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貨幣流動性的影響探討
貨幣流動性影響資產價格的理論探討
貨幣流動性的變化趨勢反映了寬松或者緊縮的貨幣環境,資產價格在不同貨幣政策環境中的變化特徵是每一個機構投資者關心的問題,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貨幣流動性的經濟涵義
貨幣流動性(Monetary Liquidity)反映了貨幣供應的一種基本狀況。 在宏觀經濟層面上,我們常把流動性直接理解為不同統計口徑的貨幣信貸總量。 居民和企業在商業銀行的存款,乃至銀行承兌匯票、短期國債、政策性金融債、貨幣市場基金等其他一些高流動性資產,都可以根據分析的需要而納入不同的宏觀流動性范疇。 衡量貨幣總量的指標包括 M0、M1、M2、M3等M0指流通中現金。「狹義的貨幣」— M1,通常是由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為貨幣公眾所持有的現金及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所組成。「廣義的貨幣」— M2 在M1的基礎上加入了商業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 M3則在M2的基礎上又加入了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的負債。廣義貨幣涵蓋了不同金融機構持有的各種貨幣形式,較好適應現代經濟的需要,已成為發達國家貨幣當局關注的重要指標。。 我國央行定期公布狹義貨幣供應量M0和M1,以及廣義供應量M3的統計數值。
貨幣數量理論(Quantity Theory of Money)指出了貨幣供應量同經濟活動及物價水平的相互關系,具體可由費雪方程式(Fisher Equation)表示: MV=PT。 其中,M指貨幣供應量;V指貨幣流通速度;P指平均價格水平;T指商品和服務的交易量。理論假設貨幣流通速度(V)和交易量(T)在短期內不發生改變,這樣,貨幣供應量(M)的增加會引起價格水平(P)的增加,導致通貨膨脹。流動性的具體形式深受金融機構及其實際活動方式變化的影響,其復雜多變性可能使傳統貨幣數量理論所理解的貨幣與經濟的關系變得不穩定。
近年來,資本市場及其衍生品市場迅速發展,許多經濟學家提出貨幣是用來滿足所有經濟活動的需要,其中不僅包括流通中的商品,也應該包括資產,因此應將費雪等式修正為MV=PT+S,這里S代表資本市場對貨幣的需求。 另一個關於傳統貨幣數量理論的批評在於,很多學者認為貨幣流通速度(V)根據經濟和商業活動的環境發生改變,不應假設其保持完全不變。 這些對貨幣數量理論的改進建議體現了經濟活動的發展變化,貨幣數量理論所揭示的基本規律值得我們學習和繼續探索。
貨幣流動性的變化趨勢反映了寬松或者緊縮的貨幣環境。流動性過剩的經濟學定義是:流通的實際貨幣量同經濟均衡狀態下所需貨幣量之間的正偏差。流動性過剩可以理解成貨幣供給超出了保持物價長期穩定的需要。 根據流動性過剩定義,在衡量貨幣流動性過剩時,首先估算出經濟均衡狀態下的理論貨幣流通總量,然後計算與實際貨幣總量的差額,取得過剩或短缺的具體數值。在實際應用中,什麼水平的貨幣供應量最為合理很難確定,並且在經濟學理論中的爭論也很多。 因此,我們在實際中觀察的貨幣流動性過剩並不是絕對層面的過剩,而是相對的過剩,也就是貨幣流動性寬松或收緊的發展趨勢。
我們可以用貨幣增長率同名義GDP增長率的比值衡量貨幣流動性的變化趨勢。假設貨幣流通速度不變,若貨幣供應與流通速度的增長率超過實物和價格的增長率,流動性有寬松的變化趨勢,反之則有緊縮的變化趨勢。 另外,我們也可以用代表貨幣流動價格的真實利率水平衡量流動性。 當利率下降時,流動性有寬松的變化趨勢,反之則有緊縮的變化趨勢。
貨幣流動性影響資產價格的理論解釋
保持平穩的價格水平一直是貨幣政策當局關注的焦點和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之一。資產價格水平得到貨幣政策當局的關注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經濟泡沫,在90年代高科技股票泡沫中得到進一步體現。 上面的兩個階段(1923—1929年和1994—2000年)中,股票市場指數在兩個六年中保持了平均20%以上的年增長,而且都伴隨著較低和平穩的通貨膨脹水平,以及很高的真實GDP增長率。 同時,貨幣流通量和貸款同樣在這兩個階段中高速增長。這些事實顯示資產價格對經濟的影響巨大,也揭示了貨幣供應量與資產價格水平具有高度的相關性。
近年來,世界主要國家已經成功地將消費品價格水平控制在比較穩定的水平。美聯儲主席Bernanke曾指出,西方國家的貨幣政策重點已經從通貨膨脹轉移到資產價格。 前美聯儲副主席Ferguson 也指出了貨幣當局關注資產價格的原因所在:由於資產價格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的重要一環,資產價格的非常變化將導致貨幣政策無法對經濟活動產生有效影響;另外,資產價格中包含了貨幣政策的重要信息,具有信息揭示作用,央行需要確保其揭示的信息與貨幣政策相一致。貨幣政策當局加強對資產價格的關注,一方面反映出了資產價格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要求機構投資者更清楚地認識貨幣供應對資產價格的作用機制,把握市場走向。
貨幣流動性對資產價格(包括債券、股票和房地產價格)的影響在理論上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解釋:?
第一,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告訴我們:流動性的提高會引起短期利率的下降;短期利率下降又會引起長期名義利率的下降;長期利率的下降引起股票價格上漲。美聯儲現行貨幣政策通常的做法是,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制定一個目標利率,然後調整貨幣供給(聯邦儲備金的供給)狀況,直到聯邦儲備金率達到目標利率水平。 假設美聯儲希望降低利率,聯儲選擇公開市場操作手段在銀行間市場上買入債券,這導致債券的價格上升、回報率下降,利率隨之下降。 聯儲的行為提高了商業銀行可以持有的聯邦准備金,既而提高了商業銀行發放信貸的額度,最終提高了經濟中流通的貨幣總量。
利率水平可以衡量貨幣流動的價格。長期利率同短期利率具有緊密的聯動性,而且債券資產(如國債)的回報率是衡量長期利率水平的重要標准這樣,債券利率在流動性增加時下降具有理論依據。長期利率的下降減小了債權資產的回報率,在股票資產風險溢價水平保持不變時,也就相應降低了投資者對股票類資產的要求回報率。對股票資產的要求回報率降低使得當前股票資產的回報率超出人們預期,人們將擁有的貨幣投入股票抬高股票價格,降低股票回報率,直到與要求回報率相吻合股票的價格取決於股票的供求關系。 而在計算股票內在價值時(比如DDM模型,股票的內在價值=未來收益/要求的回報率),股票代表的公司的未來收益或分紅情況,以及利率和要求回報率,都起到決定性作用。(Baks and Kramer, 1999)。
債券利率下降與股票價格上升也可以通過替代效應進行解釋。 資金具有逐利性,當債券資產回報率下降時,資金會進入股票市場以獲得高回報,直到資金的進入促使股票價格上漲,回報率降低,達到股票資產應有的風險溢價水平為止。另外,流動性增加後的寬松貨幣環境提高了對經濟產出的預期,也提高了對公司盈利狀況的預期。 要求回報率的下降和公司盈利預期的提高會增加股票的內在價值。
第二,貨幣數量理論表明,當貨幣的流動性高於經濟的需要時,會抬高價格水平。 在物價指數保持穩定時,資產價格就會上漲。這個解釋基於貨幣過剩帶來的財富效應,居民所擁有的用貨幣計量的財富增加了;財富效應將用來購買商品;如果消費品價格保持穩定,那麼財富會流向資產,資產價格水平就會上漲。 這個解釋同樣適合現代貨幣數量理論(MV=PT+S,S代表資產對貨幣的需要)所代表的關系,貨幣需要滿足所有交易的需要,不僅包括消費品,也包括資產。 從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兩次股票市場泡沫來看(1923—1929年,1993—2000年),都存在著物價穩定和資產價格大幅上漲的現象。
很多學者就美國歷史情況對貨幣流動性影響資產價格的作用機制進行了大量的實證分析,包括: ?
Jensen and Johnson (1995)用利率調整方向的變化作為衡量美聯儲採取緊縮貨幣政策或寬松貨幣政策的標准。 他們分析了1962—1991年間美國股票回報率同貨幣環境之間的關系,發現股票市場同貨幣環境緊密相關,當貨幣環境寬松時的股票回報要高於當貨幣環境緊縮時。 Patelis (1997)採用不同的貨幣政策變數也得出了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產生作用機制的結論。Mashall(1992)對美國1959—1990年間的季度數據進行分析,他用M1增速同消費佔GNP比例進行比較來衡量貨幣增長,發現實際股票回報率同貨幣增長呈弱正相關。Conver, Jensen and Johnson(1999)發現一些國家的股票回報同美國貨幣政策的相關度十分顯著,有的甚至要強於同國內貨幣環境的相關度。Baks and Kramer(1999)研究貨幣流動性在國際市場間的作用機制。他們發現G-7國家貨幣流動性的增加同G-7國家真實利率的下降和真實股票價格的上漲保持一致。 Bordo and Wheelock(2004)研究了美國歷史上的重大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機,發現金融泡沫的形成一般伴隨著貨幣發行和銀行貸款的超額增長。
Ferguson(2005)用M3增長率代表貨幣供應量的變化,發現貨幣流動性的增長同股票價格的相關聯程度有限,而同房地產價格的關聯程度非常高。 他認為統計上的非顯著並不能否定貨幣政策對資產價格的影響機制,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股票價格的波動過於頻繁,普通的相關性分析並不能發現其中的規律。
總結前面的分析,貨幣流動性對股票資產的價格具有作用機制在理論上已經達成共識:寬松的流動性對股票市場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理論界一方面對兩者的相關性給予了高度肯定,一方面正尋求在統計分析方法中的突破。
中國貨幣流動性與股票價格相關性分析
(一)我國貨幣流動性的主要特點
我國目前已經基本上建立了以穩定貨幣幣值為最終目標,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調控基礎貨幣(操作目標)的框架。人民銀行當前的貨幣政策取向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流動性政策以調整貨幣供應量的管理為主(人民銀行,2005)。 根據我國現行外匯制度,企業要將外匯余額賣給外匯指定銀行,這就是所謂的強行結售匯制度。而外匯銀行必須將超過外匯指定頭寸以外的外幣資金賣給央行,這樣我國央行就成為了外匯市場事實上的接盤者,央行流動性管理的主動性比較弱。 央行為對沖巨大外匯占款而大量增加貨幣投放是造成我國流動性充裕的直接原因,這樣,寬松的貨幣流動性成為近年來我國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特點。
第一,貨幣供應量佔比很大,增速很快。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貨幣供應量M2佔GDP的比例非常高,單就M2佔GDP的比例發展趨勢來看,呈現明顯上升趨勢。這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了我國貨幣流動性寬松的狀況。
第二,貨幣增速與GDP增速比較。圖3顯示了過去15 年中(1991—2005年) M2增速同GDP增速的比較。 我們可以發現,我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在大多數年度里超過GDP增速。
第三,市場利率呈下降趨勢。我國利率形成機制仍不完善,沒有形成公認的貨幣市場基準利率。 在眾多的短期利率中,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同美聯儲的聯邦儲備金利率最為相似。同業拆借利率是一個市場化的利率,具有成為基準利率的必要條件。在沒有更佳選擇的情況下,我們用7天內銀行同業拆借利率作為衡量流動性的價格的標准。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的逐年下降趨勢反映出我國存在貨幣流動性寬松的現象。國債到期收益率同樣呈現下降趨勢,一定程度反映了長期利率變化情況。但是,我們發現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的走勢同M2增速—GDP增速之間的變化沒有保持一致。這是由於兩個指標所體現的內容有所不同。 M2的主要成分是流通中貨幣和銀行中存款,沒有反映出非銀行金融機構所持有的貨幣,體現的是流通和儲蓄的貨幣狀況;而貨幣市場利率反映的是金融機構所有的貨幣情況,體現了投資行為中的貨幣供求狀況。筆者認為,用利率反映的貨幣流動性具有更加廣義的內涵。
(二)我國資本市場與貨幣流動性相關性的統計分析?
貨幣流動性同資產價格的關系可以總結為:流動性的增加具有財富效應,居民用貨幣衡量的財富有所增加,增加對商品和資產的購買;流動性增加具有替代效應,引起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的下降,增加了股票投資的內在價值。 流動性具有逐利性,當貨幣流動性增加提高債券價格,降低債券回報率時,投資者會進入股票市場或房地產市場尋求更高回報。
在統計驗證分析中,我們選取了上證綜合指數作為股票市場回報的指標,選取房屋銷售價格指數作為房地產回報指標,選取銀行間國債回購利率作為固定收益回報指標。 用廣義貨幣M2增速與實際GDP增速的差額衡量貨幣流動性變化趨勢。 以1997年第一季度到2006年第三季度為時間段,我們用向量自我回歸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的方法對上述指標進行了分析,我們從結果中發現,Akaike AIC和Schwarz SC指標中反映的貨幣流動性和股票指數相關性較弱。格蘭傑因果關系檢驗(Granger Causality Test)是一種分析指標關系是否存在先後關系的分析方法。 我們運用格蘭傑因果關系檢驗方法進行分析時發現,貨幣流動性指標的發生在國債指標之前,貨幣流動性指標對解釋國債回購利率統計上顯著。貨幣流動性對於解釋房屋價格變化在統計上具有一定顯著性;貨幣流動性對於解釋股票回報在統計上顯著性較弱。
(三)統計結果分析和主要結論
理論界普遍認為,流動性的增加會抬高價格水平。 首先,流動性的增加具有財富效應。 居民用貨幣衡量的財富有所增加,如果消費品供給得到滿足,過量的貨幣會流入實體經濟,被用來購買資產,抬高房地產和股票資產價格;在物價水平沒有上漲的情況下,資產價格水平可能會大幅度上升。 其次,流動性增加具有替代效應,引起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的下降,從而減小了人們對股票資產的要求回報率,增加了股票投資的內在價值。資金具有逐利性,當貨幣流動性增加提高債券價格,降低債券回報率時,過剩的資金促使投資者尋求更高回報的投資途徑。我們在對歷史數據的分析中發現:第一,我國流動性充裕,廣義貨幣佔GDP比例同其他國家相比很高;盡管央行採取多種手段收緊流動性,但是近年來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持續下降,流動性充裕在短期利率中的表現明顯。 第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貨幣流動性對提高債券類資產價格的影響顯著,代表長期利率的7年期國債到期收益債率同短期利率走勢保持一致。 第三,統計結果反映的流動性對股票價格的作用顯著度有限。
總結相關理論和我國實證分析,我們認為流動性是決定債券類資產的決定性因素。貨幣流動性是股票資產價格和上升的必要條件。 統計結果不夠顯著是由於股票價格波動頻繁,影響我國股票變化的因素比較多而且復雜,需要應用更加精密的統計方法進行深入研究。 2005年底以來,隨著股權分置等改革的完成,股票市場制度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投資者的信心提高,流動性充裕帶來的大量資金尋求債券之外的投資回報,這樣的資金供給為股票市場的大有作為提供的有力支持。從股東開戶數的上升來看,大量資金進入股市無疑是股票市場上漲的首要支持力量。 綜合分析,我們認為在對股票類資產的分析中,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的作用。 需要註明的是,本文研究的是流動性對資產價格的一般規律,我們相信短期內債券和股票資產價格取決於供給和需求的匹配,在進行具體投資時機和產品選擇時,應考慮可能會對供求關系產生影響的多方因素。?
我們認為,機構投資者在進行資產配置決策中應考慮貨幣流動性因素。現階段,國際貿易情況、資本流動和貨幣政策變化等因素是影響我國貨幣流動性狀況的重要原因,值得投資者關注。另外,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深入發展,資產價格在經濟中的作用也會得到進一步提高,因此,央行在進行貨幣政策決策時應考慮資產價格因素。
參考文獻
[1] Alex D.Patelis.Stock Return Predictability and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J].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52, No.5,1997.1951-1972.
[2] Ben S.Bernanke and Alan S.Blinder.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2, No.4,1992.901-921.
[3] Borio and Lowe.Asset Prices, Financial and Monetary Stability: Exploring the Nexus[P].BIS working paper, No.114,2002.
[4] C.M.Conover, Gerald R.Jensen, Robert R.Johnson.Monetary Enviroments and International Stock Return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Vol.23,1999.1357-1381.
[5] David A.Mashall.Inflation and Asset Returns in a Monetary Economy[J].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XLVII, No.4.
[6] Europe Central Bank.ECB MB (European Central Bank, Monthly Bulletin)[C].May 2001.
[7] Friedman, M.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3,1968.2-17.?
[8] Federal Reserve Bank.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Purposes & Functions[J].9th Edition, June 2005.
[9] Gerald R.Jensen and Robert R.Johnson.Discount rate changes and security returns in the U.S.1962-1991[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5,vol.19, 79-95.
[10]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課題組.關於完善我國中央銀行流動性管理研究[R].2005.
[11]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課題組.中國利率形成機制研究報告[R].2005.
❷ 財政存款、外匯占款、央票發行各自的概念是什麼它們之間是什麼關系各自對市場流動性有哪些影響如題
財政存款就是稅收,流動性理論上只允許進入實體投資,所以流動性較差內,因為周期偏長。
外匯占款就容是收入的外匯(比如進出口公司,比如熱錢)該部分的貨幣直接轉換為儲備或者國內流通的人民幣,流動性相對自由,所以較好。
央票發行就是銀行間貨幣調控,央行可以依靠回收和發行央票來控制貨幣流量,也屬於公開市場操作的一種。由於央票能夠在金融市場間以期貨,轉抵押的形式套現,交易,所以流動性非常好。
❸ 因外匯占款導致結構流動性盈餘,因提高准備金導致近期 結構性流動性緊張 這個結構性流動性 指的是什麼
呃,這話說得復很別扭……制 流動性 的定義請查網路,其實沒有準確的數量定義,大概就是說經濟體內的游資和閑錢的多少。語境里被(誤)用為貨幣流通量了(意思稍微有些不同)。
前一句說的是:因為外匯湧入,央行多印了很多票子;多印的票子(M1),導致貨幣流通量多了。
後一句說的是:因為提高准備金率,貨幣乘數降低,導致銀行能貸出的錢變少(最後會導致M2下降)
結構性這只是個普通的定語,不是專有名字的一部分……是指這個流動性的多與少,不是全國范圍(系統性)的,而是部分行業部門所特有。或者說是人為操作的結果,而非是自然而然的。
今天有個路透的新聞,你可以參考一下。「而這一貨幣政策管理思路,也很好地解答了市場上去年以來普遍存在的疑惑,即為何法定存款准備金率高企於20%以上,公開市場操作卻呈現凈投放?路透計算顯示,去年公開市場全年凈投放19,070億元人民幣,接近上年的三倍「 央行決策層故意在搞這種結構性的扭曲,居心叵測。
❹ 新增外匯占款是什麼,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外匯占款(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是指受資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於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外資引入後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入流通使用,國家為了外資換匯要投人大量的資金增加了貨幣的需求量,形成了外匯占款。
中國外匯占款的不斷增長主要緣於兩方面,一方面是近年來我國外貿和外商直接投資增長較快,企業不斷地將外匯出售給商業銀行以換取人民幣,商業銀行又不得不將大量外匯出售給央行以換取人民幣,導致外匯占款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是由於國際熱錢的流入。隨著我國資本項目的開放程度日益加深,近年來,國際熱錢持續流入我國的資本市場(如股市、匯市),為保持匯率穩定,國家必須購買交易市場上溢出的外匯,在外匯管理局賬目上的對應反映就是外匯占款,近年來中央銀行為收購熱錢已付出上萬億元的人民幣資金。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依賴於適宜的政策中介目標和有效的政策工具與傳導機制。當外匯占款達到一定規模時,現有的貨幣政策體系就可能出現一些問題: 1. 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1994年以前,外匯占款需要投放一部分人民幣資金,但這一部分資金在總量和增量中所佔比重較低,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主要是控制國內信貸,即信貸規模。1994年以來,外匯占款所投放的人民幣資金在總量和增量中所佔比重大幅度提高,如果仍然採取信貸規模控制的辦法,換句話說,繼續維持現有的信貸規模,結果必然是貨幣供應的增長突破控制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信貸規 外匯占款
模管理方式失靈,取而代之的是控制貨幣供應量。1996年我國中央銀行正式將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以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投放是否適度的觀測指標和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是市場經濟國家的通常做法。可以認為,外匯占款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國決策層更改了貨幣中介目標。 2.貨幣政策工具 傳統的貨幣政策操作主要靠公開市場的操作、貼現率、法定準備金三大政策工具。中央銀行根據經濟的發展,靈活運用這些貨幣政策工具,保持了貨幣信貸平穩增長。八次降息,二次下降和一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取消貸款規模控制,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入基礎貨幣等等。當然貨幣政策的傳導主要是通過銀行的信貸體系來實現。但由於利率沒有市場化,銀行公司化變革尚未完成,信貸體系傳導貨幣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1994年以來,外匯占款逐年增加,為了減少外匯占款對於基礎貨幣投放的影響,避免貨幣供給量大幅增加而帶來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和實際匯率的升值,央行不得不採取措施沖銷外匯儲備的流入。即當外匯市場出現供求不平衡時,中央銀行買入或賣出外匯,從而相應地投放或收回基礎貨幣。1997年以前央行的對沖手段主要是收回對商業銀行的再貸款。1997年後央行開始採用公開市場業務沖銷外匯占款,並且事實上,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我國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但作為公開市場業務主要工具的國債,中國國債的期限較長,品種不多,使公開市場業務缺乏載體,市場的交易量小,所以中央銀行利用對沖手段維持合適的貨幣供應量的餘地也越來越小。有數據為證,自2003年2月10日以來,為保持基礎貨幣的平穩增長和貨幣市場利率的相對穩定,央行在公開市場連續進行了20次的正回購操作,回籠基礎貨幣量總額達2140億元。但隨著操作次數的頻繁,央行到去年底手持的大約2863億元的國債面值,除去20次正回購佔用部分,目前國債余額只為原來的四分之一,繼續進行正回購操作的空間已經不大,回購的力度不斷減弱。而3月末M2餘額高達19.4萬億元,同比增長18.5%;國家外匯儲備余額3160億元,同比增長38.8%,貨幣供應量充足有餘,資金回籠的任務仍然艱巨。為確保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繼續回籠基礎貨幣,對沖快速增長的外匯占款(為支持經濟增長,2001年以來央行不斷通過外匯占款方式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央行在2002年4月22日試點的基礎上,開始正式發行央行票據,通過央行票據實施正回購的功能。可以認為,外匯占款的不斷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的創新。 3.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 金融機構存貸比不斷上升 我國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途徑,一是再貸款,二是再貼現,三是財政借透支,四是外匯占款。改革開放相當長一段時期以來,再貸款和財政借透支是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但從1995年起,情況發生了變化:一是隨著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的頒布與實施,人民銀行與財政的借透支關系中斷,財政借透支已不是基礎貨幣投放主渠道,二是外匯占款在基礎貨幣投放中的比重逐漸增加。1994年以來,中國國際收支實現了雙順差。一般來說,國際收支順差,本幣必然產生升值趨勢。但是為了維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穩定,央行只好大量地買進美元。但是外匯儲備的增加直接導致了外匯占款的增加。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供應的重要渠道。 有數字證明,1994年以來外匯儲備的連續大幅增加使基礎貨幣投放對外匯占款的依賴性增強,1994年至1997年間,一半以上的基礎貨幣是通過外匯占款的形式投放出去的。1998年外匯儲備增幅的急速下降導致基礎貨幣投放阻滯,1998年2月,出現了基礎貨幣減少6億元的現象。1998年5月26日,中央銀行開始恢復於1997年停止的國債回購公開市場業務,政策調整的速度滯後了一個多季度。剔除存款准備金制度改革這一因素,1998年基礎貨幣增加3323億元,比1997年少增加482億元,廣義貨幣M2增長15.3%,增幅比1997年下降2個百分點。由於外匯占款的急劇減少導致的基礎貨幣少增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通貨緊縮。1999年開始,針對1998年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增長速度迅速下降的情況,中央銀行加大了投放基礎貨幣的力度,例如1999年外匯占款增加了1013億元,而1998年外匯占款僅增加440億元。(參見下表)2000年後外匯占款穩步增加。 表11994-2002年外匯占款變動表 外匯占款 資料來源: 1、戴相龍主編:《中國貨幣政策報告(1999)》,中國金融出版社;《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季報》,2001年,第1期。 2、2001年、2002年數據來自人民銀行2001年、2002年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可以看出外匯占款已成為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之一。隨著我國銀行存款的增加,再貸款的作用逐步降低,同時外匯占款相對於其他一些貨幣投放方式的重要性也處於上升中,這些其他貨幣投放方式包括調整存款准備金、貨幣市場的公開市場運作等。其中存款准備金的調整由於不能經常性地運用,而國內債券市場的規模較小和發育程度較低等也削弱了公開市場運作的有效性。所以根據以上對若干貨幣投放渠道的分析可以認為,未來我國貨幣供給中外匯占款將繼續充當主要角色。 4. 外匯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縮短了貨幣擴張的時滯 由再貸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必須經由以下環節才能產生派生存款:再貸款 →商業銀行對企業貸款→企業借款轉為存款→創造派生存款。 採取措施抑制外匯占款
在以上環節中,明顯存在商業銀行貸款決策時滯和企業借款時滯,這兩種時滯的存在必然延緩基礎貨幣轉化為M1、M2的速度。但是,由結售匯產生的外匯占款幾乎是一次性地立即轉化為企業的人民幣存款,因此這部分M0轉化為M1、M2的時滯遠低於由再貸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會導致M1、M2的迅速擴張,這樣就可以一方面通過買入外匯而投放本幣,從而擴張貨幣供給;另一方面買入外匯使得外匯匯率提高從而達到本幣相對貶值,而增強本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進而促進本國出口增長,這樣實際上達到了政策效果上的一舉兩得,這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央行的現行貨幣政策。 5.貨幣投向發生變化 通過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的投向具有單一性,在銀行進行結匯時,貨幣的投放是這部分外匯收入的持有者,因此在地區上主要流向外匯供求順差的地區,在行業上主要流向出口部門。而在經濟生活中,這些出口外向型的企業資金遠遠比其他企業充裕。並且在外匯占款急劇上升的同時,央行會通過收縮再貸款等方式對沖,其他企業得到資金的可能性進一步下降,從而承擔了部分的對沖成本。這樣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發生了改變,廣大的非外向型企業仍然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 外匯占款的增加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外匯占款的增加對我國的產業結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結售匯制度的存在,隨著外匯占款的逐漸增加使得我國外向型企業較容易通過結匯獲得充裕的人民幣資金,從而這些企業的發展條件相對較為寬松,這對其生產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技術人員、勞動力更進一步向外向型企業轉移.這是因為內向型企業由於資金不足,開工率低,對勞動力的需求日趨減少,大量技術人員下崗,而外向型企業由於資金相對比較充裕,仍有擴大生產的勢態,這勢必促進技術人員和勞動力向外向型企業流動. 其次是大量的原材料向外貿部門轉移.外向型企業有較充裕的資金,可以在生產資料市場上處於主導地位,為其及時低價的購買原材料與機器設備創造了良好的資金環境.較低的成木又加強了外向型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創造更高的利潤.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使得外向型企業得到了更長足的發展.我國外向型部門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從事的加工貿易.而加工貿易的發展,一方面,造成我國貿易依存度過高,致使我國外貿出口缺乏持續增長的潛力;另一方面,沖擊了國內相關原料工業的發展,不利於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在加工貿易方面,外商投資企業完全掌握市場和銷售渠道,嚴密控制關鍵技術,把技術和產品的開發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參與簡單的加工裝配環節. 此外,還有些外商投資企業甚至將技術水平低、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我國生產,給我國的環境帶來災害性的後果.加工貿易以外商投資企業而非國有企業為經營主體的格局,造成我國原有的大工業基礎和技術基礎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也延滯了整個加工貿易的升級和國內配套程度的提高,從而延緩了加工貿易對產業結構的帶動作用.
編輯本段應對策略
1. 適度刺激進口需求,增加社會供給 中央銀行應根據國際收支的變化動態,從及時調節外匯供求出發,建議國家適當降低關稅,並在信貸、售匯規定方面進行傾斜和導向,通過有限度地刺激進口,增加國內短缺商品的供給,減少外匯占款對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應量的壓力,減少社會貨幣存量,平衡社會供求。 2. 合理確定外匯儲備水平 目前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是導致中國外匯占款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應合理確定一個外匯儲備水平,減輕外匯占款對貨幣供應的沖擊。外匯儲備水平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從理論上講,適量外匯儲備應結合國家宏觀經濟狀況、國際收支結構、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力度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認為,外匯儲備應保持支付三至四個月的進口用匯額和10%左右的外匯債務償還量。據此認識,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總量已非不足,中央銀行應進一步協調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調節經常項目的外匯收支,控制外匯儲備的再增,並充分運用匯率杠桿、利率杠桿、外債統計監測系統、國際收支統計申報體系等宏觀監控手段,對進出口收付匯、外資外債流出入等涉及國家外匯收支變動的趨勢進行長期分析,確定合理的外匯儲備水平。同時,中央銀行應根據安全、流動、增值的原則,加強國家外匯儲備的經營與管理,以免寶貴的外匯資源閑置。 3. 逐漸擴大持匯企業范圍和持匯比例 在目前的情況下,盡管完全以自願結匯取代強制結匯尚缺少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可以逐漸擴大持匯企業的范圍和持匯比例還外匯於民間,從而使過度向中央銀行傾斜的外匯分布結構逐漸趨向合理。更進一步地講,作為一項政策建議,可以考慮將外匯賬戶中的留匯比例作為一項特殊的貨幣政策調控工具,通過調節企業和銀行外匯賬戶保有外匯的比例,來控制外匯儲備的總量,從而調控外匯占款的比重,達到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效果。當外匯占款增長較快引起貨幣供給壓力上升時,可以提高民間持匯比例。反之,當需要通過外匯占款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則可以減少民間持匯比例。通過此項改進,有利於將外匯占款調節發展成為平抑經濟波動的貨幣政策工具。 4. 加強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調控能力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穩定本幣幣值,以促進經濟發展。在外匯占款較多的情況下,中央銀行要在發行央行票據的基礎上,創新外匯占款的對沖工具,同時注意與其他工具搭配使用。另外要改變中央銀行成為外匯市場主要買方的格局,允許更多的金融機構和外資企業參與外匯市場,使外匯市場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和高效率的運行機制。
❺ 外匯占款的影響
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依賴於適宜的政策中介目標和有效的政策工具與傳導機制。當外匯占款達到一定規模時,現有的貨幣政策體系就可能出現一些問題:
1. 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1994年以前,外匯占款需要投放一部分人民幣資金,但這一部分資金在總量和增量中所佔比重較低,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主要是控制國內信貸,即信貸規模。1994年以來,外匯占款所投放的人民幣資金在總量和增量中所佔比重大幅度提高,如果仍然採取信貸規模控制的辦法,換句話說,繼續維持現有的信貸規模,結果必然是貨幣供應的增長突破控制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信貸規模管理方式失靈,取而代之的是控制貨幣供應量。1996年我國中央銀行正式將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以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投放是否適度的觀測指標和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是市場經濟國家的通常做法。可以認為,外匯占款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國決策層更改了貨幣中介目標。
2.貨幣政策工具
傳統的貨幣政策操作主要靠公開市場的操作、貼現率、法定準備金三大政策工具。中央銀行根據經濟的發展,靈活運用這些貨幣政策工具,保持了貨幣信貸平穩增長。八次降息,二次下降和一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取消貸款規模控制,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入基礎貨幣等等。當然貨幣政策的傳導主要是通過銀行的信貸體系來實現。但由於利率沒有市場化,銀行公司化變革尚未完成,信貸體系傳導貨幣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1994年以來,外匯占款逐年增加,為了減少外匯占款對於基礎貨幣投放的影響,避免貨幣供給量大幅增加而帶來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和實際匯率的升值,央行不得不採取措施沖銷外匯儲備的流入。即當外匯市場出現供求不平衡時,中央銀行買入或賣出外匯,從而相應地投放或收回基礎貨幣。1997年以前央行的對沖手段主要是收回對商業銀行的再貸款。1997年後央行開始採用公開市場業務沖銷外匯占款,並且事實上,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我國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但作為公開市場業務主要工具的國債,中國國債的期限較長,品種不多,使公開市場業務缺乏載體,市場的交易量小,所以中央銀行利用對沖手段維持合適的貨幣供應量的餘地也越來越小。有數據為證,自2003年2月10日以來,為保持基礎貨幣的平穩增長和貨幣市場利率的相對穩定,央行在公開市場連續進行了20次的正回購操作,回籠基礎貨幣量總額達2140億元。但隨著操作次數的頻繁,央行到去年底手持的大約2863億元的國債面值,除去20次正回購佔用部分,目前國債余額只為原來的四分之一,繼續進行正回購操作的空間已經不大,回購的力度不斷減弱。而3月末M2餘額高達19.4萬億元,同比增長18.5%;國家外匯儲備余額3160億元,同比增長38.8%,貨幣供應量充足有餘,資金回籠的任務仍然艱巨。為確保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繼續回籠基礎貨幣,對沖快速增長的外匯占款(為支持經濟增長,2001年以來央行不斷通過外匯占款方式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央行在2002年4月22日試點的基礎上,開始正式發行央行票據,通過央行票據實施正回購的功能。可以認為,外匯占款的不斷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的創新。
3.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
金融機構存貸比不斷上升
我國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途徑,一是再貸款,二是再貼現,三是財政借透支,四是外匯占款。改革開放相當長一段時期以來,再貸款和財政借透支是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但從1995年起,情況發生了變化:一是隨著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的頒布與實施,人民銀行與財政的借透支關系中斷,財政借透支已不是基礎貨幣投放主渠道,二是外匯占款在基礎貨幣投放中的比重逐漸增加。1994年以來,中國國際收支實現了雙順差。一般來說,國際收支順差,本幣必然產生升值趨勢。但是為了維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穩定,央行只好大量地買進美元。但是外匯儲備的增加直接導致了外匯占款的增加。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供應的重要渠道。 有數字證明,1994年以來外匯儲備的連續大幅增加使基礎貨幣投放對外匯占款的依賴性增強,1994年至1997年間,一半以上的基礎貨幣是通過外匯占款的形式投放出去的。1998年外匯儲備增幅的急速下降導致基礎貨幣投放阻滯,1998年2月,出現了基礎貨幣減少6億元的現象。1998年5月26日,中央銀行開始恢復於1997年停止的國債回購公開市場業務,政策調整的速度滯後了一個多季度。剔除存款准備金制度改革這一因素,1998年基礎貨幣增加3323億元,比1997年少增加482億元,廣義貨幣M2增長15.3%,增幅比1997年下降2個百分點。由於外匯占款的急劇減少導致的基礎貨幣少增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通貨緊縮。1999年開始,針對1998年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增長速度迅速下降的情況,中央銀行加大了投放基礎貨幣的力度,例如1999年外匯占款增加了1013億元,而1998年外匯占款僅增加440億元。(參見下表)2000年後外匯占款穩步增加。
表11994-2002年外匯占款變動表
外匯占款
資料來源:
1、戴相龍主編:《中國貨幣政策報告(1999)》,中國金融出版社;《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季報》,2001年,第1期。
2、2001年、2002年數據來自人民銀行2001年、2002年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可以看出外匯占款已成為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之一。隨著我國銀行存款的增加,再貸款的作用逐步降低,同時外匯占款相對於其他一些貨幣投放方式的重要性也處於上升中,這些其他貨幣投放方式包括調整存款准備金、貨幣市場的公開市場運作等。其中存款准備金的調整由於不能經常性地運用,而國內債券市場的規模較小和發育程度較低等也削弱了公開市場運作的有效性。所以根據以上對若干貨幣投放渠道的分析可以認為,未來我國貨幣供給中外匯占款將繼續充當主要角色。
4. 外匯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縮短了貨幣擴張的時滯
由再貸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必須經由以下環節才能產生派生存款:再貸款 →商業銀行對企業貸款→企業借款轉為存款→創造派生存款。
在以上環節中,明顯存在商業銀行貸款決策時滯和企業借款時滯,這兩種時滯的存在必然延緩基礎貨幣轉化為M1、M2的速度。但是,由結售匯產生的外匯占款幾乎是一次性地立即轉化為企業的人民幣存款,因此這部分M0轉化為M1、M2的時滯遠低於由再貸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會導致M1、M2的迅速擴張,這樣就可以一方面通過買入外匯而投放本幣,從而擴張貨幣供給;另一方面買入外匯使得外匯匯率提高從而達到本幣相對貶值,而增強本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進而促進本國出口增長,這樣實際上達到了政策效果上的一舉兩得,這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央行的現行貨幣政策。
5.貨幣投向發生變化
通過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的投向具有單一性,在銀行進行結匯時,貨幣的投放是這部分外匯收入的持有者,因此在地區上主要流向外匯供求順差的地區,在行業上主要流向出口部門。而在經濟生活中,這些出口外向型的企業資金遠遠比其他企業充裕。並且在外匯占款急劇上升的同時,央行會通過收縮再貸款等方式對沖,其他企業得到資金的可能性進一步下降,從而承擔了部分的對沖成本。這樣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發生了改變,廣大的非外向型企業仍然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 外匯占款的增加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外匯占款的增加對我國的產業結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結售匯制度的存在,隨著外匯占款的逐漸增加使得我國外向型企業較容易通過結匯獲得充裕的人民幣資金,從而這些企業的發展條件相對較為寬松,這對其生產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技術人員、勞動力更進一步向外向型企業轉移。這是因為內向型企業由於資金不足,開工率低,對勞動力的需求日趨減少,大量技術人員下崗,而外向型企業由於資金相對比較充裕,仍有擴大生產的勢態,這勢必促進技術人員和勞動力向外向型企業流動。
其次是大量的原材料向外貿部門轉移。外向型企業有較充裕的資金,可以在生產資料市場上處於主導地位,為其及時低價的購買原材料與機器設備創造了良好的資金環境。較低的成木又加強了外向型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創造更高的利潤.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使得外向型企業得到了更長足的發展.我國外向型部門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從事的加工貿易。而加工貿易的發展,一方面,造成我國貿易依存度過高,致使我國外貿出口缺乏持續增長的潛力;另一方面,沖擊了國內相關原料工業的發展,不利於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在加工貿易方面,外商投資企業完全掌握市場和銷售渠道,嚴密控制關鍵技術,把技術和產品的開發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參與簡單的加工裝配環節。
此外,還有些外商投資企業甚至將技術水平低、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我國生產,給我國的環境帶來災害性的後果.加工貿易以外商投資企業而非國有企業為經營主體的格局,造成我國原有的大工業基礎和技術基礎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也延滯了整個加工貿易的升級和國內配套程度的提高,從而延緩了加工貿易對產業結構的帶動作用。 1.適度刺激進口需求
增加社會供給中央銀行應根據國際收支的變化動態,從及時調節外匯供求出發,建議國家適當降低關稅,並在信貸、售匯規定方面進行傾斜和導向,通過有限度地刺激進口,增加國內短缺商品的供給,減少外匯占款對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應量的壓力,減少社會貨幣存量,平衡社會供求。
2. 合理確定外匯儲備水平
目前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是導致中國外匯占款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應合理確定一個外匯儲備水平,減輕外匯占款對貨幣供應的沖擊。外匯儲備水平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從理論上講,適量外匯儲備應結合國家宏觀經濟狀況、國際收支結構、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力度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認為,外匯儲備應保持支付三至四個月的進口用匯額和10%左右的外匯債務償還量。據此認識,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總量已非不足,中央銀行應進一步協調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調節經常項目的外匯收支,控制外匯儲備的再增,並充分運用匯率杠桿、利率杠桿、外債統計監測系統、國際收支統計申報體系等宏觀監控手段,對進出口收付匯、外資外債流出入等涉及國家外匯收支變動的趨勢進行長期分析,確定合理的外匯儲備水平。同時,中央銀行應根據安全、流動、增值的原則,加強國家外匯儲備的經營與管理,以免寶貴的外匯資源閑置。
3. 逐漸擴大持匯企業范圍和持匯比例
在目前的情況下,盡管完全以自願結匯取代強制結匯尚缺少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可以逐漸擴大持匯企業的范圍和持匯比例還外匯於民間,從而使過度向中央銀行傾斜的外匯分布結構逐漸趨向合理。更進一步地講,作為一項政策建議,可以考慮將外匯賬戶中的留匯比例作為一項特殊的貨幣政策調控工具,通過調節企業和銀行外匯賬戶保有外匯的比例,來控制外匯儲備的總量,從而調控外匯占款的比重,達到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效果。當外匯占款增長較快引起貨幣供給壓力上升時,可以提高民間持匯比例。反之,當需要通過外匯占款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則可以減少民間持匯比例。通過此項改進,有利於將外匯占款調節發展成為平抑經濟波動的貨幣政策工具。
4. 加強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調控能力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穩定本幣幣值,以促進經濟發展。在外匯占款較多的情況下,中央銀行要在發行央行票據的基礎上,創新外匯占款的對沖工具,同時注意與其他工具搭配使用。另外要改變中央銀行成為外匯市場主要買方的格局,允許更多的金融機構和外資企業參與外匯市場,使外匯市場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和高效率的運行機制。
❻ 央行流動性表述變化說明了什麼
春節在即,央行卻連續實施凈回籠,在凈回籠逾萬億元後,市場資金面卻寬松依舊。近期,市場資金面的反季節性寬松,展現了央行一系列操作安排的效果。結合央行對流動性調控描述的變化,分析人士認為,為應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和結構上的波動風險,貨幣政策操作不斷靈活調整,2018年流動性穩定性可能好於2017年。
分析人士認為,「基本穩定」反映的是較低限度的要求,調整為「合理穩定」可能意味著貨幣當局更注重保持流動性穩定性。另外,「合理」既要求「總量合理」也要求「結構合理」,內涵更豐富,可能意味著央行更注重銀行體系流動性結構的穩定性。這一點,在央行2017年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告誡金融機構「滾隔夜」的過度錯配行為和過度加杠桿的激進交易策略不可取上也有所反應。
另外,人民幣持續升值,升值預期抬頭,企業和個人持匯意願下降,跨境資金流入也可能增多,為平抑貨幣市場單邊波動,央行收購外匯的力度可能加大,使得外匯占款增長可能加快,這也是未來流動性供求面臨的有利因素。
總的來看,貨幣政策中性和金融嚴監管形勢下,金融體系面臨的錢少、錢貴的問題可能還會存在,但鑒於央行更注重結構穩定、外匯流動邊際有利,2018年流動性穩定可能好於2017年。
❼ 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和外匯占款的關系
關系:
上調存款准備金率會降低銀行流動性。外匯占款指:
人民銀行收回外匯而放出人民幣的數量。
之間沒有直接聯系,當上調准備金時,流動性變差,如果外匯占款上升,可以對沖一下上調准備金而帶來的流動性問題。
相關概念:
存款准備金,就是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根據法律的規定,要求各商業銀行按一定的比例將吸收的存款存入在人民銀行開設的准備金賬戶,對商業銀行利用存款發放貸款的行為進行控制。商業銀行繳存准備金的比例,就是准備金率。
存款准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准備的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准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備金率(deposit-reserve ratio)。2011年以來,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頻率,連續四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如此頻繁的調升節奏歷史罕見。
外匯占款(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是指受資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於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外資引入後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入流通使用,國家為了外資換匯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需要國家用本國貨幣購買外匯,因此增加了「貨幣供給」,從而形成了外匯占款。
❽ 為什麼人民幣升值,外匯占款會增加
主要原因:
人民幣升值會導致外匯不斷地流入,我國是外匯管制的,央行會收進這些外匯的同時得發出人民幣。
外匯占款增加意味著增加了流動性。
釋義:
外匯占款是指受資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
根據定義可以知道在中國,外匯占款是中國人民銀行收購外匯資產(主要是美元)而相應投放的人民幣。
❾ 外匯占款與通貨膨脹間的關系
樓上說的有道理。外匯占款其實就是央行的被動貨幣投放,因為出口企業必須內得結匯,容央行向商業銀行購回外匯的同時向商業銀行增加了貨幣供給(主要是超額准備金的形式存在),商業銀行有了錢當然有放貸的沖動,增加了金融體系的貨幣供給,所以就造成了通貨膨脹。央行為了降低外匯占款增加造成被動貨幣投放,往往會提高法定準備金或者發行央票。
❿ 外匯占款下降會給中國經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影響是系統性的。
外匯占款其定義是外國貨幣進入中國時,這些貨幣不能在國內直接流通,所以需要出售給國家,央行通過增發人民幣來購買外匯。那麼外匯占款的來源主要一,通過對外貿易和外資直接投資,二是國外熱錢投資。這兩者對中國經濟有著不一樣的影響。
首先佔款減少會減少國內貨幣供應量,一定程度減少通脹壓力。也使得央行執行貨幣政策時候減少使用過多的金融工具,進而使宏觀調控更能按照之前願望發展。
目前的外匯占款下降我還不清楚其原因。但其對具體的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以及資本市場會有不同影響。
估計主要是熱錢外流的緣故。熱錢流出說明國際投資機構對中國經濟看跌,認為獲利空間萎縮。其資本逐利性很強,屬於國際投機游資,在無利可圖時會決然抽出。基於此的占款減少會影響到中國國內的資本市場信心,特別是股市為代表的金融市場穩定。由此會增加央行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可能性。
如果是貿易類,說明貿易趨於量的平衡,但這體現不出進出口商品價值層次問題,也就無法對具體產業結構上來說明。但就目前中國出口商品一大部分屬於較低層次商品,相關產業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問題。而由於附加值較低,容易受到國際市場的沖擊而破產。而外資投資也有類似之處,不同之處是外資實力較強,產品屬於高附加值,其只要基於國內市場的狀況。並且通常基於國際市場考量,有比較大的前瞻性。外資直接投資與熱錢投資是有本質的不同,前者屬於實體產業部分,後者屬於金融領域。
就總體來講,占款下降,只要幅度不大,速度不快,對中國經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這類影響難於美國經濟復甦、歐債危機以及新興市場通脹壓力相比較。只是對具體時間具體領域針對具體人群有較大的影響。(注意是在前提條件下)目前看並沒有這樣條件,新聞也沒太提這些事情,估計只有外匯管理部門會有較明顯的動作。公開資料不提,我們也沒辦法得知內部消息。希望專業人士給與補充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