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普萊斯外匯

普萊斯外匯

發布時間:2022-04-23 17:44:12

Ⅰ 償債基金是什麼

償債基金亦稱"減債基金"。國家或發行公司為償還未到期公債或公司債而設置的專項基金;很多發達國家都設立了償債基金制度。日本的償債基金制度,是在日本明治39年根據國債整理基金特別會計法確定的。償債基金:一般是在債券實行分期償還方式下才予設置。償債基金一般是每年從發行公司盈餘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也可以每年按固定金額或已發行債券比例提取。
設立減債基金的理論依據是復利累積計演算法,由英國學者R.普萊斯創立。他認為,如果以現存債務的1%為基金,那麼基金將按復利增殖。按這種方法,政府用於買銷公債(政府以剩餘資金按照時價從證券市場中收買公債,從而使該債務歸於消失)的財源有兩個:①政府每年所提供的定額資金;②已買銷公債利息的增積。這種減債基金方法曾在18世紀末流行過,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並未達到預期的目的。現代減債基金的形式與過去有所不同。常用的方法,是以財政撥款作為減債基金,直接用於買銷或償還公債。
減債基金制度的採用在西方國家比較普遍,但有些國家的減債基金只是一種制度上的存在,現實中並未發揮作用。比如美國為了有計劃地調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累積的國債,通過《1919年戰爭借款法》設立了每年用於償債的支出許可權額,後來從法律上加以確認。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國債余額大增,政府改減債基金為借新還舊的政策,減債基金也就有名無實了。有些國家只存在一些特殊的少量的減債基金,但這些特殊的減債基金並不重要;有的國家則設有用於償債的特殊基金或金庫,即把超收的財政收入部分用於減少信用資金籌集或用於償還債務。減債基金比較完善的是日本,除了轉換公司債採用減債基金外,國債減債基金特別會計法等也都規定了要設置減債基金。1967年度形成的現行減債基金制度規定了減債基金財源的交納和償還資金的劃轉。
編輯本段償債基金核算
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後,為了確保企業對外信譽,國家規定:對外債較多的企業和有關部門可以建立相應償債基金,並在外匯指定銀行開立現匯賬戶存儲,以保證按期歸還。企業建立的外幣償債基金主要有三種來源:
按負債金額的一定比例按人民幣購入外匯建立償債基金;
按規定可從現匯賬戶中劃出一部分外匯作為償債基金:
以國家批準的專項還貸出口收匯作為償債基金。
建立償債基金的企業應在「銀行存款」賬戶增設「╳╳外幣償債基金戶」明細分類賬戶進行單獨核算。該賬戶也屬外幣賬戶,其餘額也需按期末匯率加以調整。並分別其來源進行處理:
1、按第一種方法建立的外幣償債基金,按實際購入的外幣金額與按市場匯價摺合的人民幣金額,借記「銀行存款--╳╳外幣償債基金戶」科目,按實際支付的人民幣金額,貸記「銀行存款--╳╳人民幣戶」科目,其差額借記或貸記」財務費用」等科目。
2、企業按第二種方法建立的外幣償債基金,在劃出時,應按劃出的外幣金額與賬面匯率折回的人民幣金額借記「銀行存款--╳╳外幣償債基金戶」科目,貸記「銀行存款--╳╳外幣戶」科目。
3、按第三種方法建立的外幣償債基金,由於《通知》規定,其可以直接進入償債基金戶,因此,在收到外匯時,按實際收到的金額與按市場匯價摺合的人民幣金額借記「銀行存款--╳╳外幣償債基金戶「,貸記」應收賬款」`「應收票據」等。
企業利用專項存款償還外債時,按市場匯價摺合的人民幣金額,借記有關負債科目,貸記「銀行存款--╳╳外幣償債基金戶」科目。
期末,該賬戶外幣金額的調整方法同其他外幣賬戶相同。
編輯本段償債基金的發展
設立減債基金的理論依據是復利累積計演算法,由英國學者R.普萊斯創立。他認為,如果以現存債務的1%為基金,那麼基金將按復利增殖。按這種方法,政府用於買銷公債(政府以剩餘資金按照時價從證券市場中收買公債,從而使該債務歸於消失)的財源有兩個:①政府每年所提供的定額資金;②已買銷公債利息的增積。這種減債基金方法曾在18世紀末流行過,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並未達到預期的目的。現代減債基金的形式與過去有所不同。常用的方法,是以財政撥款作為減債基金,直接用於買銷或償還公債。
減債基金制度的採用在西方國家比較普遍,但有些國家的減債基金只是一種制度上的存在,現實中並未發揮作用。比如美國為了有計劃地調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累積的國債,通過《1919年戰爭借款法》設立了每年用於償債的支出許可權額,後來從法律上加以確認。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國債余額大增,政府改減債基金為借新還舊的政策,減債基金也就有名無實了。有些國家只存在一些特殊的少量的減債基金,但這些特殊的減債基金並不重要;有的國家則設有用於償債的特殊基金或金庫,即把超收的財政收入部分用於減少信用資金籌集或用於償還債務。減債基金比較完善的是日本,除了轉換公司債採用減債基金外,國債減債基金特別會計法等也都規定了要設置減債基金。1967年度形成的現行減債基金制度規定了減債基金財源的交納和償還資金的劃

Ⅱ 誰能告訴我美國現在對紙製品的反傾銷稅是怎麼回事呢

【新聞背景】美國「文具紙反傾銷案件」

美國紙品供應商協會(AASPS)在2005年9月8日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和美國商務部(DOC)起訴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三個國家在劃線筆記本上可能存在傾銷行為,要求美國有關方面對來自中國等地的產品徵收高額反傾銷稅。如果不應訴,中國企業將會被課以200%~300%的重稅。該案件涉及到我國20多家企業,涉案總金額高達1.3億美元,是我

國文具行業近幾年來涉案金額最大的一起案件。

「這么高的反傾銷稅,嚇得美國客戶都不敢下單了。」對於本周即將開幕的廣交會,浙江廣博集團總經理助理林曉帆從來沒有這么擔心過:公司每年出口美國的劃線筆記本貨值300萬-400萬美元,而根據美國商務部近日的裁定,廣博今後出口此類產品將被徵收135.02%的反傾銷稅。

初裁決定征巨額反傾銷稅

時下正值中美貿易關鍵時刻,美國卻再次傳來針對中國產品徵收反傾銷稅的消息。美國商務部近日裁定,將對從中國進口的格紙製品徵收反傾銷關稅,稅率等級從52.10%到258.21%不等。這些產品包括文具紙如筆記本、活頁紙和作文本。

美商務部稱,這類產品進口激增情況已達到嚴重程度,故決定開征反傾銷稅,並可能追溯至今年1月中旬。此外,美國還對來自印度的文具紙產品實施了懲罰性措施,並已經開始對來自印度尼西亞的同類進口產品徵收反傾銷關稅。

美國文具紙供應協會的理事普萊斯表示,這些稅的徵收表明文具紙類產品的傾銷情況確實已經很普遍。他認為,印度、印度尼西亞和中國在這些產品上的傾銷和補貼行為對美國的產品和工人就業造成了危害。

征稅事件仍存轉機

「目前美國商務部是初裁,事情可能存在轉機。」林曉帆稱,估計美國商務部會進一步核查涉案的中國企業,並在今年8月份作出終裁。如果廣博還想對美國繼續出口劃線筆記本,則有一次「翻案」的機會。林曉帆說,按照美國規定,企業可以在明年6月就此案提請行政復審。「如果認定不構成傾銷,或者是傾銷程度降低,相應多征的反傾銷稅將退還給我們的經銷商。」林曉帆稱,現在美國經銷商想從中國進口劃線筆記本,就必須按照相應的反傾銷稅比例向美國政府交納保證金,而這筆錢往往被用來補貼當地的製造商。

紙企擬第三國設廠規避

針對美國去年就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中國涉案的主要企業除了積極應訴外,已經在考慮反傾銷稅的應對之策。浙江廣博調整了出口產品結構,對美出口的劃線筆記本僅占出口總額的10%左右,一些高檔時尚類印刷品、辦公用品等出口比例逐漸增大。由於美國反傾銷針對的是尺寸超過A4以上的劃線筆記本,廣博便出口辦公用便箋紙、尺寸小於

A4的筆記本規避制裁。據林曉帆透露,他們已經開始調研周邊國家的原材料、勞動力成本、稅收政策等情況,考慮在周邊國家設廠,從而規避美國的反傾銷制裁。
全球尚沒有做好中國崛起的准備,美國同樣如此。低廉的勞工價格以及土地等要素成本,讓中國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行業獲得了價格方面的優勢,中國製造的產品「橫掃」美歐。

不過,本相並非美歐描述的那樣,競爭的優勢緊緊停留在紡織品、機電品等行業之上。這些優勢是日益加深的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而導致的國際產業的轉移自然的結果。

中美貿易逆差的根源於此!

法制和社會保障機制的不完善,以及充裕的勞動力供應,10年來,中國的勞動力價格的確沒有明顯的上漲,但絕非中國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結果,這樣的指責毫無根據。

傲慢與偏見曾經蒙蔽了遠見的目光!

中美貿易逆差的根源,責任多在美國人自己身上。自己某些產業競爭力弱化的後果,卻需要別人承擔責任,這該是多麼的不公平!況且,在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情況下,仍懷有敵意地限制對中國高科技產品的出口。

不過,可能只有合作、妥協的政治智慧才能解決大國間的摩擦和分歧。

作為日益崛起的大國,中國也必須改變以往的定位,需要承擔一些作為大國的責任,以維護全球經濟和政治的相對平穩。

面對一浪高過一浪對人民幣匯率調整和呼聲,面對越來越多國家對不斷湧入的中國紡織品的憂慮,中國亦不能默然視之,必要的「安撫」是需要的。

實際上,中國正開始了這樣的「作為」!(文/振華)

中美貿易不平衡,美方有巨大逆差,且迅速增加,這是個老問題。隨著金額的擴大和中美經貿關系其他問題的解決,逆差問題日益被美方政治化。美方壓人民幣升值、部分議員提議對中國產品徵收27.5%的附加稅,指責中國產品加劇美國工人失業,以及對華紡織品設限、彩電反傾銷等問題,主要源於中美貿易逆差問題。

中美貿易差額真相

中美貿易發展迅速

由於中美兩國分別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中最活躍的經濟體,國內需求旺盛促使兩國經貿關系迅速發展。據中國海關統計,2004年兩國貿易額達到1696億美元,是1978年的72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也承認,與中國貿易是其發展最快的部分。2004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出口總額達到347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了114%。而同期,美國對德國的出口僅增長了7%,對加拿大的出口增長了6%,對日本的出口則減少了17%。中國成為繼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和英國之後美國的第五大出口國。

中美貿易關系基本不受中美關系的影響,過去的25年中,盡管中美關系經歷了炸館事件、考克斯報告等事件的影響,但中美經貿總額只有1990年下降了3.9%,。此外,中美貿易關系受美國經濟周期影響不大。

根據中國的統計,中美貿易1993年美方開始出現逆差62億美元,到2004年上升到803億美元,11年增長了近12倍;而根據美國的統計,1983年美方開始有逆差,為3億美元,到2004年上升到1620億美元。按美方統計,1988年中國開始進入美國的前10位逆差國行列,1989年就從第9位發展到第6位,1990年攀升到第3位,1991年,中國成為僅次於日本的第2大逆差對象。2000年以後,中國對美貿易順差超過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此後貿易逆差繼續攀升,到2004年,中國佔美國全部貿易逆差達到26.2%。

中美貿易差額統計口徑不同

長期以來,中美兩國在貿易統計數據上一直存在著差異,突出表現為美國統計的來自中國的貿易逆差要遠遠大於中國統計的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這一差額不僅由來已久,且呈現不斷擴大的態勢。

美國商務部把從中國大陸直接進口和從香港轉口但原產地是中國大陸的所有貨物都算成是從中國的進口,也就是說,美國把所有原產地是中國大陸的產品價值都算作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中國海關的統計只包括中國大陸直接向美國出口的和出口時已知最終目的地是美國但經香港轉口的貨物。然而,許多中國大陸出口產品的最終目的地並不一定很清楚,因此,許多最終運往美國的中國產品沒有包括在中國的貿易統計之中,而被算作是中國大陸向香港的出口。

中國經香港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價值與香港公布的轉口貿易價值不同,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國大陸出口到香港的許多商品,因最終目的地不明確而未被統計到中方的數據中。第二,美方的進口統計,因包括了轉口增加值而高估了從中國的進口。考慮到香港為大陸出口到美國的商品所提供的服務包括安排運輸、保險、尋找客戶等,因此,對這些商品的增加值是相當可觀的。

中國從美進口統計差異

中國統計的來自美國的進口與美國統計的向中國的出口,盡管存在著一定的差異(1995年兩者差額為43億美元,2003年為55億美元,2004年猛增到119億美元),但如果考慮到進口按到岸價格計算、出口按離岸價格計算導致出現運輸費用的差價,可以說兩者大體相當。這說明中美雙方統計的貿易順(逆)差存在著較大差異,盡管與中國統計的進口和美國統計的出口有一定關系,但並不是主要的原因。

雙方均未將服務貿易統計在內

美國在總的對外貿易持續逆差的情況下,商品貿易的逆差基本上是呈不斷擴大的趨勢,而服務貿易則相反呈順差不斷擴大的趨勢。

根據WTO的報告,美國服務出口佔全球的18%,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務出口國,也是世界最大的服務貿易盈餘國。2003年美國服務貿易5495.9億美元,增長5.77%;出口3048.1億美元,增長4.3%;進口2447.8億美元,增長7.64%;服務貿易順差600.3億美元,減少7.41%。

需要指出的是,大量服務隱性化影響了我們對中美兩國服務貿易情況真實全面的了解。

第一,由於大量非跨境服務交易沒有被納入統計,造成對中美服務貿易的低估。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的報告,1999年,美國附屬公司在國外的服務銷售額達到3380億美元,比當年對非居民提供的基於國際收支方法統計的跨境服務出口額2790億美元還高21%,且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盡管這兩個數字不能簡單相加,但隨著美國跨國公司境外投資的增加,國外分公司或子公司在東道國提供的服務作為服務貿易出口的一種形式已越來越引起關注。

在我國,許多美國製造業的跨國公司同時投資於我國貿易、營銷或金融領域,這些企業在為國內提供產品的同時,為了獲得內部化收益並支持其貨物製造及出口,也在提供大量的服務。如,汽車製造廠商同時為消費者提供信貸服務、石油製造企業自己投資設立加油站、跨國公司將研發中心設置在國內,如IBM和GE等。目前,由於美國附屬公司在國內提供的服務並沒有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反映出來,中美服務貿易統計並沒有包含這部分內容。

第二,伴隨外商直接投資的追加服務往往被「資本化」,在我國,外資「以技術入股」的情況比較普遍,這實際上使一些知識密集型服務、信息密集型服務、研究與開發型服務提供的隱性化,盡管我國也為此付出昂貴的成本,但在服務貿易進口中卻無法體現出來。

第三,我國以購買設備為名而支付的大量服務費用也沒有被統計出來。

綜合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可以說中美雙方貿易數據均不準確,中方的數據被低估,美方的數據被高估。中美貿易統計數據之所以存在差異,主要是由於對轉口貿易特別是中國從香港轉口到美國的商品貿易是否包括在兩國雙邊貿易統計的不同而產生的。

中美貿易差額究竟有多少

自從1990年以來,多位經濟學家對中美貿易差額實際規模進行了估算。美國加州經濟學家K.C. Fung和劉遵義,經過調整後估算,2002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為766億美元。加上服務貿易,2002年美國貿易逆差為743億美元,這一數字與中美雙方統計數字的平均數(729億美元)大致相當。按照這一數據,美國統計的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高估了288億美元,中國統計的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低估了316億美元。

中美貿易巨額順差原因

美方對巨額逆差的認識

美方認為兩國貿易不平衡是由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引起的:(1)美國產品遭遇中國貿易壁壘、缺乏對中國的市場准入;(2)中國缺乏政策的透明度以及不能完全執行兩國簽署的協議;(3)中國對人權、勞工權和環保的濫用以及拒絕遵守這些領域的國際標准,從而獲得不公平的對美國貿易優勢;(4)未來的不可預見性;(5)中國有意壓低工人工資,壓低人民幣幣值,以促進出口。

上述五個方面的主要歸納為對中國市場開放不夠的指責。然而,中國對美國的大量貿易盈餘並不能說明中國正在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應該說,中國是當前全球最開放的市場之一,甚至是所有快速增長的經濟體中最開放的市場。中國市場的高度開放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近年來中國的全球進口規模增長速度是驚人的,進口額從1990年的533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5614億美元,14年間增長了9.5倍。進口依存度由1990年的15%提升到2004年的33.9%,並實行了較低的進口關稅。

巨額順差產生的真實原因

原東亞各國和地區對美貿易順差轉移到中國

中國的加工貿易,大部分是日本、韓國、香港、台灣等東亞國家和地區,為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競爭力,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屬於勞動密集型的組裝工序而發展起來的,上述東亞國家和地區在中國大陸設立了大量的外資企業,其產品在我國加工、組裝後依賴原有的銷售渠道,主要經香港等地轉口到美國、歐洲等傳統市場。中國大陸從上述國家和地區進口原輔材料、零配件等,在中國大陸進行加工組裝,而後出口到美國和歐洲的這種貿易流程,導致了中國加工貿易進口原輔材料、零配件與出口市場的分離。由於各國對進口商品的原產地認定以「實質性改變」為原則,加工產品的出口國就從上述國家和地區轉移到了中國。

從美國自身的貿易逆差來看,近十年來,美國總的對外貿易逆差是不斷增加的,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雖然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額不斷增加,但是這一逆差占其總的對外貿易逆差的比重卻並沒有顯著提高,近年來維持在20%左右,遠低於日本20世紀90年代初的50%多。

雖然中國現在已經取代日本,成了美國對外貿易最大的逆差國,但由於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美國對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及其他東亞國家(地區)的貿易逆差在絕對額有所提高的情況下,在其總的對外貿易逆差中所佔的比重卻不斷下降。與之相反的是,中國大陸與中國台灣、韓國、日本的貿易逆差不斷上升(見表四)。

如果把東亞作為一個整體看,美國對東亞的貿易逆差是在相對減少。因此,中國現在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很大程度上是從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轉移過來的,由於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不斷地把生產轉移到中國大陸來,它們對美國的出口也因此轉移為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出口了。

從出口來看,一方面是許多中國現在出口的產品其實是原來在東亞其他國家(地區)生產和出口的,只是現在轉移到中國來了。另一方面,從市場來看,東亞其他國家(地區)的市場規模總體上比歐美小,而且進入的限制也確實要比歐美嚴一點,因此大量的中國出口產品就主要銷往歐美而不是東亞。

從進口來看,中國之所以大量從東亞進口而不是從美國進口有如下兩個原因。第一,美國對向中國的高技術產品出口實行嚴格的限制,導致相當一部分中國願意進口的產品無法進口。第二,由於中國需要大量的機器設備和中間投入品進行加工貿易生產,而中國目前總體上還比較落後,進口用於加工貿易的各種投入品在美國和日本都已經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比較優勢,因此中國更多地從韓國、中國台灣和東盟進口。

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導致四類最大宗商品的順差

貿易不平衡本身的主要原因是兩國的比較優勢差異。中國的比較優勢主要在於豐富的勞動力,美國的優勢則在於它的科研能力、技術及人力資本。從產業來說,中國的比較優勢在於勞動相對密集的產業,而美國則在技術和人力資本密集的產業。中美貿易順差最大的產品是體現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的普通機械電器、傢具玩具、鞋帽和紡織服裝,2004年這四類產品貿易順差為522億美元,占當年中美貿易順差的89.2%。

從表五中可見,雙方貿易量最大同時也是差額最大的是機械電器產品。此類商品中,特別是在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上,如核反應堆,高性能儀器、儀表等,美國原來有比較明顯的優勢,但美國對華技術出口實行嚴格控制,2003年僅對華出口114億美元。相反,中國向美出口的普通機電產品以及由外商投資、在中國加工組裝的高技術機電產品高達394億美元,這樣,在這個美方本來具有優勢的項目下出現了28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雙方貿易量和貿易順差均位於第2的是傢具、玩具等雜項,具有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特徵。2003年中方逆差的產品依次是植物產品、化工產品和紙製品,逆差分別為21億美元、15.7億美元和9.5億美元。

美方順差第三大的項目是紙製品,這恰恰反映了中國森林資源的貧乏。美國是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可是中美貿易當中,美國卻需要依靠其農業和林業部門來創造貿易順差。

對華技術出口限制限制了美比較優勢發揮

在科技推動下的中國經濟增長,有利於美國貿易赤字的減少,但美國始終對對華高新技術出口進行管制,不願向中方出口超大型計算機、數控機床、衛星技術等中方需要的產品,甚至連技術含量不是很高的產品都有限制。

美國的儲蓄率偏低是造成美國逆差的另一重要原因

美國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是美國經濟結構上的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根據國民經濟恆等式,總投資與總儲蓄的差額要用貿易差額平衡�這就是貿易逆差和順差的根源。比如美國從1960年到1971年的總儲蓄大於總投資�所以年年有貿易順差,並表現為美對外凈投資和債權;但由於美國近30多年來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不盡合理,是低儲蓄、高消費的國家,導致求過於供。美國的儲蓄率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斷下降,2001年只有2.3%,2001年10月達到最低點,只有0.3%。高消費導致總儲蓄小於總投資,產生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

重估貿易逆差對美影響

多方面的因素使得貿易逆差對美國經濟的負面影響相當有限

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美國企業在全球化范圍內不斷膨脹,10年前,美實行全球經營的企業僅佔全美企業總數的20%,當前這一比重已超過60%。中國商務部的數據也表明,2004年美國在華投資企業在中國市場銷售商品750多億美元,另有同等規模的商品以中國為生產基地實現了出口。據中國美國商會2003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美資企業在中國的業務回報率相當可觀。

美國是中美貿易的巨大受益者,它至少在就業和維持國內的高生活水準等方面得到較大的好處。雖然美國國會的一些議員指責中國奪走了美國工人的工作,實際上,如果按照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美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報告中提供的信息:美國每出口10億價值的商品和服務,就能給美國國內帶來近萬個工作,僅其每年對華直接出口就可以提供30萬個高薪水的就業崗位。而且雙邊貿易也為美國工業和服務業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且呈逐年增加之勢。可以這么說,如果跟中國的貿易斷裂,美國的失業率將急劇攀升,同時美國的股票市場將會急劇動盪。

此外,從美國國內市場價格看,中國的商品價廉物美,有助於緩解美國的通貨膨脹,使廣大消費者得到實惠。

對美國負面影響被美一部分利益集團嚴重誇大

不可否認,中美貿易逆差確實對美國部分製造業的就業產生了一定影響,但中美貿易的巨大不平衡造成美國製造業大量失業的說法是缺乏事實根據的。

首先,在美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伴隨著新技術的大量採用和由此帶來的生產率的提高,同樣的產量所需人員減少。其次,經濟周期決定就業形勢。每當GDP增長強勁時,就業人數就大幅增加。生產工人失業也會減少。再次,歐洲、日本經濟不景氣,從美國進口增長緩慢甚至停滯,也是影響美國製造業和就業的因素之一。總體上看,美國製造業失業同對華貿易逆差沒有因果關系。

美方不應逃避責任

美國不僅對華實行嚴格的技術出口管制,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同樣加強了技術管制。美國在高技術產品的生產與出口上佔有較大比較優勢,多年來美國在此類產品的出口上一直擁有較大順差。其次,長期以來進口石油一直是美國貿易逆差中最大的單項商品。

解開中美貿易順差的繩索

美國可能採取的措施

美國的對華貿易政策容易受到意識形態因素的干擾,把中國作為潛在敵對大國加以防範。

限制從中國進口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從1980年到2003年,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產品實施限制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針織布、胸罩和袍服、彩電、可鍛鑄鐵管件、滌棉印花布等近百種產品,設限的形式以反傾銷為主,在反傾銷已經結案的產品種類中有80%左右被美國加征反傾銷稅。

要求對美進一步開放服務及農產品市場

美國在大部分農產品、某些製造業以及幾乎所有的現代服務業都具有比較優勢,因此美國要求中國開放市場,讓美國的農產品、某些工業製成品以及許多服務產品可以出口到中國。

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上繼續施壓

知識產權保護問題關繫到美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壟斷地位。美國保護知識產權也就是不讓知識技術的外部性發揮出來,以盡可能長久地保持其技術上的壟斷優勢地位。

堅持要求人民幣升值

人民幣的升值可能在一段時期內利於美國減少從中國的進口,但不能真正解決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美國堅持要求人民幣升值,其內在目的可能主要不是解決貿易不平衡,而是利用匯率調整阻止中國經濟的進一步迅速發展。

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對策

盡管中美貿易順差問題的根源並不在中國,貿易逆差本身對美國的不利影響有限甚至有有利的一面,但美國政府極有可能在貿易政策上出現重大轉變,並且將可能點燃國際貿易摩擦的導火線,因此我方必須慎重對待。

通過雙邊磋商,解決好與美國的經貿關系。

利用美在一些國際政治問題上有求於我的形勢,牽制美國在貿易問題上大規模對我發難。其次,在美國重點關心的貿易問題上表現出適當的靈活性。再次,發揮在華美資企業的游說功能。最後,維護對美出口的良好秩序,避免給美方提供針對我輸美產品實施貿易保護的口實。

近期,中方還應考慮主動採取「降壓」措施,減緩來自美國的壓力。首先,切實履行入世承諾,不授人以柄。其次,增加從美國進口,讓美國商界充分了解信息,以提高其向中國出口的興趣和信心。第三,調動美國在華跨國公司做其政府工作。此外,我國應加大與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形成共識,聯合起來抵制貿易保護主義。

大力發展「內需型經濟」

過度依賴外需背離了大國以內需為主的一般規律,客觀上制約了內需的可持續增長,使得貿易條件持續惡化,加劇了區域發展失衡,造成對我國不利的財富國際轉移。

積極應對中美貿易糾紛

實踐和理論分析表明美國在實踐中推行的是依結果行事的以牙還牙的貿易政策。以牙還牙的貿易政策從本質上是一種引導對方進行合作的貿易政策。只要中美的貿易關系中的納什均衡還存在,美國不會試圖打破這種涉及到其本身巨大經濟利益的均衡,保持均衡的存在是美國政策的底線。

因此對於中國來說,如果在談判過程中不僅將貨物貿易的貿易政策作為和美國談判的籌碼,而且將服務貿易和涉及到與美國跨國公司利益相關的投資一起作為戰略貿易政策的一部分,那麼在實際中能夠得到更多的利益,對美國做出的讓步也更少。

在沖突不可避免的時候,清晰的態度能夠使貿易對手在下一次的博弈中採取合作的態勢。我們戰略貿易的指導思想應該是明確態度,盡量避免沖突爭取合作,但是在沖突發生時果斷採取相應措施。

加快「走出去」步伐

鼓勵我國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和企業「走出去」,如家電、輕紡和成衣、食品加工和輕工業產品、一些質量價格比有明顯優勢的機電產品,可以通過對外投資在當地設立企業和機構,把國內過剩的生產能力、原材料及零部件出口到國外市場。

未來五至十年,主要目標是在實踐中逐步摸索和建立適合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對外投資方式、地域、途徑和管理體制。未來二十年,主要目標是初步建立國際化的生產體系,形成一批中等規模的跨國公司和企業,逐步培育起國際化的綜合物流和金融運作能力。

慎重應對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與匯率機制

從中長期看,增加浮動是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方向,但匯率制度調整必須考慮就業和國際收支基本均衡,同時選擇外匯市場相對平穩的改革時機。

Ⅲ 中美貿易逆差產生原因

中美貿易逆差形成原因復雜,與兩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相關,政策取向、貨幣地位、儲蓄率低,這幾個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產生了美國巨額貿易逆差,這實質是美國國內深層次結構性原因。

首先,從政策取向來看,目前這種格局是美國在政策上「一放一收」的結果。

「一放」,指的是20世紀60年代後,美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對其國內產業結構進行重大調整,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逐步轉移外放,並在此後的時間里,在其國內主要致力於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逐步利用其科技優勢、生產優勢等塑造出以服務業為主,低儲蓄、高消費的經濟格局。

「一收」,指的是美國多年來嚴格執行出口管制措施,尤其是在推動其本國經濟發展的高科技產業方面,幾乎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近年來美國對華出口限制不減反增,甚至擴大到部分民用的非美國獨有的科技產品。這進一步加劇了美中貿易的不平衡。

其次,從貨幣地位來看,貿易逆差是美元作為全球本位幣、美國作為世界最後消費者的必然結果。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的產生是利用別國剩餘儲蓄,來維持其超出自身生產能力的消費水平的必然結果。如果美國不能維持貿易逆差,則全球經濟將因失去美元流動性而失速,也會對美國經濟形成「反噬」。

第三,從儲蓄來看,美國貿易失衡是其國內「消費—儲蓄」結構失衡的表現。「寅吃卯糧」是美國民眾習慣和日常生活的常態,居民儲蓄率低短時間內無法得到扭轉,美國的政府支出也不可能短期內明顯壓縮。除非美國提高國民儲蓄率或者降低投資,否則美國實現經常賬戶的盈餘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3)普萊斯外匯擴展閱讀

中美兩國貿易不平衡是結構性的。美國對華在貨物貿易上有逆差,但在服務貿易方面,美國對華長期保持著巨額順差。中美貿易統計也存在差異。據中國和美國統計工作組測算,美國官方統計的對華貿易逆差每年都被高估20%左右。

實踐證明,中美經貿規模發展到今天的體量,靠的是市場力量和商業規則,在中美經貿關系中,中方從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中美貿易狀態完全是由市場形成的,本質上是互利共贏的。

閱讀全文

與普萊斯外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冠軍1號系統指標公式 瀏覽:924
黃金怎樣知道真假 瀏覽:37
手機換外匯嗎 瀏覽:126
鄭棉期貨網上開戶 瀏覽:741
20元歐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560
160629基金還有可能再漲 瀏覽:775
中國三大貴金屬交易所 瀏覽:167
京能集團境內項目投資管理辦法 瀏覽:227
國內貴金屬整頓 瀏覽:212
歡樂頌2外匯 瀏覽:800
政府申請國家貸款 瀏覽:598
黃金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
12月6號美元兌人民幣 瀏覽:101
理財r0 瀏覽:70
600611大眾交通股票 瀏覽:257
歐式看漲期權價格計算 瀏覽:918
適合90後怎麼投資理財 瀏覽:218
混合型基金漲跌看什麼 瀏覽:628
專利對股票 瀏覽:125
東方財富手機版怎麼看南下資金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