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嶺及鄰區的貴金屬資源雖然比不上膠東、小秦嶺和滇黔桂等礦集區,但也具有資源前景,幾十年來的勘查工作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目前已發現小型以上金銀礦床150多個,包括大型礦床14個,中型礦床31個,小型礦床107個。
一、南嶺中段片區
1)仙人岩-新盟山地區:位於湖南省常寧市水口山鉛鋅礦床外圍,存在兩大氧化型金礦系列:(a)仙人岩淺成低溫熱液蝕變岩型(熱泉硅帽型)金礦總體上呈南北向,沿花崗閃長斑岩岩枝分布,地表以出露大規模的硅帽為特徵,淺表部發現了較好的氧化型金礦體,初步控制了4個金礦體,其中I號礦體規模最大,估算得仙人岩金礦南段金的金屬量(333+3341)為33t,具備淺部以金為主、中深部以鉛、鋅、硫鐵為主,深部有銅的「三層樓」定位模式特點,深部可望找到原生的硫化物金屬礦床。(b)大園嶺-白泥沙氧化型(含礫黑色粘土型)金礦體具有埋藏淺(一般距地表15~20m)、厚度大、品位不高但較穩定等特點,礦體賦存於二疊系棲霞組灰岩與含礫黑色粘土的界面附近並與岩漿岩及推覆斷層關系密切。
2)連南必坑銀多金屬礦區:已圈定4個產於層間破碎帶中的銀礦(化)體,其中SN向異常帶發育3條平行礦脈,2002年在NE向異常帶的南部發現了具有一定規模和品位的V5礦脈。V5礦脈走向NE向,礦石類型與V2塊狀含銀黃銅礦閃鋅礦礦石相似,從山頂→山腰,標高由759m→617m→552m,礦化由弱變強,反映往深部礦化有增強的特徵,這是本項目組對同一礦區進行過兩次野外調查中找礦有所進展、也是區內大調查工作中根據化探異常查證取得找礦進展的實例之一。
3)粵北坳陷:中泥盆統東崗嶺組為重要賦礦地層而東崗嶺組中的層間破碎帶則是區內銀多金屬礦的主要容礦構造,近期乳源大富銀多金屬礦初步圈出兩條銀多金屬礦化帶,樂昌磚頭坳銀礦鑽探發現3層隱伏含銀礦化體,產於寒武系淺變質岩中的樂昌井洞銀礦中初步圈出5條相互平行的銀礦化帶,往深部礦石Ag品位變富,而在大寶山多金屬礦外圍發現了翁源新江銀錳多金屬礦等。此外,還發現樂昌西坑銅礦、陽山杜步菱鋅礦、人字山銅鉛鋅銀礦、長崗嶺鉛鋅銀礦、雪山嶂鎢銅礦等一批新的礦產地。
二、粵西-桂東片區
1)羅定盆地周緣:在盆地北緣雲浮高棖Ag、Pb、Zn異常查證區圈定主要Ag、Pb、Zn元素異常27個,在相應的異常區新發現7個銀多金屬礦體,工程式控制制的主要礦體有②、④礦體。其中②號礦體呈近EW向產出,地表氧化帶為銀、錳礦,往深部為含銀、鉛、鋅、錫、銅礦體,已控制長1200m,平均厚3.38m,礦石Ag平均品位221.74g/t,Pb+Zn為4.9%,伴生有Cu、Mn、Sn等。此外,在盆地西南緣新榕銀錳礦經過勘查已達大型規模。
2)廣東高明三洲盆地周緣:迭平銀礦體呈似層狀賦存於上三疊統小坪組與下石炭統梓門橋組界面層間滑脫破碎帶內以及梓門橋組碳酸鹽岩的次一級斷裂中,已控制隱伏銀礦3層,圈定銀礦體11個,估算333+3341銀資源量1285t,伴(共)生鉛7500t,Zn34506t,此外,高明橫江鉛鋅銅多金屬礦和鶴山江華塘銀鉛鋅礦等評價後,新發現一些礦產地並提交銅銀資源量。
3)粵西懷集盆地周緣:在封開七星頂、金鼓、香花、大坑山等地找礦均有新發現。其中七星頂金礦與廣西桃花金礦類似,I號礦帶內共圈出了兩個金礦體。香花金(銀)礦可能與火山活動有關。
4)廣西大瑤山地區:新發現平南縣新坪金礦和昭平縣灣島金礦,在深泥田地區發現含金礦化帶22條,圈定礦體32個,概算金資源量(333+3341)15t。在金山頂燕山期花崗閃長岩與寒武系黃洞口組砂岩接觸帶附近發現了斑岩型Au、Cu礦化。
三、江南古陸東南緣片區
1)平江金井-瀏陽龍王排地區:根據金礦體側伏方向為84°,對桃樹洞①號脈的補充地質勘探工作,使其金資源量由原來的2.67t增加到15t以上;對大萬礦區西段開展了地質調查,在魯源洞-大洞一帶相繼發現了7條礦脈,鑽孔驗證礦體具北東東向側伏規律,主礦層最厚達3.16m,共獲得預測金資源量總和為49.21t;在平江縣大洲鄉的金盆尖一帶,發現1條含金礦脈。
2)沃溪-唐滸坪地區:在沈家埡金礦區,發現金礦脈4條,圈定工業礦體13個,經過中深部工程式控制制,初步概算的金資源(333+3341)達34t;在沈家埡礦區以東的荊竹溪一帶發現蝕變帶4條;在唐滸坪一帶新發現的Ⅱ號礦帶具有較大遠景,估算金資源量為8.8t。
3)懷化-通道地區:近年來在雪峰金礦田和漠濱金礦田外圍不斷有新的發現,如白岩雲、狗皮溪-楓坪界、母溪等地相繼發現了多條含金剪切帶,初步預計僅雪峰金礦田就有可能新增金資源量100t。其中白岩雲礦區已找到NW向礦脈10餘條。母溪金礦圈定礦化蝕變帶9條。
4)青京寨-桐溪地區:大坪礦區新發現礦脈8條,圈定礦體11個,已提交333+3341金資源量共計53.19t。
5)贛西北九嶺地區:在金家塢-鄣公山評價區圈出1條礦化帶,已控制金礦(化)體兩條;在九墩多金屬礦點,圈定金異常5處;花尖山-郭家橋銀銅多金屬異常區圈出1條長5km強異常帶。
6)金山金礦田及其外圍:在茅嶺-好老塢地區新發現的金礦體地表延長大於200m,鑽孔控制了3層工業金礦體,估算333+3341金資源量20.5t;在陳充預查區發現含金破碎帶兩條。在銀山礦田外圍新發現楊家灣、四都葉灣金礦點。此外,江西有色地勘局在德興發現了一個金屬儲量達200t,平均品位為5~6g/t的特大型金礦。該金礦礦田東西寬6km,南北長10km,已發現金礦床10餘處。目前已探明儲量72t,控制儲量120多噸(《中國國土資源報》,2003.5.12)。
7)臨川金山嶺-東鄉小磺銅金礦評價區:在新居上-雪山嶺一帶共圈定8個金礦體;在西田富集區和小磺富集區均發現了不少含礦剪切帶;在廣昌水南銅銀多金屬礦外圍新發現礦化體。
8)貴州從江翁浪-地虎地區:近年來先後發現地虎-翁浪-擺容區域性(滑脫)構造蝕變岩帶及其控制的金礦點或礦化點,以及南加地區與花崗斑岩有關的銅(鉬)礦。
9)貴州梵凈山周緣金礦:近年來先後在印江金廠猴子硐、松桃羅家灣、江口金盞坪等地段的不整合面之上發現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滑脫蝕變岩型金礦體,斷面平直,顯示了良好的找礦前景。
四、新產出類型金礦床
1)獨立金礦:①浙東南地區螢石型金礦賦存於陳蔡群螢石礦田,成礦階段可劃分金-螢石階段及金-硫化物-石英階段;②桂西北產於輝綠岩中的微細浸染型金礦(潘家永,1998);③桂西二疊紀孤立碳酸鹽台地邊緣和生物礁的復合部位產出方解石脈型金礦床(張振賢,2002)。
2)伴生金礦:①錫與金的共生和伴生,除了與酸性和中酸性成分的岩漿活動有關以及出現於基性和超基性岩石與隕石之中以外,還見於微細粒浸染型金礦之中。例如貴州板其微細粒浸染型金礦,最初為原生錫礦點,附近還有砷礦點,後據微細粒浸染型金礦模式經勘查而突破。而貴州丫它微細粒浸染型金礦的自然金中含有錫,並有錫金礦、金錫礦、銀錫金礦等礦物。從Au與Sn兩種元素的共生關系考慮,今後應注意在金礦床深部及外圍勘查中找錫和在錫礦床中尋找金,這對於發現新的礦床,以及綜合利用錫和金具有重要意義;②姑婆山花崗岩體西南緣矽卡岩中含Au豐富,其中相對還原、鹼性的土壤C層是主要含金層即「泥巴金」金礦化層(宋慈安,2001);③金礦床和鉛鋅礦床相伴產出,在勘查過程中兩類礦床可以互為標志。造成金同鉛鋅共生和分離的原因是成礦流體的化學成分和流體流動循環方式,在較低溫度、高水/岩比、Cl絡合物為主的體系中金與鉛鋅相伴富集,高溫、高熱梯度、低水/岩比、低鹵化物濃度下的流體在遷移金的同時不利於鉛鋅的轉移;④贛南鎢礦深部及外圍往往是金礦富集區。上述獨立或伴生形式金礦特徵,值得區內金礦評價工作借鑒。
五、鄰區金(銀)礦找礦進展啟示
鄰區金銀礦找礦工作有一定進展,相繼發現不少新的礦床(點),如閩中地區德化、尤溪、永泰一帶發現的金礦點構成福建「金(銀)三角」。主要礦床類型有:變質碎屑岩系中熱液型細網脈狀(構造蝕變岩型)與脈狀金礦如閩浙武夷山一帶金礦,與火山岩系有關的金銀礦如德化南方子尖火山岩型金礦和尤溪後壟坑火山岩型銀礦,微細粒浸染型金礦如秦嶺地區金龍山金礦、煎茶嶺金礦等。燕長海(2002)總結豫西南地區西峽縣河南庄金礦埋藏礦體地表標志,該區第四系總厚度為1.7m以上,由1m左右直徑的巨礫石層、亞砂土、黃粘土組成,在巨厚沖洪積物之上發現有清晰的後生Au、Hg異常帶,經工程驗證,發現了其下埋藏的金礦體,厚達1.6~8m,Au品位平均為4~8g/t,因此,後生異常在找礦工作中應值得重視。
粵桂省境的大瑤山及懷集盆地,有中國最大的金地球化學異常之一,濁積岩系及燕山晚期小(斑)岩體發育,又處於地塊結合帶附近,有必要借鑒河南湍源銀異常地球化學異常解剖及礦產深部勘查經驗,實現銀(金)多金屬礦的找礦突破。此外,根據震旦系陡山沱組黑色岩系賦存有鄂西白果園銀礦類比,在鄂西北武當地區找到佘家院等銀礦(張業明等,1999),對於揚子地區廣泛發育的下寒武統黑色岩系,前人曾認為該層位構成華南地區重要的錫鉛鋅金銀等礦產的礦源層,在熱液改造強烈地區可能有新類型銀多金屬礦床產出。
B. 湖南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
一、開采歷史
湖南省礦業開發歷史非常悠久。近代歷史上,通過對錫礦山銻礦、水口山鉛鋅礦、瑤崗仙鎢礦、湘潭錳礦、湘西金礦、石門雄磺礦等一大批新中國成立前遺留下來的老礦山進行深入勘查,使它們成為了新中國幾十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礦山、功勛礦山;新中國成立後,地質工作者又勘查發現了柿竹園鎢錫多金屬礦、黃沙坪鉛鋅礦、湘南鈾礦、民樂錳礦、貢溪重晶石礦、衡南螢石礦、瀏陽海泡石礦等一大批享譽中外的礦床。目前,湖南省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鋼鐵、水泥、煤炭、錳、鉛鋅、鎢、銻、黃金和鹽化工工業體系,尤其是錳加工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業在國內具有明顯的產業優勢,10種有色金屬的產量多年來高居全國第一。
(一)古代礦業開發
商代晚期至西周,湖南已開始利用銅、錫、金、瓷土等礦產;春秋中期出現鐵器;隋唐時期湖南境內主要礦產有金、銀、銅、鐵、錫、鉛、汞、雲母、岩鹽9種,產地遍及今湘南、湘西、湘中10餘個州、縣,湘南地區的有色金屬有較大規模的開采,黃沙坪的鉛、寶山和銅山嶺的銅礦已開始採掘;至北宋時期設置有監、務、場、坑、冶等礦業機構,省境內有1監2務2場,常寧水口山的銀和硫黃礦、瀏陽七寶山的銅礦均已開采;兩宋時期礦產採掘技術已有很大進步,辰州硃砂的焚燒采礦法數百年來一直為民間采礦者所沿用;元代,沅水流域及益陽一帶的砂金礦的開采估算年產金達1300餘兩;明末清初,湖南礦業頗為隆盛,黃沙坪鉛鋅礦、綠紫坳銅礦、萬發窿銅礦、大有窿錫鉛礦大加採掘,出產旺盛;及至咸豐、同治年間,郴州、桂陽一帶鉛、銅各礦地表露頭礦大多采空,後來瑤崗仙發現硫、砷礦,資興、宜章一帶礦業興起。
(二)近代礦產調查及開發
民國2~6年(1913~1917),日本人小山一郎、瑞典人丁格蘭、德國人史利斯等先後到常寧水口山、冷水江錫礦山、平江黃金洞、沅陵柳林汊等10餘處礦山調查,其中丁格蘭按6%的品位推算錫礦山銻金屬儲量145萬t,並繪制了礦區地質圖。
民國16年(1927),湘政府成立湖南地質調查所後,開展了廣泛的地質調查工作,對鐵、錳、鎢、銻、汞、金、煤等礦產的調查成果尤為豐碩,分別編撰《湖南礦業紀要》和鐵、錳、錫、銻礦產志等專著。
截至1949年,全省調查的礦種35種、礦產地593處,其中除少數礦區作淺部鑽探外,絕大多數僅限於地表或礦坑采場的觀察測量,所得礦產儲量均為估算。
(三)現代礦產資源開發及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礦產資源管理體制主要實行以中央主管部門為主、地方為輔的雙重領導機制。1983年8月,國務院規定省地質礦產局在地質礦產部和省、市、區人民政府領導下,對礦產資源和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進行監督。1984年5月湖南省地質礦產局、冶金工業廳、石油化學工業廳、建築材料工業局、輕工業廳、工商行政管理局下發《關於發展鄉鎮企業的聯合通知》規定:凡開辦小礦,應由辦礦單位提出,由縣(市)政府有關礦業歸口部門審核,報省礦業主管廳局會同省地質礦產局審批,由湖南省地質礦產局登記發給采礦許可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發給營業執照方可開礦。
1986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頒布,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本行政區內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管理,依法維護礦業秩序,保護礦產資源,促進礦業發展。為了加強對礦山企業的監督管理,國家統計局於1987年8月批准同意,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統計報表列入國家的正式統計年報,至年底全國礦山普查數據已匯總完畢。湖南省地質礦產局於1986年對全省1000多個礦山開展摸底調查,完成礦山定點劃界和采礦登記試點工作,1987年底完成了全省礦山數據普查和綜合分析工作,並提交了專題分析報告。
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在貫徹中央關於「放開、搞活、管好」加快開發地下資源的總方針下,湖南省內形成了國家、集體、個體一起上,大、中、小並舉的開發礦業的格局,鄉鎮集體、個體采礦業發展迅速。據1987年統計資料,湖南省有礦山總數6164處,其中國營礦山企業271個,鄉鎮集體礦山企業1619個,個體礦山4274個;常年從事礦業的人員55.22萬人,其中鄉鎮集體和個體礦山從業人員達26萬餘人;生產礦石6280萬t(不包括砂、卵、碎、片石在內)、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0.6億t)的104.67%。但是,隨著鄉鎮集體、個體采礦業的發展,采礦活動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一些地方鄉鎮集體、個體采礦未經批准,擅自到全民所有制礦山企業礦區范圍內亂采濫挖,破壞浪費資源,爭搶礦點,妨礙了礦山的正常生產,影響了礦業的發展。
2000年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湖南省國土資源廳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中明確,湖南省國土資源廳依法管理礦產資源探礦權、采礦權的審核登記發證和轉讓審核登記等職能。省國土資源廳建立後,開展了全省勘查、采礦許可證換證工作,對原有探礦權、采礦權重新確權,規范開採行為,調處礦業糾紛,關閉一批開采方式落後、資源浪費嚴重、生產規模偏小的礦山。到2001年底,全省持證礦山由1999年的11008家減少到8878家,共減少2130家。
2003年9月,省政府發出《關於加快推進礦業權市場建設的通知》後,全省礦業權有償取得制度全面推行。2004年,暫停新建煤礦采礦權出讓。2006年省國土資源廳下發《關於規范采礦許可證審批發證許可權有關問題的通知》,對原委託市(州)的部分發證許可權全部上收,並明確省、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采礦許可證發證許可權。2007年以來,湖南省全面推行資源整合工作,從采礦權主體資格、資金、技術、規模和地質環境保護等方面全面提高了礦山准入門檻。2010年全面完成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對全省6849個礦山進行了野外實地核查。
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半個多世紀以來,湖南省礦業得到蓬勃發展,形成支撐省內國民經濟發展、有地區特色和優勢的完整礦業經濟體系,對其他產業和經濟建設發揮了推動作用。
截至2012年底,全省已開發利用礦產91種,礦山從業人數30.42萬人,年產礦量2.69億t,礦山企業工業總產值335.98億元,礦產資源開發利潤總額40.3億元。
全省礦業系統形成了地質、礦山、選、冶、設計、科研、教育等基本配套的完整工業體系。長株潭三角地帶已形成冶金、化工、建材的中心,湘南成為我國主要的有色金屬生產基地,郴州、婁底、邵陽是省內重要的能源基地,其他部門的礦業也得以迅速發展,形成了區域上的合理配置。
能源礦產:主要為煤炭和石煤,建立了以漣邵、資興、白沙3個礦務局和煤炭壩、辰溪、譚家山、群力、新生等大中型煤礦為主體的煤炭工業基地。
黑色金屬礦產:建立了以華菱鋼鐵集團為主體的鋼鐵工業體系,以花垣銀海錳業、強樺礦業、湘潭電化、湘潭金石錳礦、永州鑫城錳業、安化縣聖德錳業和零陵東湘錳業為主體的錳工業體系。
有色金屬礦產:形成了以中國五礦集團和湖南有色集團為主體的有色工業體系,其中鉛鋅工業以黃沙坪、水口山、寶山等鉛鋅礦和株洲冶煉廠為主體;銻工業以錫礦山礦務局、桃江板溪銻礦和益陽冶煉廠為主體;鎢工業以瑤崗仙、汝城、川口、湘東等鎢礦和株洲硬質合金廠為主體。
貴金屬礦產:形成了以湖南黃金集團為龍頭的黃金工業體系。
非金屬礦產:建立了以湘衡鹽礦、湘澧鹽礦為主體的鹽業生產和加工基地,以韶峰集團、雪峰集團等為骨乾的水泥生產基地,以及以岳陽磷肥廠、湖南磷化工總廠等為主體的化工生產基地。主要利用的礦種有岩鹽、鈣芒硝、磷、水泥灰岩、石墨、石膏等,其他非金屬礦產綜合開發利用水平低。
稀有、稀土分散元素:僅永州市江華縣輕稀土氧化物廠在進行開采,尚未形成完整工業體系。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礦山企業規模和結構不協調
湖南省大中型礦山僅占總數的13.44%,小型礦山卻占礦山企業總數的86.56%以上,大、中型礦山比例嚴重不協調,大、中型礦山偏少,集約化程度低,技術落後,設備簡陋,普遍存在采富棄貧、采厚棄薄、采大棄小、采易棄難的現象,嚴重製約了資源的集約化利用,造成資源浪費。
(二)難選冶貧礦多、富礦少,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低
湖南省各類礦床以低品位、難選冶礦石居多。如鐵礦儲量的73%為難選冶的赤鐵礦,且多為貧礦,富礦不足1%,可利用的鐵礦儲量極少;磷礦則以膠磷礦為主,品位低、選礦難度大;錳、釩、金、銀及部分鉛、鋅礦都存在富礦少、貧礦多的問題。此外,單一礦產的礦床少,有共、伴生組分的礦床多,給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加了難度。
全省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三率」水平總體較低,有色金屬礦床中共伴生難選冶礦綜合利用的礦山僅為有色金屬礦山的25%;伴生的稀有元素、分散元素大多未綜合利用,已綜合利用的礦種僅佔40%;伴生的硫鐵礦、螢石礦選礦回收率有待進一步提升。
(三)礦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深加工比例總體較低,產業鏈較短
礦業結構呈現「兩頭小中間大」(即采選能力和深加工能力小,冶煉能力大)的格局。礦產深加工產品率低,具有優勢的有色金屬礦產深加工產品產值僅佔10%左右,其中銻的深加工產品產值只佔銻產品總產值的5%左右,非金屬礦基本上是以原礦或礦粉內銷和出口。這種以初級產品為主的「資源型礦業」,降低了省內礦產資源的利用效益,同時由於省內一些優勢礦產競相出口導致國際市場嚴重供過於求,價格連年下降,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經濟優勢。
(四)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仍然嚴重
礦山廢石尾砂堆放數量大,大量個體和鄉鎮小礦的廢石堆更是漫山遍野,這些廢石尾砂堆放既擠佔大量土地、破壞植被,又易引發泥石流,成為地質災害的隱患;礦山過量採掘和抽排地下水引發的塌陷、地面開裂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毀壞農田、民房,危及鐵路、公路,給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由此產生的糾紛不斷,造成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有色金屬礦山和鈾礦開發利用引起的鉛、鎘、汞、砷等重金屬污染及放射性污染嚴重。
C. 南嶺地區貴金屬成礦規律
一、貴金屬礦床成因類型及成礦機理分析
(一)金礦床成因類型劃分
根據礦床的成礦作用及其成礦方式、物質來源、控礦條件及礦床特徵等,南嶺地區金礦床及與金相關的有色金屬礦床可以劃分為10種主要成因類型:①與岩漿岩有關的金礦床;②火山岩型金礦床;③斑岩型金礦床;④構造破碎帶蝕變岩型金礦床;⑤微細浸染型金礦床;⑥變質碎屑岩中脈型金礦床;⑦與表生作用有關的金礦床;⑧砂金礦床;⑨紅土型金礦床;⑩鐵帽型金礦床。
(二)銀礦床成因類型劃分
根據礦床成因分類原則,成礦作用及其成礦方式、物質來源、控礦條件及礦床特徵等,南嶺地區銀礦床及與銀相關的有色金屬礦床可以劃分為8種主要成因類型:斑岩型、接觸交代型、高中溫熱液型、中低溫熱液型、火山熱液型、同生沉積型、沉積改造型、表生型等。
(1)斑岩型礦床
該類型礦床分布於贛南武夷山西坡岩背、鳳凰崬、粵東蓮花山、西嶺等。圍岩為侏羅紀火山岩及上古生界,成礦岩體為燕山早期花崗斑岩,呈Sn、W-Cu、Pb、Zn-Ag礦化組合,礦體產於岩體內外接觸帶上,似層狀、透鏡狀,圍岩蝕變有鉀長石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螢石化。常以伴生和含銀礦床出現,礦床規模以小型為主。
(2)接觸交代型礦床
主要分布於贛南、湘南、粵北、粵中、桂西、桂東和滇東南等地。如焦里、寶山、坪頭嶺、金子坳、船肚、東坡、瑤崗仙、香花嶺、大義山、大廠拉么和佛子沖等地。一般都沿構造岩漿帶分布,賦礦地層大多為上古生界D2—P1,圍岩主要為碳酸鹽岩或含鈣的碎屑岩,成礦與燕山早期第三階段至燕山晚期黑雲母花崗岩類小侵入體有關。礦床大多受NE向褶皺斷裂控制,在區域性多組斷裂構造和不同類型構造的復合部位往往對成礦極為有利。礦體多在花崗岩類岩體與圍岩接觸帶上形成,呈透鏡狀、似層狀、扁豆狀,部分為脈狀。主要有用元素組合:W、Sn-Pb、Zn-Cu(Au)-Ag(伴生),Ag-Pb、Zn-Cu,Sn-W-Bi-Be-Ag(含Ag),W-Mo-Bi-Cu-Ag(含Ag),Pb、Zn-Ag(共生或伴生)等。礦石中銀可以構成獨立銀礦物或含銀礦物;銀的儲量規模以中小型為主,部分銀礦床可達中型規模,如拉么、焦里、寶山、佛子沖等。
(3)高中溫熱液型礦床
主要分布於贛南、湘南、粵北、桂北和滇東南等地,主要為大脈型或細脈型鎢錫多金屬礦床,過去統稱為石英脈型。近年發現這些礦床或礦段中銀含量達共生甚至獨立銀礦床要求,它們多數沿構造-岩漿帶內外帶分布,賦礦圍岩為震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的碎屑岩、碳酸鹽岩。主要與加里東期—燕山期花崗岩類侵入岩有關,成礦主要是燕山早期第一階段到燕山晚期第一階段,其中鉛、鋅、銀主要成礦期是燕山早期第三階段到燕山晚期,少數屬雪峰期和印支期。如西華山、漂塘、茅坪、大吉山、黃沙、鋸板坑、石人嶂、紅嶺、梅子窩、東坡、大義山、瑤崗仙、珊瑚、芒場大山、武鳴兩江、個舊卡房等礦床。
銀在各類成礦元素組合礦床中,呈共生礦、伴生礦或其他含銀礦產出,礦體局部地段銀品位可達獨立銀礦要求。銀儲量規模一般為中型。
(4)中低溫熱液型礦床
本類礦床是南嶺地區銀礦床的最主要類型之一。全區都有分布,如:蛤湖、柳木坑、赤坑、大興山、長崗嶺、厚婆坳、銀屎、田東、寶山、黃沙坪、銅山嶺、香花嶺、芒場、馬鞍山、老廠、鳳凰山、金山、中蘇、蝦洞和下廠等。分布於不同構造單元,以晚古生代—中生代坳陷區為主,隆起區次之。賦礦圍岩從震旦系—三疊系。成礦主要與燕山期花崗岩有關。部分與加里期或印支期的花崗岩類有關,控礦構造以EW向和NNE向及NW向斷裂為主。礦體以脈狀為主,部分為透鏡狀。主要成礦元素有Pb、Zn、Ag、Au、w等。以Pb、Zn為主的礦床伴生Ag、Cu、As、W、Cd;獨立銀礦床,往往伴生Pb、Zn、Cu、Sn,個別伴生Au(如張公嶺、金山、大興山、長崗嶺等);鎢礦則屬單一白鎢礦(如一六礦區等)。
(5)火山熱液型礦床
該類典型的礦床僅在粵東地區發現。侏羅系下統金雞組碳質頁岩底部為安山岩,銀銻礦的含礦圍岩為爆發角礫岩-英安流紋質凝灰岩-英安質流紋岩-斑雜角礫熔岩(鍾丘洋)和熔結凝灰岩-凝灰角礫岩-流紋質凝灰熔岩(寶山)等。礦化主要元素組合分為Ag-Sb,Pb、Zn、Cu、Ag和Sn、Pb、Zn、Ag等,銀、銻組合中,銀品位富,其他組分為伴生或含銀。銀儲量大、中、小型都有。
(6)同生沉積礦床
該類型礦床主要分布於粵北坳陷區晚古生代碳酸鹽台地沉積區內,如楊柳塘、天子嶺等鉛鋅銀礦床。受NE向古構造斷陷帶控制,礦區可見大量同生沉積構造特徵。賦礦層位為泥盆—石炭系,礦體形態有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礦石結構常保留層紋狀、浸染狀及生物殘余結構,主要元素為Pb、Zn、Ag,伴生有菱鐵礦、輝銻礦等。屬中小型共(伴)生銀礦床。
(7)沉積改造型礦床
該類型礦床是最具工業價值的銀礦床之一。主要分布於隆起區邊緣,即坳陷區與隆起區的過渡帶,多為碳酸鹽台地沉積。如凡口、曼家寨等鉛鋅銀礦床或銻、銀礦床。另一亞類為沉積-岩漿熱液疊加改造型,如白牛廠銀、鉛鋅和大寶山多金屬礦床等,礦床形成除保留沉積特點外,出現大量岩漿熱液成礦特徵。礦體形態有層狀、似層狀、透鏡狀、少數脈狀。礦床主要元素組合有:Cu-Pb-Zn-Ag、Pb-Zn-Ag、Pb-Zn-Sb-Ag。銀品位富,達獨立和共生銀礦要求。銀儲量主要為大、中型礦床。這類礦床中的凡口銀、鉛、鋅礦和白牛廠錫、鉛、鋅、銀礦的成因,尚有不同認識。
(8)表生型礦床
經地表風化作用改造富集成礦的有關銀礦床。原生礦床與表生礦床受到同一構造控制,礦床主要元素組合有W-Sn(禾尚田)、Mn-Pb、Zn(小帶)、Mn-Ag(鳳凰山氧化帶)、Sn-Pb、Zn-Ag(蝦洞、龍樹腳)等,銀品位貧富都有,銀儲量規模多為中、小型。
(三)成礦機理分析
1.與構造破碎帶(剪切帶)有關金礦構造體制轉換與成礦富集機理
在20世紀90年代找金熱潮中,與構造破碎帶(剪切帶)有關金礦本次研究與相關觀點頗多,根據野外調查總結,認為區內金礦調查評價工作中應重視金礦構造控礦分析,特別是與金礦有關的構造破裂、流體流動與礦質聚集機理問題(韋昌山等,1996),這涉及礦質富集機制和找礦方向等問題。在廣東河台金礦,湖南鏟子坪金礦、大坪金礦、沈家埡金礦、仙人岩金礦等,多見到逆沖或低緩構造破碎帶、韌性剪切帶內,存在早期石英脈韌性變形疊加富集成礦、石英脈再破碎賦礦、可拼合角礫群、垂直與平緩網脈組合等,很多含礦破碎帶旁側內有稍晚期形成的透鏡體,其側伏向指示著主構造帶運動方向,其構造-流體-成礦機理可以利用「斷層閥-地震泵」模式來解釋。在水口山礦田,構造破碎帶(剪切帶)不同發展階段生成的裂隙及石英脈體,其含金性具有較大差異,相關的找礦標志是與斷裂有關的構造減壓帶和硅化岩帶;在大坪-鏟子坪金礦區,金礦體呈透鏡狀產於與區域片理交切的剪切帶內,剪切帶以外的大量蝕變帶僅具金礦化或無礦化;而含金礦體主要為早期構造岩強烈硅化所致的硅化岩,富金的灰白色硅化岩往往具有韌性變形現象,亦可見黃鐵礦破碎和具壓力影,弱應變域殘存的石英近似糖粒狀,晚期又有裂隙網脈體即乳白色硅化岩疊加(曹進良,2000;陳明揚,1996),表明硅化體成生後,經歷了脆→韌性轉換和韌→脆性轉換。類似的構造動力成礦作用也見於錫礦山銻礦。
2.「紅土型」金礦及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成因
「紅土型」金礦是一種表生型金礦床,但並不完全是由微細粒浸染型金礦經風化而成。區內「紅土型」金礦發育,主要見於桂西、湘南、粵北、贛西等地,該類型金礦具有分布廣、規模大、品位較低、暴露地表易采選、找礦標志明顯、見效快等特點,本身既可成為礦床,同時也可作為尋找其他類型金屬礦床的指示物,在礦產資源評價中的綜合找礦方法應予以重視。
湘南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以水口山礦田仙人岩、坪寶礦田大坊礦區為代表,其成礦條件可概括為:「含金礦坯層、斷裂構造、岩漿和熱泉作用」三位一體的成礦必備條件(劉正桃,2000),其中以中上石炭統壺天群硅質白雲岩、微石英岩等古熱泉沉積含金建造,下二疊統當沖組熱水沉積硅質岩、鈣硅泥質頁岩等含金建造層成礦較為有利,其中以水口山地區、桂陽北部洋市至郴縣許家洞地區、坪寶等地區,為尋找該類型金礦的有望地段。
在仙人岩金礦區,主推覆斷層帶以強硅化為特色,組成硅化角礫帶,其斷層泥及角礫帶經風化淋濾形成含金黑土夾角礫型金礦床,在斷裂交匯部位和倒轉背斜與區域性推覆滑脫構造相交切部位,往往控制厚大富金礦體的產出。而熱泉「硅帽」帶一般呈NNE向和SN向線性展布,互不相連,成群成帶分布,形成陡峭山脊和孤立的山包。單個「硅帽」形態在平面上呈橢圓狀、圓狀、長條狀;在剖面上多呈向上分支的錐體狀和圓筒狀、不規則的樹枝狀。「硅帽」帶大致分為兩類,硅化角礫岩體(帶),即早期與推覆構造有關的硅化角礫岩體(帶)和晚期熱泉活動形成的硅華、泉膠等「硅帽」。不同時期形成的黑土型金礦和「硅帽」帶含礦性不同。
湘南紅土型金礦受基底斷裂控制,呈帶狀分布,具有風化剖面厚度小、成熟度偏低、對礦源體類型及含Au性依賴強、含礦層單一且厚度較小的特點。金的次生富集與黃鐵礦的氧化及褐鐵礦的吸附密切相關(曾志方等,2002)。
廣西「紅土型」金礦分為7類,包括碳酸鹽岩類、火山岩類、蝕變構造岩類、細碎屑岩類、基-超基性岩類、矽卡岩類、熱水沉積岩類和古砂礫岩類等,以前3類較發育,金礦產出受礦源體、紅色風化殼的發育程度及成礦物理化學條件控制。
贛西地區「紅土型」金礦主要分布於袁水坳陷,具有「3個有利賦礦層位、3個有利賦礦岩性和3種有利元素組合」特點(陳大經,2001)。其中萍樂坳陷帶中與微細粒浸染型金礦母岩風化有關形成的紅土區是尋找「紅土型」金礦最有利的地區。
3.與構造蝕變破碎帶有關銀礦產出特徵
與構造蝕變破碎帶有關的銀礦主要產於粵西和粵西北地區,如連南必坑銀礦、雲安高棖銀礦和高明疊平銀礦等。該類銀礦往往與金屬硫化物如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等共生。
高棖銀礦圍岩為蝕變花崗岩,礦體明顯受近EW向斷裂構造帶控制,構造帶產狀為170°∠71°,緊靠頂板發育寬約15cm角礫岩帶,角礫為硅化岩,其中含有細-粉狀黃鐵礦,角礫外形圓滑,長軸平行構造面。帶內以硅化、絹雲母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為主,斷面不規則。礦石礦物主要有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菱鋅礦、菱錳礦,方鉛礦呈膠狀團塊狀產出。礦區內蝕變礦化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①硅化黃鐵礦化階段;②碳酸鹽化階段,主要為菱錳礦化;③硅化、黃鐵礦化(呈細脈狀產出)鉛鋅礦化階段。其中早期的①階段黃鐵礦較自形,呈塊狀、團塊狀;②階段為菱錳礦階段,其內分布有浸染狀黃鐵礦;③階段為石英細脈(含硫化物階段)。鑽孔岩心觀察表明構造帶深部鉛鋅礦化加強,菱錳礦明顯減少。銀礦體延入白堊系礫岩中仍有礦化顯示,品位分別為Ag270g/t,Pb0.056%,Zn0.052%,反映成礦作用為燕山晚期或喜馬拉雅早期。
連南必坑銀礦為NE向異常帶近SN向含礦硅化破碎帶,礦(化)帶多沿層間破碎帶產出,V2礦體金屬礦物以黃鐵礦、黃銅礦、斑銅礦為主,V5礦體岩礦鑒定發現有黃銅礦、藍黝銅礦弱礦化,顯示其原生礦為銅銀礦化體的特徵。礦石稀土經北美頁岩標准化的配分曲線具有負Ce異常和負Eu異常,結合微量元素含量,推斷早期可能具有海底火山作用,晚期具岩漿熱液疊加。
4.鄰區滇黔桂微細粒浸染型(卡林型)金礦地質特徵和蝕變作用類型
微細粒浸染型(卡林型)是一種成因獨特,儲量和經濟意義巨大的礦床類型。鄰區滇黔桂以及區內湘中坳陷西北緣、粵中坳陷等地該類型礦床蘊藏量豐富。
微細粒浸染型金礦具有一套低溫熱液礦物組合,包括黃鐵礦、重晶石、輝銻礦、雄黃、雌黃、毒砂、辰砂和少量重金屬硫化物如閃鋅礦、方鉛礦、黝銅礦、黃銅礦、白鐵礦等。
結合前人大量的地球化學研究結果,可以認為微細粒浸染型金礦成礦流體介質大部分來源於大氣降水,介質水穿過盆地內地層和建造水混合循環,溶濾了其中的成礦物質。成礦流體的運移明顯與盆地內大規模構造-熱事件(岩漿事件)過程相關,成礦經歷了流體的混合、冷卻、氧化作用。
滇黔桂地區的微細粒浸染型金礦,集中分布在右江裂谷盆地之中,處於NE向南盤江斷裂帶和NW向右江斷裂帶所夾持地段,略呈三角形,構造上位於揚子地塊西南邊緣與華南褶皺系右江印支褶皺帶交接部位,區內寒武系和泥盆系地層零星分布,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地層廣泛分布。南盤江斷裂西北部為台地相區,主要分布有二疊—三疊系地層,除北部邊緣下、上二疊系之間有峨眉山玄武岩出露,上二疊系下部為海陸交互相的煤系地層外,大面積分布的是碳酸鹽岩;南盤江斷裂東南部為海槽碎屑岩相區,三疊系地層以碎屑岩相為主,夾含碳酸鹽岩。碎屑沉積韻律發育,可觀察到鮑瑪序列、槽模、同生滑移-滑塌堆積、包卷層理等濁流沉積結構,是區域內主要的含金岩系。區內已發現系列微細粒浸染型金礦,除貴州紫木凼、戈塘、爛泥溝和廣西金牙、高龍等大型金礦外,雲南富寧革檔、羅平魯布格等也發現了類似金礦床,表明了滇黔桂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微細粒浸染型金礦成礦區和找礦遠景區。
對該區金礦成礦作用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該區北側廣泛分布的二疊系峨眉山玄武岩,和區內發育的三疊系深水和半深水盆地濁流沉積。
區域上沒有岩漿岩,但根據區域重力資料認為該區深部存在兩個隱伏的花崗岩帶,一是興仁-南丹隱伏花崗岩帶,一是隆林-巴馬隱伏花崗岩帶,但它們與區內微細粒浸染型金礦在成因上的聯系如何,尚有待研究。
本區微細粒浸染型金礦床的蝕變作用不是很強,分帶也不明顯,交代溶蝕不發育,因而在宏觀上較難劃分圍岩、礦化圍岩、礦體之間的確切界線。但是,其基本的圍岩蝕變類型是可以確定的,主要有去碳酸鹽化、硅化、泥化、硫化物化和碳酸鹽化。
硅化至少可以區分出3期,即成礦早期的硅化,形成隱粒和微粒狀石英,在板其、戈塘金礦表現突出;主成礦期硅化,多形成細小網脈狀石英,該期石英突出特徵是表面干凈和透明度好,常常與白雲石、毒砂、黃鐵礦相伴生;成礦晚期的硅化,形成粗大幹凈的石英脈或梳狀石英,其中多含有粗粒自形黃鐵礦,並見黃銅礦、閃鋅礦、白鐵礦,同時還有白雲石-石英脈。
泥化作用是金礦化重要的蝕變作用之一,主要形成伊利石和地開石,各礦床中均普遍發育,從分析結果看,泥化作用越強,粘土礦物含量越高,金的含量也越高,表明了二者的正相關關系。碳酸鹽化皆發生於成礦晚期,形成方解石為主和少量白雲石。
滇黔桂地區的微細粒浸染型金礦床的形成一般可以劃分成4個礦化階段,即黃鐵礦-石英階段,毒砂-黃鐵礦-伊利石-石英階段,多金屬-地開石或多金屬硫化物-石英階段,礦化晚期階段,成礦期一般劃分成兩期:熱液期和表生期。
5.與中酸性花崗(斑)岩體有關的金銀礦床形成機制
主要見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礦體產於燕山期花崗閃長斑岩體與三疊系碳酸鹽岩接觸帶中,成礦作用多與燕山期中酸性花崗(斑)岩體有關,其形成時代與中酸性花崗(斑)岩體一致(140±5Ma),代表性礦床有:雞籠山、封三洞、李家灣、雞冠嘴等大-中型銅金多金屬礦床,構成長江中下游多金屬成礦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貴金屬與有色金屬的成礦關系
鎢、錫礦床是成礦專屬性很強的一類礦床,與花崗岩類岩漿活動關系密切。鎢、錫、鈮、鉭礦床與燕山早期殼源型花崗岩有密切成因聯系,而銅(鐵)、鉛、鋅等礦床則與殼幔混源型花崗岩有密切的成因關系,屬受斷裂帶控制的淺成花崗岩類。程裕淇、陳毓川等(1979)提出了「與殼幔混源型的花崗閃長岩有關的鉛、鋅、硫(銀、銅、汞、銻)礦床成礦系列類型和與殼源黑雲母花崗岩有關的稀有、稀土、鎢、錫、銅、鉛、鋅、銻、汞、銀(鉬、鈾)礦床成礦系列類型」。南嶺各地區礦化種類不同,總體上贛南地區主要為鎢礦化,桂北地區的西部南丹河池地區以錫、鉛、鋅、銻礦化為主,東部則主要為鉛、鋅,湘南粵北地區鎢、錫、鉛、鋅都重要,而粵東和滇東南地區以錫為主,滇東南則以鉛、鋅為主。銀與鎢、錫、(鉛、鋅)礦的關系也隨地區和礦化時代等不同而有差別。這種空間分布的不均勻性決定於構造-岩漿-成礦的時空演化,在一定程度上與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有關。
南嶺地區貴金屬礦床與鎢、錫、鉛鋅礦床有十分明顯的親緣關系,主要表現在:
1.金礦與鎢錫礦的關系
隨著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的不斷提高,在贛南地區發現了一批原生金礦床(點)。截至目前,研究區內共發現岩金礦床(點)50餘處,分布在興國-瑞金、上猶-信豐、三南(定南、龍南和全南)-尋烏等地區,主要集中在鎢錫礦集區或鎢錫礦床的外圍。
本次研究表明,贛南的金礦床具有以下特徵:①95%的金礦床分布在前寒武系地層中,賦礦圍岩地層金豐度較高,一般為地殼豐度的2~3倍(王定生,2001);②金礦床與岩漿岩的關系密切,幾乎所有金礦床(點)附近的岩漿岩金的豐度比較高;③構造對金礦床控制明顯,幾乎所有金銀礦床的空間分布直接受斷裂構造的控制;④金銀礦床主要分布在鎢錫礦集區或鎢錫礦床的外圍,鎢錫礦床具有明顯的礦化分帶現象。雖然部分研究者認識到該區金礦床與鎢錫礦床可能存在某些成因聯系,但沒有把鎢錫礦床和金礦床作為一個成礦體系進行深入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1)金礦床的成礦時代問題。雖然金礦床與鎢錫礦床在空間上共存,但它們在成礦時間上是否同步,是由不同時代的成礦作用疊加形成的還是同期成礦岩漿在不同演化階段的產物?
2)與金礦成礦有關岩漿岩的問題。即與金礦成礦有關岩漿岩的成岩時代、岩性特徵、地球化學特徵及其產出的構造背景等,需要進行系統的劃分、歸類,並總結其規律,與鎢錫成礦有關的岩漿岩進行對比分析,明確二者的區別與聯系;
3)該區金礦床的成礦機制及其成礦模式問題。
2.銀礦化與鎢、錫、鉛鋅礦化時間關系
研究區內鎢、錫(鉛、鋅)的成礦時代可分為前加里東期、加里東期、華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5個成礦期,其中,燕山期又可分為燕山早期第二、三階段和燕山晚期早階段。燕山期為區內最主要的成礦期。不同成礦期次有不同的礦床類型組合。銀礦隨不同期次和不同類型的鎢、錫、鉛鋅礦的產出而產出,同時還具有自身的礦化特徵。
贛南地區以鎢、(錫)礦化作用為主,形成於170~104Ma,與燕山早期第二、三階段和燕山晚期早階段花崗岩類的侵入活動密切相關。整個礦化作用可分為5~7個階段,銀礦化從早期鎢礦化時開始,終止於最末的碳酸鹽化階段以前,但主要在第Ⅲ或第Ⅴ階段,形成成因類型和礦化元素組合不同的一個礦床系列,包括接觸交代型銀鎢礦床,含銀石英脈型鎢、(錫)礦床、中溫熱液型銀鎢礦床和銀礦床。這一鎢、(錫)、銀礦床系列是在同一岩漿-熱液演化作用下不同溫壓成礦條件下的系列產物。銀與鎢在同一礦床中的不同礦化階段富集,富集高峰期銀晚於鎢,因而空間上鎢含量高時銀含量不高,銀含量在高中溫-中低溫階段增強時,鎢的含量已降低。
湘南區鎢、錫、鉛、鋅礦床密集產出,成因類型從接觸交代型到中低溫熱液型都有。成礦作用與燕山期花崗岩的侵位關系密切。已知礦床大多定位於高侵位的小岩體接觸帶或旁側圍岩中。鎢礦成礦作用多限於高溫熱液階段,錫成礦時間稍晚於鎢,以高中溫熱液為主。鉛、鋅、銀成礦時間較晚,以中-低溫熱液階段為主。錫礦化作用開始時銀富集增強,而到鉛鋅大量富集時,錫已為強弩之末而銀則富集強度增大。總體上,成礦作用的時間順序為鎢→錫(銅、銀)→鉛、鋅、銀。
大廠礦田(礦床)為與燕山晚期淺成花崗岩(Rb-Sr年齡為99±6Ma~115±3Ma。陳毓川等,1993)有關的錫石-硫化物多金屬、銀、銻、砷、汞成礦亞系列,其成礦作用可分成5個階段。銀礦主要形成於錫、銀、硫化物-硫鹽-碳酸鹽成礦的第二成礦階段。
滇東南地區鎢、錫、鉛、鋅、銀礦床都沿3個燕山期花崗岩基上突起的小岩體附近分布。由於該區親硫錫礦床系列發育,鉛、鋅、銀主要在硫化物階段沉澱成礦,成礦溫度范圍個舊為260~350℃,白牛廠為108~31℃(於崇文,1987)。總的看來,銀與鎢、錫成礦時代相同,但成礦時間晚於鎢,稍晚於錫,略早於鉛鋅,而結束於碳酸鹽階段前。
鎢、錫為主的礦化作用,凡從高溫到低溫多期次發育者其伴生的銀礦化明顯,而單期次者銀的礦化很差或沒有。
3.銀礦化與鎢、錫礦床空間關系
南嶺地區銀礦化與鎢、錫礦床在空間上常「形影不離」相伴隨產出,且往往呈現以燕山期花崗岩體為中心,向外依次出現由高溫→中低溫礦床演化的特徵。如滇東南個舊成礦區以燕山期花崗岩體為中心,向外依次出現:W、Mo、Bi→Cu、Sn→Sn、Zn、Ag→Pb、Zn、Ag遞變的礦床系列;桂西大廠礦田也以籠箱蓋花崗岩體為中心,向外依次出現:Co、Zn、Ag(矽卡岩成礦期)→Sn、Zn、Pb、Ag、Sb(錫石-硫化物多金屬成礦期)→W、Sb(鎢、銻成礦期)的分帶現象。大型獨立銀礦床深部常伴生或含錫。如潮州市厚婆拗銀、錫、鉛、鋅礦,銀是大型礦床,錫、鉛鋅均達中型規模;白牛廠銀礦床深部與銀伴生的錫也達工業品位。這反映了熱效應的溫度遞降礦床分帶專屬性的關系,在南嶺地區是一種普遍現象。
區域成礦地質環境與具體礦床定位機制,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從,因地而異,故在同一區(帶)中出現多種礦床組合形式,多種類型和不同規模。如粵東地區鎢、銀礦床空間分布於永梅惠坳陷帶,特別集中於北部梅縣坳陷內,產於加里東褶皺斷裂-岩漿帶,受燕山第3期復式花崗岩體控制。錫、銀礦床則受蓮花山、潮州-普寧海豐深斷裂控制。鉛、鋅、銀礦床又相對集中於蓮花山斷裂-岩漿帶上及其附近。而銅、鉛、鋅、銀,銀、銻,金、銀礦床空間分布主要受火山岩盆地及EW向斷裂控制。又如桂東南地區沿雲開隆起邊緣,從廉江龐西洞-金山-中蘇-望天洞、石科-夏郢-龍水-張公嶺等一帶的金銀礦床,明顯受到博白-岑溪深斷裂和深源同熔型的花崗岩漿活動控制。
本區的鎢、錫與銀的成礦作用在空間關繫上,有「同生共體」和「同生異體」的重疊過渡關系。如瑤崗仙鎢銀礦床,由多期多階段成礦重疊,各期次岩漿活動都經歷氣成高溫熱液到中低溫熱液,形成多種類型的鎢、錫、銅、鉬、鉛、鋅等多礦種共生和鎢、錫「同生異體」的銀礦床。但總體上從岩體向外或由深至淺,由含銀、鎢、錫礦床過渡為銀、鉛、鋅礦床。例如,瑤崗仙501號礦脈由標高950m→820m→110m,銀的平均品位由57.6g/t→118.5g/t→180g/t,反映銀礦產出類型由伴生銀礦床→共生銀礦床→獨立銀礦床的演化規律。贛南及湘南地區鎢銀礦床中,成礦元素出現分帶和不分帶兩種:①鎢(錫)、銀共生的礦床均出現鎢、銀分帶,其中,含銀石英脈型鎢礦和中溫熱液鎢銀礦床,一般出現逆向垂直分帶,鎢富集在中上部,銀在下部;矽卡岩型銀鎢礦,一般出現順向分帶,鎢礦體在下,銀礦體在上。這種分帶有時也表現在水平方向上,出現鎢礦體和銀礦體的平行式或魚貫式分帶。②鉛、銀共生的礦床一般不出現分帶或分帶現象甚不明顯。粵東地區銀與鎢、錫礦在垂直分帶上,也具明顯規律性:一般鎢、錫成礦均具多期多階段的逆向分帶特點,鎢、錫礦化多集中於礦體中上部,往下多金屬硫化物遞增,即一般礦體中上部為鎢、錫礦,下部遞變為鉛、鋅、銅、銀礦體。如潮州厚婆坳礦區呈現上部為錫,下部為鉛、鋅、銀;官坑礦區上鎢、(錫),下銅、銀的分帶現象。
4.銀礦化與鎢錫礦化的相關性和與成礦花崗岩類型的關系
1)同熔型花崗岩類有關的銀礦床,銀多與金及多金屬礦伴生或共生,與鎢、錫礦沒有明顯的相關性。其礦床地球化學特徵是Ni、Co、Cu、Mo、Ag等元素含量較高,與同熔型花崗岩微量元素特徵基本一致或近似。如龐西洞、金山、張公嶺等礦床,原生暈的垂直分帶:前緣元素為Sr-Mn-Ni-Co,礦中元素為Cu-Ag-Pb-As-Zn-Au,礦尾元素為Sb-Mo。這類深源同熔型花崗岩多沿博白-岑溪斷裂帶,蓮花山斷裂帶侵入,岩體一般含Ag較高,可形成獨立(或共生)銀礦床。湘南、粵東地區與同熔型花崗岩類有關成礦作用,主要見於坳陷區及其邊緣,以燕山期第二階段中酸性花崗岩的成礦作用為主,形成以鉛、鋅、銀礦床為主,常伴生有銅、錫、鎢的成礦作用。
2)陸殼重熔型花崗岩類有關的成礦作用表現在隆起區,以燕山早期第一階段花崗岩的成礦作用為主,形成以鎢礦床為主的礦化集中區。如贛南隆起區燕山早期黑雲母花崗岩或黑雲母鉀長花崗岩形成含銀石英脈型鎢、(錫)礦床、接觸交代型銀、鎢礦床、中溫熱液型銀、鎢礦床和銀礦床(包括含W、Sn的金銀礦床)。隆、拗邊緣則形成以鎢、錫為主,伴生銅、鉛、鋅、銀礦床的成礦區(帶)。郴州地區處於隆、拗邊緣,花崗岩漿活動從燕山早期延續至燕山晚期,成礦作用經歷以鎢為主→以鎢、錫為主→以鉛、鋅、銀為主的成礦階段,多次成礦高峰重疊,形成柿竹園、紅旗嶺、瑤崗仙、大吉嶺、東坡礦等眾多大型礦床。
3)花崗岩漿多次侵入,多次成礦也是南嶺成礦作用的又一特點。例如瑤崗仙復式花崗岩體有4次侵入和4次成礦作用,岩體規模從早到晚,由大變小,以前3次成礦作用為主,各次侵入都伴有金屬礦化。第一至第三次金屬硫化物逐漸增強,由南東向北西侵入,形成鎢銀礦化→鉛、鋅、銀礦化分帶。又如個舊礦田,印支—燕山期花崗岩出露的西區有賈沙輝長-二長岩體、龍岔河斑狀黑雲花崗岩、白雲山鹼性正長岩及長嶺崗霞石正長岩等岩體,圍繞龍岔河雜岩體外緣有眾多的含銀鉛和錫、鉛礦點。東區為隱伏復式黑雲母花崗岩基,埋深200~1000m,僅在白沙沖、北炮台、白沙坡等處有小面積出露,隱伏岩體上突部位(馬松、老卡一帶)均有工業錫、鉛、鋅、銀礦化。
D. 我國有色金屬的主要分布地
主要集中分布在長江流域。中國的十大有色金屬礦產地:內蒙古白雲鄂博的稀土、甘肅金昌的鎳,山東招遠的黃金,江西德興的銅、大余的鎢,湖南錫礦山的銻、水口山的鉛鋅礦,雲南個舊的錫,廣西平果的鋁,貴州銅仁的汞。
有色合金是以一種有色金屬為基體(通常大於50%),加入一種或幾種其他元素而構成的合金。有色金屬通常指除去鐵(有時也除去錳和鉻)和鐵基合金以外的所有金屬。有色金屬可分為重金屬(如銅、鉛、鋅)、輕金屬(如鋁、鎂)、貴金屬(如金、銀、鉑)及稀有金屬(如鎢、鉬、鍺、鋰、鑭、鈾)。
(4)水口山金礦名貴金屬擴展閱讀:
有色合金的強度和硬度一般比純金屬高,電阻比純金屬大、電阻溫度系數小,具有良好的綜合機械性能。常用的有色合金有鋁合金、銅合金、鎂合金、鎳合金、錫合金、鉭合金、鈦合金、鋅合金、鉬合金、鋯合金等。
由於稀有金屬在現代工業中具有重要意義,有時也將它們從有色金屬中劃分出來,單獨成為一類。而與黑色金屬、有色金屬並列,成為金屬的三大類別。
有色金屬工業包括地質勘探、采礦、選礦、冶煉和加工等部門。礦石中有色金屬含量一般都較低,為了得到1噸有色金屬,往往要開采成百噸以至萬噸以上的礦石。因此礦山是發展有色金屬工業的重要基礎。
有色金屬礦石中常是多種金屬共生,因此必須合理提取和回收有用組分,做好綜合利用,以便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許多種稀有金屬、貴金屬以及硫酸等化工產品,都是在處理有色金屬礦石或中間產品以及礦渣、煙塵的過程中回收得到的。
有色金屬生產過程中通常產生大量廢氣、廢水和廢渣,其中含有多種有用組分,有時含有有毒物質,一些有色金屬也具有毒性。因此,在生產有色金屬的過程中,必須注意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