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外匯衍生品對沖

外匯衍生品對沖

發布時間:2020-12-29 23:32:36

外匯衍生品的基本功能

外匯衍生產品的功能在三個方面:
(1)規避和管理系統性金融風險。據統計,發達國家金內融市場投容資風險中,系統性風險佔50%左右,防範系統性風險為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重中之重。傳統風險管理工具如保險、資產負債管理和證券投資組合等均無法防範系統性風險,外匯衍生產品卻能以其特有的對沖和套期保值功能,有效規避匯率等基礎產品市場價格發生不利變動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2)增強金融體系整體抗風險能力。金融衍生產品具有規避和轉移風險功能,可將風險由承受能力較弱的個體轉移至承受力較強的個體,將金融風險對承受力較弱企業的強大沖擊,轉化為對承受力較強的企業或機者的較小或適當沖擊,有的甚至轉化為投機者的盈利機會,強化了金融體系的整體抗風能力,增加了金融體系的穩健性。
(3)提高經濟效率。這主要是指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金融市場效率。前者體現為給企業提供更好規避金融險的工具,降低籌資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後者體現為以多達2萬余種的產品種類極大地富和完善了金融市場體系,減少了信息不對稱,實現風險的合理分配,提高定價效率等。

Ⅱ 如何利用外匯對沖規避風險並盈利

在外匯交易中,有一些交易的目的並不是純粹為了投機,許多專業人士都會利用外匯交易來對沖其他市場的風險。許多基金經理或者公司的財務主管,都意識到匯率的波動風險,如果市場的走勢和他們預期的不一致,那麼很可能造成巨大的損失,因而他們往往會通過買賣外匯來對沖風險。

Ⅲ 如何利用外匯對沖規避風險並盈利

你說的屬於保值交易了。
金融衍生品交易分兩種,無論期貨、還是外匯。
一種叫投機:投機靠賺取市場波動中的差價,承擔風險,無現貨。

關於你要做的保值:
這樣給你打個比方,我倉庫有一堆貨物,當前行情不好,我怕貨物貶值,貶值的話價格會下跌,我會有損失,如果我不想讓這些貨物遭受損失,想按照當前貨物的價格賣就有利潤,如果能提前賣就好了T.T! 可是一時半會兒有找不到買家…想想就不開心了。

正好我的貨品在期貨市場中有相應的產品,期貨市場杠桿機制,用比較少的資金就可以成交大量貨品,比如我的貨物價值100萬,我只要10萬就可以在期貨市場交易100萬元的貨物,這時候我就可以在期貨市場用10萬保證金(實際還需要稍微多一些,因為市場在波動,舉例的理論價格),在期貨市場做空,也就是賣出貨物,這樣如果貨物價值真的跌了,期貨市場我是盈利的,但是倉庫的賠錢了,這樣抵消,也就鎖定了利潤。做保值請注意!當你的貨物出手,拿到買方給的貨款以後,期貨市場同時平倉,不要再去持倉預期更多利潤,做現貨不要亂搞投機,踏踏實實做生意!

外匯也是一樣的,比如說你跟客戶約定三個月以後發貨提款,約定交易貨幣是美元,但是你覺得當前美元長得太高了,可能跌一跌,如果跌了,你們可能就虧損了,那就在外匯市場,用比如1:500的杠桿,鎖定你的利潤,道理和上面講的期貨是一樣的,只不過如果500萬元的貨款,需要1萬美金就可以用杠桿翹起來,但是如果實戰的話,賬戶資金應該保持3萬美金左右,這樣很安全可以抗住市場比較大的波動。

保值的目的是鎖定利潤,讓生意盈利,鎖住利潤了,其實沒有什麼盈利的,盈利是投機客去做的,就是買賣賺差價。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Ⅳ 什麼叫外匯衍生產品,什麼是金融衍生產品……舉例說明。

金融衍生產品是指其價值依賴於標的資產(Underlying Asset)價值變動的合約。金融衍生產品是版指從貨幣、利權率、股票等傳統的、較為常見的基礎型金融工具的交易過程中衍生而來的新型金融產品,其主要形式有遠期、期貨、期權、掉期等。它是金融創新以及金融自由化的產物。金融衍生產品目前在金融市場上已經越來越多地被用於規避和對沖風險,增加金融市場的流通性,促進國際資金的交易,提高投資效率,優化資金配置等方面,並越發地展現出其作為金融創新性工具所特有的規避風險、風險投資、價格發現等功能。
比如什麼貨幣期權交易,航運價格指數都屬於金融衍生品

Ⅳ 外匯中對沖的意思是什麼

對沖交易是金融衍來生工具源誕生以後在國際市場上越來越受人們關注的一種交易和投資方式。近二十年間,全球金融市場產生了一批專業化的對沖基金。在金融大鱷的操縱下,對沖交易曾被極富想像力地過度發揮,對整個世界金融體系造成沖擊。
對沖交易簡單地解釋就是盈虧相抵的交易。在「對沖」的英文「Hedge」詞意中包含了避險、套期保值的含義。如果更完整地表達,對沖交易即同時進行兩筆行情相關、方向相反、數量相當、盈虧相抵的交易。行情相關是指影響兩種商品價格行情的市場供求關系存在同一性,供求關系若發生變化,同時會影響兩種商品的價格,且價格變化的方向大體一致。方向相反指兩筆交易的買賣方向相反,這樣無論價格向什麼方向變化,總是一盈一虧。當然要做到盈虧相抵,兩筆交易的數量大小須根據各自價格變動的幅度來確定,大體做到數量相當。市場經濟中,可以做「對沖」的交易有很多種.
對沖不是對倒.對沖是對等的意思.比如,主動買大單量是200萬手,主動賣大單量是250萬手,對沖後就是-50萬手.反之就是+50萬手.以此判斷主力蹤跡.

Ⅵ 華爾街全過程、全對沖原則是什麼概念

在2007年的金融行業大事記上,「對沖基金」這個詞彙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而且往往起到了關鍵作用。在令人精疲力竭的荷蘭銀行(ABN AMRO)收購大戰中,對沖基金TCI和Atticus在關鍵時刻阻止了巴克萊銀行(Barclays)的收購企圖,使荷蘭銀行落入了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的手中;在今年7月到8月,貝爾斯登(Bear Stearns)、高盛(Goldman Sachs)和巴黎銀行(BNP Paribas)的幾個對沖基金嚴重虧損,成為了次級按揭貸款崩盤的導火線;在次級貸款危機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對沖基金的表現呈現出兩極分化,有的因為賭博成功而大賺一筆,有的則因為虧損過重而黯然退場。作為一個整體,對沖基金行業在2007年的表現還算及格,在扣除管理費和利潤分成之後,總體盈利12%左右(截止2007年10月31日,數據由Barclay Hedge提供),高於大部分發達國家股市和債市的回報率。

提到「對沖基金」,中國人會立即回憶起喬治-索羅斯,這個投機天才領導的量子基金(Quantum Fund)曾經成功進行對英鎊和泰銖的投機,引發了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並且差一點使香港金融市場崩潰。不僅僅是中國人這么想,在許多國家的民眾心目中,對沖基金經理是一群潛伏在黑暗中的野心家、陰謀家,是對政治經濟局勢進行超級豪賭的吸血鬼。但是,以上觀點只適合於以索羅斯為首的一小撮「全球宏觀對沖基金」(Global Macro Hedge Fund),這些基金緊緊盯著各國宏觀經濟局勢,企圖在全球財富創造與流動的大環境中進行激動人心的宏觀投機;大部分對沖基金卻並非如此。在對沖基金經理這個群體中,有人像巴菲特或彼得-林奇那樣堅持基本面分析,做堅定的價值投資者;有人像索羅斯那樣對政治脈搏和經濟周期非常敏感,視投機為生命;還有人像數學家或物理學家那樣醉心於數學公式和計算機模型,試圖通過科學手段找到穩定的盈利模式。近年來,又出現了類似於私人股權公司(Private Equity Firm)的對沖基金,它們不僅滿足於買賣股票和債券,還試圖主動影響上市公司的決策與治理,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取得公司的控制權。唯一的共同點是,這些對沖基金都試圖取得穩定的超額收益:它們希望在市場上升的時候能夠賺錢,市場下跌的時候也能夠照樣賺錢,同時盡可能降低自身承擔的風險。

對沖基金是一種非常昂貴的游戲,只適合機構投資者和大富翁玩。在美國,個人投資者想要投資於對沖基金,必須至少具備100萬美元的金融資產(不包括土地、房屋等實物資產)以及20萬美元以上的可支配年收入。事實上,為了做到分散投資,一個人至少要擁有上千萬美元的金融資產才可能真正有效地投資於對沖基金,這就把99%的美國人排除在了投資群體之外。只要投資者總數控制在100人以下,對沖基金可以不在美國證交會注冊,不進行信息披露,在經營管理方面擁有更大的自由;作為限制條件,對沖基金不能進行廣告宣傳,其中許多甚至連網站都沒有,完全依靠個人關系和經紀人的介紹來招攬投資者。投資者為此付出的代價是高昂的:每年2%的管理費和20%的利潤提成,比傳統的共同基金高的多。如果一個對沖基金經理足夠天才,他可以在兩三年內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例如著名數學家、文藝復興科技(Renaissance Technologies)對沖基金的經理人吉姆-西蒙斯(Jim Simons),在2006年獲得了高達14.6億美元的管理費和利潤分成,幾乎相當於華爾街各大投資銀行CEO的薪酬之和。資歷更老的對沖基金經理,例如索羅斯、羅傑斯(Rogers)和蘭伯特(Lambert)之流,早就是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的常客了。在華爾街取得一定成就的交易員和分析師,往往會選擇開設自己的對沖基金,雖然失敗的幾率很高,一旦成功卻可以帶來數不清的利益與榮譽。

由於對沖基金只向富人開放,往往被媒體譴責為「讓富人更富的工具」。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和隨後的拉美債務危機都有對沖基金的影子,今年的次級貸款危機也使某些對沖基金飛黃騰達,但這些成就都與中小投資者無關;恰恰相反,對沖基金的成功往往伴隨著大部分投資者的失敗,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不過,近年來已經有不少慈善捐贈基金、養老基金和保險資金等湧入對沖基金,使平民百姓能夠間接享受到它們的回報。此外,中小投資者還可以買進「對沖基金的基金」(Funds of Hedge Funds),這種基金投資於其他對沖基金,一般不設立最低投資限額,對投資者的凈資產也沒有限制,而且可以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即便如此,在對沖基金領導的全球財富再分配中,富人獲得的份額總是最大的,因為他們有平民百姓無法比擬的信息優勢和人脈優勢,可以更容易地找到優秀的對沖基金經理,使自己的財富規模變得更大。2005年以來,美國和英國的貧富差距都接近了幾十年來的最高點,其中對沖基金、私人股權基金和其他貴賓理財工具的貢獻很大,金融家們不停地幫助世界上最富裕的1%設計理財方案,99%的中小投資者卻被邊緣化了。

平心而論,對沖基金具備某些特殊風險,可能的確不太適合中小投資者。大部分對沖基金都持有空頭倉位,持有金融衍生工具,並且採用很高的財務杠桿,以求盡可能提高風險收益比例。某些對沖基金還投資於流動性很差的證券(次級按揭貸款就是一個例子),甚至像私人股權公司那樣投資於非上市公司的股票,還有對沖基金專門投資破產公司的證券,這種風險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問題在於,對沖基金經理經常利用監管方面的漏洞,進行內幕交易、惡性投機,承擔過於巨大的風險,這種行為實際上使金融市場變得更不穩定。一旦危機降臨,那些賭博失敗的對沖基金要麼瘋狂拋售,要麼禁止投資者贖回,有的甚至偽造業績,讓投資者以為事情還沒有變糟。這些行為都嚴重違法了法律和職業道德,不僅損害了對沖基金投資者的利益,也損害了整個市場的利益。

今年的次級貸款危機,同時展示了對沖基金的優點和缺點:優秀的對沖基金經理可以利用市場危機獲利,但糟糕的對沖基金經理卻使得市場危機更加嚴重。危機的起點是貝爾斯登旗下的兩個自稱投資於「高級抵押證券」(High Grade Mortgage)的對沖基金遭受沉重打擊,由於財務杠桿比例過高,投資者的錢幾乎一分都沒剩下,其中包括巴克萊銀行等機構投資者的錢。貝爾斯登在歷史上一直是最出色的抵押證券交易公司,既然它的基金都出了問題,那麼誰還能獨善其身呢?在恐懼之下,投資者紛紛拋售抵押證券,與房地產抵押貸款有關的股票也紛紛大跌。結果,第二個打擊出現了——高盛旗下的一個自稱「市場中性」的股票對沖基金在短短一個月內虧損26%,進一步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當巴黎銀行旗下的抵押證券對沖基金遇到問題時,這家銀行宣布禁止投資者贖回投資,其他對沖基金管理機構爭相仿效。很多遇到麻煩的對沖基金還拒絕披露具體的損失數字,借口「市場流動性不足,無法公允定價」,以避免投資者的指責。以上不負責任的行為加劇了市場恐慌情緒,投資者們幾乎歇斯底里地拋售所有與次級貸款有關的證券,餘波直到現在還未平息。當然,那些事先賭博次級貸款將要崩盤的對沖基金賺的盆滿缽滿,但總體來說這是一場負和游戲,絕大部分人都是輸家。

華爾街各大投資銀行在次級貸款風暴中受到的打擊頗深,原因之一就是對沖基金游戲玩過了火。幾乎所有頂級投資銀行都有強大的對沖基金管理部門,摩根大通、高盛和巴克萊旗下的對沖基金規模可以列入世界前十;而且投資銀行還大量利用自有資本進行自營交易,這種交易的性質與對沖基金非常類似,採用的策略幾乎一模一樣。對沖基金經理們根據他們對利率、貨幣供應量和經濟形勢的判斷,對房地產抵押證券進行投機,而高盛、美林和摩根士丹利等投資銀行的交易員們也在這么做。有些投資銀行還投資於自己經營的對沖基金,例如花旗就是自己旗下幾個對沖基金的最大投資者。投資銀行不滿足於扮演傳統的中間商角色,大膽投入對市場波動的賭博,固然能夠在平時大幅度提高收入,卻會在危機爆發時雪上加霜。根據今年華爾街各大巨頭的財務報告,除了高盛因為賭博次級貸款即將下跌而逃過一劫,其他巨頭都蒙受了幾十億到上百億美元的巨額損失,這些損失基本上都來自自營交易和旗下的對沖基金。受損最嚴重的美林和花旗的CEO還因此丟掉了職位。對沖基金游戲導致如此嚴重的下場,恐怕是這些投行高管們完全沒有想到的。

為什麼很多歷史業績良好的對沖基金會在次級貸款危機中傾覆呢?如果你觀察貝爾斯登、高盛和花旗的幾個出了問題的對沖基金,你會發現過去幾年它們的盈利都比較穩定,看不出有虧損的趨勢;然而一旦虧損,後果就無法挽回。原因很簡單:在債券領域,尤其是房地產抵押證券這種復雜的結構化債券領域,對沖基金和投資銀行高度依賴計算機模型,交易過程變成了一場數學游戲,由一大堆數學家、統計學家和金融工程學家制訂游戲規則。計算機模型無法預測未來,只能根據歷史數據和模型制訂者的假設得出結論。如果假設出現錯誤,或者未來的市場環境出現顯著變化,計算機模型就變成了廢物,原先被認為價值連城的資產就將一錢不值。直到次級貸款危機蔓延開來,許多對沖基金仍然宣稱自己採用的是「風險很低的策略」,幾乎不可能出現大幅度貶值的情況。其實類似情況在1998年的俄羅斯債務危機中就曾經出現,當時著名的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僱傭了兩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一大堆才華橫溢的程序設計師,為其設計非常精巧的套利模型,試圖捕捉政府債券交易中的微小獲利機會;但是誰也沒有料到俄羅斯政府債券會突然違約,結果這群偉大的科學家最終虧的血本無歸。在今年夏天遭遇同樣的災難之後,華爾街痛定思痛,開始反省過去過於迷信數學推理和計算機模型的風格,「人腦取代電腦」成為了對沖基金改革的主題之一。至於這一改革能否持續下去,還很難預料。

依賴電腦的對沖基金大虧了一筆,依賴人腦的對沖基金卻在2007年大出風頭,尤其是那些依靠戰略決策和人際關系取勝的所謂「行動主義」基金。傳統的基金經理只對企業的財務價值感興趣,對企業管理層面的問題並不關心;行動主義基金經理卻喜歡主動影響企業的重大決策,通過資本運作、戰略重組和管理層更替來提高企業的價值,從而獲得利潤。傳統的基金只是在市場中發掘潛在的財富,行動主義基金卻在主動地創造財富,所以它們的定位更像企業家,而不像投資家。在荷蘭銀行收購戰中,它們的威力得到了集中體現。

荷蘭銀行是一家擁有1.5萬億美元總資產和7萬員工的超級全能銀行,其分支機構遍及世界各大洲,在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和私人銀行業務上都頗具實力。但是,由於各項業務整合情況很差,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長都很緩慢,最近幾年的股票回報率落後於歐洲同行。今年2月,位於倫敦的行動主義對沖基金TCI向董事會和股東寫信,要求在股東大會上討論將荷蘭銀行拆分並出售,引起了分析師和媒體的一致叫好。為了自救,荷蘭銀行董事會急忙請來了英國第三大銀行巴克萊擔任「白衣騎士」,兩家銀行迅速展開了合並談判,並於4月中旬敲定了細節,荷蘭銀行股價因此上漲超過30%。但是,對沖基金TCI對這一結局仍不滿意,聯合其他股東與蘇格蘭皇家銀行、西班牙國家銀行(Banco Santander)和比利時富通銀行(Fortis)接觸,終於促使這三家銀行提出了比巴克萊銀行開價更高的收購方案。與此同時,位於紐約的對沖基金Atticus也對巴克萊銀行施加了壓力,使巴克萊管理層難以將收購進行到底。在兩家對沖基金和其他行動主義投資者的默契配合下,巴克萊的收購方案以失敗告終,荷蘭銀行於今年10月落入蘇格蘭皇家銀行之手,股價至此累計上升50%。這樁驚天大收購給TCI帶來的回報是豐厚的:它手中握有3%的荷蘭銀行股票,至少產生了15億歐元的利潤。

受到TCI的成功事跡鼓舞,對沖基金紛紛向歐洲其他大公司發起挑戰。著名的行動主義基金Knight Vinke對匯豐銀行(HSBC)董事會發出了制訂重組計劃的要求,董事會在多次抗拒之後,不得不與該基金舉行圓桌會談;世界最大的無線通信運營商沃達豐(Vodafone)也受到對沖基金的壓力,開始考慮改變公司戰略與資本結構。在美國,類似現象早已屢見不鮮,著名的行動主義對沖基金ESL於幾年前收購了美國第二大連鎖超市凱馬特(Kmart),接著又收購了歷史悠久的西爾斯百貨公司(Sears),通過出售資產和改良業務,使股價一飛沖天,基金經理蘭伯特由此贏得了「巴菲特第二」的美譽。在人們心目中,收購公司多數股份並改變企業發展戰略,似乎是私人股權公司的事情,現在卻變成了對沖基金的新舞台。有的媒體把行動主義基金經理稱為「新資本主義」的代言人,無論是荷蘭銀行這樣的龐然大物,還是西爾斯這樣的傳統企業,都無法擺脫對沖基金資本家的魔掌。

對沖基金越來越多的捲入企業戰略和並購決策,對財富創造與流動是否起到了積極作用?基金經理們當然認為自己是財富的創造者,因為拆分和收購可以提高荷蘭銀行、凱馬特這樣的績差企業的效率,發掘潛在的價值,最終擴大整個社會的財富。但是,不少企業高管和媒體認為,對沖基金是急功近利的投資者,它們希望的是短期利益最大化,沒有耐心提高企業的長期競爭力。例如荷蘭銀行的業務整合本來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假以時日很可能走出泥潭,但TCI等對沖基金沒有給它這個機會。某些基金經理頻繁地對企業管理層指手畫腳,可能擾亂企業的發展戰略,對長期業績造成不利影響。更重要的是,當對沖基金經理們為一次次成功的交易乾杯時,企業員工、消費者和監管部門卻在為他們的成功買單。荷蘭銀行被收購之後,至少需要裁減2萬到3萬個職位,客戶服務可能會受到影響,各國監管部門也必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監督並購流程;ESL在收購凱馬特和西爾斯的過程中,也大量裁減了員工,並關閉了許多歷史悠久的業務部門。從某種程度上講,行動主義對沖基金把大量財富從員工和客戶手中,轉移到了股東手中,這符合資本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卻可能無助於整個社會財富的增加。

從宏觀經濟的層面上看,對沖基金通過對商品期貨和外匯的投機,對全球范圍的國家財富流動起到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力。全世界專門從事商品投機的對沖基金規模高達1830億美元,考慮到期貨交易的杠桿效應,它們的實際能量超過1.8萬億美元。再加上可以投資商品期貨的「多策略對沖基金」(Multi Strategy Hedge Fund),投機者對重要商品價格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生產者和消費者。在著名基金經理羅傑斯發出「商品市場有十年大牛市」的預言之後,更多的基金經理義無反顧地投入了熱門商品投機的浪潮。2007年,多種重要商品的價格達到或接近了歷史最高點:石油突破每桶100美元,黃金突破每盎司800美元,銅價一度超過每噸10000美元,燃料油、天然氣、鋁、鉛和其他工業金屬的價格也出現劇烈波動。雖然商品價格上升受到了美元貶值和發展中國家經濟過熱的影響,投機者的熱情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以石油為例,北海布倫特原油的價格從2006年初的每桶60美元漲到2006年夏天的80美元,在2007年初暴跌至約55美元,此後緩慢回升到70美元,今年9月以來則暴漲到近100美元,如此劇烈的波動不可能完全由現貨市場的供求關系來解釋。根據紐約能源對沖基金中心(Energy Hedge Fund Center)的統計,約有200家對沖基金對原油、燃料油和其他形式的能源產品進行大規模投機,對沖基金等投機者占據整個北美能源期貨市場的28%,交易量則在過去五年內增長近200%。美國最大的石油精煉商之一——特索羅公司(Tesoro Corp.)的首席經濟學家認為,原油價格本來應該是每桶60美元,但對沖基金等投機者卻利用政治經濟的不穩定性,把它推到了90美元。在次級債危機爆發時,許多對沖基金不得不拋售原油以補充現金,現在它們紛紛返回市場繼續進行投機,這使得原油價格的波動性更加劇烈。

長期暴漲的商品價格,是俄羅斯、澳大利亞、中東各國等自然資源出口大國的福音,卻使中國、日本等自然資源進口大國付出了沉重代價,美國經濟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商品價格上漲還帶動了自然資源類企業的股價上漲,石油公司、鋼鐵公司、礦產開發公司成為了投資者的新寵兒,必和必拓、米塔爾乃至中國石油都是資本市場的受益者。此外,太陽能、風力能源、核能和清潔煤等「替代能源產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僅僅中國大陸的太陽能企業就有十多家在美國上市成功。作為投資者,對沖基金經理的職責只是為客戶謀取最大利益,但他們的交易行為卻給全球財富流動帶來了深遠影響。俄羅斯和東歐各國經濟的復甦,中東各國經濟的強勁增長,非洲投資熱潮的興起,乃至近年來自然資源類企業的兼並重組風潮,都是商品價格暴漲引起的連鎖反應;當對沖基金經理們對能源、貴金屬、基本金屬和農產品等商品期貨合約進行投機的時候,他們實際上推動著一次全球經濟體系的重新洗牌,也刺激了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的崛起,給整個人類的生活方式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在外匯產品方面,對沖基金活躍地進行現貨、遠期合約、互換合約和一系列其他復雜的衍生品交易,對各國宏觀經濟和貨幣政策進行各種賭博。美元匯率的暴跌,日元匯率的回升,以及人民幣面臨的升值壓力,都有對沖基金的一份貢獻。按照中國媒體的慣用詞語,它們代表著所謂的「國際熱錢」。當然,相對於各國政府和監管部門的力量,對沖基金的實力仍然是薄弱的,它們只能在關鍵時刻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或者順從已經形成的趨勢,以實現經濟利潤最大化。任何對沖基金經理代表的都是客戶資本的利益,與傳說中的所謂「國際金融戰爭」有本質的區別。

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對沖基金產業已經變得過於龐大,過於難以駕馭,即使是發達國家的監管者也不得不對其忌憚三分。對媒體公開的對沖基金資產接近2萬億美元,不公開的對沖基金至少有數千億美元,超過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GDP。次級貸款危機爆發之後,美國和歐洲都開始醞釀針對對沖基金的嚴厲監管措施,包括強迫其在證交會注冊、擴大信息披露,甚至對交易策略進行限制等等。在政治與法律的壓力下,越來越多的對沖基金開始轉為「離岸基金」(Off Shore Fund),將注冊和辦公地點轉移到監管力度比較薄弱的國家,其中就包括亞太地區的香港、新加坡等地。中國等新興國家的資本市場大牛市,加劇了對沖基金向亞太地區轉移的趨勢。目前香港已經成為美國和歐洲之外最大的對沖基金基地,有些國際對沖基金還在北京和上海開設了代表處。可以想像,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進一步開放,股指期貨、期權等衍生品不斷推出,對沖基金在中國股市和債市的活動將越來越頻繁。中國本土也必將誕生自己的對沖基金,為投資者提供一種創造財富的新途徑。

Ⅶ 外匯金融衍生工具 Accumulator是什麼概念

「Accumulator」(累股證),因其杠桿效應,在牛市中放大收益,熊市中放大損失,被香港投行界以諧音戲謔為「Ikilyoulater(我遲些殺你)」。

「Accumulator」的全名是KnockOutDiscountAccumulator(KODA),一般由歐美私人銀行出售給高資產客戶。累股證其實是一個期權產品,發行商鎖定股價的上下限,並規定在一個時期內(通常為一年)以低於目前股價水平為客戶提供股票。

一家提供KODA產品買賣的外資銀行介紹,一般來說,他們向客戶提供較現價低5%~10%的行使價,當股價升過現價3%~5%時,合約就自行終止。當股價跌破行使價時,投資者必須按合約繼續按行使價買入股份,但有些銀行會要求投資人要雙倍甚至三倍的吸納股份。

在香港投行界,大型藍籌股,像中人壽(2628.HK)、中移動(941.HK)還有一些中資銀行都是主要掛鉤品種,產品期限一般在3個月至一年。

舉例來說,假設中移動現價為100港元,KODA合約規定10%折讓行使價,3%合約終止價,兩倍杠桿,一年有效。也就是說,盡管中移動目前股價為100港元,但KODA投資者有權在今後的一年中,以90港元行使價逐月買入中移動股份。如果中移動股價升過103港元,合約就自動終止。但是如果中移動股價跌破90港元,投資者必須繼續以90港元雙倍吸納股份,直至合約到期。

這樣的產品在牛市來說,無疑是「天上掉下的餡餅」。去年股市高峰時,不少股票特別是中資股單日暴漲的不在少數,這對於KODA投資者來說,就像「撿錢」一樣,合約也經常在簽約後數天甚至是當日自動終止,投資者超短線收益20%的例子不勝枚舉。據統計,2007年,在香港的私人銀行中,有超過七成的以KODA形式購買股票。私人銀行的資金佔香港散戶資金一半以上,客戶人數不多,但是金額龐大,而且多採用杠桿借貸。

不過,當市場越走越高,行使價也越來越高,嘗到甜頭的富人們開始加大籌碼,他們似乎不知道風險也在悄悄倍增。在去年11月以後,港股節節敗退,不少KODA掛鉤的熱門中資股出現三成、四成甚至五成的跌幅,KODA投資者們也只有照單全收,如果合約要求雙倍吸納,那麼連續幾個月的跌勢對於這些富人來說真是不堪回首。

Ⅷ 個人外匯交易如何獲利 外匯對沖交易獲利原理

外匯對沖有哪些注意事項?
1、對沖並非常規手段,不要頻繁使用。建議只有在看對大趨勢只是入場時機不佳的情況下才使用。
2、對沖時要控制好倉位大小和交易規模。
3、對沖要趁早,不要等被動時在使用。
4、進行外匯對沖時一定要設置好止損。

二、外匯對沖交易獲利原理是什麼?

要了解外匯對沖交易得獲利原理首先就要弄清楚什麼是外匯對沖交易。外匯對沖交易就是指同時對已交易品種進行做多和做空,形成風險對沖。也就是說,無論漲跌如何,交易者之前的盈利和虧損都不會再擴大。

外匯對沖交易

也就是說利用對沖交易,交易者在虧損時可以鎖住虧損,在盈利時可以守住盈利,因此外匯對沖交易也叫作外匯鎖倉。那麼外匯對沖交易怎麼獲利呢?接下來就為大家詳細解析一下外匯對沖交易獲利原理。其實是這樣的,外匯對沖交易中的對沖是對貨幣而言的,並不是單單指貨幣對。也就是說交易者對沖的是貨幣,並非單一的貨幣對品種。對沖交易的獲利原理是在降低風險的同時達到蝕少賺多,實現整體盈利。

外匯對沖交易獲利原理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對於外匯對沖交易還是要提醒交易者注意以下幾點:

1、對沖具有很大的風險性,交易者要謹慎使用。

2、外匯對沖交易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交易者在沒有掌握熟練相關使用技巧之前,最好先模擬操作一下。

3、對沖交易時一定要設置好止損。

Ⅸ 請問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對沖套利怎麼理解

套利基本形式及案例分析
(一)跨期套利:跨期套利是指同一會員或投資者以賺取差價為目的,在同一期貨品種的不同合約月份建立數量相等、方向相反的交易部位,並以對沖或交割方式結束交易的一種操作方式。跨期套利屬於套期圖利交易中最常用的一種,實際操作中又分為牛市套利、熊市套利和蝶式套利;
(二)跨市套利:包括同一商品國內外不同市場的套利、期現市場套利等;
(三)跨商品套利:主要是利用走勢具有較高相關性的商品之間(如替代品之間、原料和下游產品之間)強弱對比關系差異所進行的套利活動.
2定義
對沖分很多種,本意是一種雙向操作。經濟上的對沖都是為了達到保值的目的。進出口貿易中的對沖是指進出口商為避免外幣升值所造成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在匯市上購買外幣,購買數量與其進口 商品需要支付的外幣等值;期貨上的對沖是指客戶買進(賣出)期貨合約以後,在賣出(買進)一個與原來品種數額交割月份都相同的期貨合約來抵消交收現貨的行為,它的要點是月份相同,方向相反,數量相同。
3區別
在現代的《金融學》或《投資學》教科書中套利是個常識概念。從交易者目的角度去解釋,套利指套取同質或強相關交易品種不同定價的價差;從交易者行為方式角度去解釋,套利指同時買入及賣出同質或強相關交易品種,意圖規避系統風險,而這就是對沖。
對沖套利成立的事實基礎與價值投資依託的「價值回歸」路徑其實在理念上沒有區別,只是風險迴避的方式存在本質區別。
4實例
例如,現在大連商品交易所在2010年12月17日,豆油1109合約價格報價10052元每噸,棕櫚油1109合約報價9412元每噸,如果採取對沖套利交易,有兩種策略:買入套利,賣出套利。
買入套利,就是買入豆油1109合約,賣出棕櫚油1109合約,價差走強,取得盈利,反之虧損;賣出套利,就是賣出豆油1109合約,買入棕櫚油1109合約,價差走弱,取得盈利,反之虧損。
我們通過買一個合約,賣出另一個合約的交易策略,規避單向交易,賺錢價差利潤,這種交易方式,就是對沖套利交易。
5機構
對沖套利交易,是期貨交易的高級形式,需要綜合分析,全面把握,交易難度比單向交易更難,但是風險低,利潤穩健,為廣大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所喜愛,目前國內權威套利對沖套利分析很有實力是分析師有:期貨牧師,futureswitch,期貨套利網,qhtaoli ,縱橫市場等,投資者可以尋求他們的技術支持和信息參考。
6非抵補
非抵補套利是指套利者僅僅利用兩種不同貨幣所帶有的不同利息的差價,而將利息率較低的貨幣轉換成利息率較高的貨幣以賺取利潤,在買或賣某種即期通貨時,沒有同時賣或買該種遠期通貨,承擔了匯率變動的風險。
在非抵補套利交易中,資本流動的方向主要是由非抵補利差決定的。設英國利息率為Iuk,美國的利息率為Ius,非抵補利差UD,則有:
UD = Iuk − Ius
如果Iuk>Ius,UD>0,資本由美國流向英國,美國人要把美元兌換成英鎊存在英國或購買英國債券以獲得更多利息。非抵補套利的利潤的大小,是由兩種利息率之差的大小和即期匯率波動情況共同決定的。在即期匯率不變的情況下,兩國利息率之差越大套利者的利潤越大。在兩國利息率之差不變的情況下,利息率高的通貨升值,套利者的利潤越大;利息率高的通貨貶值,套利者的利潤減少,甚至為零或者為負。
設英國的年利息率Iuk = 10%,美國的年利息率Ius = 4%,英鎊年初的即期匯率與年末的即期匯率相等,在1 年當中英鎊匯率沒有發生任何變化£1=$2.80,美國套利者的本金為$1000。這個套利者在年初把美元兌換成英鎊存在英國銀行:
$1000÷$2.80/£=£357
1 年後所得利息為:
£357×10%=£35.7
相當$100(£35.7×$2.80/£=$100),這是套利者所得到的毛利潤。如果該套利者不搞套利而把1000 美元存在美國銀行,他得到的利息為:
$1000×4%=$40這40 美元是套利的機會成本。所以,套利者的凈利潤為60 美元($100—$40)。
實際上,在1 年當中,英鎊的即期匯率不會停留在$2.8/£的水平上不變。如果年末時英鎊的即期匯率為$2.4/£,由於英鎊貶值,35.7 英鎊只能兌換成85 美元,凈利潤60 美元減到45 美元,這說明套利者在年初做套利交易時,買即期英鎊的時候沒有同時按一定匯率賣1 年期的遠期英鎊,甘冒匯率變動的風險,結果使其損失了15 美元的凈利息。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英鎊貶值越大,套利者的損失越大。當然,如果在年末英鎊的即期匯率$3/£,這個套利者就太幸運了,化險為夷,他的凈利潤會達到67 美元[($35.7×3)—40]。
7抵補套利
匯率變動也會給套利者帶來風險。為了避免這種風險,套利者按即期匯率把利息率較低通貨兌換成利息率較高的通貨存在利息率較高國家的銀行或購買該國債券的同時,還要按遠期匯率把利息率高的通貨兌換成利息率較低的通貨,這就是抵補套利。還以英、美兩國為例,如果美國的利息率低於英國的利息率,美國人就願意按即期匯率把美元兌換成英鎊存在英國銀行。這樣,美國人對英鎊的需求增加。英鎊的需求增加,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英鎊的即期匯率要提高。另一方面,套利者為了避免匯率變動的風險,又都按遠期匯率簽定賣遠期英鎊的合同,使遠期英鎊的供給增加。遠期英鎊的供給增加,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遠期英鎊的匯率就要下跌。西方人根據外匯市場上的經驗得出這樣一條結論:利息率較高國家通貨的即期匯率呈上升趨勢,遠期匯率呈下降趨勢。根據這一規律,資本流動的方向不僅僅是由兩國利息率差價決定的,而且是由兩國利息率的差價和利息率高的國家通貨的遠期升水率或貼水率共同決定的。抵補利差(Covering Difference)為CD,英鎊的貼水率或升水率為F£,則有:
CD = Iuk − Ius + F£
如果英國利息率Iuk = 10%,美國利息率Ius = 4%,遠期英鎊的貼水率F£=—3%,CD=10%—4%—3%=3%>0,這時資本會由美國流到英國。因為套利者認為,盡管遠期英鎊貼水使他們利潤減少,但仍然有利潤可賺。如果遠期英鎊的貼水率F£=—8%,其他情況不變,CD=10%—4%—8%=—2%<0,這時,資本會由英國流向美國。因為套利者認為,遠期英鎊貼水率太高,不但使他們的利潤減少,而且使他們的利潤為負。而英國人則願意把英鎊以即期匯率兌換成美元,以遠期匯率把美元兌換成英鎊,使資本由英國流到美國。
下面,再用一個例子說明抵補套利的實際情況。設套利者的本金為$1000,Iuk = 10%,Ius = 4%,英鎊即期匯率為$2.8/£,英鎊遠期匯率為$2.73/£。套利者年初把美元換成英鎊存在英國銀行:
$1000÷$2.8/£=£357
1 年後所得利息為:
$357×10%=$35.7
根據當時簽定合同的遠期匯率,相當於$97.5($35.7×$2.73/£),這是套利者的毛利潤,從中減去套利的機會成本40 美元($1000×4%),套利者所得的凈利潤為57.5 美元($97.5—$40)。這個例子說明,套利者在買即期英鎊的同時,以較高遠期英鎊匯率賣出英鎊,避免英鎊匯率大幅度下降產生的損失,在1 年之後,即期英鎊匯率$2.4/£,套利者仍按$2.73/£賣出英鎊。
套利活動不僅使套利者賺到利潤,在客觀上起到了自發地調節資本流動的作用。一個國家利息率高,意味著那裡的資本稀缺,急需要資本。一個國家利息率較低。意味著那裡資本充足。套利活動以追求利潤為動機,使資本由較充足的地方流到缺乏的地方,使資本更有效地發揮了作用。通過套利活動,資本不斷地流到利息率較高的國家,那裡的資本不斷增加,利息率會自發地下降;資本不斷從利息率較低國家流出,那裡的資本減少,利息率會自發地提高。套利活動最終使不同國家的利息率水平趨於相等。
世界上幾個重要的金融市場的外匯供求關系的失衡為保值、投機、掉期、套匯和套利等外匯交易提供了機會,反過來這些交易活動又能自發地使世界上各金融市場的外匯供求關系趨於均衡。均衡總是相對的,失衡才是絕對的、長期的。所以,保值、投機、掉期、套匯和套利等活動是外匯市場上必不可少的交易。離開了這些交易,外匯市場就要萎縮,也起不到調節資金或購買力的作用。
8如何做
[1]一、股指期貨與融資融券
股指期貨與融資融券兩種全新的交易模式是對沖交易的前提,在了解對沖交易以前有必要了解一下這兩個基本概念。
股指期貨
目前推出的股指期貨主要跟蹤滬深300指數,有點類似於大家比較熟悉的ETF指數基金,如50ETF主要跟蹤上證50指數,但是又有兩個不同的特點。
①買入價值100萬的ETF指數基金投資者必須要有100萬元的資金,而買入價值100萬的股指期貨投資者只需要付出18%的保證金,也就是18萬元。
②ETF指數基金只能單邊買入,漲了才能賺錢,而股指期貨既可以買漲也可以買跌,可以雙向交易。
融資融券
所謂融資就是投資者手上有一定的股票,判斷未來還會漲,抵押給券商獲得現金繼續買進,未來等股價漲了再賣出股票歸還現金,獲得本金以外的超額收益。所謂融券就是投資者手上沒有股票,但是判斷未來會跌,向券商提供一定的保證金獲得股票賣出,未來等股價跌了再把股票買回還給券商,獲得差價收益。期指賣空與融券賣空共同的特點就是市場下跌才能賺錢,也是構成對沖交易的前提。
二、對沖交易
對沖交易簡單說就是做一個投資組合,同時買漲和買跌,結果就是無論市場是上漲還是下跌總有一邊在賺錢一邊在虧錢,只要賺錢的幅度大於虧錢的幅度,整體就能獲利。以下重點介紹幾種對沖交易的盈利模式。
1.股票配對交易
選擇同行業的兩只股票,買進一隻優質股同時融券賣空一隻績差股,未來市場如果出現上漲,優質股比績差股漲得快,優質股的收益中扣除績差股的損失整體仍能獲利;未來市場如果出現下跌,優質股比績差股跌得慢,績差股的收益中扣除績優股的損失整體仍能獲利。實際操作中通過數量化的數學模型可以更准確地把握進出的時間,從而節省時間成本和利息成本。
案例:江西銅業與雲南銅業屬於同一行業,具備同漲共跌的特性。符合配對交易的基本條件。2011年11月16日,交易系統提示短期江西銅業有弱於雲南銅業的趨勢,此時可進行套利,按收盤價買進雲南銅業融券賣空江西銅業,截至11月29日,雲南銅業下跌了1.5%,江西銅業下跌了4%,證券買入虧損1.5%,融券賣出獲利4%,扣除0.5%的利息支出,整體獲得低風險收益2%
2.期現套利
由於每個月的交割日股指期貨與滬深300指數最後完全一致,當股指期貨和滬深300指數一旦出現不合理的差價時,就可以通過復制滬深300指數買進指數基金組合或是股票組合,同時賣空股指期貨來獲得無風險收益。2010年年化收益可以達到20%,但是由於參與的機構越來越多,2011年年化收益已經被壓縮到10%以下。
案例:2011年10月25日,股市行情非常火暴,期指合約出現非理性拉升,當日滬深300指數收盤與期指合約收盤相差125點,此時進場套利,買入滬深300指數基金(實際操作是買入上證180ETF和深圳100ETF組合),同時按一定比例賣空股指期貨。隨後幾天價差迅速縮小,獲取整體無風險收益3%
3.阿爾法套利
區別於期現套利,阿爾法套利不完全復制滬深300指數,使用強於滬深300指數的指數基金組合或是股票組合進行套利。
案例:2011年8月下旬,交易系統提示,金融股整體開始強於滬深300指數,選擇買入金融股比重最大的50ETF指數基金或者一籃子券商股組合,同時賣空股指期貨進行套利,隨後一個月獲取2%~10%的與指數漲跌無關的低風險收益。
4.利用期指對股票資產套保
股票收益來源於兩塊,與公司內在價值相關的阿爾法收益及與指數相關的貝塔收益,在指數出現不確定性風險時利用賣空期指進行過濾,實現長期穩健的價值投資。
案例:11月15日上證指數收於2530點附近,根據我們光大證券的研究,大盤此時存在不確定的系統性風險,客戶賬戶上持有的股票由於未來還有上漲的潛力不願意賣出,建議客戶按一定比例賣空期指套保,隨後系統性風險果真出現,上證指數一路下跌到2370點附近,下跌幅度達到6%,股票賬戶總市值雖然抗跌但仍舊下跌了3.9%,此時套保的效果就體現出來,股指期貨賬戶獲利扣除股票賬戶損失整體仍有盈利,取得較好的效果,此後在指數企穩後平倉期指空單,等待股票賬戶升值。

Ⅹ 對沖基金是什麼樣的金融衍生品具體的盈利操作模式是什麼樣的

對沖基金(hedge fund),也稱避險基金或套利基金,是指由金融期貨(financial futures)和金融期權(financial option)等金回融衍生工具(financial derivatives)與答金融組織結合後以高風險投機為手段並以盈利為目的的金融基金。它是投資基金的一種形式,屬於免責市場(exempt market)產品。意為「風險對沖過的基金」,對沖基金名為基金,實際與互惠基金安全、收益、增值的投資理念有本質區別。

閱讀全文

與外匯衍生品對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80年代理財 瀏覽:903
中翌理財虧掉怎麼報警 瀏覽:295
人民幣增值利好哪些股 瀏覽:532
招財貓理財投資 瀏覽:577
徵信可以辦助學貸款嗎 瀏覽:259
東方財富期貨怎麼關注好友組合 瀏覽:263
紅棗期貨10000元 瀏覽:494
51vv股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641
信託與pe 瀏覽:64
新聞聯播人民幣 瀏覽:529
股份融資 瀏覽:55
翹然天津資本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瀏覽:456
融資融券寶典 瀏覽:29
定期理財規劃 瀏覽:599
恆大集團股票行情 瀏覽:6
信託信披 瀏覽:944
大眾公用股票分紅 瀏覽:637
寧波銀行後期查貸款用途 瀏覽:545
好好開車融資 瀏覽:300
融資租賃可行性報告 瀏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