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鎴戝浗澶栨眹鍌ㄥ囧氬皯錛
涓鍥藉栨眹鍌ㄥ囩殑涓昏佺粍鎴愰儴鍒嗘槸緹庡厓璧勪駭錛屽浗瀹跺栨眹綆$悊灞鍏甯冪殑鏁版嵁錛2014騫翠竴瀛e害鏈錛屼腑鍥藉栨眹鍌ㄥ囨婚濆炶嚦3.94涓囦嚎緹庡厓銆2014騫6鏈堝簳杈懼埌39932浜跨編鍏冪殑鏈楂樺嘲銆
澶栨眹鍌ㄥ囷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錛夛紝鍙堢О涓哄栨眹瀛樺簳錛屾寚涓鍥芥斂搴滄墍鎸佹湁鐨勫浗闄呭偍澶囪祫浜т腑鐨勫栨眹閮ㄥ垎錛屽嵆涓鍥芥斂搴滀繚鏈夌殑浠ュ栧竵琛ㄧず鐨勫烘潈錛屾槸涓涓鍥藉惰揣甯佸綋灞鎸佹湁騫跺彲浠ラ殢鏃跺厬鎹㈠栧浗璐у竵鐨勮祫浜с
鎴姝㈠埌2020騫12鏈堟湯錛屽浗瀹跺栨眹鍌ㄥ囦綑棰濅負3.22涓囦嚎緹庡厓銆12鏈堟湯錛屼漢姘戝竵奼囩巼涓1緹庡厓鍏6.5249鍏冧漢姘戝竵銆
2021騫3鏈7鏃ワ紝鍥藉跺栨眹綆$悊灞鍏甯冩暟鎹鏄劇ず錛屾埅鑷2鏈堟湯錛屼腑鍥藉栨眹鍌ㄥ囪勬ā涓32050浜跨編鍏冿紝杈1鏈堟湯涓嬮檷57浜跨編鍏冿紝闄嶅箙涓0.18%銆傝嚦姝わ紝涓鍥藉栨眹鍌ㄥ囪勬ā宸茬粡榪炵畫10涓鏈堜綅浜3.1涓囦嚎緹庡厓涔嬩笂錛岃繛緇3涓鏈堜繚鎸佸湪3.2涓囦嚎緹庡厓涔嬩笂錛屽栨眹鍌ㄥ囪勬ā杈懼埌2017騫翠互鏉ョ殑宄板兼按騫熾
鎴鑷2021騫9鏈堟湯錛屼腑鍥藉栨眹鍌ㄥ囪勬ā涓32006浜跨編鍏冿紝杈8鏈堟湯涓嬮檷315浜跨編鍏冦
娓╅Θ鎻愮ず錛氫互涓婂唴瀹逛粎渚涘弬鑰冦
搴旂瓟鏃墮棿錛2021-11-19錛屾渶鏂頒笟鍔″彉鍖栬蜂互騫沖畨閾惰屽畼緗戝叕甯冧負鍑嗐
㈡ 我國外匯儲備都去哪了
中國的外匯儲備,大部分買了美國和歐盟的債券,相當於儲存在國外。少部分存在各國銀行的也算在國外。剩餘的存在國內銀行。
中國實行嚴格的銀行結售匯制度,中央銀行規定,全國4,571家商業銀行必須把日常外匯交易中獲得的大多數外匯轉售央行,從而形成央行持有的外匯儲備;各家商業銀行要維持日常外匯收支業務,只能保留有限數量的櫃台外匯。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加上所有商業銀行的櫃台外匯,合起來就是國家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只能存款於外國銀行〔包括本國的境外銀行和國內的外資銀行〕或購買外國的國債等有價證券。由於國債等有價證券流動性強、收益性高,所以,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大都投資於外國政府發行的國債等有價證券
拓展資料
中國外匯儲備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美元資產,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數據,2014年一季度末,中國外匯儲備總額增至3.94萬億美元。 2014年6月底達到39932億美元的最高峰。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
截至2019年8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072億美元,較7月末上升35億美元,升幅0.1%;較年初上升345億美元,升幅1.1%
中國外匯儲備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美元資產,其主要租仔持有形式是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據估計,美元資產佔70%左右模局,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報道以及中國外貿收支中各幣種的比例。
有觀點認為,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外匯儲備以GDP的10%左右為好,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水平明顯偏高
我們國家日益膨脹的外匯儲備根本就不是財富的象徵,這個外匯儲備超過了一定程度之後,它越大,就說明我們國家經濟結構失衡越嚴重,不是好事兒,所以在談外匯儲備的時候,首要問題是如何縮小繼續膨脹的外匯儲備,第弊碼汪二才是外匯儲備如何保值。
㈢ 美國印錢對中國的影響
分析美國大量印鈔對我們國家的影響,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分析美國寬松貨幣政策對我國的影響。這個問題一直是備受經濟學界關注。由於美聯儲具有「全球央行」的獨特地位,大量文獻已經證明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調整會對全球其他國家產生明顯的溢出效應。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在《多重約束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一書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具體內容分享如下:
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傳統的貨幣政策效果失真,催生了量化寬松等一大批非常規貨幣政策的誕生。這些以量化寬松為主的寬松貨幣政策對新興市場的影響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一是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造成資本外流,大量美元貸款流向非美國地區,國際市場的流動性顯著提升。對其他國家的通脹水平也產生了較大影響。
二是新興市場國家對美國量化寬松的溢出性反應敏感。金融全球化使各國的債券收益率存在聯動,降低了央行對國內金融環境的調控能力。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會導致新興國家資本流動減少,產出減少,匯率貶值。
三是三元悖論二元化。三元悖論是指在開放經濟下,一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自由流動三者只能選其二。資本流動、資產價格、信貸增長存在國際性的金融周期。信貸流動多的國家受國際金融周期的影響更大。大國的貨幣政策會影響國際銀行的杠桿率,影響國際金融體系的資本流動和信貸增長。因此只要資本流動,不管匯率政策如何,國際金融周期自會限制國內貨幣政策,三元悖論由此便為二元悖論。
除了上面一些宏觀理論分析外,也有研究人員進行了偏微觀影響的分析,在這里主要分享幾個大家可能比較關注的方面:
第一,外匯儲備可能縮水。目前我國外匯儲備超過三萬億美元,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造成貨幣超發,致使美元貶值,這將會使得我國外匯儲備價值縮水。
第二,增加我國的通脹壓力,這也是大家最關心的一點。在大宗商品價格方面,由於大宗商品多以美元計價,全球美元流動性的增加將帶來美元貶值,從而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由於我國需要大量進口原材料能源,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也可能推高我國生產成本,帶來輸入型通貨膨脹。
與此同時,相較於美國而言,中國經濟率先恢復,資產回報率可能偏高,會吸引短期國際資本流入,從而推高資本流入國資產價格水平,比如說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等。金融行業資產泡沫風險增加,進一步加劇我國的通脹壓力。
第三,在國際貿易方面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美元流動性的增加在國際貿易方面對中國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主要取決於支出轉換效應和收入吸收效應的共同作用。
從支出轉換效應來看,美元流動性的增加,美元貶值而人民幣相對升值,不利於中國的出口,而人民幣購買力提高會促使進口增加,凈出口下降導致產出下降。不過從收入吸收效應來看,美元多了有利於刺激市場需求,有利於中國的出口。從今年的結果來看,我國外貿情況超出預期。說明收入吸收效應作用顯著。
第四,杠桿率上升,債務風險加劇。在全球貨幣政策較為寬松的大環境下,雖然我國是少數採取正常貨幣政策的國家,但受疫情影響,央行增加流動性投放、加強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的力度也不小。總體融資環境比較寬松,融資規模大幅增長,企業更容易通過獲得低息貸款、過橋、續貸等資金渡過難關。但是從長遠來看,這會增加企業債券兌付風險,提升銀行的壞賬水平,進而破壞金融的穩定性。
不可否認,美國寬松貨幣政策會給我們帶來不容忽略的影響。不過,美國不可能一直維持如此寬松的貨幣政策。從過去來看,當美國退出寬松貨幣政策時,勢必又會對中國造成影響。這也需要我們重點關注。比如說:2013年5月,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宣布美聯儲可能會削減量化寬松規模,這就引起了「削減恐慌」。大量的資金尤其是投向證券組合的資金,在短時間內快速撤離新興市場,導致新興市場經濟體匯率、資產價格普遍下降,造成了顯著沖擊。
張曉慧的新書分析了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正常化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美聯儲加息後,美國與新興市場經濟體之間的利差不斷縮小,國際資本持續從新興經濟體流出,新興經濟體可能會出現外匯儲備流失,資產泡沫破裂,貨幣貶值等多重打擊,甚至會出現經濟動盪,爆發危機。
第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的國家會受到較大的沖擊,比如說拉美地區這種國內產業結構單一的國家影響較大。
第三,美聯儲恢復正常貨幣政策,可能改變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提高風險溢價,推高國內中長期利率,導致新興經濟體財政赤字惡化,債務負擔不斷加重。
第四,一些盯住美元匯率的國家,將被迫同步收緊貨幣政策,這將引發新興經濟體股票、債券等雙雙下降,更高的利率和更少的流動性會加大企業融資難題。隨著流動性的收縮,地方債、企業債等問題快速暴露,銀行壞賬率、杠桿率上升,都會威脅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海外資金是國內很多房地產企業重要的資金來源,很多房企會在海外發行大量債券進行融資。海外資金的流動性緊縮可能會沖破中國房地產業泡沫,造成債務的連鎖反應拖累銀行體系,破壞中國金融體系從而對中國造成嚴重沖擊。
㈣ 近幾年中國每年借給美國多少錢
到2010年11月中國所持有美國國債8956億美元
到2011年11月中國所持有美國國債11500億美元
到2012年11月中國所持美國債11701億美元
到2013年3月中國所持美國國債12505億美元
看到樓上有人說「樓上的真是扯淡啊,外匯儲備和美國國債能是一回事?」
那我來告訴你 他們為什麼其實是一回事
要明了一點 中國持有的美國債券准確的說是外匯儲備,(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 中國的外匯儲備是為了本國對於外匯使用時的准備金,而美國國債是美國政府以政府名義發行的本國國債。問題是中國在進行對外貿易後,將得到的外匯大多都買了美國國債,理由是美元處於國際貨幣的最高端,全球的硬通貨 所以在我們這里你可以理解外匯儲備=債券)外匯怎麼來的?就是出口換來的.首先外國向我們訂購100的貨物,我們又向外國訂購50的貨物,這當中的50貿易順差就是外匯儲備 而中國就用這50買了美債 其並不是我們要去借給美國的
出口的錢為什麼不直接當財政收入用在財政支出上呢?簡單點 ,就是因為外匯儲備指的就是外幣。。。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其實外匯的錢,早就流通到了國內
所以說持有這么多的美國債券,好處就是這債券其實就代表著外國向我們購買了多少物資...就代表著他們向我們投入了多少資金,解決了我們多少就業,幫助了我們多少的工業...為什麼,我說的是外國而不是美國?因為美國債券是國際通用貨幣,我們所持有的美國債券並不是全部來自美國,也有一部分是跟其他國家貿易,而他們是拿美圓付帳,又或者是我們拿他們國家的債券,去兌換美圓.兌換美圓的好處就是我們的外匯可以跟全世界購買物資,如果局限性的持有美國貨幣的話,那這一部分的外匯就只能跟這個國家貿易,也就局限了我們貿易的支付能力
事情都有兩面性,有好處當然也就有壞處.
貿易順差造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減少了國內的可用資源,不加節制也會損壞本國的工業發展..雖然貿易的過程中確實解決了許多經濟和民生上的問題,但是隨著資源的減少,不可避免的會造成物價上升.所以貿易順差,也是物價上漲的原因之一.
貿易順差也會加劇國際沖突,因為在兩國貿易中,我們的剩餘物資總是能銷售到國外,而他們的剩餘物資卻不能等量的銷售到我國,這也是不公平的一種,當年也就是這巨大的貿易順差,讓英國佬把心一橫發動鴉片戰爭,想以戰爭來扭轉貿易上的被動,結果我們的百年國恥啊。。。.所以,作為國際上貿易順差的我們,就必須保持一定的軍費支出,讓國外那些要以戰爭來為貿易服務的思想收斂(但要注意的是這里是貿易戰 也就是說是為了將他國的產能過剩 轉化為外需 將產品輸入到別國 但現在沒有這個必要 因為這就是現在世界經濟運作的機制)
假如美國賴賬,是否意味著中國所持美債會自動作廢?這個事是不存在的,現在這個世界是全球化經濟,大國之間的利益是環環相扣,彼此依賴,美國就算和中國爆發戰爭 債務關系還是存在的 而且如果中國在戰爭期間大幅拋售美國債券 對美國的打擊是毀滅性的的 很可能造成美國經濟的結構性崩塌 最關鍵 中國現在處於世界經濟的中心點位置 是貿易的輸出點和接收點 中國如果垮了的話危機遠遠超過 中國持有大量的美債 而且美國賴賬 其的信用等級就會降低 對其百害而無一利!!
外匯儲備,它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債權,我們持有的這一筆美圓,實際上代表著全世界一共欠我們多少錢.你把這個債權轉讓給別人,其實對美國來說都一樣,無論你怎麼兌換,美國的工商業都欠著這筆錢.當然,這只是理論,實際操作上還是有變化的.
只能說,貿易是可以當武器用的,但外匯當武器用,沒有什麼實際效果的.其實怎麼說呢 其實美債只是一種另類的貨幣而已 只是他的發行者是美國 而持有人是世界各國 這才是關鍵 因為其是一種像美元一樣大家都是用的流通金融品
望採納!!
㈤ 外匯儲備增加說明什麼
外匯儲備增加,說明出口一直處於順差,長期貿易順差說明本國經濟依賴於外部需求,但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還是要擴大內需才是關鍵。
拓展資料:
1、外匯儲備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並可以隨時兌換成外國貨幣的外匯資產。通常狀態下,外匯儲備的來源是貿易順差和資本流入,集中到本國央行內形成外匯儲備。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當本國貨幣被大量拋售時,利用外匯儲備買入本國貨幣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2、貨幣供應量,是指一國在某一時點上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幣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供應的存款貨幣和現金貨幣兩部分構成。
3、2013年3月10日央行發布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2月份新增貸款6200億元,同月底,我國的貨幣供應量余額達到99.86萬億,逼近100萬億大關,居世界第一。
4、中央銀行一般根據宏觀監測和宏觀調控的需要,根據流動性的大小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我國現行貨幣統計制度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流通中現金(M0)、狹義貨幣供應量(M1)和廣義貨幣供應量(M2)。
5、在我國的外匯管理體制下,中央銀行外匯儲備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同時增加,即當央行買進外匯支付人民幣時,央行外匯儲備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增加;當央行賣出外匯收入人民幣時,央行外匯儲備減少,基礎貨幣投放同時減少。因此,我國外匯儲備是通過外匯人民幣占款與中央銀行基礎貨幣聯系在一起的。
㈥ 2008到2013年中國外匯儲備的變化
年份 200812 200912 201012 201112 201212 201312
外匯儲備(億美元) 19460 23992 28473 31811 33116 38213
2008年至2013年我國外匯儲備持續大幅增長,2012年儲備增幅相對較小。外匯儲備大幅增長表明外匯資金持續流入國內,而凈流入的外幣基本都被央行買下形成了外匯儲備。
㈦ 收集近十年(98-08)中國外匯儲備量的數據資料,並分析中國外匯儲備持續增加的原因
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05年底,中國大陸外匯儲備余額再創新高,達818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3%。假如將中心政府向中行、建行和工行注資6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計算進來,我國外匯儲備便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中國外匯儲備及相關統計
年份
外匯儲備
貿易總額
貿易順差
利用外資1978
2
206
-11
1980
-13
381
-19
1985
26
696
-149
45
1986
21
739
-120
73
1987
29
827
-38
85
1988
34
1028
-78
102
1989
56
1117
-66
101
1990
111
1154
87
103
1991
217
1357
81
116
1992
194
1655
44
192
1993
212
1957
-122
390
1994
516
2366
54
432
1995
736
2809
167
481
1996
1050
2899
122
548
1997
1399
3252
404
644
1998
1450
3240
435
586
1999
1547
3606
292
527
2000
1656
4743
241
594
2001
2122
5097
226
497
2002
2864
6208
304
550
2003
4033
8510
255
561
2004
6099
11548
320
606
2005
8189
14221
1019
603
註:表中數據分別摘自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治理局及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一、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歷程
外匯儲備是一國對外收付的基礎。它的源頭主要有兩個:一是貿易順差;二是資本凈流入。因此,外匯儲備的多少,不僅反映了一國對外經濟交易活力與吸引力的大小,而且也反映了該國對外借債與還債信用能力的強弱。也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國外匯儲備越多,一方面標志著該國對外出口競爭能力越強;另一方面則表明該國政治經濟形勢穩定,且外資爭相進入。反之亦然。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對外經濟交往的廣度與深度的不斷拓展,外匯儲備規模也隨之相應地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縱觀改革開放25年來的歷程,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零儲備」時期
20世紀整個80年代,作為中國「改革」與「開放」的頭十年,它卻仍處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框架的約束之內。當然,在這一階段,中國也正處在對外開放的「試驗」階段。當時,中國人還不太了解世界,世界也不太了解中國。因此,薄弱的「底子」再加上謹慎的「試驗」,我們仍然固守著計劃經濟下「收支平衡,略有節余」的法則,尚無力跨越「雷池」。
1978——1989年的12年間,僅有1982年和1983年這兩年存在少量貿易順差,其他10個年份均為貿易赤字。但無論是順差抑或是赤字,從規模上看均很小,只有1985年和1988年這兩個年份的貿易赤字突破了100億美元。與此同時,這一時期各年的外貿進出口總額也只有區區幾百億美元。
同樣,在這一階段里,我國對外開放與引進外資的力度也不算大,規模較小。20世紀80年代,除1988年和1989年外,我國各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均只有幾十億美元。1978——1989年這12年間,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累計總額僅為580億美元,尚不及1997年一年的額度。
正是由於外貿進出口及實際利用外資規模均不大,20世紀80年代,我國外匯儲備也基本上處於「零儲備」狀態。1978——1989年的12年間,除1989年為56億美元外,其餘各年的外匯儲備余額均未超過50億美元。
實際上,當一國對外開放有限,經濟對外依存度不高時,該國外匯儲備的增長及其對外匯儲備的需求也不大。但總體來講,當時的中國不僅經濟貧窮,資金短缺,尤其是外匯資金短缺,而且國內物資供給奇缺,通貨膨脹壓力巨大,因此,當時的外貿出口能力較弱,外資流入也相對較少。這一階段也是我國改革開放最艱難的時期。
第二階段:百億儲備時期
經過了80年代的謹慎探索與經驗總結後,90年代的中國開始走出「計劃經濟」的陰影,並逐步走向「市場經濟」新時代。應該說,1990——1995年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轉軌時期或過渡時期,也是一個轉折點。在這一階段,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中國也進一步熟悉了世界。在這一階段,盡管出現了1993——1995年十分嚴重的通貨膨脹,但由於新的宏觀調控機製得力、有效,最終卻是有驚無險,中國經濟改革順利地渡過了這一難關。
1990——1995年間,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從1000億美元增長到接近3000億美元。從商品進出口差額來看,一改過去十餘年的貿易赤字狀況,6年中共有5年出現了貿易順差,除1995年順差167億美元外,盡管其餘各年順差規模不足百億美元,但它卻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重大信號。
在這一期間,我國開始加大外資引進力度,尤其是進一步拓寬了國際融資的渠道和空間,中國對外開放的吸引力也在不斷增強。實際利用外資年度總額從100億美元增至接近500億美元,而且其中90%以上的引入外資都是「直接投資」性質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引入外資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正是基於外貿進出口和利用外資形勢的明顯好轉,這一時期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從100億美元快速上升到700多億美元。外匯儲備快速而穩定的增長,標志著我國外匯儲備正在走出「短缺」的時代,外匯儲備的不斷增長成為我們的一種自信和自豪。
第三階段:千億儲備時期
1996年底,中國經濟運行成功實現「軟著陸」,並順利進入「低物價、高增長」的通道。1997年上半年,國家抽樣調查的所有「主要商品」均出現了供過於求或供求平衡,據此判定,困擾新中國近半個世紀的「短缺經濟」終於宣告結束,買方市場新時代已然到來。這標志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已躍上了一個新台階,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1997年,中國經受了百年一遇的大洪災,以及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考驗,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3000億美元,貿易順差則呈跳躍式增長,並首次突破400億美元。這再次表明了中國經濟已然步入良性循環新時期,並具有了較強的抵禦外來風險和抗干擾能力。1998年在貿易總規模不變的條件下,我國繼續保有了第二個400多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在隨後的6年中,雖然我國貿易順差每年一直保持在200——300多億美元之間,但其間我國貿易總規模則在不斷地放大:2000年突破4000億美元;2001年突破5000億美元;2002年更是突破6000億美元;2003年又突破8000億美元;2004年則突破10000億美元大關。然而,2005年,不但貿易總額接近14000億美元,而且貿易順差第一次奇跡般地跨越了1000億美元的「絕對」大關。這又是一個質的新飛躍。
與此同時,我國在實際利用外資總額方面,1997年創下了歷史最高記錄,達644億美元。在之後的8年中,我國每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一直保持在500——600多億美元之間,這是一組讓世界為之贊嘆的數據。500——600億美元的穩定規模,一方面表明中國政局穩定,投資環境優良;另一方面則表明中國引入外資不再是「飢不擇食」,當然,也不再是「多多益善」。
1996年底,我國正式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八條款,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這標志著企業和居民有了更多持有外匯存款的機會。這一年,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首次突破1000美元,1997年則進一步增至1400億美元四周。2001年再次突破2000億美元;2003年更是突破4000億美元;2004年跨越6000億美元;2005年又大步跨越了8000億美元。若以這種速度發展下去,2006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定能突破萬億美元大關,並會遠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一。這樣龐大的規模、如此高速增長,是好是壞
二、中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分析
在經濟國際化環境下,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外匯儲備都是必不可少而至關重要的。一般地,外匯儲備主要具有以下四大功能或作用:
第一,外匯儲備可以抵補貿易赤字,並保持一國必要的、正常的進口能力。
第二,保有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對外借債與償債的信用擔保與物質保證。
第三,外匯儲備是一國政府幹預本國外匯市場、調節本幣匯率的有力武器。
第四,在國家經濟動盪或是遇上戰爭災難時,外匯儲備將是一國最後的戰略儲備。
因此,一國外匯儲備規模多大為好,或者說,它的適度規模應該是多大,關於這一問題的回答,顯然不是簡單地看一個數據就能了事的。
事實上,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評價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不同的國家,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判標准。比方,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發行國,它們不需要太多的外匯儲備,因為這些國家的貨幣本身具有世界購買力的作用,因此,它們保有的外匯儲備相對較少。如美國和歐盟區各自保有的外匯儲備不過幾百億美元。但也有例外的。例如,日元是最主要的三種國際儲備貨幣之一,然而,日本目前卻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這又是何故呢?我想,不完全的理由至少包括:日本不僅國小、資源短缺,而且民族危機感重、不自信,當然,也許還有其他動機。
此外,在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確定上,發達國家與非發達國家、開放國家與非開放國家、大國與小國,在評判標准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1960年美國教授特里芬提出:一國國際儲備對年進口額的比率以40%為宜。20%為底限,低於30%便要補充。這一觀點後為許多西方國家所接受,它們主張,一個國家外匯儲備一般應能滿足3——4個月進口付匯。東南亞金融危機後,又有人認為,一個國家外匯儲備不能低於短期外債的規模,以防止金融危機的發生。但一些國際金融組織更強調,一個國家外匯儲備的規模應該能起到維護金融穩定的作用,這顯然強調了「充足」的外匯儲備的重要意義。但由於各國實際國情的不同,在國際上尚不存在一個統一的評判標准。
當然,從量上講,任何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都應該有一個適度規模,因為外匯儲備是有成本的。這一成本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外匯儲備資產必須具有足夠的「流動性」,以確保其日常功能的正常發揮。然而,足夠的流動性往往是要以較低的盈利性要求為代價的。其二,由於匯率總是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外匯儲備資產極易遭受匯率風險而導致無形的賬面損失。因此,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它應該有一個度:安全夠用但不浪費。
中國作為一個改革開放中的、正處在快速發展中的人口大國,適度的外匯儲備規模究竟應該是多大?我想,這是一個不便妄加揣測的重大戰略問題,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考慮和分析。
中國是一個改革開放的經濟大國,它需要更大的外匯儲備為之保駕護航。
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經濟大國,但我們還不是一個經濟強國。1982年,中國GDP首次突破5000億元人民幣;1986年GDP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1995年GDP突破5萬億元人民幣;2002年GDP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2004年,我國GDP接近16萬億元人民幣。這是中國經濟布滿活力的標志。但從人均GDP水平來看,按照2004年普查數據統計,我國GDP位於全球第6位,但人均GDP卻處於全球第107位,居倒數水平。
不容置疑,隨著改革開放的成功推進與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將會擁有一個長足發展的巨大空間。然而,這一進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它可能會碰到不少令我們無法預料的困難和問題,因此,在一個快速發展的大國搞建設,必須要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作後盾。在這一點上,我們不能太小氣。
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不可兌換機制,無形之中「誇大」了外匯儲備規模。
人民幣雖已實現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但資本項目在我國仍被嚴格管制,這就意味著中國公民尚不能將本幣金融資產自由地「交易」為外幣金融資產。從投資角度講,我國居民只能投資國內市場的本幣金融資產,而不能自由投資國外金融資產。因此,我國老百姓手中持有的外匯資產相對較少,除涉外企業外,大量的外匯資產只能集中於中心政府手中,進而成為外匯儲備資產。因此,資本嚴格管制下的「倒逼」機制,無形的誇大了我國外匯儲備的總規模。
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05年第4季度末,金融機構外匯存款余額僅為1615.70億美元,其中,企業外匯存款與居民外匯儲蓄存款大體各佔一半。即便加上外匯儲備,我國外匯資產也不足1萬億美元,而我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卻高達28.72萬億人民幣,其中,我國城鄉居民本幣儲蓄存款已達14.11萬億元人民幣。由此可見,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的外幣化程度相當低下。即便算上外匯儲備,我國整個金融資產的外幣化程度也仍不高。
每年五六百億美元的外資凈流入,再次「誇大」了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
外匯儲備的初始來源無非就是兩個方面:一是來自經常項目;二是來自金融項目。一般地,貿易順差帶來的外匯儲備增長是實質性的、較為真實,它往往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因此,它是外匯儲備最扎實的經濟基礎;而外資流入導致的外匯儲備增長則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和非穩定性,因此,對應較大流量的外資流入,應有相當規模的外匯儲備應對。
1996——2004年間,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的動力盡管是來自「雙順差」,即貿易項目順差和金融項目順差,但每年的外資凈流入總額卻一直保持在500——600億美元,而貿易順差則小於它,一般各年僅為200——400億美元。也就是說,我國外匯儲備增長中有相當部分主要來自外資凈流入,因此,如此「虛高」的外匯儲備,並不能支撐外匯儲備「過多」的結論。
世界仍不太平、祖國尚未統一,這也需要一個龐大的外匯儲備作後盾。
外匯儲備作為一種戰略物資,它必需滿足國家安全和主權完整的足夠需要。從世界格局來看,和平與發展是大勢所趨,但當今世界並不太平,中美關系在曲折中前進,中日關系在坎坷中停滯不前,台獨分子還在不斷滋事,民族極端主義與恐怖勢力仍然猖獗。這一切都需要我們提高警惕,並作好必要的戰略預備,包括外匯儲備戰略。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我國當前外匯儲備的主要風險是結構風險,而非總量風險
三、中國外匯儲備結構及其風險分析
外匯儲備結構也即外匯儲備資產的分布結構。其中,最主要的外匯儲備結構有兩個方面:一是幣種結構;二是期限結構。這也是外匯儲備資產結構的最大風險所在。
從幣種結構來看,假如外匯儲備資產過於單一地集中在某種「弱幣」上,則必然會導致過大的匯率風險,但「弱幣」貼水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利息收益。當然,實際收益是正還是負,則需要具體分析。
從期限結構來看,則主要是考慮外匯儲備資產的流動性要求。由於外匯儲備是用於日常之需及不測之用,因此,外匯儲備資產分布的期限結構必須首先滿足流動性需求,然後才是在兼顧安全性的基礎上滿足盈利性的需要。
外匯儲備存放地及存放結構一直是各國堅守的頂級機密。但從官方相關信息的大致描述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蛛絲馬跡。據此,我們可以作如下結論的風險分析:
風險之一:人民幣在金融項目不可自由兌換的前提下,我們被迫將絕大部分的外匯資產高度集中於中心政府手中——變成了外匯儲備性質。
可以設想,在本幣可完全自由兌換的國家,居民均可自由用匯對外進出口或是對外直接投資,或作證券投資,本幣與外幣之間可以自由轉換或交易,從而本國公民就能自由地持有本國或外國的金融資產。假如是這樣,該國公民的金融資產就會多樣化地分散在外幣化的金融資產上,也就不會過於集中於中心政府手中成為外匯儲備。
相反,由於人民幣目前只能在經常項目下自由兌換,而在金融項目下尚不可自由兌換,因此,公民只能通過貨物及服務貿易,還有經常性轉移收付來獲得外匯,並持有外匯存款。除此之外,公民不能通過「投資」性質的金融交易來將本幣金融資產轉換為外幣金融資產。於是,公民的金融資產大多隻能是本幣資產,而不能化作外匯資產。這也是我國外匯儲備名義上「過大」的真實原因之一。
為此,我們有必要通過盡早地實現人民幣在金融項目下的可兌換,來分流或釋放外匯儲備「過大」的壓力或風險,讓居民能擁有更多的自由選擇空間,將他們的資產合理而分散地擺布在所有本外幣金融資產上。這便是「藏匯於民」的道理。同時,這也有利於推動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進程,從而有效釋放人民幣升值壓力,減小政府幹預匯市的成本與風險。
風險之二:龐大的外匯儲備過度集中於美元資產,這或許是被迫或不得已,但它絕對有害於匯率風險的規避。
美國是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一直占據60%以上的比例。但近年來,隨著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不斷放大,我國的「貿易美元」及「貿易順差美元」不斷增大;同時,90年代中期以來,為抑制人民幣對美元持續的升值壓力,在以美元作為干預貨幣的匯率調控機制下,我國官方不斷吸入美元——增大美元儲備。如此一來,我國外匯儲備中的美元資產比例定會上升,因此,有人估計目前外匯儲備中的美元資產也許超過了80%的比例。
無論是何種理由,「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做法,顯然是危險的。從長期趨勢觀察,美元的確屬「弱幣」范疇。從美元兌日元匯率來看,美元是長期貶值的。20世紀80年代初,美元兌日元匯率為240左右,但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這一比價最低曾跌至80四周。從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來看,美元也正在呈貶值狀。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為8.7左右,如今已跌至8.0四周,美元應還有下跌空間。
我國外匯儲備幣種單一,且過度集中於「弱幣」——美元。假設美元長期貶值,必然會導致我國外匯儲備的巨大賬面損失,其結果必將使我國貨幣政策陷入「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假如為了改善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而大量拋售美元,則必然會對周邊國家產生示範效應,並導致國際匯市恐慌,美元匯率暴跌。另一方面,假如不改變現有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不拋售美元,則又會導致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從而刺激外匯儲備更快增長。為了減輕外匯儲備對國內貨幣市場的影響,央行必須通過回籠現金或者提高利率的方式來減少貨幣供給,但這恰恰又會拉動本幣升值;反過來,為了降低升值壓力,央行假如增加貨幣供給或者降低利率,這會使本來就因外匯儲備而極為寬松的貨幣市場雪上加霜。
如此看來,減持美元及美元資產迫在眉睫。美元減持後,我們應當避免重蹈覆轍,在增持歐元及其他幣種資產的同時,甚至還可以增持黃金儲備或石油戰略儲備等。外匯儲備的結構調整將是一個漸漸的過程。這個過程雖不能急,但必須行動起來。
風險之三:我國外匯儲備資產的存放地及投資期結構過於集中,可能會存在政治風險與信用風險。
我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不但高度集中於美元,而且美元資產又主要集中在美國。從投資品種和投資期限來看,我國大量的外匯儲備既有相當部分存入了美國商業銀行,也有較大部分購買了美國各類債券,包括美國國庫券、美國財政部中長期債券、聯邦政府機構債券以及美國公司債券等,此外,應該還包括少量境外美元資產。
美國一向將中國視為其最大的潛在競爭對手,由於意識形態領域的差異以及敏感的台海問題,美國始終保持著與中國交往的距離,並將台灣問題視作與中國談判的籌碼,時不時為難中國。在這一點上,我們尤其要提高警惕,盡可能規避外匯儲備存放地的政治風險。
當然,在投資期限結構上,我們也要盡可能分散風險。一般地,外匯儲備資產分布結構應在不同時期有所區別。比方,在國際環境動盪時期,外匯儲備應多置放於銀行存款及變現程度高的短期證券上;在和平穩定時期,外匯儲備可以多一些放置於中長期品種上。
中新網11月17日電 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六」。報告稱,近三十年來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大幅增長,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位。
報告顯示,改革開放30年,我國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逐年增加。每隔十年我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都邁上新的台階。1979年我國FDI總量只有8萬美元,1980年為0.57億美元,1990年上升到34.87億美元,比10年前增長了60倍;2000年進一步提高到407.15億美元,又比10年前增長了近11倍;2007年我國的FDI達到了835.2億美元,比2000年又翻了一番多。1979-2007年,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達7754.2億美元,是發展中國家中吸引FDI最多的國家。2007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居世界第6位,占發展中國家總額的16.7%。
報告稱,30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和綜合國力的增強,外匯儲備大幅增加。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只有16億美元(來源於聯合國資料庫),只相當於當時世界第1位德國的3.7%;1990年,增加到286億美元,相當於當時世界第1位中國台灣省的39.5%;2000年,我國外匯儲備增加到165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2位,相當於當時世界第1位日本的47.7%;2001年我國外匯儲備超過2000億美元,達到2122億美元;2006年底突破萬億美元大關,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1979-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共增加15267億美元,年均增加526億美元。尤其是2000-2007年,共增加13627億美元,年均增加1947億美元。
央行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中國外匯儲備已達18088億美元。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世界124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總和。
從世界銀行公布的2007年世界各國GDP排名來看,排在第57位的是越南,其GDP是712億美元,排在末位即第180位的是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其GDP是8700萬美元。如果將從第57位的越南一直到第180位的吉里巴斯這124個國家的GDP加起來,總和是17597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了這124個國家GDP的總和。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是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是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四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它是彌補本國國際收支逆差,穩定本國匯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往往要持有高於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1、 損害了經濟增長的潛力。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流入代表著相應規模的實物資源的流出,這種狀況不利於一國經濟的增長。如果我國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持續下去,將損害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2、 帶來了較大的利差損失。據保守估計,以投資利潤率和外匯儲備收益率的差額的2%來看,若擁有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年損失高達100多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匯率變動的風險,這一潛在損失會更大。另外,很多國家外匯儲備構成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若美元貶值,則該國的儲備資產也將嚴重縮水。
3、 存在著高額的機會成本損失。我國每年要引進大約500億美元的外商投資,為此國家要提供大量的稅收優惠;同時,我國又持有大約一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閑置不用。這樣,一方面是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儉用借錢給外國人花,其潛在的機會成本不可忽視。
4、 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匯資金回購的責任,因此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占款投放量不斷加大。外匯占款的快速增長不僅從總量上制約了2004年以來宏觀調控的效力,還從結構上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並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5、 影響對國際優惠貸款的運用。外匯儲備過多會使我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按照IMF的規定,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這對我國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
樓主,我也不是很懂這個,分數並不重要,希望能有所幫助
祝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