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下面是我找的一些相關資料,或許你整理下的話可以找到你要的東西!
金融危機下中國的創業投資及外貿服務
[內容摘要] 2007年以美國的次貸危機為導火線,引發了又一場世界性的金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卻和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全然不同,呈現出新的特點,有關專家稱這其為「新危機」。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開始席捲全球,各國經濟出現下滑,股市嚴重動盪,尤其以英國,菠蘿地海三國和印度等新興外資型國家為首發。開始蔓延到其附近的國家和地區,中國也開始受到影響。本文從當前危機背景出發淺析中國的創業投資和外貿服務的現狀以及提出相應對措施。
[關鍵詞] 金融危機 創業 投資 外貿 服務 措施
二、 金融危機下的創業投資與外貿
(一)影響:
在金融危機瘋狂的席捲之下,國際市場劇烈動盪,股市暴跌,失業率劇增。 2005、2006年,人民幣升值,同時原材料上漲,信貸縮水,許多中小企業,由於沒有科技實力,像服裝、鞋帽、五金、玩具等,有上萬家企業都被撤資,造成許多企業虧本經營,外貿訂單大量減少,最後破產倒閉。這樣的例子目前已經數不勝數!下面著重分析2009年的可能外貿狀況。
目前,各國政府圍繞金融危機採取的聯合行動還沒有明顯的效果,金融危機引起實體經濟衰退的強度還難以預測。但是種種跡象表明,2009年外貿進出口形勢比較嚴峻,但也存在一定的變數,有困難,也有機遇。
1、影響明年外貿的不利因素:
(1)、世界經濟將陷入低迷,不排除危機加深的可能。
盡管各國政府正採取協調行動築起防波堤,使得這場金融海嘯還不至於引起1929年那樣的大蕭條,但是市場信心的恢復、體制和結構問題的解決預計將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樂觀地估計,發達國家經濟至少要等到2009年下半年,甚至更晚時候才能開始復甦。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受金融危機影響的程度還難以確定。整個世界經濟將進入一段較長的低迷時期。目前美國房地產市場還沒有顯現出整體回暖跡象,次級貸款問題仍有可能惡化,使更多金融機構的不良信貸浮出水面。因此,不排除金融危機加深的可能性。
(2)、初級產品價格繼續處於高位並劇烈振盪的可能性比較大。
雖然初級產品價格近期有一定回落,但是導致近年來能源、資源類商品價格飆升的主要因素——來自新興市場的龐大需求,以及美國生物能源政策等並沒有改變。而能源、資源類商品供給受到開采難度增大、生產國投入不足、以及農業生產耕地面積減少的制約,供給量的增長並非易事。為了維持高價,近日OPEC已醞釀調減全球石油產量。各國為拯救金融市場而注入的大量流動性,對美元等貨幣幣值下跌的擔心,將使得更多國際游資把大宗商品期貨作為保值避險工具。這些因素都將加劇國際商品市場上的價格波動。
(3)、多哈回合前景暗淡,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增大。
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隻影響部分市場不同,這次美歐等發達經濟體陷入金融危機,影響到了全球貿易的穩定運行。7月份多哈回合談判破裂後,盡管許多成員,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希望重啟談判,但是一些根本分歧短期內很難彌合。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多哈回合取得突破的前景看上去更加黯淡。不僅如此,貿易量萎縮和失業率的上升,還將使一些國家和地區轉而採取更為保守的貿易政策,全球范圍的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增大。
2、影響明年外貿的變數
雖然明年外貿形勢比較嚴峻,但是應該看到,目前世界經濟的基本面仍然較好,我國國內經濟基本面是健康的,我國外貿也沒有出現大的滑坡。明年外貿的走勢如何,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情況:
(1)、市場需求。
國際市場需求是影響出口的決定性因素。當前,各國經濟增長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放緩,經濟的不景氣,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購買力和對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越來越多的人沒有錢消費,或者不敢消費,使國際市場需求不振。我國對美國,歐盟和日本三大經濟體直接和間接出口占出口總額的近60%,明年,美歐日等主要市場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而新興市場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的難度也在增加,這將直接影響明年國際市場需求情況,並決定明年出口的整體形勢。
(2)、政策延續。
從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國家多次調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到今年下半年調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稅,表明我國政府已經逐步意識到出口到了困難的時期。改善對外貿易環境的舉措除出口退稅外,還包括通關便利化,進出口稅收,外匯管理等方面,以及支持優勢企業和產品出口,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中小出口企業貸款,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增加國內需要的產品進口等。明年,國家能否進一步改善對外貿易環境,繼續對外貿出口給予政策支持,將對企業信心和外貿走勢產生較大的影響。
(3)、企業信心。
企業信心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金融危機面前,悲觀的企業會認為是末日,會關閉企業或者讓企業破產;樂觀的企業會認為是市場重新洗牌、站上制高點的難得機會,會採取一切措施度過難關。目前,我國國內經濟仍然保持較快增長,新興市場還有很大潛力,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也沒有出現根本性變壞。作為出口企業,一味看低世界經濟發展前景是缺乏依據的。現在是需要樹立信心的時候,企業要通過出口轉內銷、降低運營成本、開拓新興市場等措施,積極應對困難局面,打贏這場攻堅戰。
(二)應對措施
1、中小需直面金融危機 立足長久發展
首先,中小企業可在轉型中發展。一個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明確的發展目標「定位」和後期的發展之中的「轉型」。而且,這兩者並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和互相促進的。企業發展目標「定位」明確,有助於「轉型」成功,而「轉型」成功也更加堅定了企業的「定位」的准確性。
不過,企業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發展瓶頸的時候,此時,其「產品創新」和「技術升級」就將提到日程上來。只要經過創新的產品才能符合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才能贏得客戶的青睞。而更多企業的「轉型」成功,勢必推進整個產業的升級和發展。於是,有人說產業升級是市場「逼迫」出來的。的確,當單純依靠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模式受到制約。企業就應該考慮到"轉型"的問題,而"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就成為企業的轉型的利器,企業應該從長遠戰略角度來考慮自身的發展問題。
其次,中小企業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其實,「轉型」也是一種「發展」。中小企業的「轉型」不是一天能夠實現的,可能需要一段時間,要持之以恆才能看到成效。 而且是在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下,企業轉型才能夠更容易成功。的確,總有一種力量,推動著企業的轉型和發展。而其最核心的力量就是依靠企業自身的發展。在金融危機肆虐全球的風口浪尖,企業要讀懂經濟的風向標,其自身必須要配備金融方面的專業的人才,乃至成立專門的金融時局分析機構,以幫助企業轉型。雖然,這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成本可能會很高,也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夠實現,但是,這是迎合現代金融業的發展的必然需要。另外,企業要想成功轉型和長久發展,前期就需要在研發上多投入。 而且「資金」要與「人才」充分結合,並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真正想做大的企業必須要走這條路。企業家要有事業心,賺了錢以後應該投資搞科研項目,促進企業的良性循環。只要懂得投資,才能發展,才能找到機會融資,才能不斷發展和壯大自己。
第三,政府扶持助推動中小企業轉型。企業的發展除了依靠自身的力量以為,還有依靠外力,當然,這里的外力,其實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與國際公司進行合資或者與相關機構進行結盟,但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政府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中小企業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相關政策的扶持,而且,如果沒有具有針對性的優惠政策,加之缺乏資金等優勢,中小企業跟大企業競爭也將會陷入十分被動的局面。比如,政府幫助等等! 但是,任何中小企業都必須地清醒認識到,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會盡可能提供一切條件,但是政府絕對不可能做的,讓所有的中小企業都生存下去。即使如此,金融機構也不可能做到,它們畢竟要考慮到借貸的風險等問題。所以,企業要想長久地生存下去,首先必須依靠自身的力量,抓住市場需求。 還要對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有很好地解讀,根據它的指示來制定自己轉型的方向。比如,這段時期,國家會重點支持科學技術行業的發展,那麼,你的企業最好能介入這個領域,或者與有關聯性的行業。因為,這樣的領域很可能會得到更多包括財政、稅收甚至銀行信貸等這方面的政策扶持。
經過轉型的企業經歷大磨練,有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比如外貿企業可以經過轉型,慢慢的從主營進出口轉向國內市場,把外銷延伸到國內市場,同時把消費引向國內市場,這樣就多了一個保險,無論是資金還是產品都有了一個較好的發展方向,同時這樣還迎合了國家目前的法規政策。
2、鼓足信心,以退為進。
「以退為進」是一種策略,如今,在全球經濟都不景氣的形勢下,對中小企業來說,哪個行業更有優勢,可能都差不多,關鍵一點是需要中小企業對自身未來的發展有更清醒的認識。在我國加入WTO之前,不僅,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良好,而且其在勞動成本和廠房用地等方面,都具有競爭優勢。於是,中小企業在前幾年出現了快速的發展歷程。
第一方面,中小企業需要進行「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其實,我國中小企業的很大的弱勢就是缺少技術,研發和創新的能力,過去依靠低勞動力所佔的出口優勢逐漸被喪失,於是,需要在產品創新和技術設備的升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這也是未來中小企業必須認識到的一點。
第二方面,我國中小企業,特別是以出口型為主的中小企業,需要配備一些熟知經濟和金融領域的人才。 在05年5月匯改以前,中國出口基本沒有什麼匯率風險,市場上的美元和人民幣的波動風險也不大,於是,在這種宏觀經濟面比較好的局面下,幾乎不會遇到國內外市場和銀根的突變的問題。但是,面對現在的金融動盪的局面,企業要想考慮到自身的生存問題,就必須對包括出口匯率等相關知識和外貿政策有必要了解。甚至,需要專業方面的人員來研究和分析匯率的變化等現象,以此對企業發展給予必要的指引。
第三,在國際經濟和金融體制融通之下,企業要了解和掌握國際的金融政策的變化。企業了解國際的金融政策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外貿企業,這裡面比較重要的是國際「銀根變化」。所謂的「銀根變化」就是指從美聯儲到中國的人民銀行銀根的緊與松,包括存款准備金,貸款利率,以及居民存款利率,包括存款准備金率,這些都很可能會根據國家的宏觀政策來不斷的進行調控。
在金融危機肆虐全球的時候,中小企業如果能夠找到「退」的方法,將危機對企業的沖擊降低到最低點,這本身就是值得稱贊的壯舉。在「危機」之下,「生存」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要進一步開拓企業的生存空間,了解當今國內外經濟和金融的形勢,為企業將來更好地發展積蓄力量,爭做行業的領頭羊!
3、金融危機下投資創業:首重現金流
對於小本投資的創業者來講,應如何選擇創業項目應對金融風暴?德庄集團董事長李德建、西南大學經濟學博士潘曉成等一些企業家和經濟學者總結了幾點經驗。
首先,在各種行業選擇中,要選擇現金流快的行業。經濟不景氣之時,拖欠貨款很嚴重,如果是選擇現金流慢的行業,剛創辦的小企業稍不留神就會被拖垮,現金流充足至少可以保證能夠生存。餐飲、乾洗、洗車等行業都是現金流快的行業。
其次,要做傳統的大眾消費行業。在任何時候,基本消費市場是最可靠的,無論在經濟繁榮期或蕭條期。消費分大眾消費和奢侈消費,比如星巴克是休閑消費,現在加盟要謹慎。同理,旅遊、汽車等行業的投資要小心。
三、 金融危機下創業機遇大於挑戰
一方面危機來了,會吃掉一些弱小或長期有問題的企業,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悲劇和傷痛。同時給所有企業敲響警鍾,在災難和傷痛面前人們更能記住教訓,並深度反思。 另一方面,沒有在危機中倒下的企業增加了風險意識,採取了更多積極的策略和調整措施,使企業克服很多在平時難以暴露的缺點,加強了內部的協調,最終增強了危機應對和過冬禦寒的體力。金融危機下風險投資行業的機遇和挑戰!
金融危機下,創業融資肯定會比較困難,因為整個投資界這一階段的投資都會比較謹慎。」上海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愛國進一步解釋說,投資界主要是通過資本市場來獲利的,目前金融危機的形勢下,風險投資商所投公司的資產在縮水,企業的價值在減少,風險投資商擁有股份的價值在減少,於是他們就寧可選擇不投。
雖然金融危機造成了風險投資商的謹慎投資,但在安徽中科大訊飛信息有限公司總裁劉慶峰看來,金融危機對大學生創業者來說既是一次挑戰,更是一種機遇。他認為,從局部來看,全球金融危機可能是中國更快崛起的機會,國家4萬億元的投資可能讓我國產業發展比原來更快。既然全球的金融環境不好,國家肯定是要發展有潛力的、有很高的核心能力的新產業和新方向,這種新方向的選擇,就有可能讓創業的新興企業與傳統產業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這給創業者帶來了機會。
「國際形勢好,不一定你的創業項目方向就好,國際形勢不好,並不一定你的創業項目方向就不好」,劉慶峰認為,目前的形勢對創業者來說是機遇大於挑戰,他鼓勵創業者,只要想清楚了就去創業,成功與否關鍵是看創業者的內功怎麼樣,只要不會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不是以出口為主要導向的項目,就可以創業。
賽富亞洲風險投資人閻焱在接受采訪時也發表觀點:風投是在別人不敢做投資的時候去做投資,對風險投資基金來講我們看到的更多是機會,尤其是在金融風暴的時候,手上有現金的人永遠是最有利的,當今市場大幅度波動,包括有一些非常好的優質公司,在這個時候股價都出現下跌,可能對投資人來講,也許我們看到的滿眼都是金子。 (主持人:你的意思現在風投業務非但沒有受到負面影響,反而到處都是機會?) 閻焱:也有負面影響,比如投資以後上市公司股票都會出現大幅度波動、下跌,但對風險投資來講,絕大部分公司還是沒有上市,沒有上市的公司的影響是非常小的。那麼從另外一個角度,從投資角度來講,投資項目來源更擴大,以前在股市比較高的時候,你投資項目的來源比較有限,現在你可以投些上市公司。另外在估值方面也大幅下降,所以對真正的風險投資基金來講,可能對於一個大的金融市場的波動,唯一受益者是風險投資基金。( 主持人:在金融危機的時候,做風投的人非但不會清閑下來,還會比以前更加忙碌,因為風投比其他投資基金更加偏好風險,是嗎?) 閻焱:是這樣的。
對於一個精通商道的人來說,危機面前需要堅忍和積極自救,同時在這樣的特殊時刻更容易暴露企業的問題,激發企業家的自救決心和潛力。危機未必不是好事,正如「狼來了」的時候要辨證看問題。
一方面危機來了,會吃掉一些弱小或長期有問題的企業,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悲劇和傷痛。同時給所有企業敲響警鍾,在災難和傷痛面前人們更能記住教訓,並深度反思。
另一方面,沒有在危機中倒下的企業增加了風險意識,採取了更多積極的策略和調整措施,使企業克服很多在平時難以暴露的缺點,加強了內部的協調,最終增強了危機應對和過冬禦寒的體力。
四、 總結
我們必須看到,這一新興金融危機的到來對中國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很多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將大幅度縮水,這將是中國資金出國投向這些國家的絕好時機,這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最好時機。為此,中國經濟界需要做好資金上和項目研究方面的准備。從宏觀層面上講,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考慮到這一輪新型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在資金流動問題上必須穩扎穩打,不能盲目放開,要考慮到大量資金出走的可能性和由此帶來的壓力。當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楚游的經濟增長率必然會出現下滑,我們的財政政策必須保留一定的靈活度,在繼續實行當前穩健財政政策的前提下,必須做好項目上和資金上的准備,一旦新一輪金融危機在周邊國家發生,中國就可以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找到一些有資金保障和社會效益的投資項目。
總之,新一輪金融危機的風險已經來臨,全速前進的中國巨輪必須考慮到金融風暴可能帶來的沖擊,把握機遇,化解風險,我們的經濟發展航程將會前途光明。
參考資料:
[1]新浪網
[2] 一大把網
[3] 中國創業投資網
[4] 湖南商務廳網
[5]全球金融網
[6]中國金融投資網
……
2008-11-19
Ⅱ 提高銀行存貸款利率有什麼作用
下調准備金率
商業銀行必須存到中央銀行的資金就少了
這樣社會的貨幣供應量就多了
對於一些企業來說
貸款就更容易了
下調存款利率可以促使公民投資
活躍經濟
調低貸款利率可以提高貸款比例
1.存款准備金率下調的目的:為市場注入流動性.包括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兩方面.
2.作用:可以解決短期內因市場上各方人士信心不足而導致的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3.影響:保護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引導其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4.存款利率下調的目的和存款准備多率下調的作用是一樣的,是為市場注入流動性,並且,刺激經濟增長.
總之,這次的"三率"下調,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即發展經濟.表明了政府對解決當前危機的力度是空前的;同時,也表明了政府發展本國經濟的決心.
1、利率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杠桿,是調節貨幣供應量的重要手段。
2、利率的變動對經濟生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1)、存款利率調整的影響。存款利率上調,通常會吸引居民儲蓄,使流通中貨幣最減少,從而使生活消費支出相對下降;存款利率下調通常會使儲蓄下降,流通中貨幣量增大,從而使生活消費支出相對增加。同時,存款利率調整還會改變居民的投資方向,如轉向股票和債券等。可見,存款利率的調整主要是通過調節存款量來控制流通中的貨幣量和社會對生活資料的需求量。
另外,存款利率上調,可增加居民儲蓄利息收入,但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如果存款利率上調幅度小於通貨膨脹率,則居民的實際收入下降。
(2)、貸款利率變動的影響。貸款利率上調會增加貸款成本,抑制貸款,從而抑制銀行貸款規模,減少流通中貨幣量,並使投資需求相對下降;利率下調會減少企業貸款成本,刺激貸款,使銀行貸款規模擴大,流通中貨幣量增加,並使投資需求增長。可見,貸款利率的調整主要是通過調節貸款量來控制貨幣和社會對投資的需求量。
(二)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
1、匯率升降的意義:外匯匯率升高,外幣升值,本幣貶值;外匯匯率降低,外幣貶值,本幣升值。
2、匯率變化對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進出口上。
(1)對貨幣升值的具體分析。貨幣升值後,出口商品價格隨之提高,進口商品價格相應降低,這會導致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對國際收支產生不利影響。貨幣升值,使一國的對外貿易環境惡化,造成國內生產下降,失業增加,國內矛盾加劇。本國貨幣的升值,使這個國家的外匯儲備或從國外調回的資金,折成本國的貨幣計算,也相應減少。
(2)對貨幣貶值的具體分析。有利於增加本國出口,減少進口;有利於吸引國外遊客,擴大旅遊業的發展,有利於本國企業「走出去」。主要工業國的貨幣貶值會影響其他國家的貿易收支,由此可引起貿易戰和匯率戰。主要工業國的匯率變化還會引起國際金融領域的動盪。
(3)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意義:有利於中國經濟和金融持續穩定發展,有利於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和金融穩定發展,從根本上說,有利於世界經濟和金融的穩定發展。
Ⅲ 我國銀行體制的基本構成
原載《2000中國金融發展報告》,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興起了我國經濟的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波瀾壯闊的大潮。在這個過程中,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的對外開放則是這一潮流中的一支重要的支流。對這一支流的剖析,不僅有助於我們加強對我國經濟改革開放潮流的認識,更是我們籍以判斷其未來走向的必要依據。
所謂金融體制實際上就是所有金融活動的運作方式、組織結構和制度安排等要素的總和。具體而言,金融體制由金融機構體制、金融調控監管體制和金融市場體制組成。本文對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分析將分別從這3個方面進行展開。
一、我國的金融機構改革
(一)我國中央銀行的形成及其發展
從建國初期到1978年間,我國的金融體制在本質上表現為「大一統」的銀行體制。在這一時期,中國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唯一的一家銀行既承擔了「中央銀行」的管理職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資金,又從事「商業銀行」活動,辦理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的業務,集現金中心、結算中心和信貸中心於一體。[1]這種「大一統」的銀行體制顯然與改革開放的市場化目標相抵牾。因此,金融體制改革的第一步,只能以建立完整的中央銀行制度為發端。
1979年,先是中國農業銀行,繼而是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分設出來。這兩家被中國人民銀行長期兼並的銀行終於又恢復了獨立地位。隨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後改名為中國建設銀行)也從財政部獨立出來,納入銀行體系。1982年9月,國務院下達的文件明確指出,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各專業銀行按照指定的5個方面受中國人民銀行領導。1983年9月,國務院再次下達文件,決定自1984年1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國務院領導和管理全國金融事業的國家機關,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另行成立中國工商銀行,辦理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1984年1月,中國工商銀行成立,成為承接原由中國人民銀行辦理的城鎮工商企業存貸款及城鎮居民儲蓄業務的專業銀行。同年我國又批准設立了眾多的城市信用社,並在全國普遍發展了農村信用社。至此一個完整的專業銀行體系最終在我國確立。所謂專業銀行體系是指業務劃塊作嚴格的分割,專門從事某一方面業務的銀行分工格局。如中國農業銀行主要辦理農村地區的業務;中國銀行作為外匯專業銀行則限於外匯業務及與此相關的人民幣業務;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以基本建設貸款為主要業務。
隨著專業銀行體系的建立,中國人民銀行方得以從一般的銀行業務中擺脫出來,成為以金融管理為職責的中央銀行。國家外管局也劃歸中國人民銀行。中央銀行與專業銀行在職能及其相互關繫上的界定由此正式完成。中國中國人民銀行單獨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在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志著我國的金融體制向市場化方向的根本轉變。但是,中央銀行和專業銀行的分設僅僅是一個開端,由於我國傳統體制的積弊相當深厚,金融體制市場化的最終完成必然是一個漫長的漸進過程。
1986年1月,國務院發布了《銀行管理暫行條例》,該條例對中央銀行的職能的規定仍然帶有濃重的傳統體制色彩。例如,只規定中國中國人民銀行的各項權力,缺少相應的約束條款;賦予中國人民銀行以發展經濟、穩定貨幣和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等相互沖突的多重政策目標。中國人民銀行盡管在理論上成為中央銀行,但在實際上仍然辦理某些經營性業務,如以「支持地方經濟」的名義對非金融部門發放貸款,但貸款質量欠佳,本息回收率較低,損害了其中央銀行的形象;中國人民銀行還自辦證券公司、城市信用社、融資中心和咨詢公司等盈利性機構,既造成不小的損失,又與其宏觀管理的職責相沖突,削弱了中央銀行的威信;同時,由於當時實行中國人民銀行與財政部利潤分成的預算制度,強化了中國人民銀行的利潤動機,扭曲了中國人民銀行的行為。此外,專業銀行繼續承擔著某些政府功能,如辦理政策性貸款等。
為了扭轉這種狀況,1993年12月,國務院下發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把中國中國人民銀行辦成真正的中央銀行。1995年3月18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的地位、性質和職能得到了更為明確、詳盡的法律規定,廓清了以前的許多模糊認識,並對中國人民銀行的行為制定了限制性條款,如不得對金融機構的帳戶透支,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級政府部門提供貸款,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其他單位和個人提供貸款,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擔保等。1997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條例》、《票據管理辦法》和《支付結算辦法》等涉及機構管理、風險監管方面的規章近百件。這些都顯示了我國中央銀行制度的市場化特徵的日趨完善。1998年5月,中共中央建立了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使中央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黨的領導實現垂直領導體制。上述改革的重要目的是:使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擺脫地方政府(主要是省級政府)的干預,徹底消除中央銀行的盈利行為,使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也擺脫地方政府的干預。
長期以來,中國人民銀行主要是按行政區劃建制,依省、市、地(市)、縣設立對等的分支機構,由此形成如下弊端:(1)層次多、運轉慢,為地方政府幹預金融洞開方便之門,不能適應不同地區人均收入水平、金融業務規模、金融機構數量、監管任務不同的要求,也有悖於資源有效配置的基本原則;(2)職能分工不明確,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縣支行的職能相似,不利於搞好金融監管工作;(3)機構重疊,人浮於事,經常存在利益沖突,省(市)、地(市)重疊設置的分行,在有利可圖的工作上相互競爭,在無利可圖的工作上相互推委、扯皮,工作缺乏效率。為了獨立、公正、有效地履行職能,中國人民銀行於1998年開始調整組織體系,跨行政區設立分支機構。
中國人民銀行於1998年11月撤消了31個省級分行,組建了9個跨省分行,同時與所辦的證券公司、融資中心和各種經濟實體徹底脫鉤。至此,我國的中央銀行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表1 中國人民銀行九大分行及其轄區
分行名稱
管轄地區
天津分行
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沈陽分行
遼寧、吉林、黑龍江
上海分行
上海、浙江、福建
南京分行
江蘇、安徽
濟南分行
山東、河南
武漢分行
江西、湖北、湖南
廣州分行
廣東、廣西、海南
成都分行
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西安分行
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中國人民銀行撤消省級分行以後,9個跨省分行的工作與我國現行省級政府強大的行政權力結構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別是在金融監管方面。除國有商業銀行外,許多地方金融機構是省級政府控股的,中國人民銀行對這些機構的監管和處罰仍然有很大阻力,因為法院和司法部門是隸屬於地方政府的,所以在金融機構的關閉、債務償還、企業逃債違約、存款糾紛、對金融機構的亂收費等方面很難得到公正的司法執行。這些問題有待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予以解決。
(二)銀行的商業化進程
80年代初的專業銀行體制的建立僅僅是在理順我國的銀行機構體制邁出了第一步。一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尚未完全從一般的業務經營中擺脫出來,另一方面,專業銀行也仍在辦理某些政策性業務,且其經營的商業化仍然步履艱難,機關化的運作方式嚴重阻礙了專業銀行的發展。為了促進專業銀行的商業化經營,我國於1980年開始對這些銀行實行經濟核算,試圖改變傳統的「大鍋飯」現象。1983年,銀行系統開始實行「全額利潤留成制度」,把各項指標考核與利潤留成掛鉤,使專業銀行初步確立了利潤、風險和成本等一系列經營范疇。1987年核定「三率」,即成本率、綜合費用率、利潤留成與增補信貸基金或保險周轉金的比率,下放「六權」,即業務經營自主權、信貸資金調配權、利率費率浮動權、內部機構設置權、留成利潤支配權、中層幹部任免及職工招聘與獎懲權,突破了傳統的高度壟斷集中的管理體制,使專業銀行的經營機制逐步向商業化轉變。
接著,我國又開始探索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軌的途徑,允許專業銀行向綜合化經營的方向發展,出現了「農行進城,中行上岸,工行下鄉」的現象。這種業務的相互交叉和競爭,為專業銀行深化改革和商業化經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專業銀行之間的業務交叉,「專業銀行」的稱謂也逐漸消亡,轉而由「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所取代。從目前情況看,各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仍以自己所專長的專業分工為主,交叉業務為輔。
與此同時,我國從1986年起陸續建立了一批新興商業銀行,如4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即交通銀行、中信實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和一些區域性商業銀行,如深圳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浦東發展銀行、福建興業銀行、海南發展銀行(已關閉)、煙台住房儲蓄銀行和蚌埠住房儲蓄銀行等,藉以推動我國銀行體系的市場化建設。尤其是打破了專業分工和地域格局,從一開始就擺脫了政策性業務的桎梏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交通銀行的重新組建,標志著新中國第一家商業銀行的誕生。在此期間,在我國的許多中心城市還逐步建立了城市信用社。
金融機構的改革在農村也在向縱深推進。1980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討論銀行工作時指出,要把農村信用社辦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組織。1984年8月,國務院批准中國農業銀行《關於改革信用合作社管理體制》的報告,把農村信用社納入了中國農業銀行的領導。這與我國當時仍實行傳統的集中管理的金融體制有關。隨著金融體制的逐步市場化,金融風險也日益增加。為了避免政府承擔過多的風險,根據《國務院關於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我國從1996年9月開始進行農村信用社與中國農業銀行的脫鉤工作,全國5萬多個農村信用社和2 400多個縣聯社與中國農業銀行順利脫鉤,農村信用社的業務管理和金融監管分別由縣聯社和中國人民銀行擔任。
1993年12月,我國決定加大對4大專業銀行的商業化改造的力度。國務院下發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成為我國商業銀行組織體系建設的里程碑。《決定》提出了「把國家專業銀行辦成真正的國有商業銀行」的口號。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分設,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分離,國家專業銀行向國有商業銀行轉變的目標。為此,我國在1994年先後成立了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3家政策性銀行。專業銀行的政策性業務逐步劃轉到政策性銀行,經營機制進一步向市場化靠攏。1995年,我國發布的《商業銀行法》又明確規定了商業銀行「實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並且以其全部法人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於是,各銀行紛紛建立了單一法人制度,陸續取消了分支機構的法人地位。4大國有專業銀行逐步完成了改組成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過程,專業銀行商業化也進入了實質性的實施階段。這一時期我國還成立了中國民生銀行,各市的城市信用社也於1996年分別合並組成了城市合作銀行,並在1998年更名為城市商業銀行。我國的商業銀行體系由此得到了進一步壯大。
我國的4大國有商業銀行是目前世界上分支機構最多(各有8 000-10 000家分支機構),員工人數最多(各有15-60萬人)的銀行,但由於長期的機關化運作使其費用開支十分龐大,經營效率卻相當低下。為了促進其商業化的進程,自1998年起,國有商業銀行的省分行和省會城市分行陸續合並,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在1999年已撤消了一大批的縣級支行。同時,在財務、住房、工資、養老金、醫療等方面也實行了全面的改革,加速向商業化經營的方向發展。
在,1998年推出的有關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其他內容還包括:改革和完善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補充機制以及呆壞帳准備金提取和核銷制度;擴大貸款質量5級分類法的改革試點;全面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風險管理;加強中央財政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支持,通過發行2 700億元特種國債籌措資金,以增加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某些貸款實際用於財政支出的部分予以補救或改變;將現行金融會計制度中不符合金融業謹慎原則的內容加以修正。
1999年4月20日,我國組建了第一家以經營並化解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為主業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注冊資金100億元,由財政部全額撥付,負責購買或託管中國建設銀行的不良貸款。其後,我國又先後成立了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和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分別購買或託管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這些公司均屬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國有獨資金融企業,其主要任務是負責接收、管理、處置對口銀行劃轉的不良貸款,最大限度地保全資產、減少損失。其主要運作方式為:綜合運用出售、置換、資產重組、債轉股、證券化等方法對貸款及抵押品進行處置;對債務人提供管理咨詢、收購兼並、分立重組、包裝上市等方面的服務;對確屬資不抵債的企業進行破產清算;此外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境內外投資者出售債權和股權。這些資產管理公司收購不良貸款的范圍是:按當前貸款分類辦法剝離逾期、呆滯、呆帳貸款(其中待核銷貸款以及1996年以來新發放並已逾期的貸款除外)。
(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崛起
為了推動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滿足我國經濟增長對資金的迫切需求,我國於1979年開始著手發展信託業。1979年10月,中國銀行重建信託咨詢部(後改建為信託咨詢公司),該年10月,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信公司)成立。以此為標志,我國的信託公司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一些地區和部門開始籌建不同形式的信託投資公司。為了促進信託業的發展,國務院於1980年作出了銀行試辦各種信託業務的決定,鼓勵銀行支持經濟橫向聯合。當時的主要考慮是:(1)銀行是金融機構,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辦法和擁有熟悉金融業務的人才,把信託業務納入銀行軌道較為穩妥;(2)銀行機構多,信息快,調控機制靈敏,貫徹國家方針政策得力;(3)銀行資金雄厚,信譽卓著,與工商企業和人民群眾聯系密切,開展新的業務容易為社會所接受。
根據這種情況,中國人民銀行於1980年8月召開了全國分行行長座談會,並作出決定:企業及企業主管部門的多餘資金,可以委託銀行對指定地區和企業投資或貸款,也可以委託銀行代選對象進行投資或貸款。同時,為保證信託業務能夠規范有序地開展,同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出《關於積極開辦信託業務的通知》,對發展信託業務的步驟、業務人員素質等有了明文規定。1981年7月,在中國人民銀行召開的13省、市信託工作座談會和8月的會議上,銀行辦理信託業務被視為金融體制改革的內容之一。在兩次會議精神的推動下,我國的信託投資機構迅速發展,觸角幾乎覆蓋了全國各個地區和國民經濟的所有領域。到1981年末,全國共有各種信託投資機構600多家。
我國的信託公司主要有4個大類:(1)全國性信託公司,即中央一級直屬國務院。經過清理整頓,目前僅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1家。(2)地方政府主辦的信託公司。一般由地方財政、計經委等政府主管部門出資籌辦。(3)銀行系統的信託公司。主要指原4大專業銀行所屬的信託公司。這類公司資產雄厚,分布極廣,得益於銀行原有的業務聯系和活動空間,具有其他信託公司所無可比擬的天然優勢,是信託公司的主體。隨著我國實現金融業的分業經營,這些信託公司已全部撤消。(4)民間出資的信託公司,如上海愛建信託投資公司。
1979年4月9日國務院批轉的《中國人民銀行全國分行長會議紀要》決定逐步恢復保險業務,設立保險公司。2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出了《關於恢復國內保險業務和加強保險機構的通知》。1980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恢復辦理國內業務。1991年初,交通銀行成立了太平洋保險公司。1993年以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完成了財產險、人壽險和再保險業務的分離,改組設立了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下轄中保財產保險公司、中保人壽保險公司和中保再保險公司3家子公司;太平洋保險公司與交通銀行脫鉤,改制為獨立的股份制商業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公司將6家子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取消,將其改組為直屬分公司。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還陸續批准設立了一批新的股份制保險公司,如大眾、天安、華泰、永安、華安、泰康、新華等保險公司,保險業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家獨攬轉向「百家爭鳴」。
我國在對外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是,一方面亟需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另一方面,國內的外匯資金又極度匱乏。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就需要通過國際租賃業務,開辟利用外資的新渠道。1980年初,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組織了一個考察團赴日本考察現代租賃業務,開始了我國租賃業務最初的嘗試。由此,租賃業作為一種利用外資的「新技術」被傳入我國。1981年,為了更好地開展租賃業務,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先與北京機電設備公司、日本東方租賃公司共同創建了我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租賃公司——中國東方租賃有限公司,後又與國家物資局等單位合建了中國租賃有限公司。這幾家租賃公司的成立,標志著現代租賃業務在我國的誕生,以及現代租賃體制在我國的建立。
80年代初,為了適應企業更新改造設備的需要,一些地區,如上海也出現了專門從事設備租賃業務的租賃公司,成立了國際租賃有限公司、太平洋租賃有限公司、聯合租賃有限公司等3家中外合資的商業租賃公司和由國內幾家銀行合資的上海國際租賃公司。到1993年,我國的金融租賃公司已多達13家。
此外,我國的證券公司、財務公司、典當行等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也在改革的進程中得到了全面的發展。1987年,我國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公司在深圳成立,到1994年底,專業證券公司已達91家。1987年我國成立了首家財務公司,到1993年底達到39家。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個體經濟的發展,融資領域的擴大,信用形式的增多,新興的典當業開始復甦,並有日趨活躍的趨勢。1988年,上海第一家典當行——恆源當鋪成立。到1993年,上海已有8家當鋪。
(四)逐步放寬外資銀行的進入
我國從1978年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自1979年起,金融開放就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1979-82年間,以日本東京銀行北京代表處設立為開端,陸續有31家外資金融機構在華設立代表處。在1982-85年間,我國開始批准外資金融機構在經濟特區設立營業性分支機構的試點,允許它們從事各項外匯金融業務。第一家被批準的是香港的南洋商業銀行深圳分行。1985年,我國政府頒布了《經濟特區外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管理條例》,確立了外資金融機構在我國經濟特區設立營業性分支機構的法律地位,標志著我國金融業開放向規范化方向發展。
1990年9月,為配合中央關於開發開放浦東的戰略決策,國務院批准上海成為中國除經濟特區以外率先引進營業性外資金融機構的沿海開放城市。此後,引進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和規模不斷增長,質量不斷提高,地域不斷擴展。
在1992年和1994年國務院又相繼批准開放大連、天津、青島、南京、寧波、福州和廣州等7個沿海城市和北京、沈陽、石家莊、西安、成都、重慶、武漢、合肥、杭州、蘇州及昆明等11個內陸中心城市,允許在這些城市設立營業性外資金融機構。
1994年,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1992年起,在上海進行開放保險市場的試點,陸續批准了美國友邦保險公司、日本東京海上保險公司、瑞士豐泰保險公司等4家保險公司上海開設了營業性分公司。1998年,國務院又同意批准英國和澳大利亞的2家保險公司來華展業。
在資本市場方面,1995年,我國建立了第1家中外合資投資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與美國摩根·斯坦利合資的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開始探索規范化開放我國資本市場的途徑。
1996年底,經國務院批准,本著「先試點、後全面開放,開始從嚴、以後逐步放開」的原則,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上海浦東外資金融機構經營人民幣業務試點暫行管理辦法》,並開始審批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在上海浦東經營人民幣業務。1997年,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了9家外資銀行在浦東試辦人民幣業務。1997年3月27日,匯豐銀行上海分行和日本興業銀行上海分行正式舉行了首筆人民幣貸款(協議)的簽字儀式,從而標志著上海外資銀行在浦東進行人民幣業務試點的正式開始,揭開了我國銀行業本外幣業務全面對外開放的序幕。1998年10月,我國又決定增加8家外資銀行在上海浦東經營人民幣業務試點。至此,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已達17家。隨後又批准深圳為第2個允許外資銀行試點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區。
二、金融調控監管體制改革
(一)銀行資金管理體制改革
我國金融管理體制的集中表現是銀行的資金管理體制,尤其是信貸管理體制,即通過信貸規模的控制實現宏觀經濟管理的目標。我國的銀行資金管理體制改革主要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
1、「統存統貸」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1980年以前,我國的銀行資金管理一直實行高度集中的「統存統貸」管理體制,即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對下屬各級銀行層層下達年度各項存款、貸款和現金投放、回籠的額度指標,各級銀行必須保證計劃的實現。在這一階段,資金供應的管理權和控制權完全掌握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手裡。
這種貸款規模控制方法存在嚴重的缺陷:(1)貸款規模的操作缺乏嚴肅性,專業銀行的貸款規模採取自上而下的縱向分配方式,基層中國人民銀行無法對當地的專業銀行實施有效的規模控制和監管。(2)貸款規模呈剛性增長,形成資金供應倒逼機制。(3)貸款規模缺乏可調性,難以根據實際需要的變化增減。(4)貸款規模控制不利於資金餘缺的調劑,有些銀行可能規模過剩,有些可能不足。
2、「差額控制」階段。黨的11屆3中全會以後,為了搞活經濟,我國開始實行產品經濟向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轉換,逐步放棄了把實物量作為經濟管理主要內容的方式,轉而把控制價值形態作為經濟管理的主要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原來對銀行資金管理所採用的統收統支方式已無法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因此,從1979年起,中國人民銀行開始調整信貸政策和管理辦法,先是在廣東、福建試點,1981年起在全國推廣。這種方法的主要內容是,在信貸資金管理上實行「統一計劃,分級管理,存貸掛鉤,差額包干」,即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統一編制信貸差額包干計劃;各省、市、自治區分行吸收的存款與發放的貸款相應掛鉤,對核定的信貸差額實行包干使用,在差額包干計劃內多吸收的存款和多回收的貸款,可以按規定增加發放流動資金貸款;各項流動資金貸款也可以相互調劑使用;未完成存款計劃和不能如期收回貸款,則只能少發放貸款。
這種「差額控制」方法,通過改變各級基層銀行的指令性計劃單純執行者地位,使之具有在完成存貸差額計劃的條件下發放貸款的自主權,將各級銀行管理資金的權、責、利結合起來,擴大了各級銀行相對獨立經營的自主權,也相應加重了其管好、用好資金的責任,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統存統貸」時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對基層銀行信貸業務干預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端以及各級銀行使用資金、總行一家搞資金平衡的狀況,有助於調動基層銀行吸收存款、放好貸款的積極性,促進信貸資金管理水平的提高。
「差額控制」是我國金融體制方面試圖沖破傳統的集中分配資金體制的嘗試,其核心是存貸掛鉤、差額包干。實踐證明,「差額包干」雖然比過去的管理辦法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由於這一管理體制會形成存款派生機制,而當時中國人民銀行對信貸資金管理的手段還很不充分,僅僅依靠存貸差額這一手段,並不具有足夠的宏觀調控能力。另一方面,雖然專業銀行開始漸次設立,但由於和中國人民銀行的聯行資金清算沒有分開,仍然吃中國人民銀行資金「大鍋飯」,使得中國人民銀行不能有效地控制貨幣信貸總量,容易引發信用膨脹。因此,這種體制在本質上還是沒有突破以指令性計劃指標管理為主的框框。為此,我國的信貸管理體制便由「差額控制」轉向了「實存實貸」。
3、「實存實貸」階段。1983年,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從農村發展到了城市,城市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國務院決定實行銀行統一供應和管理流動資金的體制,財政不再供應和管理企業流動資金,此即所謂「撥改貸」。該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於是,中國人民銀行從1984年起,要求各專業銀行在中國人民銀行開設專戶,試行「存貸分戶,按實貸放」的資金管理辦法。1984年10月,在石家莊召開的全國銀行信貸資金管理體制改革會議,對新時期銀行資金管理辦法進行了討論,確定的管理原則是「統一計劃,劃分資金,實存實貸,相互融通」,並明確自1985年1月1日起實行。「實存實貸」方法的特點是:各家銀行的信貸計劃統一納入國家綜合信貸計劃;中國人民銀行與專業銀行的資金往來由計劃指標分配關系改為借貸關系;專業銀行在中國人民銀行開立存款戶和貸款戶,存款戶上無錢不得向中國人民銀行透支;專業銀行之間、地區之間可以根據資金餘缺進行拆借。這一辦法的進步意義在於:(1)將信貸計劃與資金分開,改變了過去有計劃就有資金的做法,各家銀
Ⅳ 求一篇中國與美國貨幣政策的區別
1,中國2008年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在執行中就發生了偏差,對房地產業貨幣(信貸)過度寬松,埋下
了日後房地產過度投機的隱患!08年當時,刺激的太厲害了。現在,我國三率全動了,寬松的後果可怕啊。
2,自2008年以來,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0到0.25%的接近於零利率的歷史最低水平,並於
去年8月和9月購買了總額為3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即第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方面,美國2009財年因實施刺激性政策而導致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達到10.1%,本
財年略降至8.6%。總體看,美國大規模實施進一步刺激政策的空間很小。
3,區別:中國多發錢就漲價 美國濫發貨幣卻不通脹
注意表現在美國的"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與中國的人民幣匯率問題上。
金融危機爆發後,為應對危機,中國人民銀行和美聯儲均採取了包括大幅降息在內的寬松貨幣政策。然而,基於中美兩國受危機影響、經濟形勢、金融體制等因素的不同,中美寬松貨幣政策在擴張動因、工具選擇、擴張程度、政策傳導上都有著本質的區別,貨幣政策效果迥異。深入剖析中美寬松貨幣政策本質區別,對中央銀行平衡經濟恢復和管理通脹預期,制定科學合理的退出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基於上述分析,文章從中美兩國中央銀行寬松貨幣政策退出的緊迫性和必要性、退出時機、退出方式等方面闡述了各自的最優退出戰略。
我給你的參考資料裡面講的很詳細。
Ⅳ 保險三率是指哪三率
是指綜合費用率,綜合賠付率,綜合成本率。
1、綜合費用率,即「費用率」,是保險公司經營費用凈支出與已賺保費之間的比率。其中經營費用凈支出包括:營業費用、手續費支出、傭金支出、營業稅金及附加、分保費用支出和保險保障基金,並扣除攤回分保費用。
2、綜合賠付率是指一定會計期間賠款支出與保費收入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為:賠付率=(賠款支出÷保費收入)×100%。但在實踐中,由這一公式計算出的賠付率嚴重失真,不能如實地反映該期間發生的災害事故所造成的損失程度,也不能為今後風險控制提供准確信息。
3、綜合成本率是保險公司用來核算經營成本的核心數據,包含公司運營、賠付等各項支出。綜合成本率100%時,即代表收支相等,無承保盈利,亦無承保虧損。
測一測你的抗風險指數,專家為你免費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