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內那些券商可以開港股賬戶需要本人去線下開戶嗎
國內券商開港股賬戶有些券商需要本人去線下開戶,有些不需要本人去線下開戶。
國內可以開港股賬戶的券商有中銀國際證券、申萬證券、光大證券、前百富勤證券、新鴻基證券、大鵬證券、招商局證券、國信證券證券、蔡襄證券。港股,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股票。香港的股票市場比內地較成熟、理性,對世界的行情反映較靈敏。
1、傳統香港證券公司,主要有中銀國際證券、申萬證券、光大證券、前百富勤證券、新鴻基證券等,傳統香港證券公司數量眾多,實力不俗,在港交所擁有的交易席位也較多,雖然如此,但是內地投資者如果想要通過傳統香港證券公司開戶恐怕沒有A股那麼方便,需要本人帶好身份資料親自去往香港線下營業部開通。
2、可以買港股的證券公司是內地券商在香港設立的分公司,據統計,目前內地有近20家證券公司設有香港分公司,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的證券商包括國泰君安、申銀萬國、南方證券、廣發證券、光大證券、中銀國際證券等,大陸證券交易商,如大鵬證券、招商局證券、國信證券證券、蔡襄證券等。可以看出內地證券公司與香港證券公司之間的業務融合加快,香港證券公司開拓內地市場的力度越來越大,內地證券公司也想從事國際業務。
3、可以買港股的證券公司是香港券商在內地設立的分公司,大福證券在內地已經設立了4個代表辦事處,在內地有多個分公司向內地投資者介紹國際金融產品。除了大富證券,新鴻基證券等大型券商和凱基證券等小型券商也在內地設立了辦事處,國內投資者不再陌生。隨著政策的進一步開放,香港券商在內地的份額將會更高。
4、可以買港股的證券公司是互聯網券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眾多金融機構參與市場競爭,互誕生了一批互聯網券商,互聯網不僅僅是傳統證券公司產品的銷售平台,同時還包括一系列的在線運營和服務,更注重用戶的賦能,相較於傳統證券服務,用戶在互聯網渠道上的選擇范圍更廣,以艾德證券為代表的互聯網券商,不僅支持內地投資者實時交易港股, 同時還能交易美股、期權、ETF及更多證券、期貨衍生產品, 而且內地投資者只需要在艾德金融app就可以完成整個開戶過程,一個賬戶就可以購買這些投資產品,對於內地投資者來說更加便利。
② 李兆基的人物經歷
我最喜歡的富豪
③ 關於馮景禧的書
《證券巨頭馮景禧》
④ 李兆基的資料
李兆基李兆基(1928年2月20日-),生於廣東順德大良。香港地產發展商,恆基兆業、中華煤氣主席、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副主席。他是2008年1月福布斯雜志公布之香港富豪榜第三位,排名次於李嘉誠及郭炳湘等三兄弟。身家為230億美元,摺合1795億港元。他在家中排行第四,故有「四叔」的稱號。李兆基與同為新鴻基創辦人的郭得勝及馮景禧,連同胡兆熾、黃少軒、戚宗煌、呂賢藻及郭錦濤,在1958年組成永業,合資經營地產。所獲榮譽:佛山市榮譽市民、順德市榮譽市民、亞洲企業家成就獎、廣州市榮譽市民、亞洲股神、亞洲首富等。另有同名香港藝人。
⑤ 恆生指數由哪些股票組成,恆指的計算原理
恆生指數是香港股市價格的重要指標,指數由若干只成份股(即藍籌股)市值計算出來的,代表了香港交易所所有上市公司的12個月平均市值涵蓋率的63%,恆生指數由恆生銀行屬下恆生指數有限公司負責計算及按季檢討,公布成份股調整。
今日恆生指數的計算公式:
CI:現時指數
YCI:上日收市指數
P(t):現時股價
P(t-1):上日收市股價
IS:已發行股票數量
FAF:流通系數
CF:比重上限系數
(例如比重上限系數為40%,即指在指數編算上,只計算該成份股40%之流通量股權。)
基準日是1964年7月31日,基準日指數是100點。
四個分類指數的計算方法及公式與恆生指數相同。
2006年6月30日恆指服務有限公司宣布更改恆生指數加入H股後的計算方法及對現有成份股的數目及影響。
恆生指數分三階段更改成份股於指數比重上限,第一階段由2006年9月8日開始,恆生指數的計算方法改為以流通市值調整計算。每隻成份股的比重上限為25%。第二階段由2007年3月9日實施2/3的流通調整,流通系數=100-2/3(100%-流通系數)並上調至最接近的5%倍數,比重上限為20%。第三階段由2007年9月7日實施全流通調整,比重上限為15%。此舉主要是為了避免指數受個別大市值成份股(如匯豐控股)所左右而失去代表性。市場正傳未來半年再下調流通市值比重至上限10%,與恆生國企指數看齊。
目前對恆生指數影響最大的成份股是匯豐控股(15%),其次是中國建設銀行(6.72%)、中國移動(6.68%)、中國工商銀行(6.08%)。
自2011年3月7日起,恆生指數的交易時段將分階段與內地接通,第一階段將上午的開市時間提早至9時30分,中午12時正休市1小時30分鍾,下午1時30分下午交易開始,照舊下午4時收盤。2012年3月5日起,進一步將下午開市時間提早至1時正,正式與內地同步交易。
流通量調整系數(Freefloatadjustedfactor,簡稱流通系數)是流通股份占總發行股之百份比。各成份股之發行量將經流通系數調整後才用以編算指數,策略性持有的股權將不納入指數編算中。例如流通量調整系數為70%,指該成份股流通於市場上之股權為70%。
2009年11月24日恆指公司宣布收緊流通股定義,由現時持股逾30%始被視作非流通股,大幅降至5%。其持股不會被計入流通股部分,亦即不會用作計算恆指比重。
恆指服務有限公司是於2006年6月30日宣布將成份股數目由33隻加至38隻(當中包括33隻非H股及5隻H股),並於2007年2月9日宣布將成份股逐漸增加至50隻,當中H股與非H股數目將不會被固定於持定水平。
⑥ 李肇基的成長歷程
李兆基一九二八年二月二十日出生於廣東順德。當時其父在順德開了家經營金銀業的小鋪,李兆基的孩童時代就是在這個小鋪子里度過的。從小耳濡目染,使李兆基對做生意產生了特殊的興趣。三十年代中,李兆基的父親從順德來到廣州,開了一家銀庄。小學剛畢業的李兆基也隨父親來到廣州,在父親的銀莊裡打雜,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三、四十年代,正是中國內地戰亂頻仍、社會動盪不安之時。李兆基在銀莊裡每日接觸大量錢財,他親眼看見有的人幾天前還擁有幾捆鈔票,幾天後便隨鈔票劇烈貶值而一文不名。年輕的李兆基從中悟出一個道理:鈔票只是浮財,而擁有物業才是真正的恆產。這個道理李兆基認為他終身受用不盡,正是靠著它,李兆基才有今天這番事業。
一九四八年,李兆基懷揣一千元錢,隻身來到香港,躲避戰亂。當時的香港中環文咸東街,足足有二三十間金鋪銀店,專營黃金買賣、外幣找換、匯兌等生意,業務性質跟李介甫在順德的永生銀號沒有分別。初抵香港,李兆基利用他熟悉貨幣兌換業務的優勢,在幾間銀鋪掛單,從事買賣外匯和黃金的生意。當時正值解放戰爭之時,不少內地財主跑到香港,外匯兌換業務及黃金買賣生意十分興隆。李兆基與何賢等人合作,在這場黃金大戰中大賺了一筆,為其後來事業的發展奠下第一塊基石。五十年代初,李兆基又轉行做五金生意和進出口貿易,生意十分順手。然而,盡管鈔票源源不斷地賺進 ,李兆基的心裡仍不踏實,廣州的經歷令他終身難忘,他決心另擇生意行當。從過去的經驗里,他今次選擇了一個可靠的行當 —— 從事地產業。 後來李兆基回憶當年生活時曾說:「我七八歲時已常到父親的鋪頭吃飯,自小對生意已耳濡目染,後來在銀庄工作,令我深深體會到無論法幣、偽幣、金元券等,都可隨著政治的變遷,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令我領悟到持有實物才是保值的最佳辦法。」於是,已過而立之年的李兆基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毅然選擇了地產,走上了一條日後為他帶來無量前途的實業之路。
一九五八年,李兆基和馮景禧、郭德勝等八人合股組成永業公司,開始涉足地產生意。公司開辦後,他們推出「分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面向廣大中下層市民,一改過去地產業經營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樓宇均銷售一空。一九六三年,李兆基與馮、郭兩人甩掉其他五位股東,另組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李兆基任董事局副主席兼公司總經理。三人聯手,在地產界聲名遐邇,博得「三劍客」之名。新鴻基公司看準香港經濟起飛和人口急速增長的時機,大力興建大型屋村和中小型住宅樓宇,發展得十分順手。一九七二年新鴻基地產股票正式上市,合作了十餘年的「三劍客」也於此時分手了。分手後,李兆基分得約值五千萬港元的地盤和物業,他又用這些物業於一九七二年底和胡寶星合作,組建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胡寶星任董事局主席,李兆基為副主席。一九七三年初,恰值香港股市牛氣沖天之時,李兆基趁機將永泰公司上市,每股一元的股票一下子漲至一元七角,李兆基大撈了一把。也是運數使然,就在李兆基大撈一把之後,香港股市隨世界經濟衰退而大崩盤,地產業也隨之陷入低谷。李兆基此時手裡握著巨額現金,他看準機會,大肆壓價購進土地和舊樓。
一九七五年,香港股市開始復甦。李兆基也在此時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恆基兆業有限公司。股本1.5億港元,地盤20個。公司成立之後,李兆基有意將恆基兆業上市。他選擇了一個最便利的方法 —— 買殼上市。即收購一家小型上市公司,然後將之改造,以嶄新面目上市。李兆基的目光瞄向他與人合股的永泰建業公司。他以物業換取了永泰一千九百萬股的新股,成為最大股東,取代胡寶星出任永泰董事局主席。李兆基接手永泰後,他又將面向廣大市民的經營方法注入永泰,使永泰發展良好,股價也隨之上漲,由原先不足一元漲至一九七六年初的三到四元。在李兆基經營下,永泰生意蒸蒸日上,盈利迅速增長。至一九七九年,由於盈利增加一倍多,李兆基決定派送新股,這樣永泰股數逾億股,市值已達九億多元,擁有二十餘個樓盤。按香港法律規定,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私人不能擁有超過百分之七十五。李兆基在永泰已擁有百分之七十的股票,因此,他無意將永泰再擴大。他的目的,還是要將作為永泰總公司的恆基兆業早日直接上市。恆基兆業成立之初,僅有股本一點五億元,樓盤二十個。但幾年之後,它的地盤激增至逾百個。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要源源不斷地取得足夠的土地來建房決非易事。李兆基以其獨到的眼光和方式來為自己增加土地儲備。他採取的方法是收購舊樓,然後拆建出售。這些舊樓由於絕大部分在市區,故發展潛力十分驚人。李兆基長年在歐美的中文報刊上刊登廣告,收購香港的舊樓。這一招,不僅方便了那些華僑,也使得李兆基在沒有競爭對手下取得最優化的效益。在收購了一層舊樓後,他會想方設法陸續買下全樓,然後再逐漸買下周圍樓宇,無聲無息地擴充著。在收購後期時,即使價格較高,他也會毫不猶豫地買下。因為即使如此也比官地競投合算。李兆基以工業化方式經營地產業。他將土地視為原料,樓宇為製成品。源源不斷地收買土地和不斷生產出成品,使恆基兆業博得港人口中的「樓字製造工廠」的名聲。
一九八一年六月,在香港股市的再一波狂潮中,李兆基成功地將恆基兆業推上市,一舉集資十億港幣,充實了自己的實力。成功地渡過了八十年代初、中期香港地位未定時的低潮期。渡過了八十年代初中期的低潮,李兆基和他的恆基兆業又上一層樓。一九八八年,恆基兆業地產公司全面收購了永泰建業,將之改名為「恆基兆業發展有限公司」。與此同時,恆基發展又宣布發行十二億新股。由於該公司擁有百分之二十八點七的香港小輪公司股權和百分之二十六點四的中華煤氣股權,更顯得實力雄厚。擁有恆基兆業地產和恆基兆業發展這兩個實力雄厚公司的李兆基,也一舉躍入香港十大富豪榜中。香港地產界權威人士在評判李兆基與李嘉誠、郭德勝、鄭裕彤四人時,曾有這樣的評語:長江實業雄才大略;新鴻基地產穩健有為;新世界發展勇氣逼人;恆基兆業則眼光遠大,先聲奪人。
至此,李兆基精心設計的收購、吞並戰終於實現了完滿的結局,李兆基通過完全吞並原來實力比他強的胡寶星,達到了利用別人發展自己的目的。而李兆基的借殼上市、以小博大的收購、吞並戰術,至今仍成為股市收購戰中的成功範例,成為香港的經濟學教授的課堂上經常引用的著名例證。
1993年2月,他與鄭裕彤、何鴻燊以14.9億港元收購加拿大Westcoast Peboleam公司。1994年8月,出售加拿大物業百福軒(總樓面要1.63萬平方米),市值1.6億美元。恆基地產於1992年大量投資大陸房地產,1993年6月止,在大陸供集團發展的地盤共有20個,總樓面積逾185.8萬平方米,分布於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地,其購入成本低於集團總資產10%。1993年下半年,恆基地產再分別購入廣州及北京東城兩幅地皮。李兆基原計劃將這些大陸投資分拆上市,但未能成事,部分原因是恆基中國缺乏3年業績,未符合上市規則,故此,恆基地產轉而發行可換股債券(債券可兌換成日後上市的恆基中國股份),集資4.6億美元。恆基與新鴻基地產、新世界發展聯合投資65億元人民幣,投資武漢江灘填平工程、改造渦輪機廠、重型機廠、重建武漢中山路、武漢飯店;與九龍倉簽意向書計劃投資上海靜安區商品房;又與新鴻基地產、新世界發展等組基金至少1億美元投資武漢國企。
內地改革開放後,李兆基就與胡應湘、馮景禧、鄭裕彤等聯袂投資廣州中國大酒店。其後,更是大舉投資內地,投資額達上百億元。一九九六年元月,北京恆基中心封頂,該項目總投資達三十三億元,建築面積達二十八萬余平方米,坐落於長安街上,成為京華又一美景。李兆基於一九九三年被國務院港澳辦和新華社香港分社聘為港事顧問;一九九五年底又被聘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李兆基有三子兩女。長子李家傑畢業於倫敦大學,現為恆基董事,參與公司發展與管理。
經過多年發展的李兆基,現在已成為香港地產業界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顯要人物。他現在是香港恆基兆業地產及香港中華煤氣公司主席,共計持有59.87%的恆基兆業、2.5%東亞銀行、12%新鴻基公司、10%星洲新達城市發展的股份。此外,李兆基通過恆基兆業地產持有71.8%的恆基發展、29.7%中華煤氣、32.6%油麻地小輪和25%廣州洛溪新城的股份。1996年,恆基兆業地產總市值達123.30億美元,資產總值為679.45億港元,營業額111.71億港元,在香港上市公司排名中位居前列。
李兆基雖只是小學畢業,但卻身懷絕技:用算盤計算快過電腦。他的腦力驚人,恆基一百多地盤,他都記得清清楚楚,哪裡進度如何,哪裡面積多少,隨口可出。李兆基的座右銘是:「先疾後徐,先聲奪人,徐圖良策」。他認為凡成功不可或缺的是培養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准備,有獨到眼光,方能先別人一步。
李兆基談到個人財富問題,說了一句古語:「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始終認為,不擇手段,沒有道義,發達了也沒有用,做人應該要有自己的原則和理想。
既然明知財富如浮雲,那麼為什麼幾十年來還要在商界縱橫馳騁呢?李兆基認為,事業所帶來的成功感,不完全在金錢方面。在他心目中,做地產最重要的是有預測能力和鑒別能力,買地就像買衫一樣,買得便宜穿得久,便說明你眼光好、買得值。大家一齊去買地,誰識貨,誰不識貨,「有料無料」,幾年後便見分曉。總括來說,投資有如一塊試金石,能分辨「高」「低」、明察秋毫,是為最成功的境界。李兆基除了投資眼光快且准外,待人接物也很注重傳統的人情味,決不像有些商人只認錢不認人,幾十年來,他的恆基公司幾乎與香港各大地產公司都合作過,被譽稱為「百搭」地王。
作為地產界的「大哥大」,李兆基在香港政府適應市民要求壓樓價之時,曾帶頭將馬鞍山新港城最新樓盤自貶身價百分之八,為其他地產公司做出一個榜樣。
李兆基雖然幼時讀書不多,但他頗有古文修養,買下、貯存有大批古書。由於他曾捐出大筆基金給牛津大學,牛津贈予他「院士」和「博士」的榮銜。不過,他在社會傳媒方面一向保持低調,不願接受記者采訪,不願在報刊上出頭露面。
李兆基熱心支持社會公益事務,具有培育英才的遠見和胸襟。他屢次出資贊助中、英、港的教育事業,貢獻至巨。其中有三項成績尤其卓著。
其一是於一九七九年捐助英國牛津大學的華頓書院。設立「李兆基獎學金」,
每年保送三至四名香港優秀學生負笈牛津大學,先後已有四十六位修讀不同科系的學生受惠。而李先生亦膺選為該院榮譽院士。
其次,於一九八二年與好友設立「培華教育基金」,並擔任主席,資助中國發展教育和培訓專業人才。
一九九三年被邀出任港事顧問,並成為「廣州市榮譽市民」。
其三,李兆基對中文大學的學術科研發展貢獻尤多,他慷慨解囊資助中大設立三年制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並擔任顧問委員會委員。現任該校聯合書院校董。
近年,他又聯同摯友鄭裕彤博士捐助六百萬美元與中大及耶魯大學,支持香港、華南及台灣地區研究計劃。
他屢次捐款支持國際康復機構、香港公益金及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其家鄉順德縣之醫療。教育和體育事業亦屢獲資助,造福桑梓。
李兆基還斥資10億港元,在港設立一間私營醫院 —— 沙田仁安醫院。事實上,李兆基除了事業成就之外,跟隨過李兆基工作的人都可以證明他的國學根底相當深厚,每年集團年報的主席報告都是由他親自撰寫或修改。李兆基下筆成文,洋洋灑灑,既有內涵,又有文采,經常令他那些有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同事自嘆不如。
⑦ 光大證券的相關新聞
光大證券2月2日晚間公告稱,2月1日,公司全資香港子公司光大證券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及新鴻基有限公司簽訂了一項買賣協議,光證金控將依據其已同意的相關條款及該協議條件,以40.95億港元向新鴻基收購其持有的新鴻基金融集團有限公司70%股份。公司股票將於2月3日復牌。
公告顯示,新鴻基金融集團控股經營新鴻基金融有限公司,業務范圍包括經紀業務(主要含股票及期貨)、財富管理、保證金融資、資產管理、資本市場銷售、資料研究及杠桿式外匯交易等業務。
根據協議,交割日前,新鴻基會將目標公司的11家附屬公司從目前企業架構圖中剝離,擬剝離的11家公司主要是一些目標公司的參股公司、用於控股運作的公司、銀行等與證券業務不相關的公司。11家附屬公司賬面凈資產值現為3.6億港元。
⑧ 體現馮景禧具有什麼能力呢
馮景禧,南海縣龍津鄉藤涌(現禪城區南庄鎮龍津村)人。1923年出生於一個商人家庭。1939年,年僅16歲的馮景禧背井離鄉隻身到香港,當過造船廠學徒、書記和找換店店員。
抗日戰爭勝利後返廣州,經營糧食店和酒樓。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再到香港販運魚苗至台灣。然而不幸的是,販運魚苗使馮景禧多年經營積累的本錢賠光並欠下了一大筆債。馮景禧並沒氣餒,重新回到廣州代人買賣金銀,憑著豐富經驗,逐漸又賺回本錢。這時馮景禧瞄準香港的房地產業,找到好朋友郭德勝和李兆基,招股建立了「永業企業公司」。從購買原沙田酒店開始,他們在房地產業初試身手,逐漸積累起了資金。到1963年,他們新建「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齊心協力,拚命苦幹,實業界稱他們為地產界的「三劍客」。短短三年時間,新鴻基的資產由500萬元躍升至3億元。馮景禧、郭德勝、李兆基因此也博得地產界「三劍客」美名。發了大財的馮景禧,獲得了一個「商界奇人」的雅號。
新鴻基的事業一日千里,到1972年,公司售出的房產總價值達到5億多港元,幾乎是當初「三劍客」投資的20倍。1969年11月,正當香港房地產業處於供不應求的大好局面,新鴻基企業公司的房地產生意一派興盛之際,馮景禧卻出人意料地賣掉了他的大部分股份,正式建立了他個人的「新鴻基證券投資公司」,並全身心地投入自己鍾愛的事業。
他在經營證券業務時運用「漁翁撒網」法,社會上千千萬萬中、小資產擁有者,從管理職員、產業工人到計程車司機、女傭人,都成了新鴻基證券公司的常客;不管買賣的金額多少,馮景禧都是一視同仁,服務態度熱情而誠懇,盡可能為他們提供方便。馮景禧認准了一條,那就是廣大勞動階層和中、小資產者畢竟是社會組織的基石,大量散戶、小戶的聚合,就足以匯合成一條沖決一切障礙的巨大洪流。果然,新鴻基證券公司的業務金額飛速增長,很快成為香港股票市場上的一股舉足輕重的力量,足以左右香港股票價格的變動!馮景禧因此成了證券交易市場中的「大哥大」,被人譽為「證券交易大王」「股壇教父」。
馮景禧早就意識到了信息的重要,他本人對香港和國外股票市場的行情了如指掌,有「活字典」的美稱。他非常注重積累、儲存市場信息,新鴻基某大廈四十幾層的辦公室內,裝備有最先進的電子計算機網路和現代化的通信設備,為一般散戶及不諳英文的港人提供免費服務。並先後出版了多種股市指南,如《投資分析》《香港上市股票基本資料》等,充分滿足了客戶對資訊的需求。他的部下必須每天三次向他提供世界各主要市場的最新信息。由於掌握市場信息敏捷准確,他對外匯、黃金、股票、期貨等價格的變動都能做出可信度較高的預測。這也是他在證券交易中從不失手的一個重要原因。
⑨ 港股可以通過哪些證券公司購買
需要有港股許可權的券商,比如:老虎證券、華盛證券、天風國際、東方證券、橫華國際等都是可以開通港股交易的。
⑩ 如何同舟共濟創雙贏
香港房地產業的三劍客——郭得勝、馮景禧、李兆基,在未涉足地產前,只是香港默默無聞的小商人,三人義結金蘭,合股投資,終有所成後又分道揚鑣,各執己業,成為香港商界的有名人物。
1958年,香港經濟進入起飛階段,房地產逐漸熱起來。原先一些沒有多少名氣的華商,如霍英東、廖寶珊等人涉足房地產,生意愈做愈大,成為財大氣粗的新貴。
一天,郭得勝把至友馮景禧、李兆基邀到一起,商議躋身地產界。地產是動輒需投入巨額資金的生意,三人都還是小富,惟有合股才能啟動。於是,三劍客和另外5名股東合資創立了永業有限公司。他們第一宗業務就是買入沙田酒店,然後以此為基點穩扎穩打。幾年下來,永業沒有出現奇跡,卻也一步一個腳印,從未有過什麼失誤。1963年,三劍客從永業退出,重新注冊了一家公司,叫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
在三劍客中,郭得勝穩健持重,馮景禧勇猛果敢,李兆基敏捷精明。郭得勝年高望重,擔任公司董事會主席。公司注冊資本是500萬港元,實收資本300萬港元,每人投資100萬港元。這些錢拿到今天,只夠一人買一個新界的住宅單位,若從事地產生意,定會叫人笑掉大牙。自然,那時的所值非今所比,不過要想在地產界大展拳腳,仍是捉襟見肘。他們取勝的法寶是齊心協力。
公司寫字間,設在士丹利街16號3樓,職員不到10人。職員是來混碗飯吃,對這間小字型大小公司並沒有多大奢望。不久,職員發現,三個老闆,是清一色拚命三郎,每天都要工作十多個小時,甚至通宵達旦。從1965年至1972年,新鴻基樓宇營業額高達5.65億港元,一家實收資本300萬港元的小地產公司有這樣的業績,令人刮目相看。
進入20世紀70年代,新鴻基已是家業績不俗的中型地產公司,人們看好新鴻基,三劍客必定會有大的作為。但是這時傳出了三劍客分道揚鑣的消息。
1970年初,馮景禧退出新鴻基的經營,成立了新鴻基證券公司。當時正值股市大旺之際,證券公司如雨後春筍,競爭非常激烈。股市無常,證券公司出頭快,衰亡也快。新鴻基證券,一直執同業牛耳,1980年純利為2.122億港元,負責買賣全港總股票交投的1/3。
1970年,馮景禧還組建了新鴻基財務公司,開展匯兌、存放款等多項業務。經過十餘年發展,馮景禧申請到銀行牌照,將財務公司改為銀行。1982年3月29日,香港數家大報頭版刊登一條要聞:「新鴻基財務公司今日正式成為新鴻基銀行。」頭版刊有新鴻基銀行有限公司主席馮景禧的大幅照片,照片右側是馮景禧簽名的廣告文字:「自1970年新鴻基財務有限公司成立以來,我們不斷成長……截止去年底,新鴻基財務的客戶存款總額超過31億港元,總資產達42億港元以上。這些數字,為新鴻基銀行奠下了穩固的基礎……」1979年,馮景禧又成立了新鴻基保險公司。
證券、銀行、保險,馮景禧實現了他的金融王國的夢想。此外,馮氏集團還控制有中國企業有限公司、新鴻基億利商品公司、新景豐發展公司等。
三劍客分手,郭得勝正逢花甲之年,他一人獨挑新鴻基地產的大梁。郭得勝在三人集團時,就採用「人棄我取,人取我棄」的方針。1967年,香港發動暴動,地價大跌,郭氏逆市而上,趁低價購入大量地皮。次年地產復甦,地價飆升,新鴻基擁有的地皮價值翻了近十倍。
1973年、1979年股市地產高峰期,郭得勝趁高拋出股票地皮套現。不久,股市崩潰,地產遭殃,股票地皮跌至谷底,郭得勝又趁低吸納。六七十年代,炒樓花炒得滿城瘋狂,是非不斷,不少地產公司見樓花走俏,脫手後便「爛尾」,故市民對「炒期樓」持有戒心。郭氏知悉這一情況,即改弦更張,將新鴻基地產由地產發展(興建樓宇出售)擴展至地產投資(興建樓宇出租)以及酒店投資(興建酒店經營)。
據港刊綜合統計,進入20世紀80年代,新鴻基地產已經是十大上市公司之一。1972年上市時,注冊資本才3億港元,可18年後的1990年,市值已經超過220億港元,增長了70倍。再從純利收入來看,1974年至1990年的16年間,增長了41倍,盈利已經達到24.64億港元,平均每年的增長超過26%。這個比例,比鄭裕彤新世界的18%,胡應湘與陳曾熙恆隆的24%,李兆基恆基地產的259/6還要高,僅次於李嘉誠長江實業的29%。
1972年三劍客分家,李兆基獲5000萬港元的地盤、物業。這年底,他與胡寶星合夥組建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胡寶星任董事局的主席,李兆基為副。時值香港股市熱得發昏的時節,胡、李兩人趁熱將永泰上市。上市不久,李兆基趁股民頭腦發熱之際,大量拋出永泰股套現。不久,股市崩潰,李氏又趁低吸納。一拋一吸,斬獲匪淺。
李兆基不甘心永泰的副職,於1975年成立恆基兆業有限公司,李氏自任主席兼總裁,股本1.5億港元,地盤20個,還是個未上市的私人公司。股災之後,公司上市不像原來那樣便捷,需耗費相當的時間、人力、物力,公司不上市,就無集資之便,難以借錢生錢。李兆基決定走次捷徑——借殼上市。
恆基兆業以一些物業換取永泰1900萬新股,成為永泰最大的股東。他順理成章成為永泰主席,胡寶星改任董事,大權旁落。1981年6月,李兆基抓住股市牛市和地產旺年的有利時機,趁勢將恆基兆業上市,集資10億港元。1988年8月,恆基兆業全面收購永泰建業,合組為恆基兆業發展有限公司。李兆基借殼上市,成為股市收購戰中的成功典範。
三劍客最初都是各自為陣,在商界默默無聞,後來他們桃園結義,共同進軍地產業,取得了輝煌成功。接著,他們又分飛而去,各奔前途,取得驚人的成績。對於他們三人的分手,有許多人不能理解,議論紛紛:「人可患難,卻不可共享富貴」,「家業大了,盈利多了,即使是親兄弟,也分不平」,「什麼桃園三結義,現在幹得紅紅火火,卻鬧分裂。如同古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對此,馮景禧在1976年的一次記者采訪中說道:「集團已具規模,大家職務開始分工,我負責財務及投資方面的業務;而另外兩位則負責地產發展……我們發現倘若業務過於集中,大家實難相互兼顧……因此決定證券與地產分手,各謀發展,但精神上仍為一家,休戚與共……」可見,分飛不必是勞燕,三劍客雖然分家了,但他們在事業中仍然是互相通氣,互相幫助,而且都各得其所,成就了自己所擅長方面的事業。從本質上講,他們是汲取和發揚了經營事業上的雙贏精神。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感悟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