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2010年外匯歐元的重大新聞有哪些

2010年外匯歐元的重大新聞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4-07-04 16:46:23

① 2010年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年報中國際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歐元、日元佔比

據德意志銀行研究所發表的研究報告,世界金融與經濟危機對全球外匯專儲備結構影響有限屬,在2007年第二季度至2010年第一季度期間,全球外匯儲備結構變化不大。

其間,工業國家歐元儲備佔比增至25.15%,增幅為11.63%;其美元儲備佔比降至64.66%,降幅為4.55%;新興經濟體歐元儲備佔比增至29.51%,增長2.75%,其美元儲備佔比則降至58.04%,減少6.46%。同期,世界黃金儲備結構變化也不大,黃金儲備佔比僅增長了1.9%,在工業國家黃金儲備總量從7.124億盎司降至7.002億盎司的同時,新興經濟體黃金儲備總量從1.402億盎司增至1.701億盎司,增幅超過21.37%。 報告指出,歐洲債務危機也不會動搖歐元作為第二大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因為各國央行和國家基金與外匯交易商不同,前者是從長計議進行投資決策的。

② 外匯黑天鵝事件近年來有哪些

1. 亞洲金融危機

亞洲金融危機從1997年7月開始,一系列的貨幣貶值,東亞和東南亞金融都受到沖擊。
這一次的黑天鵝事件從泰國泰銖貶值開始,在泰國政府宣布泰銖與美元脫鉤,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
宣布當天泰銖就貶值了20%。這一危機的背後有著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泰國外匯政策不當的因素,也有國際游資的沖擊。
國際炒家橫掃東南亞之後往東亞發展,每掃過一國,該國貨幣大幅貶值,馬幣林吉特、新加坡元、菲律賓比索、印尼盾等等無一倖免於難。
這場金融危機使得大部分東亞貨幣貶值38%、國際股市暴跌60%、多國社會秩序陷入混亂、甚至政權更迭。
最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救援貸款,對東亞各國實施經濟救援和干預,才阻止了這一危機。
2. 互聯網泡沫破裂
互聯網泡沫起源於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相關的企業呈指數級增長。
低利借款、廉價資產、市場過度自信和純粹投機共同吹起了這次泡沫。
風險投資家們爭先恐後地投資每一個互聯網相關的企業。
這些企業燒錢圈地的商業模式決定了他們在幾年內無法盈利,而投資者們卻都忽略了這一基本面只顧盲目追捧,在這些企業上市第一天股價就可以翻三到四倍。
2000年3月10日,戴爾、思科這樣領頭企業的股票突然出現了大量賣單,引起了投資者的恐慌。
僅僅在幾周之內,股市跌去了10%的市值。隨著資本市場的枯竭,燒錢圈地的互聯網企業難以為繼。
這些數億美元市值的公司在幾個月內變得毫無價值。到2001年底,大部分互聯網企業紛紛倒閉,數萬億美元的投資全都打了水漂。

3. 「9.11」恐怖襲擊事件
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遭到被劫持的民航客機撞擊後倒塌,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也遭客機襲擊導致局部結構損壞並坍塌。
一時間,舉世震驚。
美國股市休市了四個工作日,直到2001年9月17日才恢復,恢復當天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7.1%,標普500指數下跌5%。
僅僅5個交易日,股市縮水1.4萬億。
這一襲擊造成的直接損失1780億,間接損失不計其數。恐怖主義也成了全球經濟的黑天鵝。
4. 全球金融危機
2008年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擁有25000名員工的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債務高達6190億美元。
10月全球股市市場縮水了10萬億美元,美國次貸危機最終演變成了全球金融危機。
2001年美國經濟經歷了短暫衰退後,美聯儲為了提供流動性,在一年半之內連續降息11次。
低利貸款燃起了普通群眾——其中不乏缺乏穩定收入甚至沒有收入的人——買房的沖動,進而推高了房價。
寬松的信貸環境加上住房市場的持續繁榮,使得高收益的次級按揭貸款成了新的投資沃土。
這還不夠,銀行家們採取了30-40倍杠桿投資次級貸,瘋狂攫取利潤。
然而好景不長,美聯儲提高利率、房價攀升至高點,2007年次貸危機浮出水面。
為了應對這一危機,各國央行統一步調為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美國政府通過了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
這場次貸危機可以說是大蕭條以來最大的金融危機。

5.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歐債危機始於2008年,冰島的銀行體系率先崩潰。
2009年10月希臘被全球三大評級公司下調主權信用評級,歐債危機正式爆發,葡萄牙、西班牙、愛爾蘭、義大利等國相繼爆出財政問題。
歐洲各國債務危機的起因也許各不相同,但歐債危機的主要原因有
1、歐元體制先天存在弊端;
2、歐盟各成員國協調不夠;
3、預防機制不健全。
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及其引發的大衰退,以及房地產泡沫的破裂等因素都加劇了歐債危機。
2010年後歐洲主要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救助計劃,歐盟、歐洲央行及IMF也提供了大額資金援助。
而接受救助的幾個重債國家必須進行經濟改革,實施了一系列緊縮政策。
在接受救助的三年後,2013年底,愛爾蘭成為首個推出救助的歐元區國家,西班牙、葡萄牙也陸續退出救助計劃,標志著這一輪危機緩解。
6. 福島核事故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里氏9.0級大地震,繼發生海嘯,導致世界最大的在役核電站福島核電站放射性物質外泄,該事故根據國際核事件分級被評為最高級7級,與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故等級相同。
受此影響,全球股市震動。
英國富時100指數應聲下跌近200點,法國CAC40指數下跌3.5%,德國DAX30指數下跌4%,道瓊斯指數開盤後立刻跳水290點。
日經225指數在開盤當天下跌6.18%,第二天再下跌10%。
日本央行緊急向市場投放26萬億日元資金,以保持充足的流動性。
現在的投資者更關注全球格局,一次天災引發的事故就有可能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震動。

7. 油價暴跌
2014年6月開始,石油價格在半年內從每桶100美元下跌至60美元。
石油是支撐俄羅斯、伊朗等出口大國的主要經濟來源,也是中東國家穩定的重要保障。
導致油價下跌的因素除了石油需求的減少、頁岩油產量的增加外還可能存在政治因素。目前石油價格在50美元徘徊。
8. 中國股災
2015年上半年股市如火如荼,前五個月新開賬戶超過3000萬,到了6月股市泡沫開始破裂,A股在一個月內跌去三分之一的市值。
就在黑色星期一前一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0.1610跌至0.1564,跌幅達2.86%。
這一次的股災在經濟下行的大前提下,清理場外配資、傘形信託導致杠桿資金連環爆倉,發生股市大規模踩踏,同時IPO的加快發行也抽走了大量資金,降低了場內流動性。
2016年1月4日A股首個實施熔斷機制的交易日,A股下跌7%,1月7日開盤不到半個小時A股再次熔斷提前收盤。
政策因素再次引發股市大震盪。
9. 英國脫歐
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全民公投,決定退出歐盟。
英國脫歐是基於提高全球競爭力、擺脫歐債危機的拖累和歐盟規章的掣肘等考量。
然後長期來看,脫歐將使得英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大打折扣。
全球市場對英國脫歐之後的發展並不樂觀,英鎊應聲大跌,兌美元匯率跌幅超過11%,是有史以來最大單天跌幅。

③ 2010年國際形勢與政策論文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的現狀與未來

國際經濟形勢的現狀與未來
經濟全球化經過調整後,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持續深入發展,全球經濟依存性不斷上升。全球資本與生產技術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帶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有七個特點。
(一)世界經濟迅速增長,美國、歐元區國家、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使世界經濟得以繼續維持較高增速,發展中國家經濟呈相互帶動、梯次發展的態勢。
2007年世界經濟仍將保持近4%的增速。美國經濟穩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額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標不及北歐,次貸危機使美經濟優勢不斷被侵蝕和分解,其負面影響還在擴大。主要西方國家面臨工業化以來最強烈的外部競爭。歐亞大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舞台。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歐亞大陸經濟總量佔全球的62%,累積財富總量是美國的一倍,2006年「新歐洲」國家國內生產總值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時,佔世界人口80%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進入較快增長期,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分工體系中地位得到加強,對世界經濟影響力進一步增大,改變了世界經濟的增長格局。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佔全球的20%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到30%。
(二)隨著金融創新,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的開發和推廣,金融一體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業呈「爆炸式增長」。
巨額國際資本的無序流動和投機,不僅給發展中國家經濟造成很大損害,發達國家也難獨善其身。據美國麥肯錫公司的最新報告,全球金融業的核心資產總額已達140萬億美元。資本市場進一步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主體。銀行資產佔全球金融資產總額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資產進一步向發達國家集中。發達國家的金融資產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躍升至330%。「經濟金融化」趨勢一方面促進了全球資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投機性和風險性。
(三)國際資本市場和勞動市場流動性增強,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形成全球市場。
國際資本市場更加成熟,資本流動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程度日益提高。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未來10年,發展中國家將有7億人口進入全球勞工市場。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和資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進一步顯現,不均衡的全球增長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經濟格局。從總體看,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市場的自由化進程使生產要素流動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最佳配置」。從國別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會成本分布嚴重失衡,窮國與富國的差距在擴大,輸家與贏家的兩極分化加劇。資本回報連創新高,勞動回報則越來越低,導致國家間不平等。發達國家主導當前的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和國際分工體系,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人口佔世界3/4,經濟總量只佔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脫貧。在北方陣營,美歐日是國際經濟三大支柱,但由於美國奉行經濟單邊主義,企圖壟斷國際經濟決策,三方經濟利益摩擦時有發生。南方陣營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拉大,對經濟發展問題的基本訴求和利益關注點發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現象明顯,南南合作呈現高度復雜性。
(四)新興市場經濟體日益具體,加快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興發展中國家市場經濟體系日趨成熟,東亞、拉美、獨聯體國家經濟全面提速,非洲、中東地區國家經濟開始起飛,這些國家的國內資本市場迅速發展,對外資的依賴明顯下降,對自身能源、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意識強化,一些出口導向型發展中國家逐步實現貿易結構多元化。「金磚四國」、「新鑽11國」等新興發展中國家繼續引領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成為未來最為強勁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影響全球化的發展。按匯率計算,今年,印度、俄羅斯、巴西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均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晉升世界經濟12強。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出口、引資、外匯儲備和股市總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躍升四個位次。亞洲國家對美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比重已從1993年的25.5%減少到目前的16.5%。
值得注意的是,發展中國家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持續增大。發展中國家相互投資迅速增長,主要表現在亞洲內部以及亞洲對非洲的投資。目前,世界外匯儲備總額高達5.4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發展中國家手中。近來,發展中國家開始將部分外匯儲備以「主權財富基金」的形式對外投資,金額可能高達1.5萬億美元,投資的主要方向是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和跨國並購,有關動向將對國際資本市場產生重要影響。
(五)南北國家有關發展模式的交融與交叉增多,經濟領域多邊協調漸成趨勢,新興大國加速崛起,經濟力量加速「多極化」。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相互利用,南北關系呈繁蕪交織的狀態。俄羅斯迅速復興和印度加快振興,打破了冷戰後中國一枝獨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興大國崛起的第一梯隊。一批發展中國家邁入或走近經濟次大國行列,對維護世界經濟體系的穩定及貿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斷增強,與發達國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雙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經濟、金融等領域開展對話與合作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日增。「G8(八國集團)+5」成為促進南北對話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國集團)涵蓋當前世界上最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具有較強的「南北」代表性,近年來在協調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應對金融危機、促進世界經濟金融穩定發展等的立場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加拿大倡議在G20框架內成立「全球首腦論壇」,進一步反映出國際社會加強多邊對話協調的趨勢。
(六)各種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安排發展迅速,國際貿易、跨國投資重趨活躍,自貿區談判方興未艾,通過自貿協定等形式,新興力量與傳統大國結成經濟聯盟成為時尚。
區域經濟合作既是各國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產物,也是有關國家以區域發展為依託,為減緩經濟全球化無序沖擊而採取的合理選擇。區域經濟合作、區域集團化趨勢與經濟全球化發展並行不悖。這種總體上良性的經貿互動推動了政治上的良性發展,大國重啟戰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東亞、拉美、非洲等地區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的區域合作蓬勃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之間區域合作勢頭加強,成為聯系不同地區之間合作網路的重要紐帶。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國合作框架,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拉美,拉美與中東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各國均試圖通過強強聯合、強弱互補的模式加快區域集團建設,實現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謀求在新的世界經濟格局中占據優勢地位。美國全面推動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歐盟借東擴之機加快區內金融、服務一體化進程,拉美兩大經濟組織南方共同市場和安第斯共同體宣布加快自由貿易談判,東亞10+3和上海合作組織作為亞洲兩個支柱性機制深入發展。未來國際經濟關系將逐漸由國家之間的較量和競爭轉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角逐,圍繞全球經貿政策、金融體制的斗爭與協調將主要在經濟集團之間展開。
(七)國際能源、資源價格大幅上漲,國際能源格局調整步伐加快,對能源等戰略資源的爭奪成為影響國際經濟關系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一些資源大國特別是油氣資源富集的國家把握了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的良機,不僅從中獲取巨額收益,同時提升了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近年來,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委內瑞拉和阿聯酋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個位次。一些石油生產國加強了對國內石油資源的控制,減少了發達國家對其石油資源的掌控。伊朗、委內瑞拉等產油國將能源作為國際斗爭的主要籌碼,公開向美「叫板」。美國目前控制著中亞、中東、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資源。全球能源戰略格局明顯向美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場格局方面,俄羅斯影響舉足輕重,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戰略影響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穩定傳統石油來源,並積極拓展新渠道。歐盟等國積極增加石油戰略儲備,並尋求能源合作。隨著世界經濟的強勁復甦和繁榮,各方對能源的依賴將與日俱增。圍繞油氣資源、運輸管道和市場價格等,美、歐、日等大國還將展開激烈的國際能源爭奪戰。同時,隨著新興發展中大國對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及對能源安全的追求,相關能源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打破了發達國家企業在國際能源產業中的壟斷地位

一、世界經濟的復甦跡象
近來隨著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呈現不同程度的復甦,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為嚴重的世界經濟衰退結束跡象初顯。從統計數據看,2009年第二季度,德國、法國和日本經濟環比均已恢復正增長,美國和英國經濟的下滑速度也明顯放緩(見表1)。其中,美國房地產銷售連續上漲、二季度私有部門投資以及實際貨物和服務出口的規模下降幅度顯著收窄,凈出口和投資已對GDP做出積極貢獻。德國2009年8月份服務業信心指數創出2006年1月以來最高,投資者信心指數也創三年多來最佳。日本二季度GDP環比增長0·9%,按年率計算增長3·7%,為5個季度以來首次呈現正增長,在發達國家中增長最快。另外,日本采購經理人指數、商業環境指數和消費者信心指數均已止跌回升。在資本市場方面,自2009年3月主要發達國家二季度GDP增長6·1%。巴西二季度出現自2003年以來的最強反彈, GDP增長6%;而二季度經濟創紀錄萎縮10·9%的俄羅斯, 8月份製造業也出現止跌回升的信號。面對經濟逐步向好和金融市場形勢繼續好轉的局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近來紛紛調整之前對於世界經濟增長的悲觀預測,就連北歐聯合銀行的經濟預測報告也認為全球經濟衰退已經結束,世界經濟將開始復甦。各主要國家政要也發表對未來經濟增長的樂觀預期。IMF 2009年10月1日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預計, 2009年世界經濟萎縮1·1% (見表2),下降幅度將低於之前的預計, 2010年全球經濟可反彈至3·1%,較7月份預計的2·5%明顯提高。
二、世界經濟復甦的脆弱性
盡管世界經濟呈現明顯復甦跡象,但主要國家貿易大幅回升的局面尚未顯現。這一方面說明,盡管發達經濟體經濟有所恢復,但受制於政策性引領復甦的局限、金融市場信心修復尚需時日、失業率居高不下對需求恢復形成的障礙、不斷加重的政府巨額財政預算赤字給再融資帶來的困難以及新一輪經濟復甦中的通脹壓力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難度,全球經濟即使復甦,未來增長速度也將是緩慢的,同時不排除中間有所反復。IMF預計, 2010—2014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僅略高於4·7%,低於危機前幾年的平均水平。
(一)政策性復甦的局限性
面對這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主要發達國家政府大多採取了財政刺激手段,且效果明顯。這種依靠政府政策手段挽救危機,或刺激未來復甦的做法帶有明顯的政策性復甦特徵。政策性復甦的後果就是政府脫身時機難以把握,而企業和市場對政府政策產生依賴,長此以往,市場扭曲,的市場秩序較難恢復。而政府如何、怎樣退市成為未來經濟走向一個重要因素。政府介入加深、過晚退出,可能導致惡性通脹;政府過早退出,前期刺激計劃的實施出現折扣,又會影響經濟復甦。如何在促進經濟復甦和遏制惡性通脹方面取得平衡,這意味著政府有效的退出將成為未來經濟復甦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主要經濟體對是否繼續對市場給予支持暫時達成共識,但並不意味著未來沒有矛盾,或某一方單獨退市的可能。
(二)金融業修復的復雜性
本次經濟衰退源於金融危機,因此,金融業受到的打擊最大,一是泡沫破滅、財富減少;二是金融領域的去杠桿化,資金相對減少,未來修補非常困難,也需要時間;三是金融業破產、利潤下降、投資和就業下降趨勢尚未逆轉。即便考慮到部分金融機構開始償還政府的救助資金,但金融機構的「療傷過程」仍需時日。因此,當前刺激經濟的主要資金來源仍然來自政府的擴大支出,金融部門惜貸現象依然嚴重,並且可能要持續一定的時間。目前貿易融資困難已成為抑制貿易增長的障礙之一。
(三)解決高失業的困難性
金融危機給各國就業形勢蒙上巨大陰影,自2008年失業人數迅速上升以來, 2009年以來全球就業形勢日趨惡化(見表7)。歷次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在經濟開始復甦後,通常還需要4~5年的時間失業率才能逐步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聯合國報告預計, 2009—2010年全球失業人數將達5000萬。發達經濟體到2010年的失業率會高於10%。鑒於全球國際經濟形勢最樂觀估計也將在2010年才開始好轉,而大部分國家只有在2011—2015年間實現經濟加速增長,才可能緩解金融危機導致的失業狀況。國際勞工組織預計,就業率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估計要花4~5年的時間。這意味著全世界可能要迎來一場持續6~8年之久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危機。大規模就業增長如果無法恢復,消費的真正增長就只是一個願望,經濟增長的動力明顯受到掣肘。
(四)政府再融資的艱巨性
自金融危機爆發後,為了使經濟盡快擺脫衰退恢復增長,各主要國家均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助計劃,其中包括不斷加大力度的政府財政安排,這使得政府開支迅速增加,財政赤字水漲船高。據美國政府的預計,未來10年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總規模將達到7·1萬億美元。未來幾年,歐元區和歐盟政府債務佔GDP的比重將從2008年的69·3%和61·5%分別升至77·7%和72·6%,遠超60%的上限。日本的國家債務已經高居發達國家之首,經濟危機導致的稅收減少以及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措施,預計未來幾年日本財政狀況將進一步趨於惡化。繼續融資的難度相當大。
(五)新一輪全球性通貨膨脹的長期性
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央行大幅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大印鈔票,放鬆信貸。這無疑為新一輪通貨膨脹埋下禍根。美聯儲已釋放和承諾了12萬億美元來拯救金融系統,約佔美國GDP的83%。這一大筆貨幣供給如果不能及時退出,將引發惡性通貨膨脹。另一方面,長期的低利率政策刺激經濟,無疑使流動性泛濫,也為新一輪全球性通貨膨脹奠定基礎。正如大量研究機構所預測的那樣,世界經濟將在短期出現增長回落和通脹抬頭的現象。但是,這種增長的回落和通脹的抬頭並不是一種臨時的短期現表而是一種十分深刻的周期性調整。2009年之後世界經濟核心特徵很有可能是,經濟增長緩慢復甦而通貨膨脹開始抬頭。
三、國際貿易競爭的嚴峻性
鑒於經濟恢復步伐不會太快,進口需求的增長也不會非常明顯。與此同時,目前不但新興市場希望通過盡快恢復出口保證本國經濟增長,發達經濟體也試圖利用增加對於外部市場出口,擴大或保持經濟復甦的局面,因此,目前國際貿易環境較過往更加嚴峻,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無論是貿易逆差國,還是傳統的貿易順差大國,都依然寄希望於將貿易作為經濟增長的突破口。
資料來源:各國海關統計暖勢頭,但下降幅度仍保持兩位數。WTO預計, 2009年全年全球貿易(剔除價格和匯率影響後)將萎縮10%,其中發達國家減少14%,發展中國家減少7%。IMF預計, 2009年世界貿易將下降11·9%,其中,發達國家實際進口、出口將分別下降13·7%和13·6%,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將分別下降9·5%和7·2%。2010年均將恢復增長,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
四、貿易保護主義是最大禍害
值得關注的是,與美國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的IT革命和21世紀初的房地產繁榮的帶動下較快擺脫衰退迅速反彈的願望一樣,目前奧巴馬政府也提出了將以新能源、環保等新興產業帶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的主張。目前許多國家都開始重視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優先發展新能源和環保產業等,似乎把新能源當成了救命稻草。但研究和現實表明,目前新能源技術,還處在發展階段,新興產業完全走向市場化仍顯遙遠。在「保增長」仍然是當前世界經濟的主題壓力下,各國的政策基本上仍屬於急功近利型的,並沒有徹底建立新經濟增長模式的決心和動作。而目前最能顯現政策效果的首要任務是抓住復甦的機會,擴大出口,把東西賣給別人。當每個國家都如法炮製,只想把東西賣出去,而當市場新增需求依舊有限、經濟復甦緩慢且非常脆弱時,守住自己的市場又成為本能,近來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手段的出現,無不表明貿易保護主義的猖獗。
五、中國挑戰依舊嚴峻
中國作為持續的順差國, 2009年以來出口貿易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是多年來我國對外貿易沒有經歷過的最大降幅。與此同時,盡管世界經濟呈現復甦跡象,但以美國為主的發達市場的消費仍在萎縮、儲蓄率仍在上漲,顯示消費領域的「去杠桿化」仍然在持續,這意味著中國出口好轉的勢頭是有限的。更為重要的是,全球經濟的復甦將使得流動性更加活躍,過剩流動性將推高國際商品價格,這不僅會使得中國的貿易條件惡化,也將加大國內製造業的成本壓力。IMF數據表明, 2009年以來,發達國家的貿易條件在改善,而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的貿易條件逐漸惡化。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於新一輪經濟周期的上升期。今後5年~10年,世界經濟發展速度將快於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等發展中大國的先後崛起,將加速國際經濟關系調整與格局演進,多極化趨勢將日趨明顯。美國經濟「雙赤字」,使世界經濟發展失衡。美元貶值、油價飆升,使全球經濟風險加大,但世界經濟整體趨勢依然向好。
? 去年,世界經濟增長5%,為近30年來最好。今年,受歐元區和日本經濟疲軟的影響,全球產出增幅將放緩。
? 美國經濟依然是世界經濟的引擎。國際機構和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美國經濟將持續穩健擴張。雖然受到高油價沖擊,又面臨財政和貿易「雙赤字」,但美國經濟的內生性強,增長勢頭不會改變。原因是:1.企業投資強勁復甦,居民消費持續增長。2.低利率時代雖然結束,但宏觀環境依然寬松。3.「新經濟」雖然缺乏新動力,但活力再現。加之布希政府的持續減稅、弱勢美元和油價適度回落等等,均有利於美國經濟持續擴張。
? 日本經濟意外衰退復甦步履維艱。去年,國際機構普遍看好日本經濟。今年上半年日本經濟將處於停止狀態,下半年可能恢復增長。然而,日本經濟復甦依靠的不是內需而是外貿。因為,目前僅靠內需尚難支撐日本經濟復甦。可見,當前日本經濟基礎依然脆弱。一是油價飆升對經濟影響開始顯現;二是國內需求依然不旺;三是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出口。
? 歐元區經濟增長緩慢,但復甦勢頭尚能維持。歐元區經濟在連續兩年低迷後,去年增長2%,雖低於IMF估計的2.2%但仍是近4年來最好的歐元的被動持續升值。油價居高難下,開始影響歐元區經濟復甦
? 亞洲經濟增長觸頂回落,但仍是全球最快的地區。該地區宏觀經濟基本穩定,區內合作效應凸顯,互利共贏格局正在形成,發展趨勢是:東亞地區將持續較快增長,「四小龍」則適度擴張;東南亞經濟將穩步復甦,越南和泰國成為佼佼者;南亞經濟增長勢頭不弱,印度成為地區領頭羊;中亞經濟恢復性高增長,但資源型經濟風險將增大。在未來數年中,亞洲將在全球經濟中保持較高增長,依然是世界經濟的增長中心。
? 發展中國家經濟將進入穩定增長期。國際機構對發展中國家經濟中長期前景普遍樂觀。目前,發展中國傢具備空前良好的發展機遇:1.宏觀經濟環境普遍改善。2.國際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3.南南經貿合作明顯加強。亞洲與拉美、亞洲與非洲,亞、非、拉區域合作步伐加快,帶動發展中國家間的泛區域、區域和雙邊合作蓬勃發展。4.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和南非等發展中大國經濟加速發展,在區域經濟中起著空前的示範效應和領頭作用。
?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以及對我國的影響
?1、世界經濟保持增長,我國外貿市場空間仍較大2、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對我加工貿易影響顯著,一般貿易保持高速增長。。3、主要經濟體失業率高企加劇了世界經濟摩擦的風險,歐美等國對我發起的貿易摩擦多由失業部門發起。4、油價高企加劇了我國的進口成本,可能導致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5、順應世界FDI大潮,調整引資政策重點。將重點轉向有針對性地發展部分服務行業,優先發展為生產服務的服務貿易以及重點發展與貨物貿易相關的運輸和商業分銷服務業等出口導向性服務業。
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五個突出問題
——糧食進一步增產、農民進一步增收的制約因素仍然較多。糧食收購價格繼續上升的空間有限。化肥等農資價格居高不下。洪澇災害偏重發生。
——固定資產投資新開工項目仍然較多,投資結構仍不合理。由於產生投資膨脹的體制性原因並沒有從根本上消除,一些地方投資增長仍然過快。
——工業企業利潤增幅有所回落。行業效益出現明顯分化,煤炭、石油開采、黑色和有色金屬等採掘業利潤增長較快,建材、石油加工、交通運輸設備、化纖行業利潤下降較多。
?——煤電油運總體形勢仍然偏緊。由於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能源、資源約束的矛盾仍然突出。
——安全生產形勢仍比較嚴峻。頂風違規生產的現象依然存在,重特大事故頻繁發生,道路交通、危險化學品等事故多發。
節能是解決我國能源問題的根本途徑
我國人口眾多,能源資源相對不足,人均擁有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氣人均剩餘可采儲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目前,我國又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重要階段,能源資源的消耗強度高,消費規模不斷擴大,能源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今後,隨著經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能源需求還會持續較快增加。
? 因此,能源是我國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瓶頸,直接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 節能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
? 我國富煤少油。在替代石油的化石資源中,煤炭在近中期內可以滿足與千萬噸數量級的油品缺口相匹配的需要,即通過煤液化合成油實現我國油品基本自給,是目前最現實可行的途徑之一。煤可經直接或間接液化兩種方法轉化成汽柴油。煤直接液化的操作條件苛刻,對煤種的依賴性強。煤間接液化是將煤首先經過氣化製成合成氣,合成氣再經催化合成轉化成汽柴油。煤間接液化的操作條件溫和,幾乎不依賴於煤種。
? 核裂變能源的使用越來越廣泛,相關技術日臻完善,是未來百年內解決能源緊缺問題可行、且可靠的方案。建設、運行、維護核裂變電站及對核材料的開采和核廢料的處理等將在未來百年內形成巨大的產業鏈。核裂變能源的利用受制於地球上有限的核材料蘊藏量和人類對核廢料處理的艱難和危險。利用核聚變能可能是人類最終解決能源問題的一種最重要途徑。太陽光即是太陽中的氫核聚變釋放出來的能量。核聚變的主要原料是浩淼的海水中所蘊藏的用之不竭的氘,其產物是惰性氣體氦,因此,核聚變既無原料短缺問題亦無核廢料或核泄漏等污染問題。
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當前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和平與發展是主流,但是影響和平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例如:強權政治,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地區沖突,核武器擴散,自然災害,跨國犯罪,疾病,走私販毒等。因此要加強國際合作。
對當前的國際形勢做出判斷,應酬好與大國的關系,對我國的外交有重大的意義。當前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國之間呈現出合作與競爭,依賴與牽制等關系。國際局勢的總體穩定為我國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但是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依然存在,我國依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我國要處理好與大國的關系,尤其是與美、俄、歐盟、日的關系。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受挫,正在積極尋求國際合作,但是美國稱霸世界的戰略並未改變。我國一方面要擴大合作,增加兩國外交中的積極因素;另一方面,要堅持原則,維護我國利益。?? 北約不斷東擴,嚴重影響了俄在歐洲的擴展,俄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亞洲。同時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在能源供應與邊境問題上對我國有重要的意義。??
??歐盟在積極加強與美國的戰略合作,加強與中國的對話,在大國問題上謀求與中國的協作,同時也看到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帶來得巨大市場。???由於日本不能正確面對歷史問題,同時在積極擴展和建立其大國地位,積極配合美國牽制中國。中日抗衡比較明顯,處理好中日關系決非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中日關系的長期僵硬將不利於我國的發展。???與此同時,要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創造更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④ 2010年歐元走勢如何

1、美元和歐元的地位,決定了美元必須打擊歐元。這也是當初歐元成立的時候,要對抗美元一樣。
2、歐元帶有先天的不足,就是多國組成。並且在科技,文化,軍事,經濟各方面都落後於美國的。
3、經過2008年的打擊後,歐元區會不會分崩離析還未知,但是復甦之路還很遠。至少比美國要慢
4、所以,在美元進入升值的趨勢之下,未來的歐元相對於美元來說將是下跌的。

⑤ 什麼是紓困基金

紓(shu) 意思為解決,緩解,歐盟專門成立的救助歐元區國家的基金

⑥ 2010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動大的原因是什麼

幫你找出的答案。
我們首先來看一看匯率的基礎知識。關於匯率的決定,是大國之間政治經濟的博弈,貿易摩擦、貿易戰、就業組織、失業率等眾多復雜因素摻雜其中。在學術界則把購買力平價當做一種理論,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理論。

它怎麼來決定一國與一國之間匯率的比價呢?就是通過看在各國購買同樣的消費品,尤其是大家經常所需要的消費品的價格的比率,來決定匯率的比率。比方說,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包,在中國可能是賣1美元,而在美國可能是賣3美元,它就認為兩國的比價大概可能是1∶3。

通過這樣一種簡單的方式來進行匯率的決定機制,這是學術界的觀點,所以,當年英國的《經濟學家》雜志曾經就以麥當勞漢堡在中國和美國的價格比率做出一個建議,說中國兌美元的匯率是被低估了56%。

實際上,在各國政府的匯率決定當中,不會採取這樣一種決定的方法,所以,我們把它當做一種非常有趣的匯率決定的方法來與讀者分享。匯率是由大國之間,在經濟、政治、就業、貿易戰等等各種綜合因素的考量之後決定的。

這次人民幣升值,為什麼中國壓力非常之大?是因為以下幾點因素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其一是美元的持續貶值;其二是中國龐大的貿易順差;其三是國際熱錢的投機。這三大因素綜合發力,形成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美元在過去一段時間里持續貶值,對16個主要國家的貨幣都是貶值,那在過去的四五年裡面,美元實際上已經貶值超過了40%。

美元為什麼會陷入一個貶值的通道呢?

首先,美元貶值的大背景是美國的貿易和財政的雙赤字。美國民眾處於多年過度消費狀態,都是借款消費。中國現在人均才2000多美元產值,我們是一個低收入國家,其實相比美國,我們大家都是富人,因為我們在銀行都有存款,而美國人是沒有存款的,美國人都是借款消費,所以呢,有人提出來,美國是全世界最「負有」的國家,因為美國人均負債15萬美元,這就是美國過度消費的結果。

其次,此次美元貶值的核心導火索又是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所以,請大家注意,這個房地產價格的泡沫對於各國的經濟,對於匯率都有極大的影響。

美元危機,是在房地產泡沫破裂的大背景之下,導致了次級貸款出現了重大問題,次級貸款又被幾何級地放大到了「次級債」,次級債的債務危機,也是大家現在通常所講的「次債風波」。「次債風波」導致美國陷入了相當嚴重的經濟衰退。

此次中國經濟受到美國經濟這么大的影響,實際上表明了中國經濟正在加速融入全球化,中國經濟正在成為全球化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美國感冒了,中國就得打個噴嚏,這是非常形象的一個表達。

正如我們天天喜歡講的,中國正在對全世界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東方睡獅正在崛起,不可否認,這完全成立。但是,與此同時,我們更要清醒地看到,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中國也不得不受到來自於世界經濟的重大影響。我們已經無法再回到過去「閉關鎖國」的時代,無法回到我們內生循環的時代,我們是在一個開放的全球化的時代下,中國在影響著世界,而世界也在影響著中國。

美元持續貶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之大難以估量。我們就來回顧導致美元貶值的罪魁禍首之一的「次級債務風波」。

現在的經濟學家普遍都認為,美國正在陷入歷史上非常大的一次經濟衰退,甚至有人認為,它是僅次於1929年那次最著名的經濟大崩潰以後的經濟衰退。無論是長盛不衰的股神巴菲特,還是新任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甚至是過去被奉為神明,今天很多人認為是他製造了美國泡沫的前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都認為美國已經陷入一個經濟衰退的通道。那美國這次經濟衰退的背景又是怎樣的呢?

大家如果還有印象的話,可以回想在2000年,就是美國科技泡沫的破裂,互聯網公司股票大幅度跳水,美國納斯達克股市從5000多點下降到2000多點,到今天也沒有恢復過來。當時也有人認為,美國將陷入一次衰退。美聯儲是通過「吹大泡,抵抗小泡」這樣的做法來避免美國經濟衰退。科技股的股市泡沫破裂了,它就想到了房地產,所以,通過大幅度地降低利率推動房地產價格不斷地上漲,促使美國當時很快就走出了科技股泡沫破裂的衰退。當時,美國經濟復甦的速度超過了各界普遍的分析與認識。房地產的貸款政策非常寬松,為了促進美國的經濟增長,基本上不用還錢不用交錢就能貸款住上房子。這種做法聽起來令人震驚。

所謂次級貸款的危機,就是因為美國放寬了貸款政策。過去,貸款只能夠提供給那些優質貸款人,也就是信用等級分在660分以上的、有充分的收入證明的這樣一群人,發放優質貸款,使他們享受低利率政策。房地產價格不斷在上漲,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美國的銀行鋌而走險,把房地產貸款發放到那些沒有償還能力的人手上。這些人過去是無法想像竟然可以申請到房地產貸款。這些人群的信用等級分相對比較低,在620分以下,甚至沒有收入證明,這樣的房屋貸款就被稱之為「次級貸款」。它是相對於優質貸款而言的。

那這些無償還能力的貸款人為什麼敢貸款?因為銀行給他要求的還款政策是「前松後緊」,前幾年你幾乎不用還錢,還得很少,但是,到後面突然就漲上去了。要還的錢突然漲上去也不可怕,因為銀行會把你的房地產價格上漲部分進行轉按揭再貸款,這樣,相當於你還是不用自己還錢。這些貸款戶就發現,有房子住為什麼不住呢。反正房地產價格在不斷上漲,還不用還錢。於是,大家都很高興地進行了次級貸款的申請與次級貸款的發放。

這裡面,整個游戲規則的假設前提就是房地產價格不斷地上漲。在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也會出現這樣盲目的樂觀,非常值得中國各級政府官員和廣大民眾警醒。

僅此還遠遠不夠,如果只是次級貸款,以美國的家底,絕對不會讓美國蒙上經濟衰退的陰影,問題是次級貸款被證券化以後,就成幾何級地放大了風險。投資銀行發現,次級貸款這個生意模型不錯,房價不斷上漲,要賺更多的利潤,就要把次級貸款證券化,也就是發行了次級債券。把它反復地分割,反復地打包,然後推廣到資本市場上,讓更多人進行交易和購買,這就是美國資產證券化的重要體現,也是美國金融衍生產品的重要體現。

在美國,凡是一個業務有未來現金流,就具備被資產證券化的可能。比如說,在美國,甚至有一種「死亡債券」,就是可以把你死亡後的保險金提前拿出來用,按照20%~40%的比例提前拿出來用,這個保險金是你死了以後留給繼承人的,那何不拿出來自己先花了?美國人的這種心態,跟我們中國人不太一樣。連保險都可以被證券化、被債券化,可想而知美國的金融衍生交易是多麼發達。

這樣一個次級貸款推出的次級債券被推到市場以後,怎麼讓大家蜂擁而至來購買呢?因為,畢竟它的貸款風險還是非常之大,因為,這些都是那些沒有收入證明的人去申請的房地產貸款。美國的銀行都非常聰明,也非常有盈利的沖動,所以,他們做通了美國三大評級機構的工作,通過標普和穆迪等知名評級機構,給這個債券評級到3A級。

各位讀者朋友要注意,這些債券評級機構不是國立的,不是官辦的,而是民營公司。所以,這些民營公司在把次級債券評高到3A級的過程當中是有盈利沖動的。它可以獲得評估費,甚至可以在交易當中獲得一筆分成費。3A級的債券當然會受到投資者廣泛的追捧。這時,保險公司一看,哎,這生意也不錯,那我來給你提供保險吧。於是,參與者都越來越覺得心裡踏實了。不斷上漲的房價就使得所有參與者都獲利了,所有參與者都獲利了,就必然推動了整個次級債券的不斷發展。琳琅滿目,紛繁復雜,五花八門,從幾千億次級貸款擴展到了幾十萬億的次級債券、保險等等。這就使得美國陷入了一個巨大的金融風險旋渦之中。

這種「天方夜譚」的故事,幾乎是一個後現代版「皇帝的新衣」的故事。那麼,誰來扮演那個小孩,戳穿這個「謊言」呢?

天底下的金融故事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它發端於房地產價格的上漲,這個泡沫破裂必然源自於房地產價格的下跌。隨著美國房地產價格的下跌,購房者就開始違約不還錢了,因為他們本身就沒有償還能力。購房者一旦違約不還錢,銀行就只能把這個房地產進行拍賣。隨著拍賣的增多,房地產價格不斷地下跌,連環的下跌、持續的下跌,進一步引起更多的人還不了貸款,更多的房地產被拍賣。這種時候,整個房地產價格陷入一個下跌的通道。

此時,三大評級機構又跳出來了,說不能給3A級了,次級債券有風險。它這一評可好,債券價格也下跌了。相應的,所有的金融機構這時候都虧損慘重,從商業銀行、投資銀行、養老基金、社保基金、政府基金、保險基金,你能夠想到的幾乎所有美國的金融機構都陷入了嚴重虧損。在過去的一兩年裡面,各大金融機構的高管被迫紛紛辭職,從高盛銀行的董事長,到美林證券董事長,再到貝爾斯登投資銀行的董事長,紛紛辭職下課。這些人原本掌控的是什麼呢?是美國最大的銀行、美國最大的證券公司和美國老牌的投資銀行。這些金融機構紛紛嚴重虧損,就導致了美國金融當中的流動性嚴重不足。

〖=QLTS〗〖=5〗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過去四五年美國的房地產泡沫,讓很多人賺著錢了,今天,房地產價格下跌之後,這些人就被套牢了。這種情形警醒我們:大家以後在自己投資的過程當中,如果遇到了所謂的大牛市、大發展的時候,要有警戒的意識。無數的案例、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出來混,欠下的早晚都是要還的。〖=B〗美國次級債券的危機,重創了美國的金融系統和美國的房地產系統,使得美元加速貶值。美元加速貶值,轉化成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匯率其實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決定機制,匯率是貨幣的核心,貨幣是金融的核心,金融是經濟的核心。在美元、歐元、石油、黃金這些國際重要的金融要素裡面,都是大國博弈的結果,都是各個國家之間主流利益集團博弈的結果,是各個階層利益最大化博弈的結果。凡是既得利益者,都想辦法把這些規則和原理去固化,中國作為一個後發的發展中國家,就是和這些既得利益者進行連續博弈的一個過程。

匯率是國與國之間經濟博弈的結果,也是政治博弈的結果,也是就業、貿易摩擦等諸多因素參與博弈過程的結果。人民幣自2005年以來進入持續升值軌道,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美國經濟結構調整、貿易結構失調和失業率趨高壓力的影響。急劇放大的一般性貿易逆差、由於產業結構調整造成的結構性失業率的上升使得美國的政黨、政府不得不通過對中國施加壓力的方法來上演對美國選民的政治宣傳秀。

雖然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改變不了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現狀,卻是大國之間博弈的一個力量。同時,中國的博弈力量也在增長,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2008年6月參加「中美年度戰略經濟會議」時就明確提出對美元持續政策性貶值的批評,而由於國際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特別是大型跨國公司全球產業布局的完成,人民幣匯率單邊上升所帶來的利益和損失常常是沖抵的,很難有哪個國家是絕對的受益者或者淪為百分之百的受害者。

〖=QLTS〗〖=4〗在這種情況之下,無論是地方政府、產業協會,還是企業,都無法左右或干預、影響宏觀經濟。我們只能做到,首先充分去理解,然後積極去應對,這才是一種正確的方法和心態。抱怨是沒有意義的,漠然置之不理更是大錯特錯。〖=B〗我們要極為清醒地看到金融大地震有可能產生的損失,對一個國家、產業、企業和民眾的影響可能會遠大於自然大地震。

日本在1985年以後處理日元兌美元匯率政策就出現了重大失誤。當時,日本經濟歷經戰後40年重建已然成為龐然大物,從規模上看僅次於美國,GDP已經達到了美國的60%,在特定產業和製造技術領域甚至超越美國水平。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在於政府採用了出口導向型戰略,因此,經濟的發展就導致日本製造產品像潮水一樣湧向全世界,特別是湧向美國,引發美國對日本出現持續而巨大的一般性貿易逆差,招來美國勞工組織和產業保護勢力的強烈抗議。

這種抗議很快轉換成一種政治力量,向日本政府施加巨大的壓力。1985年,美國在紐約市中心的廣場飯店召開西方七國會議,強烈要求這些發達國家經濟盟友改變當前經濟政策,通過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升值來減少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幫助美國緩解因為巨大貿易逆差而導致的經濟和政治不穩定,同時,加大對美國資本市場的投資,意圖通過資本項下的資金節余來彌補一般性貿易導致的逆差。

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日本是美國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因此也是在本次會談中受到壓力最大的國家。日本被迫快速進入升值軌道。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從250∶1一路飆升到了120∶1,稍經反復之後又繼續摸高,最高達到了79∶1。在這樣快速升值的過程中,日本國內資產價格出現大幅度攀升,以日本地產價格為例,最高的時候,日本皇室擁有的一座皇宮所佔土地的估價幾乎可以買下美國整個加利福尼亞州。日本國民一夜之間成為世界收入最高的群體,他們瘋狂地購物、購買藝術品、購買全球市場的股票、購買建築物,大批大批地周遊歐美國家,所到之處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日本人真富裕。

這種經濟上的樂觀主義情緒甚至迅速蔓延到政治上。20世紀80年代,日本有一本轟動國際社會的名著就叫《日本可以說不》。這本書中所流露出來的經濟獨立引發的政治雄心令全世界為之側目,甚至有媒體驚呼,即將到來的21世紀將是日本世紀。

在《廣場協定》簽訂後的五年裡,日本在當時超低利率政策之下,資產的價格大幅度抬升,房地產價格上升了四倍,股票的價格上升了四倍。但是,好景不長,國際投資資本早就看好日元升值帶來的巨大商業利益,因此先是一致看高日本兌美元匯率,其後又通過「遠程核打擊」做空遠期外匯指數拋出日元,導致日元兌美元匯率出現巨幅波動,隨後出現了資產泡沫的緊縮,這個大泡泡被吹破。國際游資撤出日本,股市跌幅高達70%,房地產跌幅達60%,如此整體性、全局性暴跌,勢必對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產生重大負面影響,其毀滅性與嚴重後果無異於一場金融大地震。

日本經濟迅速進入不景氣時代,企業被迫大量裁員,銀行被迫縮緊銀根。曾經被作為日本經濟奇跡謎底的「銀企聯盟合作模式」遭受到了沉重打擊。一批金融機構破產,國內市場需求持續低迷,由於匯率的不穩定甚至影響到了國際出口市場信心。以出口為導向的出口經濟政策不得不進行轉型。日本此次金融戰敗造成的損失絕對不會小於二次世界大戰戰敗的損失。直至今天,這段「失去的十年」對東亞經濟和中國經濟的影響依然深刻。

從日本經濟的戰敗中,中國學會減少通過政府去人為設計大型財團,避免銀行與企業之間無風險控制的合作,強調保持匯率的穩定性和對外匯的嚴格管制。同時,日本金融危機所引發的產業外移也促成了東亞經濟特別是中國經濟繁榮時代的到來。

無獨有偶,在10年前,東南亞的金融危機也對東南亞的長期發展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我們知道,在這之前,亞洲經濟奇跡被全世界所矚目,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但是,東南亞的金融危機就像一場大地震一樣終止了所謂的亞洲奇跡,在整個過程當中,亞洲損失真金白銀至少在數千億美元。

相比金融危機後的日本與東南亞企業,今天的中國企業賺錢無疑要容易得多,這就是一個宏觀經濟環境對一個產業和企業的影響。當宏觀經濟環境好的時候,其實誰都能掙錢,無非是多與少。水平差的人也能掙錢,大家相差不大。當宏觀經濟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卻連聰明人都很難掙到錢,好的企業掙錢都相當不容易。

我們對這樣的金融大地震要有深刻的認識,東南亞金融危機是在貨幣貶值的過程當中,出現了巨大的金融大地震。日本是升值後動盪,而東南亞國家是劇烈貶值,但是,同樣的結果都是股票價格大幅度下跌,房地產泡沫破裂,銀行系統出現大量的呆壞賬,銀行被迫關門,企業被迫關閉破產。

在這裡面,我們看到,房地產、股票這些資產的泡沫早晚都是要破的。最重要的就是提醒我們中國的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我們的金融知識必須補充與提升,否則將蒙受嚴重的損失。與日本和東南亞相比,各位讀者朋友的金融知識還相差甚遠。當金融大地震來臨的時候,他們都出現了應對上的錯誤,都沒有進行積極的預防,那更何況我們呢?所以,金融大地震,對產業、對企業、對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對民眾產生的影響,將遠大於自然大地震,我們必須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應對和積極的預防准備。

美國經濟的秘密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考慮到兩種交易對本國貨幣流動性的重大影響,一種是貿易往來所產生的結余;另一種是資本型交易所產生的結余。進出口貿易中間,出口所產生的收入大於進口的各項支出,就稱之為順差;反之,則稱之為逆差。在資本項下的交易,如果流入的資本大於本國流出的資本,這稱之為資本上的順差;反之,則稱之為在資本上的逆差。
任何一個經濟體必須在這兩者之間尋求一種資金流動的平衡,也就是說,如果你的一般性貿易方面產生了大量逆差,你就必須在資本性項目下產生足夠的順差,以此平衡整個資金流動。如果不能夠產生足夠的平衡,比如說,一個國家在一般性貿易以及資本性的項目之下都持續地出現逆差,就會導致這個國家在經濟層面上出現收支不平衡,這種收支不平衡達到一定規模後,就會誘發這個國家的金融風險。通過金融風險的擴散,影響到這個國家的一般性貿易和產業結構,影響到該國的生產要素成本和企業經營的宏觀環境,進而深刻地影響到該國企業的競爭力,導致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衰退。

因此,任何國家,不管它是什麼樣的性質,都努力追求這樣一種平衡。眾所周知,美國在一般貿易上的逆差非常大,以中美貿易為例,2007年度,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美國大量的一般性對外貿易逆差,必須通過資本項目下的收支結余來進行平衡。因此,美國經濟的一個很大特點就在於,它必須通過金融的手段來控制產業,同時,也必須通過金融手段來實現自身的收支平衡。

所謂金融的手段,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美國必須持續地在經濟生活中間,要麼通過自身的信用實現持續的負債,要麼通過自身資本市場足夠高的回報率來吸引投資和投機的外來資本。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因此,美國保持龐大的國債來維持一般性貿易失衡下的經濟運轉。但又不能僅僅依靠龐大的國債,它必須發育出來足夠多的、足夠想像空間的龐大資本市場,而這個資本市場必須源源不斷地給投資人帶來更大的回報、更高的預期和更有效的金融產品,以便不斷地吸引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以及發達國家的既有資本源源不斷地湧入美國,進入到美國的資本市場,以此來實現資本項下的節余,對沖一般型貿易的逆差,形成國際收支平衡。

〖=QLTS〗〖=4〗就美國經濟的特點來講,實質上它是一種金融經濟。金融經濟就必須強化它的信用和它的回報率。因此,美國必須不斷地製造出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回報率,並依託這個高水平的回報率來吸引海外資本,以實現美國經濟的平衡。〖=B〗按照經濟學的一般邏輯,回報率從哪裡來呢?回報率是從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中來,回報率是通過不斷增加對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等類似的要素的投入來獲取。如果美國不能保持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要素投入,或者說美國不能保持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要素投入效率,則美國經濟無法保持對外部資本的強大誘惑力,也就無法保持自身經濟的正常循環。因此,美國必須在生產要素的投放和生產要素投入效率方面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以解決吸引資金的問題。

這種吸引效能如果通過傳統產業來實現,那將非常之困難。因為傳統產業的局限,現代技術的傳播,現代人力資源開發的速度,後發展中國家有很強大的後發優勢,通過快速的模仿,通過密集的人力資源使用,通過資金與資本的密集型投入,很快地形成一種後發的追趕優勢,因此,單純靠傳統產業上的生產效率提升,美國很難獲得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長率,也很難吸引世界資本流向美國。

美國的做法就是通過不斷地開展所謂的金融創新,推出所謂創新的金融衍生產品,從而不斷地提出更加具有誘惑力的回報水平,以便吸引來自全球范圍內的龐大資金。

⑦ 2010年歐元對人民幣的匯率大概是多少啊

歐元兌人民幣匯率是8.8408 中間價是8.8065 等等等等吧,你可以在新浪網的財經頻道外匯專區查詢到,有選擇日期的,你可以自己看一下。還有下次記得多少給點分哦,呵呵,這次就當友情奉獻 了。希望能幫到你

閱讀全文

與2010年外匯歐元的重大新聞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光大信託排名第幾 瀏覽:998
600604今日資金 瀏覽:174
信託重倉股 瀏覽:322
適合女人怎麼理財 瀏覽:900
銅錢板理財 瀏覽:890
安全投資理財排行 瀏覽:53
博時基金公司的客服電話 瀏覽:289
民生理財贖回 瀏覽:409
股市還能投資什麼意思 瀏覽:222
外匯平台排名金道外匯 瀏覽:929
怎樣開通紅棗期貨 瀏覽:304
白銀克價今日價格 瀏覽:810
一人民幣能換多少澳元 瀏覽:911
郵政小額貸款ppt 瀏覽:937
融資合作書 瀏覽:345
通達信怎樣設置基金持股公式 瀏覽:998
鄭商所紅棗期貨手續費 瀏覽:882
天津聚川理財 瀏覽:960
私募fof可以投公募基金么 瀏覽:87
大成睿景靈活配置混合基金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