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這么理解,假設人民幣變化,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的貨幣兌率,影響全球的經濟
⑵ 人民幣國際化:影響外匯儲備嗎
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全球化,人民幣結算!
外匯儲備跟流通關系不大!
⑶ 求大家幫忙,論述題: 人民幣國際化與資本項目外匯管理之間的關系
人民幣國際化與資本項目外匯管理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整體上講,如果人民幣國際化成功了,那麼我國的資本項目管制會放寬,國家外匯管理會更成熟,公司企業個人投資渠道會更多,更利於風險分散與收支平衡。
⑷ 為什麼要外匯管制,不是要人民幣國際化嗎
保護本國貨幣啊,大家都看好美元,你讓人民幣咋辦
⑸ 人民幣國際化有利於減少我國外匯儲備壓力外匯儲備又是什麼意思通俗解釋。
國際來化的意思是使人民幣自在國際上流通,現在我們要在國際上買賣商品,需兌換為各種其他貨幣才行,比如美元、歐元、瑞郎等,因為現時大部分國家並不認可我們的貨幣。一旦國際化,那麼人民幣可以在別國直接使用,就無需兌換他國貨幣,就不存在「儲備」這個問題。
貨幣只是在交易的時候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東西,不交易的話貨幣沒用的~,要在國際上買賣商品,就要用別國的貨幣才行--------簡單說外匯儲備就是把外國的錢拿來存起,備用!
⑹ 為什麼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可以提高外匯儲備安全性
特別提款權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根據會員國認繳的份額分配的,可用於償還國際專貨幣基金組織債務、彌屬補會員國政府之間國際收支逆差的一種賬面資產。會員國在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它向基金組織指定的其他會員國換取外匯,以償付國際收支逆差或償還基金組織的貸款,還可與黃金、自由兌換貨幣一樣充當國際儲備。
人民幣「入籃」成功表明中國的地位被國際所認可,極大地提升了國內外投資者的信心,促使a股出現新一輪上漲,有利於金融、房地產、一帶一路等行業和板塊。還有分析人士更明確指出,加入sdr無疑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而在這一方面最利好的板塊就是人民幣跨境結算銀行、國際商務和物流公司。
⑺ 人民幣國際化為什麼會導致我國匯率風險降低
因為美元目前為止都還是全球最大的儲備貨幣、貿易貨幣以及大宗商品結算貨專幣,我們國家的外匯儲備屬也是以美元為主,所以美元匯率的變動對我們外匯儲備的資產價值有著直接的影響。比如,如果美元持續貶值,那麼我們的美元資產的價值也就持續下降。除了外匯儲備這個例子外,貿易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領域。之前我國企業的跨境貿易大部分用外幣結算,這樣對於我國的企業來說在支付前或收款後,就需要將人民幣兌換成外幣或者將外幣兌換成人民幣。所以我國企業需要承擔匯率變動的風險。
人民幣國際化以後這些情況都可以得到緩解和改變。比如,我國企業現在可以用人民幣進行跨境貿易的結算,這樣就沒有了匯率風險。
⑻ 簡述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對商業銀行國際業務有什麼影響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對商業銀行國際業務的影響:
一、 人民幣國際化給中小商業銀行業務上帶來的機遇
(一)人民幣國際化將使中小商業銀行利差收益加大
國內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雖然業務種類齊全、業務量大,但由於受國家政策調控,往往在利率上缺乏浮動,且其業務的靈活性也收到政策的制約。於此相比,中小商業銀行的利率具有更大的浮動范圍,且能更為靈活地調撥外匯頭寸。因此,在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的過程中,中小商業銀行在積極發展其國際化經營的過程中,可以低成本獲得國際市場的人民幣存款,之後再以高收益率進行人民幣國際投資或放出國際貸款,以此得到更大的利差空間。中小商業銀行在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下,如果能積極開展國際業務,銀行信用創造機制下所產生的乘數效應,將會使境外體系中初始的人民幣存款和貸款產生的數倍的派生存款和貸款,而由此產生的派生利差收益又進一步擴大了存貸款之間的利差收益。
(二)人民幣國際化有利於中小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增加
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中國的中小商業銀行可以通過開拓國際結算業務、國際卡業務以及人民幣基金託管業務等增加中間業務收入。特別在拓展人民幣國際結算業務的過程中,銀行結算賬戶將會得到大量人民幣留存資金,這比資金的合理運用將同時增加銀行收益並提高銀行整體資金的流動性。另一方面,人民幣國際化高度發展後,境外人民幣證券融資必將增多,我國中小商業銀行在積極拓展海外業務的過程中,在承銷發行人民幣證券的業務中將比國外的銀行或金融機構更為高效和低成本。此外,中小商業銀行也可利用其經營的靈活性和主動性提供境內國際金融市場的人民幣計價融資的經紀業務。這些業務的拓展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中國中小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收入。
二、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中小商業銀行匯率風險管理的挑戰及對策
(一)給中小銀行資本充足率所帶來的影響
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是從資本角度來衡量商業銀行抵禦由匯率波動所帶來風險的水平。中國的銀行體系中資本金由本、外幣構成,其中外幣所佔比例極高。其中國內外幣資本金基本有三個構成部分:
一是國家以外匯儲備注資形式所形成的外匯資本金;
二是通過境外IPO募集所得;
三是境外戰略投資者通過認購部分股權所形成的外幣資本金。
由於人民幣匯率的上下波動,從而導致商業銀行的外匯資本金部分產生了折算風險。假如人民幣匯率大幅度上升,那麼商業銀行的總資本金極有可能有較大的縮水。而根據巴塞爾協議的條約:商業銀行的資本總額占所有加權風險資產的比率應在8%以上,核心資本所佔風險資產的比率應在4%以上。從2009年底人民銀行所公開的資料來看,當時除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保持較高資本充足率水平外,許多中小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都逼近甚至低於監管紅線。
(二) 信譽損失和不良貸款率提高所產生的風險
匯率的波動還會以對銀行客戶外匯收入造成折算風險的方式,從而間接使銀行的盈利能力以及資產質量受到影響。匯率的波動會加大從事跨國貿易客戶營運賬戶的折算風險,使其在營業賬戶上的資金隨匯率變化而起伏,由此對客戶的償還能力產生影響,最終增加了銀行的風險敞口。根據以往國際上的經驗,如果本國貨幣與外幣之間有比較大的利率差異,很多企業會更多選擇借取銀行外匯貸款來填補其本幣融資的需求,這往往存在極大的貨幣錯配風險。如果另一些企業選擇大量從銀行借取外幣, 本幣的匯率如果出現大幅下跌,這些企業的外匯損失及風險將直接轉嫁給銀行。
(三)外匯理財業務的風險
隨著我國對外經貿活動的不斷增加,從事跨國貿易、有外匯收支的客戶的匯率風險逐漸增加,因此便需要通過銀行對外匯理財產品來對其外幣資產進行更為安全高效的管理,這類需求的上升使得銀行外匯業務的數量、類別及規模均有所提升。以外匯為標的物的理財產品的出現一方面擴大了我國銀行業外匯衍生產品的交易,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市場的外匯交易風險。這些衍生產品雖然為持有外匯的企業提供了一種套期保值的方法,但也由於它獨特的杠桿性和虛擬性,也同時讓它變成了一種投機手段,在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以及目前我國中小商業銀行金融衍生產品較為缺乏定價能力的情況下,讓中小商業銀行的匯率風險管理擔負其巨大挑戰。
(四)中小商業銀行在人民幣匯率波動情況下的對策
面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我國中小銀行需通過增強自身的匯率風險管理能力來應對所可能產生的風險。
風險管理能力的提升主要可從一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要從人員機制的角度增強匯率風險管理意識,大力引進並培養專業人才。中小商業銀行在過去在人員的質與量上均與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有很大差距。但近些年來,由於中小商業銀行內部管理和激勵機制的靈活多變,吸引了大量優秀的金融人才加入。但目前來看,比起國外的大型商業銀行,中國金融人才的整體素質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在人員問題上,不僅是中國中小商業銀行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去引進、培養並長期留住大量金融人才,同時政府也應當積極鼓勵我國金融高素質從業人員的培養和發展。
二是要設立完備的匯率風險管理系統。中小商業銀行由於自身資本及規模較小所造成的「先天性」抗風險能力弱的問題,在高效管理的同時仍應時刻警惕漏洞的產生,不斷更新自我的管理系統,唯有如此,方能將效率與安全兩方面有機結合。
三是要加強金融衍生品的創新能力,改善金融衍生品的定價機制。由於銀行和企業的經營自主權的加大和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企業對於銀行各類金融衍生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在推出遠期、SWAP等衍生產品時,商業銀行是否有能力准確定價,能否最大程度上地控制風險,這對商業銀行的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都有著直接的影響。在匯率報價等方面,相比與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由於受制於中央政府的政策導向,中國中小商業銀行在匯率的報價和頭寸的調控上具有跟大浮動空間和經營自主權。因此,開發並完善銀行金融衍生品的定價機制是中小商業銀行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控制自身風險並與大銀行展開競爭的不二之選。
⑼ 其他國家把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能不能說明人民幣的國際化
在我國沒有為人民幣建立起兌現准備之前,堅決反對人民幣國際化,因為這樣做回是我國發鈔美國受益。答中國因為囤積外匯而發鈔,因為購匯而將人民幣發行的鑄幣稅裝入美國口袋,將債務留給全國的老百姓,只有人民幣建立起以黃金為主體的兌現准備之後,中國發鈔才能獲得發鈔應得的鑄幣稅。
如果中國大量囤積外匯作為人民幣發行准備,則相當於美國牽驢,中國拔橛,得好處的是美國,背賬的是全國人民。
⑽ 論述題: 1.人民幣國際化與資本項目外匯管理之間的關系 2.利息實際,如何優化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
去年年底之前,關於人民幣國際化,有一點是大家共同擔憂的:快速推進的人民幣國際化過於依賴人民幣單邊升值的預期。有兩種現象特別明顯體現出了這一
點:一是當時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呈現出非常嚴重的「跛足」現象,80%的結算額為國內企業用人民幣支付進口,說明國外貿易企業更喜歡持有人民幣而不是支付
人民幣;二是當時香港人民幣存量急劇增加,但事實上當時香港的人民幣資產收益率與其他幣種的資產相比並沒有太大優勢,很明顯,是人民幣的單邊升值預期誘使
投資者持有大量人民幣的。
然而,從去年年底開始,人民幣竟開始了貶值周期。在去年11月30日至12月15日的第一輪貶值周期中,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價連續觸及日交易區間下限,形成了12個交易日「跌停」的中國外匯市場20年來前所未有之局面。經過幾個月較為穩定的雙向浮動後,第二輪貶值周期又於今年4月開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
間價不斷創出年內新低。以7月31日美元對人民幣6.3320的中間價計算,7月份人民幣對美元小幅貶值0.11%,為今年第四次出現單月貶值。遠期匯率
方面,7月31日海外NDF市場上,美元對人民幣1年期NDF匯價交投在6.4350附近,顯示出海外投資者預期一年後人民幣相對於美元將出現1.60%
左右的貶值。從月度均值來看,7月份反映的1年後人民幣兌美元貶值預期均值為1.51%,與6月份的平均1.55%相比差別不大,顯示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
遠期貶值的預期漸成共識。
與人民幣暫停升值周期完全吻合的是,香港人民幣存款同時期出現「異動」。香港金管局數據顯
東西太多了,你想看也可以去匯通網的匯率查詢版塊進行詳細的查看
示,從去年12月開始香港人民幣存款連降5個月,由去年11月份的6273.02億元人民幣降至今年4月份的5523.72億元人民幣,降幅高達
11.94%,其中單月最高降幅更是達到6.18%。直到今年5月份,香港人民幣存款才小幅微升0.27%至5538.58億元人民幣。究其原因,香港離
岸人民幣資金有了更多出路固然是重要原因,如購買人民幣點心債、RQFII與
FDI及流入其他人民幣離岸中心等,但不可否認的是,人民幣貶值預期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令人不得不擔心目前的人民幣貶值預期是否會阻礙人民幣國
際化的進程。
那麼,應該怎樣認識人民幣貶值預期與人民幣國際化之間的關系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去考慮。
首先,應聚焦於人民幣國際化之健康發展。人民幣持續升值對人民幣國際化來說是一柄「雙刃劍」:人民幣持續穩定的升值固然使市場對人民幣青睞有
加,但一國貨幣之所以成為國際貨幣絕非因為其擁有比其他貨幣更明確的升值走勢。如果一國貨幣僅是因為持續不斷的升值而成為國際貨幣,其作為國際貨幣的職能將被弱化,而蛻變為市場投機對象。一旦人民幣升值預期消失,「目的不純」的投資者勢必拋棄人民幣,導致人民幣匯率劇烈波動。20餘年前日元被過度投機及過快升值從而加速日本經濟衰退的歷史仍歷歷在目,其中的教訓不能不認真吸取。從這個角度來說,人民幣升值預期消失將人民幣國際化中的「投機泡沫」擠了出去,讓人民幣國際化回歸純粹,可以倒逼人民幣國際化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