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迅速增加外匯儲備的大都是發展中國家
為什麼迅速增加外匯儲備的大都是發展中國家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雖然要做各方面的具體分析,但從發達國家不增加外匯儲備的最主要原因看,卻可以斷言發展中國家的貨幣不是國際貨幣乃是其迅速增加外匯儲備的最重要原因。
眾所周知,發達國家的貨幣大都實現了國際化即大都成了國際貨幣,其中,美元是最主要的國際貨幣或國際基軸貨幣,歐元、日元和英鎊是主要的國際貨幣,加元、澳元、瑞士法郎等是一般的國際貨幣。國際貨幣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都可以自由兌換,具有國際流通性,在國內外都好用,企業有了本幣就可以進行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個人有了本幣就可以到國外讀書、旅遊和購物。由於國際貨幣既可以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與國際支付的工具,也可以作為國際儲備的手段,因此,凡是擁有國際貨幣的國家,不僅用本幣就可以對外進行貿易結算和國際支付,而且擁有大量的本幣就等於擁有了取之不盡的外匯儲備。外匯儲備有兩個基本功能,一是滿足對外支付緊急進口的需要,二是滿足對外支付到期外債本息的需要,而擁有國際貨幣的發達國家用本幣就可以滿足這兩方面的需要。因此,從理論上講,發達國家實際上並不需要外匯儲備的基本功能,即發達國家不需要大量地增加外匯儲備。換言之,擁有國際貨幣的發達國家,他們只儲備少量本幣以外的其他國際貨幣就可以了,在需要其他國際貨幣的時候可以隨時兌換,需要多少兌換多少。這樣,既能減少儲備外匯的代價和成本,又能避免不必要的匯率變動風險。
B. 聯系我國實際,分析在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情況下對中央銀行宏觀調控造成的影響
我國國際貿易來長期失衡源,出口遠大於進口,造成人民幣需求持續大於供給,升值壓力很大。但是由於我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出口企業多是勞動密集型,利潤率極低,故不敢升值,怕升值後出口企業大面積倒閉。
通貨膨脹必須加息,加息又怕升值壓力更大。所以現在不加息,提准備金,其實提准備金,就減少了人民幣的供給,事實上相當於已經加息了。
最終要解決貿易失衡導致的大量外儲,必須增加進口減少出口,降低順差
C. 1994至2005年我國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不斷迅速增加的原因
國內內需嚴重不足。
D. 外匯儲備過多 對我們中國有什麼影響(正負面) 希望能全面些
外匯儲備是用於世界貿易結算的,目前主要是美元,太多了之後,我個人倒是覺得有些被動,手裡這些美元,要是換成硬通貨就好了。
E. 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急劇增長的原因
1、國家積極鼓勵產品出口換取外匯,如減稅、出口退稅、生產退稅等等。使得版中國貿易順差。
2、中權國正處於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外匯增加是正常的。
3、中國如今相對許多國家來說都事雙順差,即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
F. 如何看待我國快速增長的外匯儲備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國外各國的貿易日益頻繁,不斷拓展對外交易的深度和廣度,我國外匯的規模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緩慢,進入21世紀,我國外匯儲備增速開始加快,據2009年4月底數據,中國外匯儲備排名世界經濟體第一,日本居第二,俄羅斯居第三。直至今日,再次出現增長高峰,依然保持在第一位。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穩定本國匯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並非多多益善。近年來,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已經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一、外匯儲備增長過快的原因
1.熱錢的大量湧入
自古以來,中國作為一個資源大國、消費大國,一直受到外國的關注。外國人看重中國市場,不斷投資,形成熱錢大量湧入的局面。熱錢的目的在於用盡量少的時間以錢生錢,只追求高回報,純粹為了盈利而投資,不製造就業、商品或服務。熱錢的大量進入,加大外匯占款規模,影響貨幣政策正常操作,擾亂了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行,造成我國外匯儲備的不斷擴大。
2.持續貿易順差
在我國政治環境穩定、市場潛力巨大和外資外貿政策優惠的吸引下,外資規模不斷增大,對外貿易持續順差,是我國外匯儲備過快增長的主要原因。由貿易順差引致的外匯儲備增加,反映了國內總需求不足,國內需求不足在宏觀層面上又進一步表現為中國的國內儲蓄大於國內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引起的外匯儲備增加,意味著中國將許多的良好投資機會拱手讓給了外國人。
3.政策導向誤區
外匯儲備是一種實際資源的象徵,但並不是外匯儲備越多越好,這種觀點是一種脫離國情的片面觀點。外匯儲備增長與經濟運行狀況之間不一定成正比關系,大眾的錯誤理解,使企業將眼光放在了吸收資金方面,造成外匯儲備增長。
二、巨額外匯帶來的負面影響
1.損害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據報道,中國外匯的借入儲備比例較大。如果中國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並借入大量外債,相當於將中國國內的資源低價轉給外國人,同時又以高價借入了國外資金,其中的損失是可以預見的。國內的有效資源沒有給國內的經濟發展創造價值,而且,外匯並沒有轉化為國民生產要素,沒有轉化為有效生產力,不能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推動作用,反而由於這種過快的增長,損害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2.增加了外匯儲備管理的風險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資金的大規模流動,金融市場的利率和匯率的劇烈波動,美元不斷貶值,美國的市場經濟蕭條,次貸危機,這些市場經濟的不穩定性,都勢必會影響外匯儲備管理的風險。而我國的外匯以美元為主,外匯積累過多,導致市場流動性過多,也增加了央行對沖工作的壓力, 嚴重增加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風險。
三、措施建議
1.尋找新的投資方向
中國人民銀行(PBOC)行長周小川9日在馬來西亞出席央行會議時表示:「中國是不是該考慮將儲蓄轉向非洲那樣的地方,而不是太過集中於美國呢?」我們可以理解為將中國外匯投資於非洲市場,投資開發非洲。在金融危機的大形勢下,各國都積極尋找方法來幫助本國度過危機。西方各大公司縮減開支但求自保,這樣就在非洲空出了很大一塊市場,而中國正苦於龐大的外匯儲備沒有投資方向,兩者各取所需,可以達到雙贏的局面:非洲窮國得到了優良的基礎設施和發展資金,中國則為多得燙手的外匯儲備找到了出路,去交換實實在在的資源,同時贏得了非洲市場,可以解決國內過剩產能問題。
2.培育並完善一個完全的外匯市場機制。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國內應該培育並完善一個完全的外匯市場機制,完善匯率的決定基礎,增加匯率的靈活性,穩定人民幣的匯率,重視結構性調整政策。
3.建立外匯儲備投資機構
當前許多國家利率偏低,導致各國央行難以讓外匯儲備達成更高收益。中國在本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形勢之下,建立外匯儲備投資機構,在堅守安全、流動性及報酬等目標下,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將外匯轉化為實在的資源,為進口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和信息服務,推動中國市場經濟發展。
4.加強風險管理,逐步放鬆利率的管制
國家外匯儲備的管理原則可以歸納為「安全、靈活、保值、增值」。適時對造成國際收支長期順差的宏觀經濟相關政策和戰略進行調整。運用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建立完善的內部風險管理制度和風險披露制度。深化外匯管理體制的改革,取消不必要的管理體制,簡化手續,允許小額境外投資購匯。進一步取消在外匯資金審核等方面存在的不必要的限制。積極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加強中國和世界經濟的經濟互補。
5.追求外匯儲備多元化的目標
多投資一些長期產品或實物產品;將部分外匯儲備幣種換成其他貨幣,以改善大量持有美元,造成受美國市場經濟制約的局面;建立礦產資源儲備制度,利用外匯儲備較多的條件,增加國家戰略性資源的儲備;另外還可以購進黃金、石油、天然氣、稀土礦等不可再生的戰略資源,為我國進行長遠性的戰略投資提供資金保障。
G. 如何對我國國際儲備快速增長的原因進行分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國外各國的貿易日益頻繁,不斷拓展對外交易的深度和廣度,我國外匯的規模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緩慢,進入21世紀,我國外匯儲備增速開始加快,據2009年4月底數據,中國外匯儲備排名世界經濟體第一,日本居第二,俄羅斯居第三。直至今日,再次出現增長高峰,依然保持在第一位。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穩定本國匯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並非多多益善。近年來,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已經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一、外匯儲備增長過快的原因
1.熱錢的大量湧入
自古以來,中國作為一個資源大國、消費大國,一直受到外國的關注。外國人看重中國市場,不斷投資,形成熱錢大量湧入的局面。熱錢的目的在於用盡量少的時間以錢生錢,只追求高回報,純粹為了盈利而投資,不製造就業、商品或服務。熱錢的大量進入,加大外匯占款規模,影響貨幣政策正常操作,擾亂了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行,造成我國外匯儲備的不斷擴大。
2.持續貿易順差
在我國政治環境穩定、市場潛力巨大和外資外貿政策優惠的吸引下,外資規模不斷增大,對外貿易持續順差,是我國外匯儲備過快增長的主要原因。由貿易順差引致的外匯儲備增加,反映了國內總需求不足,國內需求不足在宏觀層面上又進一步表現為中國的國內儲蓄大於國內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引起的外匯儲備增加,意味著中國將許多的良好投資機會拱手讓給了外國人。
3.政策導向誤區
外匯儲備是一種實際資源的象徵,但並不是外匯儲備越多越好,這種觀點是一種脫離國情的片面觀點。外匯儲備增長與經濟運行狀況之間不一定成正比關系,大眾的錯誤理解,使企業將眼光放在了吸收資金方面,造成外匯儲備增長。
二、巨額外匯帶來的負面影響
1.損害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據報道,中國外匯的借入儲備比例較大。如果中國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並借入大量外債,相當於將中國國內的資源低價轉給外國人,同時又以高價借入了國外資金,其中的損失是可以預見的。國內的有效資源沒有給國內的經濟發展創造價值,而且,外匯並沒有轉化為國民生產要素,沒有轉化為有效生產力,不能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推動作用,反而由於這種過快的增長,損害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2.增加了外匯儲備管理的風險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資金的大規模流動,金融市場的利率和匯率的劇烈波動,美元不斷貶值,美國的市場經濟蕭條,次貸危機,這些市場經濟的不穩定性,都勢必會影響外匯儲備管理的風險。而我國的外匯以美元為主,外匯積累過多,導致市場流動性過多,也增加了央行對沖工作的壓力, 嚴重增加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風險。
三、措施建議
1.尋找新的投資方向
中國人民銀行(PBOC)行長周小川9日在馬來西亞出席央行會議時表示:「中國是不是該考慮將儲蓄轉向非洲那樣的地方,而不是太過集中於美國呢?」我們可以理解為將中國外匯投資於非洲市場,投資開發非洲。在金融危機的大形勢下,各國都積極尋找方法來幫助本國度過危機。西方各大公司縮減開支但求自保,這樣就在非洲空出了很大一塊市場,而中國正苦於龐大的外匯儲備沒有投資方向,兩者各取所需,可以達到雙贏的局面:非洲窮國得到了優良的基礎設施和發展資金,中國則為多得燙手的外匯儲備找到了出路,去交換實實在在的資源,同時贏得了非洲市場,可以解決國內過剩產能問題。
2.培育並完善一個完全的外匯市場機制。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國內應該培育並完善一個完全的外匯市場機制,完善匯率的決定基礎,增加匯率的靈活性,穩定人民幣的匯率,重視結構性調整政策。
3.建立外匯儲備投資機構
當前許多國家利率偏低,導致各國央行難以讓外匯儲備達成更高收益。中國在本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形勢之下,建立外匯儲備投資機構,在堅守安全、流動性及報酬等目標下,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將外匯轉化為實在的資源,為進口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和信息服務,推動中國市場經濟發展。
4.加強風險管理,逐步放鬆利率的管制
國家外匯儲備的管理原則可以歸納為「安全、靈活、保值、增值」。適時對造成國際收支長期順差的宏觀經濟相關政策和戰略進行調整。運用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建立完善的內部風險管理制度和風險披露制度。深化外匯管理體制的改革,取消不必要的管理體制,簡化手續,允許小額境外投資購匯。進一步取消在外匯資金審核等方面存在的不必要的限制。積極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加強中國和世界經濟的經濟互補。
5.追求外匯儲備多元化的目標
多投資一些長期產品或實物產品;將部分外匯儲備幣種換成其他貨幣,以改善大量持有美元,造成受美國市場經濟制約的局面;建立礦產資源儲備制度,利用外匯儲備較多的條件,增加國家戰略性資源的儲備;另外還可以購進黃金、石油、天然氣、稀土礦等不可再生的戰略資源,為我國進行長遠性的戰略投資提供資金保障。
H. 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原因,影響以及政策是什麼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國外各國的貿易日益頻繁,不斷拓展對外交易的深度和廣度,我國外匯的規模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緩慢,進入21世紀,我國外匯儲備增速開始加快,據2009年4月底數據,中國外匯儲備排名世界經濟體第一,日本居第二,俄羅斯居第三。直至今日,再次出現增長高峰,依然保持在第一位。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穩定本國匯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並非多多益善。近年來,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已經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一、外匯儲備增長過快的原因
1.熱錢的大量湧入
自古以來,中國作為一個資源大國、消費大國,一直受到外國的關注。外國人看重中國市場,不斷投資,形成熱錢大量湧入的局面。熱錢的目的在於用盡量少的時間以錢生錢,只追求高回報,純粹為了盈利而投資,不製造就業、商品或服務。熱錢的大量進入,加大外匯占款規模,影響貨幣政策正常操作,擾亂了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行,造成我國外匯儲備的不斷擴大。
2.持續貿易順差
在我國政治環境穩定、市場潛力巨大和外資外貿政策優惠的吸引下,外資規模不斷增大,對外貿易持續順差,是我國外匯儲備過快增長的主要原因。由貿易順差引致的外匯儲備增加,反映了國內總需求不足,國內需求不足在宏觀層面上又進一步表現為中國的國內儲蓄大於國內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引起的外匯儲備增加,意味著中國將許多的良好投資機會拱手讓給了外國人。
3.政策導向誤區
外匯儲備是一種實際資源的象徵,但並不是外匯儲備越多越好,這種觀點是一種脫離國情的片面觀點。外匯儲備增長與經濟運行狀況之間不一定成正比關系,大眾的錯誤理解,使企業將眼光放在了吸收資金方面,造成外匯儲備增長。
二、巨額外匯帶來的負面影響
1.損害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據報道,中國外匯的借入儲備比例較大。如果中國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並借入大量外債,相當於將中國國內的資源低價轉給外國人,同時又以高價借入了國外資金,其中的損失是可以預見的。國內的有效資源沒有給國內的經濟發展創造價值,而且,外匯並沒有轉化為國民生產要素,沒有轉化為有效生產力,不能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推動作用,反而由於這種過快的增長,損害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2.增加了外匯儲備管理的風險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資金的大規模流動,金融市場的利率和匯率的劇烈波動,美元不斷貶值,美國的市場經濟蕭條,次貸危機,這些市場經濟的不穩定性,都勢必會影響外匯儲備管理的風險。而我國的外匯以美元為主,外匯積累過多,導致市場流動性過多,也增加了央行對沖工作的壓力, 嚴重增加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風險。
三、措施建議
1.尋找新的投資方向
中國人民銀行(PBOC)行長周小川9日在馬來西亞出席央行會議時表示:「中國是不是該考慮將儲蓄轉向非洲那樣的地方,而不是太過集中於美國呢?」我們可以理解為將中國外匯投資於非洲市場,投資開發非洲。在金融危機的大形勢下,各國都積極尋找方法來幫助本國度過危機。西方各大公司縮減開支但求自保,這樣就在非洲空出了很大一塊市場,而中國正苦於龐大的外匯儲備沒有投資方向,兩者各取所需,可以達到雙贏的局面:非洲窮國得到了優良的基礎設施和發展資金,中國則為多得燙手的外匯儲備找到了出路,去交換實實在在的資源,同時贏得了非洲市場,可以解決國內過剩產能問題。
2.培育並完善一個完全的外匯市場機制。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國內應該培育並完善一個完全的外匯市場機制,完善匯率的決定基礎,增加匯率的靈活性,穩定人民幣的匯率,重視結構性調整政策。
3.建立外匯儲備投資機構
當前許多國家利率偏低,導致各國央行難以讓外匯儲備達成更高收益。中國在本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形勢之下,建立外匯儲備投資機構,在堅守安全、流動性及報酬等目標下,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將外匯轉化為實在的資源,為進口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和信息服務,推動中國市場經濟發展。
4.加強風險管理,逐步放鬆利率的管制
國家外匯儲備的管理原則可以歸納為「安全、靈活、保值、增值」。適時對造成國際收支長期順差的宏觀經濟相關政策和戰略進行調整。運用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建立完善的內部風險管理制度和風險披露制度。深化外匯管理體制的改革,取消不必要的管理體制,簡化手續,允許小額境外投資購匯。進一步取消在外匯資金審核等方面存在的不必要的限制。積極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加強中國和世界經濟的經濟互補。
5.追求外匯儲備多元化的目標
多投資一些長期產品或實物產品;將部分外匯儲備幣種換成其他貨幣,以改善大量持有美元,造成受美國市場經濟制約的局面;建立礦產資源儲備制度,利用外匯儲備較多的條件,增加國家戰略性資源的儲備;另外還可以購進黃金、石油、天然氣、稀土礦等不可再生的戰略資源,為我國進行長遠性的戰略投資提供資金保障。
I. 如何應對中國外匯儲備的快速下降
我國外匯儲備增加的原因
1.經常項目,資本與金融項目的雙順差
自1994年至今,我國國際收支中,雖然每年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各自變動幅度較大甚至出現逆差,但總體一直保持「雙順差」的態勢,尤其兩者合計更是呈高額順差,2005年高達2237.6億美元。2006年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2499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100億美元。
促成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為值得關注的有兩點:第一,擁有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的我國商品具有較強的
,1994年匯率並軌導致的人民幣貶值更刺激了出口的高速增長,使我國國際貿易保持順差。第二,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和市場潛能,以及我國對外資在收稅、產業政策、市場准入等方面的各種超國民待遇使外國對華直接投資不斷增長,而我國的企業沒有「走出去」,造成了資金流入大於流出,金融與資本賬戶順差擴大。
2.強制結售匯制度
1994年匯率並軌後,在對金融項目實行嚴格管制的同時,對經常項目實施強制的結售匯制度。該制度規定,除了允許部分外商投資企業開設外匯現匯賬戶外,企業和個人手中的外匯都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外匯指定銀行則必須把高於國家外匯管理局批准頭寸額度之外的外匯在市場上賣出。而央行一般作為市場上的接盤者,買入外匯以積累國家的外匯儲備,從而導致其規模迅猛增長。2005年和2006年,隨著我國強制結售匯制度向著意願結售匯制的改革,結售匯制對我國外匯儲備的影響逐漸減輕,但其仍是造成外匯儲備增長的直接制度性原因。
3.匯率的彈性不足
雖然我國對外宣稱的是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實際上,在外匯市場上,美元兌換人民幣多呈窄幅波動。匯改前實行了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兌換比價掛鉤,允許匯率浮動的幅度極為有限。2005年7月匯率改革後採取了放棄了釘住美元而改為釘住一籃子貨幣的策略,並立即升值2.1%。今年以來,又升值3.2%,但匯率彈性還是有限。政府一直將維持匯率穩定作為宏觀經濟目標之一,因此,為了維持人民幣幣值穩定,中國人民銀行成為了外匯市場上最終的市場出清者。在美元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央行被迫在市場上吸引對外貿易和外國投資增長所帶來的美元以保持外匯市場上的供求平衡,這導致外匯儲備的被動增加。同時,穩定的匯率消除了匯率風險,促進了我國的出口貿易,增加了國際貿易順差;並由於可穩定預期投資收益而促使外資大量湧入,增加了資本項目順差。
4.人民幣的升值預期
自2002年2月起,作為國際貨幣的美元開始貶值,這很大程度上源於美國貿易與財政的雙赤字。人民盯住美元,對其他貨幣貶值,造成幣值低估,人民幣升值壓力上升,最終促成2005年7月的人民幣匯率改革。此外,近年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外匯儲備的快速增加,尤其是自美國日本等國提出人民幣升值的要求以來,市場上人民幣升值的預期逐漸增強。升值預期刺激了國際資本向我國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