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股票跟基金的本質區別,我認為基金是不是就是股票,就是管理方不同罷了
股票和基金的區別
1、底層資產不同,基金的選擇更加豐富
股票買的是公司的所有權。本質上我們買的是公司的盈利能力。
如果公司本身賺錢了,有多餘的利潤願意拿出來分給股東,那你就可以獲得分紅。
如果公司沒有賺錢,但是有人看好它的未來,認為未來能賺很多錢,願意用更高的價格買你手中的所有權,那麼你的股票價格也會上漲,賣出可以獲得資本利得收入。
基金本質上是一種集合投資。
它的底層資產就比較豐富了。股票只是其中的一種。投資股票的基金里又可以細分為被動跟蹤指數的基金,只買指數里的成分股,還有主動管理的基金——基金經理會自己挑選股票。
基金還可以投資債券、大宗商品、房地產、黃金、銀行存款、各種指數等等。
所以你買入基金的時候,買的其實是一個資產組合。
比如以100元價格買入基金,那其中的50元可能被拿去買了股票,剩下的20元被拿去買了債券,還有30元現金留著躺在賬面上。
當股票、債券這些基金投資的底層資產價格上漲時,你的基金價值也會上漲。基金也可以分紅,這樣你就獲得了分紅的收益。同時,你賣出時也會獲得收益。
2、 股票交易門檻高,基金門檻低
股票交易是以一手為單位的,一手=100股。如果買10元一股的股票,那買一手就要1000元。
相比之下,基金的價格就太親民了。哪怕你每個月只有100元結余,也能起投。
凈值在1元左右的基金,有1000元就可以買1000份。
萬一急需用錢,股票必須是以100份為單位賣出,而基金則可以1份1份地賣,靈活度更大。
3、從整體角度來說,買單一股票的風險,比買股票基金更大
基金因為分散投資在不同的資產上,風險相對較小。
② 美元指數的漲跌由什麼來決定,內在本質是什麼
美元指數的漲跌,受美元的全球需求決定的。
內在本質就是美國的核心價版值所支撐的,體現了美權國的綜合國力,包括美國的科技力量和創新能力,石油資源、糧食和種子資源和其他戰略資源。
為什麼只要國際社會其他國家不穩定,美元就會出現上漲,是因為他們選擇了美元作為避險資金。我們可以由此看出美元背後受到支撐的本質。
③ 指數基金的本質是股票型基金嗎
1、60%以上的基金資產投資於股票的為股票基金。指數型基金就是指按照某種回指數構成的標准購買該答指數包含的證券市場中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證券的基金,其目的在於達到與該指數同樣的收益水平。
2、股票型基金是最重要的基金品種,它的優點是資本的成長潛力較大,投資者不僅可以獲得資本利得,還可以通過股票型基金實現組合投資,投資於各類股票,從而實現在降低風險的同時保持較高收益的投資目標。指數基金根據有關股票市場指數的分布投資股票,以令其基金回報率與市場指數的回報率接近。運作上,它比其他開放式基金具有更有效規避非系統風險、交易費用低廉、延遲納稅、監控投入少和操作簡便的特點。
④ 上證指數2000點的本質是多少
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上證指數。
上證指數」全稱「上海證券版交易所綜合股價指數」,是國內外普遍採用的權反映上海股市總體走勢的統計指標。
上證指數由上海證券交易所編制,於1991年7月15日公開發布,上證提數以"點"為單位,基日定為1990年12月19日。基日提數定為100點。
隨著上海股票市場的不斷發展,於1992年2月21日,增設上證A股指數與上證B股指數,以反映不同股票(A股、B股)的各自走勢。1993年6月1日,又增設了上證分類指數,即工業類指數、商業類指數、地產業類指數、公用事業類指數、綜合業類指數、以反映不同行業股票的各自走勢。
至此,上證指數已發展成為包括綜合股價指數、A股指數、B股指數、分類指數在內的股價指數系列。
2、計算公式
上證指數是一個派許公式計算的以報告期發行股數為權數的加權綜合股價指數。
報告期指數=(報告期采樣股的市價總值/基日采樣股的市價總值)×100
市價總值=∑(市價×發行股數)
其中,基日采樣股的市價總值亦稱為除數。
所謂上證指數突破2000點大關,就是說上證指數已經超過2000點了
⑤ 關於基金,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選項1:投資指數基金本質上就是投資股票 選項2:所
這道題選b
並不是所有的基金都會永生不死,長期上漲的
望採納!
⑥ 關於股票的一些基礎性的本質的問題
股票的理論價格是未來收益在當前的價值體現,是股票所能帶來的未來收益的期值,對於這個期值所能帶來的相關的權利和義務的買賣就是人們購買轉讓股票的實際意義.在股票所代表的這部份資產通過現金流證券化的過程中,由於現金流將這部分真實資產的價值放大了而成為了虛擬資產,而虛擬資產價值的波動也就帶來了體現其價值的股票價格的波動.當股票價格下跌時,這部分放大了的機制就在回歸真實價值的過程中蒸發,並沒有人賺取.
至於指數的計算方法則是通過選取一定量的樣本股和一定的時間點做為基期,而後將報告期的樣本股票價格與定的基期價格相比,並將兩者的比值乘以基期的指數值,即為該報告期的股票指數。這些樣本股的股價波動也就造成了股票指數的波動,與投資者信心之類的主觀因素是沒有直接關系的,只是這些因素影響了樣本股股價才使指數產生了變化.
股價的計算是通過集合競價三個成交價確定原則和連續競價時的三個成交價確定原則來決定的.集合競價時只產生一個價格,也就是股票的開盤價.連續競價則是通過三原則來逐筆計算成交價,這個逐筆成交價的變化就是股價變化的直觀原因.
然後指數的計算方法一般有三種有三種:一是相對法,二是綜合法,三是加權法。我國的A股指數都是通過的分級靠檔原則進行股本加權計算出來的。
(1)相對法
相對法又稱平均法,就是先計算各樣本股票指數。再加總求總的算術平均數。其計算公式為:股票指數=n個樣本股票指數之和/n
英國的《經濟學家》普通股票指數就使用這種計演算法。
(2)綜合法
綜合法是先將樣本股票的基期和報告期價格分別加總,然後相比求出股票指數。即:
股票指數=報告期股價之和/基期股價之和
代入數字得:
股價指數=(8+12+14+18)/(5+8+ 10 + 15) = 52/38=136.8% 即報告期的股價比基期上升了36.8%。
從平均法和綜合法計算股票指數來看,兩者都未考慮到由各種采樣股票的發行量和交易量的不相同,而對整個股市股價的影響不一樣等因素,因此,計算出來的指數亦不夠准確。為使股票指數計算精確,則需要加入權數,這個權數可以是交易量,亦可以是發行量。
(3)加權法
加權股票指數是根據各期樣本股票的相對重要性予以加權,其權數可以是成交股數、股票發行量等。按時間劃分,權數可以是基期權數,也可以是報告期權數。以基期成交股數(或發行量)為權數的指數稱為拉斯拜爾指數;以報告期成交股數(或發行量)為權數的指數稱為派許指數。
⑦ 組指數或類指數是相對於總體而言的,它實質上還是總指數
組指數或類指數是相對於總體而言的,它實質上還是總指數() 1、 錯 2、 對
標准答案:2
總指數(all
index);是反映全內部容現象總體(即復雜現象總體)數量變動的相對數。用於反映某種事物包括若干個別事物總的變動情況,如反映若干商品總的物價變動情況。
有時為了研究需要,在介於個體指數與總指數之間,還編制組指數(或類指數)。組指數的編制方法與總指數相同。
總指數按其計算方法和計算公式的不同,分為綜合指數和平均指數。
⑧ 炒股的本質是什麼
昨晚文章中提到市場風格開始發生轉化,藍籌股開始有走強的跡象。
盡管今天中小創有反抽的跡象,但資金沒有出現強勢介入的跡象,反而上證指數這邊出現了明顯的放量。
我們可以仔細觀察上證指數和創業板指數的K線變化。
上證指數日K線
創業板指數開始縮量,5日線向下走,說明短期趨勢有所弱勢,所以,資金在介入的時候會猶猶豫豫。
所以,如果是短線資金,你會選擇哪一塊進行操作。
最近我讀了一篇小短文,裡面提及的內容,我還是很有感受的。
華爾街有兩位「炒手」不斷交易一罐沙丁魚罐頭,每一次甲方都用更高的價錢從乙方手裡買進,這樣雙方都賺了不少錢。一天,甲決定打開罐頭看看:一罐沙丁魚為什麼要賣這么高價錢?結果令他大吃一驚:魚是臭的!他為此指責對方。乙的回答是:罐頭是用來交易的,不是用來吃的啊!
這就是股價和股票所代表價值的關系。
所以,我們經常說炒股炒股,其實本質上炒的是股票的預期,而不是股票本身。
你也可以這么簡單的理解:
人什麼時候會高興?什麼時候會生氣?大體來說,受到贊揚會高興,受到批評會生氣。
股票也類似的。被追捧時會升,被拋售時會跌。
人們為什麼買股票?因為股票要升,要升。人們為什麼賣股票?因為股票要跌了,要跌了。
短短幾行字,大家用心去體會。
很多人之所以能夠在股市裡面生存,就是懂得這個道理,僅此而已。
操作了預期上漲的股票,賣掉預期下跌的股票。
⑨ 股市介紹 股市的本質 股民賺的是誰的錢
作為一名證券投資者,其實很少有人會思考股市中的這些基本問題。從一入市,大多就沉浸在K線圖、波浪理論、技術分析這些東西裡面,那些最基本的問題,反而是無人太過關心的。 回答這些基本問題,我們需要模擬一個股市運行的場景。來看一下,在股市中,究竟是誰在往股市裡面投錢,誰又在賺股市中的錢。 首先,我們假設一家叫做ABC的公司,通過向證監會提交申請,要發行股票。我們且假設該公司擬發行1000萬股,每股5元錢。在股市中,由於新股票在上次當天都會有比較大的漲幅,所以申購新股幾乎是一件沒有任何風險的事情。所以,新股發行很容易完成。這樣的話,這家叫做ABC的公司就從申購新股的股民那裡拿到了5000萬現金。 接下來,ABC公司的股票於某年某月上市,開盤價10元錢。這樣的話,凡是申購到ABC公司股票的股民,如果在上市這天或著隨後幾天以10元賣出,每股就獲得了5元的收益。至於ABC的股票為什麼會開到10元錢,原因很多,方方面面的利益關系需要ABC的股票在上市當天有一個預想的價格。這個問題很復雜,有時間我們可以另外討論。 我們還是先來梳理一下吧。看看股市中被抽走了多少資金,第一筆是ABC公司發行股票得到了5000萬,第二筆,是所有申購到ABC公司股票的股民如果以10元賣掉自己申購到的ABC的股票,資金就又被抽走了5000萬。當然,第二筆抽走的資金只是一個理論上的假設,在實踐中,由於有一些新股持有者繼續看到該股票隨後的走勢,並不急於在10元賣掉。而且,由於市場的波動,股價的漲跌,並不能保證大家都賣在10元。 ABC公司付出了什麼嗎?它付出了自己的股份,得到了5000萬的現金。在此之後,除了現金分紅和股價波動,投資者不可能在它身上獲得更多的東西。除非將來這家ABC公司實在是錢多得不行,把自己企業的錢拿出來到股市上買股票做投資,這5000萬,基本就算從證券市場消失了。所有我們把發行新股叫做「抽血」。新股發行的越多,股市上的資金就越少,因為這些資金被轉移到企業的募集資金上面去了。 讓我們繼續下去。這就涉及到我們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股市為什麼會漲?股市是由千支股票組成的,我們所說的股市在漲,實際上是在說一個重要的指標,即股市的指數在上漲。而我們提得比較多的,就是上證綜合指數。綜合指數的計算有一個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它是以一支股票的總股本來計算股票的市值,從而得出這樣一個指數。在股市中有許多股票屬於流通股本比較小,而總股本比較大的股票,這些股票就容易成為市場主力調控指數的工具。 股票為什麼會上漲,原因比較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資金持續買入這支股票就會導致股價的上漲。資金為什麼會買這個股票,也有很多原因。比如說,比價效應。比價效應,就是指在不同市場或者同一市場內對基本面基本相同或類似的股票進行對比,資本發現它們的價格差異之後流入那些價格低的股票,從而實現「同質同價」。比價效應在實踐中通常是被股市的參與者利用的東西。 事實上,在股市上漲或下跌的過程中,真正起決定因素的,就是參與各方對未來的判斷和信心。在股價上漲的時候,由於持有者預計股價還會繼續上漲,所有持有者不會急於賣出自己的股票,擁有貨幣的投資者由於有獲利的預期,也會買入這支股票。但是,在股價上漲的過程中,由於持有者對於股價的判斷並不一致,所有會有人賣出股票,有人買進股票。比如說,我們買進了一支股票,成交價是5元,我們自己判斷它會漲到6元錢,那麼,在這一元的目標沒有實現的時候,通常狀況下投資者不會賣出這個股票。但是,會有一些因素影響持股者的信心,比如整個股市的大幅波動,比如一些對股票或股市的傳聞等等,都會影響持股者的信心。 在股市中間,最常見的運行方式就是比價效應和個股輪動。比如說,太陽能題材的天威保變,白酒行業的山西汾酒股價大幅上漲,就會導致其他同題材股票的價格聯動上漲。再一個說到個股輪動,股市的持續上漲必須是個股輪動的,如果所有的股票都一起上漲,一方面對資金的消耗比較大,另一方面,不利於給新增資金以及場內資金創造持續贏利的機會。 但是,這些都還是表面現象,股市上漲最真正的實質,還是來自於資金的持續流入。中國股市的上漲,向來都是資金推動型的上漲。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貫穿全年的大牛市行情,說白了,依然是資金持續流入股市的結果。尤其是2006年下半年央行宣布加息之後,面臨利空,股市依然出現大幅上漲,更是說明了後來的上漲完全是資金推動的結果。 股市從1000點之下漲到3000點之上,應該說參與者基本都是賺錢的。在這樣一輪大牛市中,賺錢是正常的,不賺錢是不正常的。但是,這又回到了一個根本問題,股市賺的是誰的錢?表面上看起來,大家似乎是都賺錢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股票的價格上漲,會導致股票持有者的資產增加,但是這只是一種紙上財富。還是舉例子,你5元錢買的股票,現在漲到10元了,看起來你是賺了5元錢,但是你要真的獲得這5元的收益,就必須把股票賣掉。股市可以承受你一個人賣掉自己的股票,但承受不起所有人都賣掉自己的股票。所有人都想把自己的股票賣掉,那實際上就是所謂的「崩盤」了。這種情況一般不會出現,因為我們現在市場的參與者已經太多,超過了8000萬,想讓8000萬人做同一種選擇,不容易。都只想買,沒人賣,股票開盤就漲停了。都只想賣,沒人買,股票開盤就跌停了。這種情況會出現在一些股票上。 當有很多人希望將自己的股票收益兌現的時候,就會出現拋盤,這時候股價就很難繼續上漲。因為所有資金投入到這個股市裡來,都是為了獲利,而且大多數資金,並不是為了只是維持一個紙面上的財富。基金要分紅,QFEI也要分紅,私募基金也要分紅,股民投進去的錢,到了一定階段,也需要把股票賣掉去做其他事情。除非股民越來越多,拿到股市裡面的錢越來越多。否則,隨著新股的發行,隨著印花稅和交易傭金對資金的消耗,股市裡面的錢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少的錢自然無法支持股市持續上漲。 在2007年元月份,股民單日開戶數達到了9萬,一個月就開了138萬新證券帳戶,帶來的新入市保證金增加了839億。但也就是在一月份,印花稅和傭金就收了150億,新股發行消滅了資金180多億。截止2007年元月末,滬深股票市場的保證金存量為6700億元。 這些數據說明了什麼?說明中國股市主要的參與者是普通投資者,是散戶,是老百姓。隨著新資金和新股民越來越多,他們可能就是這輪行情最終的買單者。但具體誰是最後的接棒者,那就看個人的投資水平了。 從某種理論上來說,在行情一致看好的時候,股市應該是先來者賺後來者的錢。可惜,先來者也有水平低的,後來者也有水平高的。在上漲的時候,誰將自己手中的利潤兌現,誰就賺到了錢。而對後市判斷錯誤,以為股市還會繼續上漲,結果買入之後就一路下跌,最後又到低位將股票賣出的投資者,就是股市中的輸家。所有,股市賺的錢,就是那些高位接盤者的錢。而所謂的高位接盤,並無先來後到,也許新股民都逃得一干二凈,老股民卻全倉殺入也說不定。 股指在1000點的時候,買入股票的股民如果可以持倉到3000點,至少獲利在100%;這個概率很高。但是,在3000點買入股票的股民,如果想實現同等的指數收益,大概需要等到指數在9000點吧?這個概率有多高? 指數上了3000點,可能暴跌,也可能繼續漲下去,或許還有可能回探一次2245點,確認一下是否有效突破。甚至可能會令大家都大跌眼鏡,馬不停蹄地一路漲,直到5000點才停下腳步,或者更高。 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終究會有大部分股民成為股市的犧牲品。能夠成為勝利者的,依然會是很少的一部分人。股市為什麼會漲?因為買的人比賣的人多,它就會漲。贏家贏的是誰的錢?贏家做得是低買高賣的事情,在高位接盤是輸家,贏家賺的就是在高位買入者的錢。股市的財富從哪裡來?股市的財富來自千千萬萬的普通投資者,是每一個普通老百姓的血汗錢。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許,只有時隔多年之後,我們才能冷靜地看待這一輪大牛市帶來的深遠影響。
⑩ 股指期貨推出一年以來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股指期貨對股市的影響 股指期貨作用於股市,可以影響股市短期走勢,但不能決定股市中長期方向,股市中長期走勢始終都是以宏觀經濟發展的狀況來決定的,只有國民經濟不斷走強,股市才可能真正走強,其他任何的短期題材與消息,都只能對股市形成局部影響或短期影響,包括股指期貨在內。首先,對於股指期的實質必須有清晰的認識。股指期貨是一款基於股市的金融衍生產品,是建立在股市基礎之上的,與股市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系,但與股票是有本質區別的。股指期貨是一種合約,自身是沒有價值的,合約一到期,其使命也就結束了,而形式上它之所以有價格,那是對應滬深300股票指數的價格,在各方的「博弈」之下,形成的一個「虛擬」價格,而並不是實實在在的價格,因為,「滬深300指數」本身就是一組「數」,數字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因而,沒有價值的價格,實質上就是人們頭腦中的一個「概念」,打個比方吧,大家都有照鏡子的經驗吧,股指期貨指數與滬深300股票指數就是鏡子中的「影像」,而不是實實在在的實物,在這一系列聯系之中,那個「實實在在」的實物就是「滬深300股票指數對應的那300支股票的全部股票」,這個是真的有價格的,因為那300支股票的價值就是「300支股票的全部股票」,假如你擁有這些「全部股票」的話,那麼,無疑,你將是這個世界上古今中外任何時代、何何地方「絕對」的「首富」,因為,那代表著你擁有中國效益最好的300家企業,其價值不菲吧,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股指期貨指數,是一組「數據」,其價格與價值只是「水中月、鏡中花」,而股票卻是實實在在有價格和價值的,其所代表的價格與價值就是上市企業的「全部財富」。當然,這個「全部財富」指的是「普通股」股東權益的「全部」,而不包括優先股與「債權」的資產部分,這是另外一個論題,在此不予多述。我在上一小段中所要講的「實質」區別其實是這樣的,由於股票是有價值的,因而股票的價格最終仍然是由這一「價值」決定的,這符合一般商品價值與價格的經濟規律,符合馬克思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價格始終圍繞價值呈現波浪起伏變化,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商品的內在實質,因此,股票的價值取決於上市公司創造財富的能力,而股票的價格則是短、中、長期各種綜合因素作用下的結果,股票的價格可以因為「股市本身的運行狀態」而產生與價值不相符的「價位」,但是,其基本走勢卻一定是受「價值」決定的,即受「創造利潤」與「社會貢獻」、「歷史使命」等決定的,而不是其他,而股指期貨呢,正是「股市運行軌跡」的另一種「再現」,只不過,由於法律法規的因素,對入場門檻進行了限制和入場者可以利用「杠桿」的原因,才使股指期貨市場更加的高深莫測、劇烈波動,如果用戰略戰術理論來形容股市與股指期貨市場的話,那麼,股市無疑就是戰略方向的長遠規劃,而股指期貨市場則無疑是具體戰役的決斗,是風火硝煙、刺刀見紅的過程,這里再一次論證了股市與股指期市的辯證關系,股市決定了中長期方向,而股指期市反作用於股市,起到縮短和延長短期波動的作用,至於股指期市是到底是怎樣發揮這一作用的,這就是我前面所指的實質之所在了,股指期市通過對滬深300指數未來走勢的看法不同,從而形成「博弈」,形成期指的上下「劇烈」波動,請注意我這里的用詞,正是這個「劇烈」,道出了股指期貨的實質,股市是基於宏觀經濟的走勢而向前運行,而股指期指是基於股市的運行狀況進行「資本」的拼殺,股市裡的一點小小的波動,在股指期市裡可以造成「天翻地覆」的動盪,很多時候,都給人一種趨勢將要轉變的「意象」,不過,也僅僅只是一種意象而矣,並不是真的會「轉變」,但正是這種「多變性」,更加增添了股市「模稜兩可」、「是是而非」、「神秘莫測」的韻味,或者是「魔咒」,這也是股指期市反作用於股市的一種情況,再用一句話來概括,股市是經濟發展狀況的「展現」,而股指期市是金融資本「博弈」的「展現」,是不管經濟發展好與壞,都可以「生財」的「道具」,哪怕經濟倒退十年,所有股票再次縮水兩倍,所有的股票投資者都成為「輸家」,而在股指期貨市場里,只要你「買對了方向」,那麼,你還可以成為「贏家」,這便是股市與股指期市的實質區別之所在。這里似乎只是一句話,當然,這一段話也只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明確了「實質」的所指到底是什麼,隱約中,我用了一個很意思的詞,那就是博弈,股票可以投資,但股指期貨則只能是「博弈」,請大家斟酌。
其次,搞清楚股指期貨是怎樣「反作用」於股市的。股指期貨是股市的一種金融衍生品,是建立在股市基礎之上的,這一點,很容易理解,但是,股指期貨到底是怎樣反作用於股市的,大部分的人們卻不甚明了,至少,在我國、在股指期市推出剛好一年的現階段,是這樣的,當然,當思考這個問題的人們越來越多時,逐漸地,「問題」可能會不再成為問題,不過,現在仍然是一個值得大家「搞清」的問題。股指期市的基本走勢決定於股市,因為,股指期市自己是沒有方向的,它的方向源自於股市,但是,由於股指期市的特殊因素(比如,股指期市的參與者都是真正的大老闆或者「武(股)林高手」,股指期貨的標的對象是股市中效益最佳的300支股票,股指期市開盤早於股市,收盤晚於股市等等),使股指期市短期走勢有提前股市「進程」的情況,因而,有引領股市短期走勢的「態勢」,特別是大盤風向處於或臨近變盤的階段,更顯出股指期市的這種「引領」效應。股指期市加劇了股市上下波動的「幅度」,延長了「即定趨勢」的「波長」,因而形成單日內上下震盪大起大落、在波段走勢上推高上漲高度、加深下跌力度、延長盤整及漲跌周期時間的特徵,使股市呈現出與未推出股指期貨前「不太一致的走勢特徵」,比如,按經驗或者相關股市「法則」,本該漲到位了的,出現「漲後再漲」的情況,本該跌到位了的,出現「跌後再跌」的情況,而盤整周期的延長,更是表現得相當明顯,使一個完整的股票波段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用一句股市行話來說,就是「助漲助跌」,但我理解的這種「股指期貨現象」,卻不僅止於助漲助跌。第三,股指期貨推出一年以來,帶給了股市哪些重要影響。2010年4月19日,我國正式推出股指期貨這一金融衍生品,伴隨著融資融券業務的先後推出,它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愈趨成熟,向與國際運行了一兩百年的成熟市場接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是我國金融、證券業向前展的又一坐「里程碑」。股指期貨是個新事物,從國家到個人投資者,都沒有成功運作的親身經驗,需要接受新形勢下新的洗禮,因而,市場主力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便充分學習、利用國外成功經驗,對我國A股市場進行了一次「現形教育」,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那可謂是「血的教訓」,因為,2010年4月19日之後,隨著我國股指期貨的正式推出,便吹響了新一輪大跌、深跌、狂跌的號角,使人們來不及「閃躲」,便被一劍刺中了心臟,雖沒有到達「一劍鎖喉」的地步,但已然是傷痕累累、奄奄一息了。這便是股指期貨從推出那日起便「反作用」於股市的「罪證」,當然,事後許多專家、學者仍然在研究這一問題,其中最重要的聲音莫過於——此輪下跌的「罪魁禍首」其實並不是股指期貨,而是股市自身確實有下跌的需求,只不過,適逢股指期貨的推出,人們便把所有責任都推在了「股指期貨」的身上而已。而事實也確實如此,早在2010年初,國家便開始加大對房市、樓市炒作的「打壓」力度,先後發出多道「金牌令劍」,但是樓價、房價依然高企,股價也仍然「我行我素」,表現了相當的抗跌性,更有著名基金經理王亞偉先生的極力「做多」,讓許多人對未來、對股指期貨的推出,充滿了幻想,正是這種「市場大部分人充滿幻想」的理由,讓主力莊家找到了「冤大頭」,從而開啟新一輪「籌碼的兌換」,因此,現在可以明白,依據股市自身運行的「法則」,確實已到了「滿城盡戴黃金甲」、「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地步,而真真不是股指期貨「惹的禍」。但在我們看來,這也並不能成為「股指期貨」推卸責任的充分理由,因為,不管主動,還是被動,就算是被主力莊家利用,也改變不了「隨著股指期貨正式推出......便開啟了新一輪下跌之旅」的事實,因而,股指期貨對於此輪股市的走勢形成了「事實的影響」,這便是「反作用」。2010年5月,在股指期貨4月合約到期交割日,股市出現「期指交割日效應」,造成當日股市大跌。這又是股指期貨「反作用」於股市的「又一罪證」。2010年6月後,股指期貨「交割日效應」表現得不是很明顯,作為一款股市衍生品,回歸了正常的「股市因子」功能。在日常的看盤中,應當重視股指期貨作為影響股市短期走勢這一「重要因子」的作用,特別是股市風向有可能出現「轉變」之時,更要注重對股指期貨及滬深300指數走勢的關注。當然,股指期貨對股市的反作用也並不是全部都是負面的,前面說過,股指期貨具有助漲助跌的功效,因而,自2010年7月2日大盤見底後,開啟新一輪上漲走勢以來,在2010年底能到達3000點之上的高位,這裡面便應該給股指期貨也記上一功,而在2010年5月至6月、8月至9月、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這幾個階段的較長時期的橫盤,也應算上股指期貨的「一筆」,至於這個「一筆」,應當是「一筆功」還是「一筆過」,那就要因人而議了,因為,有些人在橫盤市中賺了錢,而有些人在橫盤市卻不賺錢、甚至虧了錢,但不管怎麼樣,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這都應當算上股指期貨的「一筆」,因為,有股指期貨推出之後,每一次的橫盤,都顯得那麼「矜持」,請注意我這里的用詞,「矜持」而不只是「持久」,是另有一層意思在其中的,這里不多說,我的意思就是,這些個助漲助跌,亦或「矜持」,都有股指期貨的——反作用。以上便是股指期貨在推出之後給股市形成影響的一個「梗概」,當然,並不能完全涵蓋所有,只能是淺嘗輒止、蜻蜓點水了,內中更有豐富的「血肉」,仍有待於諸友體會!最後,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那便是——股指期貨是一款金融衍生產品,源於股市,卻與股市有著本質的區別,建立在股市基礎之上,對股市形成反作用,特別是對股市短期走勢,更具有「引領功效」! 備註:本人在此交流的目的,是希望各位朋友交朋友、談體會、共學習、促進步,如果大家能在交流中有所領悟、有所提高,那便是我之初衷了,如果你體會了,那我上面的話,便自然也是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