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時間三角州指標

時間三角州指標

發布時間:2021-10-27 14:01:20

A. 三角洲特種部隊6 每關都有時間限制

三角洲部隊6??按官方的排法Delta Force6應該是次世代(Xgen或者Extrem),如果按大陸的排法就是軍刀部隊(Team Subare),樓主說的是哪個?

----------------------------------------
軍刀部隊沒有時間限制的,但有的任務需要你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比如SAS保護機場直到援援軍到達那關

軍刀部隊是黑鷹墜落的資料篇,操作控制一點也沒變,只是增加了任務和新的武器及隊伍

這是操作:
Movement(動作)

W(向前)

S(向後)

A(向左)

D(向右)

Q(向左探身)

E(向右探身)

P(向上看)

.(向下看)

L(向左轉身)

;(向右轉身)

Z(趴下)

X(蹲下)

C(站立)

SPACE(跳)

Weapons and Equipment(武器和裝備)

1.刀

2.備用武器(次要的)

3.主力武器

4.閃光彈

5.手榴彈

6.煙霧彈

7.爆炸物品

8.引爆控制器

9.醫葯包

R(裝彈)

Shift(使用)

滑鼠左鍵(開火)

滑鼠右鍵(第二模式)

B(雙筒望遠鏡)

N(夜視鏡)

0(軍械庫)

Ctrl(特別模式轉換開關)

Camera(顯示模式)

F2 第一人稱模式但不顯示槍支

F3 第一人稱模式但顯示槍支

F4 第三人稱模式

Map(地圖)

M 全境地圖 = 縮小地圖 - 放大地圖

System(系統)

Pause 暫停游戲

`命令模式

F1 幫助

F12 地圖說明

F5 快速存檔

ESC 退出遊戲/讀取游戲進度

F10 分數

F11 屏幕截取

Home 伺服器

Ctrl-PageDown 重復命令

至於攻略的話,網路一下馬上出來
但是現在軍刀部隊都有漢化了,使用漢化版的話直接按tab就可以看任務指南了
-----------------------------------------
下載這個:
http://58.61.34.206/down?cid=&t=1&fmt=-

這是V1.5.0.5的黑鷹墜落和軍刀部隊的合一漢化版,大概560MB左右

B. 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主要問題

長三角地區的經濟以重工業製造業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業製作也很發達。珠三角是輕工業生產模式,以服裝等輕產業為主。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和最活躍的地區。比較研究兩個三角洲的經濟發展歷程和經濟規模,探討其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原因,可以為兩個三角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同時也為其它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長江三角洲是指長江入海而形成的沖積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區。本文中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指由滬、蘇、浙三地16個地級以上城市組成的復合型區域,具體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積為10.96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8121萬人(2002年)。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帶,已被公認為世界六大城市帶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來沖刷出來的一塊平原,北起廣州,呈扇形向東南和西南放射,東面有經濟特區城市深圳和與之相鄰的東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門、中山以及與澳門接壤的經濟特區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14個市縣: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區和惠陽、惠東、博羅三縣,肇慶市的市區和高要、四會兩市,其土地面積為4.17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2365萬人(2002年)。

一、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指標的比較

1.長江三角洲GDP規模高於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於珠江三角洲;兩地GDP約佔全國的28%。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兩地區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到1995年兩地GDP總量達到13076.5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為9216.0億元,珠江三角洲為3860.5億元。長江三角洲GDP總量為珠江三角洲GDP總量的2.4倍。從人均GDP來看,1995年長江三角洲人均GDP為11665元,珠江三角洲為18058元。珠江三角洲人均GDP比長江三角洲高54.8%。

2002年兩地GDP總量達到29402.1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為19983.3億元,珠江三角洲為9418.8億元。由於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規模發展快於長江三角洲,從而長江三角洲GDP總量是珠江三角洲2.1倍,比1995年的差距縮小。2002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仍高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人均GDP達到34295元,比長江三角洲(24607元)高39.4%。

2.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均保持較快增長,大大高於全國平均增長速度。

2000年—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的GDP增長速度均保持在兩位數以上(除揚州和肇慶市區外),均高於全國7.8%的平均水平,顯示出兩個三角洲經濟發展快速。

3.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三次產業基本同構,產業結構向高度化發展。

2002年長江三角洲三次產業的分布為6:52:42,珠江三角洲三次產業的分布為5:50:45。

從1978年到2002年,這兩個地區的產業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大幅上升,第二產業基本持平。珠江三角洲第一產業下降幅度最大,從22.4%下降到4.9%,下降了17.5個百分點。長江三角洲第三產業上升幅度最大,從18.4%上升41.9%,上升了23.5個百分點。

2002年這兩個區域的第二產業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相同,而第一產業比重比全國約低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比全國高出8個百分點。可見,經過改革開放20年來的發展,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得到了較為充分的調整和改善,基本上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4.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一直高於長江三角洲,兩地進出口貿易佔全國52.3%。

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3243.8億美元。長江三角洲地區進出口總額達1174.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4%,其中出口額為942.0億美元,進口額為832.1億美元;珠江三角洲進出口總額達2069.7億美元,是長江三角洲的1.8倍,比上年增長22.9%,其中出口額為1126.1億美元,進口額為943.6億美元。

與全國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52.3%,其中長江三角洲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8.9%,珠江三角洲佔33.3%。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比長江三角洲高14.4個百分點。

5.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遠遠高於珠江三角洲,兩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24.9%。

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10818.9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地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7900.1億元,比上年增長22.5%;珠江三角洲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2918.8億元,比上年增長11.4%。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1978年增長了141.6倍;珠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1978年增長了326.9倍。2002年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是珠江三角洲的2.7倍。

與全國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4.9%,其中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的18.2%,珠江三角洲佔全國的6.7%。

6.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於長江三角洲,兩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是全國平均的1倍以上。

2002年長江三角洲城市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萬元大關,達到10499元。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達到14239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4倍,珠江三角洲地區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8倍。

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7820.6元,珠江三角洲地區為11686.1元,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1.5倍。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倍,珠江三角洲地區居民消費支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9倍。

二、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和原因

在過去的20多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兩大動力源。從比較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它們經濟發展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其相同點有:

一是兩個三角洲都走在了中國改革前列,各自確立具有優勢和特色的市場化道路。改革開放之初,兩地充分發揮自己輕紡產品和機電產品優勢,迅速佔領並擴大了國內外市場,尤其是長江三角洲的民營企業和鄉鎮工業順應改革大潮,很快實現了全面啟動,千百年的商業文化厚積薄發,創造了「溫州模式」等經濟奇跡。珠江三角洲依靠毗鄰港澳的獨特地理位置,發揮其信息優勢和僑鄉眾多的人文優勢,以較低的土地價格和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吸引了大量外資的直接進入,尤其是吸引了港澳台製造業的大規模轉移,使「三資」企業在珠江三角洲城鄉迅速發展起來。80年代,以「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製作、來件裝配、補償貿易)為主要貿易形式的外向經濟企業遍及城鄉。

二是不斷提高與國際接軌的程度,發展外向型經濟。引進國外資金力度大。1985年—1999年,長江三角洲的外國直接投資年均增長40.07%,高出全國均值10.49個百分點,1979—1999年珠江三角洲的外國直接投資年均增長43.5%,高出全國均值12個百分點以上。國際貿易快速增長。2002年,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的進出口貿易額為2069.7億美元和1174.1億美元,分別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33.3%和18.9%。在引進外資、擴大外貿的同時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裝備,更重要的是引進了現代市場經濟理念、科學管理方式,提升了人力素質,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不同之處在於: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屬於「外向型」,即改革開放以後,珠江三角洲企業就把產品市場與國際接上了軌,廣東外貿一直獨領全國風騷,佔全國外貿出口的1/3,2003年1到11月,進出口貿易更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同比增長25.6%,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而長江三角洲90年代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內資為主的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產品以國內市場為主,以此來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力量還顯不足。而上海因受計劃經濟體制限制,經濟轉型較為艱難,短期內,其經濟增長作用沒能充分發揮,作為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和帶動力較為有限,這一時期,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略顯滯緩。

兩個三角洲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改革開放政策對兩個三角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的發展戰略,極大地推動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珠江三角洲是最早在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地區,進入90年代,在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指引下,珠江三角洲又掀起了第二次創業大潮。長江三角洲也是我國對外開放比較早的地區之一。1984年國家先後將長江三角洲的上海、寧波、南通3個城市確定為沿海開放港口城市,獲得經濟特區的部分優惠政策。90年代,為振興上海經濟中心地位,中共十四大做出了「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沿岸城市、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飛躍」的又一重大決策,使上海重新崛起,也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

2.人力資源是地區經濟發展的源泉。

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廣東省總人口為8642萬人,其中流動人口為3104萬人,而珠江三角洲地區流動人口為2152萬人,佔全省流動人口的82%,是全國吸引外來勞動力最多的地區之一,低勞動成本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在大量勞動力向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同時,也加速了各種生產要素(生產資料、資金、技術、人才)向該地區的集聚,這就大大推動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進程,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經濟地位進一步提高。

與珠江三角洲相比,長江三角洲在高素質人力資源方面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該地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社會經濟基礎較好,不但人口密集,而且人口素質相對較高,高科技人才資源豐富。長江三角洲地區擁有1000餘所科研機構,150餘所高等院校和300多所中等專業學校,教學科研基礎雄厚,科技人才密度高,高級人才比重大。此外,還擁有大批熟練的高素質技術工人。這些都對吸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十分有利。90年代以來,在開發開放浦東的有力推動下,長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發展呈現出起點高、規模大、增長快的特點,這與其擁有雄厚的人力資源有著直接關系。

3.城市協調合作是決定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江、浙、滬兩省一市的16個城市,是全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區。在計劃經濟時期,由於縱向行政管理取代了橫向市場性聯系,自上而下的行政垂直領導,不僅導致上海中心城市功能退化,成為單純製造業中心,還使江浙兩省及下屬各地市間缺少了橫向整合的基礎。改革開放後,在體制創新和政策導向的雙重作用下,長江三角洲地區市場經濟體制和體系有了迅速發展。上海也逐漸恢復了其大都市應有的產業和技術的輻射功能,通過各種形式的經濟聯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推動了周邊地區鄉鎮企業的起步和技術升級。但由於長江三角洲是跨省市區域,行政隸屬關系復雜,加上長期的條塊管理,使地區間的協調變得困難,目前地區間的經濟合作還停留在80年代橫向經濟聯合和自發的層面上,並沒有進入跨地區產業整合階段。隨著浦東開發,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的龍頭城市,其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地位的確立,將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產業結構的重新調整,並促使以產業聯動為交往機制的區域聯合模式的形成。長江三角洲未來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區域化合作水平的提高和合作方式的創新。

4.粵港的經濟互動加速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

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得益於香港經濟的發展,香港的「三來一補」啟動了深圳工業化的進程,香港的資金和信息造就了深圳外向型經濟的雛型。在深圳實際利用外資中,港資佔了近70%,進出口貿易中,對港澳進出口貿易佔了80%,「三來一補」的企業中,屬於港資興辦的佔了90%,深圳的旅遊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無不滲透著「香港因素」的作用。

隨著國際經濟競爭的日益激烈,中國幾個經濟區域之間的相互競爭、三角洲內部各個城市的相互競爭也在加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如何加強相互間的經濟技術合作、取長補短,建立良性的競爭模式、避免地方保護行為和重復建設應當引起廣泛關注。

兩個三角洲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各地級市行政地位和經濟實力相當的城市之間的畸形競爭。各個城市從追求自身發展目標出發,極易滋長地方的本位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從而使城市之間的經濟關系逐漸離散,導致各個城市均以行政區域為界,相互封閉,各自發展建立「小而全」的經濟體系。而按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往往是優先重點建設中心城市,進而帶動周圍地區發展。目前,上海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中心城市地位更加明顯,而珠江三角洲也應該盡快確立廣州、深圳的龍頭地位,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整合區域內的各類基礎設施、行政措施、資源,從而實現區域內資源共享、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三角洲整體的競爭能力。

目前,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土地面積不足全國的2%,人口不足全國總人口的1/10,卻創造了全國近30%的國內生產總值。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對全國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主導作用,它們是中國其它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大教室」,其經濟發展模式、市場經濟觀念、經營思想和管理經驗以及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對其它地區具有示範和借鑒作用

C. 求珠江三角洲2007年的國民經濟指標

07年統計出來是06年的數據,08年統計出07年數據,請問你是指哪個

D. 長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兩個區域劃分標准為什麼是單一指標

這兩個經濟區是我國重要的經濟發展規劃區域,首先地理位置靠近沿海,有著共同優勢:兩區都處於河流三角洲地區,地理位置優越,海陸交通便利;三角洲地形平坦,水網密布,降水充沛,土壤比較肥沃,勞動力資源豐富;發展農業生產的水熱條件優越,農作物可以一年兩熟到三熟。長江三角洲經濟區主要省份為滬、 蘇 、浙 。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位於我國東南沿海,靠近東南亞,毗鄰香港、澳門,地理位置優越;有豐富的廉價勞動力;土地價格低廉;是著名的僑鄉之一;地處改革開放前沿,對外開放的優惠政策。積極發展核電,建設了秦山、大亞灣核電站;加快「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建設。

E. 三角洲的沉積環境與沉積模式

(一)河口地區沉積物的特徵和分布

河口地區沉積物的分布是復雜的,但卻是有規律的,它主要受控於河口水流的變化,同時潮流、波浪對河口沉積物也起著重要作用。

1.沉積物類型

河口水流變化的基本趨勢是向海流速逐漸降低,沉積物沿程發生沉降分異,顆粒逐漸變細,各類河口沉積物變化的趨勢基本相似。

2.沉積構造

河口地區的沉積構造與沉積物粒度相似,向海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反映出水動力條件逐漸減弱。例如,密西西比河近河口淺水地帶常見各種小型交錯層理、微斷層等,向海方向漸變為波狀層理和砂泥互層水平層理,而三角洲最外緣的泥質沉積,由於底棲生物的擾動而使原生沉積構造完全破壞,形成塊狀雜色黏土層。當然,不同的河口沉積構造也會有所不同。

3.黏土礦物和微量元素

隨著河口地區沉積物的向海變細,黏土礦物的含量隨之增高。由於黏土礦物的吸附作用,某些微量元素如B、Cu、Ni、Zn、Li、Mn等隨著黏土含量的增高而增高,其中的B元素還被廣泛應用於判斷沉積環境的鹽度。Davis(1972)指出,由B含量來確定河口的部位,即進行沉積相的劃分是可能的,但用來區分河流注入海洋或淡水湖泊卻值得懷疑。至於黏土礦物的種類及其變化,各個河口也不同,主要取決於陸源碎屑物質的性質。

4.有機質

河口地區的有機質含量與沉積物粒度同樣有著明顯的關系:顆粒粗,有機質含量低;顆粒細,有機質含量高。因而,一般來講,有機質含量自河口向外逐漸增多。有機質含量與沉積物粒度分布相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黏土礦物有吸附作用,除了可以吸附微量元素,還可以吸附有機質,因此,黏土礦物含量高的地區,有機質含量也隨之增加。當然,只有存在有機質來源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吸附,因此有機質的分布也與有機質的來源有關。河口地區的有機質來源一部分是河流帶來的,一部分則是原地自生的,陸上帶來的有機質通常以植物為主,原地自生的則以動物居多。研究認為,大量的浮游和底棲生物是河口地區有機質的主要來源。另外,河口地區沉積物中有機質的含量還不僅僅取決於其來源,還受到沉積速率、氧化還原條件、水深和水動力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有機質豐度相同的條件下,沉積速率越高,沉積物中有機質含量越低,而沉積速率低的地區,沉積物富含有機質。有機質是沉積物中的輕組分,水動力強則容易被淘洗帶走,水動力平靜的地區,不僅已沉積的有機質不易重新懸浮,而且還接受波浪、水流帶來的有機組分。水深小的地區,水體交換頻繁,底層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較高,可以使已沉積的有機質氧化,而在水深大的還原環境下則有利於有機質的保存。所以一般來講,近岸地帶有機質的來量少,而且不易保存,含量低;遠離河口的深水區,有機質來量豐富,能夠保存,有機質含量高。有機質埋藏後開始分解,發生還原反應,使沉積物變為灰色、青灰色,因此沉積物的顏色向海也逐漸變暗。

5.生物組合

河口地區水動力條件變化不但是泥砂落淤的主要原因,而且還控制著生物群的分布。河口沉積物中微體化石群的分布具有海陸過渡相特點,表現為海陸相生物混雜,而且廣鹽性和半鹹水屬種普遍分布,典型的海相生物屬種和個體數量都較淺海為低,而且向口內逐漸減少直至消失,陸相生物則向口外減少直至消失。另外,生物組合在強潮河口和弱潮河口也有差別。河口向外微體生物的變化是逐漸的、有規律的,河口各個部分生物組合的差異也十分明顯,因此生物組合可以作為三角洲沉積相進一步劃分的重要指標。

河口地區孢粉組合也能夠反映沉積物的擴散和搬運。例如,長江口南北兩側的濱海沉積中孢粉組合與河口地區相似,以木本植物為主,而與附近濱海平原不同,反映出長江水流沿近岸地帶向南北擴散,這與該地區的水文觀測結果一致。

(二)三角洲的沉積模式

關於三角洲沉積相的劃分,早在1912年巴列爾(J.Barrell)就提出三角洲的結構由頂積層、前積層和底積層組成,這一劃分延用至今,被稱為三角洲的經典劃分。從一定程度來講,研究三角洲沉積結構主要是為了總結沉積規律,以便作為古三角洲研究和沉積礦產資源勘探的對比模式。實際上,水下頂積層與前積層的界線在現代三角洲一目瞭然,然而在古代卻往往難以確定。前積層與底積層界線也很難確定,因為海岸三角洲的前緣斜坡比較平緩,通常小於1°,特別是在地層經過後期壓縮變形、構造破壞後,更加難以辨認。因此,20世紀50年代對巴列爾的劃分提出了疑義。

為了適應油氣勘探,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般將三角洲劃分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和前三角洲等在成因上有聯系的幾種沉積亞相(圖7-12)。三角洲平原亞相是三角洲已經成陸的部分,其沉積物具有陸相環境的基本特徵。三角洲前緣是三角洲的水下部分,是河流泥砂迅速堆積,海洋因素改造較強的地帶,沉積物以砂為主,它與三角洲平原的界線是水邊線,其下界理論上為浪基面,在實際上為以砂為主和以泥為主的沉積物分界線。前三角洲(prodelta)位於浪基面以下,以泥質沉積物為主。這一劃分既適用於現代三角洲,也適用於古三角洲,同時對綜合考慮沉積環境和油氣生、儲、蓋的組合都較為合理。

圖7-12 三角洲的立體模式

1.三角洲平原亞相

三角洲平原(delta plain)亞相是三角洲的陸上沉積部分,相當於頂積層的水上部分。其范圍包括從河流大量分汊處位置至海平面以上的廣大河口地區,向海一側以水邊與三角洲前緣相接。三角洲平原亞相可進一步分為分流河道、陸上天然堤、決口扇、沼澤、淡水湖泊等沉積微相。以分流河道(分支河道)為格架,分流河道的兩側有天然堤、決口扇,而分流河道間地區常發育有沼澤、湖泊和分流間灣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流河道砂沉積與沼澤的泥炭或(和)褐煤沉積,這是與一般河流的重要區別。三角洲平原的沉積物以細粒物質為主,含有少量海陸過渡相生物。

2.三角洲前緣亞相

三角洲前緣(delta front)亞相是三角洲水下為主的部分,相當於頂積層的水下部分和前積層的上部。位於三角洲平原外側至波浪基準面之間,呈環帶狀分布於三角洲平原向海洋一側邊緣,即分流河道的前端(河口部位)。三角洲前緣亞相可分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間灣、河口砂壩、遠砂壩(末梢壩)、前緣席狀砂等沉積微相。由於受到河流、波浪和潮汐的反復作用,泥砂經過沖刷、簸揚和再分布,形成分選較好的砂質沉積集中帶,平均含砂量大於75%,顆粒較粗,泥質、有機質含量極少,這種砂體可以構成良好的儲集層。微體生物具有海陸過渡相的特點。

三角洲前緣是攜帶泥砂的河流進入盆地的地區,分流河口處水動力條件急劇變化引起注入水流的擴展和減速,水流能量減小,泥砂發生沉積。海洋動力或參與沉積物的分散和沉積,或對注入水流分散直接沉積的沉積物進行改造和重新分布。在三角洲前緣,總的趨勢是粗砂沉積在分流口,而較細的沉積物則被搬運到更遠的盆地,沉積在濱外的深水環境中。沉積作用構成了一個緩緩向海傾斜的剖面,其傾角一般小於2°,沉積物向盆地方向逐漸變細。由於沉積物的不斷供應,三角洲前緣逐漸向濱外推進,結果原先為濱外的地方最後被濱線沉積所覆蓋。因此,與三角洲前緣向海變細相應的是,在剖面上形成一個較大型的向上變粗的層序,它反映了河口區海水盆地的充填作用。

3.前三角洲亞相

前三角洲亞相位於三角洲前緣外側的向海地帶,相當於前積層下部和底積層,是三角洲體系中分布最廣、沉積最厚的地區。前三角洲的海底地貌為一平緩的斜坡。其沉積物完全是在海面以下,而且大部分是在海水波浪所不能及的深度下由河流輸送來的懸浮物質和膠體溶液再沉積形成。主要由暗灰色黏土和粉砂質黏土組成,也可以有三角洲前緣滑塌來的濁積砂。多發育有水平層理和塊狀層理,偶見透鏡狀層理,發育有生物擾動構造和潛穴,含有廣鹽度的化石種屬,如介形蟲、瓣鰓類和有孔蟲等。前三角洲沉積物呈暗色,具細紋理,含水量高達80%,富含有機質的泥質物質,由於沉積速度和埋藏速度較快,故有利於有機質轉化為油氣,可作為良好的生油層。含海相生物化石。完全屬於海相沉積。在泥質含量高的大河三角洲中,前三角洲相沉積厚度大,分布廣。

4.平面相組合及垂向層序

三角洲是陸源堆積的重要場所。隨著三角洲的推進,在平面上由陸地向海方向為三角洲平原環境(三角洲的陸上部分,主要由分流河道和沼澤沉積組成)→三角洲前緣環境(三角洲的水下部分,主要由河口砂壩和遠砂壩沉積組成)→前三角洲環境(海底厚層泥質沉積)依次疊置。這三種環境平面上大致呈環帶狀依次分布。在三角洲層序中,自下而上依次出現前三角洲相、三角洲前緣相和三角洲平原相。

由於沉積環境的變化,其沉積物和生物特徵也發生規律性的變化,自下而上表現為:①沉積物的粒度由細變粗,再變細;②沉積物的分選性由差變好,再變差;③沉積構造由水平層理向上漸變為波狀層理和各種類型的交錯層理,再往上又變為以水平層理為主;④沉積物中黏土礦物、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含量逐漸減小,但在三角洲平原相,特別是湖沼沉積中,含量又增多;⑤沉積物的顏色由暗變淡,由青灰色轉為灰色,上層為黃褐色;⑥海相生物減少,陸相生物則逐漸增多;⑦層序下部常見生物洞穴,頂部出現植物根系。在三角洲的垂向層序中,這三種沉積相是逐漸過渡的,沒有截然界線。

5.不同三角洲的沉積序列

(1)河控三角洲的沉積序列

河控三角洲在形成發育過程中,不斷從陸地向海盆方向推進,其結果是形成一個總體向上變粗的層序,即進積型沉積序列,由下至上依次為前三角洲泥、三角洲前緣砂和粉砂(含滑塌層)、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沼澤細粒沉積,因此,沉積相序的下部為下細上粗的反旋迴沉積,上部為局部出現三角洲分流河道下粗上細的間斷性正旋迴沉積,頂部出現夾炭質泥岩和薄煤層的沼澤沉積。

一個較完整的河控三角洲沉積序列包括6個岩性段(具體見第六章第三節)。實際上,這種層序常由於河流、波浪或潮汐的破壞而發育不完全。

(2)浪控三角洲沉積序列

浪控三角洲平原亞相的沉積特徵類似於河控三角洲平原。在浪控三角洲前緣中,波浪作用能使大多數供給三角洲前緣的沉積物發生再分配,河口砂壩的形成受到阻礙,三角洲前緣斜坡較陡,進積作用沿整個三角洲前緣發生,而不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進行,它的進積作用比河控三角洲前緣進積要慢。對這類三角洲的沉積亞相、微相沉積特徵還缺乏深入研究。

浪控三角洲的沉積序列通常仍為下細上粗的反旋迴沉積,但以具有浪蝕海灘脊序列為特徵,而且層序頂部一般都出現三角洲平原的沼澤和分流河道沉積,以此區別於海岸沉積的海灘脊層序。浪控三角洲層序底部是含生物擾動的前三角洲沉積,向上過渡為互層的泥、粉砂和砂的沉積,砂質層中具有波浪引起的沖刷構造、遞變紋理和交錯層理,最後演變為具低角度交錯層理的分選好的高能海灘砂以及沼澤沉積。

(3)潮控三角洲

潮控三角洲也可劃分出三角洲平原亞相、三角洲前緣亞相和前三角洲亞相。但潮控三角洲一般發育於中高潮差、低波浪能量、弱沿岸流的盆地狹窄地區。潮汐作用對三角洲前緣和三角洲平原都有明顯的影響。

在具有中高潮差的三角洲平原地區,潮流在漲潮時入侵分流河道,溢漫河岸,淹沒附近的分流河道間地區。在潮汐平靜時,這些潮水暫時積蓄起來,然後在退潮時又退出去。因此,在潮控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的下游以潮流為主,而在分流河道間地區則以潮間坪沉積為特徵。潮汐影響的分流河道具有低彎度、高寬深比和漏斗狀形態。在此河道中主要底形是砂丘,分流河道下游主要底形是平行於河道走向排列的線狀砂脊。一般來說,該砂脊長數千米,寬數百米,高幾十米,反映了潮流對河流體系所提供沉積物的搬運作用。受潮汐影響的分流河道的沉積層序自下而上為含海相生物碎片的粗粒層滯留沉積、槽狀交錯層理砂岩潮汐水道沉積、生物擾動多的泥炭沼澤沉積或海岸障壁砂沉積。潮控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間地區包括潟湖、小型潮溝和潮間坪沉積。在潮汐旋迴期間,整個分流河道間地區先被淹沒,然後出露水面。在潮濕氣候地區,分流河道間地區多是被分流河道和彎曲潮溝所切割的沼澤沉積,在較乾旱地區,分流河道間為乾燥的泥坪和砂坪沉積。因此,潮控三角洲平原是由受潮汐影響的分流河道序列和潮坪組成的。在潮控三角洲前緣斜坡沉積區,存在著許多從分流河口呈放射狀分布的、長幾千米的潮流砂脊,砂脊之間的潮汐水道里有許多淺灘和河心島。

目前,有關潮控三角洲的沉積序列研究還不夠詳細。潮控三角洲與潮坪和河口灣沉積的主要區別可能在於其層序頂部往往發育沼澤和分流河道沉積,而且其沉積厚度較大,常與其他類型三角洲沉積相伴而生。

F. 長江三角洲發展經濟的優勢

長珠三角洲經濟發展優勢分析

■ 董 芸
《商場現代化》 2007年第13期

[摘要] 目前,長、珠三角洲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兩大經濟發達區,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各項經濟指標都處於全國其他各地區的前列,如何保持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優勢、促進該地區經濟進一步發展,是擺在人們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試圖從經濟發展目前所具有的優勢角度出發,來為這兩個地區下一步的經濟發展發向出謀劃策。
〔關鍵詞] 長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小珠三角

長珠三角洲自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至今,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兩大區域,是國民經濟的脊樑,回首她們發展的歷程,我們也可以發現,其發展道路的各不相同,成長的歷程也各具特點。

一、地理位置的優越程度不同,一個緊靠港澳,一個圍繞上海。龍頭作用各具優勢

長三角地區位於華東平原,交通便捷,四季分明,物產豐富,自古就是一個富庶之地。這里河網密布,通江達海,自古至今都是商賈雲集的繁華之地。這個地區也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經濟區域。特別是最近,長江三角洲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滬寧、滬杭、杭甬交通沿線為城市密集帶,也是產業集中帶和生產力發展的主軸線,沿江、沿海地帶的港口、工業和城市,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也得到快速發展,以上海為龍頭、南京、杭州為軸心的經濟發展帶已經初步形成。
而珠江三角洲位於華南平原,這里的地表自然環境特點是地勢低平,河網密集,土質肥沃,水熱資源豐富。珠江三角洲地區自明末清初開始大興基塘耕作制度,並不斷擴大墾殖面積,發展商品農業,逐漸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這里物產豐富,尤其區位優勢明顯:該地區緊靠港澳,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為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窗口,了解世界經濟發展最新動態的跳板,經濟發展的戰略與港澳互補,在港澳經濟的帶動下,逐步形成自具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一個最早開放,有各項政策扶持,各項政策法規較為健全,經驗豐富;另一個經濟基礎好,自古以來就是經濟發達區

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由於其緊靠港澳的區位優勢,作為我國對外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國家在其發展建設過程中給予了相當大的政策扶持,包括財政和稅收方面,整個廣東省上交國家的財政收入不及一個蘇州市,令當時的上海、江蘇等地區非常羨慕。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葉選平也非常感慨的說過:廣東地區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扶持。珠三角地區是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主體,也是中國區域經濟中最具生機活力的重要增長極之一。進入20世紀80年代,珠三角在港澳外部因素和區域內改革力量的合力驅動下,經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騰飛。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憑借其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以「三來一補」、「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起步,並大量吸引境外投資,迅速成為中國經濟國際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區。
而長江三角洲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經濟發達、物產豐富的富庶之地,從「蘇湖熟,天下足」到資本主義萌芽的發源地,從發達的農業高產地區到今天全國工業最先進的集中之地,每一步的成就都不靠國家的政策優待,憑借自己的力量,從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開始,以區域內城鄉自我積累為支撐,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如今長三角經濟進入了一個以上海為龍頭,以建立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為目標,高新技術產業得到迅猛發展,產業結構高度不斷提升的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城市帶。目前,長三角地區憑借其擁有的良好的基礎設施、發達的科技教育和日趨完善的政策環境,成為國內外投資者關注的「熱土」,特別是跨國資本正大舉向長三角地區轉移。

三、經過20多年的發展,長珠三角洲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脊樑,是中國國民經濟中最具競爭力的兩大區域
從總量指標上看:(以2005年統計公報數據為例)

從人均指標上看:
長珠三角洲包括上海和隸屬江蘇、浙江、廣東的25個地級以上城市,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經濟區域。2005年末,全國人口數為130756萬人,而長珠三角地區25個城市,佔地面積不足20萬平方公里,佔全國960萬平方公里的2%;而人口僅為12183.925萬,只佔全國的9.32%,然而, 就在這片彈丸之地上,2005年無論從經濟總量上,還是人均相對指標上看,均遠處於全國平均水平之上,有些指標甚至達到全國水平的三分之一強!
盡管經過20多年的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但是,由於長珠三角洲各個城市規模相對較小,無論從地理位置、人文歷史,還是氣候條件、生活習慣都非常相近,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所面臨的發展過程中的障礙有所不同,下一步的發展戰略也有所不同
首先從長三角各個城市來看,由於他們分屬於上海、江蘇、浙江,長期的行政管理的割裂,在產業提升過程中必然存在:
(1)各自為政導致產業缺乏合理分工。從產業結構演變的規律來看,長江三角洲地區正處於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已基本實現了產業結構從適應性調整向戰略性調整的根本性轉變,正朝著工業化後期階段迅速邁進。 但是,長三角在產業提升過程中,面臨著各自為政的問題。由於長三角內16座城市分屬浙江、江蘇、上海三省市,行政隸屬關系復雜,地區之間的協調難度很大,從三省市主要出口行業的產值看,名列前幾項的主要行業中就有三至四項是完全相同的。這種趨同的行業結構在以行政地域統計GDP的指揮棒下,必然導致惡性競爭,企業間的關聯與協作難以開展,區域整體優勢無法形成。
(2)從區域現代化的目標看,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目前也存在一些制約因素。主要是產業結構趨同,城市間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生產力布局重復、產業結構趨同等問題非常嚴重,甚至於在對外招商過程中還競相降低門檻。大都市連綿區尚不發達,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缺乏統籌協調,區域環境污染嚴重,可持續發展能力亟待提高。而市場分割、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及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都是導致經濟結構不合理的重要因素。
而珠江三角洲則其所包含的九個城市均屬於廣東省,因此,它不存在由於行政管理割裂所存在的各自為政等弊端,但是,由於地理上的區隔,珠江三角洲的經濟歷史上就不具有對內地的輻射性。改革開放20年,它也一直是以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見長,對市場的輻射和影響主要在國外而不是國內,因此它對中國經濟上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出口大省這個角色上。而且,人們普遍認為珠三角沒有「龍頭」,也就是「龍頭效應」沒有在珠三角很好地發揮出來。
另外,再以城市功能和定位而言,據介紹,廣東省原來明確支持以「中心城市」定位的城市只有廣州和深圳,而東莞市之後又高調向媒體宣布「東莞要建成現代化中心城市」。再從產業來看,深圳有一年一度的「高交會」,東莞就來一個「電博會」,順德、珠海、中山、惠州、深圳,各地都在搞家電製造業,產業趨同性十分明顯。珠江三角洲地區缺乏一個大家公認的領頭羊城市。這種戰國紛爭的結果,造成資源的浪費,無法形成整體力量,其區域經濟的競爭優勢自然大打折扣了。
針對目前兩大經濟區所存在的問題,下一步的經濟發展戰略也已制定,作為亞太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長江三角洲發展的戰略重點是如何通過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從整體上取得經濟發展的主動,保持其經濟體系相對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因此,加強政府合作進行市場體系建設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協同調整的工作重點之一。
隨著市場意識的不斷強化,長三角目前已在實現錯位發展。如現階段二、三產業並舉的上海市,和以製造業為主的江浙發生競爭在所難免,但上海的製造業將會慢慢向周邊遷移,上海產業中的工業比重也會逐漸縮小,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現代都市經濟過渡。在外來投資上,製造業去江浙,商業服務業去上海,中小企業去江浙,大型企業去上海。現在高科技台商紛紛向崑山、蘇州、無錫等地集聚,形成完整的IT製造業群落,上海則為周邊企業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的全方位服務。這些具有不同功能和定位的城市群落,為外來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和市場。

本文原文
另外,作為實現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關鍵措施,長江三角洲16個城市都十分注重市場建設,現已初步建立了一批與國內市場接軌的金融、技術、商品等要素市場框架,形成了一批年成交額超百億元的商品市場。其中,上海目前已基本建立了包括批發、零售、現貨和期貨的多功能、高層次市場體系,成為中國現代化大市場交易數量最多、交易規模最大的城市。此外,在全國十大生產資料市場中,長江三角洲地區目前已擁有6個,使市場機制對資源的配置作用明顯加強,從而有利於引導企業按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合理分工和安排生產。
而隨著CEPA的簽訂,標志著珠江三角洲的近年來極力倡導的「大珠三角」經濟區的規劃已經得到國家和香港、澳門的大力響應,所謂「大珠三角」就是在原來的「小珠三角」的基礎上,再加上香港和澳門。「大珠三角」中的中心和龍頭是香港,由香港這個以國際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航運中心為主的國際服務業中心支撐和帶動「大珠三角」城市群製造業的發展。這樣就解決了中心城市之爭以及個城市的定位。廣東要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之一,香港以服務業為主、製造業為輔,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以現代物流業和金融業為主的服務業中心之一。澳門則仍然是以其現有的旅遊業為主的服務業城市。?這樣,形成兩大產業群體:珠江口東部城群體即以製造業為主、服務業為輔,發展成為世界最重要的信息產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石油化工工業基地(惠州)之一;珠江口西部城市群體即以製造業為主,服務業為輔,發展成為世界最重要的家電和五金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為基地和基礎工業基地(珠海)之一。CEPA加速港珠澳大橋建設,將影響珠江西岸尤其是珠海市的城市功能。港珠澳大橋建成後,將加速「大珠三角」世界最重要製造業中心向西岸擴展,珠海依託香港的國際服務業優勢和國際化中心城市優勢,發展成為粵西的製造業中心城市。
綜上所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要想持續高速發展,離不開區域經濟進的協調發展,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只有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和優勢,大力促進各地區域經濟的發展,才能使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可持續、健康地發展,長珠三角洲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最具亮點的地區,因此,更好的研究、分析這兩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尋找在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對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合作、更好地融合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去,具有積極意義。

G. 三角洲理論delta大智慧專用指標公式(中文版)

delta理論,呵呵,看來又要出一個神秘主義者,具體可搜索delta advance get和韋爾斯

H. 重要環境地質指標釋義

綜合前述各章的不同類型濕地退化環境地質指標,結合這些指標檢測與應用的難易程度,以清單的形式給出濕地退化的環境地質指標。

一、濕地景觀

名稱:濕地景觀(Wetland Landscape)

簡介:濕地景觀格局是濕地中各種生態過程綜合作用的結果,並且對濕地功能和過程有著顯著的影響,是濕地演替監測中最為綜合的一個指標。濕地景觀指標包括:濕地面積,各景觀類型面積,景觀結構,景觀破碎化程度等。其中,濕地面積是濕地景觀中最重要和最直觀的指標。

據估計,自1900年以來,地球上已消失了將近約一半面積的濕地。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人類對濕地景觀價值的認識不斷提高,國際上開始熱衷於濕地景觀面積變化研究。對濕地面積進行觀測,首先要界定濕地的邊界,而濕地的界限並不是十分明顯的,因此對濕地面積的觀測要通過其他指標來體現。濕地面積觀測指標主要包括直接指標和間接指標;其中直接指標是指濕地水面面積的變化,由於水文要素是濕地形成和演化的主要因子,因此通過濕地水面面積的變化可以直接反映濕地面積的變化。間接指標包括濕地生境和景觀變化指標,或從影響濕地變化的因素中間接獲得。濕地不同生境的變化主要包括季節性沼澤地、瀉湖、濕草甸等生境的變化,利用生境變化來描述濕地面積以及濕地類型的改變;景觀變化包括景觀結構、每種景觀的面積、景觀破碎化程度以及觀測區河流的長度等指標,它們是濕地面積變化的定量指標。對濕地面積的觀測還可以通過影響濕地變化的因素中獲得,例如土地利用的變化、河道溝渠化、岸堤修建、河流侵蝕與沉積速率等。

意義:當前中國開墾濕地的現象相當嚴重,導致濕地景觀破壞、濕地面積減少、濕地功能下降的趨勢不斷加劇。從濕地生態系統現狀來看,濕地退化的根本原因是嚴重的人為干擾所致,其最為直觀的指標是濕地面積的變化以及相關景觀格局的變化。因此,濕地景觀,尤其濕地面積變化是濕地退化的一個重要指標,對其觀測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人為或自然原因:濕地景觀變化、濕地面積萎縮是濕地演化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但在自然條件下,這個過程常常要經歷幾千到幾十萬年的漫長周期。目前,由於人類活動的干擾,濕地退化過程加速,景觀和面積的變化十分迅速。

運行環境:各類型濕地本身。

監測場地類型:由於濕地景觀的觀測是利用遙感影像和航空照片,其監測場地類型不予考慮。

測量方法:主要藉助於航天遙感、航空相片,同時需布設野外觀測樣點進行相互檢驗或作為遙感解譯的控制點。遙感數據可利用ERDAS IMAGINE、ENVI等遙感圖像處理軟體進行解譯和分類,在此基礎上利用FRAGSTAT、Patch Analysis等景觀分析軟體進行景觀格局的分析和各類景觀指數的計算。目前,大范圍以及對觀測精度要求不高的觀測可以利用航天遙感影像解譯獲得;對於高精度的觀測仍要利用航空相片;雷達遙感的利用也比較廣泛,它的應用使觀測的結果更加趨於准確。GIS的應用,使觀測的數據便於儲存、管理和分析,這對於龐大而復雜的觀測結果來說,提供了一個十分方便快捷的平台。

測量頻率:濕地景觀變化趨勢可以通過不同年度之間的觀測指標比較得到,一般的觀測頻率為5~10年一次。

數據和監測的局限性:濕地邊界的界定是濕地面積觀測的首要問題。目前眾多的測量手段在獲取數據方面各有優缺點,如光學感測器有較好的時間解析度,但是由於雲層的阻擋不能探測雲層下選定的地點;高光譜資料最有能力識別各種濕地要素,但是費用過高,使它僅限於全球性的觀測。

過去與未來的應用:通過遙感影像和航空照片的對比分析,可直觀地獲得濕地退化的動態過程,並預測未來濕地變化的趨勢。

可能的臨界值:無。

主要參考文獻:

白軍紅等.濕地景觀格局變化研究進展.地理科學進展,2005,24(4):34-44.

國家林業局.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監測技術規程(試行本).2002,9.

李鳳娟,劉吉平.濕地面積的喪失及其原因分析.長春大學學報,2004,14(6):79-81.

呂憲國等.濕地生態系統觀測方法.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182-222.

寧龍梅等.武漢市濕地景觀格局變化研究.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5,14(1):44-49.

王憲禮等.遼河三角洲濕地的景觀格局分析.生態學報,1997,17(3):318-323.

張明祥,張建軍.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監測的指標與方法.濕地科學,2007,5(1):1-6.

Azous,A.L.Wetlands and urbanization.LLC:CRC Press,2001.

有關的環境與地質問題:引起濕地景觀變化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氣候乾旱、水量減少、農用地開墾、改變天然濕地用途、城市化發展佔用天然濕地和自然災害等。

總體評價:濕地景觀的變化是濕地退化最直觀的指標,對濕地面積的觀測能很好地預測其發展趨勢,為濕地保護提供決策依據。

二、濕地水文地球化學

名稱:濕地水文地球化學(Wetland Hydrogeochemistry)

簡介:自然和人為導致濕地水質的惡化,是中國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一般來說,濕地水要素是濕地形成、發育的決定性因子。濕地的水質是由土壤、搬運物質(有機質、沉積物)、岩石、地下水和大氣之間相互作用決定的。濕地水質也受農業、工業、采礦業、能源開發、城市和大氣輸入等人類活動的影響。地表水中大多數溶質來源於土壤與地下水基流,此處水岩相互作用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濕地水質監測指標的選擇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因為有太多的指標可供監測,這些指標在不同領域中都有各自重要的地位。從環境地質指標出發,選取以下指標:

(1)基本指標:

金屬元素和示蹤元素:Al、Sb、As、Cd、Cr、Cu、Pb、Hg、Se、Ag、Zn。

營養物質:銨、硝酸鹽、亞硝酸鹽、總氮、正磷酸鹽、總磷。

主要成分和溶解固體:Ca、Mg、Na、Cl、SO4、HCO3、TDS。

直接現場測量:酸度、鹼度、溶解氧、pH、溫度、底泥厚度。

有機化合物:2,4-D、2,4,5-T、苯酚、氯酚、甲酚、莠去津、百草枯、對二氨基聯苯、DDT。

(2)附加指標:

人體健康重要元素:Ba、Be、F、Mo、Ni、V、放射性元素。

農業重要元素:B。

熱污染的問題:隨著地熱開發和工業熱水排放,可能出現熱污染問題,造成泥炭濕地中被固定的CO2的釋放,因此在涉及熱污染的地區,需對水溫進行長期監測。

意義:濕地水體水質是濕地生物生境的決定要素。濕地水質的好壞程度會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因此,加強濕地水體水質的觀測和分析,是進一步研究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的前提條件。此外,水質監測對於濕地生物保護、濕地污染的綜合治理等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人為或自然原因:在水量得到保證的情況下,濕地能通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生物作用,消納一定量的污染物,但是由於工業、農業、城市等污染物排放量過高,超過濕地的自凈能力,使濕地生態系統機能受損,導致濕地生態系統退化,常表現為湖泊濕地的富營養化。

運行環境:各類型濕地本身,尤其是作為水源、淡水養殖、敏感水生環境的濕地。

監測場地類型:監測場地取決於當地已知的污染源,采樣地點方便與否。河流、湖泊濕地水質的采樣應該在徑流量器觀測站或其附近進行。

測量方法:水質采樣和分析隨場地條件和測量要素而變。收集的樣品能在橫向和縱向上體現水體水質的變化,並且要有足夠數量以便對照分析。具體的采樣和測量方法可參考各類國家標准(GB/T 6920—1986、GB/T 7477—1987、GB/T 7480—1987、GB/T 11914—1989、GB/T 1189X—1989、GB/T 1190X—1989、GB/T 13196—1991、GB/T 13580.X—1992、GB/T 853X—1995等)。

測量頻率:水體水質的變化可以是很迅速的(例如,受天氣變化和洪水的影響)。因此,連續實時的監測系統能提供最全面的信息。然而,水質監測的全面分析十分昂貴。對於大多數指標,通常採用特定時間間隔采樣和分析的方法,每年測量4~6次,而放射性核與有機化學品則只需每年測量兩次。

數據和監測的局限性:水體水質關鍵指標的長期記錄對預測環境質量趨勢是很有價值的,但是這些指標的准確度可能由於分析取樣方法或人為原因而降低。

可能的臨界值:根據不同濕地水體的使用目的,由國家和國際組織確定各指標的臨界值。

主要參考文獻:

鄧偉,胡金明.濕地水文學研究進展及科學前沿問題.濕地科學.2003,1(1):12-20.

國家林業局.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監測技術規程(試行本).2002,9.

李青山,李怡庭.水環境監測實用手冊.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

呂憲國等.濕地生態系統觀測方法.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182-222.

王立軍,田笠卿,曾北危,等.水環境化學元素研究方法.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謝賢群,王立軍.水環境要素觀測與分析.北京:中國標准出版社.1998.

張明祥,鮑達明.濕地資源監測的方法構想.林業資源管理,2002(2):19-22.

張明祥,張建軍.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監測的指標與方法.濕地科學,2007,5(1):1-6.

Hirsch,R.M.,W.M.Alley&W.G.Wilber 1988.Concepts for a national water-quality assessment program.U.S.Geological Survey Circular 1021.

Meybeck,M.,D.Chapman&R.Helmer(eds)1989.Global freshwater quality-a first assessment.Oxford:Basil Blackwell.

Smith,J.A.,P.J.Witowski&T.V.Fusillo 1988.Manmade organic compounds in the United States–a review of current understanding.U.S.Geological Survey 1007.

有關的環境與地質問題:引起濕地水體水質變化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酸沉降、城市化、采礦、農業發展、土地利用、砍伐森林等。

總體評價:濕地水體水質是最基礎和最重要的濕地監測指標。當執行修復措施時,水文地球化學也是濕地短期內進化或退化的有價值的指標之一。

三、濕地生物

名稱:濕地生物(Wetland Biology)

簡介:由於地質、氣候、環境等不同,濕地生物在生態系統、物種、遺傳和景觀上具有豐富的多樣性,並且隨濕地生態系統的演替,其物種組成和生物多樣性會產生較為明顯的改變,可指示濕地的演替方向、過程和速度。常見的濕地生物監測指標有:

(1)濕地植物及其群落。主要包括:濕地植被的類型、面積與分布、蓋度、多樣性(物種多度、豐度)、生物量;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的種類與分布;指示種;藻類的種類及生物量;植物體內有毒物質含量。

(2)濕地野生動物。主要是在濕地生境中生存的脊椎動物和該濕地內占優勢或數量很大的某些無脊椎動物,包括水鳥、兩棲類、爬行類、獸類、魚類、貝類、蝦類以及一些底棲動物等。另外,許多研究還經常監測動物體內有毒物質含量。

(3)外來物種。是指那些出現在其過去或現在的自然分布范圍及擴散潛力以外的物種、亞種或以下的分類單元,包括所有可能存活、繼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體。

意義:濕地生物多樣性資源在生產、生活以及環境功能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有史以來人們就對其大規模的開發和利用,結果超出了生物多樣性資源自我恢復的能力界限,造成有些生態系統的破壞、物種瀕危和遺傳多樣性的消失等。因此,為了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濕地生物的監測是十分必要的。

人為或自然原因:濕地生物多樣性是隨著濕地生態系統演化而變化的,其過程一般是緩慢,漸變的。但由於人類不合理地開發濕地資源,造成生物多樣性在短期內嚴重破壞。因此,人類活動是其破壞的主要原因。

運行環境:各類型濕地本身。

監測場地類型:濕地植物群落調查的固定樣地應該具有該植物群落的典型特徵,樣方要布設在能夠代表該植物群落典型特徵的地段上。調查監測的濕地植物樣地分布面積太大,工作量太大,不易操作;但面積過小,不能全面反映該群落的特徵。因此推薦濕地固定樣地設置的面積不要小於10hm2,同時監測位點面積不小於1hm2。動物的分布區通常很大。因此對所有分布區進行調查是不可能的,即使調查某一區域的動物數量也很難。一般根據動物的習性和統計學原理,有選擇地設置若干典型樣地,通過調查樣地內的動物種類和數量,來估計整個區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

測量方法:在野外進行濕地植物及其群落監測時,為了獲取准確的定性和定量數據,進而對整個群落特徵做出判斷,必須進行樣方調查。水鳥數量監測方法採用直接計數法,重要濕地應根據本地的物候特點確定最佳水鳥監測時間。獸類監測可採用樣帶法和樣方法進行監測其種類、數量和分布。對外來物種的監測採用直接調查法,監測外來物種的種類、數量、分布、危害。

測量頻率:考慮到動植物的生活史特點及季節性,每年至少調查4次,即春、夏、秋、冬各進行一次,4次調查數據的平均值為平均數據,它具有較好的代表性。水鳥監測分繁殖季和越冬季兩次進行。

數據的監測的局限性:樣地要具有較好的代表性,若在兩個植物群落的過渡帶上設置樣方,就會影響調查數據的准確性。同時考慮地形地貌,要選取地勢開闊,土壤、植被分布相對均一的場所,選擇人為干擾相對較少的地段。

可能的臨界值:無。

主要參考文獻:

鄧偉,胡金明.濕地水文學研究進展及科學前沿問題.濕地科學.2003,1(1):12-20.

國家林業局.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監測技術規程(試行本).2002,9.

呂憲國等.濕地生態系統觀測方法.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82-134.

王化林,蘭彤.濕地生物多樣性.林業勘查設計,1998(1):59-60.

嚴承高,張明祥,王建春.濕地生物多樣性價值評價指標及方法研究.林業資源管理,2000(1):41-46.

顏俊.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資源的保護及其可持續開發.貴州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6,17(2):89-93.

張明祥,鮑達明.濕地資源監測的方法構想.林業資源管理,2002(2):19-22.

張明祥,張建軍.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監測的指標與方法.濕地科學,2007,5(1):1-6.

Edward B.Barbier,Mike Acreman and Duncan Knowler,Economic Valuation of Wetlands.Ramsar Convention Bureau,1997.

Fern L.Filion,The Economic Valuation of Wetland Benefits.Wetlands,Biodiversity And Development.Wetlands International,1997.

有關的環境與地質問題:引起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城市化,農業發展,濫捕亂獵,采礦,環境污染,土地利用等。

總體評價:濕地生物指標是從根本上反映濕地現狀和發展趨勢的指標,也是濕地自然因素的外在表現,是濕地生態系統的「指示劑」,能夠完全地、比較直觀地反映濕地生態系統的狀況,並預示其發展趨勢。因此,植物群落以及動物指標是濕地退化的重要指標之一。

四、濕地資源開發

名稱:濕地資源開發(Wetland Exploitation)

簡介:濕地資源開發主要包括濕地土地利用和生物資源利用兩大類地。因人口壓力增大,土地資源日益變得相對稀缺,盲目地進行農用地開墾、改變天然濕地用途,及城市建設、旅遊業發展佔用天然濕地,直接造成了我國天然濕地面積削減、功能下降。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也加劇了濕地的喪失速度。此外,由於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沿海濕地和內陸濕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意義:人類活動是造成濕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人類對濕地的干擾強度和對濕地資源的直接開發利用程度逐步加劇,造成了濕地生態系統的出現了各種程度的退化。因此,濕地資源開發狀況的監測,對濕地生態系統研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運行環境:濕地資源開發監測僅限於濕地本身。

監測場地類型:無。

測量方法:濕地資源開發的監測指標可採用直接調查法、地方統計年鑒或從相關部門獲取有關數據,如環保、水產、水利等部門。

測量頻率:1次/5年或根據實際需要調整調查頻次。

數據的監測的局限性:一般需要通過有關部門獲得,因此,數據收集有一定困難;由於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影響指標不同於自然環境指標,在定量化上和可比性上也存在一定困難。

可能的臨界值:無。

主要參考文獻:

國家林業局.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監測技術規程(試行本).2002,9.

呂憲國等.濕地生態系統觀測方法.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227-228.

張海鷹.扎龍濕地生態資源保護與開發對策研究.環境保護,2004(2):29-31.

張明祥,鮑達明.濕地資源監測的方法構想.林業資源管理,2002(2):19-22.

張明祥,張建軍.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監測的指標與方法.濕地科學,2007,5(1):1-6.

周小春.安徽濕地資源利用.安徽林業,2001(3):13.

M.A.K.Ngoile,C.J.Horrill.Coastal Ecosystems,Proctivity and Ecosystm Protection:Coastal Ecosystem Management.AMBIO.1993,22(7):461-467.

有關的環境與地質問題:濕地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可造成濕地面積的減小、濕地景觀的變化等;濕地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可造成濕地生物多樣性的降低;濕地其他資源(如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可造成濕地土壤、水質和水文條件的改變,導致濕地退化。

總體評價:濕地資源開發屬濕地退化的影響指標。在濕地退化的眾多影響指標中,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作用於濕地本身,直接造成濕地退化的指標,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影響也最為直觀和迅速。

五、污染物排放

名稱:污染物排放(Discharge of Pollutant)

簡介:排入濕地的污染物類型包括生活污水、工業污水、旅遊業排污、農業面源污染、水產養殖業飼料投放、大氣污染物沉降、底泥污染物釋放等。污染物排放指標有:污染源排放口數量、污染物種類、濃度和排放總量等。其中主要是監測污染物排放總量。

近幾十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市生活廢水、工業污染和農業非點源污染等各類污染物的排放量迅猛增長,使得輸入濕地生態系統的有害物質不斷積累,導致濕地因水質惡化而退化,其中又以N、P污染物排放量過高所引起的水體富營養化最為常見。

意義:污染物排放是濕地水質型退化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位於城市附近的濕地生態系統。通過對濕地污染物排放的監測,可分析濕地水環境污染的特徵,研究水質污染途徑和機制,進而提出有效防止濕地退化的調控措施及管理目標。

運行環境:污染物排放指標的監測主要是在濕地周邊地區進行,因此應以濕地所屬的自然流域作為運行環境。

測量方法:主要從環保部門獲取數據,當資料不足時可進行直接調查。

測量頻率:由於污染物排放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具有平緩變化的特點,因此每年調查1次即可滿足濕地退化研究的需要。對於經濟發展較為緩慢或監測較為困難的地區,可每5年調查1次。

可能的臨界值:因不同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水文和地質性狀不同,對污染物的凈化能力和環境容量存在差異,其臨界值應在計算濕地環境容量的基礎上確定。

主要參考文獻:

鄧偉,胡金明.濕地水文學研究進展及科學前沿問題.濕地科學.2003,1(1):12-20.

段代祥等.我國濕地資源的問題及保護對策.濱州學院學報.2006,22(3):62-67.

國家林業局.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監測技術規程(試行本).2002,9.

呂憲國等.濕地生態系統觀測方法.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182-222.

張明祥,鮑達明.濕地資源監測的方法構想.林業資源管理,2002(2):19-22.

張明祥,張建軍.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監測的指標與方法.濕地科學,2007,5(1):1-6.

有關的環境與地質問題:污染物質的排放,往往使濕地水體中營養物質劇增,導致濕地水體富營養化,浮游藻類爆發,水生動植物消亡,最後濕地功能損壞,濕地退化。

總體評價:污染物排放屬濕地退化的影響指標,是濕地水質型退化的最主要的原因。與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同,污染物的排放一般不是直接作用於濕地本身,而是在濕地周邊陸地產生,然後隨水、土遷移進入濕地。因此,污染物排放的監測應在流域范圍內進行,並且它對濕地的影響程度與流域水文密切相關。

六、地質災害

名稱:地質災害(Geologic Hazard)

簡介:濕地災害包括:水土流失,海岸侵蝕,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下面分別簡述其內容和含義:

(1)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蝕、搬運和沉澱的整個過程。在自然狀態下,純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過程非常緩慢。這種侵蝕稱為自然侵蝕。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壞和土地物質的移動,流失過程加速,即發生水土流失。目前,我國內陸濕地的泥沙淤積速度已遠遠超過了其自然的演替過程,導致濕地面積不斷減小,成為導致濕地退化的重要原因。

(2)海岸侵蝕是全球性的自然災害,全球氣候變暖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使海岸淹沒和侵蝕范圍不斷擴大,程度日益加劇,海岸侵蝕使得濱海濕地環境向深海環境轉變,直接導致濱海濕地面積的損失。

(3)隨著地球溫度的升高,海平面也在不斷上升,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後果是鹽水入侵,水質惡化,地下水位上升,海岸濕地生態環境和資源遭到破壞。海平面的上升主要影響著三角洲濕地和紅樹林濕地。

(4)在沿海地區,由於大量開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海水侵入沿岸含水層並逐漸向內陸滲透,這種現象被稱為海水入侵。海水入侵的直接後果是地下淡水受到海水的污染、沿岸土地鹽鹼化、海岸濕地受到破壞。海水入侵是發生在濱海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帶一個極其敏感的資源環境問題,同時又是一種人類活動引發和加劇的自然現象。

意義:在上述地質災害中,水土流失所造成的濕地退化具有普遍性,是目前我國湖泊濕地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其他三種地質災害雖然具有地域性,只分布在沿海地區,可一旦發生,對濕地的影響往往是毀滅性的,要恢復其原貌十分困難,並且其破壞對象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紅樹林濕地。對濕地退化地質災害指標的調查能探明上述的濕地退化機理,為濕地退化的預測預警和治理對策的提出提供依據。

人為或自然原因:地質災害往往是自然與人為共同作用而激發的。而由人類活動導致的濕地地質災害日益增多,後果日益嚴重。

運行環境:水土流失一般用於內陸濕地監測;海岸侵蝕、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入侵指標則用於海岸濕地,如紅樹林濕地。

測量方法:採用直接調查法或從相關部門獲取資料。

測量頻率:1次/5年或根據實際需要調整調查頻率。

數據和監測的局限性:由於地質災害發生具有不確定性和長期性,需要實時的系統監測,因此監測難度和費用較大。

可能的臨界值:無。

主要參考文獻:

國家林業局.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監測技術規程(試行本).2002,9.

呂憲國等.濕地生態系統觀測方法.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224-227.

吳秀芹等.江漢平原濕地功能下降與洪澇災害關系分析.生態環境,2005,14(6):884-889.

謝永剛,王孟雪.扎龍濕地對水旱災害影響問題的探討.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3(4):55-57.張明祥,張建軍.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監測的指標與方法.濕地科學,2007,5(1):1-6.

張曉龍,李培英,劉月良.黃河三角洲風暴潮災害及其對濱海濕地的影響.自然災害學報,2006,15(2):10-13.

張曉龍等.中國濱海濕地研究現狀與展望.海洋科學進展,2005,23(1):88-95.

有關的環境與地質問題: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局部水量的失衡,引起:水土流失,海岸侵蝕,海平面上升的發生。濫伐森林、不合理開采地下水等人類活動,則會加劇水土流失、海水入侵的發生。

總體評價:地質災害屬濕地退化的影響指標。通常情況下,地質災害對濕地的影響是不可逆的。在與濕地退化相關的四類地質災害中,水土流失分布最廣,是造成濕地陸地化的主要原因;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和海岸侵蝕為海岸濕地或三角洲濕地所獨有的影響因素,與全球氣候變化及區域地下水資源的開采密切相關。

閱讀全文

與時間三角州指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簡單易懂 瀏覽:112
什麼股票可以質押 瀏覽:513
融資租賃合同例子 瀏覽:43
美的投資者日 瀏覽:528
融貝理財怎麼樣 瀏覽:718
代課理財分成 瀏覽:899
小貓理財 瀏覽:508
國內順丁橡膠價格2016年 瀏覽:7
8萬港幣兌換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68
開通期權二級投資者許可權 瀏覽:622
發改價格2016557號 瀏覽:77
大益股票 瀏覽:893
馬化騰的理財是什麼 瀏覽:736
三超新材股票投資價值 瀏覽:938
怎麼用股票賬戶購買基金 瀏覽:986
紅旗汽車股票 瀏覽:117
外匯頭寸風險 瀏覽:429
手機上買外匯 瀏覽:40
基金賣出怎麼這么貴啊 瀏覽:600
八大貴金屬分別有哪些 瀏覽: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