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民國時期是1921年開始.中國股票市場開始是1988年.沒有股票.
更談不上期貨.外匯.
債券倒是有的.
『貳』 民國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十股股票的價格
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
全稱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目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
中國銀行是1912年1月24日由孫中山總統下令,批准成立。1912年2月5日正式開業的。中國銀行的前身是1905年清政府成立的戶部銀行。在1908年改稱為大清銀行,負責整理幣制,造幣,發行紙幣,整理國庫,行使中央銀行權利,並添股招商。這是清政府「與國際接軌」的嘗試。
中國銀行成立後,繼續擔負中央銀行職責,到了1928年,國民政府另立央行,特許中國銀行為國際匯兌銀行。中國銀行一開始就走國際化道路,先後分別在香港、澳門、倫敦、大阪、新加坡、紐約等地設立海外分支機構。
舊中國的中國銀行是官商合辦的股份制銀行,早期的中國銀行在限制北洋軍政府開支,抵制袁世凱停兌令,支持民族經濟發展,組織愛國華僑支援國內抗戰等方面作了很多工作。
1935年之後,中國銀行的實際控制權已經落到四大家族中,成了官僚資本主義聚斂財富的工具,是中行歷史上的一個污點。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了中國銀行,1950年1月,周恩來總理向我國駐港機構發布保護,聽候接管的命令。中國銀行香港分行響應周總理的號召,率先起義,宣布接受北京總管理處的領導,不久,倫敦、新加坡、雅加達、吉隆坡、卡拉奇、孟買、加爾各答、仰光等分支機構紛紛宣布接受國內總管理處的領導,為新中國保存了大量的海外資產。此後,中國銀行成了新中國金融體系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1950年4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劃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
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銀行作為中國人民銀行領導的一個職能部門,利用信貸、結算、匯率等多種手段促進外貿的發展,使我國外匯收入不斷增加;積極參加反對凍結美元資產的斗爭,抵制美國政府對我國實行的經濟封鎖;支持交通部門逐步建立遠洋船隊,支持企業通過進口設備合遠材料來增加產量和質量;認真履行國家外匯專業銀行的職責,加強外匯管理發展與國際金融界的交往。
1979年3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同時行使國家外匯管理總局職能,直屬國務院領導。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局對外兩塊牌子,內部一套機構,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管。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改為中國銀行總行,負責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外匯業務。
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隨後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分設,各行其職,中國銀行統一經營國家外匯的職責不變。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此時中國銀行的身份才發生的根本性的變化,由原中國人民銀行的一個分支部門,國家金融管理機關,向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的各項業務得到了長足發展,跨入了世界大銀行的前列。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國家放寬對各家銀行經營領域的控制。根據國家金融體制改革的部署,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國家外匯由外匯管理局經營,中國銀行由外匯外貿專業銀行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各外匯業務銀行在外匯業務經營方面享有平等地位,這打破了中國銀行在外匯業務方面的壟斷地位,這也標示中國銀行正式結束了國家外匯管理機構的歷史使命,完成了向綜合性商業銀行的轉型。
中國銀行集團成立於1990年代,由原來以中國銀行為首的13家銀行合並而成。根據中銀香港的網頁,這12家銀行分別是:
1. 中國銀行香港分行
2. 八家內地成立銀行的香港分行:廣東省銀行、新華銀行、中南銀行、金城銀行、國華商業銀行、浙江興業銀行、鹽業銀行、集友銀行
3. 兩家香港注冊的銀行:華僑商業銀行、寶生銀行
4. 南洋商業銀行(部份分行)
交通銀行在香港的業務曾經有一段時間也屬於中國銀行集團,但後來退出了。
從1994年到2004年這10年間,中國銀行憑借悠久的歷史、廣泛的海外網路、出眾的實力和國際金融、外匯業務優勢,使中國銀行成為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銀行,盈利總額在國內銀行中一直居於首列。許多權威的國際金融雜志一致認為,中國銀行是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中員工數量最少,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最強的銀行,人均利潤、人均資本合人均資產各項指標均居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之首。
中國銀行業務范圍涵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領域,旗下有中銀香港、中銀國際、中銀保險等控股金融機構,在全球范圍內為個人和公司客戶提供全面和優質的金融服務。按核心資本計算,2005年中國銀行在英國《銀行家》雜志「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列第十八位。
中國銀行主營商業銀行業務,包括公司、個人金融、資金業務和金融機構等業務。公司業務以信貸產品為基礎,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創新的金融服務和融資、財務解決方案。個人金融業務主要針對個人客戶的金融需求,提供包括儲蓄存款、消費信貸和銀行卡在內的服務。資金業務包括本外幣保值、資金管理、債務保值、境內外融資等資金運營和管理服務。而金融機構業務則是為全球其他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提供諸如資金清算、同業拆借和託管等全面服務。作為中國金融行業的百年品牌,中國銀行在注重穩健經營的同時積極進取,不斷創新,創造了國內銀行業的許多第一,在國際結算、外匯資金和貿易融資等領域得到業界和客戶的廣泛認可和贊譽。
中國銀行有近百年輝煌而悠久的歷史,在中國金融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國銀行於1912年由孫中山先生批准成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37年間,中國銀行先後是當時的國家中央銀行、國際匯兌銀行和外貿專業銀行。中國銀行以誠信為本,以振興民族金融業為己任,在艱難和戰亂的環境中拓展市場,穩健經營,銳意改革,表現出了頑強的創業精神,銀行業務和經營業績長期處於同業領先地位,並將分支機構一直拓展到海外,在中國近現代銀行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1949年,中國銀行成為國家指定的外匯外貿專業銀行,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1994年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中國銀行成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與其它三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一道成為國家金融業的支柱。
中國銀行於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試點銀行之一。圍繞"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目標,中國銀行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加強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建設,整合管理流程和業務流程,推進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加快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穩步推進股份制改造工作。2004年8月26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標志著中國銀行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篇章,啟動了新的航程。
中國銀行是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商業銀行。1929年,中國銀行在倫敦設立中國金融業第一家海外分行。此後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相繼開設分支機構,目前擁有遍布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的機構網路,其中境內機構共計11,307個,境外機構共計603個。1994年和1995年,中國銀行先後成為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發鈔銀行。中國銀行在國內同業中率先引進國際管理技術人才和經營理念,不斷向國際化一流大銀行的目標邁進。
2004年7月14日,中國銀行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北京奧運會唯一的銀行合作夥伴。中國銀行將為國內外客戶提供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宣傳和普及奧運精神,促進本次體育盛會的圓滿成功,提升本行企業形象和社會價值。
中國銀行多年來的信譽和業績,得到了來自業界、客戶和權威媒體的廣泛認可。曾先後8次被《歐洲貨幣》評選為"中國最佳銀行"和「中國最佳國內銀行」;連續16年進入《財富》雜志評選的世界500強企業;同時,被《財資》評為" 中國最佳國內銀行";被美國《環球金融》雜志評為"中國最佳貿易融資銀行"及"中國最佳外匯銀行";被《遠東經濟評論》評為"中國地區產品服務十強企業";中銀香港重組上市後,先後榮獲《投資者關系》"最佳IPO投資者關系獎"和《亞洲金融》"最佳交易、最佳私有化獎"等多個重要獎項。
在近百年的歲月里,中國銀行以其穩健的經營、雄厚的實力、成熟的產品和豐富的經驗深得廣大客戶信賴,打造了卓越的品牌,與客戶建立了長期穩固的合作關系。中國銀行將承秉"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強化公司治理,追求卓越效益,創建國際一流大銀行"的宗旨,依託其雄厚的實力、遍布全球的分支機構、成熟的產品和豐富的經驗,為客戶提供全方位、高品質的銀行服務,與廣大客戶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2006年6月1日起,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門戶網站域名由www.bank-of-china.com 變更為 www.boc.cn。新域名更方便訪問中國銀行門戶網站。
2006年6月1日正式在香港掛牌上市
內地股票代碼:601988
中國銀行與奧運
2005年2月22日
中國銀行作為國內獨家經銷「北京奧運金」的金融機構,在京成功發行第一組「北京奧運金」本色系列產品。
2005年2月2日
北京2008年奧運會合作夥伴俱樂部成立,北京奧組委向中國銀行頒發紀念牌和俱樂部會員證。
2004年12月8日
中國銀行和Visa國際組織在京舉行了全球首張北京奧運主題的「中銀VISA奧運信用卡」的首發儀式。
2004年11月3日
國際奧委會執委、市場開發委員會主席傑哈德·海博格先生及北京奧組委有關領導一行訪問中國銀行。
2004年8月23日
中國銀行在中國駐希臘大使館為中國奧運健兒舉辦慶功酒會。
2004年7月22日
中國銀行推出第一款奧運題材金融產品——長城VISA歐元卡雅典奧運珍藏版,支持中國體育代表團出征雅典。
2004年7月14日
北京奧組委正式宣布中國銀行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銀行合作夥伴。
『叄』 介紹香港的資料
香港(Hong Kong),簡稱「港」(HK),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西與中國澳門隔海相望,北與深圳市相鄰,南臨珠海市萬山群島。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262個島嶼,陸地總面積1106.3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648.69平方公里。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眾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自由港和國際大都市,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第三位。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的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3)民國外匯擴展閱讀
香港的名稱來歷: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
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們稱為「香港」。
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也就逐漸為遠近所認可。
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可後來,村裡人不肯種植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也就逐漸消失,但香港這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
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這個詞來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盡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後,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被英國殖民主義者佔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肆』 武漢的歷史介紹
武漢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其考古發現有東湖放鷹台遺址的含有稻殼的紅燒土、石斧、石錛以及魚叉。
市郊黃陂境內的張西灣古城遺址為4300年前古人類生活的重要遺存。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屬楚國管轄。
武漢地方建制始於西漢,為江夏郡沙羨縣地。東漢末年,在今漢陽先後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時荊州牧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遂成為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
吳黃武二年(223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瞭望塔,取名黃鶴樓。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
(4)民國外匯擴展閱讀
1927年7月,汪精衛在武漢叛變,和蔣介石一道舉起了屠刀。無數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倒在血泊中。年輕的共產黨處於「危急存亡」的關頭。
1949年5月16日,武漢回到了人民的懷抱,翻開了新篇章。「一五」期間,全國156項基本建設中,布點武漢的就有武鋼、武重、武鍋、武船等7項。新中國成立之初的20多年裡,武漢一直行進在共和國城市方陣的前列。
1992年5月,武漢成為沿江開放城市。此後的七八年,武漢市經濟年均遞增16%,一度被經濟界稱為「武漢現象」。這一年,中國商業第一股「鄂武商」上市,吸引了無數驚奇的目光。短短幾年,武漢走出了5支商業股。
上世紀90年代初,全國百家最大零售商場武漢竟佔7家,居全國之首。跨國商業巨頭家樂福、麥德龍、沃爾瑪……爭先恐後搶灘武漢。對外開放帶來外商投資熱。全市4000多家「三資」企業,其中世界500強企業50多家。累計利用外資超過130億美元,其中2003年17.8億美元,高居內地城市之首。
『伍』 有幾張民國的5元和10元紙幣.上面寫的是中國銀行.求高手解答下
百年老字型大小—中國銀行發鈔簡史
成立於1912年的中國銀行,在不知不覺間,走到了2012年,百年歷程,經歷了三十七年滄桑,已從一個弱小的銀行,一路披荊斬棘,頑強向前,成長為世界500強的商業銀行,分行遍布國內外,成為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知名銀行之一。
成立於1912年的中國銀行,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雖然歷盡滄桑,始終扮演著非常光彩的角色,是中國最早的發鈔銀行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國銀行作出了明智的選擇,整體回到祖國的懷抱,並在解放後的幾十年中,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在國外有數十家分支機構),不遺餘力地幫助了廣大僑胞,為國家籌措了無數的外資,大力地支援了祖國的經濟建設,為國家的發展,盡了自己的所有力量。在新中國六十多年歷史的變化中,中國銀行始終堅定不移地跟隨著祖國的步伐,榮辱與共,不離不棄。
中國銀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銀行,中國銀行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末;1840年後,由於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兩次重大對外戰爭的失敗,外國列強用洋起洋炮終於敲開了大清帝國閉關鎖國的大門。經歷了康熙盛世和乾隆盛世的大清帝國,從此走向衰落,大量的戰爭賠償,不僅掏空了國庫,還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關口岸。並把關稅、銀行、郵電、鐵路等國家命脈的控制權,交給外國侵略者手中,以此作為戰爭賠款的一部分,致使古老、文明、強盛的中國,淪落為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弱國。外國資本大量的涌了進來,開辦銀行,發行鈔票,壟斷國際匯兌業務,從而達到影響中國的政治,控制中國的經濟,最後完全瓜分中國的狼子野心。
然而,就如孱弱和腐敗的大清朝廷,也不甘完全受制於人,1903年,經過籌劃,皇親奕劻親王上書朝廷,申請成立大清戶部銀行,希望「以中國之銀,供中國之用」,以求自救,企望藉此挽救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經批准後,以官商各佔50%的股份,籌集1000萬兩資金,於1905年8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銀行——大清戶部銀行,並開始發行紙*幣。1908年2月,大清戶部銀行改為大清銀行,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到1911年,只用6年多的時間,大清銀行就在全國設立了30多處分支機構,成為清末規模最大的銀行。
但是,病入膏盲的大清王朝,已經無可救葯。在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革命志士,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在1911年,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武昌起義,並得到各地的響應,終於推翻了腐朽無能的大清王朝,並於1912年1月1日,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在這次翻天覆地的變革中,大清銀行因為曾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緣故,被誤認為是清朝的資產而遭到各地方軍政府的掠奪,損失慘重。
為了保全屬於個體的集資股本,以大清銀行秘書長項藻馨為首的大清銀行原股東,於1911年11月成立了股東聯合會,後改為「商股聯合會」。
1912年初,經「商股聯合會」商議後,正式上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建議「就原有之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重新組織,作為政府的中央銀行。」和「停止大清銀行貿易,實行清理。其原有之官股500萬兩,即行消滅,備抵此次戰事地點各行所受損失及一切濫賬;一面組織中國銀行,以大清銀行房屋生財等項,統歸接收應用。股東等原有之大清銀行股份500萬兩,仍承認為中國銀行股份,照票面價額,換給股票作為舊股,另再加招商股500萬兩。」報告還對大清銀行如何改為中國銀行的具體辦法提出了意見:「一方面另設大清銀行清理機關,附屬於中國銀行內,另置簿據,劃分界限;另一方面自財政部批准之日起,作為籌備期間,由財政總長委任正副監督會同大清銀行股東代表籌辦一切。」
而此時,原大清銀行副監督陳錦濤,經政府司法總長伍廷芳的提名,出任臨時政府財政總長。而迅速建立新政府的中央銀行,是當時非常緊迫的事情。大清銀行本來就是清政府的國家銀行,實力雄厚,將大清銀行改為中央銀行是再合適不過了,正如陳錦濤在致臨時參議院咨文中所說「借已有之基礎,應目前之急需,既可以增長民國之實力,又可因其資金為通融,實為民國國家與銀行股東兩得兼利之道。」
孫中山見到報告後,立即面示陳錦濤:「新政府既已成立,凡商民已得舊政府正當之權利,自宜分別准予繼續。所請將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添招商股500萬兩,認為新政府之中央銀行,由部籌款,以雄財力,並請派正副監督,先行開辦,剋期成立。凡新舊營業賬款,請分電各省都督力加保護,並將該行原有房屋、器具、簿據等項先行發還各節,大致尚屬妥協,著即准行。」
陳錦濤即以財政部名義,於1912年1月24日將上述指示書面批復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同時委任吳鼎昌、薛頌瀛為正副監督。1912年1月28日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召開股東大會,傳達了批示。大會決定由股東會職員組成中國銀行臨時理監事會,負責與正副監督籌訂章程,並管理全行事務。
中國銀行於1912年2月5日正式開業,成為中華民國第一個中央銀行。因組建成立稍為倉促,來不及印刷自己行名的貨幣,就在原大清銀行兌換券的紙*幣上加蓋和加印「中國銀行兌換券」、「民國元年」等字樣後,發行了第一批紙*幣;同年6月1日,在參照原大清銀行兌換券設計的基礎上,正式發行以黃帝像和風景名勝為主圖案的中國銀行兌換券紙*幣(由美國鈔票公司印刷)。並自此開始,偉人像和風景名勝圖,就形成了中國銀行設計紙*幣的獨特風格。
1912年,中國銀行在大清銀行兌換券上加蓋和加印「中國銀行兌換券」、「民國元年」等字樣後,發行了第一批紙*幣。
同年6月1日,在參照原大清銀行兌換券設計的基礎上,正式發行以黃帝像和風景名勝為主圖案的中國銀行兌換券紙*幣(由美國鈔票公司印刷)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偉人像和風景名勝圖,形成了中國銀行設計紙*幣的獨特風格。
從1912年至1928年中國銀行一直擔負著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中央銀行的職責。在此期間,中國銀行的經歷可為一波三折。在北洋政府時期,為應付北洋軍閥龐大的開支,本來經營良好的中國銀行,與同為國家銀行的交通銀行,受到北洋政府的控制,被迫濫發鈔票,造成通貨膨脹,紙*幣貶值,引發全國的擠兌風暴。當時的段祺瑞政府無力應對,更無視民眾的根本利益,竟下達了「中國、交通兩行自奉令之日起,所有該行已發行之紙*幣及應付款項,暫時一律不準兌換、付現」的停兌令,引起全國的恐慌。在北方地區,以北京、天津等區行發行的、限地方使用的、稱為「京鈔」的紙*幣,由此身價大跌,壹元面值的,跌至7、8角,甚至4、5角,致使中國銀行的聲譽大損;而以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為代表的南方各省分行發行的紙*幣,因為有浙江大財團的傾力支持,抵制「停兌令」,堅持正常的兌換營業,幾天即平息了擠兌風潮,挽回了民眾的信心。緊接著,在逐漸擺脫北洋政府的控制後,中國銀行花了將近十年時間,才徹底解決了遺留的「京鈔」問題;其負責任的做法,更使本行的信譽倍增。1928年後,中國銀行退出中央銀行的角色,改組為專業的國家銀行—「國際匯兌銀行」。因其倍受各界的信任,各項業務得到空前的發展,至1935年,貨幣發行額佔全國總發行量的四成多,居四大國家銀行之首,所發行的紙*幣,比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的信譽還要高。
從1912年成立,到1928年中國銀行被改為政府特許的國際匯兌銀行,再到1942年因幣制改革而停止發行紙*幣,且成為發展國際貿易的專業銀行。中國銀行在這短短三十年裡,經歷了民國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等三個政府的更迭和抵制日本侵略者的金融侵略,無論在那個階段,中國銀行始終秉承謹慎理財的政策,以國家利益至上,不顧自己的得失,扮演著國家銀行的角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銀行除了極少數管理人員隨國民黨政府遷往台灣外,絕大多數的職員,連同海外機構一起,回到新中國的懷抱,成為新中國的國家銀行,並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積極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去。
大家都知道,中國銀行自成立至今,都屬於國家銀行;發行了相當多的精美紙鈔,從最早將「大清銀行兌換券」的紙鈔改作「中國銀行兌換券」面世,到1912年6月初開始,陸續發行了自己設計的「中國銀行兌換券」和以「中國銀行」名義發行的正式紙*幣,一直到1942年6月停發,在30年的時間里,發行了近百種不同面值的民國紙鈔;從1942年到1979年,由於政權的更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幣制的變革(人*民*幣是唯一的法定貨幣),中國銀行一直擔負著國家外匯專業銀行的重要角色,但不再發行貨幣;直到改革開放的關鍵時刻,有著豐富外幣匯兌經驗的中國銀行再次被推上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1979年3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同時行使國家外匯管理總局職能,直屬國務院領導。同年,被國務院授權發行與人*民*幣等值流通的「外匯兌換券」,擔負著神聖的使命,再次受到世人的瞻目;一向秉承謹慎理財政策的中國銀行,成功搭建了外幣通向人*民*幣的堅固橋梁,維護了人*民*幣的穩定,促進了改革開放的順利向前,並在完成了歷史使命後,功成身退,贏得同行業界一片喝彩。
以祖國著名的名勝古跡為正面主圖案的「外匯兌換券」,印刷精美,起到國家名片的作用,帶動旅遊業的發展。
1979年-1980年,為解決中美凍結資產問題、促進中美金融合作,恢復中國在國際金融組織的合法席位,作出重大貢獻。
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各司其職,中國銀行統一經營國家外匯的職能不變,但轉為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
隨著香港、澳門回歸的臨近,1987年-1992年,取得港幣與澳門幣發行權。飽享盛譽的中國銀行再次受命於身,在祖國的強力支持下,成功發行了香港鈔、澳門幣,還有連體鈔和香港、澳門的奧運鈔。
1994年,中國銀行改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
2004年,經過改組,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06年,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開啟歷史新篇章。
2008年,成為北京奧運會唯一的銀行合作夥伴,譽滿全球。同年成功發行香港、澳門奧運會紀念鈔,為本行發鈔史,增添新的光彩。
特許發行的中國銀行奧運會紀念鈔(正面)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特許發行的中國銀行奧運會紀念鈔(背面)
中國銀行在中國近、現代的金融史上,擁有多個第一。其前身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銀行—大清戶部銀行;中華民國的第一個中央銀行和第一個發鈔銀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從舊政府接管過來,並成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再次成為國家銀行;第一個在國內以中國銀行名義發行的、與人*民*幣等值、並可在全國各地流通使用的有價證券(准貨幣)—外匯兌換券;第一個行名(中國銀行)連續使用百年的銀行;第一個在外國設立分支機構(現在共有六百多個海外機構)和跨地區發行貨幣(香港、澳門幣)的銀行。
所以,中國銀行不僅是個多姿多彩的銀行,更是個偉大的銀行!近百年來,經歷了幾次劃時代的變遷(解放前、解放後、改革開放、港澳回歸),幾度成為發鈔銀行(民國紙鈔、外匯兌換券、香港幣、澳門幣),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的鈔票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他對中國和世界的經濟發展,所作出的傑出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深受世人的尊重和愛戴,也是眾望所歸。
歷史悠久的中國銀行,隨著大時代的變遷而生長,而發展,而壯大,他始終秉承的,是與國家榮辱與共、國家利益至上的經營宗旨;其本身所發行的紙*幣,就足夠自成一個系列;從模仿「大清銀行兌換券」的樣式,而發行的第一張以黃帝像和風景圖為正面圖案的「中國銀行兌換券」鈔票開始,到信譽一流的民國紙*幣,再到現在的外匯兌換券、港幣、澳鈔,中國銀行一直延續其明朗細致的設計、精美的印刷、開放的主題圖案的風格,在世界發鈔界里,早已聞名暇爾。其所有發行過的鈔票,一直都是收藏界的寵兒;先不說價值幾萬、十幾萬元一張的珍貴民國紙鈔,就是近十年發行的整版連體鈔,也從二千多元升至十萬元,成了收藏界的新寵兒,在收藏市場炙手可熱,升值空間也十分巨大。
大家請留意:從1912年至2011年,中國銀行不知不覺經歷了百年的變遷。在大清銀行舊址上成立的小銀行,在強大的外國資本的包圍中,抓住機遇,沖出重圍,一路撞撞跌跌,風雨兼程,跨越兩個世紀,走過了百年的艱苦歷程,現今已發展壯大,成了一個舉足輕重的巨人,終於走進了世界500強的行列,跨進了世界大型銀行的前列。2008年,中國銀行在英國《銀行家》雜志評選的「世界1000家大銀行」中,名列第10位,成為國際上最知名的大銀行之一,擁有崇高的地位;其光榮的發鈔歷史,在世上也是十分罕有的!
2012年就是中國銀行的百年大慶,必定會盛況空前,屆時定會發行更加精美的紀念鈔,使中國銀行發鈔歷史得以延續下去,帶動所屬的系列收藏品向更高的檔次發展……
精美絕倫的中國銀行紙*幣,必定緊跟歷史前進的步伐,走向更加輝煌.
分享0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