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匯和外匯儲備的區別是什麼
外匯是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結算的支付憑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福匯外匯的解釋為: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和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包括: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 。
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用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的外匯積累。
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國外銀行存款、國外有價證券等。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即外匯儲備。同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可隨時動用的款項一起,構成一國的官方儲備(儲備資產)總額。
2. 外幣帳戶和外匯帳戶有區別嗎
現匯賬戶指由港、澳、台或者境外匯入外匯或攜入的外匯票據轉存款賬戶,現鈔賬戶指居民版個人持權有的外幣現鈔開立的現鈔存款賬戶;
「《細則》明確個人對外貿易者和個體工商戶可以開立外匯結算賬戶,視同機構賬戶進行管理,用於辦理直接或委託進出口項下的外匯收付及結匯。與個人外匯儲蓄和資本項目外匯賬戶相比,外匯結算賬戶購匯和結匯均不受年度總額限制,無論金額大小都可憑真實貿易單據辦理。此外,個人外匯儲蓄賬戶辦理資金劃轉時,限於其本人或直系親屬的同性質賬戶進行,資本項目外匯賬戶劃轉時需進行審核,而開立外匯結算賬戶後,個體工商戶可與其委託的代理企業之間辦理資金劃轉,不受賬戶開立人限制。」(轉自外管局網站。這個帳戶肯定是各自由貨幣都能接收的。各地銀行的具體實施細節可能不一樣,建議你咨詢一下當地的中行。)
3. 外幣和外匯之間有什麼區別
外幣和外匯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以下兩個方面:
1、概念不同
外匯是指一國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簡單點說就是一國擁有的一切以外幣表示的資產和可用於國際間債權債務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
而外幣就是指除本國貨幣以外的一切外國貨幣。
2、用途不同
外匯的用途主要有:用於國際貿易和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信用工具;可以用來調劑國際間資金餘缺;可以作為一個國家的重要國際儲備資源。
而外幣的用途主要就是用於商品支付和貨幣交換。
(3)外幣外匯區別擴展閱讀:
外匯交易應注意:
1、尋找刺激市場波動的事件
如果你想交易,那麼你應該尋找快速刺激市場波動的事件,可以是公司聲明、數據發布或者重要會議。這些事件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影響市場的波動方向,因此也給交易者帶來迅速盈利的機會。
2、設置止損
在外匯交易中,如果市場與你的預期相反,你感到恐慌是很正常的。你一定要設置止損以控制虧損范圍,而不能寄希望於市場最終改變方向。大多數成功的交易者對虧損非常敏感,他們會盡可能的控制虧損。另外,不要隨意移動止損位。
3、堅持查看行情
如果確定自己有足夠的時間經常查看市場行情時,才開始交易。有些短期交易者發現市場與預期相反時,會中途決定長期持倉。但很可能就此困在一個對自己不利的交易中。
4. 外匯和外幣是什麼關系
外匯與外幣抄的關系:襲
1:外匯包括外幣,但外幣並不是什麼時候都能說成是外匯。
2:外匯可以轉換為外幣,外幣可以通過鈔買匯賣匯往境外。
5. 外匯匯率,外幣匯率,本幣匯率什麼區別
外匯匯率是用一個國家的貨幣折算成另一個國家的貨幣的比率、比價或價回格;也可以說,是答以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格。
本幣匯率就是以外國貨幣表示的本國貨幣的價格。
本幣匯率上升,是本幣升值,外匯匯率上升是本幣貶值。
6. 外匯和外幣的區別是什麼
外幣是指外來國現金,可以是自你手上的外國紙幣和硬幣,也可以是你的外國現鈔存款;
外匯可以簡單理解為國際上任何場合可以使用的外國貨幣,可以是你手上的匯票和支票等,也可以是你的現匯存款。
通俗地講外匯比外幣貴,兩者間一般可以通過差價互換。國際間匯兌必須使用外匯。
希望採納
7. 外匯和外幣有什麼區別(簡短答案
外匯和外幣有什麼區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給外匯的定義是:「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債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其中包括由中央銀行及政府間協議而發生的在市場上不流通的債券,而不問它是以債務國貨幣還是以債權國貨幣表示。」根據IMF的定義,我國對外匯作了更為明確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暫行條例》第二條對外匯規定如下:外匯是指1.外國貨幣,包括鈔票、鑄幣等;2.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息票等;3.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電儲蓄憑證;4.其它外匯資金。 外幣是指外國的貨幣。 外匯和外幣用途有什麼不同? 外匯的用途(一)促進國際間的經濟、貿易的發展。用外匯清償國際間的債權債務,不僅能節省運送現金的費用,降低風險,縮短支付時間,加速資金周轉,更重要的,是運用這種信用工具,可以擴大國際間的信用交往,拓寬融資渠道,促進國際經貿的發展。 (二)調劑國際間資金餘缺。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了資金配置不平衡。有的國家資金相對過剩,有的國家資金嚴重短缺的,客觀上存在著調劑資金餘缺的必要。而外匯充當國際間的支付手段,通過國際信貸和投資途徑,可以調劑資金餘缺促進各國經濟的均衡發展。 (三)外匯是一個國家國際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清償國際債務的主要支付手段。它跟國家黃金儲備一樣,作為國家儲備資產,一但國際收支發生逆差時可以用來清償債務。 至於外幣的用途就簡單多了,通俗地說就是買東西付款用,也就是貨幣交換。
8. 外幣與外匯的異同
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有不同的貨幣,本國的貨幣叫本幣;其他國家的貨幣叫外幣。本幣與外幣之間、不同外幣與外幣之間便可以交換了,這便引出了外匯的概念。
外匯
外匯,即國外匯兌,本意是由於國際間的債權債務結算所引起的貨幣兌換行為。
外匯主要是指外國貨幣,還同時包括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用以進行國際結算的支付手段。
我國對於外匯的定義是:外匯是指外國貨幣,包括鈔票、鑄幣等;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本票、支票等)、銀行存款憑證等;及其他外匯資金。
從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外匯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外匯必須以外國貨幣來表示;2、在國外必須能得到償付;3、必須是可以自由兌換的貨幣。(注意:以不可兌換的貨幣表示的支付手段,不能作為外匯)
什麼是外匯
概括地說,外匯指的是外幣或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債權債務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
動態含義:把一國貨幣兌換成另一國的貨幣,並利用國際信用工具匯往另一國,藉以清償兩國因經濟貿易等往來而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的交易過程。
靜態含義:外匯是一種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這種支付手段包括以外幣表示的信用工具和有價證券,如:銀行存款、商業匯票、銀行匯票、銀行支票、外國政府庫券及其長短期證券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外匯的定義為:"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所持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9. 比較外匯和本幣的異同
(1)一般地可以將外匯定義為一切外國貨幣。現代經濟生活中的外匯主要是指以外幣標示的債權債務證明。現代的經濟是由債權債務網路全面覆蓋的經濟——任何經濟行為主體都是在這個網路下活動的;相應地任何貨幣的流通與信用的活動都變成了同一的過程任何貨幣都不過體現著債權債務關系任何貨幣的支付都不過反映著債權債務的消長、轉移。就一個國家和地區來說是這樣就聯系著全球經濟體的國際經濟關系來說也是如此。非常明顯外匯的流轉不過是應收應付的債權債務關系產生、轉移和結清。
外匯作為貨幣與本幣都是債權債務證明這是沒有區別的。如果要加以區分那就是外匯還包括股票這類所有權證。而在論及國內貨幣時所有權證則不包括在貨幣之內。債務憑證和所有權證統稱為金融資產。所以更確切地說應將外匯界定為是以外幣表示的金融資產它可用作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並能兌換成其他形式的外幣資產和支付手段。
(2)應當注意的是盡管理論上外匯與本幣的職能並無實質性的區別但事實上居民持有外匯在本國境內能否行使如同本幣一般的職能還要取決於本幣是否已經實現了完全可兌換。而即使是實現了完全可兌換也只是允許本幣及外匯的自由進出境和相互自由兌換並未賦予任何外匯在境內日常交易中充當價值尺度、交易媒介或支付手段的職能。這些職能只有本幣才能執行這是國家主權賦予本幣的特殊權力。
目前國際金融體系的發展美元化、歐元的出現使得外匯取得了在本國境內貨幣的各種職能但這只是局部現象。
10. 外匯和外幣到底有什麼差別
外匯通常指以外國貨幣表示的可用於國際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
外幣只是版外國的一種貨幣。權
外匯不都是外幣,還包括: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
另:不是所有的外幣都能成為外匯,只有能自由兌換的外幣才是外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