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2012年外匯占款

2012年外匯占款

發布時間:2022-12-31 03:04:00

外匯占款減少了,為什麼要「降准」

轉自知乎
外匯占款數據過去一直是央行決定「降准」與否的重要參考標准,央行最近一次降準是在2016年3月1日,那個時候的2月份,外匯占款比1月份減少2278億。隨後央行自2016年3月1日起,宣布降准0.5個百分點。
所謂外匯占款指的是央行為購買外匯(主要是美元)而佔用的錢。在我國的結售匯制度下,外貿企業在外海賺取的外匯需要兌換成人民幣,央行間接從這些企業購買外匯而支付出去的人民幣就是外匯占款(當然外匯占款還包括其他,但主要是來自企業)。
如此一來,央行獲得了企業的外匯,外貿企業擁有了央行「印出」的人民幣。我們假定為100億人民幣,由於這筆錢金額並不小,企業不可能以現金方式持有,絕大多數都會以活期或定期的方式存在X銀行的存款賬戶里。
這時候100億成了X銀行的存款,當然X銀行也不傻,自己不是活雷鋒,他不可能平白無故地給你保管錢,而且還支付你利息,X銀行會把這些錢拿去放貸,對它來說放貸的錢肯定是越多越好。但是央行現有規定,每存款100塊最少需要有16.50塊存到央行的賬戶里,其餘的83.5塊才能拿去放貸,在這當中,16.50塊就是存款准備金,16.50÷100=16.5%就是存款准備金率。
我們假定X銀行拿去放貸的83.5億全部給了A企業,我們再假定這部分錢又全部打到A企業在Y銀行的活期存款賬戶里(按現有規定大部分錢是不能取出來的),成為了Y銀行的存款,然後Y銀行重復X銀行的操作,在83.5億中拿出16.5%的錢放到央行賬戶後,其餘的69.75億再次拿去放貸……。緊接著K銀行、W銀行、Z銀行……又再一次重復X、Y銀行的操作!
最終100億人民幣通過銀行體系最多可以創造出的錢M2(可以理解為市場上所有的錢)是:
M2=100億×(100÷16.5)=606億
即原始的100億是基礎貨幣,派生出來的606億是廣義貨幣M2(現金+所有存款)。
解釋了那麼多,現在我們來解讀上面那個新聞:
1、「6月份央行的外匯占款余額是21.5萬億人民幣」也就是說央行通過外匯占款放出的基礎貨幣是21.5萬億,21.5萬億通過銀行體系最多派生出來的M2是:
M2=基礎貨幣×(100÷存款准備金率)=21.5萬億×(100÷16.5)=130萬億
2、「6月份外匯占款減少343億」,即基礎貨幣少了343億,派生出來的M2少了:
M2減少量=343億×(100÷16.5)=2078億
3、「外匯占款連續20個月下降」,也就是說通過外匯占款創造的基礎貨幣已經連續20個月降低,通過「M2=基礎貨幣×(100÷存款准備金率)」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知道,如果存款准備金率不變的情況下,外匯占款(基礎貨幣)減少將會導致M2降低,為了保持M2今年12%的速度增長(今年政府定下的目標),那麼有什麼辦法?
央行可以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導致(100÷存款准備金率)變大,最終避免了因為外匯占款減少導致的M2降低。
2001年以後,受益於中國加入WTO,中國進出口貿易快速發展,外貿企業從海外賺取了巨額利潤,外匯占款快速增加,從2001年初的1.44萬億增加到2014年末的27.1萬億,導致基礎貨幣隨之快速增加。央行為了防止M2過高導致的流動性泛濫,不得不提高存款准備率,促使(100÷存款准備金率)變小,平衡M2。
於是央行的存款准備金率也由2007年的9.00%升高到了2015年的20.5%(而歐洲央行只有2%左右),那麼我們可以反過來說,以前外匯占款增加了導致存款准備金率上調,而現在外匯占款減少了是不是該「降准」呢?
對於這個問題,觀點如下:
1、現在不同於以前,國際層面上,2017年全球寬松的貨幣政策幾乎要見頂,美國從2015年到現在已經加息了4次,日本、歐洲也在醞釀退出寬松貨幣政策。中國為了防止錢流出,也開始收緊貨幣。而在國內「降准」一直被視為寬松貨幣的重要象徵,如「降准」將會和目前總基調相違背,可行性不大。
2、按照監管層最新的定調,貨幣政策2016年底被定為「中性」,最新的表態定為「穩健」。所謂「穩健」最根本的是要控制M2的增長速度,未來M2具體的增長速度是多少,我們不知道。但是根據近期的信息,M2同比增速已經由原來的兩位數(2009年接近30%),降低為最近2個月的個位數(6月份是9.4%)。
也就是說在M2同比降低的情況下,並不需要下調「M2=基礎貨幣×(100÷存款准備金率)」公式中的「存款准備金率」以對沖基礎貨幣(外匯占款)下降而導致的M2增速不足。
3、央行「印鈔」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外匯占款,二是通過購買債券投放資金,從而達到「印鈔」的目的。也就是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外匯占款減少了,央行還可以通過購買債券放出錢呢!

② 外匯占款余額環比下降是什麼意思

首先,先搞清楚外匯占款:外幣進來後因為不流通,需換為人民幣才能使用,比如1美元換為7塊人民幣,這7塊錢就是外匯占款。在不考慮匯率變化的因素下,當外匯占款下降,意味著市場上的錢減少,會產生銀根緊縮---大白話說,錢不夠用了。
中國人民銀行(央行)12月14日更新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顯示,央行口徑外匯占款11月環比下降3826.76億元,降至22.26萬億元。

這是央行口徑外匯占款連續第13個月下滑,並創下2016年1月來最大降幅。去年年末今年年初,外匯占款曾出現一波大幅下降,今年1月央行口徑下降6445億元,創歷史第二大降幅,僅次於去年12月下降7082億元。

外匯占款是指央行因收購美元等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於人民幣還不是自由兌換貨幣,外貿企業和居民等獲得外匯後,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流通使用。過去受強制結匯制度和熱錢流入影響,中國外匯占款不斷增加。隨著美元走強和外匯管理局實施意願結匯後,外匯占款開始逐漸下降。

在此前很多年,不斷增加的外匯占款均被視作央行的貨幣投放工具,而在外匯占款大幅縮水後,央行可能需要通過降准等其他手段投放流動性來補充。

外匯占款的這一降幅,與11月外匯儲備的降幅基本一致。

今年11月外匯儲備下降690.57億美元,這一降幅為今年1月以來新高。3.0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規模,降至2011年3月以來的5年半新低。

受市場對美聯儲加息預期增強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美元指數單邊走強,非美元貨幣承壓貶值,人民幣兌美元雙邊匯率有所貶值,市場上「資本外流」的擔憂不絕於耳。

備受關注的美聯儲將在北京時間12月15日凌晨3點公布議息結果,市場普遍認為,美聯儲將加息25個基點。

而在美聯儲議息結果出爐之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在岸市場雙雙走低。

12月14日,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16時30分收盤價報6.9049,較前一交易日下跌34個基點,最低貶值至6.9084。

早間,更多反映央行意志的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調貶94個基點,報6.9028。

而在離岸市場上,人民幣在表現「淡定」。

在一度貶值至6.9284後,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收復部分失地,回到6.91關口下方。

外匯占款的下降給中國貨幣政策自主性打開了空間。外匯占款減少的最直接原因是金融市場持續震盪下,資金避險動機增強,全球投資風險偏好下降,海外資金開始撤出新興市場,這使我國曾經持續大規模流入壓力得到緩解。多年來,外匯儲備迅速增長導致外匯占款激增已經嚴重改變了我國貨幣供應結構,面對持續快速增長的外匯儲備,貨幣當局不斷地使用貨幣沖銷工具,影響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③ 為什麼外匯占款超過了基礎貨幣發行量

一般情況下,只有當中央銀行收購外匯形成外匯占款時,才成為基礎貨幣投放增加的動力。我國境內的基礎貨幣在近年主要由外匯占款所組成。那麼為什麼有時外匯占款卻多於我國的基礎貨幣的總和呢?這似乎是十分矛盾的。這是由於基礎貨幣從不同的渠道流出國門所造成。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一些外匯占款。而這些外匯占款形成的基礎貨幣不論是否已經流出國門,它已經被計算在外匯占款里了,就是各商業銀行,人民銀行在多年累積收購外匯及結匯運作時已經計算在外匯占款里了。即:

外匯占款 =(外匯儲備)X(結匯時匯率)

而國內基礎貨幣總量卻沒有包括流向國外的外匯占款。因此就出現了:

外匯占款 > 國內基礎貨幣總量 的情形。而這也必然導致有的年度:

外匯儲備增發的廣義貨幣余額 > 中國M2餘額

從而我們也意識到央行或許多印了一些基礎貨幣,但央行也確實試圖把多印的基礎貨幣推出國外,而且已經基本達到目的。因此,這一成功之處就表現在:

外匯占款 ≈ 國內基礎貨幣總量 (近似等於)

這導致了一些新結論的出現:

結論1:

如果用<=>表示符號任一端可以大於或等於另一端的話,就有:

我國M2餘額 <=> 外匯儲備增發的廣義貨幣余額 (M)

註:(M)式也可以表示為:

我國M2餘額 <=> 外匯占款產生的M2餘額 (M)

附註:央行印出的基礎貨幣當然包括已流入到海外的基礎貨幣。因此央行就可能把過多的基礎貨幣(多印的)趕到國外,也把少許的外匯占款導致的結匯後又回籠的基礎貨幣趕出國門。(因此,使國內基礎貨幣變少,直接導致國內M2餘額的縮水)。但數年來逐漸流入的外匯儲備增發的所有(注意:所有,也包括被趕出國門的)基礎貨幣卻全部計算在外匯占款里了。又考慮到熱錢突然劇增導致基礎貨幣劇增等因素。因此,就有出現(M)式的情形。具體例子可見本文最後的例注。

結論2: 外匯占款促成了中國的一切!

從最後附加的例子也可以看到外匯占款對M2的余額的貢獻。並由上述分析,外匯占款產生的廣義貨幣余額甚至高於中國M2餘額。因此,是外匯占款幾乎(如果不是全部的話)派生了中國M2餘額。是外匯占款拉動了中國經濟並創造了中國經濟奇跡,是外匯占款促成了中國的通貨膨脹。是外匯占款改變了中國的一切·。一切的一切,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是它 —— 外匯占款產生和創造的!

附註:兩個例證:(2013年末及2014年3月末的例子)

例1:對(M)式2013年末的一個例子:(下面兩例數據來自央行公布的數據}

2013年末,基礎貨幣余額為27.1萬億元,而2013年末,外匯占款余額為26.4萬億元。

2013年末貨幣乘數為4.08,因此2013年末:

外匯占款產生的廣義貨幣余項為:26.4萬億元X4.08=107.712萬億元

2013年末,M2餘額110.65萬億元。因此2013年末:

我國M2餘額(110萬億元) ≥ 外匯儲備增發的廣義貨幣余額(107萬億元)

即此時(M)式的<=> 成為 ≥ 。

下面則是式(M)式右端大於左端。

例2:對(M)式2014年3月末的例子:

2014年3月末我國貨幣乘數為4.22倍。2014年3月末的外匯占款293851.92億元。因此:

2014年3月末中國廣義貨幣(M2)余額116.07萬億元

而外匯占款產生的廣義貨幣余項為:29.38萬億元X4.22=123.98萬億元 即:

我國M2餘額(116萬億元) ≤ 外匯儲備增發的廣義貨幣余額(124萬億元)

與2013年末不同的是,即出現(M)式右端大於左端情形。但數值都不是相差太多。

註:2014年第一季估計是人民幣貶值導致的熱錢湧入使外匯占款激增。

④ 如何理解央行資產負債表變化

2002年之後,央行的擴表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2014年之前,外匯占款是央行擴表的主要方式。年5月,央行外匯占款余額達到峰值27.30萬億,較之2002年初增加了25.50萬億,與此同時,央行資產規模增加了28.37萬億。

第二階段:2014年之後,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成為央行擴張資產負債表的主要途徑。2014年之後,隨著外匯占款的下降,央行主要通過MLF、PSL、OMO等工具擴張資產負債表。截至2017年4月底,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資產由2014年5月的1.39萬億增加至8.46萬億,累計增加7.07萬億,外匯占款下降5.72萬億,凈增加1.35萬億。同期,央行資產規模增加1.23萬億。

圖2:央行資產負債表的擴張路徑

同樣,央行的「縮表」也是通過減少資產的方式來實現。

2015年外匯占款減少2.2萬億,同期央行資產規模減少2萬億;2017年2、3月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和MLF共計凈回籠9185億,對存款類公司債權減少1.06萬億,同期央行資產規模減少1.1萬億。2015年的「縮表」主要是外匯占款減少導致的央行資產規模被動減少,而2017年2、3月系央行主動減少投放,造成的資產規模減少。

由此可知,外匯占款、購入國債、增加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OMO、MLF、PSL、再貸款等)是央行擴張資產負債表的主要方式。在這三種方式中,購入國債和增加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央行具有絕對的主動權,而外匯占款的主動權較差。

在目前外匯占款較為穩定的背景下,央行的擴表與縮表只與其貨幣政策選擇有關。換言之,資產負債表的擴張與收縮只取決於央行OMO、MLF、PSL等政策工具的使用情況。

⑤ 商業銀行為什麼要購買外匯

第一,恕我直言,你的問題本身就缺乏常識~購買外匯本身就是一種正常業務,比如你去日本tokyo熱去逛一圈,你拿RMB人家理你嗎?必須兌換成日元,也就是購入美元,再用美元購入日元(美元是國際結算貨幣);第二、你想問的應該是為什麼銀行外匯購買額近兩年逐漸降低。因為,近兩年的全球經濟主要圍繞通脹和歐債危機展開,通脹主要是美國印鈔機製造了多餘的美元,(為了刺激07年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不振),07年國內也印了很多RMB,傳說的拉動內需。於是,一輪全球通脹的經濟形勢展開了,為了抵禦通脹,就要節制RMB的流通(常識),於是去年央行一次次加息,一次次上調准備金基點。於是,銀行沒錢放貸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出現溫州跑路潮,到了今年,通脹基本抑制,於是就要釋放RMB。 那麼,怎麼釋放RMB?下調准備金基點,減少外匯購買量就相當於增加了人民幣購買量,這樣國內的RMB自然就多了。但是,國家政策壓制房價,所以這部分釋放的RMB估計不會被拿去炒房,國家的意思很明確,就是要為中小企業融資,股市也會有一個良好的心理支撐,可能不暴漲,但是跌不下去了。 建議你多關心國際新聞才能更好的把握國內經濟動向~打了這么多字~就選個答案吧

⑥ 中國影子銀行生存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影子銀行的含義及產生背景
綜合2007年以來的各項研究,國外對影子銀行的定義可以歸結為:在傳統商業銀行體系之外,從事資產證券化活動,進行期限、信用或流動性轉化的金融中介機構,它們不受巴塞爾III或同等程度監管,也得不到央行的流動性支持或公共部門的信貸擔保。這些金融機構可以包括投資銀行、結構性投資載體、資產支持商業票據、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公司、財務公司等等。傳統渠道(商業銀行、評級機構等)為影子銀行提供的一切支持,也屬於影子銀行活動。
過去數年時間里,中國商業銀行主動地將資產和負債從表內轉移到表外以規避監管約束,本文認為,這一由商業銀行主導的表外融資業務,構成中國影子銀行的主體。在這一過程中,其他金融機構多是通過向商業銀行提供通道等方式,廣泛地參與到影子銀行的發展中。從這一層面來說,中國影子銀行業務究其實質,是商業銀行的影子業務,在具體實踐中表現為商業銀行通過信貸類理財產品實現資產負債表外化。
中國主要口徑的貨幣信用總量指標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例如觀察M2同比增速,2011、2012年分別為13.6%、13.8%,較2000-2010年平均增速17.8%、2000-2008年平均增速16.5%顯著地低。再比如觀察社會融資規模指標,計算顯示,2011、2012年社會融資規模余額同比增長18.5%、19%,低於2002-2010年平均增速21%,略低於
2002-2008年平均增速19.3%。計算社會融資規模和外匯占款總和的余額同比增速,2011、2012年分別為17%、15%,低於2002-2010年均值23%、2002-2008年均值22%,為近十年來的最低水平,下降幅度顯著。
盡管在過去兩年,經濟急速下滑確實可能使得貨幣信用的需求有所下降,然而貨幣信用供應的收縮,可能是更為基本的原因。識別這一點,關鍵的證據是,在貨幣信用供應增速下降的同時,各個市場利率中樞水平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抬升。
國債市場上,2012年在經濟減速和貨幣緊縮結束背景下,各期限國債收益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然而非常顯著的是,此輪國債收益率下降的底部水平比其他時期(例如2002、2005和2009年)顯著地高,1年期國債收益率的表現尤為突出。
在信貸市場上,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顯示出與國債市場相似的結果。盡管直接融資規模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重要,但目前在實體經濟融資總量當中,通過信貸市場實現的資金融通佔比,仍然超過50%,因此,信貸市場利率水平,依然是全社會資金松緊情況的一個很好的衡量;另外,2003年到2004年底的時間里,貸款利率上浮限制越來越少,最終在2004年以後實現自由上浮,這使得銀行體系信貸利率指標能夠比較真實地衡量信貸市場資金供求狀況。2011、2012年,貸款加權利率年均水平分別為7.6%、7.1%,下行十分有限,與過去十年的歷史情況相比明顯地偏高。
觀察其他類型利率指標,比如6個月SHIBOR、6個月票據直貼價格等,大體指向了相同的結果。各市場利率中樞的抬升暗示,貨幣信用總量的下降,主要受到了供應收縮的影響。
貨幣信用供應收縮的原因是什麼?過去兩三年時間里,從總量層面來看,中國貨幣信用供應領域發生了兩個影響深遠的變化,這兩種變化同時發生,使得金融體系貨幣供應能力受到了系統性的抑制,並構成了影子銀行業務興起的宏觀背景。
首先,基礎貨幣供應的變化。在《中國人民銀行法》頒布以後非常長的時間里,中國基礎貨幣供應幾乎唯一的渠道,就是外匯占款的高速投放。然而,自2010年以來,這一局面發生了系統性變化,外匯占款增速較大幅度下滑,2012年更是下降至2%,顯著地低於名義GDP增速。在沒有其他渠道供應基礎貨幣、貨幣乘數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外匯占款增速的下降必然使得貨幣信用的供應無法滿足經濟對其合理的需求。
其次,商業銀行信用創造能力的變化。此前幾年貸款規模的高速擴張,使得商業銀行存貸比接近監管法規要求的上限,這在股份制及中小銀行領域表現得尤其突出。進一步考慮到比較高的存款准備金率限制和監管當局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商業銀行通過提高貸款傾向(貸款占總資產比例)來提升貨幣乘數的能力受到了比較嚴重的制約。簡單地,可以合並貸款和法定準備金,計算其占商業銀行存款的比例。近兩年,這一比例已經上升至85%附近,為過去十年來的最高水平。
在基礎貨幣供應放緩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本可以通過提升貸款傾向調節貨幣信用供應;然而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基礎貨幣供應的放緩與商業銀行信用創造能力受約束同時發生,最終使得金融體系的貨幣信用供應能力受到系統性抑制。
影子銀行的發展與規模評估
在信用供應受抑制、對信用需求仍然比較旺盛的情況下,商業銀行通過主動發展表外融資體系,以規避存貸比、資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備金等監管約束,從而提升其貸款傾向。近年來以理財產品為代表的表外融資業務規模迅速膨脹。
名義上,多數理財產品投資風險由客戶自擔,但實際上,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大多數風險,特別是其中的系統性風險,最終都要回到商業銀行表內。在此意義上,影子銀行業務也許會成為未來金融風險的策源地。
在中國的金融體系中,與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相比,商業銀行擁有無可比擬的龐大的客戶基礎,這使得股票、債券、信託、保險等非銀行類金融機構的產品,在許多時候需要借用商業銀行的渠道和網路來銷售。因此,在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外,以理財產品為形式,促成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完成融資過程,實現商業銀行的渠道價值,本來是順理成章和十分自然的。
這一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帶來中間業務收入)的快速發展,也已經有比較長的時間了。本文所試圖強調的是,由於前面討論的宏觀經濟背景,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為了規避監管約束並提升信用供應能力,商業銀行開始主動地把越來越多的資產和負債轉移到表外。這一過程已經脫離了商業銀行對渠道價值的追求,成為本文所討論的「影子銀行」的主要內容。
一個值得考慮的角度,是觀察保本型理財產品收益率與同期限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的差值。2004年以來理財產品市場逐步發展,但到2010年之前,銀行體系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仍然較少,其中保本型理財產品與同期限存款利率之差大約穩定在70個基點附近波動;而2010年以後,理財產品數量迅速膨脹,同時利差擴大到110個基點以上,並在2011年和2012年繼續爬升。
從商業銀行的角度看問題,理財產品形成了對定期存款的替代,但成本更高,為什麼商業銀行願意這一替代過程發生?關鍵原因在於理財產品節約了商業銀行的資本消耗。
在均衡條件下,定期存款在表內對商業銀行形成的凈利益(利差收入扣除撥備和資本成本)與理財產品在表外形成的凈利益(中介業務凈收入)應該是相同的。因此,前述利差與商業銀行的資本成本密切相關,利差在2010年以來的顯著上升可以大體解讀為商業銀行資本成本的增長,其中主要的原因顯然是貸存比、資本充足率的約束以及准備金率形成的限制。這也從另外一個層面說明,過去幾年貨幣信用供應能力受限,加速了影子銀行業務的興起。
央行統計和發布的社會融資規模指標,是對傳統貨幣信貸統計的一個有益補充,以此為基礎,可以對影子銀行規模作一個粗略的估算。在社會融資規模結構中,商業銀行發展的影子銀行產品通過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和企業債券等渠道,進入實體經濟部門的負債或權益方,因此,對四類業務中直接融資業務和表外融資業務佔比的假設不同,影響著對影子銀行規模的測算。
假設1:假定四類融資業務中直接融資業務佔比為0,假定2002年底四類融資業務規模為0。可以計算,2012年底四類融資業務規模為21.9萬億元人民幣。顯然,21.9萬億是對影子銀行規模的偏高的估計。
假設2:假定2005年以前、2005年以及2009年,四類融資業務中影子銀行業務佔比為0。設定2005年以前為0,主要考慮其發展尚不成熟,2005年以前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比較小。另外,按照本文的理解,在實體經
濟流動性寬松時期,商業銀行表內信貸的投放相當通暢,發展表外業務的動力並不強。從各市場利率情況來看,2005、2009年,實體經濟資金成本較低,流動性比較寬松。如此計算的2005年和2009年四類融資占本外幣融資的比例,完全代表著四類業務中直接融資業務的佔比,再假定這一佔比自2005年以來勻速提升,這便可以剔除歷年四類業務中直接融資業務的數額,留下影子銀行業務規模。這一假設背景下,2012年底影子銀行規模為7.1萬億。我們懷疑,這一估算對直接融資業務的發展過於樂觀,從而低估了銀子銀行的規模。
假設3:設定2005年以前、2005年影子銀行規模為0;2009年四類業務中,直接融資比例與影子銀行業務比例為1∶1;另外,由於2009年以後,商業銀行越來越多地參與到表外融資的競爭中,在其擠壓下,其他非銀行機構自發開展的直接融資業務佔比難以顯著提升,轉而通過向商業銀行提供通道等服務從中獲益,因此假定,2009年以後,四類業務中直接融資比例恆定不變,四類業務規模占本外幣貸款規模比例的擴張,完全來源於商業銀行推動的影子銀行業務的擴容。在此假定下,2012年底影子銀行的規模為10.8萬億,這可能比假設1與假設2更為接近影子銀行的真實規模數據。
企業部門資產負債表期限失配及其風險
影子銀行體系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彌補了貨幣信用供求的裂口,也引起各方對其蘊含風險的擔憂。首先從企業資產負債表角度考慮問題,可以用企業短期貸款和短期信用債的供應來衡量企業部門短期資金融入,用企業活期存款來衡量企業部門短期資金融出。2011年之前,企業部門短期資金融入增速系統性地低於融出增速,2011年之後,這一關系出現反轉,短端資金融入增速超越了融出增速,迄今已維持了兩年多的時間。
更直觀地,可以對數據進一步加工,計算企業部門短期資金的凈融入,考察其同名義GDP之比的變動。正常情況下,企業部門從銀行獲得大量的長期貸款,這些長期資金一部分用於固定資產投資,另一部分則用於滿足企業的支付需求從而表現為活期存款的增長,這意味著,企業部門是長端資金的凈融入方,是短端資金的凈融出方。計算結果也顯示,在絕大多數年份,企業部門全年短期資金凈融入額是負值,而2011年以來,企業部門開始呈現短端資金的凈融入。
實際上,考慮到銀行理財產品為企業部門提供的大量短期資金融入並沒有在計算中表現出來,真實的企業短期資金凈融入規模可能要更為龐大。企業部門從短端資金凈融出方變為凈融入方的原因是什麼呢?
通常來說,一段時間里企業部門快速增長的短期資金凈融入,有三個可供配置的方向:應收賬款的增長、存貨的累積、以及在建工程量的擴張。
1990年代中後期,企業部門也曾出現過短期資金的大量凈融入。當時這一狀況的出現,可能主要源於三角債規模的擴張,企業之間相互拖欠貨款,迫使它們大量融入短期資金來維持日常經營。此輪經濟下滑的過程中,三角債大規模增加的可能性無疑很難排除,但從工業企業效益統計數據來看,應收賬款並沒有出現比較明顯的增長,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為9.0%,較2011年僅上升0.6個百分點。上市公司層面數據顯示的情況是類似的。
一般來說,企業存貨調整周期大約為2-3個季度,很難超過1年的時間,因此,可以合理地認為,存貨變動不太可能是企業大量短期資金凈融入的主要去向。計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存貨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2012年為3.3%,較2011年的3.4%小幅回落了0.1個百分點,反映工業企業實際上出現了去存貨行為。
因此,對於企業部門的短端資金凈融入,本文傾向於接受的解釋,是近幾年來企業部門運用大量的短期借款來支持在建工程,或者說,在資金運用層面,企業短貸長用,正在積累明顯的期限失配。
實際上從不同期限資金價格波動層面,也能夠發現短端資金需求的異常。觀察國債市場,本輪期限利差的底部水平,要比過去(2005、2009年等)更低,特別是在2011年下半年,收益率曲線異常平坦、近乎出現倒掛;而在貨幣緊縮結束、經濟企穩恢復的背景下,期限利差的恢復比歷史上其他時期要慢得多。在企業資產負債表期限失配的背景下,企業的短貸長用意味著短期資金價格的標桿是投資的長期回報,大量的資金需求轉向短期市場自然推升了短期資金的價格,並使得期限利差收窄。此外,資金運用期限嚴重失配的企業,其信用風險更高,可能也對收益率曲線平坦化有貢獻。
企業部門資產負債表期限失配是怎樣產生的?2009年短端資金供應寬松、短端利率很低,這可能很大程度上促發了企業部門資產負債表期限失配,通過短貸長用,企業部門降低了融資成本。然而在隨後幾年時間里,企業部門資產負債表的期限失配並沒有解決,相反可能變得更為嚴重,並與加速興起的影子銀行業務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造成這一後果的原因,可能來源於以下方面:一是由於風險監管、行業調控和貨幣緊縮等原因,商業銀行傳統業務對地方政府基建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房地產按揭等領域的長期資金供應受到抑制,引發融資平台企業和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長期資金需求轉向影子銀行體系;二是大量中小企業因無法提供合適的抵押品,其長期資金需求轉向影子銀行體系,而利率市場化以及直接融資方式的競爭,也迫使商業銀行較以前更加關注中小企業融資。
從產品統計來看,銀行理財產品期限大多在6個月以內,這意味著,影子銀行業務在彌補實體經濟貨幣信用供求裂口的同時,加劇了企業部門資產負債表的期限失配。
企業和影子銀行資金運用層面的期限失配,蘊含什麼樣的經濟和金融層面的風險?
我們首先可以留意一下歷史上美國儲貸協會的經驗。儲貸協會的模式是通過吸引低成本短期資金用於支持長期住房按揭貸款。由於短期資金通常更便宜,在1960年代之前這一經營模式為行業帶來了合理的回報。而在1970年代隨著美國通貨膨脹的高企、利率水平的上升,儲貸協會的資金成本迅速攀升,然而其大部分資產的回報水平卻在更早一些時候被鎖定,這給行業帶來了致命的打擊。

⑦ 外匯占款的影響

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依賴於適宜的政策中介目標和有效的政策工具與傳導機制。當外匯占款達到一定規模時,現有的貨幣政策體系就可能出現一些問題:
1. 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1994年以前,外匯占款需要投放一部分人民幣資金,但這一部分資金在總量和增量中所佔比重較低,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主要是控制國內信貸,即信貸規模。1994年以來,外匯占款所投放的人民幣資金在總量和增量中所佔比重大幅度提高,如果仍然採取信貸規模控制的辦法,換句話說,繼續維持現有的信貸規模,結果必然是貨幣供應的增長突破控制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信貸規模管理方式失靈,取而代之的是控制貨幣供應量。1996年我國中央銀行正式將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以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投放是否適度的觀測指標和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是市場經濟國家的通常做法。可以認為,外匯占款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國決策層更改了貨幣中介目標。
2.貨幣政策工具
傳統的貨幣政策操作主要靠公開市場的操作、貼現率、法定準備金三大政策工具。中央銀行根據經濟的發展,靈活運用這些貨幣政策工具,保持了貨幣信貸平穩增長。八次降息,二次下降和一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取消貸款規模控制,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入基礎貨幣等等。當然貨幣政策的傳導主要是通過銀行的信貸體系來實現。但由於利率沒有市場化,銀行公司化變革尚未完成,信貸體系傳導貨幣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1994年以來,外匯占款逐年增加,為了減少外匯占款對於基礎貨幣投放的影響,避免貨幣供給量大幅增加而帶來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和實際匯率的升值,央行不得不採取措施沖銷外匯儲備的流入。即當外匯市場出現供求不平衡時,中央銀行買入或賣出外匯,從而相應地投放或收回基礎貨幣。1997年以前央行的對沖手段主要是收回對商業銀行的再貸款。1997年後央行開始採用公開市場業務沖銷外匯占款,並且事實上,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我國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但作為公開市場業務主要工具的國債,中國國債的期限較長,品種不多,使公開市場業務缺乏載體,市場的交易量小,所以中央銀行利用對沖手段維持合適的貨幣供應量的餘地也越來越小。有數據為證,自2003年2月10日以來,為保持基礎貨幣的平穩增長和貨幣市場利率的相對穩定,央行在公開市場連續進行了20次的正回購操作,回籠基礎貨幣量總額達2140億元。但隨著操作次數的頻繁,央行到去年底手持的大約2863億元的國債面值,除去20次正回購佔用部分,目前國債余額只為原來的四分之一,繼續進行正回購操作的空間已經不大,回購的力度不斷減弱。而3月末M2餘額高達19.4萬億元,同比增長18.5%;國家外匯儲備余額3160億元,同比增長38.8%,貨幣供應量充足有餘,資金回籠的任務仍然艱巨。為確保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繼續回籠基礎貨幣,對沖快速增長的外匯占款(為支持經濟增長,2001年以來央行不斷通過外匯占款方式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央行在2002年4月22日試點的基礎上,開始正式發行央行票據,通過央行票據實施正回購的功能。可以認為,外匯占款的不斷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的創新。
3.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
金融機構存貸比不斷上升
我國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途徑,一是再貸款,二是再貼現,三是財政借透支,四是外匯占款。改革開放相當長一段時期以來,再貸款和財政借透支是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但從1995年起,情況發生了變化:一是隨著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的頒布與實施,人民銀行與財政的借透支關系中斷,財政借透支已不是基礎貨幣投放主渠道,二是外匯占款在基礎貨幣投放中的比重逐漸增加。1994年以來,中國國際收支實現了雙順差。一般來說,國際收支順差,本幣必然產生升值趨勢。但是為了維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穩定,央行只好大量地買進美元。但是外匯儲備的增加直接導致了外匯占款的增加。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供應的重要渠道。 有數字證明,1994年以來外匯儲備的連續大幅增加使基礎貨幣投放對外匯占款的依賴性增強,1994年至1997年間,一半以上的基礎貨幣是通過外匯占款的形式投放出去的。1998年外匯儲備增幅的急速下降導致基礎貨幣投放阻滯,1998年2月,出現了基礎貨幣減少6億元的現象。1998年5月26日,中央銀行開始恢復於1997年停止的國債回購公開市場業務,政策調整的速度滯後了一個多季度。剔除存款准備金制度改革這一因素,1998年基礎貨幣增加3323億元,比1997年少增加482億元,廣義貨幣M2增長15.3%,增幅比1997年下降2個百分點。由於外匯占款的急劇減少導致的基礎貨幣少增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通貨緊縮。1999年開始,針對1998年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增長速度迅速下降的情況,中央銀行加大了投放基礎貨幣的力度,例如1999年外匯占款增加了1013億元,而1998年外匯占款僅增加440億元。(參見下表)2000年後外匯占款穩步增加。
表11994-2002年外匯占款變動表
外匯占款
資料來源:
1、戴相龍主編:《中國貨幣政策報告(1999)》,中國金融出版社;《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季報》,2001年,第1期。
2、2001年、2002年數據來自人民銀行2001年、2002年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可以看出外匯占款已成為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之一。隨著我國銀行存款的增加,再貸款的作用逐步降低,同時外匯占款相對於其他一些貨幣投放方式的重要性也處於上升中,這些其他貨幣投放方式包括調整存款准備金、貨幣市場的公開市場運作等。其中存款准備金的調整由於不能經常性地運用,而國內債券市場的規模較小和發育程度較低等也削弱了公開市場運作的有效性。所以根據以上對若干貨幣投放渠道的分析可以認為,未來我國貨幣供給中外匯占款將繼續充當主要角色。
4. 外匯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縮短了貨幣擴張的時滯
由再貸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必須經由以下環節才能產生派生存款:再貸款 →商業銀行對企業貸款→企業借款轉為存款→創造派生存款。
在以上環節中,明顯存在商業銀行貸款決策時滯和企業借款時滯,這兩種時滯的存在必然延緩基礎貨幣轉化為M1、M2的速度。但是,由結售匯產生的外匯占款幾乎是一次性地立即轉化為企業的人民幣存款,因此這部分M0轉化為M1、M2的時滯遠低於由再貸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會導致M1、M2的迅速擴張,這樣就可以一方面通過買入外匯而投放本幣,從而擴張貨幣供給;另一方面買入外匯使得外匯匯率提高從而達到本幣相對貶值,而增強本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進而促進本國出口增長,這樣實際上達到了政策效果上的一舉兩得,這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央行的現行貨幣政策。
5.貨幣投向發生變化
通過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的投向具有單一性,在銀行進行結匯時,貨幣的投放是這部分外匯收入的持有者,因此在地區上主要流向外匯供求順差的地區,在行業上主要流向出口部門。而在經濟生活中,這些出口外向型的企業資金遠遠比其他企業充裕。並且在外匯占款急劇上升的同時,央行會通過收縮再貸款等方式對沖,其他企業得到資金的可能性進一步下降,從而承擔了部分的對沖成本。這樣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發生了改變,廣大的非外向型企業仍然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 外匯占款的增加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外匯占款的增加對我國的產業結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結售匯制度的存在,隨著外匯占款的逐漸增加使得我國外向型企業較容易通過結匯獲得充裕的人民幣資金,從而這些企業的發展條件相對較為寬松,這對其生產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技術人員、勞動力更進一步向外向型企業轉移。這是因為內向型企業由於資金不足,開工率低,對勞動力的需求日趨減少,大量技術人員下崗,而外向型企業由於資金相對比較充裕,仍有擴大生產的勢態,這勢必促進技術人員和勞動力向外向型企業流動。
其次是大量的原材料向外貿部門轉移。外向型企業有較充裕的資金,可以在生產資料市場上處於主導地位,為其及時低價的購買原材料與機器設備創造了良好的資金環境。較低的成木又加強了外向型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創造更高的利潤.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使得外向型企業得到了更長足的發展.我國外向型部門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從事的加工貿易。而加工貿易的發展,一方面,造成我國貿易依存度過高,致使我國外貿出口缺乏持續增長的潛力;另一方面,沖擊了國內相關原料工業的發展,不利於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在加工貿易方面,外商投資企業完全掌握市場和銷售渠道,嚴密控制關鍵技術,把技術和產品的開發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參與簡單的加工裝配環節。
此外,還有些外商投資企業甚至將技術水平低、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我國生產,給我國的環境帶來災害性的後果.加工貿易以外商投資企業而非國有企業為經營主體的格局,造成我國原有的大工業基礎和技術基礎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也延滯了整個加工貿易的升級和國內配套程度的提高,從而延緩了加工貿易對產業結構的帶動作用。 1.適度刺激進口需求
增加社會供給中央銀行應根據國際收支的變化動態,從及時調節外匯供求出發,建議國家適當降低關稅,並在信貸、售匯規定方面進行傾斜和導向,通過有限度地刺激進口,增加國內短缺商品的供給,減少外匯占款對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應量的壓力,減少社會貨幣存量,平衡社會供求。
2. 合理確定外匯儲備水平
目前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是導致中國外匯占款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應合理確定一個外匯儲備水平,減輕外匯占款對貨幣供應的沖擊。外匯儲備水平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從理論上講,適量外匯儲備應結合國家宏觀經濟狀況、國際收支結構、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力度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認為,外匯儲備應保持支付三至四個月的進口用匯額和10%左右的外匯債務償還量。據此認識,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總量已非不足,中央銀行應進一步協調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調節經常項目的外匯收支,控制外匯儲備的再增,並充分運用匯率杠桿、利率杠桿、外債統計監測系統、國際收支統計申報體系等宏觀監控手段,對進出口收付匯、外資外債流出入等涉及國家外匯收支變動的趨勢進行長期分析,確定合理的外匯儲備水平。同時,中央銀行應根據安全、流動、增值的原則,加強國家外匯儲備的經營與管理,以免寶貴的外匯資源閑置。
3. 逐漸擴大持匯企業范圍和持匯比例
在目前的情況下,盡管完全以自願結匯取代強制結匯尚缺少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可以逐漸擴大持匯企業的范圍和持匯比例還外匯於民間,從而使過度向中央銀行傾斜的外匯分布結構逐漸趨向合理。更進一步地講,作為一項政策建議,可以考慮將外匯賬戶中的留匯比例作為一項特殊的貨幣政策調控工具,通過調節企業和銀行外匯賬戶保有外匯的比例,來控制外匯儲備的總量,從而調控外匯占款的比重,達到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效果。當外匯占款增長較快引起貨幣供給壓力上升時,可以提高民間持匯比例。反之,當需要通過外匯占款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則可以減少民間持匯比例。通過此項改進,有利於將外匯占款調節發展成為平抑經濟波動的貨幣政策工具。
4. 加強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調控能力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穩定本幣幣值,以促進經濟發展。在外匯占款較多的情況下,中央銀行要在發行央行票據的基礎上,創新外匯占款的對沖工具,同時注意與其他工具搭配使用。另外要改變中央銀行成為外匯市場主要買方的格局,允許更多的金融機構和外資企業參與外匯市場,使外匯市場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和高效率的運行機制。

⑧ 請問外匯占款從哪裡可以看到,我要有歷史數據,請詳細一點

隨著歐債二次沖擊波的來襲,以及國內政策放鬆預期未能進一步落實,2307點以來的反彈折戟於2500點附近,股指收出四連陰,重新退守至2400點區域,「M」頭形態也愈發明確。一時間,恐慌殺跌的氛圍再度趨濃,不過,重回2400點的底部區域,過度悲觀已不可取。盡管歐債危機仍在繼續蔓延,且10月外匯占款近4年來首現負增長,資金的大幅流出嚴重打擊了市場人氣;但事物都有兩面性,外匯占款的大降或意味著政策放鬆的時間窗口更加臨近,預計在實質性放鬆政策未出台前,市場將在「壓力」和「支撐」的夾板中繼續展開「拉抽屜」行情。
外匯占款大降倒逼政策放鬆
10月外匯占款三年來首現負增長,負增長額達248.92億元。表面上,資金的大幅流出嚴重打擊了市場人氣,昨日滬綜指盤中兩度跌破2400點關口。但實際上10月外匯占款大降背後的意義,卻非完全負面。
雖然我們不能僅憑單月的數據去斷定接下來熱錢的流向,但在歐債風波短期難散、美元階段性強勢格局較為確定的背景下,即便人民幣NDF重現升值跡象,預計也難阻止全球資金撤出新興市場迴流美國的趨勢,因而11月份外匯占款大幅回升的概率也較小,短期資金面難免會重新趨緊,進而倒逼政策繼續放鬆。
眾所周知,基礎貨幣的投放主要有三大途徑:公開市場操作、財政占款及外匯占款。整體而言,央行年底在基礎貨幣方面的投放力度會較小,而年底前資金到期量極小,因而即便年底有財政存款投放,但資金面仍可能會維持偏緊的格局,從這個角度而言,為了應對年底准備金率繳款的需求並緩解資金面偏緊的狀態,不排除下一步央行會採取下調存准率的舉措。
財政存款方面,盡管年底大概有1.5萬億的財政存款,但投放的時間點卻是在12月下旬,其對接下來一個月的資金面影響較小。
外匯占款方面,10月單月的凈減少,說明資金已大幅流出,盡管11月份人民幣NDF重現升值跡象,但在歐債危機短期難解決的背景下,未來資金仍應延續趨勢性下降的通道。首先,從目前OECD領先指標的下行趨勢來看,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出口仍將持續疲軟,不排除明年上半年再次出現逆差的可能。其次,考慮到國內通脹下行以及貿易順差佔GDP的比重已回到2005年之前的低位,人民幣繼續升值的空間已不大;退一步講,單純從歐債危機短期仍繼續蔓延的宏觀背景來看,美元仍將是避險資金階段性的首選,美元階段性走強的概率極大,預計全球資金迴流美國將是階段性的趨勢。從這個角度而言,11月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概率也較小,因而11月外匯占款即便不出現負增長,也難以迅速擺脫谷底運行的態勢。另外,在M2下降至歷史低點的背景下,新增信貸反過來還會影響貨幣供應總量的擴張。10月新增信貸額超預期回升至5868億元,據此,市場對11、12月新增信貸投放額將超6000億的預期十分強烈。事實上,10月貸款反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畢竟10月份新增信貸超預期反彈有鐵道部臨時新增2000億貸款的因素在內,而未來這一因素不具備可持續性。伴隨著通脹壓力的緩解和投資增速的放緩,再加上房地產調控依然未見松動,實體經濟的貸款需求已經在逐步下降,從這個角度而言,今年最後兩個月新增貸款可能並不會如市場預期那麼高,這也就意味著央行在基礎貨幣方面的投放力度依然很小。
在外部流動性急劇收縮、國內基礎貨幣投放增長有限的背景下,央行接下來的確有必要向市場注入流動性,而且主要著力點將在提高貨幣乘數上。需要指出的是,要緩解流動性的緊張局面,央行後續可能的動作包括增加國庫現金招標規模、暫緩保證金存款補繳法定、停發一年期央票及下調存准或差別存准。本周一央行繼續採取縮量發行一年期央票,這說明央行實施其他三方面舉措的可能性正逐步加大,從增加貨幣乘數的角度考慮,年內央行下調存准率的可能性已進一步增大。

⑨ 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發展現狀

(一)債券市場主板地位基本確立
我國債券市場分為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隨著銀行間債券市場規模的急劇擴張,其在我國債券市場的份額和影響力不斷擴大。1997年底,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債券託管量僅725億元,2005年底銀行間債券託管量已達到 25.96萬億元;從二級市場交易量來看,2012年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現券交易量70.84萬億元;銀行間回購交易量達到147.6萬億元,占回購交易總量的87.1%。銀行間債券市場已經逐步確立了其在我國債券市場中的主板地位。
(二)市場功能逐步顯現,兼具投資和流動性管理功能
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快速擴容為商業銀行提供了資金運作的平台,提高了商業銀行的資金運作效率。從1997年至2012年(3月),商業銀行的債券資產總額從0.35萬億元上升到11.7萬億元,占債券總託管量的57%。形成商業銀行龐大的二級儲備,商業銀行相應逐步減少超額准備金的水平,在提高資金運作收益的同時,顯著增強了商業銀行資產的流動性。此外,銀行間債券市場也已成為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平台。1998年人民銀行開始通過銀行間市場進行現券買賣和回購,對基礎貨幣進行調控,隨著2000年來我國外匯占款的快速增長,2003年開始人民銀行又開始通過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央行票據,截至2012年底,央行票據發行余額1.9萬億元,有效對沖了外匯占款。
(三)與國際市場相比較,市場流動性仍然較低
雖然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量大幅增長,但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債券存量增長,因此總體來講流動性仍然較差。市場流動性可以從換手率指標進行判斷,2005年我國銀行間國債市場的年換手率僅為0.88,而從國際比較來看,同期美國國債市場的換手率高達40,其他發達國家債券市場的換手率一般也達到10左右。這反映了我國債券市場雖然總量快速擴張,但是市場微觀結構和運行效率仍然有待改進。現券市場流動性不足使債券市場作為流動性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也影響了債券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進一步降低了市場的運作效率。

⑩ 下面中國外匯占款的數據在哪裡可以查到,最好發下地址

|東方財富網---外匯頻道
1月我國新增外匯占款1409億
重拾升勢仍處低位
www.eastmoney.com2012
年02月21日
07:55李丹丹上版海證券報
手機免費訪問權
eastmoney.cn|
字體:
大中小|我有話說
查看評論
(
0
)
網址:
http://forex.eastmoney.com/news/1129,20120221192394844.html

閱讀全文

與2012年外匯占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向資金流入生物股份 瀏覽:927
二手車消費貸款 瀏覽:975
北大荒股票為什麼 瀏覽:840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會計 瀏覽:51
銀行融資的問題 瀏覽:981
didi融資 瀏覽:704
汽車龍頭股票 瀏覽:704
在股票上寫字 瀏覽:225
知乎信託 瀏覽:527
戰略配售基金轉託管什麼意思 瀏覽:710
土地抵押融資違規 瀏覽:288
拉取融資 瀏覽:464
網上股票交易軟體下載 瀏覽:337
華能融資 瀏覽:930
四川信託應屆生 瀏覽:966
100元人民幣挽多少美元 瀏覽:969
會稽山黃酒6年特釀價格 瀏覽:862
認證淘寶就能貸款的口子 瀏覽:5
勁勝精密股票代碼 瀏覽:123
170泰銖兌多少人民幣 瀏覽: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