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國民政府大量發行法幣會導致外匯儲備和黃金儲備枯竭
因為通貨膨脹過快,導致法幣沒有交換價值,只能用外匯和黃金進行國際貿易。
B. 中國銀行的前身叫什麼銀行
中國銀行的歷史沿革
中國銀行正式的說法是1912年1月24日由孫中山總統下令,批准成立。1912年2月5日正式開業的。筆者所在的山東,也於1913年成立了魯行,而筆者服務的中國銀行煙台分行,則成立於1913年12月1日,去年剛剛度過了她的九十年華誕。
其實中國銀行的前身是1905年清政府成立的戶部銀行。在1908年的時候改為大清銀行,負責整理幣制,造幣,發行紙幣,整理國庫,行使中央銀行權利,並添股招商。這是清政府「與國際接軌」的嘗試。
但在一般公開發布的資料上,很少提及這一段歷史,中國銀行本身也否認與大清銀行的歷史沿革和承繼關系,其中有一條原因就是,清政府曾經通過大清銀行對外借了很多債,而國民政府不打算繼承這些債務。
中國銀行成立後,繼續擔負中央銀行職責,到了1928年,國民政府另立央行,特許中國銀行為國際匯兌銀行。中國銀行一開始就走國際化道路,先後分別在香港,倫敦,大阪,新加坡,紐約等地設立海外分支機構。
舊中國的中國銀行是官商合辦的股份制銀行,早期的中國銀行在限制北洋軍政府開支,抵制袁世凱停兌令,支持民族經濟發展,組織愛國華僑支援國內抗戰等方面作了很多工作。
35年之後,中國銀行的實際控制權已經落到四大家族中,成了官僚資本主義聚斂財富的工具,是中行歷史上的一個污點。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了中國銀行,1950年1月,周恩來總理向我國駐港機構發布保護財,聽候接管的命令。中國銀行香港分行響應周總理的號召,率先起義,宣布接收北京總管理處的領導,不久,倫敦,新加坡,雅加達,吉隆坡,卡拉奇,孟買,加爾各答,仰光等分支機構紛紛宣布接受國內總管理處的領導,為新中國保存了大量的海外資產。此後,中國銀行成了新中國金融體系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50年四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劃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
53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作為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
社會主義革命合建設時期,中行作為人民銀行領導的一個職能部門,(沈陽先生看清楚了),利用信貸、結算、匯率等多種手段促進外貿的發展,使我國外匯收入不斷增加;積極參加反對凍結美元資產的斗爭,地址美國政府對我國實行的經濟封鎖;支持交通部門逐步建立遠洋船隊,支持企業通過進口設備合遠材料來增加產量合質量;認真履行國家外匯專業銀行的職責,加強外匯管理發展與國際金融界的交往。
79年3月,中行從人民銀行分設,成了了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局對外兩塊牌子,內部一套機構,直屬國務院領導,由人民銀行代管。
83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央行職能,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局分設,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人民銀行領導下的國家四大專業銀行之一,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到此時中國銀行的身份才發生的根本性的變化,由人民銀行的一個分支部門,由國家金融管理機關,向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轉變。同樣人民銀行也在這時身份發生的轉變,由即辦業務又承擔管理的綜合銀行向專職的中央銀行轉變。剝離的經營部分,就是今天的中國工商銀行。
隨後,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國家放寬對各家銀行經營領域的控制,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國家外匯由外管局經營,各外匯指定銀行在外匯業務經營方面享有平等地位,這打破了中國銀行在外匯業務方面的壟斷地位,這也標示中國銀行正式結束了國家外匯管理機構的歷史使命,完成了向綜合性商業銀行的轉型。
從94年到2004年這10年間,中國銀行憑借悠久的歷史,廣泛的海外網路,出眾的實力合國際金融,外匯業務優勢,使中國銀成為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銀行,盈利總額在國內銀行中一直居於首位。許多權威的國際金融雜志一致認為,中國銀行使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中員工數量最少,盈利能力合抗風險能力最強的銀行,人均利潤,人均資本合人均資產各項指標均居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之首。
中國銀行的榮譽:
一、連續14年入選《財富》評選的世界500強企業,2003年排名332位。
二、英國《銀行家》雜志2003年7期,按核心資本排名全球1000家大銀行中,中行以219.16億美元核心資本列第15位。
三、英國《銀行家》雜志評為「2003年度中國最佳銀行」
四、《歐洲貨幣》雜志評為2002「中國最佳銀行」
五、美國《環球金融》雜志「2002年中國最佳貿易融資銀行」及「2002年中國最佳外匯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