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7年暴漲11倍!印度為何能創造股市屆的神話
因為在過去的17年裡是印度最重要的是17年,就和我們中國的改革開放一樣,是具有跨時代性的年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印度的股市能夠上漲11倍也不是什麼很難理解的事情,畢竟這樣的事情也曾在中國發生,而且我們中國做的比他還要誇張。
但這其實並沒什麼卵用,中國的地位無可取代,強大的工業實力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比肩,即便西方媒體吹噓的再多,印度也不會取代中國,因為在他發展的黃金期裡面,印度的工業水平並沒有迅速的上漲。
印度經濟的上揚只不過是與世界接軌的紅利而已,隨著時間的推移,印度必然落寞。而我們中國雖然道路曲折,但我相信他終將偉大。
『貳』 2開頭的是什麼股票
2開頭的是深圳B股股票。以3開頭的股票是創業板股票,以0開頭的是深市A股,1開頭的是深市基金回,答5開頭的是滬市基金,6開頭的是瀘市A股,9開頭的是瀘市B股。
股票代碼用數字表示股票的不同含義。股票代碼除了區分各種股票,也有其潛在的意義,比如600***是上交所上市的股票代碼,6006**是最早上市的股票,一個公司的股票代碼跟車牌號差不多,能夠顯示出這個公司的實力以及知名度。
(2)印股票時代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深圳B股交易操作規則
1、投資者轉託管報盤在當天交易時間內允許撤單,這是必須要了解的交易規則。
2、轉託管證券T+1日(即次一交易日)到帳,投資者可在轉入證券商處委託賣出。
3、由於深市實行的是T+3交收,深市B股投資者若要轉託管需在買入成交的T+3日交收過後才能辦理,這是要特別注意的B股交易規則。
4、轉託管可以是一隻股票或多隻股票,也可以是一隻證券的部分或全部。
5、投資者的轉託管不成功(轉出券商接收到轉託管未確認數據),投資者應立即向轉出券商詢問,以便券商及時為投資者向深圳證券結算公司查詢原因,這是必不可少的B股交易操作規則。
『叄』 印股票是什麼意思
硬股票就是印刷這支股票的憑證
『肆』 暴漲超6000%!印度30年大牛市的起點:注冊制
創業板注冊制登場,中國資本市場又迎來一個里程碑!
中央一聲令下,擁有67000億元存量的創業板試點注冊制改革正式啟動。
4月27日深夜11點,證監會第一時間發布了4部注冊制的制度文件向市場公開徵求意見,創業板拉開了新一輪改革大幕。
所有人關切的創業板試點注冊制的主要制度細則 一 一 出爐:
意味著創業板的注冊制時代正式開啟。
當前時點,中央以最高規格推進創業板試點注冊制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為中國 科技 創新企業提供更好、更高效的融資渠道。而在2020年初的疫情沖擊下,民營企業對融資的需求更為迫切。
2019年以來,中央對資本市場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達到了新的高度,尤其是 科技 創新型企業。
而當前的核准制或許「心有餘而力不足」,對比試點注冊制的科創板,IPO效率明顯提升。
據Wind數據統計,截止目前,登陸科創板的99家上市企業從IPO申請受理,到完成注冊平均用時不足4個月,而在此前,這個時間長達2到3年不等。
而即將試點注冊制的創業板,也將延續高效率的IPO。據證監會發布的《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試行)》顯示:
深交所受理IPO申請,審核時間最長為3個月,發行人和中介機構的問詢回復最長不超過3個月。審核通過後,證監會在2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予以注冊的意見。
同時,在注冊制之下,上市發行價通過市場化詢價確定,使得上市企業的融資規模不再受到盈利的限制,真正將定價權交給市場。
從2019年7月至今,科創板試點注冊制剛滿9個月,科創板的IPO募資總金額已經超480億元,明顯超過創業板、中小板同期的IPO募資總額,且科創板單家上市企業的募資額僅次於主板。
如此高效率的發行機制,無疑是當前創業板近200家排隊上市企業最期望的改革,且其中大部分為民營 科技 類企業。
據證監會發布的《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試行)》顯示,創業板試點注冊制實施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深交所僅受理證監會創業板在審企業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意味著,正在排隊的197家企業將優先申請注冊上市。
考慮到科創板的定位,僅僅局限於六大行業領域,顯然無法覆蓋到更多急需融資的民營企業。而據證監會的公告顯示:
明確創業板的板塊定位,適應發展更多依靠創新、創造、創意的大趨勢,主要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支持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
很顯然,創業板試點注冊制覆蓋了更廣的行業,可以讓支持更多與 科技 創新相關的企業進行上市融資。毅達資本董事長應文祿表示,未來更多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企業有望藉此打開資本市場大門。
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發表的《國家競爭優勢》指出,每一個國家的發展都將經歷生產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財富驅動等四個發展階段。
過去20年間,中國已經通過人類 歷史 上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將人口紅利、資本紅利發揮到了極致,對GDP的拉動作用已是"強弩之末"。2019年中國GDP達到99.09萬億元,同比增速為6.1%,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創下近30年的最低增速。
若想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唯有切換至 科技 創新驅動。
今後十年,中國的 科技 創新至關重要。
「要增強資本市場對 科技 創新企業的包容性,著力支持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2019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一錘定音。
2020年以來,中國高層更是密集提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明確強調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而所有發達國家的 科技 創新大潮,都離不開資本市場。
而當前中國的融資結構卻不利於 科技 創新企業的發展,據Wind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 社會 融資規模總量為25.58萬億元,其中直接融資(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余額合計僅有3.59萬億元,佔比僅有14%。
而西方發達國家的直接融資比重大多在50%左右,美國更是達到了70%以上。
眾所周知,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更傾向於擁有大量資產可供抵押且現金流穩定的成熟企業,而對輕資產、高風險的 科技 創新企業天然是排斥的,明顯制約了處於成長期、尚未盈利的 科技 創新企業。
2019年7月啟動的科創板明確,允許尚未盈利的 科技 企業上市。2020年1月23日上市的澤璟制葯(688266),成為A股第一家未盈利上市企業。截止目前,科創板已經接納了3家未盈利的企業上市。
同時,據證監會披露的公告顯示, 創業板上市取消了「最近一期不存在未彌補虧損」的要求,未盈利的企業在注冊制實施一年後,便可以申請上市。同時,允許符合條件的特殊股權結構企業和紅籌企業在創業板上市。
中國的 科技 創新企業,即將迎來最好的融資時代。
可以預見的是,待科創板、創業板注冊制平穩渡過試點階段之後,A股或將全面啟動注冊制,將吸納大量 科技 創新企業,也將改變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新股供不應求到供求平衡。
A股,無疑走到了大時代的十字路口,伴隨注冊制而來的,還有創業板史上最嚴的退市制度。據證監會公告顯示:
創業板退市改革充分借鑒了科創板的制度成果,對退市規則予以擴容,包括交易、財務、規范、重大違法退市等不同類型。
簡化退市程序,取消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
完善了退市標准,取消單一連續虧損退市指標,引入 「扣非凈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於一個億」 的組合類財務退市指標,新增市值退市指標。
此前,證監會主席易會滿透露A股未來的退市制度改革方向:A股的基礎制度改革將將引入科創板經驗。 在退市環節,創新退市方式,優化退市指標,簡化退市流程。
參照大洋彼岸的美國納斯達克,在注冊制的背景下,大約每年200家企業退市,紐交所的平均每年退市數量亦超過180家。
可以預見的是,優勝劣汰的機制之下,整個A股的生態將會發生劇烈變化,上市公司質量得以提高,交易制度也將日趨完善。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康崇利對全景網表示,由於創業板供給會增多,殼資源品種可能會受到資金的摒棄,投資者需要規避業績差、流動性差的個股,謹防踩雷。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代表中小市值的中證1000指數連續單邊下跌,而代表藍籌股的上證50指數卻震盪向上,兩者出現了非常明顯的背離。
注冊制,在科創板試點剛滿9個月,創業板注冊制尚未起航,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深遠影響或許尚未顯現。但不妨參考中國身邊的一個案例: 印度股市。
據Wind數據顯示,印度指數1979至1991年期間的十二年,長期在1000點以下徘徊,牛斷熊長。
1992年,印度當局大刀闊斧地推行注冊制改革,自此印度股市的IPO數量迎來了超級大擴容:
第一年,印度股市新增上市公司316家;
第二年,新增上市公司數量549家;
第三年,新增上市公司數量968家;
第四年,新增上市公司數量達1281家;
……
截止2018年年底,印度股市推行注冊制27年,IPO累計數量多達5379家,意味著每年多達200家企業完成上市。
在放開新股供應的同時,每年也有大量的上市公司被淘汰出局。 1996年到2018年,印度股市退市總計2869家,每年平均退市數量多達106家。
大量的企業上市、退市,市場的優勝劣汰機制被激活,確保優秀的企業留在資本市場,淘汰僵屍企業。
最終的結果是, 印度股市指數(孟買SENSEX30) 始終跟蹤、反映優秀的上市企業表現,使得該國指數的長期平均回報率,明顯高於同期國內GDP的增長速度。
而就在疫情爆發前夕,孟買SENSEX30指數一度漲至42273.8點,這一輪史詩級的牛市持續時間超過30年,累計漲幅超6084%。
2020年全球疫情爆發,孟買SENSEX30指數亦遭受重創,由年初的高點一度暴跌近40%。
2020年3月1日起實施的新《證券法》明確,中國資本市場未來將全面推行注冊制。而擁有巨大存量的創業板試點注冊制改革,無疑是A股全面推進注冊制非常關鍵的一步。
『伍』 中國股票發展史
中國股票市場發展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創階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滬、深證券交易所的相繼掛牌營業,股票集中交易市場正式宣布成立,中國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備了資源配置的功能。這一階段是中國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項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資本市場大多處於自我演進發展狀態,資本市場體系初步搭建,整個市場規模較小,並以分隔的區域性試點為主,股票市場的發行和交易缺乏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缺乏統一規范和集中監管。同時,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在思想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試驗階段。
此時股市能否長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問題的困擾,姓資還是姓社,成為影響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話題。1992年1、2月間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視察時指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1]此後,中國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股份製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並開始在資本市場發行上市。1993年,股票發行試點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廣至全國,打開了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空間。由此中國股市也於1996年5月迎來了大牛市行情。由於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機制和市場監控機制,高速發展的股市立即出現了許多問題,股市價格暴漲暴跌,投資者尚未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投機之風盛行,黑市行為大量滋生等。打壓整頓股市也因此成為接下來的宏觀調控的內容之一。從證券監管的角度來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與地方、中央各部門共同參與管理向集中統一管理的過渡階段。股市的監管機制開始形成,監管體系初具雛形,並規定了漲跌幅及交易量限制。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從憲法的層次上承認「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個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場的地位正式確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規范階段。
從1998年開始,中國開始正式啟用法律法規手段規范管理股票市場。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國集中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國務院確定中國證監會作為國務院直屬單位,成為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的主管部門,同時其職能得到了加強。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現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續到2001年。然而,太過火爆的股市已經嚴重脫離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違規行為也不斷被暴露出來,銀廣夏、藍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發生就是當時股市混亂的縮影。同時股市的作用被定義為「國企解困」的一個重要途徑,大量國企進入股市尋找資金,其上市公司質量參差不齊。以1999年7月《證券法》的頒布實施為標志,中國股票市場步入了以「規范與發展」為主題的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中國股票市場的制度建設也逐步走向成熟。經過幾年的法制建設,中國證券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到2001年底,中國證券期貨市場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證券法》為核心,以行政法規為補充,以部門規章為主體的系統的證券期貨市場法律法規體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轉軌階段。
隨著中國股票市場制度建設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發展階段,隨著國內宏觀經濟矛盾的轉移,對股票市場功能的認識不斷深化——它不僅是籌資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漲還能帶來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增長,有助於改善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等。股票市場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與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考慮。中國股票市場被賦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層領導提出股票市場不僅要為國有經濟改革服務,而且要為國家的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服務。但是,由於此階段股票市場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設不盡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國(主要是美國)的經驗,對中國股票市場的特殊性認識不夠,使得中國股票市場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高層次、綜合性功能的發揮仍不理想,社會各界對中國股票市場功能發揮的現狀有頗多不滿。新一屆的中國證監會開始著手完善監管體制。然而在股權分置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的前提下,國家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改革並沒有收到預期的結果。這一階段股票價值被嚴重低估,價格甚至一度低於面值,股市不僅沒有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連最基礎的籌資功能也無法實現。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閩發、「德隆系」等證券公司長期積累的問題和風險集中爆發,是中國股票市場運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應。2004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九條」),表明了政府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決心,以促使資本市場的運行更加符合市場化規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階段。
2005年5月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是中國股市重塑的一個過程。作為歷史遺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權分置在諸多方面制約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截至2007年底,滬、深兩市98%的應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進入股改程序,股權分置改革在兩年的時間里基本完成。自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中國股市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正在承擔分流銀行資金和加快直接融資步伐的功能。尤為重要的是,股權分置改革以後,資本市場的融資和資源配置功能得以實現,中國一大批公司成功上市。特別是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國航等超級大盤股的順利發行,表明股權分置改革後的中國股票市場已經完全恢復了首發融資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使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了藍籌時代。此外,中國股票市場還進行了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改革發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經過這些改革,投資者信心得到恢復,資本市場出現轉折性變化,滬、深股指紛紛創出歷史新高。人民幣不斷升值這一重大貨幣、匯率政策,也是造就中國股市2005-2007年大牛市行情的基本背景之一。截至2007年底,中國滬、深兩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總市值達32.71萬億,相當於GDP 的132.6%,位列全球資本市場第三,新興市場第一。2007年的IPO融資4595.79億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億,成為全球最為活躍的市場之一。[2]由於股票市場的改革和創新,資本市場由此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全社會開始重新認識和審視資本市場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