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雙順差產生的原因
導致國際收支雙順差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我國經濟中儲蓄大於消費的結構性失衡
長期以來,我國國內經濟的主要特點之一是低消費、高儲蓄。我國最終消費率佔GDP的比重已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費率也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達歷史最低水平。儲蓄率則從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間快速增長了9個百分點。消費不足帶來儲蓄過高,而高儲蓄帶來的是則高放貸和高投資。在國內消費不旺的狀況下,高投資形成的過剩產能只能通過對外出口來釋放,由此導致了不斷擴大的貿易順差。
原因之二:我國長期實施的出口導向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為解決資金、外匯短缺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我國採取了一系列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發展沿海外向型經濟,尤其是1994年人民幣匯率的並軌改革更是有力地促進了出口。1998年以後,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出口乏力、內需不振的形勢,國家調整了出口退稅率,同時採取一系 列措施鼓勵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2001年底,我國加入世貿組織;2005年初,紡織品配額被取消。這些有利於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的實施和體制環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國出口商品競爭優勢得以進一步發揮,出口高速增長。
原因之三:國內長期實行的對外資的優惠政策
鼓勵外資進入的各種優惠政策使得國外資金可以通過合資和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帶來的外匯流入並不是以購買外國資本品的方式,即通過經常項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這些外商將直接投資帶來的外匯簡單地賣給中國人民銀行,然後用換來的人民幣購買國內資本品,投資生產的產品進一步通過出口產生經常項目順差,從而產生了「雙順差」的格局。
原因之四:國際間產業結構的轉移
通過分析十多年來的海關統計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在雙邊貿易中,我國順差增加較大的市場主要是美國、歐盟和香港,而同一時期我國對亞洲地區卻由順差轉變為逆差;第二,在商品結構上,我國順差集中在工業製成品,尤其是輕紡和機電產品上,而同一時期初級產品進出口卻由順差變為逆差;第三,從經營主體看,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已經由逆差變為順差;第四,從貿易方式看,加工貿易順差遠遠大於一般貿易順差。如果也對比一下同期我國一些主要貿易夥伴國的統計,就會發現,在我國對美、歐貿易順差迅速增加同時,亞洲幾個主要經濟體對美、歐的順差是逐漸縮小的。也就是說,原來設在亞洲其他幾個經濟體的加工出口產業,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經大量轉移到我國,這樣也就把他們對美、歐的貿易順差轉移了過來。所以,十多年來我國商品進出口的迅速增長和順差的擴大,與國際間產業結構的調整、一部分加工出口產業以外商投資形式由其他亞洲經濟體向我國轉移有著直接的關系。這歸根到底是我國在世界產業結構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原因之五:全球過剩流動性的輸入
2001年以來,美聯儲開始實施了長達兩年多的低利率政策,與其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步,我國資本項目順差開始持續增長,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國際壓力也日益高漲,這些事件均不是巧合。事實上,正是由於世界三大經濟體長期的低利率政策,創造了全球過剩的流動性,推動石油價格和全球資產價格上漲,也強行推動著過剩的流動性流入我國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我國開始被動地被製造流動性過剩。
三、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影響
第一,國際收支雙順差引起的外匯儲備激增,導致「對沖」過多流動性成為央行貨幣政策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重要任務。由於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央行「對沖」操作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
國際收支雙順差導致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在現行結售匯制度下,外匯統一由央行購買。因此,為維持匯率穩定,央行被動的吃進了很多外匯,從而向市場投放了大量基礎貨幣。從央行外匯占款存量與基礎貨幣存量變動的趨勢圖可能看出,二者變化趨勢非常一致(見圖4),我們經過簡單計算得出二者的相關系數高達0.98,這說明二者高度正相關。這也證明在近些年來,基於外匯占款的基礎貨幣投放已經成為央行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2005年,基於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大致占基礎貨幣總量的90%左右。
由於基礎貨幣投放會導致貨幣供應量的多倍擴張,因而央行為了有效控制貨幣供應量,緩解基礎貨幣大量投放形成的通貨膨脹壓力,要採取經常性的「對沖」操作措施,從商業銀行回籠資金以減少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即外匯占款增量大於基礎貨幣增量的部分需要中央銀行「對沖」掉。而近年來,由於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外匯占款增量和基礎貨幣增量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見圖4),導致央行「對沖」操作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也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在國際收支雙順差仍將維持甚至可能更加嚴重的情況下,對沖過多的流動性是我國貨幣政策在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重要任務。
第二,削弱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貨幣政策調控的有效性。央行旨在弱化基礎貨幣大量投放的負面影響的「對沖」操作帶有很大的被動性,限制了央行貨幣政策調控的空間和主動程度,也影響了央行的政策調控效果。
面對巨額的基礎貨幣投放,央行的「對沖」操作常常顯得力不從心,而且也不可能通過「對沖」 完全釋放基礎貨幣投放的壓力。同時,「對沖」規模激增會導致市場利率上升,在人民幣存在很強的升值預期下,外匯會大量流入,從而又抵消了「對沖」的政策效果。同樣道理,外匯儲備激增導致的人民幣很強的升值預期,也限制了利率調控手段的作用空間。所以,「對沖」只能說在一定程度有效,但不應該作為日常政策工具而無限期、無休止地使用。目前,央行用於「對沖」操作發行的票據余額高達3萬億元之巨。如按一年期央行票據利率2%左右的水平計算,央行每年為「對沖」操作要支付一筆不菲的成本。
第三,導致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均衡,不利於實現經濟增長向內需主導型模式的轉變。
雖然出口導向是在內需不足情況下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種戰略選擇,但其實早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各級政府就一直在價值觀上,在實際利益的爭取上,對出口是積極支持的,在資源配置上對出口企業給與了許多的優惠。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對外向型企業在資源配置上的優惠就擠佔了內向型企業的生存空間,從而對內需的擴大產生不利影響。
出口導向戰略的實施和與之配套的優惠政策的過度推行導致我國目前的外貿依存度太高,進出口總額佔GDP的比率從2002年的42.7%上升到2006年的近70%。經濟增長對外部需求的依賴越大,經濟的不確定性就會隨之增加。例如我國目前的出口增長率與美國GDP增長率高度相關(見圖6),這種現象表明我國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會受美國國內經濟的影響。
第四,國際收支雙順差給人民幣匯率造成持續的升值壓力。國際收支雙順差造成的巨額外匯儲備使我國在相當程度上喪失了貨幣政策操作的主導權,並陷入人民幣升值壓力與貨幣供給增長的雙重困境。要減輕外匯占款造成的過多基礎貨幣發行對國內貨幣市場的影響,人民銀行必須加大回籠現金力度或提高利率,這些都會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
目前,人民幣已經實現適度升值,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這並沒有能夠阻止國際收支雙順差和外匯儲備的增長。如果為了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而增加貨幣供給或降低利率,那麼原本很寬松的貨幣市場將變得過度寬松。這可能會刺激國內資產市場形成泡沫。
第五,國際收支雙順差成為導致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在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銀行資金使用效率值得關注。
巨額的國際收支雙順差通過結匯轉換成人民幣資金進入商業銀行,外匯占款作為基礎貨幣大規模投放在貨幣乘數作用機制下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多倍擴張,使市場流動性急劇膨脹。商業銀行的存貸差規模日益擴大,貨幣市場流動性泛濫等問題也開始出現。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可能會產生貸款沖動,對資金的使用效率的關注可能遠遠低於對貸款規模的關注,最終可能導致銀行貸款呆壞帳增加和盈利性的下降。
第六, 加劇了我國與相關貿易夥伴國的貿易摩擦。國際收支失衡不可能長期持續,長期的國際收支雙順差面臨來自內部和外部的調整壓力。近期這一現象已經引起國際社會,尤其是我國主要貿易夥伴國家的重點關注。中國與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也愈演愈烈,中國國際收支的長期順差成為貿易保護主義攻擊的重點目標,使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受到很大制約。第七,國際收支雙順差造成的流動性過剩還可能會導致投資過熱、資產價格泡沫和通貨膨脹等一系列消極後果。一旦這些問題出現,必然危及整個宏觀經濟和金融系統的穩定,給我國經濟的健康運行造成不確定性。
四、治理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對策
經濟學中講究均衡,任何失衡,不管是順差還是逆差,都不是理想的狀態。因為失衡就表示資源的錯配或扭曲,所以任何失衡的狀態盡管可以維持一時,但從長期看都是不可持續的。如果一國不主動採取措施校正其經濟中的結構性失衡問題,那麼,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套利資本的自由流動就可能對其結構失衡進行「強制校正」,而這種「強制校正」往往是以國內經濟的破壞性回歸為代價的。日本泡沫經濟及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改善我國國際收支狀況,實現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勢在必行。
一是要加快步伐調整出口導向戰略。雖然出口導向是在內需不足情況下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種戰略選擇,但其實早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各級政府就一直在價值觀上,在實際利益的爭取上,對出口是積極支持的,在資源配置上對出口企業給與了許多的優惠。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對外向型企業在資源配置上的優惠就擠佔了內向型企業的生存空間,從而對內需的擴大產生不利影響。
目前已經到了從根本上改變以出口導向型戰略主導經濟發展的時候了。應當逐步降低高額貿易盈餘,同時不斷優化貿易結構。在出口方面,可以對一部分低附加值的簡單加工品徵收出口關稅,並降低出口退稅,從價格信號上影響出口商品結構;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產品的出口,並為有自主創新能力產品的出口創造更多的優惠條件,從產業政策上引導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在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策略上,有必要調整引資政策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資的質量和效益。目前我國已經通過內外資企業的兩稅合一來實現內外資在稅收上的國民待遇。今後,還應調整各地引進外資的政策,逐步取消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在控制外資流入數量的同時,提高外資流入的質量。
二是要擴大內需,化解國內儲蓄與消費的結構性失衡。我國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內部消費不足,儲蓄過度,所以化解的方法就是降低儲蓄、促進內需。
首先,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時,改革現行收入分配製度。中國消費水平低的問題首先是因為收入水平低,它是一個收入問題,並不是消費的問題。所以,要刺激消費,首先是要增加農民和城市中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另外,經濟學基本理論認為,富人的消費傾向低,窮人的消費傾向高。而我國目前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收入的增長部分,主要是由高收入階層獲得,但他們的邊際消費傾向是比較低的。因此,要擴大消費的比例,就得改變現在的收入再分配製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再分配份額,縮小收入差距,從而從整體上提高社會的消費傾向。
其次,盡快實現公共財政的轉型。目前,我國本幣凈儲蓄的積累,是促成投資擴張和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根本原因。而本幣儲蓄率過高的源頭正是我國財政政策在公共建設領域的長期缺位造成的。長期以來,我國財政在社會保障、教育、衛生醫療、水電交通、通訊等公共產品和服務上的投資遠遠不夠,導致居民自身要為這些公共產品來買單,其未來消費支出的預期過高,只能通過控制當前消費、增加預防性儲蓄來應對。只有加速國家財政向公共財政的轉型,加大財政在社會保障、教育、衛生醫療、水電交通、通訊等公共產品和服務上的投資,使社會抵抗風險的能力加大,每個人的儲蓄率下降,才能縮減私人部門的凈儲蓄動機,持續有效地啟動內需。
三是要加強國際間政策協調。我國的貿易失衡不僅源於自身結構性失衡,也部分地源於主要貿易夥伴的結構性問題。只有加強國際間的政策協調,才能有效地解決我國貿易失衡問題。特別是對於當今世界貿易赤字主要來源、也是我國貿易順差主要來源的美國,在全球性失衡和中美貿易失衡的調整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我國採取措施擴大私人消費、逐步放開對外投資、對人民幣匯率制度進行重要調整的同時,美國也應該至少在以下方面採取調整措施:逐步減少財政赤字;壓縮居民消費規模;放鬆對華出口管制等。因此,調節貿易平衡是貿易夥伴國之間的一個互動的過程,需要貿易夥伴國的積極配合。我國應加強談判力度,提高國際間的政策協調能力,爭取主要貿易夥伴國的積極配合。
Ⅱ 什麼是外匯占款對沖
在我國外匯是不能再國內市場流通。我們所有的出口產品收到的是美金但回是到了生產者手答中的就換成人民幣了而所有的外匯都留在了國庫。 這就等於說每一單出口收匯國庫就要投放相對應的人民幣總額到市場流通。因為收匯而被動投放到市場上的流通貨幣就是外匯占款貨幣。這樣投放造成的直接的結果就是市場上流通的貨幣的增加。而產生這些貨幣的原始產品並沒有在國內市場投放而是出口到國外。那麼回到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貨幣供應量增加,而產品供應量保持不變就必然造成通脹。有人會說我們出口的同時有進口,但是要知道我國一直都是貿易順差。就是說出口比進口多的多。
政府為了收迴流通貨幣,減少通脹壓力就用加息提准以及發行央行票據等形式來收回資金流動量。目前常用的是提准。今年已經提了五次了。
簡言之就是收回因外匯收入而造成的過多流通貨幣的一種貨幣政策。主要目的是減少貨幣流通量以防通脹。
Ⅲ 對沖外佔下滑啥意思
外占就是外匯占款(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是指我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專放的本國貨幣。
外國人要屬來中國投資,必須把外國貨幣(如美元)換成人民幣才行啊,那麼人家拿著美元找到我們,我們總得有人民幣給人家吧,這部分專門用來兌換外幣的人民幣就是我們的外匯占款了。
也就是說外來投資下降了
Ⅳ 如果外匯占款不對沖會如何有何後果
1.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抄外匯占款。外匯占款是指受資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於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外資引入後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人流通使用,國家為了外資換匯要投人大量的資金增加了貨幣的需求量,形成了外匯占款。
2. 外匯占款的效果是增加了貨幣供應量,所以容易引起通貨膨脹。尤其是我國現在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了3萬多億美元,以匯率6.4計算,就是向社會投入了將近20萬億人民幣。而我國目前總的貨幣供應量是75.7萬億,可以理解外匯占款對央行貨幣投放量的影響有多大。
3. 對沖外匯占款主要是發行央票,提高存款准備金也可以有效限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發行國債也是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但目前國家財政收入很大,赤字很小,政府沒有必要也不願意發行國債。
4. 對沖外匯占款與否不會直接影響匯率。央行限制匯率上升的手段是通過投放人民幣收購外匯。
Ⅳ 什麼是對沖外匯占款
我國長期國際收支巨額順差,這就導致流入的外匯不斷增長。物以稀為貴,外匯就有貶值的內趨勢,人民幣就容有升值的趨勢。所以不管是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還是為了保證出口不下降,我們都要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那就只有央行不斷的買入新流入的外匯,以避免人民幣升值。
人民幣從央行流出就購成了新的貨幣發行,專業詞也就是外匯占款下的貨幣發行。提高准備金率就是為了抑制這種流動性過剩。
Ⅵ 外匯儲備增加,外匯占款就會增加,因此央行需要印相應人民幣來對沖,這就增加了基礎貨幣供應
對頭,流通量減少,銀根緊縮,通縮出現,而且企業流通資金和發展資金減少,在此情況下,你就能夠理解前幾個月股市的上市公司的增發絕大部分都能通過的原因了--------如果你關注了股市的話~
Ⅶ 存款准備金率是如何對沖外匯占款的貨幣投放量的
存款准備金率是為了確保銀行和儲戶之間的風控手段,而外匯占款是銀行為了收購外匯資產而投放的本國貨幣。
我看的不是太懂,一個是絕對不能動的准備金率,一個是為了收購外匯資產,怎麼會形成對沖?兩者之間要對沖什麼?
Ⅷ 結合國際收支失衡對經濟的影響解釋我國為什麼一直都是順差
導致國際收支雙順差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我國經濟中儲蓄大於消費的結構性失衡
長期以來,我國國內經濟的主要特點之一是低消費、高儲蓄。我國最終消費率佔GDP的比重已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費率也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達歷史最低水平。儲蓄率則從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間快速增長了9個百分點。消費不足帶來儲蓄過高,而高儲蓄帶來的是則高放貸和高投資。在國內消費不旺的狀況下,高投資形成的過剩產能只能通過對外出口來釋放,由此導致了不斷擴大的貿易順差。
原因之二:我國長期實施的出口導向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為解決資金、外匯短缺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我國採取了一系列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發展沿海外向型經濟,尤其是1994年人民幣匯率的並軌改革更是有力地促進了出口。1998年以後,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出口乏力、內需不振的形勢,國家調整了出口退稅率,同時採取一系 列措施鼓勵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2001年底,我國加入世貿組織;2005年初,紡織品配額被取消。這些有利於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的實施和體制環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國出口商品競爭優勢得以進一步發揮,出口高速增長。
原因之三:國內長期實行的對外資的優惠政策
鼓勵外資進入的各種優惠政策使得國外資金可以通過合資和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帶來的外匯流入並不是以購買外國資本品的方式,即通過經常項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這些外商將直接投資帶來的外匯簡單地賣給中國人民銀行,然後用換來的人民幣購買國內資本品,投資生產的產品進一步通過出口產生經常項目順差,從而產生了「雙順差」的格局。
原因之四:國際間產業結構的轉移
通過分析十多年來的海關統計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在雙邊貿易中,我國順差增加較大的市場主要是美國、歐盟和香港,而同一時期我國對亞洲地區卻由順差轉變為逆差;第二,在商品結構上,我國順差集中在工業製成品,尤其是輕紡和機電產品上,而同一時期初級產品進出口卻由順差變為逆差;第三,從經營主體看,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已經由逆差變為順差;第四,從貿易方式看,加工貿易順差遠遠大於一般貿易順差。如果也對比一下同期我國一些主要貿易夥伴國的統計,就會發現,在我國對美、歐貿易順差迅速增加同時,亞洲幾個主要經濟體對美、歐的順差是逐漸縮小的。也就是說,原來設在亞洲其他幾個經濟體的加工出口產業,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經大量轉移到我國,這樣也就把他們對美、歐的貿易順差轉移了過來。所以,十多年來我國商品進出口的迅速增長和順差的擴大,與國際間產業結構的調整、一部分加工出口產業以外商投資形式由其他亞洲經濟體向我國轉移有著直接的關系。這歸根到底是我國在世界產業結構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原因之五:全球過剩流動性的輸入
2001年以來,美聯儲開始實施了長達兩年多的低利率政策,與其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步,我國資本項目順差開始持續增長,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國際壓力也日益高漲,這些事件均不是巧合。事實上,正是由於世界三大經濟體長期的低利率政策,創造了全球過剩的流動性,推動石油價格和全球資產價格上漲,也強行推動著過剩的流動性流入我國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我國開始被動地被製造流動性過剩。
三、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影響
第一,國際收支雙順差引起的外匯儲備激增,導致「對沖」過多流動性成為央行貨幣政策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重要任務。由於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央行「對沖」操作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
國際收支雙順差導致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在現行結售匯制度下,外匯統一由央行購買。因此,為維持匯率穩定,央行被動的吃進了很多外匯,從而向市場投放了大量基礎貨幣。從央行外匯占款存量與基礎貨幣存量變動的趨勢圖可能看出,二者變化趨勢非常一致(見圖4),我們經過簡單計算得出二者的相關系數高達0.98,這說明二者高度正相關。這也證明在近些年來,基於外匯占款的基礎貨幣投放已經成為央行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2005年,基於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大致占基礎貨幣總量的90%左右。
由於基礎貨幣投放會導致貨幣供應量的多倍擴張,因而央行為了有效控制貨幣供應量,緩解基礎貨幣大量投放形成的通貨膨脹壓力,要採取經常性的「對沖」操作措施,從商業銀行回籠資金以減少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即外匯占款增量大於基礎貨幣增量的部分需要中央銀行「對沖」掉。而近年來,由於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外匯占款增量和基礎貨幣增量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見圖4),導致央行「對沖」操作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也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在國際收支雙順差仍將維持甚至可能更加嚴重的情況下,對沖過多的流動性是我國貨幣政策在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重要任務。
第二,削弱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貨幣政策調控的有效性。央行旨在弱化基礎貨幣大量投放的負面影響的「對沖」操作帶有很大的被動性,限制了央行貨幣政策調控的空間和主動程度,也影響了央行的政策調控效果。
面對巨額的基礎貨幣投放,央行的「對沖」操作常常顯得力不從心,而且也不可能通過「對沖」 完全釋放基礎貨幣投放的壓力。同時,「對沖」規模激增會導致市場利率上升,在人民幣存在很強的升值預期下,外匯會大量流入,從而又抵消了「對沖」的政策效果。同樣道理,外匯儲備激增導致的人民幣很強的升值預期,也限制了利率調控手段的作用空間。所以,「對沖」只能說在一定程度有效,但不應該作為日常政策工具而無限期、無休止地使用。目前,央行用於「對沖」操作發行的票據余額高達3萬億元之巨。如按一年期央行票據利率2%左右的水平計算,央行每年為「對沖」操作要支付一筆不菲的成本。
第三,導致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均衡,不利於實現經濟增長向內需主導型模式的轉變。
雖然出口導向是在內需不足情況下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種戰略選擇,但其實早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各級政府就一直在價值觀上,在實際利益的爭取上,對出口是積極支持的,在資源配置上對出口企業給與了許多的優惠。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對外向型企業在資源配置上的優惠就擠佔了內向型企業的生存空間,從而對內需的擴大產生不利影響。
出口導向戰略的實施和與之配套的優惠政策的過度推行導致我國目前的外貿依存度太高,進出口總額佔GDP的比率從2002年的42.7%上升到2006年的近70%。經濟增長對外部需求的依賴越大,經濟的不確定性就會隨之增加。例如我國目前的出口增長率與美國GDP增長率高度相關(見圖6),這種現象表明我國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會受美國國內經濟的影響。
第四,國際收支雙順差給人民幣匯率造成持續的升值壓力。國際收支雙順差造成的巨額外匯儲備使我國在相當程度上喪失了貨幣政策操作的主導權,並陷入人民幣升值壓力與貨幣供給增長的雙重困境。要減輕外匯占款造成的過多基礎貨幣發行對國內貨幣市場的影響,人民銀行必須加大回籠現金力度或提高利率,這些都會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
目前,人民幣已經實現適度升值,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這並沒有能夠阻止國際收支雙順差和外匯儲備的增長。如果為了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而增加貨幣供給或降低利率,那麼原本很寬松的貨幣市場將變得過度寬松。這可能會刺激國內資產市場形成泡沫。
第五,國際收支雙順差成為導致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在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銀行資金使用效率值得關注。
巨額的國際收支雙順差通過結匯轉換成人民幣資金進入商業銀行,外匯占款作為基礎貨幣大規模投放在貨幣乘數作用機制下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多倍擴張,使市場流動性急劇膨脹。商業銀行的存貸差規模日益擴大,貨幣市場流動性泛濫等問題也開始出現。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可能會產生貸款沖動,對資金的使用效率的關注可能遠遠低於對貸款規模的關注,最終可能導致銀行貸款呆壞帳增加和盈利性的下降。
第六, 加劇了我國與相關貿易夥伴國的貿易摩擦。國際收支失衡不可能長期持續,長期的國際收支雙順差面臨來自內部和外部的調整壓力。近期這一現象已經引起國際社會,尤其是我國主要貿易夥伴國家的重點關注。中國與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也愈演愈烈,中國國際收支的長期順差成為貿易保護主義攻擊的重點目標,使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受到很大制約。第七,國際收支雙順差造成的流動性過剩還可能會導致投資過熱、資產價格泡沫和通貨膨脹等一系列消極後果。一旦這些問題出現,必然危及整個宏觀經濟和金融系統的穩定,給我國經濟的健康運行造成不確定性。
四、治理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對策
經濟學中講究均衡,任何失衡,不管是順差還是逆差,都不是理想的狀態。因為失衡就表示資源的錯配或扭曲,所以任何失衡的狀態盡管可以維持一時,但從長期看都是不可持續的。如果一國不主動採取措施校正其經濟中的結構性失衡問題,那麼,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套利資本的自由流動就可能對其結構失衡進行「強制校正」,而這種「強制校正」往往是以國內經濟的破壞性回歸為代價的。日本泡沫經濟及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改善我國國際收支狀況,實現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勢在必行。
一是要加快步伐調整出口導向戰略。雖然出口導向是在內需不足情況下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種戰略選擇,但其實早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各級政府就一直在價值觀上,在實際利益的爭取上,對出口是積極支持的,在資源配置上對出口企業給與了許多的優惠。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對外向型企業在資源配置上的優惠就擠佔了內向型企業的生存空間,從而對內需的擴大產生不利影響。
目前已經到了從根本上改變以出口導向型戰略主導經濟發展的時候了。應當逐步降低高額貿易盈餘,同時不斷優化貿易結構。在出口方面,可以對一部分低附加值的簡單加工品徵收出口關稅,並降低出口退稅,從價格信號上影響出口商品結構;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產品的出口,並為有自主創新能力產品的出口創造更多的優惠條件,從產業政策上引導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在引鼎場尺渡侔盜躊醛穿互進外商直接投資的策略上,有必要調整引資政策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資的質量和效益。目前我國已經通過內外資企業的兩稅合一來實現內外資在稅收上的國民待遇。今後,還應調整各地引進外資的政策,逐步取消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在控制外資流入數量的同時,提高外資流入的質量。
二是要擴大內需,化解國內儲蓄與消費的結構性失衡。我國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內部消費不足,儲蓄過度,所以化解的方法就是降低儲蓄、促進內需。
首先,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時,改革現行收入分配製度。中國消費水平低的問題首先是因為收入水平低,它是一個收入問題,並不是消費的問題。所以,要刺激消費,首先是要增加農民和城市中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另外,經濟學基本理論認為,富人的消費傾向低,窮人的消費傾向高。而我國目前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收入的增長部分,主要是由高收入階層獲得,但他們的邊際消費傾向是比較低的。因此,要擴大消費的比例,就得改變現在的收入再分配製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再分配份額,縮小收入差距,從而從整體上提高社會的消費傾向。
其次,盡快實現公共財政的轉型。目前,我國本幣凈儲蓄的積累,是促成投資擴張和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根本原因。而本幣儲蓄率過高的源頭正是我國財政政策在公共建設領域的長期缺位造成的。長期以來,我國財政在社會保障、教育、衛生醫療、水電交通、通訊等公共產品和服務上的投資遠遠不夠,導致居民自身要為這些公共產品來買單,其未來消費支出的預期過高,只能通過控制當前消費、增加預防性儲蓄來應對。只有加速國家財政向公共財政的轉型,加大財政在社會保障、教育、衛生醫療、水電交通、通訊等公共產品和服務上的投資,使社會抵抗風險的能力加大,每個人的儲蓄率下降,才能縮減私人部門的凈儲蓄動機,持續有效地啟動內需。
三是要加強國際間政策協調。我國的貿易失衡不僅源於自身結構性失衡,也部分地源於主要貿易夥伴的結構性問題。只有加強國際間的政策協調,才能有效地解決我國貿易失衡問題。特別是對於當今世界貿易赤字主要來源、也是我國貿易順差主要來源的美國,在全球性失衡和中美貿易失衡的調整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我國採取措施擴大私人消費、逐步放開對外投資、對人民幣匯率制度進行重要調整的同時,美國也應該至少在以下方面採取調整措施:逐步減少財政赤字;壓縮居民消費規模;放鬆對華出口管制等。因此,調節貿易平衡是貿易夥伴國之間的一個互動的過程,需要貿易夥伴國的積極配合。我國應加強談判力度,提高國際間的政策協調能力,爭取主要貿易夥伴國的積極配合。
Ⅸ 近期央行不斷加息以及上調准備金,有相當的原因來自對沖外匯占款,但是對沖有些什麼成本呢請賜教
也許國家宏觀經濟管理者在為控制通脹而不斷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備金率的時候確實應該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上調准備金確實能夠減少貨幣供應量,但直接受影響的是國有商業銀行,國有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如此之高,自然影響了這些銀行的盈利能力,這可以看做是成本之一。如果僅僅是降低了銀行的盈利能力而沒有導致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那就是可以接受的。但有些銀行通過理財方式繞過准備金的限制,將金融風險社會化(這類理財產品都是所謂「非保本」的高風險投資產品),也許是上調准備金的最終成本。
為了避免熱錢流入,加息的政策目前應用較少。但通過銀行間拆放利率而導致的事實上的利率上升,也增加了熱錢流入的傾向。
對沖外匯占款的直接效果是人民幣貨幣供應量相對減少,於是會減少使用外匯(例如進口)的數量,因為需要用人民幣來換回外匯,所以會減少外匯儲備的流動性,進而增加外匯的收益損失。盡管外管局及中投等機構可以通過合理的資產配置(例如購買美國國債,資源,黃金,歐元資產,日元資產等)減少損失,但畢竟這些投資風險也不小。這也可以看做是一種成本。
所以,這個問題的本質也許在於如何調整和使用我國的外匯儲備的問題,目前人民幣依然面臨升值壓力應該是這個問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