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國對非洲的殖民統治是怎樣的呢
眾所周知,從某種意義說,世界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掠奪、瓜分、殖民的歷史。在殖民時代,世界各列強紛紛搶奪殖民地,並為此而大打出手。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非洲同樣成為爭奪的對象,而最終法國成為非洲最主要的殖民者。所以,非洲不少國家在語言、政治制度、城市建設風格等等方面都存留很多法國元素,他們之間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復雜情感,到如今法國對非洲仍有不小的影響力。
那麼,法國實力並不算很強為何能成為非洲最主要的殖民者?又是怎樣把法國元素注入非洲而且至今仍有影響力呢?
地緣優勢為擴張提供便利
法國雖是歐洲國家,但與非洲僅隔著地中海,法國在北岸,非洲在南岸。這樣的地緣優勢,讓法國和非洲一直有著較多的聯系,在非洲的北部法國人的活動就相當多。16世紀,伴隨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的對外殖民擴張,讓法國人看到了向海外擴張殖民地的好處。所以作為當時歐洲主要強國的法國,也很快地走上了對外殖民侵略的道路。
1624年,法國就在西非的塞內加爾沿海,建立了第一個貿易站點。起初,法國人對這里的貿易往來和殖民擴張並不感冒,主要從事販賣廉價黑奴,貿易和殖民的重點還是在亞洲和美洲。但不幸的是英國、西班牙等國家也看好了亞洲及美洲的殖民地,結果在爭奪中法國慘敗,元氣大傷。盡管如此,法國人並沒有放棄殖民擴張的野心。這時,他們把目光轉向了對法國有明顯地緣優勢的非洲大陸。
1830年,法國出兵阿爾及利亞海岸地區,並逐步加強了對阿爾及利亞的統治。從此,法國從阿爾及利亞開始,由北向南不斷擴張,努力實現在北非、西非乃至整個非洲建立殖民霸權的夢想。
普法戰爭之後,法國在非洲展開了空前的殖民擴張。北非以阿爾及利亞為起點,在其周邊的突尼西亞、利比亞等國劃分勢力范圍,並把摩洛哥變成了自己的附屬國。中非和西非,絕大部分國家也都納入到了法國的勢力范圍之中。就連遠在東非的吉布地都未能倖免。
至此,法國與隔海相望的非洲聯系更加緊密,並在這不長不短的歷史進程中,對非洲產生無法估量深刻且深遠的影響。
直接具體的殖民管理統治
正是有了法國殖民非洲的這段歷史,使目前的非洲61個國家和地區中,說法語的國家就有31個。事實上現在法國在經濟、政治、軍事上都有較大影響。法國在非洲駐軍數量和擁有軍事基地數量仍然是最多的國家。盡管法國實力和影響力呈衰弱的趨勢,但在非洲的話語權仍舉足輕重。現在法國仍然壟斷很多非洲國家的礦產、電信和能源等行業,也是很多非洲國家進出口的首選市場,所以非洲離不開法國,法國也離不開非洲。
所以,非洲不僅難抹殖民時期的印記,而且現在的影響仍在繼續。其實自從法國登陸非洲大陸,上蒼就把他們的命運,緊緊地拴在了一起。不管是殖民時代,還是後殖民時代,法國在非洲的歷史印記無法抹去,而且他們之間又愛又恨的情感註定要繼續下去。
1982年12月,外匯期權交易在美國費城股票交易所首先進行,其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阿姆斯特丹的歐洲期權交易所和加拿大的蒙特利爾交易所、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等都先後開辦了外匯期權交易。美國費城股票交易所和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外匯期權市場,經營的外匯期權種類包括英鎊、瑞士法郎、西德馬克、加拿大元、法國法郎等。
外匯期權不同於遠期外匯合約,後者有義務在到期日執行買賣外匯合約,外匯期權合約則隨合約持有人意願選擇執行或不執行合約。合約的終止日稱為期滿日。每個期權合約具體規定交易外幣的數量、期滿日、執行價格和期權價格(保險費)。按合約的可執行日期,期權交易分美國式期權和歐洲式期權。如果期權能夠在期滿日之前執行,稱為美國式期權;若只能在期滿日執行,稱歐洲期權。外匯期權持有人在期滿日或之前執行買或賣期權時的商定匯率稱執行價格(excercise price)或協定價格(strike price)。執行價格(匯率)是經選擇後才預定的,這同遠期匯率不同,遠期貼水或升水是由買賣外匯的銀行決定。購買外匯期權者向出售者支付一筆費用,稱期權價格(option price),或保險費(premium)。
對於外匯期貨期權市場的風險治理,國際清算銀行巴塞爾銀行監督委員會、國際證券監督機構組織(IOSC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以及民間組織三十人集團均提出了積極有效的建議,指出在建立和實施風險治理構架過程中,至少應包括如下步驟:
——明確自身所能承受的風險程度。從客觀實際出發(包括財力和心理等因素),設定可承受的風險范圍,過大輕易導致經營危機;過小則不利於充分利用企業資產進行保值和增值。
——明晰每一治理層的權力和責任。做到權責利對等,激發進取,防範過激冒險行為,通過治理層次和治理幅度實現最優化經營。
——制定風險治理治理結構。具體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衡量、選擇風險治理方法、風險控制、風險監察和風險報告與評估等環節。
——確保有足夠的信息反饋和公眾監督系統。信息社會需要相應的信息系統,而對於高風險的期貨市場來說更是這樣。只有高效的信息反饋,才有可能滿足市場有效前提的存在,促進投資者的合理流動,實現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互動。同時,市場治理的公正與否,也需要公眾的社會監督。
——密切關注國際市場的動態。國際市場上有7萬億美元游資和16萬億美元政府債券在快速流動,實行風險治理應密切關注大量資金對高風險衍生產品的集中性。全球大約90%的衍生產品業務把握在少數幾家美國商業銀行手中,如摩根銀行公司、花旗銀行、美洲銀行和大通曼哈頓銀行等。隨著表外業務的增多,每日衍生產品交易與實物物品貿易有關聯的不超過2%,由此可見其風險的高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