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領土面積是多少
中國國土面積為959.6960萬平方公里。
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島嶼岸線1.4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多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陸地同14國接壤,與6國海上相鄰。
中國領土范圍:
1、陸地領土:中國大陸及其沿海島嶼、台灣及其附屬各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其他一切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島嶼(包括釣魚島群島、蘇岩礁),陸地領土約960萬平方千米。
2、海洋國土:渤海全域和黃海、東海、南海的大部分及其可以管轄的專屬經濟區,共約470萬平方千米,其中,南中國海九段線以內的所有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中國領空為領土和領海以上35千米的空域。
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長18400多公里,島嶼岸線14000多公里,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個,其中台灣島最大,約為35989.76平方公里。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公里,陸地同14國接壤,與6國海上相鄰。
3、國土面積:陸地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15,居世界第三位。 東部地區佔10.5%,中部地區佔25.3%,西部地區佔64.2%。 /
4、土地資源:山地320萬平方公里,高原250萬平方公里, 盆地180萬平方公里,平原115萬平方公里,丘陵95萬平方公里(截至1997年)。
(1)印度的外匯儲備擴展閱讀:
《2016中國國土資源公報》日前發布,從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地質調查、地質環境、國土資源執法、科技與人才、測繪和地理信息8個方面,對2016年國土資源工作進行了全面掃描。
《公報》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全國耕地面積為13495.66萬公頃,2015年全國因建設佔用、災毀、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等原因減少耕地面積33.65萬公頃,通過土地整治、農業結構調整等增加耕地面積29.30公頃,年內凈減少耕地面積4.35萬公頃。
全國建設用地總面積為3906.82萬公頃,新增建設用地51.97萬公頃。2016年,全年開展並驗收土地整治項目13406個,建設總規模為333.73萬公頃,新增耕地17.58萬公頃,總投資618.75億元。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國土面積准確統計數據已完成 將會擇機公布-人民網
2016中國國土資源公報發布-人民網
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取得的成就
具體如下:
1、經濟方面:
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2、思想方面:
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面貌帶來的歷史性變化,還不僅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3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打破了過去那種單調、統一的帶有個人崇拜和違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趨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
3、經濟增長方面:
我國經濟不僅實現了長期、持續、快速增長,而且實現了平穩增長。這里所說的經濟平穩增長,主要就是指經濟周期實現了由建國以來多次發生的超強波周期(波谷年與波峰年經濟增速落差在20個百分點以上)、強波周期(落差在10個百分點以上)、中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上)到輕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下)的轉變。
4、政治方面:
實施依法治國方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日益完善,一國兩制制度解決了香港、澳門的回歸和平穩過渡。
5、教育方面: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數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學生數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後在農村和城市推廣了免費義務教育,中國在實現教育公平上邁出了第一步。中國教育不斷的進行改革,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方面穩步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是當下的大勢所趨。
6、科技方面:
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18年,中國探月工程將實現新突破。嫦娥四號任務將於今年實施兩次發射任務,實現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勘察,譜寫月球探測歷史新篇章。
(2)印度的外匯儲備擴展閱讀
關於改革開放的三個重大轉折:
1、第一個偉大轉折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2、第二個偉大轉折是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
3、第三個偉大轉折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實現三個偉大轉變。
(參考資料:網路:改革開放)
㈢ 中國國土實際面積是多少
中國國土面積963.4057萬平方公里,領海約470萬平方公里。
1、陸地領土:中國大陸及其沿海島嶼、台灣及其附屬各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其他一切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島嶼(包括釣魚島群島、蘇岩礁),陸地領土約960萬平方千米。
2、海洋國土:渤海全域和黃海、東海、南海的大部分及其可以管轄的專屬經濟區,共約470萬平方千米,其中,南中國海九段線以內的所有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中國領空為領土和領海以上35千米的空域。
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長18400多公里,島嶼岸線14000多公里,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個,其中台灣島最大,約為35989.76平方公里。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公里,陸地同14國接壤,與6國海上相鄰。
3、國土面積:陸地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15,居世界第三位。[ 東部地區佔10.5%,中部地區佔25.3%,西部地區佔64.2%。
土地資源:山地320萬平方公里,高原250萬平方公里, 盆地180萬平方公里,平原115萬平方公里,丘陵95萬平方公里(截至1997年)。
(3)印度的外匯儲備擴展閱讀
疆界和鄰國
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里,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接壤,南與緬甸、寮國、越南相連。東部和東南部同韓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
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中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瓊州海峽為中國內海。沿海分布有台灣島、海南島、崇明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5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
鄰近中國大陸的海洋
領海由渤海(內海)和黃海、東海、南海三大邊海組成,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萬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
渤海位於遼東半島老鐵山角到山東半島北岸蓬萊角的渤海海峽,與黃海水域相通,有廟島群島綿亘峽口,面積7.7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米,最深處70米。
黃海北起鴨綠江口,南以長江口北岸向濟州島方向一線同東海分界,西以渤海海峽與渤海相連。平均水深44米,最深處140米,面積38萬平方千米,海床為半封閉型淺海大陸架。
東海北起長江北岸至濟州島方向一線,南以廣東省南澳到台灣省本島南端一線,東至沖繩海槽(以沖繩海槽與日本領海分界),正東至台灣島東岸外12海里一線,面積77萬平方千米。
南海的海底是一個巨大的海盆,海盆的山嶺露出海面就是中國的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島,這些海底山嶺是中國大陸架的自然延伸。南海總面積350萬平方千米。
㈣ 印度外匯儲備與外債問題
截止2008年2月底印度外匯儲備已達3012億美元,列在中國、日本和俄羅斯版之後,超過韓國成為世界權第四大外匯儲備國。
印度外匯儲備構成中外幣資產佔2912億美元,黃金儲備95億美元,其餘為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等。
近年來,印度外匯儲備增長迅速,在2003年12月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之後,用了3年時間達到了2000億美元,而從2000億美元到3000億美元則僅用了11個月時間。據分析,推動印度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包括印出口增長、境外資產看好印經濟而流入印度以及美元對盧比和其他貨幣貶值等。
㈤ 印度的經濟支柱是那些領域他們的GP是多少外匯儲備是多少
印度經濟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近年來,印度經濟呈現快速發展趨勢,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長率高達9.3%,這一世界文明古國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正煥發出青春.同為發展中國家,印度與中國在經濟增長模式上有顯著的不同.本文對印度經濟增長的現狀和特點,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及發展趨勢做一簡要分析.
一,經濟發展現狀和特點
1,經濟增長呈現加速趨勢
1991年印度發生國際支付危機,政府被迫實施經濟改革,之後經濟發展呈現平穩增長的趨勢.2003年開始經濟增長加速,該財年經濟增長高達8.5%,在剛剛過去的2005-06財年(2005年4月-2006年3月)經濟增長又達到8.4%的水平,增長速度僅次於中國,經濟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
圖1:印度經濟增長率
數據來源:印度政府統計與項目執行部
2,產業結構獨具特色
印度是一個農村人口眾多的國家,農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較高.由於受氣候的影響較大,農業增長波動很大,農業增長的波動直接導致了宏觀經濟的波動.與農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服務業,服務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不斷上升,2005-06財年達到54%,與此同時,服務業呈現加速發展趨勢,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同中國經濟發展軌跡不同,印度的工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相對較低,2005-06財年僅為26.1%.
表1:印度經濟結構(%)
1999-00
2000-01
2001-02
2002-03
2003-04
2004-05
2005-06
農業
25.3
24.3
24.4
21.9
22.2
20.8
19.9
工業
25.4
25.9
25.2
25.9
25.7
26.0
26.1
服務業
49.2
49.8
50.5
52.2
52.1
53.2
54.0
數據來源:印度政府統計與項目執行部
表2:印度經濟增長速度(%)
2000-01
2001-02
2002-03
2003-04
2004-05
2005-06
農業
0.0
6.2
-6.9
10.0
0.7
3.9
工業
6.3
2.7
7.0
7.6
8.6
8.7
服務業
5.6
7.1
7.3
8.2
9.9
10.0
GDP
4.4
5.8
3.8
8.5
7.5
8.4
數據來源:印度政府統計與項目執行部
3,消費處於重要地位
2004-05財年,印度私人消費與政府消費佔GDP的比重分別為61%和11%,二者合計高達72%,固定資本形成佔GDP的比重僅為24%.而2004年我國私人消費佔GDP的比重僅為41%,固定資本形成佔GDP的比重則高達44%.另外,印度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規模不到中國的10%.顯然,相對於投資而言,消費在印度經濟中處於更重要的地位.
4,對外貿易快速增長
從2002年開始,印度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同中國相反,印度進口增長快於出口增長,外貿逆差逐年擴大,這種現象進一步說明印度具有旺盛的國內消費.盡管出口增長迅速,但2005-06財年出口依存度僅為17.5%,這說明印度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需求的依賴程度相對較低.同時,印度的出口結構逐步優化.通過表4可以看出,1994-95財年出口額最高的是初級產品和服裝紡織品,而2004-05財年出口最多的則是軟體和工程貨物.
表3:印度2001-2005年商品對外貿易(單位:億美元)
年
進出口總額
出口額
增長率%
進口額
增長率%
貿易赤字
2001-02
952.4
438.3
-1.65
514.1
1.74
-75.9
2002-03
1141.3
527.2
20.29
614.1
19.45
-86.9
2003-04
1419.9
638.4
21.10
781.5
27.25
-143.1
2004-05
1863.5
835.4
30.86
1115.2
42.7
-279.8
2005-06
2376.1
1027.3
22.97
1424.2
27.7
-396.9
表4:印度出口額最大的前五個部門
1994-95年
2004-05年
項 目
出口額(億美元)
項 目
出口額(億美元)
寶石及珠寶
45.0
軟體
172
成品服裝
32.8
工程貨物
145.8
棉紗線,織物,成品
22.3
寶石及珠寶
137.0
海產品
11.3
化學品及有關產品
126.7
皮革製品(不包括鞋類)
10.6
紡織品
120.1
數據來源:商務部駐孟買總領館經商室
5,財政收入和財政赤字雙重增長
印度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06-07第一財政季度(2006年4月-6月)財政收入增長37.8%,與此同時政府支出增長了40.5%,財政赤字高達77740億盧比(170億美元),同比增長42.6%.印度政府希望將本財年(截至2007年3月)的赤字水平控制在國內生產總值的3.8%以下.
6,通貨膨脹率相對較高
2004和2005年,以批發價格指數衡量的通貨膨脹率分別為6.6%和4.8%,截至2006年7月22日,同比通貨膨脹率為4.84%.為了抑制潛在的通貨膨脹,7月25日印度儲備銀行將基準利率提高25個基點,這是2004年10月啟動加息周期以來第6次上調利率,共加息150基點.印度通貨膨脹壓力主要來源於兩方面,首先是較強的國內消費需求,其次是國際原材料價格的上漲.
7,外匯儲備持續增加
2003年10月,印度外匯儲備突破1000億美元,2006年3月底超過1500億美元,是世界上新興國家和地區第五大外匯儲備國,前四位分別是中國,韓國,台灣和俄羅斯.外國機構投資者的資金大量流入印度資本市場是近年印度外匯儲備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二,印度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
1,改革是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根本動力
自1947年獨立到1991年實行經濟改革,印度實行的是國有經濟和私營經濟並存的混合模式,其主要特點是強調政府對經濟計劃的主導作用,強調通過"進口替代"實現工業化,重視發展國營企業和重工業,限制私營企業,排斥外資.1991年印度爆發了國際收支危機,政府財政赤字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8.5%,外匯儲備僅有10億美元,只夠維持三個星期的進口支付,當時的拉奧政府被迫實施經濟改革,推出了以"自由化,市場化,全球化和私有化"為特色的新經濟政策:放鬆對私營經濟發展的限制,加快公營經濟改革,由計劃向市場轉變,實施市場經濟發展模式.改革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改革之後經濟狀況得到明顯改善,財政赤字逐年下降,通貨膨脹得到有效控制,國際收支狀況持續好轉,外匯儲備大大增加,投資環境逐步改善,外商投資逐步增多,國民經濟穩步發展.進入21世紀,印度進一步推行市場經濟發展戰略,使其經濟一直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實現了有印度特色的經濟增長.
2,私營經濟的推動
印度在獨立之後一直允許私營經濟的存在但對其有嚴格的限制,上世紀80年代印度政府推行了旨在推動私營經濟發展的改革,90年代將這種改革進一步深化,私營經濟的能量得以充分的釋放,由此產生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和國際知名的品牌,如塔塔集團,比拉集團,維普羅軟體公司,蘭巴克西制葯公司等.目前,印度的私營企業不僅資金雄厚而且經營管理規范科學,私營企業的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已佔到75%,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
3,中產階級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私營企業的發展同時催生了龐大的中產階級,印度的經濟學者將能夠買的起車子和房子的群體定義為中產階級,據此推算印度有3.5億人左右的中產階級隊伍,這一階層擁有持續穩定增長的購買力,同時具有西方人的消費觀念,是消費品市場穩定發展和結構不斷升級的主要推動力.
4,相對發達的金融和資本市場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資環境
印度的金融體系延續了英國人留下來的金融制度,它的銀行體系有130多年歷史,股票市場也有百年以上歷史,金融監管制度健全.印度銀行體系中,商業銀行中有27家政府銀行,25家私人銀行,46家外資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4.7萬家,多為私營.商業銀行的貸款方向,35%是給政府和政府公司,65%是給私人和私營企業.銀行資產與GDP的比率為70%,而且比率正在下降,已經不如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目前,印度共有23 個股票市場,其中National市場和孟買市場是全國性的,其他21家是區域性交易市場,共有上市公司1 萬家.發達的金融和資本市場為企業的融資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5,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上世紀80年代起印度政府就將IT產業作為重要產業加以扶持,90年代以來世界信息產業大發展,印度很好的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IT產業迅猛發展並帶動了貿易,旅遊,電信,金融等行業發展.目前印度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軟體出口國,IT產業已成為印度的支柱產業.
6,製造業的發展是印度經濟新的推動力量
1991年的經濟改革,印度設計了繞過工業化階段而直接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大力發展服務業的發展路線圖,這就規避了基礎設施不足帶來的局限.目前服務業已經比較發達,為了進一步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印度准備壯大製造業,2005年9月印度政府公布了《印度製造業國家戰略》報告,表明向製造業進軍的決心.可以預見,工業化將成為印度今後發展的新的推動力量.
7,注重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
印度歷屆政府都高度重視發展科學技術和人才培養.目前印度不僅能製造眾多的高級技術產品,而且開始涉足尖端技術領域,在核電,衛星,電子及軟體,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科學等領域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印度在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所取得的大量科技成果已經或正在轉化為新的生產力,這對其產業結構變化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另外,印度注重理工科教育,理工科的人才多於其他國家,由於英語是其教學語言,因而人才天然具有國際化背景.
三,印度經濟發展前景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印度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消費拉動而非投資拉動,由服務業推動而非工業化推動,由內資驅動而非外資驅動的,這樣的經濟增長模式具有較強的可持續性.目前制約印度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基礎設施落後,但是,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加快必然將國民經濟帶入一個新的經濟增長周期.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印度不久在總量上將成為經濟大國,但從人均水平看,在很長時期內仍是發展中國家.
影響印度經濟發展的另外一個因素是國際油價,印度煉油廠所需原油的70%需要進口,因而國際油價上漲將對印度經濟產生嚴重不良影響.1991年國際原油價格上升直接導致國際收支危機,從而誘發了經濟危機.目前印度具有較高的外匯儲備,再次發生國際收支危機的可能性不太大,但油價上升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
㈥ 印度貿易逆差這么大,外匯儲備怎麼來的
外國投資印度金磚五國中僅次於中國,每年300多億美元,純資本金流入(證券,買房產,旅遊等)每年專最少二百億美元屬,另外印裔印僑分布世界各地,每年僑匯200多億美元。有這么多外匯收入買石油等大宗商品還是不成問題的。
㈦ 建國後中國一共打過幾戰爭最後一次是哪一場有多久時間
建國後中國一共打了八場戰爭。它們分別是:
1. 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10月25日—年7月27日。停戰時說的好聽叫打成了平手,但是占據裝備優勢的美國實際上就是輸了這結局;
2. 援越抗法戰爭:1950年初—1954年7月21日。最後殲滅法軍14萬多人,解放了越南北方,結束了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治;
3. 中印邊界戰爭:1962年6月—11月21日。1962年11月22日,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
4. 抗美援越戰爭:1965年6月—1973年8月,包含西沙海戰(1973年1月19日);
5. 中蘇珍寶島之戰:1969年3月2日—17日。雙方談判但未和解。2005年雙方簽訂了《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確定珍寶島是中國的領土;
6. 鐵列克提之戰:1969年8月13日。8月在新疆鐵列克提發生了一場邊境沖突,這場沖突鮮為人知,卻以我方慘重的傷亡而宣告結束;
7. 對越自衛反擊戰:1979年2月—1990年2月,包含南沙海戰(1988年3月14日)。中國邊防部隊撤出越南之後,雙方都宣布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
8. 建國後對外戰爭的最後一仗:發生在1990年2月13日凌晨,越軍以一個排的兵力對我邊防部隊駐守的陣地實施偷襲。我軍迅速阻止還擊。此戰也是中越戰爭的最後一仗。
(7)印度的外匯儲備擴展閱讀: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
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
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越南抗法戰爭(英語:Vietnames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France),即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法語:Guerre d'Indochine),或稱法越戰爭,越南稱東洋戰爭、反法抗戰。是1945年9月至1954年7月間越南獨立同盟會為使越南獨立與法國進行的一場戰爭。
越南抗法戰爭大致可分為防禦、相持、反攻三階段。防禦階段(1946年12月—1947年12月)。抗法戰爭爆發時,法國投入近10萬海陸空兵力,而越南衛國軍的總兵力8.5萬人,地方部隊和民兵游擊隊100萬人。武器原始,又無外援。越軍採取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他們將隊伍一分為二:一部分打陣地防禦戰,正面狙擊法軍進攻;另一部分則轉移到農村,開展游擊戰,消耗法軍有生力量。
1947,越南軍民發揚「決戰決勝」的精神,在誘敵深入之後,展開游擊戰和運動戰,於12月23日粉碎了法軍的進攻,收復了太原、宣光等地,取得了越北戰役的勝利。
1948—1949年冬春,越軍在東北、西北、羅江、洮江等戰役中取得了勝利,解放了大片國土。
1950年邊界戰役的勝利,標志著北部的軍事主動權已轉移到越軍手中,也標志著越南抗法戰爭由戰略相持階段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
㈧ 印度的外匯儲備是多少
印度的外匯儲備首次突破4000億美元,在美國採取減縮的刺激計劃之前,印度外匯儲備大漲有利於加強印度決策者的緩沖能力。
㈨ 美元每貶值一次中國要虧多少呀
美元貶值坑了多國外匯儲備
2008年04月日 08:25中國經濟網
美元貶值的速度近期如脫韁野馬。4月10日,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6.9920,首次突破7元關口。按照「匯改」之初的匯率計算,人民幣兌美元已累計升值15.5%。中國是全球官方外匯儲備最高的國家,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在全球已知的各國官方外匯儲備中,有約65%是美元。中國雖未公布官方的外匯儲備比例,但應遠高於全球平均值。有分析認為,如假定中國外儲90%是美元,過去一個月即蒸發357億美元,這相當於中國一個月損失了4艘航空母艦。
損失相當於一月4艘航母?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博士張明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截止到今年2月底,中國外匯儲備為1.65萬億美元,其中大約有70%是投資以美元為計價的資產。所以美元的貶值,必然造成中國外匯儲備的損失。
對於「外匯儲備的蒸發相當於一個月損失4艘航空母艦」的說法,張明表示,這實際上只需要一個很簡單的估算。假定現在中國外匯儲備為1.5萬億美元,其中70%為美元資產,相當於有總額為1.05萬億的美元儲備,假定每個月人民幣的升值幅度為1%,那麼每個月中國外匯儲備的損失就是100億美元。由於2005年至今,外匯儲備還在不斷增長,到底蒸發了多少並不容易估算。
不過,人民幣破7與外匯儲備損失沒有直接聯系,因為估算損失的方法是按照升值幅度,如果人民幣破7並沒有帶來人民幣升值幅度的變化,並不會加重損失。不過,中國外匯儲備不斷增長,即使升值幅度不變,損失仍然在擴大。
拋售美元不能解決問題
據專家介紹,美國經濟建立在高外債、高赤字基礎上,是典型的「舉債經濟」。這種經濟模式在景氣度高的時候,可以憑借旺盛的購買力和市場需求,刺激和保持經濟的長期穩定高速增長,一旦出現經濟衰退,投資者信心不足、消費者購買意願下降,就會產生嚴重後果。在此情形下,美國往往通過美元的獨特地位,通過貶值或變相貶值美元,轉嫁國內金融和經濟危機。通過貶值美元可以減少債務負擔。許多外匯儲備高的國家擁有大量美國國債,美元貶值無疑令這些債務縮水。貶值美元並逼迫相關貨幣升值,還可降低高外匯儲備國家出口的競爭力,減少赤字。
由於中美貿易額和中國貿易順差都十分巨大,中國官方所擁有的美元儲備逐年飛速增長。而外匯儲備水平明顯偏高又導致貨幣供應量居高不下,國內通脹壓力增大,為緩解貨幣增量壓力、減少因貶值帶來的損失,中方不得不將大量外匯儲備用於購買美國國債,而這些國債又隨著美元繼續走軟而重陷縮水的循環。自2000年美元貶值加速以來,中國的外匯儲備一直遭遇無形損失。
張明說:「中國目前的狀況是一種『尷尬的平衡』,中國美元儲備相當多,如果在市場上中國大規模拋售美元,勢必造成美元匯率更大幅度下跌,在中國將其美元資產拋售出手之前,拋售行為可能造成資產的更大損失,拋售並不能解決問題。」
其他國家損失也很重
據路透社消息,僅今年3月一個月,美元相對國際主要貨幣,貶值就高達2.6%。美元不斷貶值給擁有大量美元外匯儲備的國家造成嚴重損失。日本財務大臣額賀福志郎3月27日表示,由於美元貶值,日本的外匯儲備損失約為18.5萬億日元,合1872億美元。曾長期高居全球國家外匯儲備第一、2007年12月以9733.65億美元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二的日本,歷史上曾飽受美元貶值之苦。1985年,「廣場協議」簽署後,美元兌日元持續大幅度貶值,一位日本經濟學家說:「美元兌日元的單獨貶值,使得日本的經濟損失與整個二戰的日本損失相當,並且使日本陷入長達十幾年的經濟低迷。」現在,美元兌日元跌到1∶95,創12年來新低。豐田公司稱,日元兌美元的匯率每升值1日元,該公司利潤就將減少3.5億美元。以日本國會眾議院議員、前金融服務大臣山本有二為首的一批人士,日前向日本政府提議,應仿效中國、新加坡建立日本自己的主權財富基金,通過金融投資管理,避免外匯儲備因美元貶值而導致損失。
2008年2月印度外匯儲備高達3012億美元,升至世界第四。由於外匯儲備的96.8%為貨幣資產,其中絕大多數為美元,因此印度受美元貶值的拖累比中國更嚴重。印度央行去年底在2006-2007年度報告中說,由於美元貶值,截至2007年6月底,央行的外匯資產損失6500億盧比(1美元約合41盧比)。據《印度時報》報道,由於盧比升值,印度出口總量上升,利潤卻同比縮水,11個行業產品的出口價格失去優勢,與對手相比競爭力平均下降10%-12%。對此,印度力爭通過向中東、非洲等市場擴大紡織品等優勢產品的出口,以減少美元貶值帶來的影響,但此舉對減少國家外匯儲備縮水程度並無直接幫助。在印度泰姬陵,以前可以直接用美元購買門票。但現在,政府已宣布只接收印度盧比。印度小販在賣紀念品的時候也拒收美元,而是希望客人用歐元結算。
俄羅斯也不例外。俄塔社報道,據俄羅斯中央銀行統計,截止到3月中旬,俄羅斯外匯儲備首次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成為繼中國和日本之後的第三大外匯儲備國。據俄經貿部測算,預計今年全年盧布兌美元將在2007年基礎上升值5.05%。據《俄羅斯報》報道,俄中央銀行領導人表示,對於巨額外匯儲備,央行籌劃使其結構進一步多元化。目前,俄羅斯外匯儲備中約一半是美元資產,約40%為歐元,9%為英鎊,1%為日元。俄央行已開始在外匯儲備中增加日元和瑞士法郎所佔比重。俄羅斯在國外市場上的石油交易以美元計價,美元貶值使俄羅斯每年的收入減少40億美元。為減少損失,俄羅斯開始力推用盧布結算石油、天然氣交易。俄財長庫德林還建議俄羅斯居民儲蓄盧布以保值。他說:「對於俄羅斯公民來說,我建議最少將50%的儲蓄存為盧布,另外50%存為其他外幣。」由於美元不斷貶值,近5年來俄羅斯人對美元的信任度下降了1/7。據俄羅斯《消息報》報道,在過去兩年,俄羅斯人的美元存款減少了240億美元。去年美元兌盧布貶值了8%。
韓國央行4月2日表示,截至今年3月底,韓國的外匯儲備額達到了2642.5億美元。不過,與俄中印日等國家不同,從去年年底開始,韓元就一路貶值。由於韓國採用的是浮動匯率制,所以韓元兌美元的匯率上下波動幅度很大,基本上沒有韓元一味升值或一味貶值的趨勢。韓國央行有時還從匯率變動中獲得豐厚收益。比如,韓國央行本來預計2007年將虧損1.2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98.36億),但受匯率影響,實際虧損大幅減少。
更多花外匯,更少存外匯
張明還說:「許多東亞國家和石油輸出國也面臨著美元貶值造成的外匯儲備蒸發的問題。通常的幾個解決辦法是,第一,維持本幣與美元匯率的穩定,不要出現更大幅度的升值;第二,多元化外匯儲備,不是大量拋售,而是小規模減持美元,增持其他貨幣儲備;第三,設立主權財富基金,積極投資於風險更高、收益更高的金融產品。」
「如何解決問題,目前的共識有兩步」。張明介紹說,第一步,中國每個月都要增加幾百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對於這些新增加的外匯儲備要多元化,可新增以歐元、日元計價的外匯產品,因為新增儲備的多元化對於存量並沒有損失和影響;第二步,中美兩國政府應該走到一起,通過各種對話機制,穩定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不要出現太大幅度的增值。但到目前為止,前幾次中美經濟戰略對話,美國都要求人民幣更快升值,前段時間美國財長保爾森訪華,再次對人民幣升值趨勢表示贊賞,並強調應該繼續這一趨勢。
張明認為,最根本的辦法是減少新的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只是美元儲備,其他外匯儲備也應該減少,一方面應該「更多地花外匯,更少地存外匯」,不要讓儲備停留在央行賬戶上。另一方面,要改變外貿和引資政策,現在中國已擁有這么多資金,不用增加吸引外資流入的優惠政策。
4月3日,法國道達爾石油集團披露,中國外匯儲備管理局在幾個月的時間里斥資約28億歐元,購買該公司1.6%的股權,並可能繼續收購。有外媒評論認為,在美元不斷貶值的今天,將部分外匯儲備轉入非美元證券市場,選擇贏利能力強、回報率高的上市公司進行投資,是減少國家財政損失、避免美元貶值負面影響擴大化的良好途徑之一。
㈩ 印度的外匯儲備是不是要光了
首先你要明白 外匯儲備 不是 凈資產。 你去銀行存100美元,或者外國人來存100美元,都使外回匯儲備增加100; 但是答這個儲備可能是欠別人的,要還的。 中國自90年代以來,一直是進來1美元就增發相應多的人民幣。 所以外匯儲備多,人民幣就多,所以貶值。 如果大家一起把人民幣換回外匯,比如前面例子 外國人要離開中國就會換走。 那麼人民幣就會急速貶值,因為需要外匯的人多,大家都不要人民幣。 這不是沒發生過的事情,所謂的97金融風暴,印尼 韓國 都是本國幣急速貶值, 然後引起其他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