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外匯市場的現狀論文

外匯市場的現狀論文

發布時間:2024-05-03 22:27:48

外匯儲備管理現狀分析

找來的東西,湊合著用。

關於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探討

【關鍵詞】外匯儲備;巨額儲備風險;外匯儲備管理

【摘要】截止2007年一季度,我國外匯儲備已經超過12000億美元了,如何管理我國巨額外匯儲備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本文首先澄清了對外匯儲備的認識,討論了外匯儲備可能帶來的風險,以及外匯儲備管理的原則,最後從合理外匯儲備管理和超額外匯儲備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認為當前應增加外匯資產中的黃金儲備和物質儲備,建立外匯投資公司進行多元化投資,並考慮進行能力儲備。

一、 對外匯儲備的認識

目前針對如何管理我國的巨額外匯儲備,許多學者或實務工作者從各個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和想法,但由於缺乏對外匯儲備的正確理解,導致一些建議不可行,或相互矛盾。因此,在討論外匯儲備管理之前有必要正確認識外匯儲備的內涵。

外匯是央行的一種資產,其對應的負債主要是公共部門或私人部門的存款,這意味著外匯的增加同時導致了國內人民幣的增加,所以外匯是不能直接用於國內消費和投資的,因為這相當於增加貨幣供應量,可能會導致通脹。

外匯是我國對國外的一種債權(主要指貿易順差產生的,不是借外債),外匯相當於國外發行的「債券」,國外用這種「債券」換回了我們的產品、服務,當然我們可以用這些「債券」在將來從國外買回產品和服務,但是如果「債券」貶值了,我們買回來的少了,就受損失了,如果「債券」升值了,買回的多了,我們就盈利。在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後,世界進入了浮動匯率的國際貨幣體系,持有外匯意味著要承擔匯率波動的風險。

擁有外匯相當於為國外的鑄幣稅作貢獻。鑄幣稅實質上是對貨幣發行並保持貨幣信用的一種補償,擁有他國的貨幣數量越多,對該國鑄幣稅的貢獻就越大。目前,美元是最主要的外匯資產,因此美國是從鑄幣稅中獲益最多的國家。

外匯儲備對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的國家至關重要。外匯儲備是保障一國匯率體制穩定、國際貿易平衡、國際清償支付的必要措施。外匯的增加主要由貿易順差、借債、直接投資等組成。我國匯率體制實質是有浮動的固定匯率,央行對外匯資產統一管理,企業進口、對外投資、歸還國外債務、外資企業利潤匯出,都需要兌換外匯,因此必須保證一個基本的儲備量,否則會產生支付危機。

二、 巨額外匯儲備帶來的問題

外匯儲備對穩定一國的貨幣匯率體系,平衡國際貿易收支非常重要,但外匯儲備並不是越多越好,巨額的外匯儲備也會帶來一系列的風險和問題。

巨額的外匯儲備可能面臨著巨大的匯率風險。目前我國外匯的主要資產是美元資產,在美元貶值時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會大大縮水。由於資產金額巨大,進行幣種調節的空間也很有限。近兩年來,美元對各種主要貨幣貶值20%左右,由此產生的損失數百億美元。

外匯儲備的增加會擠壓貨幣政策的空間。外匯占款的增多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增加了通貨膨脹的壓力,央行為了降低高外匯儲備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須通過回籠現金,或提高利率等方式來減少貨幣供給,這樣卻增大了本幣升值壓力;相反,央行為了降低高外匯儲備帶來的本幣升值壓力,須通過降低利率等方式增加貨幣供給,這樣又強化了通貨膨脹。因此央行貨幣政策的內外目標產生沖突。

高外匯儲備顯示出在外匯市場上,就是外匯供給大於需求,容易造成本幣升值預期。本幣升值往往降低本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不利於就業和經濟增長;同時本幣升值導致本幣資產價值高揚,易形成資產泡沫化;進一步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美日歐等主要貿易夥伴以我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作為主要證據,對人民幣值施壓;國際投機者將此作為人民幣匯率水平不合理的依據,熱錢通過各種渠道湧入中國,反過來又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高額的外匯儲備需要付出巨額的機會成本。即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另外,我國是急需資金的國家,而把外匯以較低的利率借貸給美國和其他國家使用,沒有充分發揮這部分資金的潛力。

三、 外匯儲備管理的主要原則

外匯儲備是當前國際貨幣體系及國際貿易體系下的產物,為了降低匯率風險,減少來自外界的沖擊,促進本國經濟的平衡發展,外匯儲備管理有必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保持多元化的貨幣儲備,以分散匯率變動的風險。按照「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原則,外匯幣種應該多元化。可以按照下列原則:(1)根據進口商品、勞務或其他支付的需要,確定幣種數量、期限結構以及各種貨幣資產在儲備中的比例;(2)選擇儲備貨幣資產形式時,既要考慮它的收益率,同時必需考慮它的流動性、靈活性和安全性;(3)密切注意貨幣匯率的變化,及時或不定期的調整各種貨幣的比例。

保持適度的外匯儲備規模。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例如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各國之間經濟聯系增強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外匯儲備並不是越多越好,畢竟其本質是將本國資金放在海外,持有它是要付出代價和風險的,因此確定合理的外匯儲備規模對於維持我國宏觀經濟穩定至關重要。

富餘外匯儲備投資渠道的多元化。多元化是從國家戰略的角度考慮外匯的運用。對於富餘的外匯儲備,一些國家在「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的前提下,進行多元化的投資。如到國外進行直接投資,儲備重要的戰略資源等。多元化投資較為成功的例子是新加坡。新加坡財政部通過全資控股淡馬錫,運用政府注入的資本在全球投資,其股東年平均回報率達到18%。日本由於本國資源缺乏,將一部分外匯儲備轉換成了戰略物質儲備,目前日本是石油儲備最為充足的國家之一。

四、 對於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政策建議

外匯儲備管理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關於合理規模內的外匯儲備管理;二是超過外匯儲備需要以上的外匯資產運用。對於前者,外匯儲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匯率穩定,防止金融危機的發生,對於後者,外匯儲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外匯資金的使用效率,實現外匯資產的增值、保值。相應的,應該採取不同的措施來管理我國的外匯儲備。

1.合理外匯儲備的管理

重視儲備的安全存放保管。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大多是美元、歐元債券和主要西方貨幣表示的金融資產。近年來,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動盪,以及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潛在沖突可能波及到我國外匯儲備的安全。這就需要從戰略上考慮,從安全出發,如何選擇存放保管外匯儲備資產。

根據國內外形勢,確定適合我國國情的外匯儲備下限和上限以及外匯儲備的區間。根據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對外開放程度、國際收支狀況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發展目標,制定階段性的儲備調整規劃。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夏斌教授的建議,我國保持7000億多元的外匯儲備是比較合適的。

按照「安全、流動、盈利」的 「三性」原則,從中長期考慮外匯儲備的資產配置。在外匯儲備較快增長的背景下,除國債之外,高信用等級的政府機構債券、公司債券和國際金融組織債券等,也是我國儲備資產運用的重要方面。考慮到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仍居主導地位,美國金融市場也仍是世界最發達的市場,美國無疑仍是我國外匯儲備投資的重要市場。在資產結構調整時應該基於對主要國際貨幣中長期走勢的戰略研判,資產結構的調整必須是謹慎而漸進的,以防引起國際資產市場價格的大幅波動,從而不利於我國的外匯管理。

2.超額外匯儲備資產的管理

可以考慮成立一家專門投資公司作為多餘外匯資產的運作主體,來進行商業化、專業化運作。具體說來,成立由政府控股的「國家投資控股公司」是值得考慮的方案。至於「國家投資控股公司」由央行主導還是財政部主導,我們認為應該是後者。央行是貨幣政策的責任機構,國有金融財產的管理從職能上來說應該歸屬於財政部。同時也可考慮將部分儲備交國際上的私人投資基金代管。事實上,當前不少國家央行都把部分儲備交給一家或幾家基金代管。這些基金由專家把儲備按不同比例進行資產組合,並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結構。從多年的情況看,這些基金獲取的收益較高。

增加外匯儲備的多元化。一是考慮增加黃金在外匯資產中的比重,黃金作為天然的貨幣,具有良好的保值作用,並且可以作為最終的國際結算貨幣。我國外匯資產中黃金比例較低,只佔1.5%,而發達國家一般都將外匯儲備轉換為黃金存儲。截至2005年1月,黃金占各國外匯儲備的比例分別是:美國為61.1%,義大利為55.8%,法國為55.1%,德國為51.1%,荷蘭為50.5%。此外,中國也可以考慮將外匯儲備轉為資產儲備。目前我國石油、鐵礦石、錳礦石、鉻鐵礦等進口量大幅增長,利用國外資源的成本在驚人的大幅度上升,我國應將部分外匯儲備轉變為資產儲備,以緩解國際資源價格上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利用外匯儲備進行能力儲備建設。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真正至關重要的不僅是對資源的佔有和控制能力,而且要有強大的使用和控制資源的能力。能力的提高,才能最終解決資源約束。能力儲備的主要手段有:

(1)鼓勵「走出去」戰略,扶持和培養我國的跨國公司。跨國公司掌握著全球化時代資源配置的主導權,培養中國的跨國公司,對於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真正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鼓勵對海外重要經濟資源開采權的收購。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壯大,我國對海外經濟資源的依賴程度將不斷提高,控制海外資源的開采權,比直接進口資源更加合理。

(3)鼓勵對我國具有戰略意義的出境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投入。我國周邊國家蘊涵著豐富的能源儲藏,通過跨境輸油氣管道、鐵路與公路的建設,對於保障資源與能源供給的安全性,加強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貿易關系,具有重要作用。

(4)引進和培養海外人才。國家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我國應該制定中長期海外人才培訓規劃,有計劃地將政府官員、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人才、工程技術人員、專業人士(會計、法律、咨詢、建築等)派往海外進行培訓。同時可以考慮在海外建立研發機構,直接利用海外土人才。

② 哪位好心人能提供一篇關於人民幣兌美元方面的論文

自2003年以來,中國經濟已連續五年維持10%以上的高增長,如此強勁的經濟發展態勢,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的。尤其中國巨額貿易順差的持續擴大,外匯儲備的不斷增長,使中國遭到了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強烈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壓力。
可以說,人民幣匯率自1994年以來已近10年沒有進行調整,而這10年中國經濟和國力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權威的國際機構和貿易夥伴一直就認為人民幣存在不同程度的價值低估。同時,按照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外匯節余過多本身就表明外幣定價過高,本幣定價過低,本幣有升值壓力。
從2001年以來,世界各主要貨幣包括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對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一直沒有調整,即人民幣實際上也跟隨美元對其他貨幣大幅度貶值。對美國來說,通過美元貶值,既能減輕其外債負擔,每次美元大幅貶值都能使美國債務減少1/3,又能刺激其產品的出口,還能轉嫁其各種經濟危機,成為其對其他國家進行剝削的主要形式。然而,中國實行的「盯住美元匯率」政策,使美元貶值的積極效用沒能全面發揮,只是「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刺激了中國產品的出口」。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統計數據,2006中美貿易順差達到1 442.6億美元,2007年中美貿易順差1 633.2億美元,中美巨額貿易順差屢創新高,使世界頭號強國美國深深感到了中國經濟的增長所帶來的巨大壓力。於是,美國便以中國工人搶去了美國工人的飯碗,巨額貿易順差造成其損失為理由,對中國進行經濟「敲詐」,妄圖使人民幣升值。實際上造成美國外貿逆差劇增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復雜,不在於中國的人民幣匯率政策本身,比如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優勢,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推動以及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的垂涎等等,還有美國產業結構調整、對外直接投資擴大、個人消費支出的增長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例如,美國的公司把廠開到中國,再向美國輸出成品,表面上是美國吃了虧,但實際上真正賺走大部分利潤的還是美國的公司。不難看出,人民幣匯率之爭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國希望通過人民幣升值,阻礙中國商品大規模進入美國。

我們知道,人民幣匯率問題不僅是單純的經濟問題,更是復雜的國際政治問題。一些西方國家更是附和美國頻頻呼籲人民幣升值,當然他們的目的不盡相同,有的是出於嫉妒,有的是為了轉移國內對當局的指責,有的則是為了爭取國內製造業的選票。他們認為人民幣匯率過低,提出應將人民幣匯率確定在1美元兌4.2元人民幣左右的水平;中國外匯儲備過高,中國加入WTO以來,並沒有出現進口激增,相反貿易順差大幅增加;指責中國廉價商品大量出口造成世界通貨緊縮,中國應使人民幣升值,在世界經濟中擔負相應責任。
近年來,關於「亞元」問題的討論已越來越熱,誰能成為未來亞元的主導,已變成一個日益敏感的話題。日本由於其經濟十年來的萎靡不振,日元充當亞洲貨幣主導的可能性在變小。而中國由於經濟高速增長,已經逐漸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因此,人民幣的價值日趨明顯,在中國周邊國家已經開始形成一個「人民幣地帶」,導致日本對此憂心忡忡。在2002年日本對華出現50億美元順差的背景下,日本財長鹽川正十郎提出議案,提請七國集團通過「與1985年針對日元的『廣場協議』類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幣升值,將全球壓制人民幣升值的聲浪推至頂峰,目的就在於想通過人民幣升值,打垮人民幣對日元的挑戰,確保日元的未來主導地位。
為了確保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快速的發展,緩解中國對外經濟摩擦日益加劇的局面,營造和諧的國際政治環境,中國進行了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人民幣升值的步伐逐步加快。
(二)人民幣升值的過程
2005年7月21日,迫於美國的強大壓力,也為了給中國經濟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中國政府終於做出了人民幣升值的決定。1美元兌人民幣從8.27~8.28先後突破了8.2、8.1、8.0關口,2005年升值幅度達3%。
進入2006年,人民幣更是一路「高歌猛進」。2006年1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以8.0702起步,人民幣匯率經歷了從緩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過程。按照12月29日的匯率中間價7.8087計算,人民幣在這一年中升值了2 615個基點。2006年1月4日的報價與上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完全相同。從這一天開始,詢價交易這一國際主流交易機制被引進中國,揭示了外匯交易方式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重大改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也被賦予了更為市場化的形成方式。人民幣匯率註定在這一年裡以更富彈性的方式運行。2006年5月15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首度突破1美元對8元人民幣。在此後的2個月內,人民幣匯率始終圍繞著這個重要關口上下波動。7月20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再次「破8」後一路向下,從此告別了這個關鍵的位置。8月30日破7.96,9月28日破7.90,10月30日人民幣匯率突破7.88。此後的一個月間,人民幣匯率相繼突破7.87、7.86、7.85,11月29日突破7.84關口,12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再破7.83關口,以7.8240再創匯改以來新高。12月14日,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舉行的當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首度突破了7.82關口。第二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又以7.8185再創匯改後的新高。按照當日的數據計算,匯改之後人民幣已累計升值超過3.72%。12月29日,人民幣匯率再創匯改以來的新高,並首次突破7.81關口達到7.8074。而來自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2006年人民幣的月平均匯率已從1月份的8.0688升值至11月份的7.8652。2006年第二季度開始,美國經濟引擎明顯減速,市場對於美聯儲降息的預期增強,令國際匯市美元全面走軟,從而引發了人民幣匯率的持續走高。另一方面,中國外匯儲備10月份突破了1萬億美元大關,而前10個月的貿易順差累計已達到1 336億美元,這些都成為人民幣升值的重要推動因素。
2007年伊始,市場比較一致的預期是年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5%左右。實際上,截至12月20日,人民幣升值幅度已達到6.01%。從1月4日年初首個交易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的7.8073,到上半年最後一個交易日6月29日的7.6155,半年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累計升值2.46%。7月2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7.61關口,次日7.6整數關口告破。11月22日至27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連續4個交易日創出匯改以來新高。12月11日至13日,受美聯儲降息和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連續突破7.38、7.37和7.36關口,升值速度明顯加快。經濟專家們認為,2007年人民幣持續升值的主要推動力來自於貿易順差持續加大和外商投資保持強勁增長勢頭。

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步伐進一步加快,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最新數據,2008年4月10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首度「破7」,為6.9920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創出新高。以2005年匯改前的人民幣對美元比價8.27651計算,目前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超過18%。也就是說,同樣兌換1美元,如今可以少花1.2845元人民幣。
未來的趨勢怎麼樣,誰都不敢說,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人民幣在一段時間內還是有一定的升值空間的。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一)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積極影響
1.有利於進口成本的降低
人民幣升值,國外的能源、原料與生產資料價格都相對便宜了,這就降低了我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以及很多重要戰略物資的購買成本,增強了購買力。在我國,進口依存度較高的行業主要有石油、天然氣、航空、電力設備等,人民幣升值將使大宗交易的進口成本降低,進而增強相關行業部門的盈利能力,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長期以來,我國推行「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加工貿易總額超過一般貿易額,加工貿易順差已成為我國外貿順差的最重要來源。加工貿易中產品復出口成本中其進口成本比例一般都在50% ~100%之間,在短期內對進口商品的價格比較敏感。如果人民幣升值,進口商品的本幣價格降低,這樣導致加工貿易的生產成本降低,自然以加工貿易方式的出口商品外幣價格下降,因此,這部分依賴進口原料的復出口商品仍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可見,人民幣升值會促進進口的增加,並以進口帶動出口,其關聯性得到加強。
2.有利於促進貿易結構優化升級
長期以來,中國對外貿易實行的是以「重出口,輕進口」為主要特徵的出口導向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時也產生了對出口的依存度過高,不僅使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就業面臨著潛在的風險,而且也產生了企業過度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價格優勢出口,單方面的貿易順差引起其他國家反傾銷訴訟頻繁;勞動密集型出口行業的低成本、低市場准入引起的投資過度供給所導致的企業低價惡性競爭;以及只重視價格,不重視國際市場需求而引起的出口貿易和就業易受到國際經濟形勢波動影響等一系列問題和矛盾。可見,這種長期依賴於出口單一增長的對外貿易結構很不合理。而人民幣的升值,必然會引起一定程度的出口減少和進口增加,這樣就能夠改變我國進出口貿易結構不均衡的局面。
在我國,外貿增長方式主要靠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真正體現技術水平和要素含量的高新技術設備和中間投入品等生產要素要從國外進口,導致經濟效益低下。人民幣升值將激勵出口企業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附加價值,而不是低價競銷佔領市場。人民幣升值將使一部分只靠低成本競爭,技術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被擠出市場。從長遠看,人民幣升值有助於我國外貿增長方式從原來的粗放型轉向高質量和高效益的集約型,這會帶來出口結構的改善,這符合中國產業結構轉變的發展方向。同時,人民幣升值會引起行業內更加激烈的競爭,激勵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來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可見,人民幣升值對於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優化升級,激發國內企業自主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有利於緩解貿易摩擦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最新數據,2007年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達到2 622億美元的歷史高位,較2006年的1 774.7億美元增長了47.7%,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對外貿易總量則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大關,達到21 738億美元,較2006年增長23.5%。其中出口為12 18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5.7%;進口9 558億美元,較上年增長了20.8%。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已連續六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2007年的對外貿易總值比2001年總值增長了4.26倍。然而,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增速遠遠超過了貿易總值的增速,2007年的貿易順差額比2001年增長了11.6倍。外貿順差增長過快,加劇了中國與主要貿易夥伴如歐盟及美國的貿易摩擦。歐盟在2007年已多次表態希望中國加快人民幣的升值步伐,以減少中歐之間的貿易順差;美國國會則在2007年提出了50多項對華貿易保護議案,盡管這些議案大都由於美國政府的反對而未能變為法律,但仍增加了兩國貿易關系的緊張氣氛。
人民幣升值可增加我國的進口總額,從而有利於減少貿易順差的數值。通過人民幣升值,適當提升出口產品的外幣價格,有助於減少其他國家對我國產品的低價傾銷訴訟。低價競銷和出口受到抑制,放慢出口,增加進口,有利於減弱我國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勢頭,減少一些貿易夥伴對我國進行保護主義貿易攻擊的借口。人民幣的適當升值,有助於緩和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關系,減少經貿糾紛,促進我國經濟和貿易的和諧發展,創造和保持更加平穩的貿易環境。
4.有利於改善貿易條件
國際經濟學中,貿易條件=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貿易條件的改善意味著同等數量的商品出口可以換回更多的進口商品。我國雖然每年的貿易順差很大,但由於出口商品價格不斷下降而導致貿易條件持續惡化,需要出口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才能換回少量的國外高科技產品或稀缺資源。人民幣升值以後,出口產品的價格相對提高,就可以用較少的出口產品換回本國所需要的各種產品。出口利潤不斷增加,就可以改善我國目前的貿易條件。同時,人民幣升值也將會降低進口產品價格,特別是原材料和高科技設備的價格。企業將會加速技術引進,提高生產效率,實現產品動態比較升級。同時,由於進口產品絕大部分用於復出口,故隨著企業生產率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得到提高,有助於我國企業從產品產業鏈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使貿易條件得到改善。
5.有利於中國企業「走出去」
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的成本相對來說比以前下降,這使得他們能以較低的成本在國外投資設廠,從事跨國經營。根據投資地的區位優勢充分利用全球資源,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實現規模經濟,建立全球性的生產、營銷網路。所以說,人民幣升值有利於那些實力雄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實現其全球發展的戰略,造就出中國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消極影響
1.削弱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利於我國外貿出口增長
人民幣升值將提高我國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直接削弱我國出口的價格競爭優勢。人民幣升值後,出口企業為維持一定的利潤,必須提高商品在國外市場的銷售價格,而這樣做的後果勢必會削弱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利於出口持續擴大和在國際市場上佔有率的提高;尤其是我國出口主要以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較低,一旦提高出口商品在國外市場的價格,將造成這些低端產品低價格優勢的喪失,極易被一些東南亞國家所取代,從而影響到出口規模的擴大。然而,假如保持出口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不變,則勢必要擠壓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出口利潤的減少又將嚴重打擊國內出口企業的積極性,從而造成出口數量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我國外貿出口造成沖擊。但是,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的影響是有限的,因為它還受到一些其他外在因素的制約,如國內外經濟形勢、出口商品結構以及貿易方式等。
2.嚴重沖擊科技含量較低、以低價格取勝的出口行業

顯然,對出口貿易依存過大、出口價格彈性較低和科技含量較低的出口行業,在人民幣升值過程中,將受到較大的沖擊,如果沒有提前做好應對的准備,甚至可能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我國的紡織、服裝、家電、化工、電子機械製造業等主要出口型行業都屬於這一類型,其中紡織服裝業對出口貿易的依存度高達50%,附加值和出口價格彈性都很小,因此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最大。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人民幣每升值1%,棉紡織、毛紡織、服裝行業的利潤率將分別下降3.19%、2.27%和6.18%。以服裝行業為例,目前絕大多數外貿服裝訂單的毛利在0.5元人民幣,即出口1美元的產品,毛利在0.5元人民幣。如人民幣對美元小幅升值2%,則意味著外貿企業每出口1美元的產品,毛利將損失0.15元人民幣。可見,加速我國外貿出口結構的優化升級意義重大。
3.國外商品的進口增加,競爭加劇,不利於國內企業的發展
人民幣升值後,進口商品在國內的銷售價格將降低,國內消費者用同樣的貨幣可以購買更多的進口商品。這將嚴重影響到國內相關生產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尤其是那些在質量、品牌、技術含量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距離的企業,甚至有可能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短期內不利於國內企業的經濟增長和市場佔有率的提升,但從長期看競爭對國內企業的長足發展不無裨益。
4.加大我國國內就業壓力
目前,由於我國出口的商品大部分是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削弱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導致可以吸納眾多勞動力的加工型出口企業利潤下降,這些企業投資轉向技術或資本密集型產業後,必然會使許多素質較低的就業者面臨失業危機。並且當前我國很大部分的新增就業機會主要是由出口和外貿企業提供的,人民幣升值影響了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資,進而對當前就業環境的改善帶來一定的沖擊。在目前的中國,勞動力資源尚未轉化為人力資源, 具有優勢的僅僅是熟練工人。所以,發展加工貿易,著重提高產業層次和加工深度,增強國內配套能力,依靠我國勞動力優勢發展加工貿易仍將是我國長期的經濟內容。

三、針對人民幣升值的應對策略及措施

鑒於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我們應該採取相應的措施,以強化和擴大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外貿發展的積極影響,緩解和減少其消極影響。
(一)要有步驟地推進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在人民幣匯率改革之前,由於人民幣匯率低估,導致國內外商品價格的扭曲,出口商品價格低廉,進口商品價格高昂,致使我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出口額不斷攀升,貿易贏余不斷增加,連年持續出現巨額貿易順差,引起了與貿易夥伴之間的頻頻貿易摩擦。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一新的匯率形成機制在短期內會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產生一定影響。但總體上利大於弊。我們應積極穩妥地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要逐步提高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使人民幣匯率浮動更具彈性,匯率波動能夠更加顯著地反映出市場供求的變動,並要加強本外幣政策的協調,充分發揮匯率在平衡國際收支、抵禦國際資本流動沖擊方面的作用,以適應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總之,人民幣匯率改革應該從我國的經濟需求面出發,考慮與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往來與相互之間的經濟利益,實現雙贏。
(二)積極擴大國內市場需求,減少外貿出口依賴
在過去很長時期內,由於人民幣匯率的相對低估,導致出口強勁增長,我國外貿持續出現巨額順差。很多企業對出口貿易趨之若鶩,致使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大量湧入出口部門,社會資源不能根據市場實現優化配置,從而造成我國經濟內需不足卻過分依賴外貿出口的局面,這對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我國有13億人口,龐大的人口背後隱藏的是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要真正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調整經濟結構,減少對外貿出口的依賴,盡快實現由「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向「以內需為主」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轉變,樹立正確的、科學的發展觀。同時,政府要採取有效措施,進行各種配套改革,積極培育、擴大國內消費市場,鼓勵投資,尤其是民間投資,重點扶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
(三)優化升級我國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長期以來,在我國出口產品中,附加值較低、技術含量低的勞動、資源密集型產品占據著主導地位。由於我國的出口企業大多從事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加工貿易,工人亦多從事重復、熟練勞動,盈利空間受到極大限制。隨著人民幣的升值,我國勞動力價格低廉的比較優勢難以發揮,出口企業很難再以單純依靠低廉勞動力和國家制定的低匯率政策開拓海外市場。為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長足發展和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我們必須調整對外貿易結構,通過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促進我國外貿結構優化升級。有資料顯示,許多歐美跨國公司都已經把技術創新和研發融入其企業發展戰略,並且有自己完備的研發中心,且投入大量研發資金。而在中國很多企業甚至連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的意識還沒有。他們所謂的核心技術和裝備基本依賴國外進口。
可以說,匯率機制的改革和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有一些壓力, 作為出口企業,應該積極調整經營理念和出口戰略,加大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的力度,應以滿足個性化消費需求為目的,進行產品概念創新、產品功能創新、產品形態創新、產品包裝創新、產品運用創新等,以人民幣升值為契機,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加速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出口產品檔次, 提升產品的品牌內涵和設計能力, 創建出口產品品牌優勢,從而確立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出口產品的價格,以積極的姿態應對人民幣的升值,在對外貿易中贏得主動。同時,出口企業應重視開發新產品、引進新技術、進口新設備,加快對引進技術的吸收、消化和再創新的步伐,減少高科技新產品,如光學、醫療、精密儀器和設備等對國外的依賴,通過在進出口兩方面的努力來調整我國貿易結構,減輕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貿易的不利影響。
(四)政府應加強對我國進出口企業在政策上的引導和扶持
在人民幣升值的大背景下,中國政府應該在進一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遏制對外貿易順差過快增長,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方面有所作為。主要體現在政策上對進出口企業進行適當地引導和扶持。例如,政府在2007年採取的一系列調整措施,包括對「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加征出口關稅及降低出口退稅,降低暫定進口關稅稅率、取消自動進口許可管理等方式鼓勵進口等;在WTO規則允許的范圍內採取一定的出口補貼,主要包括鼓勵研發的補貼、支持落後地區的補貼和環保項目的補貼;完善出口信用保險制度,比如出口信貸、出口信貸擔保和出口信用保險等出口的公共支持;還可設立專門機構為國內出口企業提供各種信息和咨詢服務,包括國際市場行情、市場調查、潛在貿易對象及投資環境等,幫助國內出口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同時,加強對綠色貿易壁壘和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學習和運用, 防止外國高污染、低質量產品進入國內沖擊我國同類產品。

③ 論文:人民幣匯率上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分析

人民幣匯率上升,無疑給百姓造成的傷害最大,這主要是我國當前國情並不具備升值空間,一味強制升值,那麼還債的只有通過通貨彭脹,物價上漲來解決人民幣匯率上升所帶來的壓力,比如豬肉漲價,並不是養豬戶的積極性減了,相反,主要是因為豬飼料的上漲給肉價上漲帶來了更大的空間。但是人民幣上漲也給一些向國際銀行貸款的一些行業帶來了價值空間,比如航空業,地產業,造紙業等~!

④ 我國人民幣匯率機制形成改革論文

當前,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是我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本文就此問題進行探討,並提出改革的指導方針和有關步驟和措施。
一、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994年人民幣匯率並軌,1996年12月1日人民幣實現了經常項目下可兌換,從此人民幣匯率機制的運行建立在人民幣經常項目下可兌換的基礎上,但匯率形成機制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強制結售匯制度,即對企業除了規定的可保留的現匯收人外,其他外匯收入全部賣給外匯指定銀行。二是中央銀行對各外匯指定銀行的結匯周轉頭寸實行限額管理,也就是說,外匯指定銀行在辦理結售匯過程中,對於超過其規定的結售匯周轉頭寸時,必須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拋出;對於不足其規定的結售匯周轉頭寸時,該外匯指定銀行必須在銀行間外匯市場補足。這樣頻繁進行的「拋」或「補」,便形成了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並以此為基礎形成次日交易貨幣(美元、港幣、日元、歐元)對人民幣交易的基礎匯率。
上述匯率機制的形成,雖然由市場供求來決定,但是從嚴格意義來說,它並未形成全面的外匯供求關系。這是因為:
1.強制結售匯制的缺陷。雖然中央銀行幾次調整了外匯指定銀行的結售匯周轉外匯頭寸,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外匯供求關系,只能是中央銀行被動人市進行干預,充當外匯交易最後差額的承擔者,失去了外匯調控的主動權。
2. 匯率變化缺乏彈性。1994年以來,除1997年外,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都出現雙順差的局面。外匯市場上人民幣長期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況,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不可避免,為此,人民幣匯率水平不是純粹由市場供求決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制約。從1995年到2001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5%,近幾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只是在1美元兌8.27―8.30元人民幣之間波動,波動幅度和彈性區間極小,匯率基本上是釘住美元。
3.金融市場的不完善。由於利率尚未實現市場化,資金不能自由流動以及金融工具、外匯交易品種和方式的匱乏,都造成我國外匯市場仍是一個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場。因此,中央銀行的干預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對外匯的供求起到很大的調節作用。
二、改革的指導方針
1.要處理把握好市場供求與國家宏觀調控的關系。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央銀行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對市場的調控的重要性,這關繫到我國經濟穩定安全地運行。因為,匯率機制的改革首先要確保經濟運行的穩定。
2.要考慮開放經濟的總體要求。在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中,要充分考慮我國經濟進一步融人世界經濟體系後可能出現的變化,根據開放經濟的總體特徵及我國經濟的自身特色,把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與經濟結構的變動聯系起來,增大人民幣匯率政策的影響范圍和作用力度。
3.保持和實現匯率的穩定和均衡。如何確定一國貨幣的匯率水平,保持一種「最佳」或「適當」的匯率水平,這涉及所謂均衡匯率問題,也就是說,使匯率的變動,與一個經濟內部和外部關系獲得一種協調、合理的關系,能促進和達到內外平衡和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充分發揮人民幣匯率作為調節整個國民經濟的杠桿作用。
4.要充分認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近年來,我國經濟地位和貿易總額有很大的提升和發展,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人民幣不貶值的堅定政策立場已經奠定了人民幣作為亞洲區域主導貨幣之一的地位。人民幣在我國周邊地區的影響力有所上升,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相對於美元、日元、歐元等國際貨幣,人民幣仍然屬於「邊緣」貨幣,匯率水平的確定及釘住目標的調整受到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深刻影響。動盪不定的國際金融市場環境為人民幣匯率機制的調整及新的均衡水平的確定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因此,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必須充分考慮國際環境的影響,尤其是三種主要貨幣匯率波動的趨勢,因此,未來人民幣匯率機制的調整應以國內政策的目標為主,要兼顧人民幣國際化的未來前景,適當考慮人民幣作為區域主導貨幣所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5.要充分考慮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匯率政策的制定和調整始終無法完全擺脫基於貿易平衡的傳統思路,貿易差額在人民幣匯率決定因素中居主導地位,匯率與外貿換匯成本的偏離程度一度成為衡量匯率水平是否合理的重要標志。
隨著我國外資流入的不斷增加,資本流動規模和結構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日漸顯著。從發展來看,在加人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資本流動的規模和結構已出現一定的調整。首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利用外資提供了新的增長動力,導致我國資本流入規模出現新的突破。在全球跨國投資總額中,服務業中的投資超過一半。加人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開放了部分服務領域,尤其是對於金融、保險、證券、商業、中介服務等領域的開放,等於增加了一倍的潛在投資者。其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實行更加開放的政策後,我國利用外資的方式將更為豐富,在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借款等形式以外,將更多地採用發行境外債券和股票等籌資形式。估計外商直接投資的相對比重將有所下降,其他投資相對比重上升,尤其是證券投資資金量將會增加。再次,加人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具體方式及結構可能出現調整,導致整體流動性的提高。
2001年以來,我國外資流人數額出現持續大幅度的上升,表明市場對於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樂觀預期開始發揮作用。此外,我國對外投資也將進入快速增長時期。
新的資本雙向跨境流動的形勢,要求我們在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中,適當增加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權重,匯率政策目標由貿易平衡擴大到國際收支總量及結構的平衡。
6.要適應國際化的原則。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匯率機制改革將在金融市場全方位開放的框架下進行,因此要遵循世界貿易組織所倡導的自由競爭原則、自由貿易原則、非歧視原則和透明度原則。在這種原則下,我國經濟要全方位與國際接軌,適應和迎接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挑戰。為了實現經濟金融與國際接軌,就必須撤除資本國內外自由流動的障礙,這就要求做到國內外資金價格市場化,首先是利率的市場化,進而是匯率的市場化。也就是說,在逐步實現資本項目開放的條件下,實現人民幣的自由兌換,這是人民幣與外幣的價值比較和自由兌換形成的市場均衡匯率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把國內外市場價格信號更直接、更迅速、更准確地反映出來,才能使中國經濟與實行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原則的國際經濟融合,才能使國內價格體系逐步與國際市場價格體系真正接軌,才能使競爭機制在各個層面上反映出來。
三、改革的步驟與措施。
在本著人民幣匯率既要均衡、又要相對穩定,有利於穩定通貨和保持中長期國際收支平衡、有利於我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原則基礎上,增大匯率形成的市場化和靈活性,使匯率保持在相對均衡和相對穩定的水平上,從而促進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
改革的核心是:(1)逐漸增加匯率彈性;(2)逐步使用匯率波動區間,放寬波動范圍;(3)在放寬匯率浮動區間的基礎上,改釘住美元為釘住一籃子貨幣。
總體而言,改革的進程應採取漸進的做法。可採取的步驟和措施是:
1.要認真總結以往匯率運行的正反經驗。1994年人民幣匯率並軌,1996年12月我國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下可兌換,1998年人民幣匯率經歷了金融危機的考驗,2001年11月我國成功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當前,在新形勢下,人民幣匯率機制應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服務,更好地迎接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挑戰。為此,應該對新中國建立以來各個時期、各個階段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形成、特點、問題,結合當時的經濟政治背景以及對外經濟貿易等方面的交往情況,進行認真總結和反思。只有在深入總結過去的基礎上,才能在新形勢下更好地進行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
2.積極推動基礎理論和實證分析的研究。在確定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的指導原則下,應進一步鼓勵和推動人民幣匯率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研究。總的來說,有關各個時期人民幣匯率的研究,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重視下,各有關部門以及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實務工作者、科研工作者與教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是有相當成績的。他們的研究成果對各個階段的人民幣忙率改革以及政策制定起到積極的參考作用。現應繼續進行深入地研究探討,比如,國際價值論、購買力平價論、出口換匯成本、理論比價模型、均衡匯率模型、匯率預警模型以及其他有關模型和相關方案,比如,釘住單一貨幣或者一籃子貨幣、爬行浮動、管理浮動、單獨浮動、中心匯率等都值得研究和探討。在研究探討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得出更適應我國人民幣匯率運行機制的有關方案,供決策參考。
3.改革的環境與時機選擇。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國內經濟學界加大了對人民幣匯率問題的討論,特別是2003年以來,日本有關方面挑起人民幣幣值低估的觀點,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但是這些討論,往往囿於匯率升值或貶值的爭論,淪為簡單的政策解釋和說明。在我國已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更深地融人世界經濟體系的情況下,匯率的影響將突破傳統的涉外經濟范圍,在更大的范圍內發揮更強的影響力。因此,人民幣匯率改革必須考慮國內外這樣一個大環境,必須慎之又慎,一定要選擇一個有利時機,也就是說,在改革時機的選擇方面,我們既要根據國內的需要,又要考慮國際環境的變化。它不能過急,也不能不變,匯率機制的改革一定有利於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發展。
4.回歸到真正的有管理浮動。在1994年進行的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中,人民幣匯率制度被重新定義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在前幾年的實際操作中,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動幅度控制在很小的區間,保持基本不變。實際上屬於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最終選擇,取決於政策部門對於「獨立貨幣政策――資本自由流動――匯率穩定性」這一著名的「不可能三角」中不同解的偏好及目標權衡。筆者認為,對於日趨呈現內需導向特徵的大國經濟而言,獨立貨幣政策毫無疑問是我們的首要選擇,資本流動的自由程度在未來5年內將有顯著上升,那麼,其結果必然是人民幣匯率波動性的上升。上述變化最終落實到匯率制度調整上,但人民幣匯率走向自由浮動必須謹慎從事。可選擇的是一個具有充分彈性的有管理浮動匯率制度。可在當前匯率水平的基礎上,波動幅度擴大到上下1%。
建立內部匯率目標區,目標區上下可定為10―15%。改釘籃子貨幣應相機而行,從籃子的加權成分看,由於我國與美國以及香港地區的貿易額較大,而港幣又與美元掛鉤,美元在籃子中仍然佔主要比重,歐元與日元以及其他有關貨幣進入籃子後,將使人民幣匯率水平更趨合理。與此同時,應加強外匯市場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進一步提高外匯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完善市場做市商制度,為人民幣匯率機制的形成奠定基礎。
5.建立人民幣匯率的監測機制。在人民幣匯率機制市場化日益提高的同時,建立人民幣匯率的監測機制,目的是監測人民幣匯率水平是否合乎實際,符合國家中長期政策目標,以便為國家制定和調整匯率政策提供決策依據。
人民幣匯率的監測體系包括宏觀監測體系和微觀監測體系兩個層次。宏觀監測指標包括貨幣供應量、通貨膨脹率、財政收支狀況、進出口增長率、資本流動等數據。通過建立宏觀監測體系,了解一個時期匯率水平對宏觀經濟各項指標的影響,預測下一日期外匯供需情況和市場匯率的走向,用以研究調整匯率政策。微觀經濟指標包括出口換匯成本、進出口盈虧狀況、實際稅負、對外負債和還本付息情況、盈利匯出狀況等。觀察微觀狀況的變化,監測匯率水平的合理性,了解企業對匯率的預期並對外匯供需的可能變化進行預測。
通過匯率監測體系取得宏觀監測指標及微觀監測指標後,可用於編制季度及年度的人民幣的名義有效匯率指數(NEER)和實際有效匯率指數(REER)。觀察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的變化可以准確地了解人民幣匯率對我國涉外企業的影響,反映我國貿易部門實際競爭力的變化,對我國出口產業及進口替代產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6.加強完善外匯監管體系的建設。在逐步有序放開資本項目管制的同時,特別要增強對短期流動資金的監管,必要時應採取相應的措施,防止國際流動資金對我國金融市場的沖擊。放鬆管制,加強監管,以監管取代管制,這是今後時期我國外匯管理當局工作的核心。即使在實現資本項目下可兌換的狀況下,也不能忽視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和中央銀行的干預調控作用。同時應時刻關注我國周邊金融市場的動向,動態測算人民幣對周邊地區貨幣相對水平的變化,保持我國出口及利用外資的競爭力。

⑤ 劉光溪《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的發展條件及前景展望》

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系列文章之二

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的發展條件及前景展望
劉光溪
2011年5月,國家有關橋頭堡建設規劃正式出台,明確提出把昆明建成「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這為雲南省金融業提供了歷史性發展機遇。
建設昆明「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雲南省具有很多獨特的優勢。今年9月15日,筆者在本報有關「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系列文章提出,大力推進和創新跨境人民幣金融業務,滿足不斷增長的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以及人民幣對直接投資的需求,不僅為橋頭堡建設和周邊國家的發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還將提升雲南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及改進全省的金融生態環境和信用體系,是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突破口和著力點。
正是在跨境貿易金融服務業務的基礎上,雲南省與周邊國家跨境銀行間的資金清算市場將逐步形成。以與寮國之間關系為例,2011年6月9日,富滇銀行在國內商業銀行首家推出寮國基普兌人民幣的業務。隨著中國與東盟日益鞏固的經貿關系,在跨境人民幣金融服務不斷發展和成熟的基礎上,雲南逐步形成人民幣與周邊國家小幣種外匯的外匯交易市場,並進一步推動雲南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以及人民幣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進而實現人民幣在泛亞區域內的可自由兌換,推動貿易投資和信貸便利化,而這正是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另外一個重要突破口和著力點。
一、雲南外匯市場發展的基礎條件
(一)橋頭堡建設政策支持為雲南省外匯市場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2011年5月6日,國務院批准《國務院關於支持雲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意見》,將從財稅、金融、投資、產業、人才和體制機制改革等多方面提出了支持政策,其中明確指出將增加雲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企業數量,積極推進與周邊國家簽訂雙邊本幣結算協議,建立雙邊銀行間的支付清算機制,推進貿易投資使用人民幣,加快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把昆明建成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
中國人民銀行銀函[2010]第85號文件支持並鼓勵昆明區域性跨境人民幣金融服務中心的建設,允許雲南金融業通過金融產品創新,大力發展人民幣金融衍生產品,為人民幣跨境結算提供服務。雲南省政府和昆明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對雲南省金融業發展提供政策保障。相關政策為雲南人民幣跨境結算提供更廣的空間,使雲南省和昆明市成為我國逐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的試點試驗先行基地。
(二)快速增長的跨境人民幣結算奠定了雲南外匯市場發展的基礎
雲南省獨特的地理優勢、人文優勢和口岸優勢,形成了開展跨境貿易的優越條件。早在1994年雲南省已經探索人民幣跨境結算。2004年中央正式批准雲南與緬甸、寮國和越南的邊境小額貿易用人民幣結算,並享受退稅政策。2008年12月,國務院決定對雲南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
雲南省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發展迅速,2009年結算金額約為43億元人民幣。2010年結算金額為83.12億元,同比增長86%,佔全省進出口貿易結算量的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2011年1月至7月,結算為128.7億元,相當於前兩年的總和,其中經常性項目下95.23億元,資本項目下33.04億元,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開始向跨境投資項目延伸。
(三)人民幣在雲南省周邊各國具有很高的接受度為雲南外匯市場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雲南省跨境金融業務迅速發展,促進了人民幣與周邊各國小幣種的外匯交易,使人民幣在周邊各國具有很高的接受度。
在中越邊境,分布上千家地攤銀行,2002年5月以來,它們先後獲得了越南官方的認可並取得合法經營的地位。地攤銀行按照香港財務公司模式管理,經營人民幣與越南盾的兌換。隨著地攤銀行的快速增加,加速了人民幣在越南境內的積累,並向越南南部延伸,從而形成強大的人民幣需求。
在寮國,人民幣是當地居民喜愛的國際貨幣,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2011年6月9日,富滇銀行在國內商業銀行首家推出寮國基普兌人民幣的業務,中老本幣跨境結算正式啟動。
在中緬邊境,由於緬幣不穩定出現貶值,許多當地人都在雲南省境內商業銀行開有人民幣賬戶,將緬幣兌換成人民幣,實現保值增值,而在部分地區,人民幣則代替緬幣,直接成為當地流通的貨幣。
在泰國,人民幣流通雖然沒有獲得官方的正式認可,但是地下流通市場規模巨大,隨著中國在泰國貿易夥伴中地位的提升,人民幣流通將會逐漸變成現實。
(四)銀行間跨境清算系統建立為雲南外匯市場發展提供保障
近十年來,中國與東盟各國的金融合作成效顯著,雙方簽署了一系列貨幣互換與清算協議,共同設立外匯儲備庫,支持雙邊貿易與直接投資的增長,維護國際收支的平衡。雲南作為中國與東盟各國金融合作的重要平台,雲南省商業銀行與周邊國家商業銀行簽訂了一系列的貿易結算協議(有關詳細內容,可以參見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系列文章之一:雲南跨境人民幣金融業務發展的基礎條件及前景展望)。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6月9日,富滇銀行在國內商業銀行首家推出寮國基普兌人民幣的業務,中老本幣跨境結算正式啟動,這是雲南跨境銀行間資金清算發展的里程碑事件,也標志著昆明打造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的正式起步。
(五)人民幣逐步國際化的目標成為雲南外匯市場發展的推動力
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作為世界大國崛起的重要標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包括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人民幣的邊境化,第二個階段是形成區域性人民幣市場,第三個階段是完全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從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線圖看,人民幣國際化需要相應的邊境性、區域性和國際性金融中心作為依託,逐漸擴大和延伸。為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近年來,我國先後與周邊國家簽署了邊境貿易本幣結算協定。由於受到雙方貿易規模、貿易結構以及國情的影響,經過多年實踐,我國北部、東北、西北方向的邊境貿易本幣結算成效並不顯著。在中俄邊境,雙方早在2002年就簽署《關於邊境地區銀行間貿易結算協議》,但在實際支付過程中,主要以盧布為主。2009年中俄貿易中盧布結算額約為155億盧布,人民幣結算額約為5300萬元人民幣。黑龍江是中俄貿易最主要集中地,根據黑河市邊境貿易結算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12月末,在過去的8年裡,跨境貿易本幣結算量為21.4億美元。其中盧布結算為21.3億美元,人民幣結算為1077萬美元。
與此相比較,東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而中國是東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人民幣在越南、緬甸、寮國等東南亞國家作為支付貨幣和結算貨幣獲得廣泛的接受。東盟各國是雲南省最主要貿易夥伴和對外投資首要選擇地,它們相應地推動了跨境金融業務迅速的發展。經過多年實際運行,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結算模式,並開始向投資項延伸。因此,推進人民幣邊境化、區域化與國際化,首先考慮接受程度高的地區和國家,雲南因此成為人民幣邊境化與區域化的先行試驗基地。
二、雲南外匯市場未來發展的展望
(一)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中心)將成為雲南外匯市場發展的特色和進一步發展突破口
目前,根據相關部門監測數據,在越南、緬甸、寮國三國留存的人民幣總量已經超過200億元,人民幣已成為廣受周邊國家居民歡迎的「民間儲備貨幣」。隨著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范圍從周邊國家迅速擴大到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等8個國家和地區,基本覆蓋了雲南省對外貿易的主要夥伴,這為人民幣與相關小幣種交易提供了條件。
伴隨富滇銀行推出寮國基普兌人民幣現匯交易業務,雲南省農業銀行、工商銀行等商業銀行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也將充分利用與寮國商業銀行建立的跨境代理結算協議,開辦人民幣與基普的掛牌匯兌。此外,由於雲南省境內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分別與緬甸、越南、泰國等周邊國家商業銀行簽訂了人民幣跨境代理結算協議,隨著跨境金融業務迅猛的發展,周邊國家小幣種貨幣將可能加入掛牌匯兌的市場中,並將向雲南省主要對外貿易夥伴延伸。屆時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將由單一貨幣向多種貨幣、單一零售向批發轉變,雲南區域性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將逐步成型。
(二)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將促進泛亞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的起步
我國雖然與多個貿易夥伴簽訂了跨境人民幣支付結算協議,但在經貿往來實際支付過程中,我國商品出口大多收取美元以及其它可自由兌換貨幣,進口主要用人民幣支付。進口與出口貨幣支付種類不一致,導致兩方面的結果:一是形成大量外匯順差,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二是境外積累了巨額的人民幣,由於人民幣基礎資產的缺乏,持有者不能實現資產增值,也不能規避持有的風險,這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廣。
人民幣國際化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要主動創造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國務院因此大力支持香港、倫敦、紐約等地大力發展人民幣離岸金融業務。為了創造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我國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先後發行人民幣債券。東南亞地區積累巨額的人民幣顯然需要一定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提供增值與風險規避,這形成雲南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發展的基礎。隨著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的正式啟動,向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人民幣貸款、人民幣票據等基礎性金融產品將逐漸變成現實。它是吸引雲南周邊各國人民幣迴流的重要機制,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基礎。
(三)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將促進泛亞人民幣金融衍生品市場的起步
隨著中國對外貿易迅速增長,香港、新加坡、東京、芝加哥等國際金融市場先後推出了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人民幣期權、人民幣掉期、人民幣期貨、人民幣結構性期票等境外人民幣金融衍生產品。由於人民幣不是可自由兌換貨幣,在相關市場上積累與流通的數量有限,相應影響到人民幣衍生品的發展。
與此相比較,東南亞地區不僅擁有巨額人民幣,還具備了准流通的性質,形成了人民幣衍生品發展的內在基礎。同時,中國政府也主動推動人民幣衍生品在該地區的發展。截至2008年年底,中國與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簽署了635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2009年以來,亞洲各央行建立了本幣互換機制,中國與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等國簽署了3300億元雙邊本幣互換貿易。
伴隨著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一個由市場供求決定的浮動匯率制度即將形成,為人民幣套期保值以及投機提供了條件。即期匯率、遠期匯率是浮動匯率制度天然衍生的產物,人民幣遠期、人民幣互換等金融衍生產品必然出現。
由於金融衍生產品具有規避風險和價格發現的功能,中國東盟之間蓬勃發展的跨境金融業務以及東南亞地區特別是緬甸、泰國、越南等國囤積巨額的人民幣,需要一定的人民幣衍生品規避風險。雲南跨境銀行間資金清算市場的逐漸形成以及小幣種外匯交易的正式啟動為人民幣衍生品的發展提供條件。
憑借境外形成的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以及人民幣衍生品市場的發展經驗,依託雲南省境內的期貨市場,在我國與東盟各國簽訂貨幣互換的推動下,雲南將成為我國人民幣衍生品發展的先行實驗基地,並進一步推進雲南離岸人民幣金融服務中心的建設。
(四)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將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在泛亞區域內的可自由兌換
隨著中國東盟雙方跨境貿易投資規模的擴大及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的逐步形成,將為泛亞地區的泰銖、基普、越南盾、緬幣等各種小幣種與人民幣兌換提供便利,將進一步增加人民幣在東南亞的流通規模與留存數量。東南亞地區人民幣持有者將根據市場需求與人民幣匯率變動,很容易實現人民幣與所需要幣種之間的兌換,充分發揮人民幣在國際借貸、國際清算、投機、保值等方面的功能,從而增加人民幣在東南亞地區的可接受度,人民幣區域化目標將逐漸變成現實。
(五)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將成為「面向東南亞、南亞區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內涵和支撐
隨著我國與東盟各國跨境金融業務迅猛的發展,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將為雙方金融業務往來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增加人民幣在東南亞地區的可接受度,推動雙方貿易投資的便利化。人民幣在泛亞地區可自由兌換將逐漸實現,人民幣區域化水平將大幅度提升,將促進雲南離岸人民幣基礎市場的發展,推動人民幣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創新。在小幣種外匯交易基礎上,逐步形成以人民幣為主的小幣種交易中心,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在泛亞區域的影響力,這是雲南跨境金融業務的亮點與特色,也是雲南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區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內涵和支撐點。

⑥ 我國外匯市場現狀是什麼樣的

外匯市場作為各種外匯買賣的交易場所,是商品經濟貨幣化並向世界范圍擴展的產物,我國外匯市場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與規范的國際性外匯市場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我國外匯市場主要是國內銀行間外匯市場,國家規定金融機構不可以在該市場以外進行外匯交易,但是對於不同外匯之間的交易,國內銀行可以自由參與國際市場的交易,沒有政策限制。
我國外匯市場的現狀是什麼樣的?目前我國的外匯市場現狀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我國外匯市場的現狀:
1、市場交易規模小,市場交易量也小,甚至低於周邊一些小國的外匯交易量;
2、交易主體較為單一,缺乏外匯經紀人,並且交易品種與幣種也很單一;
3、目前我國的外匯市場尚不統一,外匯調劑市場與銀行間的外率市場並存,使得銀行結售容易混亂;
4、缺乏外匯市場的管理機制和監管機制,且調節機制也不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也有待進步的完善;
5、市場清算和信用風險增大,交易主體不平等現象凸現。
以上是我國外匯市場的現狀,可以明顯看出我國外匯市場的現狀並不是十分完善,還有許多地方有待改善,投資者要小心一些外匯黑平台利用不完善的外匯制度打擦邊球,以此獲得個人的利益。在了解了我國外匯市場的現狀之後,投資者更應該要謹慎進入外匯市場。

⑦ [淺談我國外匯儲備過多的影響及其對策]我國外匯儲備過多的影響

我國外匯儲備現狀早在2006年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已經越過1萬億美元大關,外匯規模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大的國家。截至2009年l2月,中國外匯儲備比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外匯儲備的總和還多,並超過了世界主要七大工業國外匯儲備的總和。
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3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0447億美元,同比增長24.4%,首次突破3萬億美元。
我國外匯儲備過多的原因
·持續雙順差
我國超額外匯儲備的直接原因是國際收支的持續雙順差,即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與小包括官方儲備的資本項目同時出現外匯收入大於外匯支出的盈餘狀態。我國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是對外貿易順差和直接投資為主導的資本順差,雙順差格局反映了我國外部經濟的失衡,直接導致超額外匯儲備的積累。
·我國的匯率制度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就開始實行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由於人民幣存在升值的預期,引起大量國際投機資本等「熱錢」的進入我國套匯、套利,同時我國盯喊經濟發展又是以出日為導向的增長模式,通過出日積累了大量的外匯,進而會給外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借日,進一步形成人民幣的升值預期,「熱錢」越來越多,導致外匯儲備劇增,進而為人民幣下一輪升值的壓力之源,使我國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系統,也迫使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越來越大。
·較高的儲蓄率
根據經濟學理論,儲蓄-投資=出口-進口,即貿易順差是儲蓄大於投資的結果。我國居民與企業的存款每年都逐漸遞升,我國的儲蓄率截止至2008年已達51.3% ,遠遠高於發達國家,如美國儲蓄率只有12%。
我國外匯儲備過大帶來的問題
·資源浪費,機會成本
我國的過多的外匯儲備導致資源浪費,提高機會成本。高額外匯儲備使機會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資本的有效使用率。外匯儲備是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外國銀行的,如果不是用於儲蓄而用於對外投資的話,可以用於進口或投資跡辯,那麼收益率則要遠遠高於儲蓄收益,這樣就構成了外匯儲蓄的機會成本。由此可以看出越多的外匯儲備,就有更多的機會成本。在我國的經常項目存在較大的順差,且儲備己經達到一個較高水平時,資本項目順差所形成的債務性儲備增加意味著我國在儲備已經過剩的情況下仍然通過從國外借入資金來增加這種過剩資源,如此方式持有過多外匯儲備相當於把寶貴外匯資本以低息信貸的方式提供給其他國家,意味著我國大量的資源被外國所利用,形成了利益的損失。
·貨幣政策
高漲的外匯儲備影響了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和自主性。傳統的沖銷政策是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買賣債券,抵消由於中央銀行凈外匯資產增加而引起的貨幣基礎擴張。我國的外匯沖銷能力並不很強,回購發行央行票據來對沖外匯占款之外,央行已沒有足夠的金融工具可使用,也沒有有效的資產來對沖過多的外匯占款,從而顯示出貨幣當局對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無奈。另一方面,沖銷干預會干擾貨幣政策。開放經濟條件一下,外匯儲備是內生變數,中央銀行無法事先控制外匯占款,而只能被動地適應外匯占款的波動,這使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增強,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量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大大下降,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難度加大,影響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此外,一些操作上的問題(如時滯、沖銷手段不當等)也會使國內貨幣供應在數量上、結構上發生波動,對中央銀行制定貨幣政策、調控貨幣供應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同時,每次動用儲備投資國內經濟,就要把美元兌換成人民幣,而市場上又不能有太多的人民幣,否則就會產生通貨膨脹。為了不增加通貨膨脹壓力,央行就需要實行對沖,把人民幣回籠上來這樣做的結果是央行手中的美元儲備轉了一圈又回來了,不僅沒有增加效益,而且還白白增加了運做成本。
·經濟風險
不合理的外匯儲備結構增加了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風險。而且結構相對單一,更是增大了儲備風險。我國外匯儲備以美元資產為主,在美元貶值時外匯儲備的實際凱州野價值會大大縮水。由於資產金額巨大進行幣種調節的空間也很有限,動作過大容易引起經濟的動盪。如2006年初外管局局長胡曉煉提到「中國將進一步優化外匯儲備的貨幣結構和資產結構,繼續拓寬外匯儲備的投資領域」時,就引發了中國將拋售美國國債的猜測。另外我國外匯儲備債務性特徵是由於技術性約束所造成的,而短期內我國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的現狀是不可改變的,這有折射出我國目前經濟增長中所存在的內外均衡的風險。
·通貨膨脹
現行的外匯管理制度,增加通貨膨脹壓力。我國實行了單一匯率制度,在對資本與金融項目實行嚴格管制的同時,對經常項目實施強制的結售匯制度。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外匯市場最大的買入者。近年來,我國連續貿易順差,中國人民銀行只能購買超額的外匯,這就造成了基礎貨幣投放量的增大,加上貨幣乘數的作用,形成過分寬裕的貨幣供給,加劇了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人民銀行對國內的宏觀經濟進行調控。
·人民幣升值
外匯儲備過大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威脅經濟體系的安全。持續擴大的國際收支順差,造成了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明顯失衡,導致外匯供過於求,迫使本幣升值;同時本幣升值導致外匯資產價值高揚,容易形成資產泡沫化,進一步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我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國家也將以我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作為主要證據,對人民幣升值施壓;國際投機者將此作為人民幣匯率水平不合理的依據,短期投機資金「熱錢」將通過各種渠道湧入中國,反過來又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巨額外匯儲備給人民幣帶來巨大的升值壓力,而人民幣的升值勢必給中國的出口帶來不利影響,從而對促進就業和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而且一旦熱錢迅速流出,容易引起市場投資者恐慌,從而帶動大量資金落逃,最終危害人民幣的幣值穩定乃至中國經濟體系的安全。
解決對策
下面從各方面出發來闡述對於種種外匯儲備問題的解決思路
·國家政策方面
(1)盡快研究制定專門法規、設立專門的操作機構。很多國家都針對外匯儲備管理制定了專門法律,有專門機構負責具體操作,責權相對分明。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也需要一部相應的法律,來規定和規范外匯儲備使用的基本原則、決策程序、操作管理、投資方向、收益支配等。我國有必要借鑒新加坡和韓國的做法,探索成立專門的操作機構,進行比目前國家外匯管理局屬下的外匯儲備管理部門更積極、更進取、更專業的長期投資,以期獲取更大的投資回報。

⑧ 外匯的發展前景

中國的外匯抄還是很有發展前景的襲
2016年「十三五」規劃綱要在「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篇章里還提到,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提高可兌換、可自由使用程度,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推進人民幣資本走出去。逐步建立外匯管理負面清單制度。放寬境外投資匯兌限制,改進企業和個人外匯管理。

⑨ 結合實際談談對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的看法

一、 我國外匯儲備現狀
1.外匯儲備持續增加
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2008年年末,我國的外匯儲備超過1.9萬億美元,高居世界之首;2009年上半年,我國的外匯儲備額達到21316.06億美元:;2010年3月,我國的外匯儲備額達24470.84億美元,截至6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24543億美元。
2.國際收支雙順差
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經常賬戶順差額在1999—2001年有所回落,但大體上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近三年以來呈現明顯增加趨勢,尤其是2006年達到2498.66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55%。資本與金融賬戶也只有在1998年出現逆差,從2001年以來順差的幅度也不斷擴大,在2004年曾突破千億大關,該差額在2006年出現明顯回落,較2005年回落84%。兩個賬戶共同影響到雙順差的總額,在1998年至2000年出現低潮,而後幾年保持大幅度上升,在2005年超過2千億。
二、 我國巨額外匯儲備的成因
我國巨額外匯儲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持續的貿易順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現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體,並形成了多年的貿易順差。這已經成為我國巨額外匯儲備形成的直接原因。
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對新增外匯儲備的貢獻率不斷上升。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和完善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成為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大規模的國際資本流入沒有完全被實體經濟部門吸收,相當一部分滯留在金融系統內成為相對過剩的資本,直接導致了外匯儲備的增加。
三、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大量國際短期資本進入升值預期導致各種投機資本大量湧入。任何國家的資本管制都是有一定缺陷的,大量國際游資(即,熱錢),繞過資本管制進入目標國,以期獲得升值之利,並導致了外匯儲備增加。
四、我國現行出口結售匯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出口企業和個人外匯留存,抑制和直接限制了外匯需求和有效利用,導致外匯儲備持續、被動的增加。

三 巨額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 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過大,提高機會成本
高額外匯儲備使機會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資本的有效使用率。外匯儲備是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外國銀行的,如果不是用於儲蓄而用於對外投資的話,可以用於進口或投資,那麼收益率則要遠遠高於儲蓄收益,這樣就構成了外匯儲蓄的機會成本。由此可以看出越多的外匯儲備,就有更多的機會成本。
(二)高漲的外匯儲備影響了貨幣政策的自主性
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的外匯儲備變動是貨幣供給的重要渠道。一國的貨幣供應量是由中央銀行發行,再通過各種渠道向市場投放的貨幣數量。外匯占款是中央銀行持有外匯儲備所對應的貨幣投放。同時,外匯儲備占款具有高能貨幣的性質,通過乘數效應可以對貨幣供應產生成倍的放大作用。當我國國際收支持續出現順差時,外匯市場上供過於求。
(三)現行的外匯管理制度,增加通貨膨脹壓力
1994年初,我國實行了單一匯率制度,在對資本與金融項目實行嚴格管制的同時,對經常項目實施強制的結售匯制度。該制度規定,除了允許部分外商投資企業開設外匯現匯賬戶外,對中資企業實行強制結匯,經常項目下的外匯收入除少數非貿易非經營性收入外,都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而外匯指定銀行的結算周轉頭寸等都是有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實際情況核定的,也就是說,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外匯市場最大的買入者。近年來,我國連續貿易順差,中國人民銀行只能購買超額的外匯,這就造成了基礎貨幣投放量的增大,加上貨幣乘數的作用,形成過分寬裕的貨幣供給,加劇了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人民銀行對國內的宏觀經濟進行調控。
(四)我國巨額外匯儲備面臨著巨大的匯率風險
從國際金融體系角度觀察,我國外匯儲備快速上升,但結構仍以美元為主。這使得我國經濟增長已有成果和未來命運承受著巨大的匯率風險,特別是美元匯率風險。
(五)結構相對單一,增大了儲備風險
目前,在我國外匯儲備中美元所佔的比例較大,每當美元貶值或美國國內出現通貨膨脹時,我國外匯儲備都會隨之貶值,從而造成外匯儲備的損失。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由於國際資本迅速大規模地流動,金融市場的利率與匯率波動也將十分激烈,因此匯率風險增大。另外,一國大量地持有另一國的貨幣資產,勢必會帶來一定的政治風險。假使中美關系惡化,我國很可能面臨持有的美元資產被凍結的風險,使我國的外匯儲備遭受重大損失。
(六)巨額外匯儲備給人民幣帶來巨大的升值壓力,使央行需要使用更多的手段來維持幣值的穩定
持續擴大的國際收支順差,造成了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明顯失衡,在中國的外匯管理體制和匯率政策操作下,其結果就是外匯儲備的不斷積累,這使人民幣處於不斷增大的升值壓力下。事實上,盡管人民幣升值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經濟利益的矛盾和沖突,但必須承認,經常項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存在是人民幣升值壓力形成的關鍵和根源所在。而人民幣的升值勢必給中國的出口帶來不利影響,從而對促進就業和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七)央行所承受的風險日益加劇
央行長期以來一直是外匯市場的出清者,因此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上,資產方的外匯儲備不斷擴張,資產越來越「外幣化」;同時負債方的基礎貨幣外匯占款發行也在飆升,負債越來越「本幣化」,央行面臨日益嚴重的貨幣錯配風險,以至使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匯率風險加速向央行集中。
四 對我國外匯儲備的建議
妥善管理我國的外匯儲備能提高我國的對外支付能力和償債能力,增強我國防範金融風險的能力,維護我國金融體系穩定和國家經濟安全,增加國家財富。針對我國外匯儲備現狀,筆者有三點管理政策建議:
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協調內外均衡。
在我國經濟內外失衡並存的結構中,外部失衡是外在表現,內部失衡才是根源所在。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是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結果,而持續15年左右的雙順差是我國長期實行出口導向政策導致中國經濟存在內外失衡和市場扭曲現象的結果。協調經濟的根本途徑是要轉變中國過度依賴外需的經濟發展模式,將經濟建立在以內需為主的基礎上。
二、逐步推進意願結售匯制。
我國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結匯和售匯在經常項目下一直是放開的,而我國主要的進出口是由外資企業創造的,再加上大中型進出口企業的用匯也基本放開,所以實行意願結售匯制不會給外匯市場造成大的沖擊。企業和居民持有一部分外匯可以減輕我國外匯儲備過度的壓力,同時對於外匯體制的完善和外匯市場的活躍也具有積極作用。
三、提升外匯儲備管理理念,拓寬外匯運用渠道。
按照「安全、流動、增值」的原則經營管理外匯儲備,轉變思想觀念,將外匯儲備投資的收益性放在管理的首位,並從國家戰略角度考慮富裕儲備的多元化運用渠道。近年來,我國在這方面已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如通過中央匯金公司注資改制國有銀行,不但促進了國有銀行改革,也提高了外匯儲備投資收益率。為化解巨額外匯儲備面臨的高風險,可嘗試外匯儲備證券化以釋放過多的外匯儲備;也可適當引入戰略儲備政策,購買全球戰略性物資,建立戰略儲備,提高宏觀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五、總結
中國的外匯儲備高增長是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的結果,同時也是因國內經濟不平衡而過度依賴外部需求的表現。因此,一方面我們必須探討高外匯儲備的綜合管理政策,另一方面,還需從多角度入手,化解經濟增長中的結構性矛盾,擴大消費需求,以保持內部平衡的方式化解外部不平衡。鑒於當前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國應該充分利用高外匯儲備的優勢,發展中國經濟。

⑩ 中國的外匯市場現狀是什麼樣的

中國外匯市場是中國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的外匯市場是一個封閉的、專以銀行間市場為中屬心的市場體系,銀行的壟斷性地位的存在,造成了我國外匯市場競爭不足、效率低下,因此,要想完善我國的外匯市場,就需要完善中央銀行的外匯干預機制,促進各銀行主體之間的公平競爭。
中國外匯市場面臨著以下方面亟待進一步改革和完善:1加大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2逐步放鬆外匯存貨管制;3促進外匯銀行競爭,防止壟斷;4人民幣匯率機制與外匯市場發展相結合;5完善中央銀行的外匯干預機制。

閱讀全文

與外匯市場的現狀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金配售模式 瀏覽:282
二級基金會 瀏覽:421
阿里股票市值 瀏覽:614
新黃浦對外投資 瀏覽:899
貴金屬的常見英文單詞哪些 瀏覽:687
民生銀房屋貸款 瀏覽:704
信用社貸款利息逾期 瀏覽:863
吳中地產股票 瀏覽:40
天津市保利凱旋小額貸款有限公司 瀏覽:382
通達信用後富指標公式 瀏覽:195
50元澳元對人民幣多少 瀏覽:452
台州鳳凰資產整合投資合夥企業 瀏覽:579
公積金貸款買房會動裡面的錢嗎 瀏覽:164
2014全國汽油平均價格 瀏覽:901
4萬英鎊和人民幣多少人民幣 瀏覽:338
人民幣換成萬美元是多少人民幣多少人民幣 瀏覽:701
外匯市場的運行 瀏覽:778
通達信市值篩選指標 瀏覽:143
貸款影響信用卡提額 瀏覽:477
甜品店融資計劃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