的許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樣子。
巴黎聖母院的內部並排著兩列長柱子,柱子高達24米,直通屋頂。兩列柱子距離不到16米,而屋頂卻高35米,從而形成狹窄而高聳的空間,給人以向天國靠近的幻覺。
巴黎聖母院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是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築大多數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頂、粗矮的柱子、厚實的牆壁、陰暗的空間,使人感到壓抑。巴黎聖母院沖破了舊的束縛,創造一種全新的輕巧的骨架券,這種結構使拱頂變輕了,空間升高了,光線充足了。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巴黎聖母院是巴黎市著名的歷史古跡,雨果曾在小說中稱贊它是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
4. 《巴黎聖母院》中有哪些人物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著名的浪漫主義典範作品,也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的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先愛後恨、陰險刻毒,吉卜賽女郎愛斯米拉達純潔善良,為救女郎可捨身、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放盪無情的弗比斯……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在《巴黎聖母院》中,也始終圍繞這三個主要人物展開:吉卜賽女郎愛斯米拉達、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和敲鍾人卡西莫多。
善良美麗的少女愛斯米拉達是巴黎流浪人的寵兒,靠街頭賣藝為生。她能歌善舞,而且充滿了人心美,富於同情心,樂於救助人。因為不忍心看見一個無辜者被處死,他接受了誤入「乞丐王國」的詩人甘果瓦為自己名義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性命;看見卡西莫多在烈日下受刑,因口渴而呼號時,只有他對這個醜陋的敲鍾人表示憐憫,把水送到了他的唇邊。這樣一個心地高貴的女孩,愛上了外表英俊的費比斯,可是她卻不知道他只是個貪圖她美貌的虛偽之輩,在他們約會的時候,心胸狹窄的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卻因妒嫉對費比斯暗下殺手,卻又用謊言把罪名強加在埃斯米達拉的身上,愛斯米拉達就這樣被教會、法庭誣為「女巫」、「殺人犯」,最終被無情地推上了刑台。悲哀!即使兩個男人好象都愛她,可是到了最後關頭,都對她置之不理,在最關鍵的一刻沖出來救她的只有卡西莫多。愛斯米拉達可以說是完美的代名詞,但在當時的社會,還是沒能逃過「死神」的魔掌。
克羅德副主教表面上道貌岸然、德行高超,過著清苦禁慾的修行生活,而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她自私、陰險,為滿足自己的慾念不擇手段:他出於淫慾指使敲鍾人劫持愛斯米拉達;他出於嫉妒刺傷費比斯卻嫁禍於愛斯米拉達;他因得不到愛斯米拉達的愛情便想將她置於死地。這是一個扭曲的病態的靈魂,卡西莫多隻是肉體上畸形,克羅德卻是精神上畸形,人性的畸形。他越是意識到自己失去了人間的歡樂,便越是仇恨世人,敵視一切。他煽動宗教狂熱、製造迷信、散播對波西米亞人的偏見、夥同王家檢察官殘害人民。他既是宗教偽善和教會惡勢力的代表,又是中世紀禁慾主義的犧牲品。
卡西莫多的形象和克羅德副主教恰恰相反。他外表醜陋,內心崇高。他也愛慕愛斯米拉達,但這是一種混合著的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種無私的、永恆的、高貴質朴的愛,完全不同於副主教那種邪惡的佔有欲,也不同於花花公子費比斯的逢場作戲。這個駝背、獨眼、又聾又跛的棄兒,從小就受世人的歧視與欺凌。克羅德收養了他,向使喚奴隸一樣役使他,他也就像一條狗一樣盲目服從主人的意志。但在愛斯米拉達那裡他第一次感受到人心的溫暖,這個外表粗俗野蠻的怪人,從此便將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熱情寄託在愛斯米拉達身上,它可以毫不猶豫地為她赴湯蹈火,可以為她的幸福犧牲自己的一切。他勇敢地從封建教會的「虎口」中救出了愛斯米拉達,用「聖殿避難」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性命。在聖母院中,卡西莫多無微不至地照顧愛斯米拉達。這種無私的奉獻和副主教膨脹的私慾恰好形成鮮明的對比。卡西莫多是「心靈美」的典型,他的每一句話都短小精悍,無論是「水」、「美」還是「避難,避難」,甚至當他把神父從樓頂扔下去的時候,他也摒棄了「代表愛斯米拉達宣判你死刑」的判決詞,而只是短短的一句「這……都因為你!」所有的憤怒都掩藏在了最後的驚嘆號里,掩藏在兩臂暴露的青筋里。在雨果塑造的絕不僅是一個簡單的「醜八怪」,他賦予了卡西莫多一種「美麗」,一種隱含的內在美。同時,雨果對卡西莫多的塑造也反映出了《巴黎聖母院》一書的寫作特色。
費比斯的出現成全了我對喋喋不休的人本能的反感。「我要有妹妹,我愛你而不愛她;我要有全世界的黃金,我都給你;我要是妻妾成群,我最寵愛的就是你。」當他對兩個不同的女人說出同樣的話時,巧言令色一下子成了世界上最容易理解的詞彙。費比斯的未婚妻看上去是個大家閨秀,其實也充滿了妒忌之心,要費比斯親自趕走愛斯米拉達才罷休。
雨果通過對比,使主人公們截然相反的性格更加凸顯,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卡西莫多「表裡不一」的缺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存在著的不足——卡西莫多的「美麗」根本不為人所認識,甚至承認。難怪卡西莫多會在鍾樓上絕望地疾呼「天厭棄啊!人就只應該外表好看啊!」這種推向極端的美醜對照,絕對的崇高和邪惡的對立,使小說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最後,當卡西莫多在墳墓里和心愛的人一起化為塵土的時候,不禁讓人刻骨銘心。
5. 《巴黎聖母院》觀後感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19世紀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小說描寫了15世紀光怪陸離的巴黎生活,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刻畫了一群性格鮮明生動、極富藝術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以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糾葛和悲劇命運剖析了豐富復雜的人性世界。
首先一組人物形象是吉卜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和敲鍾人卡西莫多。16歲的愛斯梅拉達美貌絕倫、純真善良、能歌善舞,但在當時社會,這樣一朵鮮花般的生命卻在極端保守腐朽的教會勢力的摧殘下令人惋惜地隕滅。20歲的卡西莫多外貌奇醜無比,嚴重的殘疾使他一來到世界上便遭到了先是親人,繼而是整個社會的遺棄。然而外貌醜陋的他卻有著一顆美麗純潔的心靈,他以純真得不摻一絲雜質的愛情守護著愛斯梅拉達,試圖使她遠離一切傷害。可在強大的社會偏見和邪惡勢力面前,個人的力量實在微不足道,強悍的卡西莫多,最後也只有選擇徇情這一悲劇結局。這兩個主人公有著糾結在一起的不幸身世,外貌上的巨大反差無法掩蓋他們共有的純真善良的天性,在他們這種至善至美的天性的照耀下,小說中的其他人物皆露出了卑劣的本質。
聖母院副主教弗羅洛也愛上了美麗的愛斯梅拉達,但是他與卡西莫多的愛卻有著天壤之別,弗羅洛披著神職人員的神聖光環,道貌岸然,內心卻因沖突無法自拔,直至靈魂扭曲、充滿了邪惡的毀滅欲,最終毀滅了愛斯梅拉達,也毀滅了自己。雨果以悲天憫人的姿態深刻剖析了這個人物陰暗扭曲的靈魂。另兩個特色人物,一個是徒有華麗外表、內心卻一包爛瓤的弗比斯隊長——一個粗野、淺薄的花花公子,他以極其惡劣的手段玩弄了一片痴情的愛斯梅拉達;另一個人是落魄詩人格郎古沃,一個在夾縫中苟且偷生的傢伙,為了生存可以拋棄愛情、拋棄尊嚴、拋棄責任,作者對這兩個人物的描寫同樣充滿了鄙夷和嘲諷。
這篇小說不僅從人道主義揭露了當時黑暗社會的本質,更告訴我們很多深刻的人生道理:首先,一個人的外表並不決定一切。內心才扮演著比外表更重要的角色。人不能過分追逐外表美,心靈的純潔真誠才是我們一生需要具備的。同樣,衡量一個人也要從他的內在品質出發,不能以貌取人。因為醜陋的外表下,可能藏著一顆火熱純真的心靈;英俊美麗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齷齪可恥、卑鄙扭曲的人心。這一點,小說中的人物已活活地做了例證。他們的結果,也是給我們的警示。其次,人活在世界上,要有積極的人生理想、奮斗目標,不能隨波逐流、浪盪荒廢,在任何時刻,都要有人格尊嚴,能明確自己的任務。不能因為放縱自己而被污濁了有責任的心靈。最後,我們要學會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親情、友情、愛情……尊重身邊每個人,不要等這些讓生命精彩的亮點逝去後才後悔不已。這些,故事中的人物都向我們展示了發人深思的反面悲慘後果。
最後,雨果對場景下筆的恢弘氣勢,對人物描寫的細膩到位,精妙的比喻、精彩的描述、細節的捕捉,都給小說增色不少,另人讀之後稱快。這些手法,也可借鑒到我們平時的寫作中來,使文章更精彩!
http://tieba..com/f?kz=48291358
6. 巴黎聖母院建築的賞析是什麼
巴黎聖母院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是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築大多數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頂、粗矮的柱子、厚實的牆壁、陰暗的空間,使人感到壓抑。
巴黎聖母院沖破了舊的束縛,創造一種全新的輕巧的骨架券,這種結構使拱頂變輕了,空間升高了,光線充足了。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
巴黎聖母院為歐洲早期哥特式建築和雕刻藝術的代表,它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築。集宗教、文化、建築藝術於一身的,原為紀念羅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成為巴黎聖母院早期基督教的教堂。
哥特式,原是從哥特民族中演化過來的,指的是北方野蠻民族,含有貶義。但後來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貶性,變成了當時一種文化的名稱了。
哥特式建築特徵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稱這種建築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狀好像一個拉丁十字。十字的頂部是祭壇,前面的十字長翼是一個長方形的大廳,供眾多的信徒做禮拜用。
教堂的頂部採用一排連續的尖拱,顯得細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對鍾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靈輕巧,又符合變化與統一、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建築美法則,具有很強的美感。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建造全部採用石材,其特點是高聳挺拔,輝煌壯麗,整個建築庄嚴和諧。雨果在《巴黎聖母院》比喻它為「石頭的交響樂」。
站在塞納河畔,遠眺高高矗立的聖母院,巨大的門四周布滿了雕像,一層接著一層,石像越往裡層越小。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長,與上部尖尖的拱券連成一氣。中庭又窄又高又長。
從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體加上頂部聳立的鍾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種向藍天升騰的雄姿。巴黎聖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築中最美妙、最和諧的,水平與豎直的比例近乎黃金比1:0.618,立柱和裝飾帶把立面分為9塊小的黃金比矩形,十分和諧勻稱。後世的許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樣子。
聖母院平面呈橫翼較短的十字形,坐東朝西,正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庄嚴。巴黎聖母院正面高69米,被三條橫向裝飾帶劃分三層:底層有3個桃形門洞,門上於中世紀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過。中央的拱門描述的是耶穌在天庭的「最後審判」。
教堂最古老的雕像(1165—1175)則位於右邊拱門,描述的是聖安娜(St. Anne)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許里(Bishop Sully)為路易七世(Louis Ⅶ,於12世紀下令興建聖母院)受洗的情形。
左邊是聖母門(Virgin』sportal),描繪聖母受難復活、被聖者和天使圍繞的情形。
拱門上方為眾王廊(Galerie des Rois),陳列舊約時期28位君王的雕像。這些雕像都是重建過的,原來的雕像在1793年法國大革命時被誤認為是法國君王,於是被破壞拆除,到了1977年才被找到,現藏於克呂尼博物館(Musee de Cluny)。後來,雕像又重新被復刻並放回原位。
「長廊」上面第二層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是彩色玻璃窗。裝飾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設計最吸引人,有長有圓有長方,但以其中一個圓形為最,它的直徑為9米,俗稱「玫瑰玻璃窗」,其直徑,建於1220-1225年,這富麗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畫著一個個的聖經故事;
以前的神職人員藉由這些圖像來做傳道之用。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人很怕德國人把它搶走,所以拆下來藏起來了。
第三層是一排細長的雕花拱形石欄桿。在這里的設計中,瓦雷里·勒·迪克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他在那些石欄桿上,塑造了一個由眾多神魔精靈組成的虛幻世界,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異而冷峻,俯著腳下迷濛的城市;
還有一些精靈如鳥狀,但又帶著奇怪的翅膀;出現在教堂頂端的各個角落裡。它們或在尖頂後面,或在欄桿邊緣,若隱若現,它們這些石雕的小精靈們幾百年來一直就這樣靜靜地蹲在這里里,思索它們腳下那群巴黎城裡的人們的命運。
左右兩側頂上的就是塔樓後來竣工,沒有塔尖。其中一座塔樓懸掛著一口大鍾,也就是《巴黎聖母院》一書中,卡西莫多敲打的那口大鍾。主體部分平面呈十字形,向所有的哥特式建築一樣,兩翼較短,中軸較長,中庭的上方有一個高達90米的尖塔。
塔頂是一個細長的十字架,遠望彷彿與天穹相接,據說,耶穌受刑時所用的十字架及其冠冕就在這個十字架下面的球內封存著。
聖母院後殿始建於1370年,它不但是整組建築的終端,而且它本身還創造了一種影響到每一部位結構的動感,從高低腳拱到肋狀構架,都體現了這種動感。高低腳拱半徑達15米左右,別具一格的後殿建築不愧為哥特建築的傑出之作。
走進這座教堂里,四處可見虔誠的信徒雙手交叉合攏抵住下巴,閉眼凝神虔誠的祈禱,更突顯巴黎聖母院的莊重肅穆。如今的聖母院兼具宗教、藝術和旅遊價值於一體,是巴黎必到之處,登上巴黎聖母院頂端可眺望整個巴黎,欣賞絕美的塞納河精緻。
走近巴黎聖母院,可見雕有基督教經典之作—《聖經》的三個桃狀大門聖母門、審判入口大門和聖安娜們依次排列,雕刻栩栩如生。聖母院共三層,頂層風景極佳。矗立在塞納河畔,巴黎聖母院是對古老巴黎歷史的承載。
前身
早在公元前,聖母院今址就可能是宗教用地。根據教堂地下挖掘出來的一些文物,可以回溯到羅馬皇帝提庇留時代,在西堤島的東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來祭祀羅馬與高盧神祇的神殿。
至於在此地址上所修築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則眾說紛紜,有說法認為在4世紀時這里修築了一座用來崇敬聖斯德望的大型教堂,但也有說法認為教堂是在7世紀所建,但是使用了一些更早期時的建築要素,或有說法認為教堂是在墨洛溫王朝的希爾德貝特一世在528年時,以先前已經存在的教堂為基礎進一步改建。
聖母院的前身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為這般的重要性,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聖斯德望教堂與它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經隨著時間而老舊,而開始思索重新修築教堂的必要性。
1160年時,巴黎主教莫里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發起教堂的重建項目,並於1163年時埋下第一顆基石,象徵教堂開始興建。
不過,關於到底是誰負責埋下聖母院的基石眾說紛紜,除了莫里斯·德·蘇利是可能的人選外,也有說法認為是當時的教宗亞歷山大三世負責奠基。
建築師
由於缺乏文獻,聖母院最早的一批建築師到底是誰,並沒有明確的記載。第一位有列名出來的建築師是讓·德·謝勒(Jean de Chelles),負責擴建教堂的北袖廳(Transept)。
在1258年謝耶過世後,他的後繼者皮埃爾·德·蒙特勒伊(Pierre de Montreuil)則完成了教堂的南袖廳。之後皮埃爾·德·謝勒(Pierre de Chelles)接手將門龕改為現今看到的模樣,而讓·拉維(Jean Ravy)則完成了唱詩班屏風。
法國大革命時期,聖母院教堂蒙受了非常大的損害而曾經一度殘破,在19世紀,歐仁·維奧萊-勒-迪克負責全面整修教堂,因此今日我們見到的巴黎聖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來重新詮釋的。
例如最有代表性的石像鬼,就是想像力天馬行空的歐仁·維奧萊-勒-杜克所發明的,在其生平修復的眾多建築物都能找到石像鬼的蹤跡,例如皮耶楓城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巴黎聖母院
7. "巴黎聖母院"名稱的由來.
巴黎聖母院
看過法國大作家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或者同名電影的人,無不知道巴黎聖母院這個名字。它是早期哥特式建築的最偉大傑作,不僅因為雨果的小說,更因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華麗的教堂而名揚於世。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歷時約150年,直到1320年才建成。到了19世紀,又在上面加建了個尖塔。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原是從哥特民族中演化過來的,指的是北方野蠻民族,含有貶義。但後來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貶性,變成了當時一種文化的名稱了。哥特式建築有什麼特徵呢?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稱這種建築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狀好像一個拉丁十字。十字的頂部是祭壇,前面的十字長翼是一個長方形的大廳,供眾多的信徒做禮拜用。教堂的頂部採用一排連續的尖拱,顯得細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對鍾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靈輕巧,又符合變化與統一、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建築美法則,具有很強的美感。巴黎聖母院的平面呈橫翼較短的十字形,東西長125米,南北寬47米。東端是聖壇,後面是半圓形的外牆。西端是一對高60米的方塔樓,構成教堂的正面。粗壯的墩子把立面縱分為三段,每段各有一門,當中是被稱做「最後的審判」的主門,右邊是「聖安娜」門,左邊是著名的「聖母門」。進門後大廳中端坐著懷抱嬰兒的聖母瑪利亞,玉石雕刻,慈祥而端莊。這種門一個套一個,層層後退,形成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徵——尖圓拱券。兩條水平的雕飾把三個門聯系起來,下層的裝飾是28個尺度很大的法國歷代君王的雕像,正門的正中是一個直徑10米的圓形玫瑰窗,精巧而華麗。兩側的尖券形窟及垂直線條與小尖塔裝飾,都帶著哥特式建築的特色——高聳而輕巧,庄嚴而勻稱。
在尖峭的屋頂正中,一個高達106米的尖塔,直刺天穹,好像要把人們連同這教堂一起送上天國。教堂正廳頂部有一口重達13噸的大鍾,敲擊時鍾聲宏亮,全城可聞。巴黎聖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築中最美妙、最和諧的,水平與豎直的比例近乎黃金比1∶0.618,立柱和裝飾帶把立面分為9塊小的黃金比矩形,十分和諧勻稱。後世的許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樣子。
巴黎聖母院的內部並排著兩列長柱子,柱子高達24米,直通屋頂。兩列柱子距離不到16米,而屋頂卻高35米,從而形成狹窄而高聳的空間,給人以向天國靠近的幻覺。
巴黎聖母院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是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築大多數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頂、粗矮的柱子、厚實的牆壁、陰暗的空間,使人感到壓抑。巴黎聖母院沖破了舊的束縛,創造一種全新的輕巧的骨架券,這種結構使拱頂變輕了,空間升高了,光線充足了。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巴黎聖母院是巴黎市著名的歷史古跡,雨果曾在小說中稱贊它是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
8. 「假如我練成了黃金,那麼法蘭西的國王就不是路易十一了……」是《巴黎聖母院》中誰的人生信念
克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