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外匯供給大於需求,本幣升值,這句話怎麼理解
意思是:國際收支順差,就是出口的多,進口的少。
以中國和美國為例,("外匯"兩字可以理解為就是美元,一國儲備的國際貨幣)
出口是指中國人拿中國的貨物到美國市場上去賣,那麼在美國市場上賣出貨物後收進美元,但是顯然出口商拿著美元不能在中國流通。
所以出口商要將這些美元到中國中央銀行去換成人民幣才可以,這時就是出口商把美元賣給中國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把人民幣賣給出口商.
進口則是中國人需要美國的貨物,但是進口商手裡沒有美元,那麼進口商只有到銀行用人民幣去換美元,這時候就是進口商買美元,銀行買人民幣
這樣就可以理解了,匯率是兩國貨幣的兌換比率,如果收支順差,表示出口大於進口,就是出口商賣出貨物得到的美元賣給中央銀行比進口商去買美國貨物需要從中央銀行買的美元多。
這時候外匯(就是美元),出口商賣出美元(供給),大於,進口商買進美元(需求),美元供給大於需求,美元貶值,人民幣就升值,最後得出外匯供給大於需求,本幣升值。
(1)創造外匯需求擴展閱讀:
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包括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
截至2015年,中國位居世界各國政府外匯儲備排名第一。但美國、日本、德國等國有大量民間外匯儲備,國家整體外匯儲備遠高於中國。
廣義:
一國擁有的一切以外幣表示的資產。是指貨幣在各國間的流動以及把一個國家的貨幣兌換成另一個國家的貨幣,藉以清償國際間債權、債務關系的一種專門性的經營活動。
實際上就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債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狹義:
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可用於國際間債權債務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必須具備三個特點:
可支付性(必須以外國貨幣表示的資產)、可獲得性(必須是在國外能夠得到補償的債權)和可換性(必須是可以自由兌換為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幣資產)。
外匯供給與 「外匯需求」 相對而言。
從理論上說,外匯的供給和需求體現著國際收支平衡表所列的各種國際經濟交易,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貸方項目構成外匯供給,具體來說,一國外匯供給主要來自於:
①本國的商品勞務出口。②外國對本國的單方金融資產轉移。
③外國居民購買本國的金融資產或對本國進行直接投資。④本國居民出售所持有的國外資產。
在紙幣流通條件下,由於各國貨幣發行量脫離了兌換黃金的物質制約,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勢必出現變化。
匯率作為兩國貨幣間的比價,是由兩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供求狀況決定的。
但是,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外匯供求狀況對匯率變動的制約僅僅是第一層次的,外匯供求的背後隱藏著更深層的決定因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外匯
網路:外匯供給
『貳』 為什麼「外匯儲備增長會導致本幣需求的增加」
順差是出口大於進口,進口商需要將外幣換成人民幣跟本國出口商進行交易,因此對本幣的需求增加。
『叄』 外匯市場有哪些需求者和供給者
外匯實際供求者
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微觀經濟主體、投資者、投機者、旅遊者和留學版、移民權等都是外匯實際供求者。外匯銀行和中央銀行也是外匯實際供求者。
外匯需求主要包括:①購買外國商品;②購買外國服務;③外國人將在當地直接投資獲得的利潤和間接投資獲得的利息匯回本國;④本國對外國的單方面轉移;⑤本國企業向外國進行長期投資或短期貸款;⑥本國政府增加外匯儲備。
外匯供給主要包括:①本國商品出口,獲得以外幣表示的債權;②本國服務出口;③本國人將在外國投資所獲得的股息和利息匯回;④外國對本國的單方面轉移;⑤外國企業向本國進行長期投資或短期貸款;⑥本國政府減少外匯儲備資產。
『肆』 外匯市場美元的需求是增加還是減少
外匯市場發展初期,一個國家的進出口數據能對外匯市場帶來很大的影響。不過,現今外匯市場上日交易額達到6萬億美元,其中90%以上都屬於投機性交易,各國進出口匯兌都是很少部分,所以米很難根據美國的凈出口數值判斷美元的需求,只能說美國的出口增加表明了美國經濟的復甦有所進展,有可能利於風險情緒,導致非美貨幣升值。影響外匯市場最主要的還是國際經濟形勢以及人們的心理預期。
『伍』 國際收支逆差引起外匯儲備減少的原因是什麼呢
不同的經濟學派,對國際收支逆差產生的原因有著不同的解釋。1、貨幣主義分析貨幣主義者認為,逆差純粹是一種貨幣現象,是在貨幣需求增量小於國內信用水平增量的情況下出現的。在固定匯率制度下,過度貨幣需求應由外匯順差彌補,而過度國內信用創造反映為赤字。如果貨幣需求不變,則國內信貸水平的變化完全反映為外匯儲備的變化。前者過量對產出和就業的長期影響完全為外匯儲備的流失所抵償。在固定匯率制和存在資本流動的情況下,貨幣供給獨立於國內信貸政策。正是外匯儲備的變化而非國內信貸水平的變化彌補了國內貨幣需求和國內貨幣供給之間的差額,這就是貨幣主義關於補償的原理,即當貨幣需求不變,減少外匯儲備,必然提高國內信貸水平。貨幣主義者還認為,超過貨幣需求的超額貨幣供給有四條出路:購買國內、國外實物資產,購買國內、國外金融資產。其中只有購買國內實物資產的部分後果,即提高產出,可能改善國際收支狀況.而其餘各種途徑都將導致國際收支的惡化。總之,從整體上看,超額貨幣供給是引起國際收支逆差的原因。2、結構主義分析結構主義者認為,發展中國家產生國際收支逆差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出口產品的不利因素。作為發展中國家主要出口商品的初級產品,收入需求彈性很低,價格彈性也很低。實際上,近年來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一直在不斷惡化。二是不利的銷售市場。市場經濟的緩慢增長幅度制約了初級產品的出口增長。三是低效率造成的過高出口成本,影響了出口利潤。3、國內吸收論國內吸收論(Domestic Absorption)認為凱恩斯的收入支出公式解釋了國際收支逆差的原因。在封閉經濟中,超額需求將產生通貨膨脹;而在開放經濟中,則將導致國際收支逆差。上述理論對逆差原因的解釋相互之間有著一定聯系:貨幣主義和吸收理論並不沖突;結構因素可以解釋產出低吸收高的吸收理論;貨幣主義只是強調國內信貸水平,並把它作為外生變數,而並未解釋產生超額國內信貸發行的原因,而結構主義和吸收理論對此進行了補充;超發行是一個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概念,滿足名義需求增長而又不引起國際收支問題的經濟能力將根據結構因素發生變化。從實際情況看,非產油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逆差產生的原因可分為內外因;外因包括世界石油價格上漲,貿易條件惡化以及實際利率的上升。內因包括部分由國內信貸超發行支持的財政赤字,一方面直接增加了進口需求,另一方面在不同時採取貶值措施的情況下,會導致通貨膨脹,進而引起貨幣升值。
『陸』 企業對金融,外匯管理政策方面有哪些需求
B類在分類監管有效期內的貿易外匯收支業務應當按照以下規定辦理:(1)對於以匯款方內式結算的容(預付貨款、預收貨款除外),金融應當審核相應的進、出口貨物報關單和進、出口;對於以信用證、托收方式結算的,除按國際結算慣例審核有關商業單據外,還應當審核相應的進、出口;對於以預付貨款、預收貨款結算的,應當審核進、出口和;(2)金融應當對其貿易外匯收支進行電子數據核查;超過可收、付匯額度的貿易外匯收支業務,金融應當憑《登記表》辦理;(3)對於轉口貿易外匯收支,金融應當審核買賣、支出申報憑證及相關貨權憑證;同一項下轉口貿易收入金額超過相應支出金額20%(不含)的貿易外匯收支業務,金融應當憑《登記表》辦理;(4)對於預收貨款、預付貨款以及川天以上(不含)的延期收款、延期付款,須按照本細則規定向所在地外匯局報送信息; (5)不得辦理90天以上(不含)的延期付款業務、不得簽訂包含90天以上(不含)收匯條款的出口;(6)不得辦理收支日期問隔超過90天(不含)的轉口貿易外匯收支業務;(7)其他貿易外匯收支業務,按照本細則第二章有關規定辦理;(8)外匯局規定的其他管理措施。
『柒』 引起外匯需求的經濟活動有哪些
外匯儲備增多 本幣相對減少 為了維持外匯和本幣之間相對平衡 外匯匯率自然下降,本幣匯率上升
『捌』 國際收支逆差時為什麼外匯需求會增大
國際收支逆差是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瓶頸問題之一。國際收支逆差也被稱為國際收支赤字,是指某一國在國際收支上支出大於收入。國際收支逆差會導致本國外匯市場上外匯供給減少,需求增加。
我們可以通俗的理解為在國家貿易當中支付了更多的外幣,而收入更少外幣。國家總體外幣一直是減少的狀況,在無法結算足夠外幣的情況下,甚至要大規模動用外匯儲備。為了繼續保證經濟運轉,勢必國家會通過金融市場用本幣購買外幣。從而導致外匯需求增加。主要體現為進口大於出口,進口更多的貨物都是需要外幣結算的,公司外幣結算需要去國家換,國家肯定要換給你,但是國家自己也沒有外幣怎麼辦呢,那就是在市場購買,導致外匯需要增加。
外匯需求增加不僅僅體現國家主動買入需求,同時產生惡性循環外匯需求增加使得外匯的匯率上漲,本幣的匯率下跌。如果該國政府採取措施干預,即拋售外幣,買進本幣,政府手中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而這又會進一步導致本幣的貶值。本幣的貶值將導致國內投資課將在市場大量購買外幣,進一步提升外幣需求。政府的干預將直接引起本國貨幣供應量的減少,而貨幣供應量的減少又將引起國內利率水平的上升導致經濟下滑,失業增加。避險的出現將導致更多的資本外流,所以國家一般是不喜歡逆差太大。
參考國際收支逆差:http://ke..com/link?url=_-KLfDeK
『玖』 外匯供給大於需求什麼意思
完整方便可以如此理解: 國際收支順差,就是出口的多,進口的少;可以考察版一下出口和進口: 以中國權和美國為例,("外匯"兩字可以理解為就是美元,一國儲備的國際貨幣) 出口是指中國人拿中國的貨物到美國市場上去賣,那麼在美國市場上賣出貨物後收進美元,但是顯然出口商拿著美元不能在中國流通,所以出口商要將這些美元到中國中央銀行去換成人民幣才可以,這時就是出口商把美元賣給中國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把人民幣賣給出口商. 進口則是中國人需要美國的貨物,但是進口商手裡沒有美元,那麼進口商只有到銀行用人民幣去換美元,這時候就是進口商買美元,銀行買人民幣 這樣就可以理解了,匯率是兩國貨幣的兌換比率,如果收支順差,表示出口大於進口,就是出口商賣出貨物得到的美元賣給中央銀行 比 進口商去買美國貨物需要從中央銀行買的美元多. 這時候外匯(就是美元),出口商賣出美元(供給),大於,進口商買進美元(需求),美元供給大於需求,美元貶值,人民幣就升值,最後得出 外匯供給大於需求,本幣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