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順差時,貨幣當局增加外匯儲備,在外匯市場購進外匯.
中國長期貿易順差後外匯儲備增加,會使人民幣升值的原因是貿易順差即國際貿易收入大於支出,就意味著別國的財富轉移到了我國,就是社會總財富增加,而紙幣的總流通量是相對固定的,所以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會增大。因此我國出口商品的價格會上揚,競爭力下降,人民幣升值,外匯儲備會縮水。
拓展資料:
中國高額外匯儲備帶來的問題
(一)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過大,提高機會成本:高額外匯儲備使機會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資本的有效使用率。外匯儲備是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外國銀行的,如果不是用於儲蓄而用於對外投資的話,可以用於進口或投資,那麼收益率則要遠遠高於儲蓄收益,這樣就構成了外匯儲蓄的機會成本。由此可以看出越多的外匯儲備,就有更多的機會成本。
(二)高漲的外匯儲備影響了貨幣政策的自主性: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的外匯儲備變動是貨幣供給的重要渠道。一國的貨幣供應量是由中央銀行發行,再通過各種渠道向市場投放的貨幣數量。外匯占款是中央銀行持有外匯儲備所對應的貨幣投放。同時,外匯儲備占款具有高能貨幣的性質,通過乘數效應可以對貨幣供應產生成倍的放大作用。當中國國際收支持續出現順差時,外匯市場上供過於求。
(三)現行的外匯管理制度,增加通貨膨脹壓力:1994年初,中國實行了單一匯率制度,在對資本與金融項目實行嚴格管制的同時,對經常項目實施強制的結售匯制度。該制度規定,除了允許部分外商投資企業開設外匯現匯賬戶外,對中資企業實行強制結匯,經常項目下的外匯收入除少數非貿易非經營性收入外,都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而外匯指定銀行的結算周轉頭寸等都是有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實際情況核定的,也就是說,中國人民銀行是中國外匯市場最大的買入者。隨著中國連續貿易順差,中國人民銀行只能購買超額的外匯,這就造成了基礎貨幣投放量的增大,加上貨幣乘數的作用,形成過分寬裕的貨幣供給,加劇了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人民銀行對國內的宏觀經濟進行調控。
㈡ 中國人民銀行大量買進外匯資產的目的是什麼,操作後果是什麼
市場人民幣增加,外匯資產減少,是否可以降低匯率,降低利率,刺激投資生產,增加出口
㈢ 為什麼中國人民銀行的外匯儲備主要來源於外幣公開市場業務
額覺貿易順差創造了我國境內外匯的來源,如果這部分外匯以銀行存款形式留存,就不屬於外匯儲備。巨額的貿易及資本順差,在境內市場需要兌換成人民幣,在市場中如果沒有人接盤,外幣就要大幅下跌,人民幣就大幅上漲,這時,央行作為最大的交易主體買入了市場拋售的外幣,釋放出人民幣,這個過程就是外幣公開市場業務。央行買入的外幣就成為外匯儲備,成為央行的負債,央行釋放的人民幣就是對市場的貨幣投放,屬於央行的資產。
因此,貿易順差流入的外匯並不就是外匯儲備,只有被央行買下的外匯,才是外匯儲備。
㈣ 請問人民銀行買美圓是怎麼買的用人民幣買嗎
我國央行(中國人民銀行)買入外匯有一大部分原因是由於出口企業收入的轉換(結匯,就是由美元收入轉換成人民幣),長期以來,我國外匯政策以管制為主,強制結匯,居民持有外匯只能夠買理財產品和外匯存款,海外投資渠道過於狹窄。
所以企業和居民持有美元是沒什麼投資途徑的就只能到商業銀行去兌換成人民幣。而商業銀行每天會把持有的外匯頭寸(多或少)在與其他商業銀行的交換或者求助於央行幫忙兌換成人民幣。
而央行買入美元賣出人民幣,就持有了大量美元儲備。作為外匯儲備的一部分。
解釋一下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 。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指一個國家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黃金、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
1。你的第一個問題:
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人民幣目前升值預期強勁,熱錢在賭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同時,乘機在其他市場如房地產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以及其他市場不斷尋找套利機會。
舉個例子,股票市場。
不是有上海和深圳的證券交易所有B股交易的么?
先解釋一下B股:
B股是指以人民幣為股票面值,以外幣為認購和交易幣種的股票,它是境外投資者和國內投資者向我國的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而形成的股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或深圳交易所上市流通.(以前只對國外投資者開放,現國內投資者只要有美元就可以開戶投資)
(熱錢進入中國市場不一定要轉換形成人民幣才能投資)
我找到一些熱錢投資中國的途徑:
在保密前提下,德銀向境內外200家企業和近60位高收入人士,進行一項關於「熱錢流入渠道」的調查。
受訪企業包括進出口公司、生產企業及服務企業,當中包括港台資、外資、內資企業和部分海外中資企業。受訪個人則大部分在海外,均屬於當地較高收入的群體,並曾參與向內地轉移外匯的活動。
企業尋求匯兌人民幣的方法層出不窮,在受訪的企業中,52%企業認為以「直接投資」名義運進熱錢最易操作,11%選擇「低報進口」,10%選擇「高報出口」。其他的包括「海外捐贈」、「地下錢庄」,甚至向員工和內地服務提供商支付外幣薪酬和借外幣貸款和外債等。
個人動用內地親友名義結匯
對個人的調查結果顯示,個人最常用的渠道是每人每年的5萬美元結匯限額,有49%的受訪者使用。其中,有受訪者動用多達10個親友的名義結匯,平均每人使用1.7個內地個人賬戶匯入。
其次是香港銀行允許每天8萬元人民幣的電匯限額,有20%的受訪者使用,在香港居住的受訪者中則有34%使用。此外,有15%的受訪者與親友兌換,9%使用地下錢庄或「黃牛」渠道,7%使用外幣兌換店,7%使用現金進入的方式。
調查還發現,佔57%的「投機者」認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在升至5.5至6後見頂,德銀因此建議在人民幣兌美元升至6以前,作好熱錢隨時大規模流出的准備。
2。你的第二個問題:
上面通過外匯儲備的解釋,應該有所涉及。建議你讀一些有關外匯和銀行方面的書籍,應該會有更全面詳細的解釋分析。
3。你的第三個問題:
恩,央行買入美元的同時是用~人民幣~買的呀~~!那就是說,市場上提供的美元供應量減少了,而人民幣付出去了(到了國際市場上了),我們是指在國際市場上的情況。人民幣的數量(貨幣供應量)多了啊。
那東西一多就便宜了啊~!就是人民幣相對美元貶值(注意是相對)。
但是,人民幣的現狀是這樣的:
人民幣是對外升值(對美元)
對內(國內)貶值,通貨膨脹,物價上漲。
對內貶值又是另一件事情了。。。。很復雜,要我解釋么 ???
美元被換成人民幣,不管是在國內換還是在國外,最終承擔者是央行,那麼就是說,國內的人民幣流通過多了。這是會導致通漲的,而現在國內CPI這么高,也證明了這一點。
人民幣有升值壓力是因為國際上的原因。
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貿易持續雙順差,造成了國際上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不升值就不能讓美國等國家從中受益。)
現在人民幣有強大的升值期望,必然會導致供不應求,當然會有想盡辦法以各種方式兌換人民幣了。
因為我國正在抑制大量熱錢的湧入。
以上是我的回答,還有問題么?
㈤ 央行給什麼要購買大量的外匯儲備,外匯儲備是怎麼樣影響國內的利率的,
外匯儲備抄的主要作用:
1.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2.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3.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4.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利率與外匯成反比關系,利率下降,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降。
當一國的利率水平高於其他國家時,表示使用本國貨幣資金的成本上升,由此外匯市場上本國貨幣的供應相對減少;另一方面也表示放棄使用資金的收益上升,國際短期資本由此趨利而入,外匯市場上外匯供應相對增加。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導致本國貨幣匯率的上升。反之,當一國利率水平低於其他國家時,外匯市場上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則會降低本國貨幣的匯率。
㈥ 中國人民銀行外幣公開市場業務所購買的外匯,其來源的渠道有哪些
銀行和國外正規平台。
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但其實國家是不幹涉個人去海外投資的,個人也可以去買外匯。
㈦ 央行為什麼用基礎貨幣購買外匯
外國人買中國貨來,先到人民銀源行(或者商業銀行,轉手也到人民銀行),把外匯換成人民幣。中國人買外國貨,也是到人民銀行,把人民幣換成外匯。
中國順差,所以有更多的外匯在人民銀行被換成人民幣。注意人民銀行是印錢的。最後人民銀行乾的事情就是印人民幣購買外匯。
㈧ 央行為什麼要購匯
這句話的意思是:
1美國用美元來買這些商品,於是中國的出口企業收到的貨款都是美元。
2美元在我國不流通,於是中國的企業就到商業銀行把這些美元兌換成人民幣。
3商業銀行會定期的把從企業兌換的的美元在中央銀行兌換成人民幣。
4我國的中央銀行就是中國人民銀行,美元最終到了人民央行那裡,於是外匯儲備就增加了。
5外匯儲備(美元)放在那裡不動的話,就會隨著美元的貶值而貶值(美國在開動機器大量印錢),於是就要在全球尋找投資渠道,以求保值和增值。
6大量美元流入我國的結果是:人民幣越來越多,就會加重通脹壓力(通脹的本質就是錢太多了)
㈨ 中國人民銀行從銀行間外匯市場購入外匯時,為什麼相應會投放基礎貨幣
就跟買東西一樣,你買了外匯需要付錢啊,付的人民幣就是投放基礎貨幣了
㈩ 中國外匯管理局為什麼會有如此雄厚的資金買進百分之九十的外匯
首先在國內的外匯並非是外匯管理局購買的而是央行購買的。也就是中國人民銀行。
而購買的資金從何而來:
國家不能生產錢,國家的錢只有兩種渠道來---稅收等收入,以及債務。
你也許要說,國家可以印錢啊。是的,國家可以印紙幣,但是紙幣沒有後面的國家擔保,沒有任何用處。而國家印給自己花的紙幣,恰恰是拿國家的收入和債務來擔保的。
而家的外匯,和國家用來交換這些外匯的人民幣,都不是國家政府的錢。也就是說,國家充當了一個發行人和保管人而已,而不是所有人。這實際上和大家在國有銀行的存款一樣,大家不會人為我們存在國有銀行的錢就是國家的錢,國家可以想怎麼花就怎麼花吧?而其他的外匯流入,比如資本項下的流入,原理也是一樣的。
有很多公司需要進口東西,那進口的外匯,公司就需要從國家買。還有,一些公司和個人,可以把外匯匯出中國,作為投資或者其他用途。這實際都是把他們在中國的資產,從人民幣的形式轉變為外匯的形式。只要國家能擔保等值交換,都是沒有問題的。
那麼因此央行所購買的每一塊錢的外匯,都發行了等值的人民幣在國內流通,也就是說通過發行紙幣來購買外匯。從而擁有了你所說的雄厚的資金(實際上並非是國家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