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外管局外匯監測系統里的匯兌差缺口是怎麼計算的
所謂的匯兌差缺口就是指匯兌損益中的匯兌損失。
匯兌損益是指涉及外幣的經濟業務在向記賬本位幣折算過程中,由於匯率變化而產生的一種折算差額。按照折算差額產生的正差和負差,分為匯兌收益和匯兌損失。
匯兌損益產生於以下兩種情形:
一種是在進行貨幣交易(即外匯兌換業務)時所產生的匯兌損益;
另一種是在持有外幣貨幣性資產和負債期間,由於匯率變動而引起的外幣貨幣性資產或負債
價值發生變動所產生的損益。
第一種情形下產生的匯兌損益,是進行外匯兌換業務的交易發生時與確認實現時匯率的變化而產生的匯兌損益,這種匯兌損益的計算比較簡單。
第二種情形下產生的匯兌損益計算較復雜,
暫時先簡單說下此情形下會計上計算匯兌損益的兩種方法
1、剔除分演算法。即逐筆核算貨幣性外幣賬戶上匯率發生變動的外幣金額的價值變動額,而對匯率沒有發生變動的外幣金額則不予考慮。
其計算公式是:某個貨幣性外幣賬戶發生的匯兌損益=該賬戶期初的外幣金額×(期末匯率-期初匯率)+該賬戶本期增加的外幣金額×(期末匯率-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該賬戶本期減少的外幣金額×(期末匯率-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
上述結果若為正值,表示外幣貨幣性資產賬戶發生的是匯兌收益,外幣貨幣性負債賬戶發生的是匯兌損失;反之,則相反。
2、綜合差額法。這種方法須先計算出貨幣性外幣賬戶的期末余額,並按期末市場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再將其與該外幣賬戶上的每筆外幣金額按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折算的記賬本位幣金額進行比較,得出的差額就是該賬戶本期發生的匯兌損益。
其計算公式是:某個貨幣性外幣賬戶發生的匯兌損益=該外幣賬戶的期末余額×期末匯率-(該外幣賬戶期初的外幣金額×期初匯率+該賬戶本期增加的每筆外幣金額×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該賬戶本期減少的每筆外幣金額×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
其結果若為正值,外幣貨幣性資產賬戶發生的是匯兌收益,外幣貨幣性負債賬戶發生的是匯兌損失;反之,則相反。
Ⅱ 外匯收支缺口擴大
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 「 出超 」.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
貿易逆差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內進口貿易總值大於出口總值,俗稱 「 入超 」,反映該國當年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
貿易順差會使外匯收入大於外匯支出,貿易逆差會使外匯支出大於外匯收入。
中央銀行通過貶值本幣來扭轉外貿逆差:打個比方說,目前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為1:6.8。那麼按照現在的1:6.8的匯率,我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假設在美國賣100美元,那麼在國內相當於680元人民幣。如果使人民幣貶值,達到1:8的匯率,那麼還是這個在國內價值680的商品,在美國按照1:8的匯率,就可以賣到85美元(680除以8),相對於1:6.8時的匯率(那時該商品在美國賣到100美元),這時該商品在美國就是賣的便宜了,那麼該商品的競爭力就會增強,因為它賣的便宜了,買的人自然會多,這樣外匯收入就會增加,貿易逆差就會扭轉。
一國政府當局應當設法避免長期出現貿易逆差,因為大量逆差將致使國內資源外流,對外債務增加。這種狀況同樣會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
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為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夥伴國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