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福建廈門海洋珍稀物種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范圍
福建廈門海洋珍稀物種自然保護區由陸域、海域及其底土組成包括:
1、陸域部分:北至前浦村南三叉路口(北緯24°28′19″,東經118°10′22″),南至白石頭(北緯24°25′33″,東經118°08′00″),東至岸緣,西至環島公路。
2、海域部分:
(1)黃厝海區,即以下各點連線和海岸線所封閉的區域:
北緯24°27′35″,東經118°10′25″
北緯24°27′35″,東經118°11′00″
北緯24°26′15″,東經118°09′00″
北緯24°24′35″,東經118°09′00″
北緯24°24′35″,東經118°11′00″
(2)南線至十八線海區,即以下各點連線所封閉的區域:
北緯24°30′45″,東經118°14′00″
北緯24°31′45″,東經118°19′45″
北緯24°30′45″,東經118°20′00″
北緯24°28′25″,東經118°14′40″
(3)鱷魚嶼海區,即以下各點所封閉的區域:
北緯24°36′30″,東經118°09′40″
北緯24°36′30″,東經118°10′53″
北緯24°35′05″,東經118°09′40″
北緯24°35′05″,東經118°10′53″
(4)小嶝島海區,即以下各點所封閉的區域:
北緯24°34′05″,東經118°24′10″
北緯24°33′10″,東經118°25′00″
北緯24°32′00″,東經118°21′30″
北緯24°31′20″,東經118°22′10″
㈡ 海洋中的礦產資源都是有什麼
海洋是礦物資源的聚寶盆。
1)油氣田
近20~30年來,世界上不少國家正在花大力氣來發展海洋石油工業。探測結果表明,世界石油資源儲量為10000億噸,可開采量約3000億噸,其中海底儲量為1300億噸。中國有淺海大陸架近200萬平方千米。通過海底油田地質調查,先後發現了渤海、南黃海、東海、珠江口、北部灣、鶯歌海以及台灣淺灘等7個大型盆地。其中東海海底蘊藏量之豐富,堪與歐洲的北海油田相媲美。
2)稀錳結核
錳結核是一種海底稀有金屬礦源。它是1873年由英國海洋調查船首先在大西洋發現的。調查表明,錳結核廣泛分布於4000~5000米的深海底部。它是未來可利用的最大的金屬礦資源。令人感興趣的是,錳結核是一種再生礦物。它每年約以1000萬噸的速率不斷地增長著,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世界上各大洋錳結核的總儲藏量約為3萬億噸,其中包括錳4000億噸,銅88億噸,鎳164億噸,鈷48億噸,分別為陸地儲藏量的幾十倍乃至幾千倍。以當今的消費水平估算,這些錳可供全世界用33000年,鎳用253000年,鈷用21500年,銅用980年。
3)海底砂礦
海底砂礦通常平行海岸呈條帶狀分布,一般長數千米,大者可達數百千米。其分布主要受物質來源、地形和水動力條件的控制。如沙堤(或稱沙壩)頂部的砂礦,有些是古代河流的沖積砂礦被淹沒而成。主要由密度較大的穩定礦物組成,如金、鈦鐵礦、金紅石、鋯石、獨居石、電氣石及金剛石等。
4)海底熱液礦藏
熱液礦藏又稱「重金屬泥」,是由海脊(海底山)裂縫中噴出的高溫熔岩,經海水沖洗、析出、堆積而成的,並能像植物一樣,以每周幾厘米的速度飛快地增長。它含有金、銅、鋅等幾十種稀貴金屬,而且金、鋅等金屬品位非常高,所以又有「海底金銀庫」之稱。饒有趣味的是,重金屬五彩繽紛,有黑、白、黃、藍、紅等各種顏色。
㈢ 21世紀最重要的金屬是什麼
鎳 因為海洋
海洋的總面積為3.61×10的8次方平方公里。佔地表面積的70.8%、平均深度-3729米,最深處是西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11034米)。
海和洋的區分
廣闊的海洋,從蔚藍到碧綠,美麗而又壯觀。海洋,海洋。人們總是這樣說,但好多人卻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們彼此之間是不相同的。那麼,它們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關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文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世界共有4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夏季,海水變暖,冬季水溫降低;有的海域,海水還要結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節,海水會變淡。由於受陸地影響,河流夾帶著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濁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沒有自己獨立的潮汐與海流。海可以分為邊緣海、內陸海和地中海。邊緣海既是海洋的邊緣,又是臨近大陸前沿;這類海與大洋聯系廣泛,一般由一群海島把它與大洋分開。我國的東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邊緣海。內陸海,即位於大陸內部的海,如歐洲的波羅的海等。地中海是幾個大陸之間的海,水深一般比內陸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個。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裡來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還不能作出最後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系著。
現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沖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幹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復地形雲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里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名稱
名稱: 海洋—21世紀的葯庫
主題詞或關鍵詞: 海洋科學
內容
內容
據有關醫學專家預測,人類將在21世紀制服癌症。那麼,人類靠的是何種靈丹妙葯?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後發現,海洋將成為21世紀的葯庫。
海參是一種含有高蛋白的名貴海味。然而,你可能沒有想到,有幾種海參會從肛門釋放出一種毒素,這種毒素具有抑制腫瘤的作用。
牡蠣——這種小小的貝類,十分鮮美可口,不過,它更大的價值卻是由於含有一種抗生素。這種抗生素具有抗腫瘤作用。
目前,一些制葯業的研究人員正在進行從海藻和微小海洋生物提取有毒化合物的實驗,以作為醫治某些疾病的有效手段。初步實驗表明,從某種海綿狀生物中提取的有毒物質,有抑制癌細胞發展的作用。從灌腸魚體內提取的某種物質有助於治療糖尿病,美國一位海洋問題專家形象地說:「海洋生物猶如一個可提供有關健康問題解決辦法的咨詢中心。」
在考慮從海洋中采葯的時候,醫學專家們十分重視對珊瑚的開發和利用。實驗表明,從珊瑚礁中提取的有毒物質,和某種海綿狀生物中提取的毒物一樣,也具有抑制癌細胞發展的作用;而從珊瑚礁中提取的其他物質對關節炎和氣喘病可起到減輕炎症作用。有一種產於夏威夷的珊瑚,它含有劇毒,可用於製成治療白血病、高血壓及某些癌症的特效葯。中國南海一種軟珊瑚的提純物,具有降血壓、抗心率失常及解痙等作用。
鯊魚是一種古老的海洋性魚類,在全世界分布較廣,共有250多種。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上許多科學家對鯊魚身體各部分的葯理、化學、生物化學及應用等方面進行了悉心的研究,特別是對鯊魚體內抗腫瘤活性物質的研究更加引人注目。據有關資料報道,美國生物學家對鯊魚進行了幾十年的調查研究後,發現鯊魚幾乎不患任何病變,更極少得癌症,似乎對癌症有天然的免疫力。有些科學家將一些病原菌和癌細胞接種於鯊魚體內,也不能使它們致病。看來,在鯊魚體內有某種特殊的防護性化學物質。
中國的有關專家對鯊魚的研究,幾乎與國際上同步。1985年,上海水產學院和上海腫瘤研究所的專家們,首次發現鯊魚血清在體外對人類紅血球性白血病腫瘤細胞具有殺傷作用。這一科研成果為人類從海洋生物資源中尋找抗腫瘤葯物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名稱
名稱: 海洋——礦物資源的聚寶盆
主題詞或關鍵詞: 海洋科學
內容
內容
海洋是礦物資源的聚寶盆。經過20世紀70年代「國際10年海洋勘探階段」,人類進一步加深了對海洋礦物資源的種類、分布和儲量的認識。
油氣田
人類經濟、生活的現代化,對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在當代,石油在能源中發揮第一位的作用。但是,由於比較容易開採的陸地上的一些大油田,有的業已告罄,有的瀕於枯竭。為此,近20~30年來,世界上不少國家正在花大力氣來發展海洋石油工業。
探測結果表明,世界石油資源儲量為10,000億噸,可開采量約3000億噸,其中海底儲量為1300億噸。
中國有淺海大陸架近200萬平方千米。通過海底油田地質調查,先後發現了渤海、南黃海、東海、珠江口、北部灣、鶯歌海以及台灣淺灘等7個大型盆地。其中東海海底蘊藏量之豐富,堪與歐洲的北海油田相媲美。
東海平湖油氣田是中國東海發現的第一個中型油氣田,位於上海東南420千米處。它是以天然氣為主的中型油氣田,深2000~3000米。據有關專家估計,天燃氣儲量為260億立方米,凝析油474萬噸,輕質原油874萬噸。
稀錳結核
錳結核是一種海底稀有金屬礦源。它是1973年由英國海洋調查船首先在大西洋發現的。但是世界上對錳結核正式有組織的調查,始於1958年。調查表明,錳結核廣泛分布於4000~5000米的深海底部。它們是未來可利用的最大的金屬礦資源。令人感興趣的是,錳結核是一各種生礦物。它每年約以1000萬噸的速率不斷地增長著,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
世界上各大洋錳結核的總儲藏量約為3萬億噸,其中包括錳4000億噸,銅88億噸,鎳164億噸,鈷48億噸,分別為陸地儲藏量的幾十倍乃至幾千倍。以當今的消費水平估算,這些錳可供全世界用33,000年,鎳用253,000年,鈷用21,500年,銅用980年。
目前,隨著錳結核勘探調查比較深入,技術比較成熟,預計到21世紀,可以進入商業性開發階段,正式形成深海采礦業。
海底熱液礦藏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海洋調查船在紅海首先發現了深海熱液礦藏。而後,一些國家又陸續在其他大洋中發現了三十多處這種礦藏。
熱液礦藏又稱「重金屬泥」,是由海脊(海底山)裂縫中噴出的高溫熔岩,經海水沖洗、析出、堆積而成的,並能像植物一樣,以每周幾厘米的速度飛快地增長。它含有金、銅、鋅等幾十種稀貴金屬,而且金、鋅等金屬品位非常高,所以又有「海底金銀庫」之稱。饒有趣味的是,重金屬五彩繽紛,有黑、白、黃、藍、紅等各種顏色。
在當今技術條件下,雖然海底熱液礦藏還不能立即進行開采,但是,它卻是一種具有潛在力的海底資源寶庫。一旦能夠進行工業性開采,那麼,它將同海底石油、深海錳結核和海底砂礦一起,成為21世紀海底四大礦種之一。
名稱
名稱: 海洋——未來的糧倉
主題詞或關鍵詞: 海洋科學
內容
內容
有些讀者可能會想,在海洋中不能長糧食,怎麼能成為未來的糧倉呢?
是的,海洋里不能種水稻和小麥,但是,海洋中的魚和貝類卻能夠為人類提供滋味鮮美、營養豐富的蛋白食物。
大家知道,蛋白質是構成生物體的最重要的物質,它是生命的基礎。現在人類消耗的蛋白質中,由海洋提供的不過5%~10%。令人焦慮的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海洋捕魚量一直徘徊不前,有不少品種已經呈現枯竭現象。用一句民間的話來說,現在人類把黃魚的孫子都吃得差不多了。要使海洋成為名副其實的糧倉,魚鮮產量至少要比現在增加十倍才行。美國某海洋飼養場的實驗表明,大幅度地提高魚產量是完全可能的。
在自然界中,存在著數不清的食物鏈。在海洋中,有了海藻就有貝類,有了貝類就有小魚乃至大魚……海洋的總面積比陸地要大一倍多,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漁場,大抵都在近海。這是因為,藻生長需要陽光和硅、磷等化合物,這些條件只有接近陸地的近海才具備。海洋調查表明,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水中,硅、磷等含量十分豐富,只是它們浮不到溫暖的表面層。因此,只有少數范圍不大的海域,那兒由於自然力的作用,深海水自動上升到表面層,從而使這些海域海藻叢生,魚群密集,成為不可多得的漁場。
海洋學家們從這些海域受到了啟發,他們利用回升流的原理,在那些光照強烈的海區,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層,而後在那兒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飼養貝類,並把加工後的貝類飼養龍蝦。令人驚喜的是這一系列試驗都取得了成功。
有關專家樂觀地指出,海洋糧倉的潛力是很大的。目前,產量最高的陸地農作物每公頃的年產量摺合成蛋白質計算,只有0.71噸。而科學試驗同樣面積的海水飼養產量最高可達27.8噸,具有商業競爭能力的產量也有16.7噸。
當然,從科學實驗到實際生產將會面臨許許多多困難。其中最主要的是從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抽水需要相當數量的電力。這么龐大的電力從何而來?顯然,在當今條件下,這些能源需要量還無法滿足。
不過,科學家們還是找到了竅門:他們准備利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表面層和深海的水溫差來發電。這就是所謂的海水溫差發電。這就是說,設計的海洋飼養場將和海水溫差發電站聯合在一起。
據有關科學家計算,由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光照強烈,在這一海區,可供發電的溫水多達6250萬億立方米。如果人們每次用1%的溫水發電,再抽同樣數量的深海水用於冷卻,將這一電力用於飼養,每年可得各類海鮮7.5億噸。它相當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類消耗的魚、肉總量的4倍。
通過這些簡單的計算,不難看出,海洋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是完全可行的。
未來海洋技術
海洋技術
海洋能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海洋與全球變化、海洋環境與生態的研究是人類維持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拓展生存空間,充分利用地球上這塊最後的資源豐富的寶地的最為切實可行的途徑。
海洋開發,需要獲取大范圍、精確的海洋環境數據,需要進行海底勘探、取樣、水下施工等。要完成上述任務,需要一系列的海洋開發支撐技術,包括深海探測、深潛、海洋遙感、海洋導航等。
向海洋要淡水已成定勢。淡水資源奇缺的中東地區,數十年前就把海水淡化作為獲取淡水資源的有效途徑。美國正在積極建造海水淡化廠,以滿足人們目前與將來對淡水的需求。全世界共有近8000座海水淡化廠,每天生產的淡水超過60億米3。最近,俄羅斯海洋學家探測查明,世界各大洋底部也擁有極為豐富的淡水資源,其蘊藏量約占海水總量的20%。這為人類解決淡水危機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深海是指深度超過6000米的海域。世界上深度超過6000米的海溝有30多處,其中的20多處位於太平洋洋底,馬里亞納海溝的深度達11000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深的海域。深海探測,對於深海生態的研究和利用、深海礦物的開采以及深海地質結構的研究,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深海研究和開發的國家,「阿爾文」號深潛器曾在水下4000米處發現了海洋生物群落,「傑遜」號機器人潛入到了6000米深處。1960年,美國的「迪里雅斯特」號潛水器首次潛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最大潛水深度為10916米。
1997年,中國利用自製的無纜水下深潛機器人,進行深潛6000米深度的科學試驗並取得成功,這標志著中國的深海開發已步入正軌。
海洋遙感技術,主要包括以光、電等信息載體和以聲波為信息載體的兩大遙感技術。
海洋聲學遙感技術是探測海洋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利用聲學遙感技術,可以探測海底地形、進行海洋動力現象的觀測、進行海底地層剖面探測,以及為潛水器提供導航、避碰、海底輪廓跟蹤的信息。
海洋遙感技術是海洋環境監測的重要手段。衛星遙感技術的突飛猛進,為人類提供了從空間觀測大范圍海洋現象的可能性。目前,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已發射了10多顆專用海洋衛星,為海洋遙感技術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平台。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裡來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還不能作出最後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系著。
現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岩漿中夾帶的水汽與冷凝結,地球表面開始有了水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沖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熾熱的岩漿沖出地殼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幹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最初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復地形雲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里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㈣ 稀貴金屬的稀有金屬
包括: 稀有金屬通常指在自然界中含量較少或分布稀散的金屬。它們難於從原料中提取,在工業上制備和應用較晚。但在現代工業中有廣泛的用途,如用於製造特種鋼、超硬質合金和耐高溫合金,在電氣工業、化學工業、陶瓷工業、原子能工業及火箭技術等方面。
稀有金屬的名稱具有一定的相對性,隨著人們對稀有金屬的廣泛研究,新產源及新提煉方法的發現以及它們應用范圍的擴大,稀有金屬和其它金屬的界限將逐漸消失,如有的稀有金屬在地殼中的含量比銅、汞、鎘等金屬還要多。
分類稀有金屬根據各種元素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賦存狀態,生產工藝以及其他一些特徵,一般從技術上分為以下五類:
稀有輕金屬
包括鋰、銣、銫、鈹。比重較小,化學活性強。
鋰:是金屬中比重最輕的,可制合金。
銣:銀白色,質軟而輕,是製造光電管的材料,銣的碘化物可做葯用。
銫:白色質軟,在空氣中很容易氧化,銫可做真空管中的去氧劑,化學上可做催化劑。
鈹:銀白色,六角形的晶體,合金質堅而輕,可用來制飛機機件,在原子能研究製造X光管中,都有重要用途。
稀有難熔金屬
包括鈦、鋯、鉿、釩、鈮、鉭、鉬、鎢。熔點較高,與碳、氮、硅、硼等生成的化合物熔點也較高。
鈦:純鈦和以鈦為主的合金是新型的結構材料,主要用於飛機工業和航海工業。
鋯:灰色結晶體或灰色粉末,應用於原子能工業和在高溫高壓下用作耐蝕化工材料。
鉿:性質跟鋯相似。
釩:銀白色,融合在鋼中,能增加鋼的抗張強度,彈性和硬度,工業上用途很廣。
鈮:有光澤,主要用於製造耐高溫的合金鋼和電子管。
鉭:銀白色,可做電子管的電極,還可以做電解電容,碳化鉭熔點高極堅硬,可製作削道具和鑽頭等。
鉬:銀白色在空氣中不易變化,可與鋁銅鐵等製成合金,為電子工業重要材料。
鎢:灰黑色的晶體,質硬而脆,熔點很高,可以拉成很細的絲,鎢絲可以做電燈泡中的細絲,鋼裡面加入少量的鎢合成鎢鋼可以製造機器鋼甲等。
稀有分散金屬
簡稱稀散金屬,包括鎵、銦、鉈、鍺、錸以及硒、碲。大部分賦存於其他元素的礦物中。
鎵:銀白色晶體,可制合金。
銦: 銀白色晶體,能拉成細絲 可做低熔點的合金。銦錫氧化物(ITO)是各類平板顯示器不可缺少的關鍵材料,全世界銦75%消耗在這方面。銦在地殼中的自然儲量為6000噸,可開采儲量超過2000噸。
鉈:白色 質柔軟,鹽類有毒。
鍺:灰白色結晶,質脆有光澤,是重要的半導體,主要用來製造半導體晶體管。
錸:可用來制電燈絲,化學上用做催化劑。
硒:一種非金屬元素,導電能力隨光的照射強度的增減而改變,可用來制半導體晶體管和光電管等,又供玻璃等著色用等。
碲:廢金屬元素,對熱和電傳導不良,用於煉鐵工業,化合物有毒,可做殺蟲劑。
稀有稀土金屬
簡稱稀土金屬,包括鈧、釔及鑭系元素。它們的化學性質非常相似,在礦物中相互伴生。
鈧:灰色常跟釓鉺等混合物存在,產量很少。
釔:灰黑色粉末,有金屬光澤,可製作特種玻璃和合金。
鑭:灰白色有延展性,在空氣中燃燒發光, 可制合金又可做催化劑。
稀有放射性金屬:包括天然存在的鈁、鐳、釙和錒系金屬中的錒、釷、鏷、鈾,以及人工製造的鍀、鉕、錒系其他元素和104至107號元素。
上述分類是不十分嚴格的。有些稀有金屬既可以列入這一類,又可列入另一類。例如錸可列入稀散金屬,也可列入稀有難熔金屬。
㈤ 稀有金屬有哪些龍頭股票
中色股份、廣晟有色、雲南褚業、五礦發展、金鉬股份等。
1、中色股份
中色股份承包本行業國外工程、境內外資工程;對外派遣本行業工程、生產勞務人員;承包工程所需的設備,材料的出口;開發國內外以鋁、鋅為主的有色金屬資源;國外有色金屬的咨詢、勘測和設計;與國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有關的國家或地區的三類商品進出口。
2、廣晟有色
原海南興業聚酯有限公司是1991年由海南省紡織工業總公司與海南國際(海外)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投資設立的中外合資企業,注冊資本人民幣6,000萬元。
其中,海南省紡織工業總公司佔有75%的股權;海南國際(海外)投資有限公司佔有25%的股權。
3、雲南褚業
雲南鍺業是雲南臨滄鑫圓鍺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簡稱,是國內鍺產業鏈最為完整、鍺金屬保有儲量最大、鍺產品產銷量最大的鍺生產商。主營業務為一體化的鍺礦開采、火法富集、濕法提純、區熔精煉、精深加工及研究開發,雲南鍺業鍺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均居國內第一位。
4、五礦發展
五礦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5月21日。公司以鋼鐵、冶金原材料的貿易和生產為主,兼具物流、招標和投資業務,是實行跨國經營的現代企業。公司控股股東――中國五礦集團公司是中央管理的44家國有重點骨幹企業之一。
5、金鉬股份
金堆城鉬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鉬集團)是世界第三、亞洲最大的鉬采礦、選礦、冶煉、加工、科研、貿易一體化大型聯合企業,始建於1958年,為陝西有色金屬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權屬企業,出口創匯居陝西省首位,年利稅額居陝西省前列。
㈥ 海底稀有金屬有哪些
1、錳
根據調查團隊通過采樣分析發現,在約4000-6000米深的海底泥層中,含有直徑為4微米左右的錳顆粒。這一發現將有助於弄清海底礦物資源形成的機制。
2、碲
這一稀有金屬礦位於海面1000米下,被海底山脈岩石包裹。作為稀有金屬,碲可以被用於製造太陽能電池。相關專家預測,隨著電動汽車的發展和清潔能源需求不斷增長,碲將成為未來搶手的資源之一。
3、稀土
稀土是釹等17種元素的統稱,屬於流通量較小的「稀有金屬」。稀土與鐵等混合後可以提高磁性及耐熱性,是生產混合動力汽車等高科技產品不可或缺的原料,市場需求量將進一步增加。陸地稀土儲量約為1.1億噸,中國擁有的稀土產能超過全球總量的95%。
(6)福建海稀貴金屬擴展閱讀:
海底蘊藏的資源是誘人的,對電動、清潔能源的研究發展擴大了對稀有金屬和貴金屬的需求量。陸地資源的開採花費一直較大,但是從海底獲取這些資源似乎為滿足未來日益增大的清潔能源需求提供了可能。
㈦ 海柳有什麼用
海柳又被人們稱為黑珊瑚,它的枝條纖美,高達3-4米,看起來如同陸上的柳樹一般,通常生長在30多米以下的海底岩石上。海柳屬於腔腸動物的鐵木科,它是一種海洋動物,最常見的品種有金絲柳、赤柳、烏柳、石柳等幾十個品種,它的壽命長,被稱為海底活化石。
海柳還有「海底活化石」之稱,其壽命可長達千年甚至上萬年,目前用於加工煙嘴的海柳大多在幾百年到上千年之間。外形類似於陸地上的柳樹,故獲名海柳。雖形似樹木,但經海洋科學研究海柳實屬海洋動物,屬於腔腸動物類,系珊瑚科的一種。
海柳通常生在水深30多米以下的海底岩石上,不少人以為海柳是海洋植物,其實他是地道的海洋動物屬於腔腸動物的鐵木科,海柳中的一種赤柳,海柳種類有紅柳、赤柳、烏柳、石柳、藤柳等品種,尤以紅柳、赤柳為名貴。
(7)福建海稀貴金屬擴展閱讀
海柳渾身是寶。民間相傳具有涼血去火,保平安辟邪等說法。因為它的質地堅韌、富有光澤,能夠被製作手鐲、盆景、佛珠等藝術珍品。海柳稀有珍貴,已頻臨絕跡,擁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而且海柳還是一種中葯材,歷代的醫書中都有記載,它擁有較強的生理活性和解毒作用,可以治療高血壓、腹痛、小兒驚風,還具有抗心律失常、抗血管、抗癌等多種功效。
㈧ 海洋聚集了哪些寶
自然界的大海
1、簡介
大海(seas and oceans; the ocean; the sea )即海洋。其實海與洋還是有些差別的。 海和洋的區分:
廣闊的海洋,從蔚藍到碧綠,美麗而又壯觀。海洋,海洋。人們總是這樣說,但好多人卻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們彼此之間是不相同的。那麼,它們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關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分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世界共有4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夏季,海水變暖,冬季水溫降低;有的海域,海水還要結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節,海水會變淡。由於受陸地影響,河流夾帶著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濁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沒有自己獨立的潮汐與海流。海可以分為邊緣海、內陸海和地中海。邊緣海既是海洋的邊緣,又是臨近大陸前沿;這類海與大洋聯系廣泛,一般由一群海島把它與大洋分開。我國的東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邊緣海。內陸海,即位於大陸內部的海,如歐洲的波羅的海等。地中海是幾個大陸之間的海,水深一般比內陸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個。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2、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裡來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還不能作出最後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系著。
現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沖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幹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復地形雲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里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3、海洋—21世紀的葯庫
主題詞或關鍵詞: 海洋科學
據有關醫學專家預測,人類將在21世紀制服癌症。那麼,人類靠的是何種靈丹妙葯?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後發現,海洋將成為21世紀的葯庫。
海參是一種含有高蛋白的名貴海味。然而,你可能沒有想到,有幾種海參會從肛門釋放出一種毒素,這種毒素具有抑制腫瘤的作用。
牡蠣——這種小小的貝類,十分鮮美可口,不過,它更大的價值卻是由於含有一種抗生素。這種抗生素具有抗腫瘤作用。
目前,一些制葯業的研究人員正在進行從海藻和微小海洋生物提取有毒化合物的實驗,以作為醫治某些疾病的有效手段。初步實驗表明,從某種海綿狀生物中提取的有毒物質,有抑制癌細胞發展的作用。從灌腸魚體內提取的某種物質有助於治療糖尿病,美國一位海洋問題專家形象地說:「海洋生物猶如一個可提供有關健康問題解決辦法的咨詢中心。」
在考慮從海洋中采葯的時候,醫學專家們十分重視對珊瑚的開發和利用。實驗表明,從珊瑚礁中提取的有毒物質,和某種海綿狀生物中提取的毒物一樣,也具有抑制癌細胞發展的作用;而從珊瑚礁中提取的其他物質對關節炎和氣喘病可起到減輕炎症作用。有一種產於夏威夷的珊瑚,它含有劇毒,可用於製成治療白血病、高血壓及某些癌症的特效葯。中國南海一種軟珊瑚的提純物,具有降血壓、抗心率失常及解痙等作用。
鯊魚是一種古老的海洋性魚類,在全世界分布較廣,共有250多種。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上許多科學家對鯊魚身體各部分的葯理、化學、生物化學及應用等方面進行了悉心的研究,特別是對鯊魚體內抗腫瘤活性物質的研究更加引人注目。據有關資料報道,美國生物學家對鯊魚進行了幾十年的調查研究後,發現鯊魚幾乎不患任何病變,更極少得癌症,似乎對癌症有天然的免疫力。有些科學家將一些病原菌和癌細胞接種於鯊魚體內,也不能使它們致病。看來,在鯊魚體內有某種特殊的防護性化學物質。
中國的有關專家對鯊魚的研究,幾乎與國際上同步。1985年,上海水產學院和上海腫瘤研究所的專家們,首次發現鯊魚血清在體外對人類紅血球性白血病腫瘤細胞具有殺傷作用。這一科研成果為人類從海洋生物資源中尋找抗腫瘤葯物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5、海洋——礦物資源的聚寶盆
主題詞或關鍵詞: 海洋科學
海洋是礦物資源的聚寶盆。經過20世紀70年代「國際10年海洋勘探階段」,人類進一步加深了對海洋礦物資源的種類、分布和儲量的認識。
(1)、油氣田
人類經濟、生活的現代化,對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在當代,石油在能源中發揮第一位的作用。但是,由於比較容易開採的陸地上的一些大油田,有的業已告罄,有的瀕於枯竭。為此,近20~30年來,世界上不少國家正在花大力氣來發展海洋石油工業。
探測結果表明,世界石油資源儲量為10,000億噸,可開采量約3000億噸,其中海底儲量為1300億噸。
中國有淺海大陸架近200萬平方千米。通過海底油田地質調查,先後發現了渤海、南黃海、東海、珠江口、北部灣、鶯歌海以及台灣淺灘等7個大型盆地。其中東海海底蘊藏量之豐富,堪與歐洲的北海油田相媲美。
東海平湖油氣田是中國東海發現的第一個中型油氣田,位於上海東南420千米處。它是以天然氣為主的中型油氣田,深2000~3000米。據有關專家估計,天燃氣儲量為260億立方米,凝析油474萬噸,輕質原油874萬噸。
(2)、稀錳結核
錳結核是一種海底稀有金屬礦源。它是1973年由英國海洋調查船首先在大西洋發現的。但是世界上對錳結核正式有組織的調查,始於1958年。調查表明,錳結核廣泛分布於4000~5000米的深海底部。它們是未來可利用的最大的金屬礦資源。令人感興趣的是,錳結核是一各種生礦物。它每年約以1000萬噸的速率不斷地增長著,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
世界上各大洋錳結核的總儲藏量約為3萬億噸,其中包括錳4000億噸,銅88億噸,鎳164億噸,鈷48億噸,分別為陸地儲藏量的幾十倍乃至幾千倍。以當今的消費水平估算,這些錳可供全世界用33,000年,鎳用253,000年,鈷用21,500年,銅用980年。
目前,隨著錳結核勘探調查比較深入,技術比較成熟,預計到21世紀,可以進入商業性開發階段,正式形成深海采礦業。
(3)、海底熱液礦藏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海洋調查船在紅海首先發現了深海熱液礦藏。而後,一些國家又陸續在其他大洋中發現了三十多處這種礦藏。
熱液礦藏又稱「重金屬泥」,是由海脊(海底山)裂縫中噴出的高溫熔岩,經海水沖洗、析出、堆積而成的,並能像植物一樣,以每周幾厘米的速度飛快地增長。它含有金、銅、鋅等幾十種稀貴金屬,而且金、鋅等金屬品位非常高,所以又有「海底金銀庫」之稱。饒有趣味的是,重金屬五彩繽紛,有黑、白、黃、藍、紅等各種顏色。
在當今技術條件下,雖然海底熱液礦藏還不能立即進行開采,但是,它卻是一種具有潛在力的海底資源寶庫。一旦能夠進行工業性開采,那麼,它將同海底石油、深海錳結核和海底砂礦一起,成為21世紀海底四大礦種之一。
6、海洋——未來的糧倉
主題詞或關鍵詞: 海洋科學
有些讀者可能會想,在海洋中不能長糧食,怎麼能成為未來的糧倉呢?
是的,海洋里不能種水稻和小麥,但是,海洋中的魚和貝類卻能夠為人類提供滋味鮮美、營養豐富的蛋白食物。
大家知道,蛋白質是構成生物體的最重要的物質,它是生命的基礎。現在人類消耗的蛋白質中,由海洋提供的不過5%~10%。令人焦慮的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海洋捕魚量一直徘徊不前,有不少品種已經呈現枯竭現象。用一句民間的話來說,現在人類把黃魚的孫子都吃得差不多了。要使海洋成為名副其實的糧倉,魚鮮產量至少要比現在增加十倍才行。美國某海洋飼養場的實驗表明,大幅度地提高魚產量是完全可能的。
在自然界中,存在著數不清的食物鏈。在海洋中,有了海藻就有貝類,有了貝類就有小魚乃至大魚……海洋的總面積比陸地要大一倍多,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漁場,大抵都在近海。這是因為,藻生長需要陽光和硅、磷等化合物,這些條件只有接近陸地的近海才具備。海洋調查表明,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水中,硅、磷等含量十分豐富,只是它們浮不到溫暖的表面層。因此,只有少數范圍不大的海域,那兒由於自然力的作用,深海水自動上升到表面層,從而使這些海域海藻叢生,魚群密集,成為不可多得的漁場。
海洋學家們從這些海域受到了啟發,他們利用回升流的原理,在那些光照強烈的海區,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層,而後在那兒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飼養貝類,並把加工後的貝類飼養龍蝦。令人驚喜的是這一系列試驗都取得了成功。
有關專家樂觀地指出,海洋糧倉的潛力是很大的。目前,產量最高的陸地農作物每公頃的年產量摺合成蛋白質計算,只有0.71噸。而科學試驗同樣面積的海水飼養產量最高可達27.8噸,具有商業競爭能力的產量也有16.7噸。
當然,從科學實驗到實際生產將會面臨許許多多困難。其中最主要的是從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抽水需要相當數量的電力。這么龐大的電力從何而來?顯然,在當今條件下,這些能源需要量還無法滿足。
不過,科學家們還是找到了竅門:他們准備利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表面層和深海的水溫差來發電。這就是所謂的海水溫差發電。這就是說,設計的海洋飼養場將和海水溫差發電站聯合在一起。
據有關科學家計算,由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光照強烈,在這一海區,可供發電的溫水多達6250萬億立方米。如果人們每次用1%的溫水發電,再抽同樣數量的深海水用於冷卻,將這一電力用於飼養,每年可得各類海鮮7.5億噸。它相當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類消耗的魚、肉總量的4倍。
通過這些簡單的計算,不難看出,海洋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是完全可行的
㈨ 南大洋的海底有什麼礦產
一般來說,海底礦產資源指的是大洋海底表層的沉積物中的多金屬結核礦產,又稱錳結核礦產。大洋錳結核這一巨大的潛在礦產,廣泛分布於世界的洋底。由於其形態和成分上的特徵各異,人們通常又把它稱為錳結核、錳團塊、錳礦球或錳瘤等。它大多產於海底表層,水深為3000~5000米的深海平原、海溝、海谷、海底火山和群島附近。
錳結核礦的最大特點是蘊藏量巨大,所含的稀貴金屬銅、鑽、鎳又多。比如在太平洋海域,據梅洛和梅納德估計,其蘊藏量達16000多億噸,約含錳2000多億噸,銅50多億噸,鎳90多億噸,鈷30億噸,相當於陸地礦山中儲有銅的50倍,錳的200倍,鎳的600倍,鈷的3000倍。如果考慮到大洋錳結核礦如此大的儲量,而且還在繼續增長,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深海大洋錳結核礦是人類「用之不竭的資源」。
錳結核1873年2月,英國「挑戰者」號考察船航行三大洋期間,在加那利群島西南約300千米處首次採得海底錳結核。這個發現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英國科學家湯姆遜首次描述它們為「約1英寸長的特殊黑色卵形體」。他最初認為這類沉積物是化石,但後經化學分析才確知它主要是由錳組成的。默里和雷納德根據「挑戰者」號的發現,第一次發表了有關錳結核的產狀、形態和成分等方面的報道。繼「挑戰者」號之後,「信天翁」號考察船於1899~1900年和1904~1905年期間,對太平洋結核進行了調查和取樣,發現的錳結核所處水域較深,約4000~5000米。1948年美國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進行海底山脈地質考察時,在水深小於1000米的海底也發現了大量的結核和鐵錳氧化殼,從而擴大了人們探查錳結核富集區的海域。後來各國派出大量考察船,進行大洋錳結核礦的基礎調查研究,包括海洋沉積學、物理海洋學、地球化學以及礦產的生存機制、分布富集規律等方面的研究。
南大洋錳結核沉積分布大洋錳結核的形成機制很復雜,它的物質來源於火山爆發而沉積於海底的岩石碎片和玻璃質物質以及海洋生物的骨骼殘核為核體,經過長年累月的地球化學和沉積作用,在核體的表面賦存一層含錳、鐵、銅、鈷、鎳等礦物成分的硬殼包裹體,其形態為粒度大小不等的球狀物,人們把這些球狀物稱為錳結核。
南大洋的錳結核礦是20世紀70年代初由美國調查船在南緯60°左右的南大洋輻合帶之下發現的,此處有一約500千米寬的連續錳結核帶狀區。在此帶狀區的南北也發現了錳結核含量較少的地區。南大洋錳結核礦的物質來源除了上述的原因外,還主要取決於南極洲龐大的冰川搬運活動。它將成礦物質從南極大陸搬運入海後,加之環南極洲的底層流將錳、鐵和其他金屬礦物運移到南極輻合帶海底附近,沉積於有成核作用的物質上,以每1000年60毫米的速度迅速生長,從而形成越來越大的海底錳結核球體。根據在南大洋採集的168個錳結核樣品的分析結果可知,太平洋和南大洋的錳核礦成分含量稍有不同。一般規律是,錳結核礦中銅、鑽、鎳、錳等金屬含量有隨著離赤道距離的增加而減少的趨勢,因此,可以說,南大洋中錳結核礦中金屬含量普遍低於太平洋中錳結核的金屬含量值。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在海洋法會議中,大洋錳結核礦問題一直是爭論的焦點之一,國際海洋法中還為此專門成立了海底資源管理委員會,來具體討論和管理海底資源。20世紀60年代前後,一些海洋國家開始成立國家公、私企業集團,探索獨自開發大洋錳結核的途徑。70年代又出現了國際資本集團聯合開發的趨勢。但是,由於南大洋的特殊地理結構和自然環境,商業性的開發利用南大洋的錳結核還需要一定時間的等待。
㈩ 大家都是在哪裡投資貴金屬的
我剛剛接觸華 鑫投 貴金 屬,跟我 之前的其他平 台對 比的話,這個平台是比 較有效率的, 出入金速度都很快,也不會 很復 雜。。您的採納是對我工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