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外匯儲備過大為什麼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03年5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已達到3400.6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36.53億美元。從總量看,儲備規模位居世界第二
⑵ 為什麼外匯儲備增加,則本幣的升值壓力加大
為什麼對本幣的升值壓力巨大?
外匯儲備的增加會帶來外匯市場上外匯供版給大於外匯需求,給權本幣帶來升值的壓力,而央行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大量地買入外匯,又再一次強化了本幣升值的預期。由此一來,會對我國本來就技術含量不高的出口企業帶來更大的壓力,降低我國出口商品競爭力,不利於本國經濟增長和就業增加;本幣升值預期的存在將促使大量國際游資流入,進行各種投資和投機活動,導致資產泡沫化,這樣極易引發金融危機。
⑶ 為什麼外匯儲備增加會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可不可以講得詳細點,並且通俗一點,謝謝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先要弄清楚我國外匯儲備的組成,我們的外匯儲備主要由四部分組成:一是巨額貿易順差;二是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的大幅增加;三是外國貸款的持續增多;四是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的「熱錢」流入。其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第一部分巨額的貿易順差。
那麼為什麼巨額的貿易順差會產生大量的外匯儲備呢?這又要從我國的結售匯制度說起,自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以來,我國一直實行的是強制性的銀行結售匯制度。結匯是指外匯收入者將其外匯收入出售給外匯指定銀行,後者按市場匯率付給本幣的行為。結匯分為強制結匯、意願結匯和限額結匯等形式。強制結匯是指所有外匯收入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不允許保留外匯;意願結匯是指外匯收入可以賣給外匯指定銀行,也可以開立外匯賬戶保留,結匯與否由外匯收入所有者自己決定;限額結匯是指外匯收入在國家核定的限額內可不結匯,超過限額的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
我國實行的是第一種強制結匯制度,也就是說我國的貿易順差越大,出口企業出售給外匯指定銀行和外匯指定銀行出售給進口企業的外匯之間的差額越大,國家外匯儲備自然也就越大。了解了我國外匯儲備增加的主要原因,我們再來探究「為什麼外匯儲備增加會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這個問題,就很簡單了,因為我國的巨額外匯儲備主要是由於我國巨額的貿易順差造成的,而我國貿易巨額順差,必然使得與我國進行貿易的相對國產生巨額的貿易逆差,造成其國國際收支嚴重失衡,那麼為了緩解這種嚴重的失衡狀況,這些與我國有貿易關系的國家為了其本國利益,必然聯合起來逼迫人民幣升值,遏制中國的出口,減少貿易赤字。 所以說我國的外匯儲備越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就越大。
⑷ 為什麼外匯儲備增加,人民幣升值
1、外匯抄儲備多,其購買的襲能力強,是貿易順差的結果,我們國家的商品一直以來都是低廉的國際市場佔有份額比較大。當他國因為長期的貿易逆差(就是價格高)導致他國的商品沒有市場競爭力或是因此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他國的貨幣將貶值,以求國家經濟得以發展。
2、這個時候雜們國家大量的外匯就存在著一個風險就是外匯貶值,相反外匯貶值就是我們國內升值《因此我們國家只有面臨著貨幣升值的壓力》。貨幣的升值本是一個國家強盛的表現,但是過快的升值和無窮止境的貨幣升值很容易被國家炒家利用,從中獲取利潤,賺錢以後抽逃其資金導致國家經濟的衰退,從而一振不撅,這就是所謂的經濟泡沫,要怎樣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就得靠貨幣的政策。
3、簡單的來說就是,外匯儲備高意味著中國貿易順差大,那麼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就高,國外的投資者為了套利,就紛紛買入人民幣,那麼就間接的推高人民幣,再加上中國匯改,人民幣外匯浮動的加大。最終導致了這個結果,但是樓主說的這個不是因果邏輯。是特定的條件上產生的。
4、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其外匯儲備應該是平衡的。貿易順差過大和貿易逆差過大,都是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之一。
⑸ 我國外匯儲備增加,人民幣為什麼會升值
國家是實行外匯管制的,外匯進出主要是通過貿易。
外儲增加說明貿易量在增加,賺了更版多的外匯,這種外權儲增加不像外匯投資的增加需要換匯,即按當前匯率等量印製人民幣,以求匯率穩定。
這就使得在流通領域的外匯在增加,而人民幣並未增加。相比來說,人民幣對外匯的比值變大了,也就是人民幣升值了。
⑹ 為什麼說外匯儲備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
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也是商品的一種。為了獲得外匯儲備,必須用本國的貨幣(本國的商品)去購買外國的貨幣(外國的商品)。為了獲得更多的外國貨幣,必須發行更多的本國貨幣(類似於生產更多的本國商品),這樣,外匯儲備的增加就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此外,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損失。因此,外匯儲備應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⑺ 外匯儲備增加為什麼會構成人民幣升值
央行掌來握的外匯才是外匯儲源備,居民通過各種方式獲得的外匯不能在國內流通,都需要兌換成人民幣在國內使用,央行為了穩定匯率,不得不拋出人民幣購買居民手中的外匯,因此外匯儲備增加與人民幣流通增加是同時產生的。
人民幣升值是人民幣國際購買力的提升,但是,人民幣並不是國際流通貨幣,所以人民幣的國際購買力的提升是指人民幣可以兌換更過的外匯,在國際商品
價格穩定的情況下,同樣單位的人民幣可以購買更多的商品。但是,人民幣兌換是在國內完成得,這意味著,人民幣升值以後,同樣一單位的人民幣兌換成外匯,央行要付出更多的外匯,國家外匯儲備有匯兌損失。
外匯儲備增加會使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因為國內本身面臨通脹風險,為了吸收外匯投放人民幣會使通脹風險加大。同時外匯儲備增加意味著貿易順差加大,引起國際間的貿易摩擦,為了安撫西方國家的不平衡心理,需要適當提高人民幣價值,減少順差。
⑻ 為什麼外匯儲備增加,國內基礎貨幣也會增發
首先理解貨幣:如今通常所說的貨幣,就是我們兜子里的紙鈔,它是商品經濟下的一個為方便商品交換流通的媒介及工具,其本身無價值,由國家銀行發布並強制流通。你拿著美元到中國境內商店買東西,商店老闆就當美元一張廢紙,因為美元要在國內使用必須通過央行兌換成人民幣才行。
不同國家的貨幣不能在不同國家范圍內流通,而現在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國家之間就有一定的經濟來往,為了解決不同國家之間的商貿及貨幣問題,就涉及到外匯及外匯儲備兩個概念。
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富有,不是這個國家發行或擁有本國貨幣的多少作為標准,而是以這個國家商品的多少,商品才是人民生活的物質需要,而不是貨幣,也就是一個國家生產能力和生產總值來衡量一個國家國力。
國家之間商貿,如下簡單地分為出口和進口兩種情況:
對於出口情況,如果拿美元當外幣,也就是中國跨國企業把自己生產的商品拿到美國境內銷售,換回的別國的貨幣,這對中國人,由於外幣在中國市場不允許流通的,所以在中國市場內外幣相當於一疊廢紙,所以中國的出口企業把外幣賣給國家銀行換成人民幣,國家拿著外國的貨幣,同樣沒么用,人民生活的富裕最終反映在物質享有多少上,而貨幣只是物質交換的一個中介和工具,所以,對中國來說,我們國內的企業把是生產出來的商品給美國用,而美國只給我外幣(債券),這樣形成一個債務關系:即就相當於我國是債權方,外國(美國)是債務方,外匯(美元)就是債務關系憑證。
對於進口情況,不影響外幣儲備,比如外商到國內出售外國商品賺到人民幣,央行就拿外匯儲備(美元)從外商手中買回人民幣(因為這部分人民幣是國內流通的,不算為外匯儲備),也可能是外商拿人民幣到他自己本國兌換本國貨幣同樣形成本國的外匯儲備(實際過程是不是如上述這樣,還不知道,不是學經濟,只是猜測)。買回實際是一個對沖過程(真正意義的對沖好象是央行拿著外匯進行海外買購),也可以這樣理解:外國的商品看成央行自己生產的商品在國內市場銷售,這樣,外匯儲備的一部分經由外國商品通過央行歸還給老百姓,也就還債。
通常國家的在流通貨幣量與國家的產出的商品量相互對應的。(物質財富與貨幣量相對應)
中國企業出口商品,可看成:中國國內生產的商品過多(也就是對應的流通貨幣不夠),
國內企業通過出口形式拿到外國市場進行商品銷售交換,拿本國的商品本可以交換到外國的商品,但由於外國貨幣的存在,就交換回了外幣,這些外幣實際上相當於外國消費者對我國出口企業的債務,而這些債務,統一劃到國家銀行的名下。這樣就成了國家的外匯儲備。外匯儲備越多,說明國家放債越多。放債就相當於發行貨幣,國家放債過多需要發行大量貨幣,就可能會引起通貨膨脹(商品不夠,而流通貨幣很多),這時國家通過國際從外海購買商品,把外貨消耗掉換回商品,從而達到穩定平衡經濟的目的。也可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央行通過投放大量貨幣來換回外匯儲備,這種貨幣的增加不是通過市場規律這只「無形的手」引起,而是由政府央行強制的,這樣貨幣增加,如果放大來看,實際上就是通貨膨脹,也就老百姓手上的錢貶值了,被貶值的一部分被央行無償佔有。所以可以理解為:外匯儲備是央行的負債,而不是資產,因為它是央行用人民幣從老百姓手中換回來的,那麼總有一天老百姓想要兌現這個資產。
由於中國的外匯貨幣主要以美元為主,美國經濟一但出現波動導致美元貶值,中國外匯儲備就會有隨之貶值的風險,外匯儲備貶值也就是中國資產的損失。
一言以蔽之:外匯儲備就是老百姓與別國之間的一種債務關系體現(儲備並不是國家資產,而是勞動人民的錢),而老百姓作為債權一方,將債權統一轉交給國家央行,統一以央行的名義掛著。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外匯儲備多少主要取決於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外匯儲備是用於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交易。
要增加外匯,則需要發行人民幣來購買人民幣供給就會增多,這樣可能會引起國內市場的貨幣膨脹。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國內外經濟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進口多,國內市場充斥著外國商品,引起國內貨幣緊縮),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消費需求增加,商品不夠),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
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
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並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
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國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
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外幣資產貶值)損失。
由於外幣在國內市場不能流通,所以央行在國內多投放(通過出口、引進外資)一定貨幣的同時,又代表國家多儲備了一定的外匯。此時人民幣在國內運用,而外匯本身卻獨立於國內的經濟運行,被央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用於保值增值。
⑼ 為什麼外匯儲備的增加會使貨幣供給增加
外匯儲備增加會通過強制結售匯制度使得國內貨幣供給增加。
強制結售匯制度是指,除國家規定的外匯賬戶可以保留外,企業和個人必須將多餘的外匯賣給外匯指定銀行,外匯指定銀行必須把高於國家外匯管理局頭寸的外匯在銀行間市場賣出。在這套制度里,央行是銀行間市場最大的接盤者,從而形成國家的外匯儲備。
央行為了購入居民手中的外匯,就必須增發本幣,從而貨幣供應量增加。
(9)為什麼外匯儲備增加擴展閱讀
強制結售匯制度的優劣:
1、強制結售匯的實施在改革開放初期為我國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為我國經濟增長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2、在外匯市場上,強制結售匯制度使得企業必須將手中外匯按要求的比例到銀行進行結匯,導致外匯市場形成無條件的外匯供給和有條件的外匯需求,誇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卻隱瞞了人民幣貶值的壓力,造成了市場上供大於求的虛假局面。
3、從貨幣政策操作角度,在強制結售匯制度下,央行需要不斷買入商業銀行賣出的外匯,這帶來外匯儲備的不斷增長,同時意味著基礎貨幣的釋放。為防止基礎貨幣不斷釋放給國內經濟帶來流動性過剩問題和通貨膨脹的壓力,央行又需要不斷地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回收資金,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因而受到很大的牽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強制結售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外匯儲備
⑽ 為什麼外匯儲備增加會使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
首先要明白為什麼抄我國襲現在外匯儲備那麼多。
其一是中國出口大於進口,也就是外匯收入大於支出,收來的外匯多。
其二是我國政府一直在抑制人民幣的升值。
要是人民幣升值了,那麼對我國的出口就不利,很多企業就會倒閉,還會產生失業問題,因此,央行不斷的進行拋本買外,就是拋售本幣買入外幣,這就和股票的道理一樣。大量拋售人民幣就跌,這樣就可以抑制升值。
可是我國現在的外匯儲備太多了,外匯儲備太多,我國就很容易受到因美元的波動的影響,外匯大幅縮水,同時增加通脹的壓力,增加錢幣政策的困難程度。如今國內通脹已經很嚴重了,所以人民幣未來升值是必然的
外匯多的原因主要是出口大於進口,為何出現這種情況,正常來說每個公司的生產效率都會逐漸提高,這樣導致每年進出口的差額逐漸增大,自然外匯就多了。但是生產效率提高的話,員工的工資自然就增長了,這樣必然導致我國的消費品必然漲價,就是通貨膨脹了。
所以國外利用這個理由要求人民幣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