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中國央行外匯占款

中國央行外匯占款

發布時間:2023-09-07 06:12:15

1. 為什麼人民幣升值,外匯占款會增加

主要原因:
人民幣升值會導致外匯不斷地流入,我國是外匯管制的,央行會收進這些外匯的同時得發出人民幣。
外匯占款增加意味著增加了流動性。
釋義:
外匯占款是指受資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

根據定義可以知道在中國,外匯占款是中國人民銀行收購外匯資產(主要是美元)而相應投放的人民幣。

2. 外匯占款是什麼意思 外匯占款應對策略

外匯指的是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可用於國際間債權債務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外匯占款是什麼意思」。本內容為大家提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請關注!!!

外匯占款是什麼意思

外匯占款(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是指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銀行購買外匯形成本幣投放,所購買的外匯資產構成銀行的外匯儲備。由於人民幣匯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並且改革開放後中國國際收支呈現長期「雙順差」,因此1994年後,外匯占款成為中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

詞語解釋: 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而投放本國貨幣。 漢語拼音: [wài] [huì] [zhān] [kuǎn]。

英文翻譯: 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

基本介紹我

外匯,看似與普通大眾很遙遠,但卻與全世界每個人息息相關。外匯交易也是很多人投資理財的一種重要形式。下面與大家一起返或分析一下什麼是外匯。

外匯的概念具有雙重含義,即有動態和靜態之分。

外匯的靜態概念,又分為狹義的外匯概念和廣義的外匯概念。

狹義的外匯指的是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可用於國際間債權債務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它必須具備三個特點:可支付性(必須以外國貨幣表示的資產)、可獲得性(必須是在國外拿手能夠得到補償的債權)和可換性(必須是可以自由兌換為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幣資產)。

廣義的外匯指的是一國擁有的一切以外幣表示的資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此的定義 是:「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中國於1997年修正頒布的《外匯管理條例》規定:「外匯,是指下列以外幣表示的可以用作國際清償的支付手段和資產:一國外貨幣,包括鑄幣、鈔票等;二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三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息票等;四特別提款權、歐洲貨幣單位;五其他外匯資產。」

外匯的動態概念,是指貨幣在各國間的流動以及把一個國家的貨幣兌換成另一個國家的貨幣,藉以清償國際間債權、債務關系的一種專門性的經營活動。它是國際間匯兌(ForeignExchange)的簡稱。

外匯類型

外匯占款中不可解釋的部分銀行購買外匯形成本幣投放,所購買的外匯資產構成銀行的外匯儲備。由於銀行結售匯制由銀行櫃台結售匯市場和銀行間外匯市場兩層市場體系組成,兩個市場上外匯供求都存在管制剛性。因而外匯占款也就相應具有兩種含義:

一是中央銀行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中收購外匯所形成的人民幣投放;

二是統一考慮銀行櫃台市場與銀行間外匯市場兩個市場的整個銀行體系(包括央行和商業銀行)收購外匯所形成的向實體經濟的人民幣資金投放。

其中前一種外匯占款屬於央行購匯行為,反映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後一種外匯占款屬於整個銀行體系(包括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購匯行為,反映在"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中。

與兩種含義的外匯占款相對應,在嚴格的銀行結售匯制度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形成中央銀行所持有的外匯儲備,而整個銀行體系收購外匯資產形成全社會的外匯儲備。全社會的外匯儲備變化反映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儲備資產"下的"外匯"一項。我們日常所說的外匯儲備是全社會的外匯儲備。

兩種含義的外匯占款對國內的人民幣貨幣、資金各有不同的影響。具體表現為:1、中央銀行購匯→漏敏伍形成央行所持有的外匯儲備→投放基礎貨幣;2、整個銀行體系購匯→形成全社會外匯儲備→形成社會資金投放。

涉及問題

外匯儲備作為一種金融資產,它的增加無異於投放基礎貨幣。外匯儲備增加越多,人民幣的發放增長越快。因為,官方儲備是由貨幣當局購買並持有的,其在貨幣當局賬目上的對 金融機構存貸比不斷上升應反映就是外匯占款,外匯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礎貨幣量,再通過貨幣乘數效應,造成了貨幣供應量的大幅度增長,使得流通中的人民幣迅速增多。

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增加了461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按2007年1:7.5的匯率比價,全年就有34642億元的基礎貨幣被投放。這不僅加劇了通貨膨脹的壓力,而且弱化了貨幣當局對貨幣供應量控制的能力,不利於央行宏觀調控目標的順利實現。因為,當國家外匯儲備迅速增長時,為了保證人民幣匯率的穩定,貨幣當局必須使用金融工具,如正回購、發行央行票據等手段來對沖過多的外匯占款。

面對外匯儲備的迅速增加,央行除了正回購、發行央行票據來對沖外匯占款之外,已沒有足夠的金融工具可用,也沒有有效的資產來對沖過多的外匯占款,顯示出對外匯儲備超常增長的無奈,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外匯占款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問題,特別是在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占很大比重的中國,涉及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過多的外匯占款會導致經濟過熱、通貨膨脹,迫使政府實行緊縮型的貨幣政策。

應對策略

1. 適度刺激進口需求,增加社會供給

中央銀行應根據國際收支的變化動態,從及時調節外匯供求出發,建議國家適當降低關稅,並在信貸、售匯規定方面進行傾斜和導向,通過有限度地刺激進口,增加國內短缺商品的供給,減少外匯占款對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應量的壓力,減少社會貨幣存量,平衡社會供求。

2. 合理確定外匯儲備 水平

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是導致中國外匯占款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應合理確定一個外匯儲備水平,減輕外匯占款對貨幣供應的沖擊。外匯儲備水平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從理論上講,適量外匯儲備應結合國家宏觀經濟狀況、國際收支結構、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力度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認為,外匯儲備應保持支付三至四個月的進口用匯額和10%左右的外匯債務償還量。據此認識,我國外匯儲備總量已非不足,中央銀行應進一步協調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調節經常項目的外匯收支,控制外匯儲備的再增,並充分運用匯率杠桿、利率杠桿、外債統計監測系統、國際收支統計申報體系等宏觀監控手段,對進出口收付匯、外資外債流出入等涉及國家外匯收支變動的趨勢進行長期分析,確定合理的外匯儲備水平。同時,中央銀行應根據安全、流動、增值的原則,加強國家外匯儲備的經營與管理,以免寶貴的外匯資源閑置。

3. 逐漸擴大持匯企業范圍和持匯比例

盡管完全以自願結匯取代強制結匯尚缺少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可以逐漸擴大持匯企業的范圍和持匯比例還外匯於民間,從而使過度向中央銀行傾斜的外匯分布結構逐漸趨向合理。更進一步地講,作為一項政策建議,可以考慮將外匯賬戶中的留匯比例作為一項特殊的貨幣政策調控工具,通過調節企業和銀行外匯賬戶保有外匯的比例,來控制外匯儲備的總量,從而調控外匯占款的比重,達到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效果。當外匯占款增長較快引起貨幣供給壓力上升時,可以提高民間持匯比例。反之,當需要通過外匯占款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則可以減少民間持匯比例。通過此項改進,有利於將外匯占款調節發展成為平抑經濟波動的貨幣政策工具。

4. 加強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調控能力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穩定本幣幣值,以促進經濟發展。在外匯占款較多的情況下,中央銀行要在發行央行票據的基礎上,創新外匯占款的對沖工具,同時注意與其他工具搭配使用。另外要改變中央銀行成為外匯市場主要買方的格局,允許更多的金融機構和外資企業參與外匯市場,使外匯市場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和高效率的運行機制。

3. 外匯占款下降,究竟意味著什麼

所謂外匯占款其實是受資國家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投放的相應本國的貨幣。比如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迴避,外資引入需要兌換人民幣之後才能流通使用,中央銀行為了外資兌換需要投入本國貨幣進行購買,由此形成了外匯占款。有人認為,外匯佔用下降意味著央行擺脫了外匯佔用的負擔,擺脫了被迫發行央行票據、提高存款准備金率、持續流動的困境。另一方面,外匯佔用下降,原有的貨幣供應機制將出現「卡殼」用什麼來代替外匯佔用困境。

外幣進入後,由於不流通,需要換成人民幣才能使用。比如1美元換7元,就是外匯佔用。不考慮匯率變化,當外匯佔用下降時,就意味著市場上資金減少,銀根緊縮---白話說,錢不夠。外匯佔用是指央行因收購美元等外匯資產而相應投入的國內貨幣。由於人民幣不是自由兌換貨幣,外貿企業和居民在獲得外匯後需要兌換成人民幣才能流通和使用。過去,受強制結匯制度和熱錢流入的影響,中國的外匯佔用量不斷增加。隨著美元走強和外匯管理局實施結匯意願,外匯佔用開始逐漸下降。外匯佔用往往被視為向市場提供流動性的主要渠道。如果增加,則意味著注入流動性,減少則相反。

4. 外匯占款為什麼不能動

外匯占款是外國貨幣及資產到了本國需要投放相應的本國貨幣使用,外國貨幣進入本國市場不能直接流通使用,需要兌換為等額本國貨幣使用。由於外國貨幣在進入本國市場時仿陸鍵已經被人在商業銀行兌換成等額本國貨幣,悉凳商業銀行同樣不能直接流通使用外幣,最終這些外幣會流轉到外匯管理局賬戶中變成外匯儲備。
最近的人民幣匯率貶值就是新政策措施的具體體現…
首先,高層認識到所謂經濟的意義在於保障民生,經濟的本質在於社會生產,在於可供人們消費的物質資料總數的增加…而貨幣只是為方便社會物質資料的交換流通而出現的價值符號。把吃穿住用等各種不同物質資料的勞動含量換算成一定單位,從一文一兩一分的基本價值單位起計。
貨幣是依附於實體物資的,因此誰創造實體價值誰才最有權力製造發行價值符號!價值符號還可以理解為發行人的信用欠條。比如張三是個農民,他可以根據自己實際糧食產能發行代表糧食的貨幣符號。比方說他可以發行一萬元,然後一萬元代表一萬斤糧食!他在自己貨幣上註明:「張三發行幣,每元一斤米「
然後他可以以此購買別人的物資,比方說他想買李四的豬肉,假定一斤糧食的價值含量等於半斤豬肉,那麽張三就可以用一元張三版糧食幣買李四半斤豬肉。李四收下「張三糧食幣「割豬肉給李四…然後可以在需要時找張三買糧食!再做另一種假設:李四收下了張三的糧食幣,卻暫時沒有豬肉給張三了!於是就印製了「李四版備巧豬肉幣,每元兌半斤「以對等數目支付給張三…
另外張三李四還可以同樣方式到趙五那裡買衣服…趙五也可以發行以元計算的衣服幣!
實際上所謂貨幣就是各物資生產人互相的欠條。誰發行的貨幣誰負責,要向貨幣持有人在約定時間內兌現實物資料!如果發行人死亡或不再承認所發貨幣,其貨幣就失去信用成為廢紙,這和我們生活中收了別人欠條最終對方不承認是一個道理!
這個例子只是說明貨幣原理,以及實物與貨幣關系。並不是現實可以執行的方案。我們只是由此清楚認識所謂的以金銀儲備發行紙幣的觀點實際是一種謬論!而只有可供消費的實物價值才是貨幣發行的唯一依據!所謂的金銀貨幣不過是與紙幣同等功能的一般價值符號罷了!
認識到經濟本質和貨幣職能後就會發現,單純追求貨幣持有量,而忽視實物兌現能力是荒謬的!
在我們假設的例子上,貨幣都有明確的兌付方即發幣人,發幣人會考慮個人物資產能,一般不會發行超越兌付能力的貨幣。但是這種貨幣發行方式在一個廣闊的社會是沒辦法執行的,所以只能由一個專業的社會公共機構統一發行社會貨幣,但是這樣一來就背離了誰創造價值誰發貨幣的貨幣」背書」原則!反而是創造價值者不能發行貨幣。發行貨幣者並不創造價值。因此貨幣發行人實際成了不勞而獲者!此貨幣也沒有了明確具體信用兌付人…
但這又是社會貨幣發行方式的唯一選擇!在封閉落後的甚至當代社會,人們不懂得貨幣原理與功能,因此權力階層獨掌貨幣,勞動者僅以賣出實物方式獲得貨幣,卻不能找貨幣發行人兌現實物,而只能找同樣的勞動者去兌現,必然承受物價變動的壓力,卻不覺得不正常!
實際上人們不懂得這當中道理,幾千年來甘被貨幣發行人白白索取…
除了官方以此白白索取民間財富外,還有民間眾多不創造價值但以各種方式獲得貨幣的人,都屬於社會食利階層,甚至蛀食階層!
那麽這種情況是註定無法改變的嗎?
不是的,其實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由官方機構(央行)印製所需貨幣,但不能隨意用於官方直接支付,而應將貨幣以基本福利或低保方式平均派發全體社會公民,公民在有了實際勞動成果後,手中又有了」制式欠條」就可以以此代表自己的物資去同別人互換產品!通過貨幣的流通實現貨物的流通…
之後會出現貨幣向部分善經營者手中積聚現象,然後政府再向這些人徵收貨幣(也就是收稅)用於官方開支和返民低保。這種方式雖然仍不能保證貨幣所得與個人物資創造相匹配,但已經最大程度實現了社會實質財富的公平分配。
(社會上很多人熱衷於研究通貨膨脹,實際上通脹只是貨幣與物資的比例變化,而不是問題關鍵。問題關鍵在於貨幣分配是否公平)
但是實際上這種方式在我們國家依然沒有實現的條件!
雖然政府不一定有這種覺悟,但是即便政府想這樣做也做不到!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政府亦或我們的國家根本沒有貨幣發行權!
這是怎麼回事呢?
前面說了,貨幣發行的唯一依據是社會可消費物質財富的總存量!
除此外,連金銀都沒資格為非金銀貨幣擔保信用,何況其它!
但是我國的貨幣發行不是這樣的,我國貨幣發行的依據既不是社會物質財富總量,也不是所謂金銀存量,而是所謂的外匯儲備量!
這是什麼意思呢?
前有所講,在社會形態中,沒辦法實行誰造物資誰發貨幣的方式,只能由官方統一印製,但在體制不健全缺少監督並人們不醒悟的情況下,政府不能正當行使貨幣權,會存在很大濫發並不公平分配現象!
在改革開放初期,混亂的貨幣體系給經濟也造成了一定混亂。雖然這是改革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但是,卻因此直接導致賣國銀行法的修訂出台!1994年人大通過執行,2003年12月 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的決定》修正的銀行法,其中相關內容如下:
第二十九條 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

在從前,政府的財政收入總是入不敷出的,也就是總要產生財政赤字!政府通過發行國債向央行透支,最後再銷賬,實際上這成了我國增發貨幣的特殊手段!對刺激經濟總是有些正面作用的。而新銀行法的出台,意味著這種方式的終結!
精英們制訂此銀行法的理由是,政府印鈔等於無償獲得老百姓創造的財富,而老百姓創造財富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要限制政府這種行為!
然而,政府總是需要錢的,央行不給錢了!只能通過加強稅收和出賣國有土地來實現財政收入。另外,社會財富是不斷增加的,相應貨幣量也是需要同比例增加的。那麽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呢?精英們有自己的辦法,這個所謂的辦法就是主動尋求外部貨幣殖民!也就是通過增印人民幣買進外匯方式實現國內貨幣流量的增加,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外匯占款,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中國政府免費獲得財富的權利被剝奪了,但是同時這種權利轉讓給了外匯本幣國,所以說新修的銀行法是自求貨幣殖民的賣國法,是拱手把印鈔權送給外國…
所謂外匯就是外國貨幣,主要來自外商投資和出口創匯。外匯不能在國內流通,所以只能通過央行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入中國國內流通。
請注意這種兌換叫作買進外匯,雖然是央行買進的外匯,但這種外匯既不是央行資產也不是國家資產,它必須留在央行為兌出的人民幣作抵押!這個時候,央行只進行了兌換業務,而沒有增印鈔票。
我們今天的出口不是為了明天進口,而僅僅是為了儲備外匯,作為我們發行貨幣的依據!為了保持貨幣流通,外匯就不能動用…其實就等於存了一堆廢紙!
本來以金銀儲量發紙幣就是荒謬的,如今我們竟然要以外匯為」貨幣之錨」發自己的貨幣。用這種實質的」變異美元」做我國的基礎貨幣。為什麼這種人民幣叫變異美元呢?因為這種人民幣是美元換出來的,美元在央行手中為這種人民幣背書抵押,這種人民幣就等於代替美元在中國市場流通,所以名義上叫做人民幣,實際就是美元!
我們為了實現國內貨幣的流動性就必須儲備美元外匯,通過增加外匯儲備來增加人民幣流量,而這種用新增人民幣買進的外匯從法理上講是不能動的,否則對應的占款人民幣就成了所謂的」無錨貨幣」
出口企業把國內物資拉出去,再把外國貨幣拿回來,改造成人民幣,導致國內實物在減少,貨幣在增加。理論上講,我國的通貨膨脹應很嚴重才對,但由於外匯都由出口企業和外商掌握,那麽向央行出售外匯獲得的人民幣自然掌握在這些人手中,那麽中國人民要獲取自己的價值符號就要依靠洋幣的恩賜。可想而知其艱難!所以,話說國內流動性多麼泛濫,普通百姓卻鮮能染指,就在於此。話說流動性多麼泛濫,除了房價飛漲,一般消費品漲價卻並不是太過嚴重。也在於此!錢在有錢人手中很難沖擊一般消費品市場,而只是尋求更多投機賺錢機會!滋生特定領域的泡沫…
在外匯占款發行貨幣體制下,中國貨幣發行權實際掌握在外匯本幣國手中,實際上等於中國政府和老百姓是一樣的賺錢方式。中國政府沒有貨幣發行權,完全靠收稅滿足財政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入不敷出,自身尚有天量債務不知如何解決,哪還有精力給全民派發貨幣?
有人會說,我國外匯儲備不過三萬億,而國內名義的流動性卻高達百萬億以上…並不符合外匯占款數目,這是怎麼回事?這其實是有限的基礎貨幣在國內商業銀行循環放貸一錢多用形成的賬面數字或曰資本泡沫,不屬於基礎貨幣的范疇。而真正從印鈔廠出來的有形基礎貨幣只是很小一部分…所以流動性泛濫跟貨幣發行沒有關系,而在於商業銀行不合理的信貸制度,在於其不怕破產的莽撞行為!這種行為已經為其埋下了不可迴避的巨大風險!
泡沫就是泡沫,不可能一直膨脹,也不可能永不破滅!一旦投機熱錢感覺無利可圖就會選擇出逃,一旦出逃,銀行的底牌就會暴露。資本泡沫就會應聲破滅,正常情況下,商業銀行將面臨破產…
泡沫對經濟沒有絲毫正面作用,明智政府絕不應刻意製造泡沫,而泡沫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就決不能吝嗇將其戳破!
我國的資本泡沫的形成主要在於:一,資本市場的漏洞給了投機資本可鑽的空子。二,強制結售匯制度給熱錢進入中國市場開啟了方便之門。等於是死乞白賴求著熱錢進來!所以說我國的經濟泡沫的確是政府有意製造的,至少是政府主觀政策導致的!起初是本著刺激經濟的美好願望,但終究發現這是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靠資本投機發展的經濟只是虛假的繁榮,物質資料全化作了土木工程,貨幣資本全流入投機者腰包,政府和普通民眾除了擁有一堆鋼筋水泥構築物外,就是一身還不完的債務…
投機資本是以賺錢為唯一目的,根本不會考慮社會責任!一旦感覺形勢不對必然逃跑。怎麼逃跑?怎麼進來的怎麼跑!大量人民幣投機資本是美元變的,那麽所謂逃跑就是再變回美元。就是通過回收國內人民幣流動性將不能動的」外匯儲備」變成可動的」外匯資產」。
所以外匯占款不能動。

5. 央行發布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哪些信息值得關注

央行發布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哪些信息值得關注?

關鍵信號便是抵禦美金超發導致的的鍵入性澎漲。央行發布的公示公告稱,從2021年的6月15日也就是這個月的中下旬漸漸地,將提升金融企業外匯交易法定準備金率2個點,由原來的5%提升到現階段的7%。要把握大夥兒所了解的國家經濟政策管控絕大部分便是央行降准降息和升息及其央行降息加准等,但一般都是針對自身該國的幣幣交易開展比較應的中國經濟政策。間距上一次的中央銀行針對外匯交易法定準備金率的調節,早已能夠追溯到到14年以前,也就是說在這兒14年的時間段里,中央銀行並沒對外匯交易法定準備金率有其他的十以內加減法。

閱讀全文

與中國央行外匯占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諾安恆鑫混合基金 瀏覽:792
最便宜的商品期貨多少錢 瀏覽:805
基金業協會擬錄用名單 瀏覽:429
理財判斷題 瀏覽:779
瑞嘉創新投資 瀏覽:19
光大銀行住房循環貸款 瀏覽:461
機構與散戶資金 瀏覽:815
2013年居民消費價格 瀏覽:974
金新農股票今日價格 瀏覽:671
融資天使人 瀏覽:590
質享科技融資 瀏覽:550
銀行理財產品非保本理財產品 瀏覽:462
市場價格是買入價格嗎 瀏覽:966
金融理財公司靠譜么 瀏覽:198
甘肅省信託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瀏覽:121
社會保險基金什麼意思 瀏覽:169
外匯流通商 瀏覽:290
信託實習責任 瀏覽:345
連鎖超市融資 瀏覽:171
中銀理財R3 瀏覽: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