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現在哪些國家可以申請外匯牌照
目前外滙市場監管牌照熱門的有,聖文森特牌照,英國FCA牌照,瑞士FINMA牌照,美國NFA牌照,日本金融廳SFC牌照,澳大利亞ASIC牌照,新加坡牌照,紐西蘭FMA牌照,德國聯邦金融BaFin監管牌照,愛爾蘭央行CBI牌照......等。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美國NFA牌照。
美國全國期貨協會(NFA)其初始宗旨是樹立期貨及其它市場的道德規范,保護交易員和投咨者的利益。在美國期貨、外滙市場給客戶提供交易服務的每一個個人和公司必須在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注冊並成為NFA成員。現在,NFA約有4300個成員和50000名關聯成員(NFA成員公司的代表)。NFA的主要職能在於為使NFA成員嚴格遵守聯邦法律及CFTC制定的規則,實施嚴格管理。NFA也有自身的規則,用來監督經紀商對交易員和投咨商的行為規范,使交易員和投咨商免受欺騙。
B. 國內有沒有正規合法的外匯交易平台
國內合法的平台肯定是沒有的,法律不監管這一塊。最好選擇國外的外匯交易平台,例如專受英國FCA、FSA等監管的平屬台。也可以通過一些權威的外匯資質網站查詢外匯平台的真實性,例如全國外匯資質平台網站http://u19c。m1、xinclo。xyz可以查詢。
C. 外匯管理體制與我國的國際收支均衡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以及相關的一些知識
外匯管理體制與我國的國際收支均衡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以及相關的一些知識如下:
外匯儲備對於一國國際收支平衡和外匯市場的平穩運行、匯率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但持有外匯儲備是有機會成本的,因此,如何保持適度的儲備規模,既保證本國的對外清償能力,維持外匯市場的平穩運行;又能夠將儲備的機會成本降至最低,就成為一國外匯儲備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
外匯儲備的影響因素及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主要理論
理論上說,在特定的需求動機驅使下造成的儲備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金融實力和調節外匯市場能力的增強,能夠體現出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改善,同時也會增加一國宏觀調控當局的調控能力,改善其國際形象,增強國際資本的信心。但是,過量的儲備規模也會造成資源閑置等負面影響。
一般說來,影響外匯儲備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
1、持有儲備的成本,即進口品的投資收益率與持有儲備資產的收益率之間的差額;
3、對國際收支發生各種沖擊的規模和類型(即短期性沖擊和長期性沖擊);
4、宏觀經濟運行的調整速度,這主要取決於邊際進口傾向、進口供求彈性、匯率制度的靈活性;外匯外貿管制的程度;各國政策的國際協調等。
5、進出口規模,其中主要是進口規模。這也可以視為一國經濟增長和國民經濟的對外依賴程度,尤其是對進口的依賴程度。
6、中央銀行在國際收支發生不平衡時,原意並且能夠通過各種措施如放鬆或緊縮銀根,削減或增加支出等進行調節的效率。
7、外匯市場的發育程度,以及匯率制度的市場化程度。
8、中央銀行擁有的儲備以外的國際清償能力,如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取有條件貸款的能力。
9、未償外債總額及其償還期的特點等。
對於一國中央銀行來說,要想將上述因素全部數量化,並由此來確定一個適當的儲備規模是比較困難的,而且影響一國外匯儲備的因素很多,各國都傾向於使用外匯儲備的合理目標區,該區的上限是能夠滿足一國經濟發展較快時可能出現的最大貿易支付和資本流出量的儲備量即保險儲備量。下限是保證最低限度對外支付所需的儲備量即經常儲備量,只要一國所持有的儲備量在這個區域內,就被認為是合理的外匯儲備規模。關於我國的最適儲備規模問題,一直是經濟界爭論的熱點問題之一。不同的經濟學家從不同的經濟條件出發,對於上述影響因素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量化,得出了不同的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理論,可以作為研究的借鑒。這些理論主要有以下幾種:
1、特力芬進口比例法。這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特力芬(R.Triffin)提出的。他通過對1950年到1957年間12個國家儲備變化的比較研究後認為,一國的外匯儲備對進口的比率一般以40%為適度,低於30%則宏觀當局採取相應措施,20%為最低限度;從全年看,應該保持在25%左右,即以滿足三個月的進口為宜。這一方法簡單易行,而且得到國際組織的認可。但是,這個比率充其量只能說是一個經驗的法則,缺乏理論基礎,而且僅僅考慮到進口對儲備的影響而忽視了許多重要的因素。
2、阿格沃爾模型。由於發展中國家對儲備的需求有不同的特點,如國際收支波動大、實際調節代價比發達國家高、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較高等,阿格沃爾從發展中國家的特點出發,建立了阿格沃爾模型,主要考慮了外匯儲備變動平均數、持有外匯的機會成本、進口傾向、國際收支差額、逆差出現的概率等等。根據這一模型,適度的外匯儲備規模就是持有儲備的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時的規模。
3、貨幣供給決定論。這一理論強調,國際收支不平衡是一種貨幣現象,當國內貨幣供應量超過需求量時,多餘的貨幣就會相應流動到國外,從而引起超現金余額的減少。因此,決定外匯儲備需求的主要是國內貨幣供應量的增減。
4、定性分析法。這種方法沒有給出定量的模型,但是強調影響外匯儲備需求量的六個主要因素:
(1)外匯儲備資產質量;
(2)各國經濟政策的合作態度;
(3)國際收支機制的效力;
(4)政府採取調節措施的謹慎態度;
(5)所依賴的清償力的來源及穩定程度;
(6)國際收支的趨勢及其經濟狀況。
5、外匯儲備與債務比率法。這是8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一種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外匯儲備規模應該保持在外債規模的40%左右。
根據上述幾種理論估算了中國外匯儲備在不同理論框架下的適度規模。各種理論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存在顯著的缺陷,無論哪一種方法都難以單獨准確地界定一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因此,需要在充分借鑒西方適度外匯儲備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分析當前的外匯儲備適度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