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翻譯 急!在線等 2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自由化的過程在許多國家進行了充分或幾乎控制的所有三種類型的充分的廢止; 但是過程有是一被延長的一個與變化許多的階段在重要性。 這明顯地指向對詳細的國與國間的分析的需要。因為時間的知識是所有除了不可缺少,但是它也是障礙對自由化的沖擊的經濟計量學的估計對一個橫越全國的依據。 選擇是設法推斷自由化的關鍵因素時間從利率數據的統計物產的。對測量程度的二種經典方法由看的利率的外在資本帳戶自由化和其他宏觀經濟學時間數列提議由Edwards (1985)和Edwards和Khan,其中利率數據是可利用的和由Haque和Montiel (1991)利率數據不是可利用的地方。 其中每一個接近假設,有效的利率是在充分地各自受控和未管制的政權將戰勝那的平均重量; 估計的重量然後成為代表國內金融市場是開放和未管制的程度的顯示可變物。 他們能適應允許在顯示的一些時間變異,並且原則上辨認自由化日期。 當兩種方法為手頭時的問題因而提供典雅的解答,他們有重要缺點中的每一假設,被揭露的興趣同等UIP在一個未管制的市場上戰勝。 知名的事實,那UIP甚而為國家是經驗為主地可疑的沒有外匯控制的任何形式,毀損使用此作為一個辨認假定。 也有與平衡的規格的困難在受控市場上。 在這些的進一步評論與某一討論關於可能一起接近。
② 有讓白發變黑的方法么
七寶養生粥五穀雜糧來食療配方源 補腎益腎白發生黑 配料表:黑豆、黑米、黑芝麻、薏仁、大米、花生、百合 功效:補腎益腎、白發生黑、美容養顏、增強體質、補充微量元素 適用人群:須發早白;腎氣虛弱;抗病力差的人群 用法:1.豆漿機直接打粥喝;2.煮粥吃。兩種情況都可加紅糖調味。不建議白糖。
③ 股票方面的書籍推薦
1.《炒股的智慧》(作者:陳江挺)
炒股書籍,我大多看的是外國人寫的。國人寫的,要麼故弄玄虛的多,要麼寫不清楚。這可能和我們國家文化氛圍有關,說話喜歡講一半留一半,看得不痛快。本書作者雖也是華人,但長期在美國生活,行文已有西方的簡潔。
本書最大優點是簡單有趣,可讀性強,沒有任何炒股基礎的也能讀懂,是我心目中炒股入門最佳教材。而且,哪怕你不炒股,本書也值得一讀,因為炒股的智慧說白了,也是生活的智慧,是其他行業的智慧,萬物相通。
2.《股票大作手回憶錄》(作者:埃德文·拉斐爾)
3.《股票大作手操盤術》(作者:傑西·利弗莫爾)
這兩本書是姊妹篇。前者是以20世紀初期天才作手傑西·利弗莫爾為主人公的傳記體小說,後者是傑西·利弗莫爾親筆所著的交易秘笈。兩本書主體內容差不多,只是表現方式不一樣,文筆各有千秋,都是不朽經典。
這位作手對交易和人性觀察的視角、對交易和人性本質的把握,讓人豁然開朗、相見恨晚。特別是每隔一段時間,對市場有了新體會新認識後重新再讀,經常會醍醐灌頂,怔立當場。
這是值得反復咀嚼的兩本枕邊書,幾十年來被全球無數交易者所推崇。傑西·利弗莫爾是我交易道路的精神導師,向永遠的Jesse Livermore致敬!
4.《股市趨勢技術分析》(作者:愛德華茲、邁吉)
5.《日本蠟燭圖技術》(作者:史蒂夫·尼森)
在琳琅滿目、五花八門的股票技術分析類書籍中,這兩本非常值得技術交易者翻閱。
《股市趨勢技術分析》歷史悠久,堪稱股市技術分析的權威之作,也是技術分析入門的基礎教材。書中最精華部分,是對道氏理論的闡述和解讀。如果說,技術圖形是人類本性在市場留下的不可磨滅的指紋,那麼道氏理論,就是解讀這個指紋密碼的「金鑰匙」。
需要指出的是,書中的經典技術圖形,並不能幫助你從市場獲利。相反,每多掌握一種形態,基本多學會一種虧錢方式。因為你難以分辨,到底是先有股價後有形態、還是先有形態後有股價,就好像你難以說清,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但是,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讓你對技術分析有一個全面、清晰的認識,大幅提升你的交易思想、交易技略以及技術分析的大局觀。最終有一天,驀然回首,可能會恍然大悟:原來交易就是這樣!
《日本蠟燭圖技術》是專門解析K線圖形和K線圖形組合意義的。蠟燭圖技術是現今人們普遍運用分析股票、期貨、外匯等證券市場的一項重要方法。和上本書一樣,當你熟悉K線後,會發現,能從市場上看到的機會更多了,然後錢虧起來的速度也更快了。
這很正常。重要的是,也許有一天你經歷過很多,會慢慢領悟到這些方法背後都有無法避免的局限,於是你開始有選擇性地只參與其中極少數的機會,並且理性接受運用這些方法必須付出的代價。這時候,你會突然發現,原來交易還真就是這樣、只是這樣!
這也許就是閱讀基礎工具書的意義和作用。
6.《笑傲股市》(作者:威廉·歐奈爾)
歐奈爾是華爾街經驗最豐富、最成功的資深投資人之一。他21歲白手起家,30歲就買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席次。在本書中,他總結了自己的選股模式「CAN SLIM」,每一個字母都代表一種尚未發動大漲勢的潛在優質股的特徵。
書中100張牛股走勢圖(好像第四版才有,以前的版本沒有),比較有價值,建議朋友們可以多看多揣摩體會。因為如果我們不知道牛長什麼樣子,又怎麼去市場里尋牛?
④ 歷史上有名的幾次金融危機都有那些
1.東南亞金融危機
自1997年7月起,爆發了一場始於泰國、後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業井波及世界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僅半年時間,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貶值幅度高達30%~50%,最高的印尼盾貶值達70%以上。同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市跌幅達30%~60%。據估算、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僅匯市、股市下跌給東南亞同家和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美元以上。受匯市、股市暴跌影響。這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
這場危機首先是從泰銖貶值開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國被迫宣布泰銖與美元脫鉤。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當大泰銖匯率狂跌20%。和泰國具有相同經濟問題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國迅速受到泰銖貶值的巨大沖擊。7月11日,菲律賓宣布允許比索在更大范圍內與美元兌換,當大比索貶值11.5%。同一天,馬來西亞則通過提高銀行利率阻止林吉特進一步貶值。印度尼西亞被迫放棄本國貨幣與美元的比價,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貶值了14%。
繼泰國等東盟國家金融風波之後,台灣的台市貶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機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貶值0.98元,達到1美元兌換29.5元台幣,創下近千年來的新低,相應地當天台灣股市下跌165.55點,10月20日。台幣貶至30.45元兌1美元。台灣股市再跌301.67點。台灣貨幣貶值和股市大跌,不僅使東南亞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而且引發了包括美國股市在內的大幅下挫。10月27日,美國道,瓊斯指數暴趴554.26點,迫使紐約交易所9年來首次使用暫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股市分別跌4.4%、7.6%、6.6%、6.7%和6.3%。特別是香港股市受外部沖擊,香港恆生指數10月21 H和27日分別跌765.33點和1200點,10月28日再跌1400點,這三大香港股市累計跌幅超過了25%。
11月下旬,韓國匯市、股市輪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機第三波。11月,韓元匯價持續下挫,其中11月20日開市半小時就狂跌10%,創下了1139韓元兌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韓無兌美元的匯價下跌了30%,韓國股市跌幅也超過20%。與此同時,日本金融危機也進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後有數家銀行和證券公司破產或倒閉,日元兌美元也跌破1美元兌換130日元大關,較年初貶值17.03%。
從1998年1月開始、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重心又轉到印度尼四亞、形成金融危機第四波。l月8日,印尼盾對美元的匯價暴跌26%。l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亞從事巨額投資業務的香港百富勤投資公司宣告清盤。同日,香港恆生指數暴跌773.58點,新加坡、台灣、日本股中分別跌102.88點、362點和330.66點。直到2月初,東南業金融危機惡化的勢頭才初步被遏制。
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持續時問之長,危害之大、波及面之廣,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料。然而,危機的發生絕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結果。從外部原因看,是國際投資的巨大沖擊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資撤離。據統計,危機期間,撤離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外資高達400億美元。但是,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這些國家和地區內部經濟的矛盾性。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是近20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這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暴露出日益嚴重的問題:①以出口為導向的勞動密集型工業發展的優勢,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場競爭的加劇正在下降。上述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未作適時有效的調整,致使競爭力下降,對外出口增長緩慢、造成經常項目赤字居高不下。1996年,泰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為230億美元,韓國則高達237億美元。②銀行貸款過分寬松,房地產投資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銀行呆賬。壞賬等不良資產日益膨脹。泰國金融機構出現廠嚴重的現金周轉問題,韓國數家大型企業資不抵債宣告破產,日本幾家金融機構倒閉,印度尼西亞更是信用危機加劇。以上這些經濟因素從各個方面影響了匯市和股市,③經濟增長過分依賴外資,大量引進外資並導致外債加重。泰國外債1992年為200億美元,1997年貨幣貶值前已達860億美元,韓國外債更是超過15D0億美元。④匯率制度僵化。在近年美元對國際主要貨幣有較大升值的情況下,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率未作調整,從而出現高估的現象,加劇了產品價格上漲和出口銳減。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貨幣貶值勢在必行。而貨幣貶值又導致了償還外債的能力進一步下降,通貨膨脹壓力加劇,從而促使股市下跌。⑤在開放條件和應變能力尚不充分的情況下,過早地開放金融市場,加入國際金融一體化,當國際游資乘機興風作浪時,一些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處於被動地位。
2.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年12月,墨西哥爆發了一場由墨西哥貨幣比索貶值引
發的金融危機。英國《經濟學家》雜志認為,這是「新興市場
時代」出現後的第一次大危機。盡管這一危機對世界和其他拉
美國家的實際影響要比危機初期人們預料的小得多,但它的教
訓卻是深刻的。
「導火線」
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財政部長塞拉突然宣布:比索兌
美元匯率的浮動范圍擴大到15%。這意味著比索貶值。政府的
初衷是將匯率從3.46比索兌1美元貶為4比索、爾後再貶為4.
5比索兌1美元。然而,由於人們紛紛搶購美元,兩天後,墨西
哥政府被迫允許匯率自由浮動。與此同時,外資紛紛逃離墨西
哥。墨西哥的外匯儲備從12月19日的110億美元降低到22日的6
0億美元。至1995年1月初,比索已貶值30%,股市下跌了50%。
一場世人矚目的金融危機爆發了。
根 源
顯而易見,墨西哥金融危機的「導火線」是比索貶值。而
塞迪略政府之所以在上台後不久就訴諸貶值,在很大程度上是
因為外匯儲備不斷減少,無法繼續支撐3.46比索兌1美元的匯
率。那麼,墨西哥為什麼會面臨外匯儲備不足的困境呢?
薩利納斯上台後,政府將匯率作為反通貨膨脹的工具(即
把比索釘住美元)。以匯率釘住為核心的反通貨膨脹計劃雖然
在降低通貨膨脹率方面是較為成功的,但是,由於本國貨幣貶
值的幅度小於通貨膨脹率的上升幅度,幣值高估在所難免,從
而會削弱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據估計,如用購買力平價計
算,比索的幣值高估了20%。此外,這樣的反通貨膨脹計劃還
產生了消費熱,擴大了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在進口急劇增加的
同時,墨西哥的出口卻增長乏力。在1989—1994年期間,出口
增長了2.7倍,而進口增長了3.4倍。結果,1989年,墨西哥
的經常項目逆差為41億美元,1994年已擴大到289億美元。從理
論上說,只要國際收支中資本項目能保持相應的盈餘,那麼經
常項目即使出現較大的赤字,也並不說明國民經濟已面臨危機。
問題的關鍵是,使資本項目保持盈餘的外資不應該是投機性較
強的短期外國資本。而墨西哥用來彌補經常項目赤字的資本項
目盈餘卻正是這種資本。80年代末,每年流入墨西哥的間接投
資凈額為50億美元左右,而至1993年,這種外資的凈流入量已
近300億美元。據估計,在1990—1994年,間接投資在流入墨西
哥的外資總額中的比重高達2/3。
為了穩定外國投資者的信心,政府除了表示堅持比索不貶
值以外,還用一種與美元掛鉤的短期債券取代一種與比索掛鉤
的短期債券。結果,外國投資者大量賣出與比索掛鉤的短期債
券,購買與美元掛鉤的短期債券。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夕,墨西
哥政府發行的短期債券已高達300億美元,其中1995年上半年到
期的就有167.6億美元,而外匯儲備則只有數十億美元。事實
表明,墨西哥政府用與美元掛鉤的短期債券來穩定外國投資者
信心的做法是不明智的。這種債券固然在短時間內達到了目的,
使200多億美元的短期外資留在國內,但由此而來的風險更大,
因為比索價值的下跌,不管其幅度大小,都會降低間接投資的
利潤,從而加劇資本外流,也使短期債券市場面臨更大的動盪。
因此,到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政府已處於一種越來越被動的
局面。一方面,無法擺脫對外國間接投資和短期國債的依賴;
另一方面,這兩種資金來源使墨西哥經濟愈益脆弱,政府的回
旋餘地不斷縮小,而金融投機者的影響力則持續增加。當政府
宣布比索貶值後,金融投機者便大量拋售短期國債。
所以說,外匯儲備的減少、比索的貶值是墨西哥金融危機
的直接原因,而用投機性強、流動性大的短期外國資本彌補巨
大的經常項目赤字,則是金融危機的深層次根源。
教 訓
作為「新興市場時代」出現後的第一次大危機,墨西哥金
融危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除必須保持國家政局穩定外,
下面兩條也是值得吸取的教訓。
首先,要正確把握實現金融自由化的速度。墨西哥的金融
自由化進程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加速了金融危機的形成和爆發:
(1)銀行私有化後,由於政府沒有及時建立起正規的信貸監督
機構,銀行向私人非金融企業提供的信貸大量增加。1988年,
這種銀行信貸相當於GDP的比重僅為10%,1994年已提高到40%
以上。壞賬的比重也不斷上升。(2)1989年取消資本管制後,
包括投機性短期資本在內的外資大量湧入墨西哥,僅在1990—
1993年就有910億美元,占同期流入拉美地區外資總額的一半以
上。這些外資在彌補經常項目赤字的同時,也提高了比索的幣
值,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墨西哥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使經
常項目赤字更難得到控制。因此,在國際資本市場的運作尚不
完善、對國際資本的流動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協調機制的情況下,
發展中國家必須慎重對待金融自由化,適當控制金融自由化進
程的速度。
其次,必須慎重對待經常項目赤字。薩利納斯政府始終認
為,只要墨西哥有能力吸引外國資本,經常項目赤字不論多大,
都不會產生風險。它還認為,如果外資流入量減少,國內投資
就會隨之萎縮,進口也會減少,經常項目赤字就自然而然地下
降。所以,薩利納斯政府對經常項目赤字持一種聽之任之、順
其發展的態度。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不正確的。因為:第一,
大量外資的流入有可能提高本國貨幣的幣值。第二,只有在外
資被用於生產性目的時,資本流入量的減少才能影響國內投資
的規模,進而達到壓縮進口的目的,使經常項目狀況得到改善。
第三,在墨西哥,大量外資被用於進口消費品(包括奢侈性消
費品)。消費的性質決定了這樣一個難以扭轉的趨勢:雖然用
於進口消費品的外資減少了,但其他形式的資金會取而代之。
因此,外資流入量的減少並非永遠能夠控制經常項目赤字。第
四,即使外資被用於生產性目的,其流入量的減少也會對所投
資的工程帶來不容忽視的副作用。投資者或以更高的代價籌措
其他形式的資金,或推遲工程的完工日期。世界銀行首席經濟
學家S·愛德華茲認為,經常項目赤字不應該長期超過占國內生
產總值3%這一限度。而墨西哥在爆發金融危機之前,經常項目
赤字已達290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8%。
⑤ 請問有沒有關於 1994年 墨西哥金融危機 的視頻
不好意思 目前找不到視頻 只有資料 希望能幫助你 呵呵
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墨西哥發生了一場比索匯率狂跌、股票價格暴瀉的金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震撼全球,危害極大,影響深遠。
墨西哥金融危機概述
1994 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對外宣布,本國貨幣比索貶值15%。這一決定在市場上引起極大恐慌。外國投資者瘋狂拋售比索,搶購美元,比索匯率急劇下跌。12月20日匯率從最初的3.47比索兌換l美元跌至3.925比索兌換l美元,狂跌13%。21日再跌15.3%。伴隨比索貶值,外國投資者大量撤走資金,墨西哥外匯儲備在20日至21日兩天銳減近40億美元。墨西哥整個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從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天時間,墨西哥比索兌換美元的匯價就暴跌了42.17%,這在現代金融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墨西哥吸收的外資,有70%左右是投機性的短期證券投資。資本外流對於墨西哥股市如同釜底抽薪,墨西哥股市應聲下跌。12月30日,墨西哥IPC指數跌6.26%。1995年1月10日更是狂跌11%。到3月3 日,墨西哥股市IPC指數已跌至1500點,比1994年金融危機前最高點2881.17點已累計跌去了47.94%,股市下跌幅度超過了比索貶值的幅度。
為了穩定墨西哥金融市場,墨西哥政府經過多方協商,推出了緊急經濟拯救計劃:盡快將經常項目赤字壓縮到可以正常支付的水平,迅速恢復正常的經濟活動和就業,將通貨膨脹減少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向國際金融機構申請緊急貸款援助等。為幫助墨西哥政府渡過難關,減少外國投資者的損失, 美國政府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決定提供巨額貸款,支持墨西哥經濟拯救計劃,以穩定匯率、股市和投資者的信心。直到以美國為主的500億美元的國際資本援助逐步到位,墨西哥的金融動盪才於1995年上半年趨於平息。
金融危機爆發原因
(1)根源
顯而易見,墨西哥金融危機的「導火線」是比索貶值。而塞迪略政府之所以在上台後不久就訴諸貶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外匯儲備不斷減少,無法繼續支撐3.46比索兌1美元的匯率。那麼,墨西哥為什麼會面臨外匯儲備不足的困境呢?
薩利納斯上台後,政府將匯率作為反通貨膨脹的工具(即把比索釘住美元)。以匯率釘住為核心的反通貨膨脹計劃雖然在降低通貨膨脹率方面是較為成功的,但是,由於本國貨幣貶值的幅度小於通貨膨脹率的上升幅度,幣值高估在所難免,從而會削弱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據估計,如用購買力平價計算,比索的幣值高估了20%。此外,這樣的反通貨膨脹計劃還產生了消費熱,擴大了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在進口急劇增加的同時,墨西哥的出口卻增長乏力。在1989—1994年期間,出口增長了2.7倍,而進口增長了3.4倍。結果,1989年,墨西哥的經常項目逆差為41億美元,1994年已擴大到289億美元。從理論上說,只要國際收支中資本項目能保持相應的盈餘,那麼經常項目即使出現較大的赤字,也並不說明國民經濟已面臨危機。問題的關鍵是,使資本項目保持盈餘的外資不該是投機性較強的短期外國資本。而墨西哥用來彌補經常項目赤字的資本項目盈餘卻正是這種資本。80年代末,每年流入墨西哥的間接投資凈額為50億美元左右,而至1993年,這種外資的凈流入量已近300億美元。據估計,在1990—1994年,間接投資在流入墨西哥的外資總額中的比重高達2/3。
為了穩定外國投資者的信心,政府除了表示堅持比索不貶值以外,還用一種與美元掛鉤的短期債券取代一種與比索掛鉤的短期債券。結果,外國投資者大量賣出與比索掛鉤的短期債券,購買與美元掛鉤的短期債券。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夕,墨西哥政府發行的短期債券已高達300億美元,其中1995年上半年到期的就有167.6億美元,而外匯儲備則只有數十億美元。事實表明,墨西哥政府用與美元掛鉤的短期債券來穩定外國投資者信心的做法是不明智的。這種債券固然在短時間內達到了目的,使200多億美元的短期外資留在國內,但由此而來的風險更大,因為比索價值的下跌,不管其幅度大小,都會降低間接投資的利潤,從而加劇資本外流,也使短期債券市場面臨更大的動盪。因此,到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政府已處於一種越來越被動的局面。一方面,無法擺脫對外國間接投資和短期國債的依賴;另一方面,這兩種資金來源使墨西哥經濟愈益脆弱,政府的迴旋餘地不斷縮小,而金融投機者的影響力則持續增加。當政府宣布比索貶值後,金融投機者便大量拋售短期國債。
所以說,外匯儲備的減少、比索的貶值是墨西哥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而用投機性強、流動性大的短期外國資本彌補巨大的經常項目赤字,則是金融危機的深層次根源。
(2)社會經濟原因再分析
墨西哥金融危機深刻的社會經濟原因總結於以下三點:
①金融市場開放過急,對外資依賴程度過高。
墨西哥通過金融開放和鼓勵外資流入,1992-1994年每年流入的外資高達250億-350億美元。而外貿出口並未顯著增長,外貿進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從 1987年的9.4%增至1993年的31%,結果造成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赤字在230億美元的高水準徘徊,使得整個墨西哥經濟過分依賴外資。
②政局不穩打擊了投資者信心。
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農民武裝暴動接連不斷,執政的革命制度黨總統候選人科洛西奧和總書記魯伊斯先後遇刺身亡,執政黨內部以及執政黨與反對黨之間爭權斗爭十分激烈。政局不穩打擊了外國投資者的信心,進入墨西哥的外資開始減少,撤資日益增多。墨西哥不得不動用外匯儲備來填補巨額的外貿赤字,造成外匯儲備從1994年10月底的170億美元降至12月21日的60億美元,不到兩個月降幅達65%。
③忽視了匯市和股市的聯動性,金融政策顧此失彼。
墨西哥政府宣布貨幣貶值的本意在於阻止資金外流,鼓勵出口,抑制進口,以改善本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但在社會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極易引發通貨膨脹,也使投資於股市的外國資本因比索貶值蒙受損失,從而導致股市下躍。股市下跌反過來又加劇墨西哥貨幣貶值,致使這場危機愈演愈烈。
金融危機的影響
墨西哥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也產生沖擊作用。由於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其他拉美國家經濟結構與墨西哥相似,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債務沉重、貿易逆差、幣值高估等經濟問題,墨西哥金融危機爆發首當其沖受影響的是這些國家。由於外國投資者害怕墨西哥金融危機擴展到全拉美國家,紛紛拋售這些國家的股票,引發拉美 股市猛跌。在墨貨幣危機發生的當天,拉美國家的股票指數同墨股票指數一起下滑。其中巴西股票指數下降11.8%,阿根廷下降5.0%,智利下降3.4%。 1995年1月10日股價指數與1月初相比,巴西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的證券交易所分別下跌9.8%和9.1%,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證券交易所下跌 15%,秘魯利馬證券交易所下跌8.42%,智利證券交易所下跌3.8%。同時拉美國家發行的各種債券價格也出現暴跌。在股市暴跌中,投資者從阿根廷抽走資金16億美元,從巴西抽走資金12.26億美元,相當於外資在巴西投資總額的10%,整個拉美證券市場損失89億美元。
受墨西哥金融危機影響,1995年1月歐洲股市指數下跌1%,遠東指數下跌6.5%,世界股市指數下降1.7%。作為墨西哥鄰國的美國受到巨大沖擊,美國在墨的200億美元股票就損失了70億美元,加上比索貶值,損失近100億美元。
金融危機的教訓
作為「新興市場時代」出現後的第一次大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除必須保持國家政局穩定外,下面兩條也是值得吸取的教訓。
首先,要正確把握實現金融自由化的速度。墨西哥的金融自由化進程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加速了金融危機的形成和爆發:
(1)銀行私有化後,由於政府沒有及時建立起正規的信貸監督機構,銀行向私人非金融企業提供的信貸大量增加。1988年,這種銀行信貸相當於GDP的比重僅為10%,1994年已提高到40%以上。壞賬的比重也不斷上升。
(2)1989年取消資本管制後,包括投機性短期資本在內的外資大量湧入墨西哥,僅在1990—1993年就有910億美元,占同期流入拉美地區外資總額的一半以上。這些外資在彌補經常項目赤字的同時,也提高了比索的幣值,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墨西哥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使經常項目赤字更難得到控制。因此,在國際資本市場的運作尚不完善、對國際資本的流動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協調機制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必須慎重對待金融自由化,適當控制金融自由化進程的速度。
其次,必須慎重對待經常項目赤字。薩利納斯政府始終認為,只要墨西哥有能力吸引外國資本,經常項目赤字不論多大,都不會產生風險。它還認為,如果外資流入量減少,國內投資就會隨之萎縮,進口也會減少,經常項目赤字就自然而然地下降。所以,薩利納斯政府對經常項目赤字持一種聽之任之、順其發展的態度。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不正確的。因為:
第一,大量外資的流入有可能提高本國貨幣的幣值。
第二,只有在外資被用於生產性目的時,資本流入量的減少才能影響國內投資的規模,進而達到壓縮進口的目的,使經常項目狀況得到改善。
第三,在墨西哥,大量外資被用於進口消費品(包括奢侈性消費品)。消費的性質決定了這樣一個難以扭轉的趨勢:雖然用於進口消費品的外資減少了,但其他形式的資金會取而代之。因此,外資流入量的減少並非永遠能夠控制經常項目赤字。
第四,即使外資被用於生產性目的,其流入量的減少也會對所投資的工程帶來不容忽視的副作用。投資者或以更高的代價籌措其他形式的資金,或推遲工程的完工日期。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S·愛德華茲認為,經常項目赤字不應該長期超過占國內生產總值3%這一限度。而墨西哥在爆發金融危機之前,經常項目赤字已達290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8%。
金融危機對中國啟示
中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中國政府有責任保持匯率穩定。中國的這種安排的可行性在於:首先,浮動匯率允許政府更靈活地控制匯率。其次,人民幣不是完全可兌換的貨幣,中國政府仍保持對資本帳戶強有力的控制。
通過1993年和1996年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在這四種風險業務上的投資占其總資產的比例的比較,我們發現,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每一種風險業務上的投資比例都超過了10%,1993年與1996年在這四種業務上的投資比例都達到總資產的一半以上;而商業銀行遵循保守性的原則,投資風險業務比較 謹慎,其在抵押品貸款和證券投資這兩種業務上均未作投資,即使在不動產貸款與消費者貸款上的投資比例也遠低於非銀行金融機構。很明顯,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風險資產遠遠高於商業銀行的。因此,非銀行金融機構遭受風險的可能性極大。
另外,由於政府管制鬆弛和非金融機構難以進入公司借貸業務,使得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承受力極低。當泰國中央銀行於1995年中期開始採取緊縮貨幣政策 以抑制經濟過熱時,股票市場和不動產市場馬上大受打擊。從1996年6月到1997年7月,泰國證券交易指數跌幅超過60%。非銀行金融機構在不動產和消費者貸款方面的壞帳急劇上升。它們所持有的證券大大貶值。另外,盡管非金融機構80%的貸款是完全抵押的,但這些抵押品在一個下降的經濟體中價值很低。這些因素都使非金融機構在經濟出現困難時馬上陷入困境,從而引發整個金融部門的危機。如何加強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監管也是中國亟待解決的問題。
有一點中國與墨西哥和泰國非常相像,即三國都存在一個潛在的危險:銀行系統中有大量的呆帳。如果一個突發事件使得人們預期國有銀行的資產流動性和償債能力存在問題,銀行擠兌就有可能發生。銀行擠兌一旦發生,就會引發金融危機,通脹率上升,人民幣貶值,甚至銀行系統崩潰。從這一點來看,盡管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很小,但銀行系統脆弱的基本因素是存在的,潛在的威脅是現實的。
從中國的實踐來看資本市場的開放有一個順序,可能最先是政府借款為主,接著是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然後是外國金融機構來華設立機構,逐步提供各種金融服務,再是有限度地允許證券組合投資,最後是一個有較高監管水平的高效資本市場的全面形成。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開放的資本市場的建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各國經驗來看,逐步開放資本市場成功的可能性大。日本、台灣、韓國等的金融開放相對其經濟發展都是滯後的(盡管當時美國對它們的壓力很大),總的來說它們都是成功的。墨西哥、泰國和東南亞國家的金融開放盡管速度很快,但它們卻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有人說泰國的金融開放是吃虧還是佔了便宜,目前還說不清,理由是沒有金融開放就沒有泰國前一段的高速發展。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們不禁要問:有沒有這樣一條路,它可以使我們走向可持續性發展的方向,而不發生這樣大的危機?我們對金融監管一定要加強。金融開放要漸進的一個重要理由是我們無法在一夜之間建立好金融監管體系。發展中國家對金融業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機構的操作水平、內部監控水平的提高需要時間。一下子就把發達國家的銀行、基金和其他金融機構放進來,政府不知如何去監管,也沒有手段去監管, 國內的金融機構只學洋人其表(現代金融工具、衍生工具),而不知洋人其里(內部監控系統、激勵制度)。金融開放與金融監管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如果金融監管滯後,就可能發生問題。
中國是一個大國,實行有彈性的匯率政策有利於相對獨立地實施本國的貨幣政策,從而不斷化解不平衡因素,防止問題的積累和不良預期所可能產生的劇烈振動
⑥ 你覺得最好的交易書籍有哪些
比較推薦資深技術分析師約翰·墨菲的《金融市場技術分析》,這本書被視為技術分析寶典,還有鮑勃沃爾曼的《外匯超短線交易》,介紹了很多外匯技術、結構和價格行為原理。
⑦ 創業求助
上面的那個是廣告,到處亂飛,鄙視廣告!
最近不少人問關於創業的問題,我想可能是時下金融危機,很多行業不好做了,大家都為擺脫困境、多賺點錢絞盡腦汁,甚至有的人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工作較忙,不能一一作答,寫一篇文章和大家探討!
策劃的職責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首先,我們分析一下,錢難賺的問題出在哪裡?第一:可能是競爭原因,本來一碗飯幾個人吃,現在乾的人多了,幾十個人、上百個人吃。第二:可能是政策原因,以前管得松可以鑽空子、以前扶持現在控制。第三:行業跟不上時代,將被市場自然淘汰。第四:個人經營能力的原因。
關於競爭:路長全老師寫過一本書叫做《解決》,雖然案例重復的很多,但道理是對的,營銷就是「解決競爭」。面對客觀存在的市場容量,只有三條路可走:1、等死,2、和別人搶飯吃,3、大家一起開發更大的市場。當然,誰也不願意走第一條路,第三條不是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唯一可行的就是和別人搶飯吃,讓別人無飯可吃。怎麼搶?那就是奧運精神——更高、更快、更強;如何做到這一點?練內功、找策劃、搞研發……都可以。
關於政策:由於我們國家的市場機制還不夠成熟,很多行業對政策的依賴性很強,而某些主管部門又有極端行政的習慣,要麼不管,要麼一刀切,很多行業都受政策左右,如醫葯保健品正在受這樣的沖擊。一個行業對政府,無疑是胳膊擰不過大腿,俗話說「識實務者為俊傑」,大勢所趨或轉行、或轉型,沒有必要在一棵樹上弔死。選擇轉型,就是迎合政策,做政府支持、允許的模式。 .com選擇轉行,盡量做有把握的事,或者和原行業有關聯、相似的行業。謹記不懂不做,沒把握不做。當下農業、文化、教育、旅遊等都是國家支持,前景很好的行業。
關於潮流: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優勝劣汰是必然規律。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職業自然消失,比如磨剪子鏘菜刀的、尋呼小姐等,一些產品也會悄然匿跡,如梅花手錶、商務通、BB機、505神功元氣袋等。科技和品牌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有品牌,沒有科技創新,一樣會被市場拋棄。如果您從事的行業或工作不幸是這樣的,趁早抽身離開。
關於能力:如果您身處的行業很好,競爭也不太大,就是賺不到錢。那可能是個人的經營能力問題,或者不適合經商,或者適合當元帥、不適合當將軍。要是這種情況,應該清醒、客觀的分析自己,或慢慢修煉、或主動放棄、或找有能力的經理人託管。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理論上說只要有市場需求,政府不禁止,什麼生意做好了都賺錢,做不好都賠錢。
總之,我覺得在危機面前動起來,主動就比被動好,積極就比消極好,祝大家好運!
從去年金融危機以來,國家出了3個政策:
1.鼓勵返鄉農民工創業 在金融危機情況下,大量企業倒閉,以及大面積息工,裁員的情況下,這些剩餘勞動力可能帶來的最大隱患就是社會治安壓力,所以鼓勵這些人拿前些年的積蓄出來搞搞,但是這些人在工廠里工作多年,雖然有些積蓄,也不太多,資金不足。對於其他行業的了解也不多,對於市場了解也比較膚淺,更別說競爭了。這樣會導致前期積蓄化為流動資金進行「再分配」
2。鼓勵大學生創業 在前面的大前提下,大學生同樣也是剩餘勞動力,而且「知識越多越反動」,可能對社會的危害會更大,所以提倡他們去拿父母的多年積蓄來「再分配」,他們說難聽點比農民工還不如,社會經驗比其他的都重要,他們卻一點都沒。
3。實在不行「鼓勵大學生參軍」 去軍隊鍛煉,國家包吃住,還有工資拿。過了這幾年,看看是否裁軍。
當然我也不否認『行行出狀元』,但是狀元是千里挑一,還是萬里挑一?你確定你是?
所以我個人建議,現在要戒驕戒躁,有條件的多「深造」,學一門專業技術,或者拿更高學位。不行就在家老實呆著,生活不是問題,情況會得到控制和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