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2月外匯占款

2月外匯占款

發布時間:2022-06-29 16:09:42

㈠ 存款准備金率的調整趨勢

2010年11月19日央行發布,自11月29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預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月內央行第二次上調,今朝存款預備金率已經處於歷史最高位。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暗示,中國將繼續連連系理的行動性供給和銀行系統行動性,慎密親密關注物價走勢,矯捷運用傳統貨泉政策,同時,考慮引進新的政策工具。
加息10天之後,中國人民銀行2011年2月18日宣布,從2月24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自去年以來央行第8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也是年內第二次上調,這距離上次宣布上調存款准備金率也僅僅36天。1月底,我國人民幣存款余額達71.23萬億,以此計算,此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可大致鎖定商業銀行資金逾3500億元。
在近日出爐的10月各項宏觀經濟指標中,除了超預期的CPI和PPI,M2(廣義貨幣供給量)和新增貸款均創下新高。通脹的高企和行動性的泛濫勢頭配合榨取著消費者和投資者的抉擇信念。
當前形勢下,央行調控的標的目標會是什麼?一些機構、學者和官員覺得,經由過程加息的可能性不大。「央行對加息手段的利用很是穩重,因為加息會損害實體經濟,對於通脹的手段也不太適合。」北京市平谷區金融辦主任劉騰說。
傳統的貨幣政策手段仍然是央行首選,胡曉煉暗示,「上調存款預備金率是央行在治理行動性方面所採納的法子,也剖明中國會繼續連連系理的行動性供給和銀行系統行動性。此後我們還將慎密親密關注物價的走勢,繼續有用矯捷運用傳統的貨泉政策。」例如,為增強公開市場對沖力度,央行常規的公開市場獨霸幾回。央行10月21日上調了3月期央票利率20.22基點,1年期、3年期央票利率隨後也上調20基點擺布。
此外,經濟學家成思危在第六屆中國證券市場年會上指出,外匯占款成為M2高企的首要推手。據悉,10月外匯貸款增添59億美元,當月外匯存款增添33億美元。截至10月末,外匯貸存比為184%,依舊處於高位。在外匯大量流進情況下,央行不得不回籠大量貨幣,經由過程對沖來節制過多的貨幣。 再度加息
央行決定年內第四次統一上調存款准備金率,10月份中國近三年來的首度加息,就是伴隨著央行要求六大商業銀行上調存款准備金率而來。另外,央行在10月9日的公開市場操作中,提高了一年期央票的收益率。基於以上種種舉措,市場猜測,今日公布的CPI增幅可能超過4%,央行也將在年內再度加息。
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10月份CPI增幅可能向上沖破4%到4.2%,這樣一來,年內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就很大。」
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彥則預測,除10月CPI持續上漲,11月、12月CPI增幅也將維持在3%以上。在他看來,央行可能在12月再次加息,而不是11月。「全年CPI破3%已無懸念,不過,決策層對於加息與否仍需進一步觀察:一方面觀察第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程度;另一方面觀察國際經濟的走勢。」
但渣打銀行指出,未來決策當局面臨的一個風險是,如果未來6個月經濟迅速放緩,加息作為一種調控資產價格的政策工具可能被認為力度過大。
不過渣打銀行也認同第四季度央行再次加息的說法。
「未來幾個月經濟可能逐步放緩,但這不足以影響到當局將抑制房產泡沫作為首要任務的方針。貨幣決策部門已將利率政策與房地產問題戰略性地掛鉤,而決策當局將會以提高利率和出台更多房地產調控措施來抑制房地產價格的漲勢。」
無論是通脹的不斷高漲,還是房地產調控的需要,都在預示著加息的必要,然而一旦再度加息,人民幣與美元之間利差的進一步擴大將加劇已日顯嚴峻的熱錢流入態勢。
「防通脹和防熱錢,是中國當局面臨的兩難。一旦無法有效阻擋熱錢流入,在中國大肆炒作農產品等商品,將進一步加劇國內通脹。」潘正彥指出。
不過,魯政委認為,中美利差的擴大並非熱錢流入的主因,「今年以來,中美利差一直是穩定的,但4-6月國際資本是流出的,外匯占款從此前的2000多億元一直下降到1100億元;而7-9月份外匯占款則逐月增加,從1700億元迅速增加到接近3000億元。在前後的反差之間,惟一發生變化的是6月19日人民幣匯改重啟。它點燃了市場的升值預期,造成國際資本流入速度加快。因此,國際熱錢流入的主要動力,是升值預期而非加息。」
魯政委認為,如果加息後,人民幣升值速度有所放緩,即加息帶來的升值預期弱化,反倒有助於抑制熱錢的流入。渣打銀行表示,在美聯儲推出二次量化寬松政策的形勢下,且明年可能還會推出更多寬松政策的預期下,中國央行願意加息的幅度有限。「不過,在擔憂更多熱錢流入前,央行還有75個基點的加息空間。」渣打進一步預測,明年上半年央行仍會有兩次加息舉動,分別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第5次上調存准率
調整介紹
上調存款准備金率的靴子如期而至。央行2010年11月10日晚間宣布,自11月16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央行年內第4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預計此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共計凍結資金超過3000億元。
調整影響
此次調整,央行不再對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等小型金融機構實施優惠政策。調整完成後,加上今年10月份對6家銀行採取的差別存款准備金率措施,工、農、中、建四家銀行的存款准備金率已高達18%,創造了新的存款准備金率歷史紀錄,但該比例到12月15日期滿。而其他大型金融機構的存款准備金率達到17.5%,與歷史紀錄持平。中小金融機構的存款准備金率達到15.5%,個別銀行達到16%。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的存款准備金率達到14%。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
從2011年1月20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從2011年2月24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從2011年3月2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從2011年4月21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從2011年5月18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從2011年6月20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達21.5%。
從2011年12月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達21%。
從2012年2月24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達20.5%。
央行宣布,從2012年5月18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2012年以來央行第二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距離2月24日今年第一次正式下調存款准備金率近三個月。
6月14日下午消息,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1年6月20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達21.5%。申銀萬國首席經濟學家李慧勇對新浪財經表示,存款准備金上調的空間不是很大了,預計今年下半年還會上調兩到三次,可能會止於22.5%。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3%,增速比4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6.9%,增速比4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財經評論員葉檀認為,這已經給決策層提供了經濟滯漲的預警信號。
2011年上半年,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基本上維持著每月調整一次,每次調整0.5個百分點的頻率。李慧勇認為,在經過將近一年的密集的貨幣政策,存款准備金的上調空間不是很大,上調頻率將會有所下降。
存款准備金率5月18日起上調0.5個百分點,這是央行連續第11次,也是今年(2011)年內第5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1年5月18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2011年以來,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頻率,在過去一季度里先後三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同時這也是央行自去年以來准備金率的第十一次上調。此次上調之後,大中型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達21%的歷史高位。據估算,此舉將一次性凍結銀行資金近3700億元。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認為,存款准備金仍有很大的上調空間。此前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中國的存款准備金率不存在絕對上限。
專家指出,在3月份CPI(居民消費價格)攀升至近年新高的大背景下,通過回收流動性進而調控不斷走高的物價指數,也是央行繼續提升存款准備金率的重要原因。統計局最新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3月份CPI同比漲幅達到5.4%,創出32個月來新高,凸顯當前中國通脹壓力仍在不斷凝聚。
據港媒報道,央行2011年4月11日發布通知,將對中國銀行(行情,資訊,評論)、工商銀行(行情,資訊,評論)、建設銀行(行情,資訊,評論)、農業銀行(行情,資訊,評論)這4家國有商業銀行和招商銀行(行情,資訊,評論)、民生銀行(行情,資訊,評論)實行差別存款准備金率,各家均上調0.5%。據初步估算,預計此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或凍結資金1680億元左右。
目前,央行已經4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再加上5月12日的調整,銀行的存款准備金率已經達到歷史最高水平———21%。
中國人民銀行30日宣布,從2011年12月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調整後,中國大型金融機構和中小金融機構將分別執行21.0%和17.5%的存款准備金率。
這是近3年來,中國存款准備金率首次走出「上調」區間。
中國上一次宣布下調存款准備金率是在2008年12月25日。此後,中國貨幣政策在2010年由「寬松」走向「穩健」,央行在2010年和2011年連續12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其中僅2011年就密集地6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
從2012年5月18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此次調整為2012年內第二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
來自國泰君安證券公司的分析認為,此前中國已有20多家農村合作銀行恢復執行正常的存款准備金率,這已釋放出一定政策信號,即中國央行將採取行動,緩解當前貨幣市場資金偏緊的狀況。
主要原因
央行此次上調部分銀行存款准備金率或許與9月新增貸款有關。消息人士稱,「9月新增信貸可能在6500億-7000億元人民幣左右,雖然月末被壓下來點,但還是比央行預期的目標要高。」對於這則消息,央行未作公開表態。
但是也有分析師認為,此舉是和新增外匯占款連續回升有關。
市場反應
無礙流動性
股市上,昨日銀行股全線上漲。漲幅最大的是深發展A,漲4.76%,漲幅最少的是農業銀行,漲1.12%。有分析指,從短線而言,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對於金融、地產的利空很大部分上將會在資源類個股維持強勢的境遇下逐漸得到消化。
據業內人士測算,本次准備金率臨時調整後,所凍結資金規模將在1800億至1900億元之間。但是,這並不會影響目前的流動性。
本周公開市場將迎來四季度最大單周到期釋放資金量,解禁規模高達到2950億元,佔到本月到期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即使央行在本周通過採取差別存款准備金率的方式凍結1900億元流動性,本周公開市場還是「富餘」出1000億元資金。
資金情況
11日,中國貨幣市場指標利率———7天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較上一交易日小幅上漲6.5BP至1.955%。
上海一銀行間市場交易員表示,節後資金迴流銀行至資金利率下跌。未來銀行間市場資金面情況受信貸控制仍將處於偏寬松狀態,10月銀行間資金面料將寬松。
措施看法
周一兩市總成交金額一舉超過4300 億元,較前一交易日成交水平相比增幅近50%,創出了今年以來成交量最高水平。周一央行上調工行、中行等6 家銀行存款准備金率0.5 個百分點,意味著短線指數存在展開技術性調整行情的可能性。中金分析稱,股指短線存在技術性調整的可能性,但階段性上漲趨勢不變,建議繼續投資重點不受中國宏觀政策面打壓的周期性股票
該行表示,就總體趨勢而言,股指階段性上漲格局不會改變,建議逢短線股指振盪過程中,繼續增持不受宏觀政策面打壓的具備高貝塔特徵的周期性股票,即繼續看好有色金屬板塊、煤炭板塊、保險板塊、券商板塊、農業板塊、石油化工板塊、交運服務板塊、汽車板塊等品種。
該行預計,即將公布的今年第三季度宏觀經濟數據有望再度超出市場預期,上市公司三季報信息披露工作即將於本周正式拉開序幕等因素,都將有望對當前股指上漲行情構成正面刺激作用。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殷劍峰認為,央行不斷上調存款准備金率,意在逐漸消除物價上漲的貨幣因素。貨幣學派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認為,通貨膨脹終究是個貨幣現象。而在我國現階段,物價上漲的背後確實具有比較明顯的貨幣因素。
根據殷劍峰的觀察,近年來,我國物價走勢與貨幣供應量增減之間,存在著相當直接的關聯,往往在貨幣供應出現快速增長後,物價走勢亦會跟著抬頭向上,其間二者走勢的時滯大約在半年至一年間。
今年以來,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頻率,連續四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如此頻繁的調升節奏歷史罕見。
對於貨幣工具今後的使用情況,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在博鰲表示,消除通脹走高的貨幣因素是當前貨幣環境適當收緊的一個重要原因,盡管存款准備金率已位於歷史高位,但上調沒有上限要求,當前貨幣政策已從適度寬松轉為穩健,即貨幣政策要適當收緊,這個趨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短期中觀面潛在催化劑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1)周一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創下匯改以來新高6.6732,這可能對民航運輸板塊等人民幣升值受益品種短期走勢形成正面刺激。
(2)11 日寶鋼股份(600019)出台了11 月鋼材價格政策,其中熱軋、冷軋、寬厚板、電鍍鋅、鍍鋁鋅等大部分鋼材品種維持原價,但部分品種上漲100-200 元/噸,對鋼鐵板塊短期走勢構成潛在利好。
(3)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日前表示,進一步規范、引導借殼上市活動。要統籌協調退市機制和ST 制度改革,在產權清晰、治理規范、業務獨立、誠信良好、經營穩
定和持續經營記錄等方面執行IPO趨同標准,要求擬借殼資產(業務)持續兩年盈利,這可能對績差重組類公司股票走勢帶來壓力。
(4)工信部11 日公布了《輪胎產業政策》。與此前公布的徵求意見稿相比,《政策》大幅提高了輪胎產業的進入門檻,同時要求到2015 年,乘用車胎子午化率達到100%,有利行業集中度提升與產品結構調整,對輪胎板塊走勢有望構成正面刺激。 2012年7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31個百分點;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及個人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不作調整,金融機構要繼續嚴格執行差別化的各項住房信貸政策,繼續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此次為央行年內第二次降息。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2年2月24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為央行年內首次降息舉措。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4年4月25日起下調縣域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2個百分點,下調縣域農村合作銀行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據媒體報道,務會為貫徹落實國務院第49次常議精神,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三農」和小微企業的支持,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4年6月16日起對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調過准備金率的機構)下調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5年9月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以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同時,為進一步增強金融機構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的能力,額外降低縣域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額外下調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准備金率3個百分點,鼓勵其發揮好擴大消費的作用。
表格統計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2011年5月18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央行今年年內第五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此次上調後,我國大型金融機構和中小型金融機構的存款准備金率已經分別高達21%和17.5%的歷史高位。
以下為存款准備金率歷次調整: 次數 時間 調整前 調整後 調整幅度
(單位:百分點) 45 2012年5月18日 (大型金融機構)20.5%
(中小型金融機構)17% 20% -0.5 16.5% 44 2012年2月24日 (大型金融機構)21.0%
(中小型金融機構)17.5% 20.50% -0.5 17.00% -0.5 43 2011年12月5日 (大型金融機構)21.50%
(中小型金融機構)18.00% 21.00% -0.5 17.50% -0.5 42 2011年6月20日 (大型金融機構)21.00%
(中小型金融機構)17.50% 21.5% 0.5 18.0% 0.5 41 2011年5月18日 (大型金融機構)20.50%
(中小型金融機構)17.0% 21.00% 0.5 17.50% 0.5 40 2011年4月21日 (大型金融機構)20%
(中小型金融機構)16.50% 20.50% 0.5 17.00% 0.5 39 2011年3月25日 (大型金融機構)19.50%
(中小型金融機構)16% 20.00% 0.5 16.50% 0.5 38 2011年2月24日 (大型金融機構)19.00%
(中小型金融機構)15.50% 19.50% 0.5 16.00% 0.5 37 2011年1月20日 (大型金融機構)18.50%
(中小型金融機構)15.00% 19.00% 0.5 15.50% 0.5 36 2010年12月20日 (大型金融機構)18.00%
(中小金融機構)14.50% 18.50% 0.5 15.00% 0.5 35 2010年11月29日 (大型金融機構)17.50%
(中小型金融機構)14.00% 18.00% 0.5 14.50% 0.5 34 2010年11月16日 (大型金融機構)17.00%
(中小型金融機構)13.50% 17.50% 0.5 14.00% 0.5 33 2010年5月10日 (大型金融機構)16.50%
(中小型金融機構)13.50% 17.00% 0.5 不調整 - 32 2010年2月25日 (大型金融機構)16.00%
(中小型金融機構)13.50% 16.50% 0.5 不調整 - 31 2010年1月18日 (大型金融機構)15.50%
(中小型金融機構)13.50% 16.00% 0.5 不調整 - 30 2008年12月25日 (大型金融機構)16.00%
(中小型金融機構)14.00% 15.50% -0.5 13.50% -0.5 29 2008年12月5日 (大型金融機構)17.00%
(中小型金融機構)16.00% 16.00% -1 14.00% -2 28 2008年10月15日 (大型金融機構)17.50%
(中小型金融機構)16.50% 17.00% -0.5 16.00% -0.5 27 2008年9月25日 (大型金融機構)17.50%
(中小型金融機構)17.50% 17.50% - 16.50% -1 26 2008年6月7日 16.50% 17.50% 1 25 2008年5月20日 16% 16.50% 0.5 24 2008年4月25日 15.50% 16% 0.5 23 2008年3月18日 15% 15.50% 0.5 22 2008年1月25日 14.50% 15% 0.5 21 2007年12月25日 13.50% 14.50% 1 20 2007年11月26日 13% 13.50% 0.5 19 2007年10月25日 12.50% 13% 0.5 18 2007年9月25日 12% 12.50% 0.5 17 2007年8月15日 11.50% 12% 0.5 16 2007年6月5日 11% 11.50% 0.5 15 2007年5月15日 10.50% 11% 0.5 14 2007年4月16日 10% 10.50% 0.5 13 2007年2月25日 9.50% 10% 0.5 12 2007年1月15日 9% 9.50% 0.5 11 2006年11月15日 8.50% 9% 0.5 10 2006年8月15日 8% 8.50% 0.5 9 2006年7月5日 7.50% 8% 0.5 8 2004年4月25日 7% 7.50% 0.5 7 2003年9月21日 6% 7% 1 6 1999年11月21日 8% 6% -2 5 1998年3月21日 13% 8% -5 4 1988年9月 12% 13% 1 3 1987年 10% 12% 2 2 1985年 ① - - 1 1984年 ② - - 註:①央行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統一調整為10%;②央行按存款種類規定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企業存款20%,農村存款25%,儲蓄存款40%

㈡ 今天央行為什麼又降准了有人呢說是為了對沖資本外流,這是什麼意思.

2月4日下午央行時隔32個月後再次宣布降准: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同時對小微企業貸款佔比達到定向降准標準的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4個百分點。市場預計,此次降准可釋放資金6000億-9000億元。

此次降準的目的並不是貨幣寬松。央行此前多次表明過維持「穩獎貨幣政策的觀點,並釋放出無意大幅放寬貨幣政策的信號。此次降准主要為了應對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資本外流。國家外管局2月3日公布數據顯示,2014年四季度,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超過900億美元,創下1998年以來的新高,意味著中國已出現資本外流。

二是外匯占款下降。央行數據顯示,2014年末,我國外匯占款新增6411億元,比2013年少增了2萬多億元,是歷史次低水平。眾所周知,投放基歹幣(基歹幣屬於央行對金融和實體經濟部門的負債)有兩個主要渠道,外匯占款和人民幣貸款。當外匯占款大量收縮,使得央行不需要再通過回收外匯來投放流動性,所以存款准備金率會下降。

三是經濟增長乏力。我國官方1月份PMI和匯豐中國PMI分別為49.8和51.8,分別創28個月和6個月新低。這意味中國經濟放緩加劇,有必要放寬貨幣政策以對沖經濟下滑。

當然,央行降准向市場釋放大量資金,對股市會形成某種利好。但是股市的運行非常復雜,受許多因素影響,降准有時對股市不一定有很大力度的積極刺激作用,有時股市還不把降准這個信號認為是一個有效促進行情上升的因素。

對比一下歷史數據也能發現,降准和股市總體上沒有必然關系。以最近三次降准為例,次日的股市表現有漲有跌。在2011年11月30日宣布降准之後的第二個交易日,上證指數大漲2.29%,深證成指大漲2.32%;2012年2月18日宣布降准之後的第二個交易日,上證指數上漲0.27%,深證成指微漲0.01%;2012年5月12日宣布降准之後的第二個交易日,上證指數下跌0.6%,深證成指下跌1.16%。

所以,降准沒有拉升股市一點都不用奇怪。何況從監管層來說,可能也不願意看到貨幣政策刺激到A股,因為昨日央行剛降准,證監會就選在今日進行第二批券商兩融檢查,這不能說是巧合吧。

以上就是對此次央行降準的解讀,降准確實可以向市場注入資金,某種程度上確實可以對沖外資撤離帶來你的不利影響,不過專家認為此次降准主要是以上的三個原因,僅供參考,畢竟政府不是什麼人都能猜得透的。

㈢ 中國經濟需要"降准"來刺激嗎

要不要降低存款准備金率?目前可謂仁智互見。
主張「降准」者理由有二:一是2月新增外匯占款1282.46億元,不僅較1月4373.66億元大幅減少3091億元,也創下去年9月以來新低。特別是,自3月17日人民幣(6.2057, -0.0012, -0.02%)匯率波幅由1%擴大至2%後,人民幣即期匯率盤中雙向波動加劇,且貶值預期加大。有人擔心,人民幣持續貶值,會導致熱錢流入動力減弱,外匯占款增長放緩。「如果某一個月,或者一兩個月出現外匯占款負增長,央行[微博]就必須降低存款准備金率。」有觀點認為。
二是1~2月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勢頭顯著放緩。表現為,中國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從去年12月的9.7%下降至今年1~2月的8.6%,為5年來最低;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速從去年12月的13.6%下降至1~2月的11.8%,為近10年來最低;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從去年的19.6%下降至1~2月的17.9%,為近12年來最低;1~2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累計824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5%,比去年同期低1個百分點。最新公布的匯豐3月份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預覽數據更是跌至48.1%,創8個月新低。經濟數據不給力,讓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必須採取新一輪經濟刺激政策。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繼續放水,似乎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反對「降准」者的理由也很充分:過去幾年的經驗反復證明,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刺激效果不可持續且越來越短。比如,2012年春開始的政策放鬆,只支持了大約為期一年的經濟反彈,之後在2013年春開始經濟顯著放慢。而2013年夏季開始的政策放鬆,則只支撐了為期不到半年的經濟反彈。不僅如此,降准和信貸擴張難以刺激經濟,反倒會使結構性失衡進一步惡化,甚至使資產價格泡沫繼續膨脹。
出現截然相反的觀點並不奇怪。每當中國經濟增速放緩、CPI下降,便有經濟學家開出「降准」葯方。去年如此,今年也不例外。
其實,要不要「降准」,首先得看銀行體系流動性緊不緊,其次看「降准」有沒有用,有多大用。
就前者而言,當前「我國貨幣市場利率保持波動下行行情,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較為適度」。在公開市場上,此前7周,央行在公開市場分別凈回籠資金480億元、400億元、700億元、1600億元、1080億元、4500億元和980億元,回籠力度總體溫和,銀行間市場各期限利率總體低位運行,月末利率雖略有上揚,但銀行體系流動性未因人民幣匯率波動出現異常。即便個別銀行出現資金緊張,那也是單個銀行流動性結構出了問題,並非銀行體系總體流動性緊張所致。維持銀行體系流動性「適度」,有助於「保持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
就後者而言,「降准」(比如0.5個百分點)雖可釋放5150億元貨幣(以1月份各項存款103萬億元計算),但釋放出來的流動性(按照貨幣乘數5倍計算,理論上市場流動性將派生放大25750億元),流向哪裡是個問題。目前,實體經濟低迷,資金需求並不旺盛,喊缺錢的要麼是資金密集型的房企,要麼是需要借新還舊、依賴信貸苟活的產能過剩企業,要麼是地方政府投資的基礎設施項目。如果「降准」釋放的流動性,最終流向了這些地方,結果無非是,房價繼續上漲,產能繼續過剩,地方政府負債率繼續攀升。這不僅不利於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也會加劇中國經濟運行風險。
從目前貨幣當局的態度看,貨幣當局一方面繼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通過14天和28天正回購操作,適度提升對沖力度、更深層次鎖定流動性;另一方面正式在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類別下創設支小再貸款,專門用於支持金融機構擴大小微企業信貸投放,同時下達全國支小再貸款額度共500億元。這種貨幣政策操作組合,透露出什麼信息?
不妨回顧一下2013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的這樣一段表述:「央行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而在金融創新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流動性閘門的調控和引導作用更加重要,要合理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率、再貸款等多種工具組合,管理和調節好銀行體系流動性,穩定預期,促進市場利率平穩運行。」在這里,央行雖明確列示了「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率、再貸款」三種貨幣政策工具,但為了更好地發揮「流動性閘門的調控和引導作用」,央行用的最頻繁的依然是更具靈活性、精準性的公開市場操作,同時輔之以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唯獨「存款准備金率」工具沒有動用。
為什麼不動用「存款准備金率」工具?
一方面,動用「存款准備金率」工具,將會使市場誤判為貨幣政策開始松動的信號,這不僅不符合「流動性閘門的調控和引導」目標,也不符合政府工作報告所確定的「貨幣政策要保持適度松緊,促進社會總供給基本平衡,營造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的政策取向。
另一方面,與動用「存款准備金率」工具相比,貨幣當局目前看來更傾向於「寓改革於調控之中」。從今年1月20日央行在北京、江蘇、山東、廣東、河北、山西、浙江、吉林、河南、深圳開展常備借貸便利操作試點,由當地央行分支機構向符合條件的中小金融機構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持,到3月21日,央行在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類別下創設支小再貸款,央行一直高度重視貨幣政策調控與深化改革的結合,通過調控與改革雙結合,使流動性得到更精準投放,使貨幣政策操作手段更豐富,使宏觀調控效果更顯著,使貨幣金融環境更穩定。
目前,中國經濟對投資和債務的依賴還在上升,經濟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值得關注。在此背景下,繼續「降准」,將會延緩金融機構和企業去杠桿進程,影響中國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為此,有必要繼續堅持「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政策取向。而要堅持「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政策取向,就必須更多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再貸款、常備借貸便利等工具組合,加強預期引導,增強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和防風險,繼續為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創造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

㈣ 中國人民銀行為應付外匯占款採取了什麼措施

1、5月新增外匯占款可能在-800至500億元之間。人民幣升值預期、香港利差以及基於中間價和即期匯率的招商外匯供求強弱指標持續下行,結合新興國家資本市場持續出現資金流出,顯示5月外匯占款持續走弱的可能性偏大。目前歐債問題處於膠著狀態,我們認為希臘短期內無序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較小,但西班牙金融系統的風險無疑加重了投資者的憂慮,風險偏好降低,資金迴流自救或者尋求安全邊際更高的資產。未來外匯占款的走勢仍有諸多不確定因素,如果新增外匯占款持續低於正常水平,央行在7月末至8月再次調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可能性大。
2、我們對近期降息的預期持保留態度。毫無疑問,穩增長已成為目前政策取向的主要考量因素,預計政策將進一步呈現更為寬松的一面,預調微調將更偏向實際經濟、穩定經濟增長。但這並不簡單意味著降息,我們對目前降息持保留態度的理由有兩個:一是,基準利率關注一年以上的中期通脹水平,在通脹上升期加息的速度慢,幅度低;同樣在沒有外部沖擊的條件下,通脹穩步回落期,降息也慢。二是,好鋼用在刀刃上,減息作為貨幣政策的「核武器」,要為歐債問題進一步惡化做預案。鑒此,我們認為減息最可能在兩個情景下發生,一是,近期希臘無序退出歐元區或西班牙銀行出現倒閉造成歐洲銀行體系動盪;二是,7月末至8月初,國內上半年經濟數據出爐,經濟形勢仍未好轉,降息一次以刺激經濟。
考慮兼顧穩增長和管理通脹預期,不對稱加息的可能性大

㈤ 商業銀行為什麼要購買外匯

第一,恕我直言,你的問題本身就缺乏常識~購買外匯本身就是一種正常業務,比如你去日本tokyo熱去逛一圈,你拿RMB人家理你嗎?必須兌換成日元,也就是購入美元,再用美元購入日元(美元是國際結算貨幣);第二、你想問的應該是為什麼銀行外匯購買額近兩年逐漸降低。因為,近兩年的全球經濟主要圍繞通脹和歐債危機展開,通脹主要是美國印鈔機製造了多餘的美元,(為了刺激07年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不振),07年國內也印了很多RMB,傳說的拉動內需。於是,一輪全球通脹的經濟形勢展開了,為了抵禦通脹,就要節制RMB的流通(常識),於是去年央行一次次加息,一次次上調准備金基點。於是,銀行沒錢放貸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出現溫州跑路潮,到了今年,通脹基本抑制,於是就要釋放RMB。 那麼,怎麼釋放RMB?下調准備金基點,減少外匯購買量就相當於增加了人民幣購買量,這樣國內的RMB自然就多了。但是,國家政策壓制房價,所以這部分釋放的RMB估計不會被拿去炒房,國家的意思很明確,就是要為中小企業融資,股市也會有一個良好的心理支撐,可能不暴漲,但是跌不下去了。 建議你多關心國際新聞才能更好的把握國內經濟動向~打了這么多字~就選個答案吧

㈥ 為什麼外匯占款超過了基礎貨幣發行量

一般情況下,只有當中央銀行收購外匯形成外匯占款時,才成為基礎貨幣投放增加的動力。我國境內的基礎貨幣在近年主要由外匯占款所組成。那麼為什麼有時外匯占款卻多於我國的基礎貨幣的總和呢?這似乎是十分矛盾的。這是由於基礎貨幣從不同的渠道流出國門所造成。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一些外匯占款。而這些外匯占款形成的基礎貨幣不論是否已經流出國門,它已經被計算在外匯占款里了,就是各商業銀行,人民銀行在多年累積收購外匯及結匯運作時已經計算在外匯占款里了。即:

外匯占款 =(外匯儲備)X(結匯時匯率)

而國內基礎貨幣總量卻沒有包括流向國外的外匯占款。因此就出現了:

外匯占款 > 國內基礎貨幣總量 的情形。而這也必然導致有的年度:

外匯儲備增發的廣義貨幣余額 > 中國M2餘額

從而我們也意識到央行或許多印了一些基礎貨幣,但央行也確實試圖把多印的基礎貨幣推出國外,而且已經基本達到目的。因此,這一成功之處就表現在:

外匯占款 ≈ 國內基礎貨幣總量 (近似等於)

這導致了一些新結論的出現:

結論1:

如果用<=>表示符號任一端可以大於或等於另一端的話,就有:

我國M2餘額 <=> 外匯儲備增發的廣義貨幣余額 (M)

註:(M)式也可以表示為:

我國M2餘額 <=> 外匯占款產生的M2餘額 (M)

附註:央行印出的基礎貨幣當然包括已流入到海外的基礎貨幣。因此央行就可能把過多的基礎貨幣(多印的)趕到國外,也把少許的外匯占款導致的結匯後又回籠的基礎貨幣趕出國門。(因此,使國內基礎貨幣變少,直接導致國內M2餘額的縮水)。但數年來逐漸流入的外匯儲備增發的所有(注意:所有,也包括被趕出國門的)基礎貨幣卻全部計算在外匯占款里了。又考慮到熱錢突然劇增導致基礎貨幣劇增等因素。因此,就有出現(M)式的情形。具體例子可見本文最後的例注。

結論2: 外匯占款促成了中國的一切!

從最後附加的例子也可以看到外匯占款對M2的余額的貢獻。並由上述分析,外匯占款產生的廣義貨幣余額甚至高於中國M2餘額。因此,是外匯占款幾乎(如果不是全部的話)派生了中國M2餘額。是外匯占款拉動了中國經濟並創造了中國經濟奇跡,是外匯占款促成了中國的通貨膨脹。是外匯占款改變了中國的一切·。一切的一切,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是它 —— 外匯占款產生和創造的!

附註:兩個例證:(2013年末及2014年3月末的例子)

例1:對(M)式2013年末的一個例子:(下面兩例數據來自央行公布的數據}

2013年末,基礎貨幣余額為27.1萬億元,而2013年末,外匯占款余額為26.4萬億元。

2013年末貨幣乘數為4.08,因此2013年末:

外匯占款產生的廣義貨幣余項為:26.4萬億元X4.08=107.712萬億元

2013年末,M2餘額110.65萬億元。因此2013年末:

我國M2餘額(110萬億元) ≥ 外匯儲備增發的廣義貨幣余額(107萬億元)

即此時(M)式的<=> 成為 ≥ 。

下面則是式(M)式右端大於左端。

例2:對(M)式2014年3月末的例子:

2014年3月末我國貨幣乘數為4.22倍。2014年3月末的外匯占款293851.92億元。因此:

2014年3月末中國廣義貨幣(M2)余額116.07萬億元

而外匯占款產生的廣義貨幣余項為:29.38萬億元X4.22=123.98萬億元 即:

我國M2餘額(116萬億元) ≤ 外匯儲備增發的廣義貨幣余額(124萬億元)

與2013年末不同的是,即出現(M)式右端大於左端情形。但數值都不是相差太多。

註:2014年第一季估計是人民幣貶值導致的熱錢湧入使外匯占款激增。

㈦ 外匯占款的影響

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依賴於適宜的政策中介目標和有效的政策工具與傳導機制。當外匯占款達到一定規模時,現有的貨幣政策體系就可能出現一些問題:
1. 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1994年以前,外匯占款需要投放一部分人民幣資金,但這一部分資金在總量和增量中所佔比重較低,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主要是控制國內信貸,即信貸規模。1994年以來,外匯占款所投放的人民幣資金在總量和增量中所佔比重大幅度提高,如果仍然採取信貸規模控制的辦法,換句話說,繼續維持現有的信貸規模,結果必然是貨幣供應的增長突破控制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信貸規模管理方式失靈,取而代之的是控制貨幣供應量。1996年我國中央銀行正式將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以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投放是否適度的觀測指標和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是市場經濟國家的通常做法。可以認為,外匯占款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國決策層更改了貨幣中介目標。
2.貨幣政策工具
傳統的貨幣政策操作主要靠公開市場的操作、貼現率、法定準備金三大政策工具。中央銀行根據經濟的發展,靈活運用這些貨幣政策工具,保持了貨幣信貸平穩增長。八次降息,二次下降和一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取消貸款規模控制,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入基礎貨幣等等。當然貨幣政策的傳導主要是通過銀行的信貸體系來實現。但由於利率沒有市場化,銀行公司化變革尚未完成,信貸體系傳導貨幣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1994年以來,外匯占款逐年增加,為了減少外匯占款對於基礎貨幣投放的影響,避免貨幣供給量大幅增加而帶來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和實際匯率的升值,央行不得不採取措施沖銷外匯儲備的流入。即當外匯市場出現供求不平衡時,中央銀行買入或賣出外匯,從而相應地投放或收回基礎貨幣。1997年以前央行的對沖手段主要是收回對商業銀行的再貸款。1997年後央行開始採用公開市場業務沖銷外匯占款,並且事實上,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我國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但作為公開市場業務主要工具的國債,中國國債的期限較長,品種不多,使公開市場業務缺乏載體,市場的交易量小,所以中央銀行利用對沖手段維持合適的貨幣供應量的餘地也越來越小。有數據為證,自2003年2月10日以來,為保持基礎貨幣的平穩增長和貨幣市場利率的相對穩定,央行在公開市場連續進行了20次的正回購操作,回籠基礎貨幣量總額達2140億元。但隨著操作次數的頻繁,央行到去年底手持的大約2863億元的國債面值,除去20次正回購佔用部分,目前國債余額只為原來的四分之一,繼續進行正回購操作的空間已經不大,回購的力度不斷減弱。而3月末M2餘額高達19.4萬億元,同比增長18.5%;國家外匯儲備余額3160億元,同比增長38.8%,貨幣供應量充足有餘,資金回籠的任務仍然艱巨。為確保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繼續回籠基礎貨幣,對沖快速增長的外匯占款(為支持經濟增長,2001年以來央行不斷通過外匯占款方式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央行在2002年4月22日試點的基礎上,開始正式發行央行票據,通過央行票據實施正回購的功能。可以認為,外匯占款的不斷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的創新。
3.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
金融機構存貸比不斷上升
我國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途徑,一是再貸款,二是再貼現,三是財政借透支,四是外匯占款。改革開放相當長一段時期以來,再貸款和財政借透支是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但從1995年起,情況發生了變化:一是隨著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的頒布與實施,人民銀行與財政的借透支關系中斷,財政借透支已不是基礎貨幣投放主渠道,二是外匯占款在基礎貨幣投放中的比重逐漸增加。1994年以來,中國國際收支實現了雙順差。一般來說,國際收支順差,本幣必然產生升值趨勢。但是為了維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穩定,央行只好大量地買進美元。但是外匯儲備的增加直接導致了外匯占款的增加。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供應的重要渠道。 有數字證明,1994年以來外匯儲備的連續大幅增加使基礎貨幣投放對外匯占款的依賴性增強,1994年至1997年間,一半以上的基礎貨幣是通過外匯占款的形式投放出去的。1998年外匯儲備增幅的急速下降導致基礎貨幣投放阻滯,1998年2月,出現了基礎貨幣減少6億元的現象。1998年5月26日,中央銀行開始恢復於1997年停止的國債回購公開市場業務,政策調整的速度滯後了一個多季度。剔除存款准備金制度改革這一因素,1998年基礎貨幣增加3323億元,比1997年少增加482億元,廣義貨幣M2增長15.3%,增幅比1997年下降2個百分點。由於外匯占款的急劇減少導致的基礎貨幣少增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通貨緊縮。1999年開始,針對1998年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增長速度迅速下降的情況,中央銀行加大了投放基礎貨幣的力度,例如1999年外匯占款增加了1013億元,而1998年外匯占款僅增加440億元。(參見下表)2000年後外匯占款穩步增加。
表11994-2002年外匯占款變動表
外匯占款
資料來源:
1、戴相龍主編:《中國貨幣政策報告(1999)》,中國金融出版社;《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季報》,2001年,第1期。
2、2001年、2002年數據來自人民銀行2001年、2002年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可以看出外匯占款已成為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之一。隨著我國銀行存款的增加,再貸款的作用逐步降低,同時外匯占款相對於其他一些貨幣投放方式的重要性也處於上升中,這些其他貨幣投放方式包括調整存款准備金、貨幣市場的公開市場運作等。其中存款准備金的調整由於不能經常性地運用,而國內債券市場的規模較小和發育程度較低等也削弱了公開市場運作的有效性。所以根據以上對若干貨幣投放渠道的分析可以認為,未來我國貨幣供給中外匯占款將繼續充當主要角色。
4. 外匯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縮短了貨幣擴張的時滯
由再貸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必須經由以下環節才能產生派生存款:再貸款 →商業銀行對企業貸款→企業借款轉為存款→創造派生存款。
在以上環節中,明顯存在商業銀行貸款決策時滯和企業借款時滯,這兩種時滯的存在必然延緩基礎貨幣轉化為M1、M2的速度。但是,由結售匯產生的外匯占款幾乎是一次性地立即轉化為企業的人民幣存款,因此這部分M0轉化為M1、M2的時滯遠低於由再貸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會導致M1、M2的迅速擴張,這樣就可以一方面通過買入外匯而投放本幣,從而擴張貨幣供給;另一方面買入外匯使得外匯匯率提高從而達到本幣相對貶值,而增強本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進而促進本國出口增長,這樣實際上達到了政策效果上的一舉兩得,這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央行的現行貨幣政策。
5.貨幣投向發生變化
通過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的投向具有單一性,在銀行進行結匯時,貨幣的投放是這部分外匯收入的持有者,因此在地區上主要流向外匯供求順差的地區,在行業上主要流向出口部門。而在經濟生活中,這些出口外向型的企業資金遠遠比其他企業充裕。並且在外匯占款急劇上升的同時,央行會通過收縮再貸款等方式對沖,其他企業得到資金的可能性進一步下降,從而承擔了部分的對沖成本。這樣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發生了改變,廣大的非外向型企業仍然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 外匯占款的增加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外匯占款的增加對我國的產業結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結售匯制度的存在,隨著外匯占款的逐漸增加使得我國外向型企業較容易通過結匯獲得充裕的人民幣資金,從而這些企業的發展條件相對較為寬松,這對其生產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技術人員、勞動力更進一步向外向型企業轉移。這是因為內向型企業由於資金不足,開工率低,對勞動力的需求日趨減少,大量技術人員下崗,而外向型企業由於資金相對比較充裕,仍有擴大生產的勢態,這勢必促進技術人員和勞動力向外向型企業流動。
其次是大量的原材料向外貿部門轉移。外向型企業有較充裕的資金,可以在生產資料市場上處於主導地位,為其及時低價的購買原材料與機器設備創造了良好的資金環境。較低的成木又加強了外向型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創造更高的利潤.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使得外向型企業得到了更長足的發展.我國外向型部門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從事的加工貿易。而加工貿易的發展,一方面,造成我國貿易依存度過高,致使我國外貿出口缺乏持續增長的潛力;另一方面,沖擊了國內相關原料工業的發展,不利於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在加工貿易方面,外商投資企業完全掌握市場和銷售渠道,嚴密控制關鍵技術,把技術和產品的開發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參與簡單的加工裝配環節。
此外,還有些外商投資企業甚至將技術水平低、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我國生產,給我國的環境帶來災害性的後果.加工貿易以外商投資企業而非國有企業為經營主體的格局,造成我國原有的大工業基礎和技術基礎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也延滯了整個加工貿易的升級和國內配套程度的提高,從而延緩了加工貿易對產業結構的帶動作用。 1.適度刺激進口需求
增加社會供給中央銀行應根據國際收支的變化動態,從及時調節外匯供求出發,建議國家適當降低關稅,並在信貸、售匯規定方面進行傾斜和導向,通過有限度地刺激進口,增加國內短缺商品的供給,減少外匯占款對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應量的壓力,減少社會貨幣存量,平衡社會供求。
2. 合理確定外匯儲備水平
目前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是導致中國外匯占款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應合理確定一個外匯儲備水平,減輕外匯占款對貨幣供應的沖擊。外匯儲備水平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從理論上講,適量外匯儲備應結合國家宏觀經濟狀況、國際收支結構、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力度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認為,外匯儲備應保持支付三至四個月的進口用匯額和10%左右的外匯債務償還量。據此認識,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總量已非不足,中央銀行應進一步協調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調節經常項目的外匯收支,控制外匯儲備的再增,並充分運用匯率杠桿、利率杠桿、外債統計監測系統、國際收支統計申報體系等宏觀監控手段,對進出口收付匯、外資外債流出入等涉及國家外匯收支變動的趨勢進行長期分析,確定合理的外匯儲備水平。同時,中央銀行應根據安全、流動、增值的原則,加強國家外匯儲備的經營與管理,以免寶貴的外匯資源閑置。
3. 逐漸擴大持匯企業范圍和持匯比例
在目前的情況下,盡管完全以自願結匯取代強制結匯尚缺少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可以逐漸擴大持匯企業的范圍和持匯比例還外匯於民間,從而使過度向中央銀行傾斜的外匯分布結構逐漸趨向合理。更進一步地講,作為一項政策建議,可以考慮將外匯賬戶中的留匯比例作為一項特殊的貨幣政策調控工具,通過調節企業和銀行外匯賬戶保有外匯的比例,來控制外匯儲備的總量,從而調控外匯占款的比重,達到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效果。當外匯占款增長較快引起貨幣供給壓力上升時,可以提高民間持匯比例。反之,當需要通過外匯占款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則可以減少民間持匯比例。通過此項改進,有利於將外匯占款調節發展成為平抑經濟波動的貨幣政策工具。
4. 加強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調控能力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穩定本幣幣值,以促進經濟發展。在外匯占款較多的情況下,中央銀行要在發行央行票據的基礎上,創新外匯占款的對沖工具,同時注意與其他工具搭配使用。另外要改變中央銀行成為外匯市場主要買方的格局,允許更多的金融機構和外資企業參與外匯市場,使外匯市場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和高效率的運行機制。

㈧ 誰知道1994年到1999年我國外匯占款數據急!!!

我國1999年外匯儲備達到1500多億美元
1999年月度外匯儲備數據
單位:億美元
------------------------------

月 份 數 額

1 1450.90
2 1465.15
3 1466.25
4 1466.65
5 1467.45
6 1470.51
7 1487.37
8 1507.30
9 1515.11
10 1528.47
11 1537.70
12 1546.75

1994年外匯儲備516億美元
http://www.10588.com/bank/sj/2004-10-20/1721.html
月份每個月的都有

㈨ 將美元換成人民幣,人民幣從哪來將人民幣換成美元,人民幣到哪去外匯儲備對應的財富在哪裡

我來嘗試回答一下,個人觀點,供討論。盡量通俗化,但不避免仍會有一些較為專業的詞彙。

首先,不能以「借」來看待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的形成過程大致如你所說,企業生產產品賣到國外去,掙了外匯(美元、歐元、日元都行),拿到國內,兌換成人民幣。相當於老百姓把自己手頭的外匯「賣」給了央行,這個「買賣」交易完成,央行的外匯儲備即形成,這個過程是「買賣「而不是」借貸「,央行給了你人民幣,就不欠你什麼了。外匯儲備一旦形成就脫離了居民部門,成為政府部門的對外債權。

第二,人民幣從哪裡來?

這個問題涉及到貨幣的本質,不深說。簡單講,人民幣是央行發行的,而它能夠發行的基礎就在於強制的國家權力使得大家都相信它發行的貨幣可以被普遍接受用於價值交換。從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角度,貨幣發行是央行的負債,就是你說的「白條」,但這個「白條」大家都認可,有購買力、流通性強,具有「無限法償性」,可以用來交換你需要的衣、食、住、行等。

居民將美元兌成人民幣,對央行來說本身就是一個貨幣發行的過程,宏觀經濟中常說的「外匯占款」就是這個概念。外匯占款是不受央行控制的,其大幅增加往往也意味著貨幣投放的增加。例如,2009年上半年的外匯占款增加了9656.85億元,也就是說與之對應的基礎貨幣也投放了這么多。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中,這個過程最終表現為資產項下對「國外資產(外匯儲備)」的增加以及負債項下「儲備貨幣(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增加,是資產負債表的擴張。

第三, 人民幣到哪裡去?

需要說明的是,與一般經濟體先有資金來源(亦即自有資金或負債)業務、然後才會發生相應的資產業務迥然不同,中央銀行在邏輯上是先有資產業務、然後才發生基礎貨幣投放這一負債業務。也就是說,基礎貨幣的投放是中央銀行實施相應資產業務的結果。

於是,如同之前所說,居民將美元換成人民幣,使得央行資產方的「外匯儲備」擴大,其負債方的基礎貨幣投放相應擴大。反之,將人民幣換成美元,會使得央行資產方「外匯儲備」減少,其負債方的基礎貨幣投放相應便是一個縮減的過程。而基礎的貨幣的縮減,會通過商業銀行的貨幣乘數效應直接表現為整個社會貨幣規模的縮減。這個類似於你所說的「封存」,可以理解為凍結在央行體系中了,因此不再在社會體系中繼續流通,只是這個效應可能會是一個倍數的放大過程(貨幣乘數效應)。

事實上,據最新數據,今年11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較10月下降279億,繼10月減少250億後連續第二個月出現負增長。此次外匯占款持續減少更多的原因就是國內企業或居民在本外幣配置行為上變化的結果。過去人民幣持續升值使得企業和居民都願意超配人民幣,盡量降低外幣資產的配置比例,甚至主動壓縮正常的外匯留存,但在人民幣升值預期減弱、國內投資回報率下降的背景下,企業和居民都開始重新增持外幣資產,實現本外幣配置的再平衡。

這種情況已經對央行的貨幣政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明年如果央行還要保持較高的貨幣增速,就不得不利用其他手段,特別是放鬆貸款來對沖外匯占款下降的影響了。這也是目前各主要機構都預期明年貨幣政策會有所放鬆的主要論據之一。

第四, 關於提高存款准備金率

提高准備金率是收縮流動性,也就是你說的「防止白條泛濫」的手段之一。

這里再次提到「貨幣乘數效應」。簡單講,央行發行基礎貨幣,商業銀行在基礎貨幣的基礎上繳存一定的比例在央行(即存款准備金),剩下的就可以放貸放出去。企業拿到銀行放出的貸款,還是會存到銀行,銀行將存款的一定比例(存款准備金率)存在央行,剩下的再放貸放出去……如此周而復始,便使得基礎貨幣以乘數效應開始流通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可以減少銀行用於放貸款的錢,從而收縮流動性,「防止白條泛濫」。

但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手段而已,實際上,還有對商業銀行的存貸比監管、加減息、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等等多種手段來對流動性進行控制,或收或放,考驗的是央行及監管當局的智慧和能力。

你的問題很短,但其實涉及的問題很多,嘗試回答,希望能有所幫助。

㈩ 外匯占款減少了,為什麼要「降准」

轉自知乎
外匯占款數據過去一直是央行決定「降准」與否的重要參考標准,央行最近一次降準是在2016年3月1日,那個時候的2月份,外匯占款比1月份減少2278億。隨後央行自2016年3月1日起,宣布降准0.5個百分點。
所謂外匯占款指的是央行為購買外匯(主要是美元)而佔用的錢。在我國的結售匯制度下,外貿企業在外海賺取的外匯需要兌換成人民幣,央行間接從這些企業購買外匯而支付出去的人民幣就是外匯占款(當然外匯占款還包括其他,但主要是來自企業)。
如此一來,央行獲得了企業的外匯,外貿企業擁有了央行「印出」的人民幣。我們假定為100億人民幣,由於這筆錢金額並不小,企業不可能以現金方式持有,絕大多數都會以活期或定期的方式存在X銀行的存款賬戶里。
這時候100億成了X銀行的存款,當然X銀行也不傻,自己不是活雷鋒,他不可能平白無故地給你保管錢,而且還支付你利息,X銀行會把這些錢拿去放貸,對它來說放貸的錢肯定是越多越好。但是央行現有規定,每存款100塊最少需要有16.50塊存到央行的賬戶里,其餘的83.5塊才能拿去放貸,在這當中,16.50塊就是存款准備金,16.50÷100=16.5%就是存款准備金率。
我們假定X銀行拿去放貸的83.5億全部給了A企業,我們再假定這部分錢又全部打到A企業在Y銀行的活期存款賬戶里(按現有規定大部分錢是不能取出來的),成為了Y銀行的存款,然後Y銀行重復X銀行的操作,在83.5億中拿出16.5%的錢放到央行賬戶後,其餘的69.75億再次拿去放貸……。緊接著K銀行、W銀行、Z銀行……又再一次重復X、Y銀行的操作!
最終100億人民幣通過銀行體系最多可以創造出的錢M2(可以理解為市場上所有的錢)是:
M2=100億×(100÷16.5)=606億
即原始的100億是基礎貨幣,派生出來的606億是廣義貨幣M2(現金+所有存款)。
解釋了那麼多,現在我們來解讀上面那個新聞:
1、「6月份央行的外匯占款余額是21.5萬億人民幣」也就是說央行通過外匯占款放出的基礎貨幣是21.5萬億,21.5萬億通過銀行體系最多派生出來的M2是:
M2=基礎貨幣×(100÷存款准備金率)=21.5萬億×(100÷16.5)=130萬億
2、「6月份外匯占款減少343億」,即基礎貨幣少了343億,派生出來的M2少了:
M2減少量=343億×(100÷16.5)=2078億
3、「外匯占款連續20個月下降」,也就是說通過外匯占款創造的基礎貨幣已經連續20個月降低,通過「M2=基礎貨幣×(100÷存款准備金率)」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知道,如果存款准備金率不變的情況下,外匯占款(基礎貨幣)減少將會導致M2降低,為了保持M2今年12%的速度增長(今年政府定下的目標),那麼有什麼辦法?
央行可以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導致(100÷存款准備金率)變大,最終避免了因為外匯占款減少導致的M2降低。
2001年以後,受益於中國加入WTO,中國進出口貿易快速發展,外貿企業從海外賺取了巨額利潤,外匯占款快速增加,從2001年初的1.44萬億增加到2014年末的27.1萬億,導致基礎貨幣隨之快速增加。央行為了防止M2過高導致的流動性泛濫,不得不提高存款准備率,促使(100÷存款准備金率)變小,平衡M2。
於是央行的存款准備金率也由2007年的9.00%升高到了2015年的20.5%(而歐洲央行只有2%左右),那麼我們可以反過來說,以前外匯占款增加了導致存款准備金率上調,而現在外匯占款減少了是不是該「降准」呢?
對於這個問題,觀點如下:
1、現在不同於以前,國際層面上,2017年全球寬松的貨幣政策幾乎要見頂,美國從2015年到現在已經加息了4次,日本、歐洲也在醞釀退出寬松貨幣政策。中國為了防止錢流出,也開始收緊貨幣。而在國內「降准」一直被視為寬松貨幣的重要象徵,如「降准」將會和目前總基調相違背,可行性不大。
2、按照監管層最新的定調,貨幣政策2016年底被定為「中性」,最新的表態定為「穩健」。所謂「穩健」最根本的是要控制M2的增長速度,未來M2具體的增長速度是多少,我們不知道。但是根據近期的信息,M2同比增速已經由原來的兩位數(2009年接近30%),降低為最近2個月的個位數(6月份是9.4%)。
也就是說在M2同比降低的情況下,並不需要下調「M2=基礎貨幣×(100÷存款准備金率)」公式中的「存款准備金率」以對沖基礎貨幣(外匯占款)下降而導致的M2增速不足。
3、央行「印鈔」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外匯占款,二是通過購買債券投放資金,從而達到「印鈔」的目的。也就是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外匯占款減少了,央行還可以通過購買債券放出錢呢!

閱讀全文

與2月外匯占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江西理財規劃師准考證列印 瀏覽:909
3萬元如何理財投資 瀏覽:853
什麼理財有復利 瀏覽:16
沈陽諾亞理財 瀏覽:72
青年如何理財 瀏覽:166
江蘇銀行有什麼理財產品 瀏覽:632
融資項目經驗 瀏覽:652
支付寶卡通寶貸款 瀏覽:298
合金投資股票歷史行情 瀏覽:971
道瓊斯基金指數180003 瀏覽:13
諾安成長混合320007基金 瀏覽:779
國內定價權期貨 瀏覽:70
北京借貸款 瀏覽:891
新光重組價格 瀏覽:765
關於基金理財的結束語 瀏覽:160
2019年期貨禮拜休市時間 瀏覽:902
古風股票 瀏覽:424
理財師解綁 瀏覽:522
山西中誠信託 瀏覽:996
理財通擼法 瀏覽: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