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匯率和利率的差別是什麼
1、概念不同
匯率又稱外匯利率,外匯匯率或外匯行市,指的是兩種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亦可視為一個國家的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價值。具體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
利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利息額與借貸資金額即本金的比率。利率是決定企業資金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是企業籌資、投資的決定性因素,對金融環境的研究必須注意利率現狀及其變動趨勢。
2、作用不同
利率是決定企業資金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是企業籌資、投資的決定性因素,對金融環境的研究必須注意利率現狀及其變動趨勢。
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下降,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上升,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3、影響因素不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利息仍作為平均利潤的一部分,因而利息率也是由平均利潤率決定的,即利率的高低首先取決於社會平均利潤率的高低。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現狀與改革實踐,這種制約作用可以概括為:利率的總水平要適應大多數企業的負擔能力。
匯率對進出口的影響:匯率上升(直接標價法),能起到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外匯匯率上漲,本幣匯率下跌)。
2. 遠期匯率、即期匯率和利息率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遠期匯率、即期匯率和利率三者之間的關系是:
(1)其他條件不變,兩種貨幣之間利率水平較低的貨幣,其遠期匯率為升水,利率較高的貨幣為貼水。
(2)遠期匯率和即期匯率的差異,決定於兩種貨幣的利率差異,並大致和利率的差異保持平衡。
(2)外匯和利率的關系擴展閱讀:
在現匯交易中使用的匯率稱即期匯率。在外匯遠期交易中使用的匯率稱遠期匯率。當外匯買賣雙方成交後,如果在兩天之內就辦理交割,一般都使用即期匯率,通常所說的電匯匯率、信匯匯率等,均屬即期匯率。
遠期匯率不像即期匯率一樣僅受交易時期的市場狀況影響,利率的變動、國際資本的動向、乃至各國國內和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都可能左右它的動態。
遠期匯率有兩種標價方法,一種是直接標出它的實際匯率,另一種是用升水、貼水和平價來標出遠期匯率和即期匯率的差額,這種差額稱遠期差額。在採用直接標價法的情況下,升水表示遠期匯率比即期匯率高,標為升水的遠期匯率等於即期匯率加上升水數額。
例如,美元對英鎊遠期匯率為升水0.01美元,若即期匯率為1英鎊=1.54美元,遠期匯率便為1.54+0.01=1.55美元。貼水表示遠期匯率比即期匯率低,若採用間接標價法,標為貼水的遠期匯率等於即期匯率加上升水數額。平價則表明遠期匯率等於即期匯率。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
網路-利率
3. 匯率和利率是什麼關系
一,匯率和利率的關系:
利率政策是一個國家貨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貨幣政策得以實施的主要手段之一。匯率是一國貨幣同另一國貨幣兌換的比率。如果把外國貨幣作為商品的話,那麼匯率就是買賣外匯的價格,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因此也稱為匯價。
利率與匯率的高低,能反映一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狀況,利率與匯率的變動,又將影響所有宏觀經濟變數如國民生產總值、物價水平、就業水平、國際收支、經濟增長率等等。利率與匯率作為重要的經濟杠桿,對宏觀經濟運行與微觀經濟活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調節作用。因此,利率與匯率的變動是判斷一國宏觀經濟形勢的主要依據之一,利率與匯率的走勢分析是宏觀經濟形勢預測的主要手段。
許多國家都是根據貨幣政策實施的需要,適時運用利率工具,對利率水平和利率結構進行調整,進而影響社會資金供求狀況,實現貨幣政策的既定目標。開放經濟條件下,無論實行什麼樣的匯率制,匯率與利率都存在緊密的聯系。
由於利率影響外匯市場上的貨幣供求,利率會進而影響匯率。當兩個對外開放的市場經濟國家,如果利率水平有差別,貨幣資本就會從利率水平偏低的國家流向利率水平偏高的國家。當利率引起大量資本在國際之間的轉移,外國資本流入的國家,外匯供過於求,本幣升值;本國資本流出的國家,外匯供不應求,本幣貶值。匯率波動,則有可能影響經濟。
4. 利率怎麼影響匯率
(1)國際收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則外匯收入大於外匯支出,外匯儲備增加,該國對於外匯的供給大於對於外匯的需求,同時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則該國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對外升值;如果為逆差,反之。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不斷增加,但美元卻保持長期的強勢,這是很特殊的情況,也是許多專業人士正在研討的課題。
(2)通貨膨脹率。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通貨膨脹,如果本國通貨膨脹率相對於外國高,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外匯匯率上升。
(3)利率。利率水平對於外匯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資金流動導致外匯需求變動。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該國貨幣升值,則其匯率下降。當然利率影響的資本流動是需要考慮遠期匯率的影響,只有當利率變動抵消未來匯率不利變動仍有足夠的好處,資本才能在國際間流動。
(4)經濟增長率。如果一國為高經濟增長率,則該國貨幣匯率高。
(5)財政赤字。如果一國的財政預算出現巨額赤字,則其貨幣匯率將下降。
(6)外匯儲備。如果一國外匯儲備高,則該國貨幣匯率將升高。
(7) 投資者的心理預期。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匯兌心理學認為外匯匯率是外匯供求雙方對貨幣主觀心理評價的集中體現。評價高,信心強,則貨幣升值。這一理論在解釋無數短線或極短線的匯率波動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5. 匯率、利率和通貨膨脹三者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10分)
通貨膨脹指的是市場的經濟行情,而外匯的投資離不開對市場行情走勢的分析,同時匯率和利率又是與外匯緊密相連的東西。匯率利率、及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
(一)匯率與利率的關系
當利率上升時,信用緊縮,貸款減少,投資和消費減少,物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進口,促進出口,減少外匯需求,增加外匯供給,促使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匯率上升。與利率上升相反,當利率下降時,信用擴張,貨幣供應量(M2)增加,刺激投資和消費,促使物價上漲,不利於出口,有利於進口。
利率水平對於外匯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資金流動導致外匯需求變動。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該國貨幣升值,則其匯率下降。當然利率影響的資本流動是需要考慮遠期匯率的影響,只有當利率變動抵消未來匯率不利變動仍有足夠的好處,資本才能在國際間流動。匯率變動對利率的影響也是間接地作用,即通過影響國內物價水平、影響短期資本流動而間接地對利率產生影響。
(二)通貨膨脹與匯率的關系
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通貨膨脹,如果本國通貨膨脹率相對於外國高,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外匯匯率上升。
(三)利率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根據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利率可分為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
名義利率是指沒有剔除通貨膨脹因素的利率,也就是借款合同或單據上標明的利率。實際利率是指已經剔除通貨膨脹因素後的利率。
人們通常可用費雪方程式表示實際利率和名義利率的關系,根據費雪方程式,費雪效應是指通貨膨脹預期導致名義利率上升的現象,是從名義利率和預期通貨膨脹率關系的角度分析。
(四)三者之間的關系
通貨膨脹、利率、匯率三者是互為因果、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通常我們所說的「通貨膨脹軟著陸」就是適度的提高利率和銀行存款准備金率,減少市場上的人民幣,同時保障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內,人民幣的發行量要低於GDP的增長速度,慢慢將通貨膨脹消於無形,實現經濟軟著陸。
通貨膨脹指的是市場的經濟行情,而外匯的投資離不開對市場行情走勢的分析,同時匯率和利率又與外匯緊密相連。
6. 即期匯率、遠期匯率與利率三者之間的關系
遠期匯率、即期匯率和利率三者之間的關系是:
其他條件不變,兩種貨幣之間利率水平較低的貨幣,其遠期匯率為升水,利率較高的貨幣為貼水。·遠期匯率和即期匯率的差異,決定於兩種貨幣的利率差異,並大致和利率的差異保持平衡。
即期匯率是買賣雙方成交後,在兩個營業日之內辦理外匯交割時所用的匯率。遠期匯率又稱期匯匯率,是買賣雙方事先約定的,據以在未來的一定日期進行外匯交割的匯率。
簡單說,利率是個比例的數,年利率是百分之幾,月利率是千分之幾,日利率是萬分之幾,利息是利率和本金相乘的數。
(6)外匯和利率的關系擴展閱讀:
匯率的發展:
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包括金幣、金塊和金匯兌本位制。一次大戰前,盛行典型的金幣本位制,特點是金幣為本位幣;自由鑄造和鎔化;金幣與銀行券自由兌換;金幣作為世界貨幣自由輸出入。
各國規定了每一金鑄幣單位包含的黃金重量與成色,即含金量Gold Content,貨幣間的比價以含金量來折算,兩國本位幣的含金量之比即為鑄幣平價(Mint Par)。
例如:1英鎊鑄幣的含金量為113.0016格令,1美元鑄幣含金量為23.22格令,鑄幣平價為113.0016÷23.22=4.8665,即1英鎊約摺合4.8665美元。
在紙幣制度下,各國發行紙幣作為金屬貨幣的代表,並且參照過去的作法,以法令規定紙幣的含金量,稱為金平價,金平價的對比是兩國匯率的決定基礎。但是紙幣不能兌換成黃金,因此,紙幣的法定含金量往往形同虛設。
所以在實行官方匯率的國家,由國家貨幣當局(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當局)規定匯率,一切外匯交易都必須按照這一匯率進行。在實行市場匯率的國家,匯率隨外匯市場上貨幣的供求關系變化而變化。 匯率對國際收支,國民收入等具有影響。
7. 外匯匯率與利率有什麼關系
匯率是說的國內的貨幣儲蓄利率比如我們去銀行做定存的利率,而匯率是內指本國對其他國家容的貨幣比率。
一般來說對內貶值對外升值也就是說一國貨幣如果國內提高利率了,那麼就說明是要抑制通脹,抑制國內貨幣的對內貶值,而一旦加息了,該貨幣對外就是升值的
8. 外匯和利率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在以往的宏觀調控政策中,利率政策處在核心地位。從利率與通脹率和匯率的關系看,主要是通過利率的升降來調控以匯率和通脹率為代表的內外平衡關系,即當通脹率上升時,內部需求會大於供給,相應引出貿易逆差,導致本幣貶值。因此在以往時代,當通脹率上升時,匯率是反向走勢,即會出現貶值。而提升利率,一方面可以抑制國內總需求水平上升,從而抑制了國內的通脹率,一方面也因為壓縮了國內需求,使進口得到抑制,同時促進了出口,本幣匯率由此得到提升。所以當加息對緊縮總需求發生了作用,使通脹率下降時,本幣匯率就會上升。
但是在新全球化時代,在中國出現了人民幣的「內貶外升」,即當通脹率與匯率出現同方向變動,在這樣的時代,如果繼續沿用以往的宏觀調控理論和工具,肯定不會收到以往的效果。
其一,從道理上說,在新全球化時代,由於中國與國際經濟已融為一體,而前面的分析也說明,中國的貿易順差增長和人民幣匯率提升是長期趨勢,這樣就會引來大量投機於人民幣升值的國際「熱錢」,而國際熱錢的成本是熱錢本幣的利率,收益率則是人民幣利率與匯率之和,所以人民幣利率的提升,也是熱錢收益率的提升,所以提升人民幣利率不僅不會減少國際熱錢的流入,反而會刺激熱錢更大規模地流入。而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是用基礎貨幣收購外匯,這樣就會導致因外匯流入增長所投放的基礎貨幣的增長,導致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央行加息的目的本來是為了通過抑制貨幣投放而達到緊縮總需求的目的,但因為熱錢流入的增加,投放的基礎貨幣反而被迫上升,所以加息這一舉措就變成了刺激貨幣投放的宏觀政策效果。由於加息引來的外匯流入更多,加息會提升本幣匯率這個結果沒變,但是由於貨幣供給規模更大了,對抑制通脹的目的來說,就是適得其反。
其二,從實證角度看,加息沒有收到預期效果。自2007年3月以來,央行已進行了6次加息,但通脹率到11月份已上升到6.9%的十年以來高點,廣義貨幣M2的增長率也從去年1月份的15.4%上升到11月的18.5%,所以很難認為若央行在今年繼續加息,會有能壓制住通脹率和貨幣增長率的那一天。
有人認為,去年國際熱錢的大量湧入,其主因不是央行加息,而是中國資本市場如股市和地產價格的大幅度攀升,這個判斷我認為是不對的,因為去年在央行進行6次加息之後,國際熱錢流入佔新增外匯儲備的比重是明顯上升了。如果以FDI加貿易順差為正當外匯流入,這兩者之和在2003~2006年佔新增外匯儲備的比重是74%,但2007年前9個月這個比重卻下降到63%,下降了10個百分點以上。顯然,熱錢比重上升與人民幣利率上升是同時發生的,但2003~2006年我們卻沒有看到這個情況,而地產價格的上升自2003年以來就很強勁,以至於到2005年國家不得不出台抑制地產價格的大量措施。股市的「大牛市」出現在2006年,而當年FDI加貿易順差比當年新增外匯儲備還高出了3%,所以如果國際熱錢是為了投機於中國的資產價格,那為什麼在本輪經濟增長高潮的前幾年我們看不到,卻偏偏在央行連續加息後出現了呢?所以人民幣利率上升與熱錢比重上升同時出現,不應看成是偶然現象,而是有著因果關系的。
其三,從國際上看,近年來由於日元利率很低而美元利率很高,所以引發了大量「套息」交易,國際上估計有近萬億美元。而去年以來,日本央行為了應對經濟過熱而開始進入加息通道,美聯儲則為了應對房地產泡沫崩潰所引發的衰退不得不減息,所以日元與美元間的套息交易被大量取消,表現為日元對美元的大幅度升值,目前已從2007年初的1:123上升到1:109,可見利率始終是影響國際資本流向的重要機制,而對美元與日元間的套息交易萎縮,國際上一般都是用兩國利率水平的相對變化來解釋,而未見有用美元資產價格作解釋的言論。那麼,如果在國際主要貨幣資本之間發生的流向變動是因為利率變動,在人民幣與主要國際貨幣之間的流向變動就會例外嗎?
此外從國際上看,發達國家對利率政策的使用也在發生變化,例如去年美、歐都出現了明顯較以前年份為高的通脹率,但是美國為了應對金融市場危機,不得不連續減息,而歐盟自2006年以來為應對經濟過熱已開始連續加息,但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威脅下,也不得不放棄了加息舉措。到去年12月,歐元區的廣義貨幣增長率已高達10.7%的歷史高峰,已經遠遠高出原先所設定的4.5%的年增長率,但目前仍在醞釀減息。可見,由於時代不同了,在發達經濟體中利率與通脹率的關系也在發生變化,而並不似以往那樣,出現了通脹率的抬升就必須得加息。
所以,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利率這個傳統宏觀調控工具在今天的作用,考慮新的宏觀政策工具組合。
重新認識匯率
如果利率調節宏觀總需求的能力在當代新經濟格局中被弱化,那麼哪個宏觀調節工具能取代?我認為首先考慮的應當是匯率。
在傳統經濟發展過程中利率的地位之所以特別突出,是因為利率對需求水平變動的影響最大,但這是在內需主導時代得出的經驗和理論。進入新世紀以來,雖然內需在中國的需求增長中仍是主導因素,但外需的增長速度顯然更快。從凈出口佔GDP的比重看,2006年為4.5%,去年一季度已上升到7.7%,二季度進一步上升到9.8%,三季度則超過了10%,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已經越來越大了,而且今後肯定還會上升。從工業化國家的歷史經驗看,美國在工業化過程中出口佔GDP的比重長期在9%左右,日本號稱出口導向型經濟,可戰後到70年代完成工業化的長期內,出口比重最高也只有16%,而中國目前已經達到40%,在未來時期進入到前面所提到的承接發達國家重工業轉移時代後,出口比重肯定還會上升,可見外需因素對中國工業化過程的影響,已經與以往的工業化過程完全不同了。而正是由於外需在中國需求的邊際變化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就使匯率在調節中國總需求水平方面,以及對國內通脹率的影響與控制能力方面,可能替代利率的地位。
具體地說,由於在新全球化時代中國面臨著日益增長的巨大外部需求,而提升匯率是出口企業的減收因素,出口企業為了維持原有利潤就得提高供貨價格,這樣就可能使發達國家對中國的出口需求發生轉移,從而達到緊縮總需求擴張的目的。然而在長期內保持較低匯率水平,是中國獲取更多新全球化利益,在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的重要條件,因此過快或過多地讓人民幣升值,從長遠看對中國並不是有利的選擇。但若因外需增長過快,過度拉升了中國的通脹率,導致中國內部經濟的不穩定性增強,提升匯率就是抑制國內通脹的重要宏觀調控手段,所以從新全球化時代所構成的新環境看,人民幣匯率的提升速度必須把握在不顯著快於其他主要發展中國家匯率上升速度的水平上,並兼顧國內經濟穩定增長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匯率就是平衡中國的全球化利益與保持國內經濟穩定增長關系的核心。
重新認識通貨膨脹問題
前面的分析已經指出,由於在中國這類發展中國家與當代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價格體系差距,而在新全球化時代市場的力量要糾正這個差距,所以主要發展中國家在長期內出現較高通脹率就會是一個長期趨勢。提升匯率是抑制通脹率的必然選擇,但會使中國喪失新全球化利益,所以是讓匯率較高對中國的長期增長有利,還是讓通脹率較高對中國的長期增長有利,就必須進行選擇。
以往的經濟理論通常認為,年均不足1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可以定義為「通縮」,1~3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是合理通脹,超過5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是顯著通脹,10個百分點以上是嚴重通脹,而若到幾十個百分點以上就是惡性通脹了。但是在新全球化時代,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有著巨大的價格水平差距,即便保持10%的通脹率也要30年左右才能與發達國家拉近價格水平,所以,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在長期內出現6%~8%之間的較高通脹率,可能是一個新全球化時代的特有現象,也是中國為了享受新全球化利益所必須支付的代價。不僅是在中國,在其他能夠享受到新全球化利益的國家,目前都在經濟增長率顯著提升的同時,也伴隨著較高的物價上漲率。例如印度,2007年經濟增長率達到18年來最高點,為9.2%,而去年前10個月的通脹率也上升到了6.7%,並不比中國低。近年來俄羅斯和越南的經濟增長率也顯著提高,去年前10個月前者的通脹率為10.8%,後者為8.1%,更高於中國。所以在新全球化時代,通脹率的合理水平至少在主要發展中國家都發生了變化,需要我們重新認識。
9. 請經濟學高手回答利率與匯率之間的關系
利息=本金*利率,利息是金額的概念,利率是一個比例!
首先,利率政策通過影響經常賬戶來影響匯率。當利率上升,信貸緊縮,貸款減少,投資和消費減少,價格下降,進口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出口增加,外匯需求減少,外匯供應增加,外匯匯率下降,而當地貨幣的匯率正在上升。與利率上升相反,當利率下降時,信貸擴張和貨幣供應量(M2)增加,刺激投資和消費,促使價格上漲,不利於出口,有利於進口。在這種情況下,外匯需求將增加,外匯匯率將上升,本幣的匯率將下降。實際利率下降導致匯率上升,人民幣匯率下降。
通過影響國際資本流動間接影響匯率。當一個國家的利率上升時,它將吸引國際資本流入,從而增加對當地貨幣和外匯供應的需求,導致當地貨幣匯率上升和外匯匯率下降。此外,一國的利率上升促進了國際資本流入的增加,而資本外流的下降減少了國際收支逆差,並支持了當地貨幣匯率的上升。與利率上升相反,當利率下降時,可能導致國際資本外流,增加外匯需求,減少國際收支順差,促進外匯匯率上升和下降。當地貨幣的匯率。
匯率變化對利率的影響匯率變化對利率的影響也是間接的,即通過影響國內價格水平和影響短期資本流動間接影響利率。首先,當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下降時,有利於促進出口,限制進口,提高進口商品成本,推高總體價格水平,導致國內價格上漲,導致實際利率下降。這種情況有利於債務人和債權人,導致借款資本的供需不平衡,最終導致名義利率上升。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上升,對利率的影響恰恰與上述相反。其次,當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下降時,往往會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導致人們預期該國的貨幣匯率會進一步下跌。在當地貨幣貶值的影響下,將導致短期資本外逃,國內資本供給減少將促進本幣的利率上升。如果當地貨幣的匯率下降,則預期匯率將反彈。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出現與上述情況相反的變化,即短期資本流入的增加將增加國內資本供應,導致本幣的利率下降。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下降可以改善該國的貿易條件,隨著貿易條件的改善,它將導致該國的外匯儲備增加。假設其他條件保持不變,外匯儲備增加意味著國內資金供應增加,資金供應增加將導致利率下降。相反,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上升將導致該國的外匯儲備減少,則可能導致國內資金供應減少,而資金供應的減少將影響利率。
(9)外匯和利率的關系擴展閱讀
利率對匯率的傳導機制
1、經常賬戶方面。利率變化通過影響企業成本進而影響出口,引起國際收支變化,最終影響匯率變動。如利率上升時,企業成本增加,使出口商品競爭力下降,出口額減少,引起國際收支轉向逆差,帶來本幣貶值壓力或直接導致本幣匯率下跌。
2、資本賬戶方面。利率變化通過影響套利資本流動,引起國際收支變化,最終影響匯率變動。如利率上升,國際資本大量流入,增加對本幣的需求,國際收支轉向順差,帶來本幣升值壓力或直接導致本幣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