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堵車500公里損失數億歐元,法國這次真「癱」了嗎
法國自1995年以來經歷的來最大罷工陷自入了「拉鋸戰」主張養老金制度改革的法國政府和反對相關改革的工會組織沒有相互讓步,導致了尚未結束的大罷工。
乘客「沒有車可坐」,在交通堵塞中行駛500公里
「法國24」國際新聞電視台和法國國營電視台2日評論稱,雖然罷工主要集中在公共交通領域,但持續的交通癱瘓將直接影響經濟。罷工於12月5日開始的當天,法國中小企業聯合會主席阿斯蘭(Aslan)對媒體表示,僅當天的運輸罷工就將給法國帶來4億歐元的經濟損失,巴黎周邊地區的損失尤為嚴重,占總損失的一半。他還表示,如果罷工繼續,法國經濟將遭受更嚴重的損失。
❷ 1987年的股市崩潰
1987年10月17日(星期日)晨,美國貝克財長在全國電視節目中一語驚人:如果聯邦德國不降低利率以刺激經濟擴展,美國將考慮讓美元繼續下跌。10月19日,星期一,華爾街立刻掀起了一場震驚西方世界的風暴:紐約股票交易所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狂瀉508點,6個半小時之內,5000億美元煙消雲散!
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始瘋狂了,道·瓊斯指數直線下降,早市開盤半小時下跌93.18點,不到一個半小時,暴跌320.1點,降至2045.33點。中午, 道指突然又急速反彈100點,但到了下午,美國國防部長宣布美國周日擊毀了一座伊朗石油鑽井平台,出於對海灣戰爭突然升級的擔心,使證交所出現更大的拋售狂潮。從2點45分開始到收盤,道·瓊斯指數平均每17秒下跌一點。道指像著魔似地下跌。到收盤時,5000億美元——一筆相當於法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股票面值化為烏有。
在10月19日的一個交易日里,道指狂跌508.32點,降至1738.81點,跌幅達22.62%,大大超過1929年10月28日華爾街狂跌的12.8%的跌幅。
頓時,恐慌瘟疫開始在股民中蔓延開來,華爾街在顫抖。倫敦、東京、蘇黎世等金融市場也都在顫抖……
倫敦:《金融時報》100種股票平均指數一天暴跌249.6點,跌幅為10.8%,降至2032.6點,轉眼損失高達500億英鎊,相當於倫敦股市總值的10%。
東京:225種日經股票下跌3836點,跌幅達14.9%創下跌市的歷史記錄。
巴黎:股票交易所指數下跌10%。
香港:聯合交易所內的股票暴跌420.81點,交易額達4萬億港元。
法蘭克福:商業銀行的60種股票指數出現大幅度的下跌,跌了132.5點,降至1744.1點,跌幅達7.6%
星期二清晨, 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搶在華爾街開盤之前,發表聲明,宣布了美聯儲將執行其中央銀行的職責,保證向全國各商業銀行提供充足資金的決定。這步棋同1929年中央銀行在緊急關頭收緊信貸的步驟剛好相反。
貝克財長的助手爭分奪秒地給企業界巨擘們挨個撥電話,唯恐他們中的某位漏掉了這條消息。「定心丸」立刻奏效。兩家主要商業銀行隨即宣布降低優惠利率。中央銀行的承諾,使那些在華爾街股市掛牌的許多企業重樹信心……
白宮決策性的會議正在緊鑼密鼓之中。格林斯潘和兩位貝克都奉勸總統盡快同意增加稅收。危機到底迫在眉睫。總統終於作出讓步,答應就增加稅收和削減財政赤字問題盡快同國會兩院領袖會晤。
此後,華爾街的道指出現明顯反彈,與此同時,倫敦、東京的股市也都有所起色。
美國財政部官員稱10月19日的股市大暴跌是歷史上罕見的財富大毀滅毫不為過,因為西方股市僅僅在10月19日這一天,就使15000億的美元財富化為烏有,而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毀於戰爭的財富價值才不過為360億美元。
在這場財富大毀滅的災難中,無論是腰纏萬貫的富商還是手持血汗股的普通人,都在劫難逃,很多人甚至陷入絕境。
華爾街股市崩潰使消費者痛苦地重估自己的地位,股市崩潰後近6個月,恐慌情緒才稍有減輕。
❸ "1929年大崩盤"具體指什麼事件
世界經濟大危機
資本主義經濟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嚴重的周期性世界經濟危機。首先爆發於美國。1929年10月28日紐約股票市場價格在一天之內下跌12.8%,大危機由此開始。緊接著就是銀行倒閉、生產下降、工廠破產、工人失業。大危機從美國迅速蔓延到整個歐洲和除蘇聯、蒙古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遭遇的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深刻的經濟危機。
中文名:世界經濟大危機
外文名:The Great Depression
時 間:1929年-1933年
起源地:美國
開始標志:「黑色星期四」
表 現:銀行倒閉、生產下降、工廠破產等
影 響: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范 圍:由美國向全世界蔓延
概論
世界經濟大危機又稱「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Capitalistic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1929~1933 )或「30年代大危機」(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是指1929—1933年間發生的、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波及范圍最廣、打擊最為沉重的世界經濟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曾經歷了20世紀20年代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但隨著各國進行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以及開展「產業合理化」運動,生產迅速擴大,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卻在相對縮小,這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銳。從1929年起,資本主義世界陷入歷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經濟大危機。危機首先在實力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爆發,然後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國紐約股市的大暴跌,成為此次大危機的導火線。這次危機歷時近五年,其間資本主義各國工業生產劇烈下降,各國企業大批破產,失業人數激增,失業率高達30%以上。資本主義農業危機與工業危機相互交織激盪,農副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農業生產嚴重衰退。同時國際貿易嚴重萎縮,各國相繼發生了深刻的貨幣信用危機,貨幣紛紛貶值,相繼廢止了金本位制,資本主義國際金融陷入混亂之中。由於商品嚴重滯銷,市場問題變得異常尖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爭奪市場的斗爭日益激烈。1933年危機逐漸結束。此後,資本主義世界又出現了五年左右的持續蕭條。這次經濟大危機還加速了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發展,使這些國家走上了對內強化軍事統制、對外大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處於的相對穩定時期,進入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爆發原因
具體原因
生產(供給)和銷售(需求)的矛盾。
①貧富差距過大: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人民相對貧困,購買力低於生產能力。
②信貸消費過度膨脹,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加劇生產與銷售的矛盾。
③股票投機過度,股票無法反映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造成經濟虛假繁榮,掩蓋了矛盾。
④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的影響,使整個社會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
根本原因
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
股票投機活動猖獗,掩蓋了生產和銷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
各國國內政策失誤,即經濟危機是自由放任政策的產物。
導火線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股市暴跌。
爆發標志
1929年10月28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潰。
危機表現
(1)工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危機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37.2%,其中美國下降40.6%,法國下降28.4%,英國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國家的生產退回到20世紀初或19世紀末的水平。
(2)企業大批破產,工人大量失業,經濟損失嚴重。危機時期,倒閉的企業數,美國達14萬家(另外還有近1萬家銀行),德國為6萬家,英國為3.2萬家。資本主義世界的全失業工人超過3000萬,加上半失業者,則達4000~4500萬。1932年,按完全失業工人計算的失業率,德國為43.8%,美國為32%,英國為22%。由於股價暴跌和生產停工而遭受的經濟損失達2600億美元,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損失。
(3)世界商品市場急劇萎縮,關稅戰、貿易戰加劇。美國於1930年將應稅進口商品平均稅率提高到53.2%;英國從1932年起實行帝國特惠制;德國限制進口量;法國實行進口配額制。結果,1929~1933年間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額縮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4)世界貨幣秩序遭到破壞,金本位制崩潰。1931年7月,德國實行外匯管制;同年9月,英國率先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匯率自由浮動,與黃金脫鉤;美國於1933年限制黃金出口和私人擁有黃金,實行美元貶值;法國於1933年籌組金集團,失敗後於1936年也放棄了金本位制。到20世紀30年代中,幾乎所有國家都放棄了金本位制,逐漸形成英鎊區、美元區和法郎區,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瓦解了。30年代大危機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是個沉重的打擊。世界工業生產直到1936年才恢復到1928年水平。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大大激化了。大危機進一步表明,現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容納不了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美、德、英、法等國為了維持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大力實行生產關系的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私人壟斷資本進一步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
危機特點
特點:
世界經濟大危機
編輯 鎖定
資本主義經濟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嚴重的周期性世界經濟危機。首先爆發於美國。1929年10月28日紐約股票市場價格在一天之內下跌12.8%,大危機由此開始。緊接著就是銀行倒閉、生產下降、工廠破產、工人失業。大危機從美國迅速蔓延到整個歐洲和除蘇聯、蒙古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遭遇的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深刻的經濟危機。
中文名
世界經濟大危機
外文名
The Great Depression
時 間
1929年-1933年
起源地
美國
開始標志
「黑色星期四」
表 現
銀行倒閉、生產下降、工廠破產等
影 響
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范 圍
由美國向全世界蔓延
目錄
1 危機概論
2 危機背景
3 爆發原因
▪ 具體原因
▪ 根本原因
▪ 直接原因
▪ 政策原因
4 導火線
5 爆發標志
6 危機表現
7 危機特點
8 危機影響
9 新政救治
▪ 背景
▪ 階段
▪ 內容
▪ 實質
▪ 評價
危機概論編輯
世界經濟大危機又稱「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Capitalistic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1929~1933 )或「30年代大危機」(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是指1929—1933年間發生的、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波及范圍最廣、打擊最為沉重的世界經濟危機。
世界經濟大危機 (6張)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曾經歷了20世紀20年代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但隨著各國進行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以及開展「產業合理化」運動,生產迅速擴大,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卻在相對縮小,這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銳。從1929年起,資本主義世界陷入歷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經濟大危機。危機首先在實力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爆發,然後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國紐約股市的大暴跌,成為此次大危機的導火線。這次危機歷時近五年,其間資本主義各國工業生產劇烈下降,各國企業大批破產,失業人數激增,失業率高達30%以上。資本主義農業危機與工業危機相互交織激盪,農副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農業生產嚴重衰退。同時國際貿易嚴重萎縮,各國相繼發生了深刻的貨幣信用危機,貨幣紛紛貶值,相繼廢止了金本位制,資本主義國際金融陷入混亂之中。由於商品嚴重滯銷,市場問題變得異常尖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爭奪市場的斗爭日益激烈。1933年危機逐漸結束。此後,資本主義世界又出現了五年左右的持續蕭條。這次經濟大危機還加速了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發展,使這些國家走上了對內強化軍事統制、對外大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危機背景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處於的相對穩定時期,進入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爆發原因編輯
具體原因
生產(供給)和銷售(需求)的矛盾。
①貧富差距過大: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人民相對貧困,購買力低於生產能力。
②信貸消費過度膨脹,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加劇生產與銷售的矛盾。
③股票投機過度,股票無法反映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造成經濟虛假繁榮,掩蓋了矛盾。
④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的影響,使整個社會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
根本原因
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
股票投機活動猖獗,掩蓋了生產和銷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
各國國內政策失誤,即經濟危機是自由放任政策的產物。
導火線編輯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股市暴跌。
爆發標志編輯
1929年10月28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潰。
危機表現編輯
(1)工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危機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37.2%,其中美國下降40.6%,法國下降28.4%,英國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國家的生產退回到20世紀初或19世紀末的水平。
(2)企業大批破產,工人大量失業,經濟損失嚴重。危機時期,倒閉的企業數,美國達14萬家(另外還有近1萬家銀行),德國為6萬家,英國為3.2萬家。資本主義世界的全失業工人超過3000萬,加上半失業者,則達4000~4500萬。1932年,按完全失業工人計算的失業率,德國為43.8%,美國為32%,英國為22%。由於股價暴跌和生產停工而遭受的經濟損失達2600億美元,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損失。
(3)世界商品市場急劇萎縮,關稅戰、貿易戰加劇。美國於1930年將應稅進口商品平均稅率提高到53.2%;英國從1932年起實行帝國特惠制;德國限制進口量;法國實行進口配額制。結果,1929~1933年間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額縮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4)世界貨幣秩序遭到破壞,金本位制崩潰。1931年7月,德國實行外匯管制;同年9月,英國率先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匯率自由浮動,與黃金脫鉤;美國於1933年限制黃金出口和私人擁有黃金,實行美元貶值;法國於1933年籌組金集團,失敗後於1936年也放棄了金本位制。到20世紀30年代中,幾乎所有國家都放棄了金本位制,逐漸形成英鎊區、美元區和法郎區,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瓦解了。30年代大危機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是個沉重的打擊。世界工業生產直到1936年才恢復到1928年水平。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大大激化了。大危機進一步表明,現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容納不了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美、德、英、法等國為了維持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大力實行生產關系的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私人壟斷資本進一步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
危機特點編輯
特點
具體表現
涉及范圍特別廣 影響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造成工業、農業、商業和金融部門的危機
持續時間比較長
從1929年到1933年,前後共5個年頭
破壞性特別大 1933年與1929年相比,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成產下降了1/3以上,資本主義世界貿易總額縮減了2/3
危機影響編輯
(1)經濟上的調整惡化國際關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困境,紛紛提高關稅,實行貨幣貶值等。這些做法導致世界經濟進一步陷入混亂,國際關系也日趨惡化。
(2)引發政治危機: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曠日持久,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泛濫,資本主義面臨著嚴重的
羅斯福
政治危機,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
新政救治編輯
背景
(1)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導致危機更加嚴重。
(2)羅斯福當選總統,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加強對經濟干預,獲得支持。
階段
(1)1933—1935年為第一階段,著重調整與恢復經濟。
(2)1935年以後為第二個階段,著重改革,實施救濟則貫穿「新政」全過程。
內容
(1)整頓財政金融:主要是通過整頓銀行、統制貨幣、改革銀行體系等措施,恢復銀行正常的信貸活動,重建人們對銀行的信心。
(2)調整工業生產:國會通過了《全國工業復興法》以及其他一些法規,力圖消除生產過剩,復興工業(藍鷹計劃)。
(3)調節農業生產:政府採取各種措施減少耕地面積和農產品產量,並規定由政府收購剩餘農產品以控制市場價格。
(4)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政府通過了《社會保障法》,採取社會保障措施,對失業者、老人和殘廢者給予一定的保險金。興辦公共工程,提供就業機會。
實質
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性調整,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
評價
(1)新政使美國從嚴重的經濟危機中走出來,國民經濟狀況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羅斯福新政緩和了社會矛盾,使美國避免了像德國、日本那樣走上法西斯道路,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
(3)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即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種體制對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新政標志著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時代,進入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
(4)新政只是一種政策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因此就不可能解決導致經濟危機爆發的資本主制度的基本矛盾,也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特點:涉及范圍特別廣,涉及范圍特別廣,涉及范圍特別廣
具體表現:
1、影響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造成工業、農業、商業和金融部門的危機
2、 從1929年到1933年,前後共5個年頭
3、 從1929年到1933年,前後共5個年頭
危機影響
(1)經濟上的調整惡化國際關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困境,紛紛提高關稅,實行貨幣貶值等。這些做法導致世界經濟進一步陷入混亂,國際關系也日趨惡化。
(2)引發政治危機: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曠日持久,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泛濫,資本主義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
新政救治
背景
(1)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導致危機更加嚴重。
(2)羅斯福當選總統,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加強對經濟干預,獲得支持。
階段
(1)1933—1935年為第一階段,著重調整與恢復經濟。
(2)1935年以後為第二個階段,著重改革,實施救濟則貫穿「新政」全過程。
內容
(1)整頓財政金融:主要是通過整頓銀行、統制貨幣、改革銀行體系等措施,恢復銀行正常的信貸活動,重建人們對銀行的信心。
(2)調整工業生產:國會通過了《全國工業復興法》以及其他一些法規,力圖消除生產過剩,復興工業(藍鷹計劃)。
(3)調節農業生產:政府採取各種措施減少耕地面積和農產品產量,並規定由政府收購剩餘農產品以控制市場價格。
(4)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政府通過了《社會保障法》,採取社會保障措施,對失業者、老人和殘廢者給予一定的保險金。興辦公共工程,提供就業機會。
實質
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性調整,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
評價
(1)新政使美國從嚴重的經濟危機中走出來,國民經濟狀況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羅斯福新政緩和了社會矛盾,使美國避免了像德國、日本那樣走上法西斯道路,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
(3)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即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種體制對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新政標志著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時代,進入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
(4)新政只是一種政策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因此就不可能解決導致經濟危機爆發的資本主制度的基本矛盾,也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❹ 「奢侈」的法國經濟要崩潰了嗎
應該是法國畢竟中國對於法國的需求無非是服裝和香水之類的奢侈內品牌基本只有一些貴族白容領才會去消費但是中國對於法國輸出的產品。都是廉價的必須日用品,生活必備的。想想看,沒了低價又質量好的中國製造,只能去買別的國家的產品。就演算法國人都有錢吧,心理上價位的落差也是很大的。如果讓中國人用習慣了盜版突然都強制買正版,你說痛苦究竟是誰大一些?
❺ 世界的股市共有過幾次大崩盤
歷史上著名的三次崩盤
有時投資者是非理性的(歷史上著名的三次崩盤)
1636年發生在荷蘭的崩盤故事,雖然距今已有360多年,但仍然是人們了解投資者非理性的最好例子。這個故事最有意義的一方面是,雖然它是世界證券交易史上最大的崩盤之一,雖然它將整個國家投入歇斯底里的狀態,雖然其後果也是破產和蕭條,但是,投資對象既不是股票,也不是債券或商品期貨,而是鬱金香球莖。
鬱金香第一次出現在歐洲是1559年的事情,當時參議員赫華待特別喜好收集奇花異草,有朋友從君士坦丁堡給他送來一箱鬱金香球藝,他把這些鬱金香種在他在德國奧格斯堡的花園里。這些鬱金香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隨後幾年鬱金香在上層社會越來越流行,尤其是在德國和荷蘭,以極高的價錢從君士坦丁堡定購部金香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到了1634年,這種時尚越來越流行,從那年開始,荷蘭富裕階層認為,缺少鬱金香是沒有品位的象徵。
鬱金香價格年年上漲,最後達到天文數字。根據最狂熱時的原始記載,對於一種被稱為「永遠的奧古斯塔斯」的稀少名
貴的鬱金香,每個球莖的價格相當於:4600弗羅林(當時荷蘭貨幣單位)、一輛新馬車、兩匹母馬,以及全套馬具。 那個時代一頭肥壯的公牛才值120弗羅林,4600弗羅林是一大筆財富。另外一種被稱為「總督」的稀有品種鬱金香.一株的價格是:24車的糧食、8頭肥豬、4頭奶牛、4桶啤酒、l000磅奶油和幾噸的奶酷。到了1636年,對鬱金香球莖的需求激增,人們開始在荷蘭好幾座城市進行交易。不僅僅是富人買鬱金香球莖,代理人和投機客也開始介入。價格即使有微小的一點下跌他們就買進.然後賣出獲利。為了促進保證金交易,鬱金香球莖期權交易也應運而生,保證金可以低至10%一20%。各行各業的普通百姓也開始賣掉他們自己的資產,投入到這個極有誘惑力的市場。
荷蘭部金香的繁榮還引起了國外的注意,資本開始流入這個市場。這些資本不僅僅托起了鬱金香的價格.同時還哄抬了土地、不動產和高檔消費品的價格。財富膨脹,一些暴發戶也加入到上層社會的行列。這些新貴由投機鬱金香而富,並且把掙來的錢又投入到鬱金香的買賣中去。傳說烏得勒文(荷蘭城市名)的一個配酒師,願意為了三個鬱金香球莖而賣掉他的酒廠。
到了九、十月份,一種久違的感覺開始蔓延:困惑和懷疑。怎麼能夠確信三個鬱金香球莖競然相當於一座釀酒廠的價格?人們開始忍住笑容。誰說過鬱金香球莖價值無限??於是,市場出現恐慌,價格開始崩潰。
很多暴發戶不得不面臨這樣一種殘酷的事實:在他們手裡的僅僅是沒有任何人想要的鬱金香球莖,更不用說歸還經紀人的現金貸款。政府不得不尋求折中方案.宣布1636年以前簽訂的所有鬱金香合約都無效,而1636年以後的合約只按原價的l0%執行。但是,實際價格比l0%還低,破產的人數越來越多。直到很多年以後.荷蘭才逐漸從鬱金香崩盤後的大蕭條中恢復過來。
第二個有教育意義的市場非理性例子是發生於18世紀英國的投機事件。1841年,查爾斯?邁可在《極度流行的幻覺和群眾性癲狂回憶錄》中描述了這件事。
後來被稱為「南海泡沫」的這家公司成立於1711年,當時牛淖伯爵成了南海公司,由那個時代的一些商人給予經濟支持(這個公司的正式全稱是「促進大不列頗商人在南海及美洲其他地區漁業發展管39公司」)。公司得到1000萬英鎊的英國國債支持,年息確保6%,並且壟斷和拉丁美洲的貿易往來。
公司成立不久,有關它生意上的極高的、難以且信的盈利能力的傳言四起,當時英國商品可以和秘魯及墨西哥的金銀直接進行以貸易貸交易,而秘魯和墨西哥的金礦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實際情況是,西班牙殖民當局每年只允許一輪英國船隻停靠,以四分之一的利潤和5%的貨物作抵押。在股票交易所,南海公司股票的表現平平淡談,價格經常是誨個月只有兩三個點的波動。
1717年,英掐格蘭國王建議國債可以再次「私有化」。國家的兩個最大金融機構英格蘭銀行和南海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經過國會的熱烈討論,最後表決允許南海公司更多的負債經營,其年息為5%。但是,1719年發生在法國的一件事對這個英國公司產生了重大影響,一個極其聰明的叫做約翰?羅的人,在巴黎成立了一家名為「西方協會」的公司,從事北美密西西比州的拓殖開發和往來貿易。對該公司的投機炒作使得它的股價很快從1719年8月9日的466法郎因升到12月2日的l705法郎。買家除了法國人外,還有瘋狂的外國人,以至於英國公使請求女工陛下的政府採取措施禁止英國資金流人法國證券交易所的「密西西比泡沫」。密西西比泡沫於1719年12月2日見頂,隨後的崩盤引發大量資金迴流英國,尋找下一個操作目標。
密西西比事件給英國南海公司股票持有者提供丁一個絕妙機會,他們現在願意接受英國的全部債務。1720年1月22日,英國下議院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考慮這個建議。盡管有很多警告的聲音,但2月2日下議院還是通過了上交國會的議案。該議案建議進一步推進南海公司的資本化,投資者對此歡欣鼓舞,幾天時間股價因升至176英鎊,這其中還有法國資本的貢獻。當議案還在辯論之中時,新的傳言又開始流行,公司的利潤好得不得了,股價進一步漲到317英鎊。1720年4月7日,議案最終獲得通過.但是,第二天,投資者獲利回吐,股價從307典鎊下跌到278英鎊。
即使在這個價格水平上,公司的創始人和合夥人仍然能夠獲得投資收益,這個收益以那個時代的標准來衡量是巨大的,更何況這是一個事實上已經停止活動的公司。但是,這更加刺激了他們的胃口,4月12日,新的傳言又開始出現,要以每股300英鎊的價格發行100萬英鎊的新股。這次新股發行經過兩次公開認購.幾天後股價漲到340英鎊。公司隨即宣布,無論新老股票,每股都可獲得10%的紅利,而母公司將以每股400英鎊的價格再發行l00萬英鎊的新股。這次同樣獲得超額認購,但公司自身還是處在停頓狀態。
在1717一1720年問,南海公司泡沫大大刺激了創業精神,股票市場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越來越多的股票提供新的「概念股發行」。有很多類似「西方協會」和「南海公司」的公司,什麼都不幹,僅僅出售計劃、概念和希望。這些公司在登記成立時完全沒有實際業務,由所計劃的業務領域的新手管理。人們搶購股票,價格直線上升。股票投機不僅僅是富人的游戲:所有人都加人進來.無論男女老幼。這些公司很快獲得流行的名稱「泡沫」,因為公司的創立者在股票上市幾天或幾周內就賣出他們持有的股份,以牟取暴利。剩下可憐的投資者套牢在高高的價位上,而公司名存實亡。
1720年6月11日,國王宣布這些公司的一部分為「公共害蟲」,禁止交易它們的股票.違者將受到罰款處理。共有104家被禁止的公司,包括下列虛構的經營活動:
●改善制皂工藝。
●從鉛中提煉銀。
●購買和組裝船隻以肅清海盜。
●將水銀轉化為可鍛造的精細金屬。
盡管政府努力抑制泡沫.但新的泡沫每天還在產生,投機活動持續升溫。1720年5月28日,南海公司——這個最早最大的泡沫——的股價達到550英鎊。這個價格已經超出入們的想像,6月份價格超過700英鎊,這段時間股價變化特別神經,大起大落。6月3日中午,價格跌到650英鎊,下午又漲回750英鎊。很多大的投資者利用這個夏天的高價位賣出股票,轉而將獲得的利潤投入到其他各行各業.包括土地、商品、房地產及其他股票。但是,另外一些買進南海公司股票的投資者,這其中包括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在南海公司股票早期價格上升階段,他就賣出所有股票,獲利5000英鎊。但是,在盛夏期間,他又買了回來,這筆交易使他虧損了20000英鎊。
6月初,南海公司股價再創新高,經過一陣短暫的令人眩暈的變化,1720年6月24口,南海公司股價達到每股1050英鎊。只有極少數人明白,離投資者逃頂的時間已經不遠了。那些明白人是公司的創始人和董事局成員,他們利用這個夏天高高在上的股價成功甩綽自己手中的股票。到了8月初,公司的真相已經開始在普通投資者而前敗露,股價逐級盤跌。
8月31日,公司管理層宣布將連續12年每年支付50%的紅利。這將完全傷空公司,但是這並沒有減輕投資者與日俱增的緊張和不安。9月1日,股價繼續下跌。兩天後,股價跌到750英鎊.崩盤由此開始。股價在這個月的剩餘交易日飛沉直下,9月24日,南海公司銀行宣布破產,股價開始加速下跌。該月的最後一天,股價為150英鎊.一個月內下跌了85%。
南海公司崩盤後,銀行和證券經紀人遇到圍攻。很多人向銀行借貸買進大量南海公司股票,金融界遭遇一系列的破產風暴。南海公司最終於1855年被解散。公司股票轉換為公債。在該公司140年的歷史中、它從來沒有真正成功地從事過任何上規模的南海地區貿易。
第三個有教育意義的市場非理性例子是發生美國。1929年華爾街的崩盤結束了歷史上一幕最大的瘋狂投機。
❻ 法國是如何崩潰在德國法西斯的鐵蹄之下的
法國保羅·雷諾內閣改組後,馬克西姆·魏剛將軍接替甘未林任法軍總司令。魏剛上台後即在索姆河和埃納河一線倉促構築「魏剛防線」,准備據險防守,阻止德軍南下。1940年6月3日,德國空軍向法國的機場和後方實行密集突擊,摧毀法軍飛機約900架,奪取了制空權。6月5日拂曉,德軍以143個師的兵力,對「魏剛防線」發動大規模進攻,開始了法蘭西戰役的第二階段。德軍僅用3天時間就突破「魏剛防線」,進攻矛頭直指巴黎。正當德軍向法國腹地推進,其先頭部隊進抵巴黎西郊時,一直自稱「非交戰國」的義大利趁火打劫,於6月10日出動32個師,越過阿爾卑斯山侵入法境,給法國背後一刀。面對險惡的局勢,法國政府並未號召和組織人民奮起抵抗。6月11日,法國政府遷到圖爾,宣布巴黎為「不設防城市」。6月13日,雷諾政府正式向德國提出停戰請求。6月14日,德軍兵不血刃佔領巴黎,埃菲爾鐵塔上掛起了法西斯德國的田字旗。同日,法軍的馬其諾防線被突破,雷諾政府又從圖爾遷至波爾多。6月17日,德軍進至德法邊境萊茵河畔,攻佔了斯特拉斯堡,近50萬法軍被圍,除小部逃至瑞士外,全部被殲。在法國面臨崩潰之際,美國總統羅斯福對法國政府6月10日發出的求援電報,僅以同情的方式作答。英國政府也表示不能派出大量空軍支援。6月16日晚,雷諾政府辭職,投降派貝當接任總理。6月20日,貝當政府正式向德國呼籲停戰求降。兩天後,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一節火車車廂里,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向協約國投降、簽署停戰協定的同一地點,法國全權代表查理·亨茨格和德國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凱特爾在停戰協定上簽了字。法國被迫接受了德國提出的苛刻的停戰條件。6月24日,法國—義大利停戰協定在羅馬簽署。按照德法停戰協定,法國軍隊全部被解除武裝,並把武器交給德國;法國被肢解成兩部分:佔領區和非佔領區。約佔法國領土3/5的北部富庶工業區和比斯開灣沿岸,由德軍直接佔領,法國負擔佔領軍的全部費用。非佔領區主要是南部和西部農業區,由貝當傀儡政府統治。7月1日,貝當政府遷往維希。維希政府實際已淪為德國的附庸。接著,大法奸、賣國賊皮埃爾·賴伐爾出任總理,廢除了1875年的憲法,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宣告覆亡。一個擁有5000萬人口、號稱「頭號陸軍大國」的法蘭西,僅在戰爭爆發6周內便一敗塗地,淪於德國法西斯的鐵蹄之下。
❼ 有沒有其他國家歷史上的房價崩盤的記錄
有,1993年日本房價全面崩盤。
日本房價的崩盤源於1985年簽定的"廣場協議",協議決定同意美元貶值。為刺激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中央銀行採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政策,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
到1991年後,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後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
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個人紛紛破產,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
(7)法國股票崩盤擴展閱讀
日本房產崩盤的原因
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產價格已飆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當時,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
到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一般工薪階層即使花費畢生儲蓄也無力在大城市買下一套住宅,能買得起住宅的只有億萬富翁和極少數大公司的高管。
1991年後,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後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個人紛紛破產,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
從後果上看,20世紀90年代破滅的日本房地產泡沫是歷史上影響時間最長的一次。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擊了房地產業,還直接引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
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陷入了長達15年的蕭條和低迷。即使到現在,日本經濟也未能徹底走出陰影。
人們常稱這次房地產泡沫是「二戰後日本的又一次戰敗」,把20世紀90年代視為日本「失去的十年」。
❽ 什麼是股市崩盤,中國股市崩過兩次盤嗎
現有的股民全部被套,沒有新股民入場,當被套的股民開始只知道割肉賣股票,而不肯買股票時,就會造成惡性循環,持續下跌,最終造成股市關門,即崩盤。
中文名
崩盤
體育競技
籃球比賽上常說的末節崩盤,常指一方在前三節比賽領先的大好形勢下,最後一節被對手打崩潰,最終導致翻盤。如休斯頓火箭隊又犯了比賽後期「不給力」的老毛病,在前三節領先16分的大好局面下末節崩盤,被新奧爾良黃蜂隊拖入加時,最終105:110負於對手。
誘發原因
崩盤即證券市場上由於某種原因,出現了證券大量拋出,導致證券市場價格無限度下跌,不知道什麼程度才可以停止。這種大量拋出證券的現象也稱為賣盤大量涌現。
發生條件
引發股市崩盤的直接原因很多,但起碼應具備以下條件之一:
1.一國的宏觀經濟基本面出現了嚴重的惡化狀況,上市公司經營發生困難;
2.低成本直接融資導致「非效率」金融以及「非效率」的經濟發展,極大地催生泡沫導致股價被嚴重高估。
3.股票市場本身的上市和交易制度存在嚴重缺陷,造成投機盛行,股票市場喪失投資價值和資源配置功能。
4.政治、軍事、自然災害等危機使證券市場的信心受到嚴重打擊,證券市場出現心理恐慌而無法繼續正常運轉。
判斷標准
華爾街崩盤標准:崩盤通常被定義為單日或數日累計跌幅超過20%。1987崩盤時道指單日暴跌22.6%。1929年連續兩個交易日的跌幅分別為12.8%和11.7%。
2歷史事件編輯
在房價飛漲、股市低迷的今天,可能我們沒有經歷過股市的崩盤,但回顧過去,歷史上有十次市場崩盤,每一次都伴隨著瘋狂過後財富頃刻之間化為烏有的悲痛,也許能給今天的投資者一點警示。
1.1637年的鬱金香狂熱
這次事件是現代的所有投資者狂熱事件的始作俑者。在這次發生在荷蘭的鬱金香狂熱事件中,鬱金香球莖的價格飆升至一個手藝人年收入的數倍。
2.1720年的密西西比泡沫
英國人約翰·羅(John Law)因為在倫敦的布魯斯伯里廣場的一場決斗中殺人而被定罪。他後來成為了法國的財政大臣。他監督創辦了一家公司,後來這家公司的股票成為投機炒賣活動的主要交易股票,最終股票泡沫破裂。羅最後窮困潦倒地在威尼斯去世。
3.1720年的南海泡沫
英國出現的第一次現代市場崩盤,原因是對一個完全沒有前景的公司的交易。這次英國股票公司的泡沫事件以政治上的裙帶主義、自我交易和內幕交易為特點。在這一點上,現在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4.1882年的法國股市崩盤
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美國市場的崩盤,事件的導火索是費斯克(James Fisk)和古德(Jay Gould)等金融家尋求利用政治上的關系壟斷金市。162美元每盎司的金價峰值在100多年的時間里都沒有被打破。這次丑聞讓格蘭特(Ulysses S. Grant)政府的名譽受損,下一任總統加菲爾德(James Garfield)帶領國會對這件事進行了調查。
5.1882年的法國股市崩盤
這次股市崩盤由Union Generale的破產所引發,其破壞性後果幾乎令交易所內四分之一的經紀商受到威脅,直到法國央行的一筆貸款穩定了市場。不過,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據說畫家高更(Paul Gauguin)在這次崩盤後退出了經紀業務,去從事更值得做的事。
6.1907年大恐慌
1907年10月,聯合銅業公司(United Copper)計劃壟斷股市失敗引發了這次大恐慌。直到摩根大通(J.P Morgan)說服其他信託公司總裁為美國信託公司(Trust Company of America)提供資金,經紀商和銀行的破產才得到控制。這次危機最終促成了聯邦儲備系統的建立。
8.微崩盤:1997年10月27日的亞洲金融危機
香港的恆生指數下跌了6%,引發了全球股市大跌,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當日提前收市,收於554.26點。
9.2008年9月29日,救市表決未通過
在國會投票否決了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簡稱: TARP)之後,道指經歷了有史以來的單日最大跌幅,雷曼兄弟(Lehman Bros.)破產之後引發的一段極不穩定的時期內,該指數下滑了超過700點。
10.2010年5月6日的閃電崩盤(Flash Crash)
這是高頻交易市場特有的崩盤情況。道指在幾分鍾內下跌了大約1,000點,原因是計算機演算法停止競價導致股價大幅下跌,這種交易大約占當時市場交易量的一半左右。[1]
紐約1929
一個小時內,11個投機者自殺身亡。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也給人們燙上了關於股市崩盤的最深刻的烙印。那天,換手的股票達到1289460
紐約1929大崩盤書籍
股,而且其中的許多股票售價之低,足以導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夢破滅。
但回頭來看時,災難的發生甚至是毫無徵兆的。開盤時,並沒有出現什麼值得注意的跡象,而且有一段時間股指還非常堅挺,但交易量非常大。
突然,股價開始下跌。到了11:00,股市陷入了瘋狂,人們競相拋盤。到了11:30,股市已經完全聽憑盲目無情的恐慌擺布,狂跌不止。自殺風從那時起開始蔓延,一個小時內,就有11個知名的投機者自殺身亡。
隨後的一段日子,紐約證券交易所迎來了自成立112年來最為艱難的一個時期,大崩盤發生,而且持續的時間也超過以往經歷的任何一次。而那些活著的投機者,接下來的日子也是生不如死,小弗雷德·施維德在《客戶的遊艇在哪裡》講述的1929年股市崩盤前後的一個故事,成為那一時期投機者的經典寫照。
一個投資者在1929年初的財產有750萬美元,最初他還保持著理智,用其中的150萬購買了自由國債,然後把它交給了自己的妻子,並且告訴她,那將是他們以後所需的一切花銷,如果萬一有一天他再向她要回這些債券,一定不可以給他,因為那時候他已經喪失理智了。
而在1929年底,那一天就來了。他就向妻子開口了,說需要追加保證金來保護他投到股市上的另外600萬美元。他妻子剛開始拒絕了,但最終還是被他說服了。故事的結局可想而知,他們以傾家盪產而告終。
實際上,這種遭遇不僅僅降臨到普通的缺乏理智的投資者身上,即使是一些睿智的經濟學家也沒有逃脫噩運。20世紀最為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也在此次危機中幾近破產。
像其他人一樣,凱恩斯也沒有預料到1929年大崩盤,而且還低估了這次危機對美國和世界經濟的影響。凱恩斯積累的財富在1929年崩盤時受到重創,幾乎變得兩手空空。
後來憑借著敏銳的判斷力,到1936年的時候,他靠投資股市把財富又增長到了50萬英鎊以上。但是在1938年的熊市中,他的資金又縮水了62%。一直到他1946年去世,1929年的崩盤都是他心理上抹不掉的陰影。
盡管股市暴跌最初影響到的只是富人,但這些人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群體,其成員掌握著大部分消費收入,構成了最大部分的個人儲蓄和投資來源。因此,股市崩盤導致美國經濟失去了由證券投資盈利形成的對支出的支撐。
股市崩盤以後,控股公司體系和投資信託的崩潰,大幅削弱了借貸能力和為投資籌措資金的意願,這迅速轉化為訂單的減少和失業的增加。
從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間,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的價格從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種公用事業的股票的平均價格從141.9跌到28,20種鐵路的股票平均價格則從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
受股市影響,金融動盪也因泡沫的破滅而出現。幾千家銀行倒閉、數以萬計的企業關門,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間出現了四次銀行恐慌。盡管在泡沫崩潰的過程中,直接受到損失的人有限,但銀行無法避免大量壞賬的出現,而銀行系統的問題對所有人造成間接沖擊。
大崩盤之後,隨即發生了大蕭條。大蕭條以不同以往的嚴重程度持續了10個年頭。從1929年9月繁榮的頂峰到1932年夏天大蕭條的谷底,道瓊斯工業指數從381點跌至36點,縮水90%,到1933年底,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幾乎還達不到1929年的1/3。實際產量直到1937年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接著又迅速滑坡。直到1941年,以美元計算的產值仍然低於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間,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業人數少於800萬。1933年,大約有1300萬人失業,幾乎在4個勞動力中就有1個失業。
更嚴重的是,股市崩盤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國股市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
1987年大恐慌再臨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段美國股民的黑色記憶,這一天美國股市又一次大崩盤。股市開盤,久違了半個世紀的恐怖重現。僅3小時,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下跌508.32點,跌幅達22.62%。這意味著持股者手中的股票一天之內即貶值了二成多,總計有5000億美元消遁於無形,相當於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八分之一的財產瞬間蒸發了。隨即,恐慌波及了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10月19日當天,倫敦、東京、香港、巴黎、法蘭克福、多倫多、悉尼、惠靈頓等地的股市也紛紛告跌。
隨後的一周內,恐慌加劇。10月20日,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跌幅達14.9%,創下東京證券下跌最高紀錄。10月26日香港恆生指數狂瀉1126點,跌幅達33.5%,創香港股市跌幅歷史最高紀錄,將自1986年11月以來的全部收益統統吞沒。與此相呼應,東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馬尼拉的股市也紛紛下跌。於是亞洲股市崩潰的信息又回傳歐美,導致歐美的股市下瀉。
據統計,在從10月19日到26日8天內,因股市狂跌損失的財富高達2萬億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及間接損失總和3380億美元的5.92倍。美林證券公司的經濟學家瓦赫特爾因此將10月19、26日的股市暴跌稱之為「失控的大屠殺」。1987年10月股市暴跌,首先影響到的還是那些富人。之前在9月15日《福布斯》雜志上公布的美國400名最富的人中,就有38人的名字從榜上抹去了。10月19日當天,當時的世界頭號首富薩姆·沃爾頓就損失了21億美元,丟掉了首富的位置。更悲慘的是那些將自己一生積蓄投入股市的普通民眾,他們本來期望借著股市的牛氣,賺一些養老的錢,結果一天功夫一生的積蓄便在跌落的股價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股市的震盪剛剛有所緩解,社會經濟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動之中。銀行破產、工廠關閉、企業大量裁員,1929年發生的悲劇再度重演。比1929年幸運的是,當時美國經濟保持著比較高速的增長,股市崩盤並沒有導致整體的經濟危機。但股災對美國經濟的打擊仍然巨大,隨之而來的是美國經濟的一段長時間的停滯。
日本股市夢魘
在1987年10月17日美國「黑色星期一」過後,率先恢復的是日本股市,並且帶動了全球股市的回升。此後,日本股市一直呈上升態勢,但另外一個噩夢般的恐慌卻在醞釀之中。1989年12月,東京交易所最後一次開市的日經平均股指高達38915點,這也是投資者們最後一次賺取暴利的機會。 進入90年代,股市價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點。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勢更猛。1992年4月1日東京證券市場的日經平均指數跌破了17000點,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點,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時價總額由1989年底的630萬億日元降至299萬億日元,3年減少了331萬億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徹底破滅。股市泡沫的破滅帶來的後果是嚴重的。一方面證券業空前蕭條。1991年股市大幅下跌以來的兩年中股票市場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主要靠賺取交易手續費生存的200多家證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且經營赤字越來越大。1992年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達400億日元以上。
對外資本交易方面,由於對外證券交易額減少,出現長期資本收支盈餘,日本戲劇性地變為了資本輸入大國。
另一方面由於股市瘋狂上漲,吸引企業都轉向直接融資,銀行被迫以風險大的企業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主要融資對象,從而間接地導致了銀行業的危機。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形勢急轉直下,立即呈現設備投資停滯、企業庫存增加、工業生產下降、經濟增長緩慢的局面。影響所至,連房地產也未能倖免。日本房地產價格在1990年達到了聳人聽聞的高位,當時日本皇宮地塊的價格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所有房地產價格的總和。泡沫破滅後,日本房地產價格跌幅近半才剛剛開始穩住,整個國家的財富縮水了近50%。當年資產價格的持續上漲激發人們借貸投機的慾望,日本銀行當初急切地給房地產商放貸終於釀下了苦果。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和不良貸款不可避免地增加,使日本銀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發了通縮,使得日本經濟經歷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蕭條。
日本經歷了長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彈之後,日本股市離它的歷史最高點還有70%之遙。
中國式股災
目光放回國內。雖然與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相比,中國股市發展歷程較為短暫,但依然經歷了兩次驚心動魄的股災。一次發生在1996年。1996年國慶節後,股市全線飄紅。從4月1日到12月9日,上證綜合指數漲幅達120%,深證成份指數漲幅達340%。證監會連續發布了後來被稱作「12道金牌」的各種規定和通知,意圖降溫,但行情仍節節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給股市定性:「最近一個時期的暴漲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漲勢終於被遏止。上證指數開盤就到達跌停位置,除個別小盤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體持倉股民三天前的紙上富貴全部蒸發。另一次發生在2001年。當年7月26日,國有股減持在 新股發行中正式開始,股市暴跌,滬指跌32.55點。到10月19日,滬指已從6月14日的2245點猛跌至1514點,50多隻股票跌停。當年80%的投資者被套牢,基金凈值縮水了40%,而券商傭金收入下降30%。與國外股災相比,中國股災的發生原因不盡相同,但都有一些共性:股市的走勢大大脫離經濟的基本面,因此註定難以持續,一有風吹草動,便全線潰敗,而股市中人則投機心態過盛,或風雨將至仍勉力為之,或追漲賣跌全憑感覺,終不免悲慘收場。
崩盤圖片錦集(16張)
3樓市編輯
房地產
網上流傳「房地產崩盤時間表」顯示中國地產走勢與1991年日本崩盤前頗相似。
房地產頻遇調控,一份「房地產崩盤時間表」也開始在網上流傳。它回顧日本1985年~1991年房地產市場走勢,發現與中國2005年~2008年房地產市場走勢頗為相似,更預言中國房地產會在2009年崩盤。然而,多位專家卻表示,兩地銀行體系、人口結構、城市化程度不同,「崩盤」可能只是「預言」而已[2] 。
雷同
房價飛漲、貨幣面臨升值壓力、低消費率、高儲蓄率、寬松貨幣政策、穩健財政政策。
日本國土交通省公布調查顯示,日本地價連續第二年下滑,商業用地價格跌至紀錄低位。
經濟起飛晚了近30年的中國,金融危機過後地產價格依然火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2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0.7%,新建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3%。
「現在的樓市,確實和當年的日本非常相似。樹長不到天上去,這樣下去早晚要出問題。」曾在亞洲開發銀行任職的經濟學家、現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不無憂慮地表示。
中金公司香港研究部副總經理沈建光也表示,確實有部分投資者認為中國房地產泡沫嚴重、經濟過於依賴出口、貨幣面臨升值壓力等等,都與上世紀80年代經濟泡沫破裂前的日本類似。
此外,中國也與當年日本有相似的低消費率、高儲蓄率。在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方面,中國也和以前的日本雷同。
差異
政府對銀行和企業的控制力、市場廣度、銀行體系和人口結構等都不相同。
在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看來,當前高房價症結在難以抑制的投機性需求。中國大量二、三線城市如今還可以吸引投機資金。所以這幾年房地產整體還難以遭到崩盤的結果。「但是一旦房地產泡沫破裂,後果將會比日本更嚴重」。
戴德梁行策略研究顧問部董事黎慶文更認為,內地樓市10年內都不會崩盤。中國內地金融體系與美國、日本甚至中國香港地區不一樣,央行對房地產信貸的控制力更強。
中金公司香港研究部副總經理沈建光也指出,泡沫前,日本政府並沒有對商業銀行採取有效措施引導監管。中國政府對銀行和企業有很強的控制力,可以引導資金流向,出台政策打壓房地產泡沫。
沈建光認為,另一個視角是人口結構。1985年日本城市化率達76.7%高點,城市化接近尾聲;中國城市化進程還處於加速階段。只要吸取日本經驗教訓,採取有效及有前瞻性的政策,歷史就不會重演……
游戲
指如DOTA、夢三國、LOL、真三等競技游戲中,一局比賽雙方或多方因競技,人頭懸殊差距過大,而造成無法逆轉的現象,稱之為崩盤。
❾ 「大國博弈」英國是如何擊敗法國成為歐洲霸主的呢
前言:法國在歐洲陸地上擊敗了強大的哈布斯堡帝國,成為了歐洲大陸上的新霸主;而英國則在海洋上擊敗了早期的海洋霸主西班牙,從而占據了海上的霸權地位。在各自擊敗對手之後,英法兩國將被歷史帶到同一個時空里進行最後的霸權角逐。
從十七世紀中期開始,英法兩國已經成為了重要的對手。
當然了,我們都知道,在這場歐洲霸主地位爭奪戰中,最後以英國徹底擊敗法國,成為最終霸主宣告結束。但問題是,英國是如何擊敗法國的呢?下面,作者就從"內政視角"來簡述一下這場「英法爭霸戰」。
在「七年戰爭」中,英國徹底擊敗了法國成為真正的霸主
英法兩國在長期的爭霸拉鋸戰中,法國漸漸地就退出了爭霸戰的舞台。經過近百年的爭斗,英國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徹底擊敗了法國,不僅讓法國丟掉了絕大部分在海外多年辛苦經營佔領的殖民地,從而也將英國推到了真正歐洲霸主的寶座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