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外僑胞給我們做了哪些貢獻
抗戰期間,海外僑胞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組織起來開展了波瀾壯闊的救亡運動。
僅據廣東省僑務委員會1946年的統計,戰時回國參加抗戰的粵籍華僑就有4萬多人
抗日戰爭時期,華僑為祖國毀家紓難,他們為祖國捐款、捐物的范圍之廣、規模之大、數量之巨,為華僑愛國運動史上絕無僅有。據統計,戰時全世界有800多萬華僑,其中有400多萬人為祖國抗戰捐過款,占當時全世界華僑總數的一半左右。
據統計,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到抗戰勝利的14年中,華僑捐款總額為國幣13億多元。何應欽就在國民參政會上報告說,1939年全年戰費,共開國幣18億元,而華僑義捐可當三分之一。
華僑捐款階層極其廣泛,有富商巨賈、工農大眾、文化人士、甚至乞丐、舞女、妓女、囚犯等。
除捐款外,華僑還為祖國抗戰捐獻大量物品。所捐獻的物資從飛機、坦克和各種車輛,到冬夏服裝、毛毯、被褥、蚊帳,應有盡有。抗戰的頭三年,廣大僑胞就捐獻飛機217架、救護汽車1000多輛、坦克23輛。
華僑不僅在捐獻方面作出巨大貢獻,而且還通過抵制日貨與「不合作運動」,幾乎每一個有華僑聚居的地方都有專門抵制日貨的組織,直接給日本以經濟打擊。
華僑還開展了不為侵略者服務、不供給侵略者物品的「不合作運動」。南洋日營工礦企業中的華工罷工停產;旅美華僑組織起來,抵制美國把廢鋼鐵和戰需品運往日本。所有這些行動,都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支援了祖國抗戰。
抗戰時期,華僑創辦報刊,宣傳報導祖國抗戰,是他們支援祖國抗戰的重要方面。華僑宣傳抗戰的報刊雜志有70種以上,比較有影響的有巴黎的《救國時報》、紐約的《華僑日報》、舊金山的《世界日報》、新加坡的《南洋商報》和菲律賓《華僑商報》等。其共同的特色就是突出地報導了祖國的抗日動態,把「祖國消息」和「華僑救亡運動」辟為專欄。
為向全世界揭露日軍暴行,宣傳鼓動和爭取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關心並支援中國抗戰,世界各地的華僑做了大量的工作,即通過辦報、辦電台、演出救亡戲劇和抗日歌曲、演講、散發宣傳品等形式,向僑居地人民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報道中國抗日的真相,呼籲國際友人從道義上、物資上支持中國抗戰,捍衛世界和平。他們還廣泛爭取僑居國各階層人士和進步團體,促其主持正義,發揮社會影響,動員本國人民推動本國政府建立反日政治同盟,援助中國抗戰。
在華僑們不懈地努力下,援華抗日的輿論響遍全球。許多國家的友好人士,先後建立了一些反日援華聯合組織,並開展了「抵制日貨運動」、不許出售或運輸軍事物資給日本的「不供給運動」、「一碗飯運動」、購贈「希望書行動」等等。國際友人的熱情支持,為中國爭取抗戰勝利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同時,鼓舞了中國人民,增強了抗戰必勝的信心。
「故國故鄉,人之所戀。」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批華僑青年克服各種阻礙,回國參加建設,成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一批著名的專家學者沖破西方國家的重重封鎖,回國效力,不少人成為新中國科技、國防、工業和教育等領域的奠基人和領導者。
許多僑胞回國投資或捐款捐物,支持新中國建設,海外僑胞匯給國內眷屬的僑匯更成為中國經濟恢復和建設中極其重要的外匯資金來源。據統計,僅從1950年初到1954年底,全國僑匯收入總數近7億美元,約等同於同期中國出口外匯收入的一半。
② 有哪些海外華僑為中國做出貢獻
陳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愛國華僑領袖、教育事業家。
陳嘉庚早在1910年就參加同盟會,募款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民國成立後,他一再反對日寇侵略,籌款救災抵制日貨,導致工廠被焚,亦在所不惜。「七七」抗日軍興,他在新加坡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首先把南洋各屬1000餘萬華僑組織起來,他被選為總會主席,華僑領袖地位從此確立。陳嘉庚的最大貢獻是募集巨款援助祖國的抗戰。就1939年來看,他募集的抗戰軍費為國幣18億元,華僑匯祖國之款11億元中捐款約佔10%。南僑總會抗戰義捐約國幣5億元,主要是依靠群眾用各種方式勸募。1940年他率領南僑慰勞團回國視察各戰區。訪問延安時,所見所聞,綜合觀感,認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希望,表示衷心擁護。1942年,日寇攻佔新加坡,他被迫避難印尼,在這期間,陳嘉庚作了自稱「俚句」以明志的述志詩,有四句這樣寫道:「爪哇避匿已兩年,潛蹤難保長秘密,何時不幸被俘虜,抵死無顏諂事故」。他搞到一小包「氰化鉀」藏在懷里,隨時准備以身殉國,表現了他崇高的民族氣節。1945年日寇投降,他安全回到新加坡,受到500個社團的聯合歡迎。同年11月8日,重慶團體舉行「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毛澤東給他高度評價,稱他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毛澤東對他的評價成為歷史性的評價;周恩來及王若飛的祝詞:「為民族解放盡了最大努力,為團結抗戰受盡無限苦辛,誹言不能傷,威武不能屈,慶安全健在,再為民請命」。傳誦於海外。
陳嘉庚先生忠公謀國,無私無畏,當國民黨當政之時,他反對汪精衛對日言和,斥汪為漢奸賣國賊,後又反對蔣政權貪污獨裁,致電美國總統,抗議美國支持蔣介石集團發動內戰,並公開聲明不承認偽總統和美蔣條約。
1949年,他應毛主席電邀,回國出席全國政協,參加開國大典。他看到偉大祖國站立起來了,決心定居祖國,為祖國建設服務。他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耄耋高年,馳驅祖國南北大地,舟車勞頓,席不暇暖,致力於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並對推動華僑愛國大團結、鼓勵華僑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起到積極作用。他生前叮囑「把集美學校辦下去,把300萬元存款捐獻給國家」,並一再呼籲祖國統一,彌留之際還對台灣的回歸深表關切,體現了一個愛國者的赤誠之心。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先生在京病逝。「陳嘉庚先生治喪委員會」由周恩來總理擔任主任委員,喪儀極為隆重。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親自執紼,廖承志在追悼會上致詞。陳毅在弔唁的時候激動地說:「陳嘉庚先生是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作為華僑領袖來說,他是一個傑出的愛國主義者,追隨革命,善始善終,值得後人學習。」8月15日首都各界舉行公祭,公祭結束後,靈柩南運,專車經過的許多城市,當地黨政部門和歸國華僑都到車站獻花圈致祭,最後在集美鰲園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陳嘉庚先生永息在鰲園中。
陳嘉庚先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不僅中國內地人尊敬他,而且華僑和海外華裔也尊敬他。他的精神在海內外都將永遠放光芒。
③ 有哪些海外華人華僑對祖國作出過巨大的貢獻及主要事跡
海外赤子 他們心繫故鄉
海口得勝沙步行街,以及文昌中學、南島小學、冠南小學等處,都有充滿南洋風格的、有著同樣名字的建築———「王兆松樓」,這些樓宇經歷了數十年的風風雨雨,見證著王家四代人的愛國愛鄉情懷.
位於現代都市卻古色古香,在得勝沙51號「王兆松樓」中,由省政府頒發的「愛瓊赤子」獎牌在客廳中閃閃發光,王家龐大基業的奠基人、已故馬來西亞著名僑領王兆松的曾侄孫王錄義娓娓講述著這個家族的故事.
王兆松:
辛苦下南洋掙基業報效祖國
王兆松先生幼年貧苦,無奈下南洋謀生,經艱辛奮斗,成為馬來西亞著名僑領、企業家.
1875年,王兆松出生於文昌清瀾鎮義門村一個貧困漁民家庭,他的父親是老漁民,成天泡在海水裡,家貧如洗.為了尋找一條活路,年僅13歲時王兆松揮淚辭別父母兄長,在鄉鄰的攜領下搭帆船到南洋自食其力.他先是在馬來西亞以撈蝦為業,後又當過冰塊推銷員,他根據不同漁船的需求,主動用舢板把冰塊運到漁船上,用自己的勤勞和誠實換取了珍貴的信譽.稍有積累,便及時買了輛汽車,在推銷冰塊之外,又經營起冰魚運銷業,由於推銷成績突出,被英國商人的一個公司委任為總代理.在此基礎上,王兆松逐步開拓涉足其他項目,除了投資經營房產、種植橡膠、開采錫礦外,還投資經營酒店、戲院等服務行業.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王兆松已成為瓊籍華僑中的知名企業家.
王兆松的成就和為人,深得鄉親以及當地上層人士的信賴和敬重,被推舉為吉隆坡瓊州會館總理等職,1930年,他被馬來西亞雪蘭峨州政府委任為華人參事局員和太平局紳,是年王兆松55歲.
對於故鄉的公益事業,王兆松一直非常熱忱.1936年,王兆松等人發起成立瓊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旨在開發瓊崖墾殖、礦業、漁、鹽等業.他帶領眾鄉鄰在萬寧置地8000畝,種橡膠400多畝.抗日戰爭期間,王兆松率瓊崖華僑積極捐資,支持瓊崖抗日戰爭.時任瓊崖自衛獨立隊總隊長的馮白駒曾親筆給王兆松致函兩封,贊揚愛國華僑「熱誠義舉,無任感佩」.
海南很多醫院、學校都有王兆松的捐獻.1926年籌建海口海南醫院時,他捐助大洋1000元,被聘為名譽董事;還3次為瓊海中學(海南中學的前身)捐款,獨資為文昌中學捐建圖書館,即兆松樓;文昌清瀾南島小學、會文冠南小學等,也都有王兆松所捐的教學樓.這些教學樓目前都保持著原來的騎樓風貌,仍在使用.
富了,不忘記窮人,這一美德在王兆松身上充分體現出來.1956年王兆松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病故.他的名字一直銘刻在僑鄉人民的心中,他的愛國情懷,在他的子孫中代代相傳.
從1934年起,王兆松每年從國外匯款為文昌家鄉修路,還在通往家鄉的公路上建起5座木橋.後來因為匯款麻煩,王兆松在文昌買下3間鋪面房,以房租支付維修費.又在海口買下2棟樓房(今新華北路「長安旅店」和得勝沙51號),託人代理,租金全數用於公路維修和解決鄉親困難,不足部分再從國外匯款.
1955年,王兆松在吉隆坡病逝,終年80歲.
④ 海外華人為國做了哪些貢獻
司徒美堂 致公黨的創始人,著名僑領。
司徒美堂(1868—1955),出生於廣東開平,1880年到美國謀生。曾當過廚夫,隨美國軍艦到過南北美洲及歐洲各地,後加入當地華僑組織的洪門致公堂。1894年,他在致公堂內組織安良堂,以「鋤強扶弱、除暴安良」為號召,被擁為「大佬」(即洪門大哥)。1905年繼設安良總堂,任總理,投身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
1931年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後,司徒美堂領導僑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支持十九路軍上海抗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他以七秩高齡之身,親自發動美東地區僑社成立「紐約全體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為祖國籌措戰費。為集中精力從事救國工作,他辭卻它職,專司該會工作,一干就是5年之久。其間,他堅持每天早上10點上班,一直工作到深夜,風雨無阻,從未間斷。盡管自己並不太富有,他還是竭其所有,盡力捐輸,名列紐約地區捐款最多的17位華僑之一。
在司徒美堂的帶領下,美洲洪門僑眾全力捐助祖國,貢獻至巨;而他所在的籌餉總會在八年抗戰期間,亦募集了約330萬美元的巨款。1941年,司徒美堂受聘為中國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是年冬回國活動。途經香港時,適逢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欲拉攏其出面組織香港幫會,他堅決不就,並成功地設法離港,輾轉到達重慶。翌年,他又專程前往南美洲各國,向華僑宣傳祖國抗戰。抗戰後期,他還鼎力支持國內經濟建設事業,在重慶等地設立華僑興業銀行;1945年春當選為中國洪門致公黨全美總部主席後,還被推舉為聯合國成立大會中國代表團的華僑顧問,備盡保護服務之責。
新中國成立前夕,司徒美堂應毛澤東之邀輾轉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於會後居留北京。其間,曾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和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等職,為新中國建設貢獻出自己的餘生。
⑤ 華人華僑對東南亞經濟做出建設的貢獻的事例
一、華僑對僑居國經濟的貢獻
(一)、對馬來西亞橡膠業和錫礦業的貢獻
馬來亞橡膠原產於巴西亞馬遜河流域,1877年開始引種到馬來西亞。19世紀90年代,華僑林文慶(「橡膠種植之父」)和陳齊賢(「橡膠藝祖」)合資開始商業性種植,取得很大成功。1906年,陳嘉庚開始涉足橡膠種植,1925年擁有1.5萬英畝橡膠園。馬來亞橡膠業的四大功臣都是華僑——黎德利、林文慶、陳齊賢、陳嘉庚;後起之秀有陳六使、李光前等。
1920年佔世界橡膠總產量的50%。是馬來亞出口貿易中最大宗的商品,在輸出總額中佔50%左右。橡膠業的發展,促進了馬來亞社會經濟的繁榮。
馬來亞橡膠業的開拓者是華僑,但英國人染指後,對華僑橡膠業實施吞並,華僑在橡膠業中的優勢地位逐漸喪失。
錫礦業。19世紀初,華僑開始開發馬來亞錫礦,經過長期艱苦的採掘,形成了雪蘭莪、霹靂、森美蘭、馬六甲等主要礦區。 (二) 、農業與傳播農業技術
新加坡在開發前是荒島,華僑進入後變成新興城市;越南湄公河三角洲一帶,經過華僑開墾,經濟日益繁榮;菲律賓華僑開辟荒野,種植稻米、藍靛、椰子、煙草;華僑把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的沼澤地變為良田,等等。
⑥ 海外華人華僑為祖國做出了哪些貢獻
陳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愛國華僑領袖、教育事業家。
陳嘉庚早在1910年就參加同盟會,募款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民國成立後,他一再反對日寇侵略,籌款救災抵制日貨,導致工廠被焚,亦在所不惜。「七七」抗日軍興,他在新加坡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首先把南洋各屬1000餘萬華僑組織起來,他被選為總會主席,華僑領袖地位從此確立。陳嘉庚的最大貢獻是募集巨款援助祖國的抗戰。就1939年來看,他募集的抗戰軍費為國幣18億元,華僑匯祖國之款11億元中捐款約佔10%。南僑總會抗戰義捐約國幣5億元,主要是依靠群眾用各種方式勸募。1940年他率領南僑慰勞團回國視察各戰區。訪問延安時,所見所聞,綜合觀感,認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希望,表示衷心擁護。1942年,日寇攻佔新加坡,他被迫避難印尼,在這期間,陳嘉庚作了自稱「俚句」以明志的述志詩,有四句這樣寫道:「爪哇避匿已兩年,潛蹤難保長秘密,何時不幸被俘虜,抵死無顏諂事故」。他搞到一小包「氰化鉀」藏在懷里,隨時准備以身殉國,表現了他崇高的民族氣節。1945年日寇投降,他安全回到新加坡,受到500個社團的聯合歡迎。同年11月8日,重慶團體舉行「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毛澤東給他高度評價,稱他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毛澤東對他的評價成為歷史性的評價;周恩來及王若飛的祝詞:「為民族解放盡了最大努力,為團結抗戰受盡無限苦辛,誹言不能傷,威武不能屈,慶安全健在,再為民請命」。傳誦於海外。
陳嘉庚先生忠公謀國,無私無畏,當國民黨當政之時,他反對汪精衛對日言和,斥汪為漢奸賣國賊,後又反對蔣政權貪污獨裁,致電美國總統,抗議美國支持蔣介石集團發動內戰,並公開聲明不承認偽總統和美蔣條約。
1949年,他應毛主席電邀,回國出席全國政協,參加開國大典。他看到偉大祖國站立起來了,決心定居祖國,為祖國建設服務。他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耄耋高年,馳驅祖國南北大地,舟車勞頓,席不暇暖,致力於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並對推動華僑愛國大團結、鼓勵華僑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起到積極作用。他生前叮囑「把集美學校辦下去,把300萬元存款捐獻給國家」,並一再呼籲祖國統一,彌留之際還對台灣的回歸深表關切,體現了一個愛國者的赤誠之心。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先生在京病逝。「陳嘉庚先生治喪委員會」由周恩來總理擔任主任委員,喪儀極為隆重。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親自執紼,廖承志在追悼會上致詞。陳毅在弔唁的時候激動地說:「陳嘉庚先生是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作為華僑領袖來說,他是一個傑出的愛國主義者,追隨革命,善始善終,值得後人學習。」8月15日首都各界舉行公祭,公祭結束後,靈柩南運,專車經過的許多城市,當地黨政部門和歸國華僑都到車站獻花圈致祭,最後在集美鰲園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陳嘉庚先生永息在鰲園中。
陳嘉庚先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不僅中國內地人尊敬他,而且華僑和海外華裔也尊敬他。他的精神在海內外都將永遠放光芒。
⑦ 中國華僑給中國做了哪些貢獻
他們做過很多:從遠的在抗戰的時候給中國捐飛機,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支持中國經濟建設,扶貧,為中國教育事業做貢獻等等 很多
⑧ 有誰知道有關於華人華僑為國做貢獻的故事謝謝
孫中山先生曾有一句名言:「華僑乃革命之母」,形象地說明了華僑和孫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不解之緣。的確如此,在本世紀初年,廣大海外華僑積極支持孫中山先生進行革命,他們對孫中山先生忠心耿耿,赤誠一片;而孫中山先生對他們則是推心置腹,熱情關懷,勉勵有加。我們從下面的三則小故事中可窺一斑。
(一)
1909年,孫中山到美國巴索地區從事革命活動,發展革命組織,在當地致公堂舉行了三個小時的演說,控訴清政府腐敗無能,號召廣大僑胞起來推翻清朝統治,挽救危難的中華民族。
熱血方剛的美國華僑青年馬湘(1889~1973,廣東省台山市白沙鎮山朗鄉敦和村人),邊聽邊激動得流下了熱淚。當晚,他在致公堂等華僑專門舉行的宴會上,走到孫中山先生跟前跪下,懇切地要求參加革命。孫中山端詳一會,笑道:「跟我革命?革命是會殺頭的,你有這個膽量嗎?」馬湘答道:「殺就殺,我不怕,我有三兄弟,殺了我還有兩兄弟奉養父母。我又未娶妻,沒有牽累,怕什麼?」孫中山聽了很滿意,就答應了他的請求。
隨後,馬湘就參加了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在孫中山先生離開美國前往加拿大活動時,馬湘還寫了一封信給他在加拿大經商並主持溫哥華洪門致公堂的父親,請他助孫中山一臂之力。
以後,馬湘就一直跟隨孫中山,先後擔任衛士、衛士隊長和少將、副官等職,為中國民主革命立下了汗馬功勞。
(二)
1923年,美國華僑青年黃光銳(1898~1985,廣東省台山市白沙鎮潮境田心村人)駕駛飛機轟炸陳炯明叛軍,為保衛廣州革命政權和東征作出了重要貢獻。
事後,大元帥孫中山派衛士馬湘、黃惠龍通知黃光銳,說大元帥要召見他,請他立即起程。黃光銳到了帥府,大元帥向黃光銳親切慰問,贊揚他為革命奮不顧身,對革命貢獻很大,並表示要給予物資獎勵,要在黃埔附近劃分一大塊土地給他。大元帥還對黃光銳解釋說:「你得了這大塊地,一生衣食尚可以無憂了」黃光銳聽後,立即站起來說:「報告大元帥,我是一個華僑,回國參加革命,是我報國的責任,並非為自己的利祿而來。大元帥當年在三藩市對一班青年華僑說過的話,我還記得,你說『青年人應該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更不要想發大財。』這塊地方我不敢接受」大元帥點頭微笑,叫黃光銳坐下,問:「你在三藩市聽過我講話嗎?」黃光銳答:「沒有,是我在美國讀書,每天放學從市作頓街一間公司打零工時聽到的,這些話全唐人埠誰都知道了。」大元帥聽後沉思一會才說:」唐人埠我在那裡蹲過一段時期,離開它已十多年了,華僑很老實,也很愛國,對革命貢獻非常大,尤其是年輕的一代,他們唯一的目的,是希望中國能強盛起來,不再受外國人的氣。」
接著大元帥又對黃光銳說:「好!你很有志氣!剛才我說的那塊地,你要,我固然歡喜;你不要,我更歡喜,革命軍人處處要做群眾榜樣,好好乾吧!」
後來,黃光銳致力於航空事業,他的名字是和中國航空史上的一些大事連在一起的,他曾擔任廣東空軍司令,經他所培育和指揮廣東空軍飛行員,大多數在抗日戰爭中勇敢戰斗,作出重大貢獻——有40人共擊落日機70多架,有70多人為國犧牲。航空先驅,功垂青史。
(三)
美國西雅圖華商、僑領陳宜禧(1844~1929,廣東省台山市斗山鎮大灣管理區人)是新寧鐵路(中國早期三條民辦鐵路之一)的倡議人、主要投資者和集資者、公司總理兼工程師。
當1920年新寧鐵路建成之後,年高七十六歲的陳宜禧,還一心謀劃將此鐵路線鋪至陽江及赤溪半島南端等地,以圖開辟銅鼓商港,使台山僑鄉更加繁榮。
孫中山先生得知此事後,曾給予贊許和支持,並擬委派他為籌辦銅鼓商埠專員。一日,他謁見孫中山,孫中山問道:「既委你為專員,未知你有幾多資本?」陳宜禧答:「無」,孫中山又問,「沒有資本,怎樣開埠?」陳宜禧反問道:「您幹革命,有多少資本?」孫中山也答:「無」。陳宜禧接著說:「你行革命,唯主義好,實際為國為民,因教國人之信仰擁護,所以能推翻滿清,肇造民國。假如不得民心,任何大資本,亦不能成功!今我開辟商埠,亦靠大家相信而投資,否則,亦為個人資本所難成也。」
孫中山聽了陳宜禧一席話,肅然起敬,遂委任他為開埠專員。孫中山後來對人說:「人謂宜禧為兒戲(粵語『兒戲』與『宜禧』同音),非也;乃有卓見而能幹也。」陳宜禧也說:「人謂孫文為孫大炮,非也;其大炮乃能擊敗敵人,穩操勝券之大炮也」。
⑨ 華人華僑對美國的貢獻
1957年,來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自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⑩ 為什麼說華僑開發南洋做出了巨大貢獻
檳榔是馬來半島西岸,馬六甲以北的一個小島。大約是在18世紀80年代,我國僑民和內當地的容馬來亞人開墾了400英畝以上的土地。這些勤苦而安穩的中國人,從事著幾乎所有的手工業和零售商業的絕大部分。
18世紀終了之時,這里的華僑增加到了3000多人,他們中間,有木工、石工、鐵工,還有從事種植的工人。他們為開發這個地方,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華僑開發南洋,產生了深遠的歷史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