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外匯儲備增多 為什麼會導致一個國家本幣的升值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
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
當一國的國際收支長期處於順差的狀態,即在商品貿易和投資中流入的資金多於流出的資金時,該國的外匯收入增加。諸多的外匯收入包括外國銀行的支票等直接表現為一國的外匯儲備,當該國外匯儲備不斷增長是,國外投資者對該國貨幣信息不斷增加,在交易中不斷買入該國貨幣以規避風險。
因此,該國貨幣的需求不斷增長。在市場經濟中,在某物品供給一定的情況下,不斷增長的需求勢必導致該物品價格的上漲,所以在旺盛的需求下,該國貨幣的升值壓力會不斷加大。
反之亦然。
補充回答:
外匯儲備增加了,意味著一國經濟實力的上升,而經濟實力是本國貨幣匯率的基礎,因此許多國際投資者都有購買強勢貨幣規避風險的習慣。
同時,外匯儲備增加導致貨幣升值的預期,國際投機者會迅速大量購買該國貨幣,以等待升值後可以獲利賣出。
基於這兩方面因素,外匯儲備的變化會影響一國的貨幣需求
㈡ 本幣升值壓力,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買外幣拋本幣,「本國貨幣供給增加」是為什麼
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買入外匯,在結算時就會有等額的本幣結算給外回匯賣出方,而外匯在本答國市場是不可以流通的。將不能在本國流通的外匯置換成可在本國市場流通的本幣,這就相當於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投入了本國貨幣,形成本國貨幣供給增加。
㈢ 為什麼外匯儲備增加會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可不可以講得詳細點,並且通俗一點,謝謝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先要弄清楚我國外匯儲備的組成,我們的外匯儲備主要由四部分組成:一是巨額貿易順差;二是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的大幅增加;三是外國貸款的持續增多;四是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的「熱錢」流入。其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第一部分巨額的貿易順差。
那麼為什麼巨額的貿易順差會產生大量的外匯儲備呢?這又要從我國的結售匯制度說起,自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以來,我國一直實行的是強制性的銀行結售匯制度。結匯是指外匯收入者將其外匯收入出售給外匯指定銀行,後者按市場匯率付給本幣的行為。結匯分為強制結匯、意願結匯和限額結匯等形式。強制結匯是指所有外匯收入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不允許保留外匯;意願結匯是指外匯收入可以賣給外匯指定銀行,也可以開立外匯賬戶保留,結匯與否由外匯收入所有者自己決定;限額結匯是指外匯收入在國家核定的限額內可不結匯,超過限額的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
我國實行的是第一種強制結匯制度,也就是說我國的貿易順差越大,出口企業出售給外匯指定銀行和外匯指定銀行出售給進口企業的外匯之間的差額越大,國家外匯儲備自然也就越大。了解了我國外匯儲備增加的主要原因,我們再來探究「為什麼外匯儲備增加會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這個問題,就很簡單了,因為我國的巨額外匯儲備主要是由於我國巨額的貿易順差造成的,而我國貿易巨額順差,必然使得與我國進行貿易的相對國產生巨額的貿易逆差,造成其國國際收支嚴重失衡,那麼為了緩解這種嚴重的失衡狀況,這些與我國有貿易關系的國家為了其本國利益,必然聯合起來逼迫人民幣升值,遏制中國的出口,減少貿易赤字。 所以說我國的外匯儲備越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就越大。
㈣ 外匯儲備增加與本國貨幣升值有什麼關系謝謝
外匯儲備來源是外國來人買本國的商品,自本國企業賺外國人錢了,拿到外幣後去央行兌換成本幣,外匯儲備就增加了。外國逼迫本幣升值的目的是,本幣升值會使出口商品的價格變高,外國人買的就少了,外國的貿易逆差小了,外國的總財富相對增加了,外國政府笑了。
㈤ 為什麼國際收支逆差 本幣就有貶值的壓力
明確回抄答:
順差逆差,只是給貨幣升值和貶值的壓力,擔不是結果,只是一個因素,最近RMB貶值,但中國還是順差。
很多國家和我們結算是用美金或歐元兌換的。不會因為不同國家的不同順逆差,國家是算總賬。
貨幣也是商品,需求多了升值,需求少了貶值。這個概念可以幫助你理解很多國際金融的其他概念。
我國順差,因為老外要用人名幣買我們的東西,他們用美金買人名幣多了,所以RMB有升值壓力。
拓展資料:
國際收支逆差也被稱為國際收支赤字,是指某一國在國際收支上支出大於收入。國際收支逆差會導致本國外匯市場上外匯供給減少(我國對外幣的供給),需求增加(我國對外幣的需求),從而使得外匯的匯率上漲,本幣的匯率下跌。如果該國政府採取措施干預,即拋售外匯,買進本幣,政府手中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而這又會進一步導致本幣的貶值。政府的干預將直接引起本國貨幣供應量的減少,而貨幣供應量的減少又將引起國內利率水平的上升導致經濟下滑,失業增加。
㈥ 為什麼外匯儲備增加,則本幣的升值壓力加大
為什麼對本幣的升值壓力巨大?
外匯儲備的增加會帶來外匯市場上外匯供版給大於外匯需求,給權本幣帶來升值的壓力,而央行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大量地買入外匯,又再一次強化了本幣升值的預期。由此一來,會對我國本來就技術含量不高的出口企業帶來更大的壓力,降低我國出口商品競爭力,不利於本國經濟增長和就業增加;本幣升值預期的存在將促使大量國際游資流入,進行各種投資和投機活動,導致資產泡沫化,這樣極易引發金融危機。
㈦ 外匯儲備過多為什麼會使本幣形成升值壓力
外匯儲備上漲,是因為長期的貿易順差,也就是出口大於進口.外國購進我國的商品比我國購專買外國的商品多屬.當外匯儲備過多是由長期貿易順差造成的,外國人需要購買本國商品的時候,需要把他們國家貨幣兌換成本國貨幣來交易,這樣就造成了本幣的需求量過大,所以就推動了本幣的升值。
㈧ 本幣升值為什麼本國外匯儲備貶值
本幣貶值有利於增加外匯儲備,是要有條件的。一般來說,本幣貶值的時專候,往往對應資金大量外逃屬,這時,外匯儲備一般都是出現下降。當然隨著匯率的下降,會刺激本國的出口增長,進口下降,貿易順差擴大。從而逐步改變資金流動方向,資金從凈流出,逐步轉化為凈流入。當資金變為凈流入的時候,外匯儲備往往能夠出現增長。
㈨ 為什麼外匯儲備減少,本幣升值
外匯儲備釋放到市場,市場上外幣變多了
㈩ 外匯供給大於需求,本幣升值,這句話怎麼理解
意思是:國際收支順差,就是出口的多,進口的少。
以中國和美國為例,("外匯"兩字可以理解為就是美元,一國儲備的國際貨幣)
出口是指中國人拿中國的貨物到美國市場上去賣,那麼在美國市場上賣出貨物後收進美元,但是顯然出口商拿著美元不能在中國流通。
所以出口商要將這些美元到中國中央銀行去換成人民幣才可以,這時就是出口商把美元賣給中國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把人民幣賣給出口商.
進口則是中國人需要美國的貨物,但是進口商手裡沒有美元,那麼進口商只有到銀行用人民幣去換美元,這時候就是進口商買美元,銀行買人民幣
這樣就可以理解了,匯率是兩國貨幣的兌換比率,如果收支順差,表示出口大於進口,就是出口商賣出貨物得到的美元賣給中央銀行比進口商去買美國貨物需要從中央銀行買的美元多。
這時候外匯(就是美元),出口商賣出美元(供給),大於,進口商買進美元(需求),美元供給大於需求,美元貶值,人民幣就升值,最後得出外匯供給大於需求,本幣升值。
(10)外匯本幣升值壓力擴展閱讀:
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包括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
截至2015年,中國位居世界各國政府外匯儲備排名第一。但美國、日本、德國等國有大量民間外匯儲備,國家整體外匯儲備遠高於中國。
廣義:
一國擁有的一切以外幣表示的資產。是指貨幣在各國間的流動以及把一個國家的貨幣兌換成另一個國家的貨幣,藉以清償國際間債權、債務關系的一種專門性的經營活動。
實際上就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債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狹義:
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可用於國際間債權債務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必須具備三個特點:
可支付性(必須以外國貨幣表示的資產)、可獲得性(必須是在國外能夠得到補償的債權)和可換性(必須是可以自由兌換為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幣資產)。
外匯供給與 「外匯需求」 相對而言。
從理論上說,外匯的供給和需求體現著國際收支平衡表所列的各種國際經濟交易,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貸方項目構成外匯供給,具體來說,一國外匯供給主要來自於:
①本國的商品勞務出口。②外國對本國的單方金融資產轉移。
③外國居民購買本國的金融資產或對本國進行直接投資。④本國居民出售所持有的國外資產。
在紙幣流通條件下,由於各國貨幣發行量脫離了兌換黃金的物質制約,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勢必出現變化。
匯率作為兩國貨幣間的比價,是由兩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供求狀況決定的。
但是,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外匯供求狀況對匯率變動的制約僅僅是第一層次的,外匯供求的背後隱藏著更深層的決定因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外匯
網路:外匯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