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地導彈經歷了什麼發展歷程
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戰場上的武器裝備也在隨之而變化。為適應新的戰場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發展遠射程、大威力、高精度武器,特別是地地戰術導彈系統。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裝備了地地戰術導彈,其中第三世界國家中就有二十個國家部署了地地戰術導彈,有十幾個國家擁有研製、生產地地戰術導彈或導彈部件的能力。尤其是在最近一、二年裡,各國對戰術導彈的發展研究進入了一個高潮。
首先是許多國家都加快了發展速度。例如,巴基斯坦的「哈特夫Ⅰ」、俄羅斯的SS-21「金龜子B」、印度的「普里特維」SS-150、阿根廷的「阿里克林」和埃及的「普魯傑克特T」等地地戰術導彈都是在這一、二年內開始裝備部隊的,另外還有十幾個新型號也都是在這兩年中首次列入研究計劃的,如韓國的KSR100、俄羅斯的SS-21「金龜子C」、印度的「普里特維」SS-350和伊朗的改型CSS-7等。國外及地區的地地戰術導彈發展現狀按美蘇中導條約的要求,美國僅剩下的「長矛」戰術地地導彈也已於是1991年開始逐漸被美國的「陸軍戰術導彈系統」所取代。在海灣戰爭中,「陸軍戰術導彈」首次投入戰場使用,是美國現代化計劃中第一部裝備並投入戰場使用的縱深火力武器系統。它的最大特點是通過改進後的M270式多管火箭炮進行發射,節省了「長矛」導彈原來的部隊費用。另外由於這種武器系統具有從偏高炮目軸線性30°角發射導彈的能力,因此可以防止炮位偵察雷達對彈道進行外推,有利於發射陣地的隱蔽,從而提高了導彈系統的生存能力。
美國新一代戰術彈道導彈ATACMS正在繼續進行的研製和改進項目主要是ATACMS-2和-2A導彈,另外還有用於ATACMS發射的新型高機動發射系統、改進型火控系統和改進的發射器機械繫統等。IFCS計劃於1996年完成硬、軟體研製,並在5月~8月進行3枚ATACMS導彈的發射試驗;ATACMS-2型導彈的智能反裝甲彈頭已於是1996年進入飛行試驗階段。
目前,ATACMS包括-1、-1A、-2和-2A4種改型,4種改型的推進和控制系統均相同,主要區別在於制導系統和戰斗部的不同。ATACMS-1和-1A裝有殺傷人員、破壞裝備子彈,其中-1採用激光陀螺慣性制導系統,-1A則增加了GPS輔助制導裝置;-2和-2A裝置包括GPS在內的改進型制導系統,配有BAT子彈。ATACMS-1和-2為射程約150千米的基本型,ATACMS-1A和-2A則為採用輕質量彈頭的增程型,其射程超過300千米。ATACMS-2型攜帶13個BAT子彈,BAT子彈彈長914.4毫米,彈身直徑139.7毫米,翼展914.4毫米,彈重19.96千克;採用紅外和音響尋的器。對運動中的裝甲集群,每一BAT子彈直接命中一輛坦克或裝甲車。ATACMS-2A型裝載6個改進型BAT子彈,該子彈將採用毫米波或毫米波/紅外雙模尋的器,使其不僅可以攻擊靜止的裝甲集群目標,而且具有攻擊地地戰術導彈發射車的能力。
美國已經廣泛收集潛在的戰術彈道導彈TEL多頻譜紅外數據,並研究相應的TEL紅外圖象分類、鑒別演算法。1996年BAT彈頭進行了4次飛機投放試驗,從1997年7月開始,進行了一系列BAT彈頭的工程研製飛行試驗,按計劃,1997年8月進行首次了ATACMS-2導彈的滿載荷拋撒試驗。美國海軍根據作戰能力擴大到淺海及沿岸戰區的需要,提出將ATACMS改型為一種海軍戰術導彈系統,用於從海上對地面的火力支援。1995年論證了潛艇發射ATACMS導彈的作戰方案,並進行了登陸艦在海面發射ATACMS-1A導彈試驗。1996年底,美國又成功地進行了艦載MK-41垂直發射系統發射ATACMS的試驗,驗證了海軍艦上作戰系統發射該導彈的能力。NTACMS最終將以MK-41艦上垂直發射系統代替目前ATACMS所用的M270傾斜式發射系統。
俄羅斯同美國一樣,中導條約後俄羅斯只剩下「飛毛腿B」和SS-21「金龜子」兩種戰術導彈,但由於它們的射擊精度遠不能滿足現代戰場的需要,也逐漸被新研製的SS-21導彈和新型「飛毛腿」導彈所取代。目前,俄羅斯尚公布新型「飛毛腿」的正式名稱,美國賦予它的代號是SS-X-26。由於北約的東擴俄羅斯將加速SS-X-26導彈的研製,並可能在兩年內布署。
1995年底到1996年初,俄羅斯SS-X-26導彈進行了一系列飛行試驗,其首次飛行試驗是在1995年10月25日。西方軍事評論家推測,SS-X-26是在SS-23導彈基礎上設計的新一代固體導彈,具有適應21世紀作戰需要的高命中精度、強突防能力和能採用多種常規彈頭等特點。SS-X-26導彈長7.3米,彈體直徑0.92米,發射重量4600千克,彈頭重量415~700千克,最大射程300~500千米,裝置在新型運輸—豎起—發射車上。
SS-X-26導彈的彈頭較小,因此必須有非常高的命中精度,有報導稱SS-X-26的精度甚至超過SS-21近程導彈的精度(CEP<35米)。為了達到高命中精度,俄羅斯可能採用的精度制導技術包括毫米波雷達主動末制導、利用GLONASS全球定位系統衛星提供的末制導、改進的慣性平台和復合制導技術。導彈在發射前將目標信息輸入彈頭內的計算機,機內儲有地形圖,高度表啟動以後,計算機開始搜尋其儲存的目標數據,同時數字感測器針對每一個存儲的高度進行顯示對比,由裝在鼻錐部位的光學感測器搜索目標,並與計算機數據進行比較,一旦確定目標位置後,導引頭隨即將其鎖定,並通過控制尾翼將彈頭引向目標,達到准確的命中精度。
為了對抗21世紀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SS-X-26具有較小的雷達反射截面,可能採用特殊形式的彈道或末段機動飛行,以及誘餌等突防措施。
SS-X-26非常可能裝備常規彈頭,如集束式子母彈頭、燃料空氣彈頭、打擊加固工事的鑽地彈頭和反雷達的電磁波脈沖彈頭等。俄軍用以取代原型SS-21「金龜子」導彈的改進型SS-21導彈共有兩種,一種為本國裝備,另一種供出口專用。本國SS-21導彈可配用6種戰斗部,除兩種核戰斗部外,還可配用高爆炸葯戰斗部、空爆人員殺傷戰斗、高爆電脈沖戰斗部長對付戰場雷達或海軍雷達的反雷達尋的戰斗部。供出口用的SS-21導彈可配用兩種戰斗部,一種是具有50顆殺傷子彈的子母彈戰斗部,另一種是高爆炸葯破片殺傷戰斗部。
法國地地戰術導彈裝備到軍一級,1974年開始裝備的五個「普魯東」准戰略核導彈團從1992年開始逐漸由法國新研製的「哈德斯」導彈取代,但這種取代並不是一對一的,原來的五個「普魯東」導彈團由2個「哈德斯」導彈團代替。一個是第15炮兵團,另一個是第3炮兵團。
到1994年,「普魯東」導彈已基本上全部退出現役。「哈德斯」導彈的射程為460千米,可配用核裂變和強輻射戰斗部。法國原計劃裝備80~120枚「哈德斯」導彈,但由於東西方局勢緩和,加上美國和俄羅斯取消部署在歐洲的戰術核武器,所以法國於1992年5月底徹底決定中止生產「哈德斯」短程核導彈。法國目前對「哈德斯」的使用原則是:只貯存,不再部署。
印度自80年代以來,印度就十分重視國產導彈的研製和發展。他們認為導彈是印度國土防空系統和對付外來威脅的有力武器。
海灣戰爭後,印度更加認識到導彈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顯加快了國產導彈的研製與發展進程,並取得了重大成就。印度自行研製的SS-150「普里特維」戰術導彈已於1993年末裝備印度陸軍,隨後SS-250「普里特維」導彈也於1994年開始裝備部隊。SS-150「普里特維」導彈是一種裝有兩級液體燃料發動機的彈道導彈,射程為150千米,戰斗部重500千克,經過改進後的SS-250「普里特維」導彈戰斗部重量被減為250千克,射程提高到250千米。印度聲稱,這種導彈的特點是速度快、精度高,而且它的殺傷威力比原蘇聯的「飛毛腿B」、美國的「長矛」或以色列的「傑里克Ⅱ」導彈的殺傷力都大。
台灣隨著台灣軍隊導彈技術的不斷發展,導彈將取代傳統式武器成為未來戰場的主宰,而且導彈和反導彈作戰將會成為未來海峽地區局部戰爭的獨立作戰方式,台灣通過引進美國和以色列等國的先進軍事技術,現已具備了研製多種戰術導彈的能力,除在80年代裝備部隊的「青峰」地地戰術導彈外,還先後製造了「雄風」系列艦載、岸基反艦導彈和「天弓」系列地空導彈。「青峰」地地戰術導彈採用的是預貯式液體燃料發動機,射程為120千米。據說它與美國的MGM-52「長矛」導彈相似,只是彈徑略大一些,達600毫米,彈長7米,總重量1400千克,用主動雷達制導。
朝鮮勞動-1導彈是在飛毛腿-B導彈的技術基礎上由朝鮮自行研製的中程彈道導彈,該型號為單級液體推進,其推進劑質量比飛毛腿-B增加了近2倍,而有效載荷質量僅為飛毛腿-B的一半,所以射程可以達到800~1000千米。勞動-1導彈的制導控制系統與飛毛腿-B相似,採用3個陀螺儀和4個空氣舵。1993年,勞動-1在進行生產型飛行試驗的准備。因為勞動-1所進行的技術改進比較簡單,近幾年內有可能部署。
② 地對地導彈
地對地導彈是導彈家族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使用的V-1和V-2導彈是最早問世的地地導彈。而後,性能不斷提高,種類不斷增多。按飛行彈道可分為地地彈道導彈和地地巡航導彈;按作戰使用可分為地地戰略導彈和地地戰術導彈;按射程可分為地地洲際導彈、地地遠程導彈、地地中程導彈和地地近程導彈。攻擊的目標可以是地面點(硬)目標或地面(軟)目標,也可以是地面固定目標或地面機動目標。在現代局部戰爭中,已多次使用「飛毛腿」等地地戰術導彈。
簡介
地地導彈是指從陸地發射攻擊陸地目標的導彈。它由彈頭、彈體或戰斗部、動力組織和制導系統等組成。與導彈地面指揮控制、探測跟蹤、發射系統等結構構成地地導彈武器系統。地地導彈攜帶單個或多個彈頭,具有射程遠、威力大、精度高等特點,已經成為戰略核武器的主要組成部分。地地戰術導彈攜帶核彈頭或常規彈頭,射程較進,用於打擊戰役戰術縱深內的目標,是地面部隊的重要武器。地地導彈的發射方式有地面和地下、固定和機動、垂直和傾斜、熱發射或冷發射等區分。其最大射程遠大上萬公里,如地地洲際導彈;最小射程近至幾十米,如地面發射的反坦克導彈分類
地地導彈是指從陸地發射打擊陸地目標的導彈。按飛行彈道可分為地地彈道導彈和地地巡航導彈;按射程可分為洲際、遠程、中程、近程地地導彈;按作戰使用可分為地地戰略導彈和地地戰術導彈 。 地地戰略彈道導彈通常攜帶單個或多個核彈頭,射程遠,威力大,命中精度高,用於打擊各種戰略目標。地地戰術導彈攜帶常規彈頭(戰斗部)或核彈頭(核戰斗部),尺寸小,質量輕,射程近,機動性好,可用汽車、火車、飛機、艦船運輸,陸地機動發射,用於打擊戰役戰術目標。最早的地地導彈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使用的V-1導彈和V-2導彈。戰後美國和前蘇聯等國在此基礎上,研製了各種地地戰術導彈,以及中程、遠程和洲際地地戰略導彈。地地導彈發展迅速,種類繁多,裝備數量大。地地戰略導彈是戰略核武器的主要組成部分,地地戰術導彈是地面部隊的重要武器。地地導彈有的打擊地面固定目標,有的打擊地面活動目標;有的打擊地面面(軟)目標,有的打擊地面(地下)點(硬)目標;可採用地面、地下、固定、機動、垂直、水平、傾斜及自力、外力等多種發射方式。地地導彈與機載、艦載導彈相比,定位容易,地面上發射點的位置、發射方位和重力異常等數據都可預先精確測定,能較好地保證導彈初始瞄準的精度,但機動性和生存能力不及機載、艦載導彈。地地導彈射程有的近至幾十米,如地面發射的反坦克導彈,有的遠達上萬千米,如地地洲際彈道導彈。從導彈發射井發射的地地戰略彈道導彈,由於陣地固定,平時易被對方偵察發現,其生存受到威脅。20世紀70年代,開始採取抗核加固措施來提高在核戰爭條件下的生存能力。
發展歷程
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戰場上的武器裝備也在隨之而變化。為適應新的戰場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發展遠射程、大威力、高精度武器,特別是地對地戰術導彈系統。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裝備了地對地戰術導彈,其中第三世界國家中就有二十個國家部署了地對地戰術導彈,有十幾個國家擁有研製、生產地地戰術導彈或導彈部件的能力。尤其是在最近一、二年裡,各國對戰術導彈的發展研究進入了一個高潮。首先是許多國家都加快了發展速度。例如,巴基斯坦的「哈特夫Ⅰ」、俄羅斯的SS-21「金龜子B」、印度的「普里特維」SS-150、阿根廷的「阿里克林」和埃及的「普魯傑克特T」等地地戰術導彈都是在這一、二年內開始裝備部隊的,另外還有十幾個新型號也都是在這兩年中首次列入研究計劃的,如韓國的KSR100、俄羅斯的SS-21「金龜子C」、印度的「普里特維」SS-350和伊朗的改型CSS-7等。國外及地區的地地戰術導彈發展現狀 1.美國 按美蘇中導條約的要求,美國僅剩下的「長矛」戰術地地導彈也已於是1991年開始逐漸被美國的「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所取代。在海灣戰爭中,「陸軍戰術導彈」首次投入戰場使用。它是美國現代化計劃中第一部裝備並投入戰場使用的縱深火力武器系統。它的最大特點是通過改進後的M270式多管火箭炮進行發射,節省了「長矛」導彈原來的部隊費用。另外由於這種武器系統具有從偏高炮目軸線性30°角發射導彈的能力,因此可以防止炮位偵察雷達對彈道進行外推,有利於發射陣地的隱蔽,從而提高了導彈系統的生存能力。美國新一代戰術彈道導彈ATACMS正在繼續進行的研製和改進項目主要是ATACMS-2和-2A導彈,另外還有用於ATACMS發射的新型高機動發射系統(HIMARS)、改進型火控系統(IFCS)和改進的發射器機械繫統(ILMS)等。IFCS計劃於1996年完成硬、軟體研製,並在5月~8月進行3枚ATACMS導彈的發射試驗;ATACMS-2型導彈的智能反裝甲(BAT)彈頭已於是1996年進入飛行試驗階段。目前,ATACMS包括-1、-1A、-2和-2A 4種改型,4種改型的推進和控制系統均相同,主要區別在於制導系統和戰斗部的不同。ATACMS-1和-1A裝有殺傷人員、破壞裝備(AP AM)子彈,其中-1採用激光陀螺慣性制導系統,-1A則增加了GPS輔助制導裝置; -2和-2A裝置包括GPS在內的改進型制導系統,配有BAT子彈。ATACMS-1和-2為射程約150km的基本型,ATACMS-1A和-2A則為採用輕質量彈頭的增程型,其射程超過300km。ATACMS-2型攜帶13個BAT子彈,BAT子彈彈長914.4mm,彈身直徑139.7mm,翼展914.4mm,彈重19.96kg;採用紅外和音響尋的器。對運動中的裝甲集群,每一BAT子彈直接命中一輛坦克或裝甲車。ATACMS-2A型裝載6個改進型(P3I)BAT子彈,該子彈將採用毫米波或毫米波/紅外雙模尋的器,使其不僅可以攻擊靜止的裝甲集群目標,而且具有攻擊地地戰術導彈發射車(TEL)的能力。美國已經廣泛收集潛在的戰術彈道導彈TEL多頻譜紅外數據,並研究相應的TEL紅外圖象分類、鑒別演算法。1996年BAT彈頭進行了4次飛機投放試驗,從1997年7月開始,進行了一系列BAT彈頭的工程研製飛行試驗,按計劃,1997年8月進行首次了ATACMS-2導彈的滿載荷(13枚BAT子彈)拋撒試驗。美國海軍根據作戰能力擴大到淺海及沿岸戰區的需要,提出將ATACMS改型為一種海軍戰術導彈系統(NTACMS),用於從海上對地面的火力支援。1995年論證了潛艇發射ATACMS導彈的作戰方案,並進行了登陸艦在海面發射ATACMS-1A導彈試驗。1996年底,美國又成功地進行了艦載MK-41垂直發射系統發射ATACMS的試驗,驗證了海軍艦上作戰系統發射該導彈的能力。NTACMS最終將以MK-41艦上垂直發射系統代替目前ATACMS所用的M 270傾斜式發射系統。 2. 俄羅斯同美國一樣,中導條約後俄羅斯只剩下「飛毛腿B」和SS-21「金龜子」兩種戰術導彈,但由於它們的射擊精度遠不能滿足現代戰場的需要,也逐漸被新研製的SS-21導彈和新型「飛毛腿」導彈所取代。目前,俄羅斯尚公布新型「飛毛腿」的正式名稱,美國賦予它的代號是SS-X-26。由於北約的東擴俄羅斯將加速SS-X-26導彈的研製,並可能在兩年內布署。1995年底到1996年初,俄羅斯SS-X-26導彈進行了一系列飛行試驗,其首次飛行試驗是在1995年10月25日。西方軍事評論家推測,SS-X-26是在SS-23導彈基礎上設計的新一代固體導彈,具有適應21世紀作戰需要的高命中精度、強突防能力和能採用多種常規彈頭等特點。SS-X-26導彈長7.3m,彈體直徑0.92m,發射重量4600kg,彈頭重量415~700kg,最大射程300~500km,裝置在新型運輸—豎起—發射車上。SS-X-26可能採用了以下新技術: ①精確制導技術 SS-X-26導彈的彈頭較小,因此必須有非常高的命中精度,有報導稱SS-X-26的精度甚至超過SS-21近程導彈的精度(CEP<35m)。為了達到高命中精度,俄羅斯可能採用的精度制導技術包括毫米波雷達主動末制導、利用GLONASS全球定位系統衛星提供的末制導、改進的慣性平台和復合制導技術。導彈在發射前將目標信息輸入彈頭內的計算機,機內儲有地形圖,高度表啟動以後,計算機開始搜尋其儲存的目標數據,同時數字感測器針對每一個存儲的高度進行顯示對比,由裝在鼻錐部位的光學感測器搜索目標,並與計算機數據進行比較,一旦確定目標位置後,導引頭隨即將其鎖定,並通過控制尾翼將彈頭引向目標,達到准確的命中精度。 ②突防技術 為了對抗21世紀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SS-X-26具有較小的雷達反射截面,可能採用特殊形式的彈道或末段機動飛行,以及誘餌等突防措施。 ③子母彈技術SS-X-26非常可能裝備常規彈頭,如集束式子母彈頭、燃料空氣彈頭、打擊加固工事的鑽地彈頭和反雷達的電磁波脈沖彈頭等。俄軍用以取代原型SS-21「金龜子」導彈的改進型SS-21導彈共有兩種,一種為本國裝備,另一種供出口專用。本國SS-21導彈可配用6種戰斗部,除兩種核戰斗部外,還可配用高爆炸葯戰斗部、空爆人員殺傷戰斗、高爆電脈沖戰斗部長對付戰場雷達或海軍雷達的反雷達尋的戰斗部。供出口用的SS-21導彈可配用兩種戰斗部,一種是具有50 顆殺傷子彈的子母彈戰斗部,另一種是高爆炸葯破片殺傷戰斗部。 3. 法國:法國地地戰術導彈裝備到軍一級,1974年開始裝備的五個「普魯東」准戰略核導彈團從1992年開始逐漸由法國新研製的「哈德斯」導彈取代,但這種取代並不是一對一的,原來的五個「普魯東」導彈團由2個「哈德斯」導彈團代替。一個是第15炮兵團,另一個是第3炮兵團。到1994年,「普魯東」導彈已基本上全部退出現役。「哈德斯」導彈的射程為460km,可配用核裂變和強輻射戰斗部。法國原計劃裝備80~120枚「哈德斯」導彈,但由於東西方局勢緩和,加上美國和俄羅斯取消部署在歐洲的戰術核武器,所以法國於1992年5月底徹底決定中止生產「哈德斯」短程核導彈。法國目前對「哈德斯」的使用原則是:只貯存,不再部署。4. 印度自80年代以來,印度就十分重視國產導彈的研製和發展。他們認為導彈是印度國土防空系統和對付外來威脅的有力武器。 海灣戰爭後,印度更加認識到導彈 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顯加快了國產導彈的研製與發展進程,並取得了重大成就。印度自行研製的SS-150「普里特維」戰術導彈已於1993年末裝備印度陸軍,隨後SS-250「普里特維」導彈也於1994年開始裝備部隊。SS-150「普里特維」導彈是一種裝有兩級液體燃料發動機的彈道導彈,射程為150km,戰斗部重500kg,經過改進後的SS-250「普里特維」導彈戰斗部重量被減為250kg,射程提高到250km。印度聲稱,這種導彈的特點是速度快、精度高,而且它的殺傷威力比原蘇聯的「飛毛腿B」、美國的「長矛」或以色列的「傑里克Ⅱ」導彈的殺傷力都大。 5. 台灣隨著台灣軍隊導彈技術的不斷發展,導彈將取代傳統式武器成為未來戰場的主宰,而且導彈和反導彈作戰將會成為未來海峽地區局部戰爭的獨立作戰方式,台灣通過引進美國和以色列等國的先進軍事技術,現已具備了研製多種戰術導彈的能力,除在80年代裝備部隊的「青峰」地地戰術導彈外,還先後製造了「雄風」系列艦載、岸基反艦導彈和「天弓」系列地空導彈。「青峰」地地戰術導彈採用的是預貯式液體燃料發動機,射程為 120km。據說它與美國的MGM-52「長矛」導彈相似,只是彈徑略大一些,達600mm,彈長7m,總重量1400kg,用主動雷達制導。6. 朝鮮勞動-1導彈是在飛毛腿-B導彈的技術基礎上由朝鮮自行研製的中程彈道導彈,該型號為單級液體推進,其推進劑質量比飛毛腿-B增加了近2倍,而有效載荷質量僅為飛毛腿-B的一半,所以射程可以達到800~1000km。勞動-1導彈的制導控制系統與飛毛腿-B相似,採用3個陀螺儀和4個空氣舵。1993年,勞動-1在進行生產型飛行試驗的准備。因為勞動-1所進行的技術改進比較簡單,近幾年內有可能部署。
主要特點
總的來看,目前國外及一些地區的戰術地地導彈主要有以下特點: 1. 注重發展常規戰斗部由於近些年來,常規性局部戰爭時有發生,而且在許多戰爭中都使用了常規戰術導彈,如阿以戰爭、阿富汗戰爭、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特別是在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常規戰術導彈的使用對戰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近些年來各國都把研製常規性戰術導彈作為未來武器發展的重要項目來抓。例如美國,除了為「陸軍戰術導彈」配用了內裝950顆殺傷子彈的雙用途子母彈戰斗部以外,目前仍在為該導彈研製各種反裝甲戰斗部和其它戰斗部。俄羅斯也為改進型SS-21「金龜子」和新型「飛毛腿」導彈配製了多種常規戰斗部。另外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朗等許多國家也都研製並裝備了常規戰術彈道導彈。 2. 增大射程增大射程、提高導彈打擊縱深目標的能力是近些年來發展戰術導彈的又一特點。增大地地戰術導彈的射程,不但可保證導彈壓制和摧毀野戰火炮射程以外的重要目標,同時在戰略上還具有無法估量的威懾作用。如在近幾年內,印度和巴基斯坦競相增大各自的「普里特維」和「哈特夫」地地戰術導彈的射程,其目的就是要達到威懾作用和相互制約作用。另外,美國90年代裝備的「陸軍戰術導彈系統」的射程為150km,已經比原來的「長矛」常規戰術導彈的射程提高了78km,但經過海灣戰爭的實戰考驗後,美國認為它的射程仍不能滿足現代化戰爭的需要,進而又將對第一階段戰斗部的「陸軍戰術導彈」進行改進。據說改進後的導彈射程是原來的兩倍。再者法國新裝備的「哈德斯」戰術導彈的射程也比原來裝備的「普魯東」導彈的射程提高了4倍。 3. 強化基本型並使之系列化。所謂基本型是導彈系列的基礎型,只有基礎好,才能具有發展潛力。強化基本型就是在研製發展初期,論證和選擇好導彈的總體性能,只有具備良好性能的導彈,才能有效地配備各種戰斗部。美國和俄羅斯在發展地地戰術導彈時,都很重視基本型導彈的綜合性能。他們採用較為成熟的技術,在具有良好性能的基本型導彈的基礎上,或是增大射程,或是配用各種不同的戰斗部,使之成為一個導彈系列。例如,美國的「陸軍戰術導彈」就是在ATACMS-1的基礎上發展了ATACMS-1A、ATACMS-2、ATACMS-2A以及艦上發射的「陸軍戰術導彈」,俄羅斯在SS-21「金龜子」地地戰術導彈的基礎上發展了改進型和最新型。
發展趨勢
1. 採用多種手段,提高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命中精度對地地戰術導彈,特別是對常規導彈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曾作過計算,如果是導彈的精度提高一倍,其戰斗部的威力就可提高8倍。所以近年來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提高地地戰術導彈的命中精度,且新裝備的戰術導彈較之以前老式型號導彈的最大區別之一就是命中精度高。如法國的「哈德斯」命中精度比「普魯東」提高了50~200m。美軍的「陸軍戰術導彈系統」的精度也比「長矛」導彈提高了3~4倍,導彈的圓概率偏差僅為50m。 海灣戰爭後,美國開始研製改進型「陸軍戰術導彈」,其中一項重大改革就是計劃為導彈配用一種全球定位系統接收機,以達到更高的精度。俄羅斯最近公開的新型「飛毛腿」導彈即「飛毛腿B2」型也是一種高精度導彈,它所採用的是先進的信息處理手段。另外,從俄羅斯SS-21導彈的發展過程也不難看出,提高導彈的命中精度是目前,乃至今後發展地地戰術導彈的又一主要趨勢。至今為止,俄羅斯已為SS-21導彈研製了三種型號的導彈,即原型、改型和最新型號。雖然這三種型號導彈的射程一個比一個遠,但精度卻一個比一個更高。據說最新型號SS-21導彈的射已達185km,其精度則小於30m。海灣戰爭的經驗告訴我們,地地戰術導彈如果沒有準確的命中精度,就不能將它的威懾作用轉化為巨大而有效的殺傷破壞能力,就不能真正成為殺手鐧。 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發射的「飛毛腿」或「海珊」導彈,雖然85%左右自毀或遭到攔截,但仍然有15%的導彈沒有自毀或遭攔截,如果這15%的導彈都能准確地命中攻擊的目標,肯定會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產生重大影響。但是,由於該導彈的制導精度太低,這15%的導彈大部分都未擊中預定的目標,都未起到預定的作戰效果。因此,提高地地戰術導彈的命中精度將成為地地戰術導彈今後發展的重點。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地地戰術導彈的突防問題。如果說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的「飛毛腿」、「海珊」導彈 給多國部隊造成的威懾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那麼美國的「愛國者」導彈攔截「海珊」導彈的情景給人留下的印象也同樣是深刻的。盡管「愛國者」導彈的攔截概率並沒有國外吹噓的那麼高(達85%以上),據美國國防部專家們戰後分析,「愛國者」導彈實際上只成功地攔截了一枚「海珊」導彈,其餘的都是因為「海珊」導彈本身設計不合理,再入時自己爆炸的。但是,地地戰術導彈畢竟是可以攔截的,這一事實已引起各國政府和專家的高度重視。美國在戰後,立即把戰略防禦的重點調整到對地地戰術導彈的防禦方向,並制定了各種防禦方案和用於防禦地地戰術導彈的導彈發展計劃,譬如發展「愛國者」導彈的第三階段改進型,即「愛國者II」PAC-3導彈;加速與以色列聯合發展「箭」式反導彈導彈等。英國、法國等也都開始了防地地戰術導彈的技術和武器的發展計劃。 目前世界上大約有13個國家(地區)在研製反地地戰術彈道導彈的武器(反導地空導彈、激光武器和超高速炮)。因此,可以預見,在未來的戰爭中地地戰術導彈遭攔截的概率將大大增加。這樣就迫使人們考慮,要使地地戰術導彈在未來的戰爭中繼續發揮它殺手鐧的作用必須要採取突防措施,提高其突防能力。目前各國現役中的地地戰術導彈,除美國新裝備的「陸軍戰術導彈」採用子彈葯帶制導的集束式子母彈頭有較好的突防能力外,都未採取任何突防措施,所以採取突防措施,提高突防能力將 是今後改進或新發展的地地戰術導彈發展的重要趨勢。 2. 提高機動性、隱蔽性,縮短反應時間提高導彈的機動性、隱蔽性,以提高導彈的戰場自下而上的能力。目前,在裝備有地地戰術導彈的國家中,除美國、俄羅斯和法國陸軍裝備的地地戰術導彈採用全機動發射方式外,不少裝備第二代地地戰術導彈的國家都採用固定陣地或預先准備的陣地發射與機動發射相結合的發射方式,譬如伊拉克的「飛毛腿」或「海珊」導彈就是採用後一種發射方式。海灣戰爭的經驗告訴我們,地地戰術導彈在現代化戰爭條件下採用固定陣地或預先准備的陣地發射方式是不可取的。海灣戰爭中,在多國部隊空中地毯式的轟炸下,伊拉克固定的和預先准備的「飛毛腿」導彈陣地很快就全部被摧毀。而隱蔽、機動發射的「飛毛腿」導彈及其發射系統大部分都保留下來,並能在戰爭的全過程中不時地向以色列和沙烏地阿拉伯等海灣國家發起攻擊,直至戰爭結束,機動的「飛毛腿」導彈系統也沒有全部被摧毀。 因此,機動、隱蔽的發射方式將是提高地地戰術導彈在現在和將來戰場上生存能力的最佳方案,它將被各國陸軍所接受和採用,這也必將促使地地戰術導彈系統向更簡化、更機動的方向發展。能在需要的地域及時對付各種事變、必要時可以深入敵人領土縱深展開常規反進行作戰、要求戰術導彈具有高度的機動能力和盡量縮短反應時間,以適應地面部隊快速機動作戰的需要。任何一種導彈系統地面設備的組成,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導彈,發動機類型和制導系統等因素。地面設備的完善程度對導彈系統的戰斗准備、特別是對機動性有很大影響。未來的戰術導彈趨向於採用便於機動發射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由一輛自行式多功能車完成運輸、測試、發射等任務。武器系統的指揮、控制、瞄準和發射實現自動化,縮短反應時間。 3. 導彈與現代化的偵察、指揮和通信手段相結合:地地戰術導彈與先進的目標偵察系統和自動化射擊指揮系統網路結合起來,成為實時或近於實時的攻擊系統,可以大大提高戰術導彈的作戰效果。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利用空間衛星、機載偵察與指揮控制系統與地面偵察與指揮系統組成了不同級別的戰略與戰術C3I網路,通過C3I網路系統,戰場指揮官可隨時了解敵軍的戰略、戰術目標情況,使戰場上武器的攻擊精度和反應速度大幅度提高。與此相比,伊拉克軍隊由於C3I系統不健全、質量差,致使各級部隊敵我情況不明、指揮失靈、通信中斷、行動嚴重失控,處處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由此不難看出,即使擁有大量的兵力和武器,如果不與先進的偵察、指揮與通信手段相結合,最終也難以發揮其作用,這一點在海灣戰爭結束後已經引起了許多國家高度重視。 4. 發展多種戰斗部,突出發展先進的子母彈戰斗部為了提高地地戰術導彈的作戰能力,各國在研製新一代地地戰術導彈時都將戰斗部作為發展的重點,並努力為研製的導彈配用多種戰斗部。根據現代戰場大規模集群裝甲作戰的特點。戰術導彈戰斗部的發展重點將是子母彈戰斗部,其中包括雙用途子母彈戰斗部、反裝甲車輛戰斗部和反坦克布雷戰斗部等。如美國計劃為「陸軍戰術導彈」配用的5種戰斗部,即反裝甲型、反硬目標型、反跑道型、布雷型和目前美軍裝備的雙用途型幾乎都是子母彈型戰斗部。另外,俄羅斯的改進型SS-21導彈同樣也可以配用多種戰斗部,其中包括核戰斗部,據說可能還要將一種新研製出來的SPBE-D感測器引爆子彈用於SS-21戰術導彈的反裝甲子母彈戰斗部,用以攻擊裝甲集群目標。
③ 地對地導彈
地地導彈是指從陸地發射攻擊陸地目標的導彈。它由彈頭、彈 國慶閱兵二炮方隊的新型地地導彈
體或戰斗部、動力組織和制導系統等組成。與導彈地面指揮控制、探測跟蹤、發射系統等結構構成地地導彈武器系統。地地導彈攜帶單個或多個彈頭,具有射程遠、威力大、精度高等特點,已經成為戰略核武器的主要組成部分。地地戰術導彈攜帶核彈頭或常規彈頭,射程較進,用於打擊戰役戰術縱深內的目標,是地面部隊的重要武器。地地導彈的發射方式有地面和地下、固定和機動、垂直和傾斜、熱發射或冷發射等區分。其最大射程遠大上萬公里,如地地洲際導彈;最小射程近至幾十米,如地面發射的反坦克導彈[1]。
地地導彈是指從陸地發射打擊陸地目標的導彈。按飛行彈道可分為地地彈道導彈和地地巡航導彈;按射程可分為洲際、遠程、中程、近程地地導彈;按作戰使用可分為地地戰略導彈和地地戰術導彈 。 地地戰略彈道導彈通常攜帶單個或多個核彈頭,射程遠,威力大,命中精度高,用於打擊各種戰略目標。地地戰術導彈攜帶常規彈頭(戰斗部)或核彈頭(核戰斗部),尺寸小,質量輕,射程近,機動性好,可用汽車、火車、飛機、艦船運輸,陸地機動發射,用於打擊戰役戰術目標。最早的地地導彈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使用的V-1導彈和V-2導彈。戰後美國和前蘇聯等國在此基礎上,研製了各種地地戰術導彈,以及中程、遠程和洲際地地戰略導彈。地地導彈發展迅速,種類繁多,裝備數量大。地 「烈火」-Ⅰ型地地導彈
地戰略導彈是戰略核武器的主要組成部分,地地戰術導彈是地面部隊的重要武器。地地導彈有的打擊地面固定目標,有的打擊地面活動目標;有的打擊地面面(軟)目標,有的打擊地面(地下)點(硬)目標;可採用地面、地下、固定、機動、垂直、水平、傾斜及自力、外力等多種發射方式。地地導彈與機載、艦載導彈相比,定位容易,地面上發射點的位置、發射方位和重力異常等數據都可預先精確測定,能較好地保證導彈初始瞄準的精度,但機動性和生存能力不及機載、艦載導彈。地地導彈射程有的近至幾十米,如地面發射的反坦克導彈,有的遠達上萬千米,如地地洲際彈道導彈。從導彈發射井發射的地地戰略彈道導彈,由於陣地固定,平時易被對方偵察發現,其生存受到威脅。20世紀70年代,開始採取抗核加固措施來提高在核戰爭條件下的生存能力。
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戰場上的武器裝備也在隨之而變化。為適應新的戰場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發展遠射程、大威力、高精度武器,特別是地對地戰術導彈系統。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裝備了地對地戰術導彈,其中第三世界國家中就有二十個國家部署了地對地戰術導彈,有十幾個國家擁有研製、生產地地戰術導彈或導彈部件的能力。尤其是在最近一、二年裡,各國對戰術導彈的發展研究進入了一個高潮。首先是許多國家都加快了發展速度。例如,巴基斯坦的「哈特夫Ⅰ」、俄羅斯的SS-21「金龜子B」、印度的「普里特維」SS-150、阿根廷的「阿里克林」和埃及的「普魯傑克特T」等地地戰術導彈都是在這一、二年內開始裝備部隊的,另外還有十幾個新型號也都是在這兩年中首次列入研究計劃的,如韓國的KSR100、俄羅斯的SS-21「金龜子C」、印度的「普里特維」SS-350和伊朗的改型CSS-7等。國外及地區的地地戰術導彈發展現狀 1.美國 按美蘇中導條約的要求,美國僅剩下的「長矛」戰術地地導彈也已於是1991年開始逐漸被美國的「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所取代。在海灣戰爭中,「陸軍戰術導彈」首次投入戰場使用。 它是美國現代化計劃中第一部裝備並投入戰場使用的縱深火力武器系統。它的最大特點是通過改進後的M270式多管火箭炮進行發射,節省了「長矛」導彈原來的部隊費用。另外由於這種武器系統具有從偏高炮目軸線性30°角發射導彈的能力,因此可以防止炮位偵察雷達對彈道進行外推,有利於發射陣地的隱蔽,從而提高了導彈系統的生存能力。美國新一代戰術彈道導彈ATACMS正在繼續進行的研製和改進項目主要是ATACMS-2和-2A導彈,另外還有用於ATACMS發射的新型高機動發射系統(HIMARS)、改進型火控系統(IFCS)和改進的發射器機械繫統(ILMS)等。IFCS計劃於1996年完成硬、軟體研製,並在5月~8月進行3枚ATACMS導彈的發射試驗;ATACMS-2型導彈的智能反裝甲(BAT)彈頭已於是1996年進入飛行試驗階段。目前,ATACMS包括-1、-1A、-2和-2A 4種改型,4種改型的推進和控制系統均相同,主要區別在於制導系統和戰斗部的不同。ATACMS-1和-1A裝有殺傷人員、破壞裝備(AP AM)子彈,其中-1採用激光陀螺慣性制導系統,-1A則增加了GPS輔助制導裝置; -2和-2A裝置包括GPS在內的改進型制導系統,配有BAT子彈。ATACMS-1和-2為射程約150km的基本型,ATACMS-1A和-2A則為採用輕質量彈頭的增程型,其射程超過300km。ATACMS-2型攜帶13個BAT子彈,BAT子彈彈長914.4mm,彈身直徑139.7mm,翼展914.4mm,彈重19.96kg;採用紅外和音響尋的器。對運動中的裝甲集群,每一BAT子彈直接命中一輛坦克或裝甲車。ATACMS-2A型裝載6個改進型(P3I)BAT子彈,該子彈將採用毫米波或毫米波/紅外雙模尋的器,使其不僅可以攻擊靜止的裝甲集群目標,而且具有攻擊地地戰術導彈發射車(TEL)的能力。美國已經廣泛收集潛在的戰術彈道導彈TEL多頻譜紅外數據,並研究相應的TEL紅外圖象分類、鑒別演算法。1996年BAT彈頭進行了4次飛機投放試驗,從1997年7月開始,進行了一系列BAT彈頭的工程研製飛行試驗,按計劃,1997年8月進行首次了ATACMS-2導彈的滿載荷(13枚BAT子彈)拋撒試驗。美國海軍根據作戰能力擴大到淺海及沿岸戰區的需要,提出將ATACMS改型為一種海軍戰術導彈系統(NTACMS),用於從海上對地面的火力支援。1995年論證了潛艇發射ATACMS導彈的作戰方案,並進行了登陸艦在海面發射ATACMS-1A導彈試驗。1996年底,美國又成功地進行了艦載MK-41垂直發射系統發射ATACMS的試驗,驗證了海軍艦上作戰系統發射該導彈的能力。NTACMS最終將以MK-41艦上垂直發射系統代替目前ATACMS所用的M 270傾斜式發射系統。 2. 俄羅斯同美國一樣,中導條約後俄羅斯只剩下「飛毛腿B」和SS-21「金龜子」兩種戰術導彈,但由於它們的射擊精度遠不能滿足現代戰場的需要,也逐漸被新研製的SS-21導彈和新型「飛毛腿」導彈所取代。目前,俄羅斯尚公布新型「飛毛腿」的正式名稱,美國賦予它的代號是SS-X-26。由於北約的東擴俄羅斯將加速SS-X-26導彈的研製,並可能在兩年內布署。1995年底到1996年初,俄羅斯SS-X-26導彈進行了一系列飛行試驗,其首次飛行試驗是在1995年10月25日。西方軍事評論家推測,SS-X-26是在SS-23導彈基礎上設計的新一代固體導彈,具有適應21世紀作戰需要的高命中精度、強突防能力和能採用多種常規彈頭等特點。SS-X-26導彈長7.3m,彈體直徑0.92m,發射重量4600kg,彈頭重量415~700kg,最大射程300~500km,裝置在新型運輸—豎起—發射車上。SS-X-26可能採用了以下新技術: ①精確制導技術 SS-X-26導彈的彈頭較小,因此必須有非常高的命中精度,有報導稱SS-X-26的精度甚至超過SS-21近程導彈的精度(CEP<35m)。為了達到高命中精度,俄羅斯可能採用的精度制導技術包括毫米波雷達主動末制導、利用GLONASS全球定位系統衛星提供的末制導、改進的慣性平台和復合制導技術。導彈在發射前將目標信息輸入彈頭內的計算機,機內儲有地形圖,高度表啟動以後,計算機開始搜尋其儲存的目標數據,同時數字感測器針對每一個存儲的高度進行顯示對比,由裝在鼻錐部位的光學感測器搜索目標,並與計算機數據進行比較,一旦確定目標位置後,導引頭隨即將其鎖定,並通過控制尾翼將彈頭引向目標,達到准確的命中精度。 ②突防技術 為了對抗21世紀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SS-X-26具有較小的雷達反射截面,可能採用特殊形式的彈道或末段機動飛行,以及誘餌等突防措施。 ③子母彈技術SS-X-26非常可能裝備常規彈頭,如集束式子母彈頭、燃料空氣彈頭、打擊加固工事的鑽地彈頭和反雷達的電磁波脈沖彈頭等。俄軍用以取代原型SS-21「金龜子」導彈的改進型SS-21導彈共有兩種,一種為本國裝備,另一種供出口專用。本國SS-21導彈可配用6種戰斗部,除兩種核戰斗部外,還可配用高爆炸葯戰斗部、空爆人員殺傷戰斗、高爆電脈沖戰斗部長對付戰場雷達或海軍雷達的反雷達尋的戰斗部。供出口用的SS-21導彈可配用兩種戰斗部,一種是具有50 顆殺傷子彈的子母彈戰斗部,另一種是高爆炸葯破片殺傷戰斗部。 3. 法國:法國地地戰術導彈裝備到軍一級,1974年開始裝備的五個「普魯東」准戰略核導彈團從1992年開始逐漸由法國新研製的「哈德斯」導彈取代,但這種取代並不是一對一的,原來的五個「普魯東」導彈團由2個「哈德斯」導彈團代替。一個是第15炮兵團,另一個是第3炮兵團。到1994年,「普魯東」導彈已基本上全部退出現役。「哈德斯」導彈的射程為460km,可配用核裂變和強輻射戰斗部。法國原計劃裝備80~120枚「哈德斯」導彈,但由於東西方局勢緩和,加上美國和俄羅斯取消部署在歐洲的戰術核武器,所以法國於1992年5月底徹底決定中止生產「哈德斯」短程核導彈。法國目前對「哈德斯」的使用原則是:只貯存,不再部署。4. 印度自80年代以來,印度就十分重視國產導彈的研製和發展。他們認為導彈是印度國土防空系統和對付外來威脅的有力武器。 海灣戰爭後,印度更加認識到導彈 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顯加快了國產導彈的研製與發展進程,並取得了重大成就。印度自行研製的SS-150「普里特維」戰術導彈已於1993年末裝備印度陸軍,隨後SS-250「普里特維」導彈也於1994年開始裝備部隊。SS-150「普里特維」導彈是一種裝有兩級液體燃料發動機的彈道導彈,射程為150km,戰斗部重500kg,經過改進後的SS-250「普里特維」導彈戰斗部重量被減為250kg,射程提高到250km。印度聲稱,這種導彈的特點是速度快、精度高,而且它的殺傷威力比原蘇聯的「飛毛腿B」、美國的「長矛」或以色列的「傑里克Ⅱ」導彈的殺傷力都大。 5. 台灣隨著台灣軍隊導彈技術的不斷發展,導彈將取代傳統式武器成為未來戰場的主宰,而且導彈和反導彈作戰將會成為未來海峽地區局部戰爭的獨立作戰方式,台灣通過引進美國和以色列等國的先進軍事技術,現已具備了研製多種戰術導彈的能力,除在80年代裝備部隊的「青峰」地地戰術導彈外,還先後製造了「雄風」系列艦載、岸基反艦導彈和「天弓」系列地空導彈。「青峰」地地戰術導彈採用的是預貯式液體燃料發動機,射程為 120km。據說它與美國的MGM-52「長矛」導彈相似,只是彈徑略大一些,達600mm,彈長7m,總重量1400kg,用主動雷達制導。6. 朝鮮勞動-1導彈是在飛毛腿-B導彈的技術基礎上由朝鮮自行研製的中程彈道導彈,該型號為單級液體推進,其推進劑質量比飛毛腿-B增加了近2倍,而有效載荷質量僅為飛毛腿-B的一半,所以射程可以達到800~1000km。勞動-1導彈的制導控制系統與飛毛腿-B相似,採用3個陀螺儀和4個空氣舵。1993年,勞動-1在進行生產型飛行試驗的准備。因為勞動-1所進行的技術改進比較簡單,近幾年內有可能部署。
總的來看,目前國外及一些地區的戰術地地導彈主要有以下特點: 1. 注重發展常規戰斗部由於近些年來,常規性局部戰爭時有發生,而且在許多戰爭中都使用了常規戰術導彈,如阿以戰爭、阿富汗戰爭、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特別是在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常規戰術導彈的使用對戰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近些年來各國都把研製常規性戰術導彈作為未來武器發展的重要項目來抓。例如美國,除了為「陸軍戰術導彈」配用了內裝950顆殺傷子彈的雙用途子母彈戰斗部以外,目前仍在為該導彈研製各種反裝甲戰斗部和其它戰斗部。俄羅斯也為改進型SS-21「金龜子」和新型「飛毛腿」導彈配製了多種常規戰斗部。另外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朗等許多國家也都研製並裝備了常規戰術彈道導彈。 2. 增大射程增大射程、提高導彈打擊縱深目標的能力是近些年來發展戰術導彈的又一特點。增大地地戰術導彈的射程,不但可保證導彈壓制和摧毀野戰火炮射程以外的重要目標,同時在戰略上還具有無法估量的威懾作用。如在近幾年內,印度和巴基斯坦競相增大各自的「普里特維」和「哈特夫」地地戰術導彈的射程,其目的就是要達到威懾作用和相互制約作用。另外,美國90年代裝備的「陸軍戰術導彈系統」的射程為150km,已經比原來的「長矛」常規戰術導彈的射程提高了78km,但經過海灣戰爭的實戰考驗後,美國認為它的射程仍不能滿足現代化戰爭的需要,進而又將對第一階段戰斗部的「陸軍戰術導彈」進行改進。據說改進後的導彈射程是原來的兩倍。再者法國新裝備的「哈德斯」戰術導彈的射程也比原來裝備的「普魯東」導彈的射程提高了4倍。 3. 強化基本型並使之系列化。所謂基本型是導彈系列的基礎型,只有基礎好,才能具有發展潛力。強化基本型就是在研製發展初期,論證和選擇好導彈的總體性能,只有具備良好性能的導彈,才能有效地配備各種戰斗部。美國和俄羅斯在發展地地戰術導彈時,都很重視基本型導彈的綜合性能。他們採用較為成熟的技術,在具有良好性能的基本型導彈的基礎上,或是增大射程,或是配用各種不同的戰斗部,使之成為一個導彈系列。例如,美國的「陸軍戰術導彈」就是在ATACMS-1的基礎上發展了ATACMS-1A、ATACMS-2、ATACMS-2A以及艦上發射的「陸軍戰術導彈」,俄羅斯在SS-21「金龜子」地地戰術導彈的基礎上發展了改進型和最新型。
1. 採用多種手段,提高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命中精度對地地戰術導彈,特別是對常規導彈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曾作過計算,如果是導彈的精度提高一倍,其戰斗部的威力就可提高8倍。所以近年來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提高地地戰術導彈的命中精度,且新裝備的戰術導彈較之以前老式型號導彈的最大區別之一就是命中精度高。如法國的「哈德斯」命中精度比「普魯東」提高了50~200m。美軍的「陸軍戰術導彈系統」的精度也比「長矛」導彈提高了3~4倍,導彈的圓概率偏差僅為50m。 海灣戰爭後,美國開始研製改進型「陸軍戰術導彈」,其中一項重大改革就是計劃為導彈配用一種全球定位系統接收機,以達到更高的精度。俄羅斯最近公開的新型「飛毛腿」導彈即「飛毛腿B2」型也是一種高精度導彈,它所採用的是先進的信息處理手段。另外,從俄羅斯SS-21導彈的發展過程也不難看出,提高導彈的命中精度是目前,乃至今後發展地地戰術導彈的又一主要趨勢。至今為止,俄羅斯已為SS-21導彈研製了三種型號的導彈,即原型、改型和最新型號。雖然這三種型號導彈的射程一個比一個遠,但精度卻一個比一個更高。據說最新型號SS-21導彈的射已達185km,其精度則小於30m。海灣戰爭的經驗告訴我們,地地戰術導彈如果沒有準確的命中精度,就不能將它的威懾作用轉化為巨大而有效的殺傷破壞能力,就不能真正成為殺手鐧。 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發射的「飛毛腿」或「海珊」導彈,雖然85%左右自毀或遭到攔截,但仍然有15%的導彈沒有自毀或遭攔截,如果這15%的導彈都能准確地命中攻擊的目標,肯定會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產生重大影響。但是,由於該導彈的制導精度太低,這15%的導彈大部分都未擊中預定的目標,都未起到預定的作戰效果。因此,提高地地戰術導彈的命中精度將成為地地戰術導彈今後發展的重點。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地地戰術導彈的突防問題。如果說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的「飛毛腿」、「海珊」導彈 給多國部隊造成的威懾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那麼美國的「愛國者」導彈攔截「海珊」導彈的情景給人留下的印象也同樣是深刻的。盡管「愛國者」導彈的攔截概率並沒有國外吹噓的那麼高(達85%以上),據美國國防部專家們戰後分析,「愛國者」導彈實際上只成功地攔截了一枚「海珊」導彈,其餘的都是因為「海珊」導彈本身設計不合理,再入時自己爆炸的。但是,地地戰術導彈畢竟是可以攔截的,這一事實已引起各國政府和專家的高度重視。美國在戰後,立即把戰略防禦的重點調整到對地地戰術導彈的防禦方向,並制定了各種防禦方案和用於防禦地地戰術導彈的導彈發展計劃,譬如發展「愛國者」導彈的第三階段改進型,即「愛國者II」PAC-3導彈;加速與以色列聯合發展「箭」式反導彈導彈等。英國、法國等也都開始了防地地戰術導彈的技術和武器的發展計劃。 目前世界上大約有13個國家(地區)在研製反地地戰術彈道導彈的武器(反導地空導彈、激光武器和超高速炮)。因此,可以預見,在未來的戰爭中地地戰術導彈遭攔截的概率將大大增加。這樣就迫使人們考慮,要使地地戰術導彈在未來的戰爭中繼續發揮它殺手鐧的作用必須要採取突防措施,提高其突防能力。目前各國現役中的地地戰術導彈,除美國新裝備的「陸軍戰術導彈」採用子彈葯帶制導的集束式子母彈頭有較好的突防能力外,都未採取任何突防措施,所以採取突防措施,提高突防能力將 是今後改進或新發展的地地戰術導彈發展的重要趨勢。 2. 提高機動性、隱蔽性,縮短反應時間提高導彈的機動性、隱蔽性,以提高導彈的戰場自下而上的能力。目前,在裝備有地地戰術導彈的國家中,除美國、俄羅斯和法國陸軍裝備的地地戰術導彈採用全機動發射方式外,不少裝備第二代地地戰術導彈的國家都採用固定陣地或預先准備的陣地發射與機動發射相結合的發射方式,譬如伊拉克的「飛毛腿」或「海珊」導彈就是採用後一種發射方式。海灣戰爭的經驗告訴我們,地地戰術導彈在現代化戰爭條件下採用固定陣地或預先准備的陣地發射方式是不可取的。海灣戰爭中,在多國部隊空中地毯式的轟炸下,伊拉克固定的和預先准備的「飛毛腿」導彈陣地很快就全部被摧毀。而隱蔽、機動發射的「飛毛腿」導彈及其發射系統大部分都保留下來,並能在戰爭的全過程中不時地向以色列和沙烏地阿拉伯等海灣國家發起攻擊,直至戰爭結束,機動的「飛毛腿」導彈系統也沒有全部被摧毀。 因此,機動、隱蔽的發射方式將是提高地地戰術導彈在現在和將來戰場上生存能力的最佳方案,它將被各國陸軍所接受和採用,這也必將促使地地戰術導彈系統向更簡化、更機動的方向發展。能在需要的地域及時對付各種事變、必要時可以深入敵人領土縱深展開常規反進行作戰、要求戰術導彈具有高度的機動能力和盡量縮短反應時間,以適應地面部隊快速機動作戰的需要。任何一種導彈系統地面設備的組成,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導彈,發動機類型和制導系統等因素。地面設備的完善程度對導彈系統的戰斗准備、特別是對機動性有很大影響。未來的戰術導彈趨向於採用便於機動發射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由一輛自行式多功能車完成運輸、測試、發射等任務。武器系統的指揮、控制、瞄準和發射實現自動化,縮短反應時間。 3. 導彈與現代化的偵察、指揮和通信手段相結合:地地戰術導彈與先進的目標偵察系統和自動化射擊指揮系統網路結合起來,成為實時或近於實時的攻擊系統,可以大大提高戰術導彈的作戰效果。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利用空間衛星、機載偵察與指揮控制系統與地面偵察與指揮系統組成了不同級別的戰略與戰術C3I網路,通過C3I網路系統,戰場指揮官可隨時了解敵軍的戰略、戰術目標情況,使戰場上武器的攻擊精度和反應速度大幅度提高。與此相比,伊拉克軍隊由於C3I系統不健全、質量差,致使各級部隊敵我情況不明、指揮失靈、通信中斷、行動嚴重失控,處處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由此不難看出,即使擁有大量的兵力和武器,如果不與先進的偵察、指揮與通信手段相結合,最終也難以發揮其作用,這一點在海灣戰爭結束後已經引起了許多國家高度重視。 4. 發展多種戰斗部,突出發展先進的子母彈戰斗部為了提高地地戰術導彈的作戰能力,各國在研製新一代地地戰術導彈時都將戰斗部作為發展的重點,並努力為研製的導彈配用多種戰斗部。根據現代戰場大規模集群裝甲作戰的特點。戰術導彈戰斗部的發展重點將是子母彈戰斗部,其中包括雙用途子母彈戰斗部、反裝甲車輛戰斗部和反坦克布雷戰斗部等。如美國計劃為「陸軍戰術導彈」配用的5種戰斗部,即反裝甲型、反硬目標型、反跑道型、布雷型和目前美軍裝備的雙用途型幾乎都是子母彈型戰斗部。另外,俄羅斯的改進型SS-21導彈同樣也可以配用多種戰斗部,其中包括核戰斗部,據說可能還要將一種新研製出來的SPBE-D感測器引爆子彈用於SS-21戰術導彈的反裝甲子母彈戰斗部,用以攻擊裝甲集群目標。
彈道導彈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突防技術落後於反導技術,因此,突防技術的迅速突破是提高彈道導彈生存能力重要手段.該文研究一種由機動變軌技術演化而來的跳躍式彈道技術.從延緩導彈防禦系統的早期預警時間著手,將傳統彈道導彈的拋物線彈道中段設計成有多個波峰的跳躍式彈道,使得探測系統在導彈再入大氣層之前,很難准確探測和計算導彈的落點,使得防禦系統防不勝防,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以美國潘興Ⅱ導彈為原型,增加可兩次點火的末級發動機,改裝成具有跳躍能力的地地彈道導彈;首先,根據任務需求,建立了導彈的氣動模型,並建立了彈頭再入時高超聲速氣動模型;其次,建立了導彈推進系統模型,前兩級採用了固體火箭發動機,第三級採用了固—液組合火箭發動機,並在總體方案要求下,對發動機噴管和外形進行了設計;第三部分,建立了導彈質點彈道模型,設計了一條跳躍式彈道,並對跳躍式彈道進行了優化設計;最後,對導彈進行了突防能力分析,從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跳躍式彈道的突防能力比常規的拋物線彈道要強。
④ 全球各地神話人物名字
宙斯,雅典娜,維娜斯,丘比特,波塞東,赫拉,阿波羅,月桂女神。梅杜莎…中國:如來佛,觀世音菩薩,送子觀音,千手觀音,地臧王菩薩。十八金身羅漢,彌樂佛,?玉皇大帝,天帝,女媧,伏曦,王母,太上老君。八仙,…等
⑤ 地對地導彈的發展歷程
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戰場上的武器裝備也在隨之而變化。為適應新的戰場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發展遠射程、大威力、高精度武器,特別是地對地戰術導彈系統。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裝備了地對地戰術導彈,其中第三世界國家中就有二十個國家部署了地對地戰術導彈,有十幾個國家擁有研製、生產地對地戰術導彈或導彈部件的能力。尤其是在各國對戰術導彈的發展研究進入了一個高潮。首先是許多國家都加快了發展速度。例如,巴基斯坦的「哈特夫Ⅰ」、俄羅斯的SS-21「金龜子B」、印度的「普里特維」SS-150、阿根廷的「阿里克林」和埃及的「普魯傑克特T」等地地戰術導彈都是在這一、二年內開始裝備部隊的,另外還有十幾個新型號也都是在這兩年中首次列入研究計劃的,如韓國的KSR100、俄羅斯的SS-21「金龜子C」、印度的「普里特維」SS-350和伊朗的改型CSS-7等。國外及地區的地地戰術導彈發展現狀 1.美國 按美蘇中導條約的要求,美國僅剩下的「長矛」戰術地地導彈也已於是1991年開始逐漸被美國的「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所取代。在海灣戰爭中,「陸軍戰術導彈」首次投入戰場使用。
它是美國現代化計劃中第一部裝備並投入戰場使用的縱深火力武器系統。它的最大特點是通過改進後的M270式多管火箭炮進行發射,節省了「長矛」導彈原來的部隊費用。另外由於這種武器系統具有從偏高炮目軸線性30°角發射導彈的能力,因此可以防止炮位偵察雷達對彈道進行外推,有利於發射陣地的隱蔽,從而提高了導彈系統的生存能力。美國新一代戰術彈道導彈ATACMS正在繼續進行的研製和改進項目主要是ATACMS-2和-2A導彈,另外還有用於ATACMS發射的新型高機動發射系統(HIMARS)、改進型火控系統(IFCS)和改進的發射器機械繫統(ILMS)等。IFCS計劃於1996年完成硬、軟體研製,並在5月~8月進行3枚ATACMS導彈的發射試驗;ATACMS-2型導彈的智能反裝甲(BAT)彈頭已於是1996年進入飛行試驗階段。ATACMS包括-1、-1A、-2和-2A 4種改型,4種改型的推進和控制系統均相同,主要區別在於制導系統和戰斗部的不同。ATACMS-1和-1A裝有殺傷人員、破壞裝備(AP
AM)子彈,其中-1採用激光陀螺慣性制導系統,-1A則增加了GPS輔助制導裝置; -2和-2A裝置包括GPS在內的改進型制導系統,配有BAT子彈。ATACMS-1和-2為射程約150km的基本型,ATACMS-1A和-2A則為採用輕質量彈頭的增程型,其射程超過300km。ATACMS-2型攜帶13個BAT子彈,BAT子彈彈長914.4mm,彈身直徑139.7mm,翼展914.4mm,彈重19.96kg;採用紅外和音響尋的器。對運動中的裝甲集群,每一BAT子彈直接命中一輛坦克或裝甲車。ATACMS-2A型裝載6個改進型(P3I)BAT子彈,該子彈將採用毫米波或毫米波/紅外雙模尋的器,使其不僅可以攻擊靜止的裝甲集群目標,而且具有攻擊地地戰術導彈發射車(TEL)的能力。美國已經廣泛收集潛在的戰術彈道導彈TEL多頻譜紅外數據,並研究相應的TEL紅外圖象分類、鑒別演算法。1996年BAT彈頭進行了4次飛機投放試驗,從1997年7月開始,進行了一系列BAT彈頭的工程研製飛行試驗,按計劃,1997年8月進行首次了ATACMS-2導彈的滿載荷(13枚BAT子彈)拋撒試驗。美國海軍根據作戰能力擴大到淺海及沿岸戰區的需要,提出將ATACMS改型為一種海軍戰術導彈系統(NTACMS),用於從海上對地面的火力支援。1995年論證了潛艇發射ATACMS導彈的作戰方案,並進行了登陸艦在海面發射ATACMS-1A導彈試驗。1996年底,美國又成功地進行了艦載MK-41垂直發射系統發射ATACMS的試驗,驗證了海軍艦上作戰系統發射該導彈的能力。NTACMS最終將以MK-41艦上垂直發射系統代替ATACMS所用的M 270傾斜式發射系統。
2.俄羅斯同美國一樣,中導條約後俄羅斯只剩下「飛毛腿B」和SS-21「金龜子」兩種戰術導彈,但由於它們的射擊精度遠不能滿足現代戰場的需要,也逐漸被新研製的SS-21導彈和新型「飛毛腿」導彈所取代。俄羅斯尚公布新型「飛毛腿」的正式名稱,美國賦予它的代號是SS-X-26。由於北約的東擴俄羅斯將加速SS-X-26導彈的研製,並可能在兩年內部署。1995年底到1996年初,俄羅斯SS-X-26導彈進行了一系列飛行試驗,其首次飛行試驗是在1995年10月25日。西方軍事評論家推測,SS-X-26是在SS-23導彈基礎上設計的新一代固體導彈,具有適應21世紀作戰需要的高命中精度、強突防能力和能採用多種常規彈頭等特點。SS-X-26導彈長7.3m,彈體直徑0.92m,發射重量4600kg,彈頭重量415~700kg,最大射程300~500km,裝置在新型運輸—豎起—發射車上。SS-X-26可能採用了以下新技術:
①精確制導技術
SS-X-26導彈的彈頭較小,因此必須有非常高的命中精度,有報導稱SS-X-26的精度甚至超過SS-21近程導彈的精度(CEP<35m)。為了達到高命中精度,俄羅斯可能採用的精度制導技術包括毫米波雷達主動末制導、利用GLONASS全球定位系統衛星提供的末制導、改進的慣性平台和復合制導技術。導彈在發射前將目標信息輸入彈頭內的計算機,機內儲有地形圖,高度表啟動以後,計算機開始搜尋其儲存的目標數據,同時數字感測器針對每一個存儲的高度進行顯示對比,由裝在鼻錐部位的光學感測器搜索目標,並與計算機數據進行比較,一旦確定目標位置後,導引頭隨即將其鎖定,並通過控制尾翼將彈頭引向目標,達到准確的命中精度。
②突防技術 為了對抗21世紀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SS-X-26具有較小的雷達反射截面,可能採用特殊形式的彈道或末段機動飛行,以及誘餌等突防措施。
③子母彈技術SS-X-26非常可能裝備常規彈頭,如集束式子母彈頭、燃料空氣彈頭、打擊加固工事的鑽地彈頭和反雷達的電磁波脈沖彈頭等。俄軍用以取代原型SS-21「金龜子」導彈的改進型SS-21導彈共有兩種,一種為該國裝備,另一種供出口專用。該國SS-21導彈可配用6種戰斗部,除兩種核戰斗部外,還可配用高爆炸葯戰斗部、空爆人員殺傷戰斗、高爆電脈沖戰斗部長對付戰場雷達或海軍雷達的反雷達尋的戰斗部。供出口用的SS-21導彈可配用兩種戰斗部,一種是具有50 顆殺傷子彈的子母彈戰斗部,另一種是高爆炸葯破片殺傷戰斗部。
3. 法國:法國地地戰術導彈裝備到軍一級,1974年開始裝備的五個「普魯東」准戰略核導彈團從1992年開始逐漸由法國新研製的「哈德斯」導彈取代,但這種取代並不是一對一的,原來的五個「普魯東」導彈團由2個「哈德斯」導彈團代替。一個是第15炮兵團,另一個是第3炮兵團。到1994年,「普魯東」導彈已基本上全部退出現役。「哈德斯」導彈的射程為460km,可配用核裂變和強輻射戰斗部。法國原計劃裝備80~120枚「哈德斯」導彈,但由於東西方局勢緩和,加上美國和俄羅斯取消部署在歐洲的戰術核武器,所以法國於1992年5月底徹底決定中止生產「哈德斯」短程核導彈。法國對「哈德斯」的使用原則是:只貯存,不再部署。4. 印度自80年代以來,印度就十分重視國產導彈的研製和發展。他們認為導彈是印度國土防空系統和對付外來威脅的有力武器。
海灣戰爭後,印度更加認識到導彈 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顯加快了國產導彈的研製與發展進程,並取得了重大成就。印度自行研製的SS-150「普里特維」戰術導彈已於1993年末裝備印度陸軍,隨後SS-250「普里特維」導彈也於1994年開始裝備部隊。SS-150「普里特維」導彈是一種裝有兩級液體燃料發動機的彈道導彈,射程為150km,戰斗部重500kg,經過改進後的SS-250「普里特維」導彈戰斗部重量被減為250kg,射程提高到250km。印度聲稱,這種導彈的特點是速度快、精度高,而且它的殺傷威力比原蘇聯的「飛毛腿B」、美國的「長矛」或以色列的「傑里克Ⅱ」導彈的殺傷力都大。
5. 台灣隨著台灣軍隊導彈技術的不斷發展,導彈將取代傳統式武器成為未來戰場的主宰,而且導彈和反導彈作戰將會成為未來海峽地區局部戰爭的獨立作戰方式,台灣通過引進美國和以色列等國的先進軍事技術,現已具備了研製多種戰術導彈的能力,除在80年代裝備部隊的「青峰」地地戰術導彈外,還先後製造了「雄風」系列艦載、岸基反艦導彈和「天弓」系列地空導彈。「青峰」地地戰術導彈採用的是預貯式液體燃料發動機,射程為 120km。據說它與美國的MGM-52「長矛」導彈相似,只是彈徑略大一些,達600mm,彈長7m,總重量1400kg,用主動雷達制導。6. 朝鮮勞動-1導彈是在飛毛腿-B導彈的技術基礎上由朝鮮自行研製的中程彈道導彈,該型號為單級液體推進,其推進劑質量比飛毛腿-B增加了近2倍,而有效載荷質量僅為飛毛腿-B的一半,所以射程可以達到800~1000km。勞動-1導彈的制導控制系統與飛毛腿-B相似,採用3個陀螺儀和4個空氣舵。1993年,勞動-1在進行生產型飛行試驗的准備。因為勞動-1所進行的技術改進比較簡單,近幾年內有可能部署。
⑥ 全世界的各種組織名稱
全球最大的國際組織:聯合國~UN,,全球最大的非政府組織:世界貿易組織~WTO,歐盟,東盟,非盟,阿(阿拉伯)盟,北約,G8(八國集團,無中國),G20,上海合作組織(中俄哈塔吉烏,六國),亞太經合組織,第三世界……全球的國際組織有七千多個,我只是列舉幾個有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