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幫忙翻譯一下
We all know that the Scottish men wear skirts, trousers little, we may be very few people know that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not let women wearing trousers.
Once upon a time, wearing trousers West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men's rights, women's trousers can not. If there is any woman would dare to wear trousers in the street through the streets, waiting for her to the police was arrested. At that time, the 11,2-year-old female from the waist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then the standard American waistline is 18 inches. Therefore, small waist girls become a compulsory course, waist and corset dress up a standard of "fashion." There are countless women as an alt waist and pelvis deformation died in childbirth.
150 years ago, a woman's pants go down in history was born. It i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female Amelia knowledge. Jane Cox's design. The Turkish-style pants have. Jane Fox to use it against the waist and corset dress up, but immediately attracted a community of abuse: Jane Cox obscene, immoral, is a witch. As a result the design, such as a meteor-like flash.
The first dare to women wearing trousers is Mary. Edward. Walker, she is the first woman doctor. She civil war in the United States had been arrested several times to wear trousers. Finally, the matter has been referred to the Hong Kong Congress, members of Congress after a heated debate over the final because she's superb medical skill 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military exploits hehe, Congress decided to adopt legislation to give her the privilege - to allow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Medical Mary. Edward. Ms. Walker at work wearing trousers.
By 1932, the famous American film star Marlene. Terry also flute as a result of wear trousers to walk the streets in Paris, caught the police station. Police want to "corrupt morals" crimes Marlene detention. Terry flute. As a result of women's rights to molecular demonstration outside the police station, under pressure, the police only as a last resort, she will be released.
At that time, people think that women wearing trousers is a bad woman! World War II, so that women can not be wearing trousers - that has been a headache for the hypocrites rights police finally solved the problem. The harsh war, so that more and more women wear the naturally make it more convenient pants. In this way, pants became the West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women's dress, in historic fashion women accounted for the Kingdom of the place. Thus it can be sai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West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female fashion has brought a great revolution.
Today, West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despite the mainstream culture is still the main skirt, trousers, but has graally become formal, informal and elegant women's fashion category, not to rebel, cutting-edge, the edge of the face appeared. Women can wear pants any occasion. Pants now has become a symbol of West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women.
『貳』 「通訊之王」是誰
在國際新聞上,路透是一個叫人驚嘆的人物。這不僅由於他所開辟的、囊括了大半個世界的通訊事業,不僅由於他的無與倫比的智慧和才能,還由於他那為獲得成功所必備的騎士般的大無畏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意志。他的名字和以他命名的那個通訊的歷史,不僅是世界通訊史上,也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部傳奇。
第一站巴黎:向哈瓦斯挑戰
保羅·朱利葉·路透(—1899),原名I·B·約瑟法特,1816年7月21日出生於德國卡塞爾的一個開明的猶太教拉比家庭。13歲時,路透的父親去世,小路透到開銀行的表哥那裡寄居。路透從小數學就很出色,在銀行里很容易地就被富於數學變化的匯兌行情給迷住了。他擔任匯兌行情業務之後,經常為一個問題苦思冥想:怎樣才能最迅速地了解各國的外匯行情呢?
一次偶然的機會,路透結識了大數學家高斯。當時高斯正在埋頭研製電報。路透從高斯處獲益非淺。他敏銳地看出,這種新通訊工具可以極大地提高匯兌行情的收發速度。他開始留意電報機的研製動向。這期間他來到柏林,改信了基督教,並且把自己原來的姓名伊斯拉埃爾·貝亞改成了保羅·朱利葉斯·路透。
他的創業史是從1848年開始的。那一年年底的一天,他離開政治上日益反動的普魯士,來到了世界文化之都——巴黎,會見了法國報業巨頭查理·哈瓦斯。身材矮小的路透給哈瓦斯的第一印象,是他那口若懸河的毛遂自薦:他在柏林曾開過一家出版社,普魯士政府的輿論封鎖使他舉步維艱;他仰慕哈瓦斯先生大名而來,只望能被錄用而謀得個賺錢維生的差事。
那時,哈瓦斯正苦於人手不足,恨不能一個人分成幾個人用,有人竟不招自來,欣喜之情,可想而知。尤其當得知路透還精通英、法、德三種文字,更是如獲至寶,當即答應了路透的求職請求。
路透就這樣成了哈瓦斯社的一個成員,投入繁忙的通訊業務。他每天從來自歐洲各地的報紙中挑選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章並譯成法文,作為該通訊社的新聞稿件,然後分送到巴黎的報紙和國外的訂戶。遠至聖彼得堡的宮廷都有他們的聯系對象。
猶太人先天的競爭意識使路透無法久居人下。既然翻譯和提供新聞稿件的工作能產生如此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而對此自己又得心應手,為什麼不可以個人單獨經營呢?
不過,這等於向自己提供了就業機會、慷慨扶持自己和器重自己的恩人挑戰。又是猶太人先天的自我意識起了作用:「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你的蠟燭照不亮我的房間」。
經過一段內心矛盾,路透還是橫下一條心,走上獨自經營通訊業務的新旅程。在差不多是白手起家,人員又極缺乏(只有他和妻子兩人)的情況下,困難自不必說。然而,憑著一股堅忍不拔的毅力,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干,他終於在被認為是「莽撞的冒險」中獲得了最初的成功。欣然服輸的哈瓦斯投來了贊羨的目光。
第二站亞琛「快訊」與信鴿
也是在柏林這段時間里,路透結婚了。當時,他29歲,妻子是柏林一位銀行家的女兒。利用岳父提供的資金,路透購買了一家書籍出版發行公司的股票,與人合資經營出版業。三年後,路透不堪忍受普魯士政府對輿論的壓制,毅然奔赴巴黎。此時他胸中已經醞釀著做信息買賣的計劃,因此不惜進入當時世界最龐大的通訊社當普通職員。無獨有偶,和路透同時進通訊社的還有一個流亡者——一個柏林銀行家的兒子貝恩哈德·沃爾夫,幾十年後,他,路透與哈瓦斯同時成為世界新聞業的三巨頭。
在巴黎幾個月單槍匹馬的經營,路透和妻子已不勝疲憊,加之,二月革命後拿破崙三世登上帝位,言論自由很快成了過眼煙雲。在巴黎繼續從業,前景堪憂。於是,路透決意轉回德國。但是,到了柏林,卻見沃爾夫已捷足先登,建立了辦事處。他們夫婦只好另作圖謀。他們得知普魯士政府已開通了柏林至德國與比利時交界處的亞琛之間的電報線,便萌生了利用現代通訊手段從事新聞消息提供的設想。坐落在通向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途中的亞琛正好可以充當集中信息並向亞琛地區和比國提供信息的基地。那時,布魯塞布和安特衛普尚未架設電報線路。於是,路透就把從德國各地收到的匯兌和證券交易的行情(當時新聞通訊的主要內容)通過火車送到那裡。據說,當時途經亞琛的列車不裝上路透的快訊稿件就不開車,出現了人們爭相訂購路透的快訊稿件的情景。後來,因亞琛地區的訂戶居住遠近不同,收到稿件有快有慢,某些銀行家發出了抱怨,促使路透對送稿辦法進行了改革,索性不用郵遞,改為召開「新聞發布會」,把訂戶召集到一間大房子里,使他們在同一時間里收到應得到的消息。可是,從亞琛到布魯塞爾有170公里,按當時最新式的火車平均每小時13公里計算,也得9個小時方可抵達,這很難說是「快訊」了。路透苦苦地思索著解決問題的辦法。騎馬信使,專職郵差,種種方案都在他的腦海中盤旋過,沒有一個使他滿意,忽然,能捎信的鴿子使他開了竅。他樂得手舞足蹈起來,興奮不已地大聲說道:「辦法找到了,用信鴿!兩個小時足夠。」
於是,路透從一個飼養信鴿的旅店老師蓋勒那裡租用了40隻信鴿,讓它們充當亞琛——布魯塞爾郵路的「信使」。此招果然奏效。在當時兩地之間沒有電訊相通的情況下,起到了提供最快的新聞稿件的作用。
1851年夏天,路透移居英國,開始了他人生之旅最輝。煌的時期。
第三站倫敦:實力與魅力的較量
靠著在法、德兩國的經營中打下的基礎,路透開始在這里營造他的龐大的「通訊帝國」。首先,他還是運用他的提供「快訊」和「快訊中的快訊」的策略。
1853年,路透得知「磁力電報公司」和另一家電報公司在聯接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海底鋪設了一條電纜。兩公司用快艇在愛爾蘭南部的昆士蘭海迎候從北美開來的載有新聞稿件的船舶。這比南安普頓至美國的距離縮短了400餘公里。他們沒想到,一個工於心計的競爭對手已悄然出現在他們的身旁。路透秘密地在對手已佔據的昆士蘭西90公里處的克魯克黑文修建了一個電報基地。在這里,路透社在海上值班的小舢板用信號示意基地的聯絡艇從北美來的船上取下稿件。其他報社要在拿到稿件後再航行100多公里返回科克市方能發報,而路透社的聯絡艇則只要開至不遠處的克魯黑文即可。這樣,到別人開始發報的時候,路透社編成的通訊稿件早已到訂戶手中了。
人們驚訝地發現,就是這位起初住在倫敦金融街一家股票交易所的兩間出租房屋裡的猶太人,不久便以他一手經營起來的路透通訊社,掌握了「歐洲大陸有關金融方面的情報」的主要輸入和輸出渠道。在交易所、銀行、股票商、投資公司和貿易公司的廣泛領域,伸展自己的巨大翅膀。緊接著,他又把目光瞄準《泰晤士報》,一心要把通訊運營的疆域擴展到報業的市場。
《泰晤士報》是英國一家歷史最悠久的報紙。它在新聞界的權威地位,使得向它兜售新聞稿件的路透社起初曾吃了閉門羹——「《泰晤士報》無意採用貴報提供的消息。」但挫折沒有使路透認輸,打消在這個有利可圖的領域一試身手的念頭。他轉念一想,何不採用迂迴戰術,在眼下歐洲各地政局處於混亂的狀態下,利用路透社在歐洲各地建立了電報網的有利條件,先迅速提供各種政治方面的新聞。這樣,《泰晤士報》的鐵門便被撬開了一條縫。隨後,路透社又擴大戰果,先征服倫敦的其他報社,再迫使《泰晤士報》就範。
一天早晨,路透走進《廣告晨報》總編輯詹姆斯·格蘭特的辦公室內。
「我有一件重要事和您商量一下,您有空嗎?幾分鍾就行。」路透說得既謙恭又自然。
路透接下來介紹了他的通訊網,他同歐洲各個政府的關系,他能夠通過這些關系迅速弄到歐洲的政治經濟消息,並說:「現在倫敦的各家報紙,都要為發回外電支付一筆高昂的電報費,我打算用低於電報費的價格提供消息,您看怎麼樣?」格蘭特點了點頭。路透接著為他算了一筆細賬,指出少花的金額數目,並且可以由《廣告晨報》免費試用兩周。格蘭特聽後,馬上接受了這個建議。
臨走前,路透回頭對格蘭特說:「如果您們也和《泰晤士報》一樣拒絕我的建議;那麼我真要打算放棄這個通訊社了。您們接受之後,其它報紙也會仿效的。這樣看來,兩個星期的免費服務還是劃算的。」
路透毫不做作的爽朗和異乎尋常的坦率,大概是促使格蘭特接受他建議的極重要的心理因素。
接下來的局勢發展真如路透估計的,除了《泰晤士報》之外,倫敦所有的報紙都開始採用路透社的電訊稿。路透社的工作效率把各家報社派出的記者遠遠拋在後面。最後《泰晤士報》也不得不與路透社簽訂合同。攻下這個最頑固的堡壘之後,路透社已經在英國新聞界完全站穩了腳跟。
剛開始報導美國南北內戰消息時,英國的報社與通訊社都是採取下述方法取稿的:當北美大陸的遠洋船到達英國南安普敦港口時,各報的蒸氣小艇就迎上去,大船上的人把裝有新聞的木盒投到海里,由小船撈出來,再把木盒裡的新聞通過電報發往倫敦。
為了搶在各報前頭發出新聞,路透秘密地把接船點往英國北部移動了500公里,然後悄悄爭得地方當局批准,修了一條專用電報線,因此等競爭對手的船隻還沒接到遠洋船,路透的新聞已經發回了倫敦。等別人發電報時,路透的快訊稿已送到訂戶手中了。
路透在傳遞速度上和其他人拉開的距離,使路透社得到了一條爆炸性的獨家新聞。
美國林肯總統遭到暗殺後的第二天上午一點半,路透社駐華盛頓記者麥克林弄到林肯私人秘書的采訪記,但是,當天開往英國的輪船已經啟航。麥克林不顧一切地趕到海港,雇了一條拖輪,好不容易才追上那條班輪,把那條獨家新聞裝在木盒子中扔到班輪的甲板上。11天後,輪船到達英國,路透的通訊網馬上播發了這篇新聞。當時,這件新聞只有一家報紙發了一則短訊,而路透社卻發了一篇詳盡的暗殺現場的詳盡報道。第二天,倫敦各報,包括《泰晤士報》都全文轉載了路透社的報道。
這次成功,給予路透的並非只是經濟上的利益,主要還是精神上的激勵和鞭策。他明白了,要在殘酷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不僅要勇於進取,而且要不斷創新,永遠保持競爭中的優勢。他認為,不僅要先於別人得到和發出稿件,而且還要獲得別人無法獲得的高質量的稿件。他給自己的通訊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注意獲得重大的獨家新聞。
路透又下了一盤贏棋。
1855年,法奧之間戰事在即,人們關注的是,拿破崙三世在2月7日的國會上將說些什麼。路透社立即給駐巴黎的記者發去急電,要求他們極秘密地接近皇帝的親信人員,想方設法從那裡了解拿破崙三世的國會演講稿的內容。
記者接電後立即行動,結果,事先得到了實際上是對奧直接宣戰的布告的皇帝的講演稿。此事簡直使路透大喜過望。他馬上不失時機地制定了秘密發布計劃。為此,特地包租了「海底電報公司」的巴黎——倫敦間往返電報線作為傳遞專線。終於,搶在皇帝發表演講的同時,播發了這個消息,開了國際通訊史上的一個先例。那一天,《泰晤士報》根據路透社提供的稿件,全文刊登了拿破崙三世的講話。其他報刊則以「號外」的形式,使用「路透社電訊稿」報道了這個重大的消息。巴爾扎克,這個有名的討厭新聞記者的大作家聞知此事,也掩飾不住對路透的驚訝和欽佩,意味深長地向巴黎報界披露了他們也許誰也不曾料知的一個秘密:「你們在不同報紙上看到的國外消息,其實來源同出一處」。
名聲越來越大的路透通訊社和路透本人,越來越注重新聞的真實、客觀、公正的意義,注重自身形象的影響,認為這是通訊社贏得信譽,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利和立於不敗之地的保證。舉一例為證:1859年4月16日,法奧兩國爆發了戰爭,撒丁也派出了軍隊同奧地利作戰。與別的通訊社不同,路透社同時向交戰兩方的三軍都派去了記者進行「三重訪問」。結果,唯有路透社記者受到了優惠的待遇,引起了其他記者特別是三軍本國記者的嫉妒與氣憤,甚至發生了與路透社記者爭吵和動武的現象。但是,軍方人士冷酷地告訴他們:「如果各位不願意在這兒工作,就請你們離開。」見勢不妙,那些有怨氣的記者,便不得不接受「讓路透社先採訪」這一既定的事實。路透社良好的新聞作風推動了工作的高效率開展,同時使那些想中傷他們的流言蜚語不攻自破。
尾聲路適「通訊帝國」
路透通訊社就這樣,一步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贏得信譽,擴大自己的影響。他們不僅已有十足的把握雄踞歐美,而且在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他們的電報線路又從歐洲經俄國,穿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再從土耳其經波斯延伸到東方的古國印度。到了1870年—1872年,電報線又從新加坡延伸到中國。後來,日本也正式納人了路透社的「勢力范圍」。
它的開山祖師路透,因此而得到了一個「路透·汗」的謚號。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路透長達半個世紀的創業歷史,就是一部跨越洲際的國際通訊社的歷史。1899年2月25日,他走完了自己生命的最後旅程。人們在倫敦皇家股票交易所里為他豎立了一尊大理石雕像。路透的名字與他的「通訊帝國」一起,世世代代流傳。
羅馬人消滅了古猶太國後,猶太人逐漸移居到歐洲。當時地中海地區以外的歐洲人口稀少經濟落後,猶太人很快站住了腳,主要是經商。猶太人到處漂泊,四海為家,對買房子置地沒什麼興趣,而且經商總比務農掙錢多。
猶太人還有一個歐洲人沒法與之相比的優越條件,猶太人散居世界各地,橫向聯系通暢,社團組織嚴密,實際上就是一個超級的跨國貿易網路。猶太人在移居國處境艱難,他們總在尋找出路,哪裡有更好的謀生機會,就往哪裡遷移。以波蘭為例,中世紀波蘭的國王建教堂需要勞動力。就招募了大量的猶太人去當勞工,這就是波蘭猶太人較多的原因之一。
因為猶太人移居歐洲的歷史很長。許多家庭在幾代甚至十幾代之前就成為歐洲人了,所以統計起來較難。但史學家們還是估計了他們在歐洲各個國家的大致人數:目前,法國約有猶太人60萬-70萬,俄羅斯和烏克蘭各為50萬。
解體前的蘇聯是歐洲猶太人最多的國家,蘇聯解體後,法國便躍居首位了。此外,英國約有20萬,德國10萬,荷蘭、比利時各3萬。經過2000年的融合、通婚,猶太人在外貌特徵上沒有任何區別於歐洲人之處。他們已是地道的法國人、英國人……區別在於宗教信仰,大部分猶太人仍信仰猶太教。由於歷史和種族原因,歐洲很多猶太人從事商業和借貸業,其中的成功者進而成為銀行家。歐洲最古老、最顯赫的銀行世家羅思柴爾德家族就是猶太人。在文化科技領域卓有成就的猶太人也不少,如1992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喬治·沙帕克、法國大畫家夏加爾等。
在歐洲各國,從中世紀到近代,猶太人多次受到驅逐、迫害,他們的財產也一再被沒收。但只要局勢一穩定,他們定居下來,用不了多長時間,他們便又能集聚起大量的財富,成為所在國家不可或缺的財政來源。近代歐洲的不少大銀行、大企業、大公司都是猶太人創辦的,有名的猶太大亨也比比皆是。因而有著世界商人之稱的猶太人也在歐洲的商業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在18世紀,波蘭工業的起源主要歸功於猶太人的工作,他們租賃著貴族最大的庄園,開采礦藏,修建道路,創辦麵粉廠、酒廠和食品加工廠。
說起歐洲的工業家,恐怕沒有一個能夠和古根海姆家族相比。1848年,剛滿20歲的梅厄·古根海姆從瑞士來到了美國。在成功地建起了一個經營擦爐粉和刺綉品的企業以後,他轉而投入了礦藏開采,在科羅拉多獲得了萊德維爾礦區。這個礦區因溢水而幾被廢棄,但是他排幹了水。使之成為他的財源。他有7個兒子,大多從事礦業生產或經營。他還在美國的西南部、墨西哥和南美擁有一些礦區和冶煉廠。1901年,他將他的資產和「美國冶煉公司」的資產合並。是時已成為公司總裁的他的次子丹尼爾在玻利維亞、智利和西非開發了一些新的礦區,並建起了一些新的冶煉廠,而他的長子伊沙克則擔任了在世界各地開發新礦區的「古根海姆勘探公司」的頭領。古根海姆家族從事於黑色及有色金屬、化學品甚至鑽石生產的每個階段的工作。他們的公司在仍然主要是一個家族財產的時候,其資產也已超過5億美元。
1839年出生於卡塞爾的路德維希·蒙德在英國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化學公司之一的布隆內爾蒙德公司。他常常督促自己和其他人更加奮力拚搏。正如他的一個同事以後回憶的:他天生就具有堅定不移的決心,從不冥想自己會失敗,並且對那些承認自己會失敗的人幾乎毫不同情。一個朋友曾要求他不必過於苛求一個未能成功地完成他所分配的工作的人,認為那個人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而蒙德則說:「上帝會幫助盡了最大努力而未獲得成功的人;沒有別的指望,我不需要他。」
德國最大的猶太工業家,當然是擁有通用電力公司的埃米爾·拉特瑞了。這家公司為德國人提供了第一個電話傳輸系統,並在1915年拉特璃去世時已經擁有了7萬名員工。拉特瑞的兒子瓦爾瑟在接替他父親擔任公司總裁後,曾試圖增加生產經營品種。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應邀擔任了政府官員並成了德國經濟的實際控制者。戰後,他繼續擔任了魏瑪政府的經濟顧問,並先後擔任了重建部部長和外交部部長。
『叄』 個人所得稅的徵收
個人所得稅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個人所得稅法,就是有關個人的所得稅的法律規定。
【納稅對象】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是在中國境內居住有所得的人,以及不在中國境內居住而從中國境內取得所得的個人,包括中國國內公民,在華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員和港、澳、台同胞。
(一)居民納稅義務人
在中國境內有所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1年的個人,是居民納稅義務人,應當承擔無限納稅義務,即就其多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
(二)非居民納稅義務人
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不滿一年的個人,是非居民納稅義務人,承擔有限納稅義務,僅就其從中國境內取得的所得,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
【征稅內容】
個人所得稅分為境內所得和境外所得。主要包括以下11項內容:
1、.工資、薪金所得
工資、薪金所得,是指個人因任職或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這就是說,個人取得的所得,只要是與任職、受雇有關,不管其單位的資金開支渠道或以現金、實物、有價證卷等形式支付的,都是工資、薪金所得項目的課稅對象。
2、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
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包括四個方面:
(一)、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批准開業並領取營業執照的城鄉個體工商戶,從事工業、手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業、服務業、修理業及其他行業的生產、經營取得的所得。
(二)、個人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取得營業執照,從事辦學、醫療、咨詢以及其他有償服務活動取得的所得。
(三)、其他個人從事個體工商也生產、經營取得的所得,既個人臨時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取得的所得。
(四)、上述個體工商戶和個人去的的生產、經營有關的各項應稅所得。
3、.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
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是指個人承包經營、承組租經營以及轉包、轉租取得的所得,包括個人按月或者按次取得的工資、薪金性質的所得。
4.、勞務報酬所得
勞物報酬所得,是指個人從事設計、裝潢、安裝、制圖、化驗、測試、醫療、法律、會計、咨詢、講學、新聞、廣播、翻譯、審稿、書畫、雕刻、影視、錄音、錄象、演出、表演、廣告、展覽、技術服務、介紹服務、經濟服務、代辦服務以及其他勞務取得的所得。
5.稿酬所得
稿酬所得,是指個人因其作品以圖書、報紙形式出版、發表而取得的所得。這里所說的「作品」,是指包括中外文字、圖片、樂譜等能以圖書、報刊方式出版、發表的作品;「個人作品」,包括本人的著作、翻譯的作品等。個人取得遺作稿酬,應按稿酬所得項目計稅。
6.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是指個人提供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作者將自己文字作品手稿原件或復印件公開拍賣(競價)取得的所得,應按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項目計稅。
7.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是指個人擁有債權、股權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利息是指個人的存款利息、貨款利息和購買各中種債券的利息。股息,是指也稱股利,是指股票持有人根據股份制公司章程規定,憑股票定期從股份公司取得的投資利益。紅利,也稱公司(企業)分紅,是指股份公司或企業根據應分配的利潤按股份分配超過股息部分的利潤。股份制企業以股票形式向股東個人支付股息、紅利即派發紅股,應以派發的股票面額為收入額計稅。
8.財產租賃所得
財產租憑所得,是指個人出租建築物,土地使用權、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他財產取得的所得。財產包括動產和不動產。
9.財產轉讓所得
財產轉讓所得,是指個人轉讓有價征卷、股權、建築物、土地使用權、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他自有財產給他人或單位而取得的所得,包括轉讓不動產和動產而取得的所得。對個人股票買賣取得的所得暫不征稅。
10.偶然所得
偶然所得,是指個人取得的所得是非經常性的,屬於各種機遇性所得,包括得獎、中獎、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質的所得(含獎金、實物和有價證券)。個人購買社會福利有獎募捐獎券、中國體育彩票,一次中獎收入不超過10000元的,免徵個人所得稅,超過10000元的,應以全額按偶然所得項目計稅。
11.其他所得
除上述10項應稅項目以外,其他所得應確定征稅的,由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國務院財政部門,是指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截止1997年4月30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項目有:
(一)個人取得「菜冠深中國科學院院士榮譽基金會」頒發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榮譽獎金。
(二)個人取得由銀行部門以超過國家規定利率和保值貼補率支付的攬儲獎金。
(三)個人因任職單位繳納有關保險費用而取得的無償款優待收入。
(四)對保險公司按投保金額,以銀行同期儲蓄存款利率支付給在保期內未出險的人壽保險戶的利息(或以其他名義支付的類似收入)。
(五)股民個人因證券公司招攬大戶股民在本公司開戶交易,從取得的交易手續費中支付部分金額給大戶股民而取得的回扣收入或交易手續費返還收入。
(六)個人取得部分單位和部門在年終總結、各種慶典、業務往來及其他活動中,為其他單位和部門的有關人員發放現金、實物或有價征券。
(七)辭職風險金。
(八)個人為單位或者他人提供擔保獲得報酬。
個人取得的所得,如果難以定界是哪一項應稅所得項目,由主管稅務機關審查確定。
編輯本段【起征調整】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於2007年12月29日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根據決定,2008年3月1日起,我國個稅免徵額將從現在的1600元/月上調至2000元/月。
編輯本段【適用稅率】
個人所得稅根據不同的征稅項目,分別規定了三種不同的稅率:
1.工資、薪金所得,適用9級超額累進稅率,按月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征稅。該稅率按個人月工資、薪金應稅所得額劃分級距,最高一級為45%,最低一級為5%,共9級。
2.適用5級超額累進稅率。適用按年計算、分月預繳稅款的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的全年應納稅所得額劃分級距,最低一級為5%,最高一級為35%,共5級。
3.比例稅率。對個人的稿酬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適用20%的比例稅率。其中,對稿酬所得適用20%的比例稅率,並按應納稅額減征30%;對勞務報酬所得一次性收入畸高的、特高的,除按20%征稅外,還可以實行加成徵收,以保護合理的收入和限制不合理的收入。
稅額計算】
1.工資、薪金所得部分的個人所得稅額=應稅所得金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2.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的個人所得稅稅額=應稅所得金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3.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個人的所得稅額=應稅所得金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4.勞動報酬所得(4000元以下)的個人所得稅額=(每次所得收入-800元)×20%
5.稿酬的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個人所得稅稅額=(每次所得收入-800元)×20%×(1-30%)稿酬的所得(每次收入超過4000元)的個人所得稅稅額=[每次所得收入×(1-20%)]×20%×(1-30%)"
6.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個人所得稅稅額=(每次所得收入-2000)×20%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超過4000元)的個人所得稅稅額=[每次所得收入×(1-20%)]×20%
7.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個人所得額=每次所得收入×20%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一
(工資、薪金所得適用)
級數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 稅率(%)
1 不超過500元的 5
2 超過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3 超過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4 超過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20
5 超過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 25
6 超過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30
7 超過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35
8 超過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40
9 超過100000元的部分 45
(註:本表所稱全月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條的規定,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二千元後的余額或者減除附加減除費用後的余額。)
級數
含 稅級距 不含稅級距 稅率(%) 速算扣除數
1 不超過500元的 不超過 475元的 5 0
2 超過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超過475元至1825元的部分 10 25
3 超過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超過1825元至4375元的部分 15 125
4 超過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超過4375元至16375元的部分 20 375
5 超過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 超過16375元至31375元的部分 25 1375
6 超過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超過31375元至45375元的部分 30 3375
7 超過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超過45375元至58375元的部分 35 6375
8 超過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超過58375元至70375元的部分 40 10375
9 超過100000元的部分 超過70375元的部分 45 15375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二
(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適用)
級數 全年應納稅所得額 稅率(%)
1 不超過5000元的 5
2 超過5000元至10000元的部分 10
3 超過10000元至30000元的部分 20
4 超過3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 30
5 超過50000元的部分 35
(註:本表所稱全年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條的規定,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余額。)
『肆』 ALPHA TRADEX特瑞大環境怎麼樣
ALPHA TRADEX特瑞大環境還是很不錯的,在社會的評價還是比較好的。
『伍』 喬治亞貨幣拉里得去哪裡兌換成人民幣
喬治亞貨幣需要去開展有外匯兌換業務的銀行兌換人民幣。中華人專民共和國公民每人每年有屬等值五萬美元的外匯兌換額度。
根據《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第二條 對個人結匯和境內個人購匯實行年度總額管理。年度總額分別為每人每年等值5萬美元。國家外匯管理局可根據國際收支狀況,對年度總額進行調整。
個人年度總額內的結匯和購匯,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在銀行辦理;超過年度總額的,經常項目項下按本細則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辦理,資本項目項下按本細則「資本項目個人外匯管理」有關規定辦理。
(5)外匯特瑞擴展閱讀:
《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第十三條 境外個人經常項目合法人民幣收入購匯及未用完的人民幣兌回,按以下規定辦理:
(一)在境內取得的經常項目合法人民幣收入,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和有交易額的相關證明材料(含稅務憑證)辦理購匯。
(二)原兌換未用完的人民幣兌回外匯,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和原兌換水單辦理,原兌換水單的兌回有效期為自兌換日起24個月;對於當日累計兌換不超過等值500美元(含)以及離境前在境內關外場所當日累計不超過等值1000美元(含)的兌換,可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辦理。
『陸』 泰瑞資本(TerryCapital)這個平台存在嗎
查詢外匯平台可在外匯資質官網:http://u19c。m1。xinclo。xyz/查詢。
『柒』 紅領巾心向黨徵文
紅領巾心向黨,我把幸福告訴您 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路標。少先隊是溫暖的集體,是我們成長進步的搖籃。我們都曾是光榮的少先隊員,都曾在少先隊組織里茁壯成長,都擁有一段與紅領巾緊密相連的激情回憶…但更多的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永遠的紅領巾情結。 紅領巾、隊旗、隊歌、呼號,組成了我們六年來少先隊豐富多彩的生活。在這樣的生活中,我們懂得了中國少先隊光榮的歷史。 北伐戰爭時期,我們的名字叫勞動童子團。黨領導的第一支少兒組織、第一把火炬在武漢、上海等地點燃!剪掉土豪劣紳的長袍,把剝削者、壓迫者的轎子推翻!打倒列強!打倒軍閥!貧窮兒從此有了最早的家園。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們的名字叫共產兒童團,不怕困難,不怕犧牲,蘇維埃的紅小鬼,個個勇敢,打土豪,斗惡霸。為紅軍送柴、送水、揮扇、擦汗,收集子彈殼,製造殺敵的子彈。紅星閃閃放光彩,小小戰土奔前方。 抗日戰爭時期,我們的名字叫抗日兒童團;宣傳打日本,站崗、放哨、捉漢奸,不吃鬼子一顆糖,埋下地雷炸壞蛋,雞毛信送情報,王二小的英名無人不曉。 解放戰爭時期,我們的名字叫少先隊和 兒童團,解放區里救護傷員,國統區里散發傳單;剪五星,做紅花,迎接祖國解放的春天,小小報童再也不必唱憂傷的歌,因為我們推翻了三座大山。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毛澤東爺爺在天安門城樓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隊歌》配樂)10月13日中國少年先鋒隊成立了。星星火炬是我們的隊旗,它引導我們為共產主義事業做好准備。烈士的鮮血染紅了我們的紅領巾,我們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新一輩,跟著共產黨,跟著共青團,正乘著跨世紀中國少年雛鷹行動的雄風,學習本領,磨練翅膀,向著太陽勇敢飛翔! 身上鮮艷的紅領巾,像我們顆顆跳動的紅心;天上顆顆小星星,像母親深情的眼睛。 珍藏心中的領巾 同學們,童年是快樂的,而一個人一生只能擁有一個童年。你們的童年更是幸福的,因為你們的童年大部分美好的時光是在花園似的母校度過的。雖然你們即將小學畢業了,但我堅信你們會把胸前的紅領巾永遠地存留在心裡。這是因為紅領巾代表的是焰火,紅領巾代表的是幸福,紅領巾代表的是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我堅信,你們心中的紅領巾將比胸前的紅領巾更紅、更艷。 六年的小學生活將是我們人生路上的啟明星,我們珍惜這閃著夢幻般光彩的六年,我們珍藏這佩戴紅領巾的六年。我們相信,到了將來,存留在我們心中的紅領巾將永遠是紅艷艷的,這是因為我們難忘有一首歌——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我們難忘有一面旗——中國少先隊隊旗;我們難忘有一種禮——中國少先隊隊禮(行一隊各);我們難忘有一種標志——中國少先隊的標志紅領巾;我們難忘有一種誓言,我們一起高呼了六年,這就是中國少年先鋒隊的誓言。
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請加分
yチгΕyチгΕb熄ゎkktvj瞍q慳[r34867525722011-9-10 15:37:22
『捌』 王羲之學書短文的答案
1.王羲之小時候不善言談,人們不認為他很有才華。 2.(1)持之以恆(2)爐火純青 3.①和② 4.(1)王羲之「幼吶於言,人未之奇」,才智並不出眾,但是他能勤學苦練。(2)王羲之除了不停地練習,也在不停地思考。 5.他不停的練習,不停地思考,有時還在衣襟上勾勾畫畫,時間一久,衣服都破了。王羲之如此刻苦,書藝長進神速,從這可以看出他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希望採納)
『玖』 學習金融專業的感受800字
學習金融學的感受
能夠學習這門課程我倍感榮幸,首先,對宮老師表示深深的感謝,通過老師的諄諄教導,我對金融學這門課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認識到了它在整個金融課程體系中的統帥作用,並且可以根據不同學校不同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設置基礎模塊和選擇模塊,以便更好的達到教學目的,完善教學內容。
宮老師從多個角度分析介紹了本課程的建設情況、在國內外的發展狀況以及教學形式的選擇安排,也引發了我對高水平課堂教學的思考。到底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才是高水平的呢?在我們目前的教學中難免存在這兩種情況:有些老師自身水平很高,教授內容規范化,對學生要求也很嚴格,但往往不是很受學生的喜愛;另一種教師打破框架,教學形式新穎多樣,尺度寬泛,但又會與傳統的教育背景相沖突。在當今的教育體制背景下,課堂教學仍然是我們教學的主戰場,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因此黑板加粉筆加一張嘴的講授仍占據著主流,對於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調動是一大難題。對於大多數的學生而言,他們對"預習"的理解,就僅局限於記住幾個概念、幾個定理、幾道例題的解法。通過"預習",他們似乎掌握了這一節課的知識。然而,他們失去了課堂上研究問題的熱情;他們失去了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所運用的學科思想方法;更為可惜的是,由於他們沒有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失去了直面困難、迎難而上、百折不回的磨練!
在平時的上課中,我們有課堂演講課件來講關於金融的知識,還有小組展示金融動態,還有上課提問,寫論文,這些方式都極大的調動了我們的積極性。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廣義的金融泛指一切與信用貨幣的發行、保管、兌換、結算,融通有關的經濟活動,甚至包括金銀的買賣,狹義的金融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
金融的內容可概括為貨幣的發行與回籠,存款的吸收與付出,貸款的發放與回收,金銀、外匯的買賣,有價證券的發行與轉讓,保險、信託、國內、國際的貨幣結算等。從事金融活動的機構主要有銀行、信託投資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還有信用合作社、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以及證券、金銀、外匯交易所等。
金融是信用貨幣出現以後形成的一個經濟范疇,它和信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金融不包括實物借貸而專指貨幣資金的融通(狹義金融),人們除了通過借貸貨幣融通資金之外,還以發行股票的方式來融通資金。
(2)信用指一切貨幣的借貸,金融(狹義)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人們之所以要在「信用」之外創造一個新的概念來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是為了概括一種新的經濟現象;信用與貨幣流通這兩個經濟過程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最能表明金融特徵的是可以創造和消減貨幣的銀行信用,銀行信用被認為是金融的核心。
通過了解各學派對於貨幣需求的見解,可知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是一個復雜的現象,他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凱恩斯主義的投機需求、貨幣化以及貨幣化的新形式和金融資產的擴張等,都會引起貨幣流通速度產生。眾所周知,這些因素的作用機理是共同的,他們都導致了貨幣需求結構的變動,但是對於其影響效果都是眾說風雲,有人通過分析中國貨幣流通速度與經濟貨幣化、金融發達
率、儲蓄率和利率的關系。研究表明:經濟貨幣化不是我國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金融發達程度和利率是貨幣流通速度V1 變化的原因,而利率不是貨幣流通速度V2 變化的原因。
還有人結合中國的國情以及利用中國金融年鑒數據來否定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他得出結論在中國貨幣流通速度對於利率的變化並不敏感。
通過學習,我也慢慢產生了自己的想法,尋找自己的思路。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費雪認為貨幣流通速度受制度影響,在短期內會相當穩定。我國的經濟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調控,近幾年來,給人感受越來越強烈的經濟增長,國內通貨膨脹,央行幾次上調法定準備金率,上調利率,使得我不得不把貨幣需求,貨幣流通速度,國家利率調整,經濟增長這四個概念聯系在一起,如果在其中找出這幾個變數之間微妙的關系,那麼對於我國貨幣政策的准確制定,對於國家經濟發展的預測將會有很深遠的意義。
金融學專業主要培養具有金融保險理論基礎知識和掌握金融保險業務技術,能夠運用經濟學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險活動、處理金融保險業務,有一定綜合判斷和創新能力,能夠在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證券公司、人壽保險公司、財產保險公司、再保驗公司、信託投資公司、金融租賃公司、金融資產公司、集團財務公司、投資基金公司及金融教育部門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金融學主要學習貨幣銀行學方向有貨幣銀行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央銀行、國際金融、國際結算、證券投資、投資項目評估、投資銀行業務、公司金融等。 老師不只是「授人以魚」,而且還「教人以漁」。 老師和我們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創造出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能夠使學生產生最佳的學習心態,輕松愉快地進行學習。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教師可將多媒體技術有機地結合到課堂教學中,多媒體課件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教師組織的課堂活動。
科學研究已證明,人們通過各種感官獲得的知識比率為:視覺83%、聽覺11%、其他6%,視聽結合可獲得幾乎是最佳的知識保持率。特瑞拉在說明人類記憶與感官之間的關系時指出,人們一般可以記住自己閱讀的10%,自己聽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看到和聽到的50%,交談時自己所說的70%。由此可見,利用多媒體教學,能夠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對開發智力、加強記憶和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當然,對多媒體技術的利用不能走死胡同,我們要看到,先進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從根本上是不能取代教師地位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實際條件,自身特點採用適當的多媒體技術,為教學錦上添花,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課件地美觀、新奇而忽略其實用性。 因此,我更認同一種新的觀念:教學的本質是交往,是以教師和學生都作為主體,以教學內容為中介的交往。
經過老師的梳理,邏輯主線和相互關系一目瞭然,在今後的講解與復習中可以加以運用,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重點和難點。今後我會更加努力的講好這門課程!
『拾』 「通訊之王」是誰
在國際新聞上,路透是一個叫人驚嘆的人物。這不僅由於他所開辟的、囊括了大半個世界的通訊事業,不僅由於他的無與倫比的智慧和才能,還由於他那為獲得成功所必備的騎士般的大無畏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意志。他的名字和以他命名的那個通訊的歷史,不僅是世界通訊史上,也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部傳奇。
第一站 巴黎:向哈瓦斯挑戰
保羅·朱利葉·路透(—1899),原名I·B·約瑟法特,1816年7月21日出生於德國卡塞爾的一個開明的猶太教拉比家庭。13歲時,路透的父親去世,小路透到開銀行的表哥那裡寄居。路透從小數學就很出色,在銀行里很容易地就被富於數學變化的匯兌行情給迷住了。他擔任匯兌行情業務之後,經常為一個問題苦思冥想:怎樣才能最迅速地了解各國的外匯行情呢?
一次偶然的機會,路透結識了大數學家高斯。當時高斯正在埋頭研製電報。路透從高斯處獲益非淺。他敏銳地看出,這種新通訊工具可以極大地提高匯兌行情的收發速度。他開始留意電報機的研製動向。這期間他來到柏林,改信了基督教,並且把自己原來的姓名伊斯拉埃爾·貝亞改成了保羅·朱利葉斯·路透。
他的創業史是從1848年開始的。那一年年底的一天,他離開政治上日益反動的普魯士,來到了世界文化之都——巴黎,會見了法國報業巨頭查理·哈瓦斯。身材矮小的路透給哈瓦斯的第一印象,是他那口若懸河的毛遂自薦:他在柏林曾開過一家出版社,普魯士政府的輿論封鎖使他舉步維艱;他仰慕哈瓦斯先生大名而來,只望能被錄用而謀得個賺錢維生的差事。
那時,哈瓦斯正苦於人手不足,恨不能一個人分成幾個人用,有人竟不招自來,欣喜之情,可想而知。尤其當得知路透還精通英、法、德三種文字,更是如獲至寶,當即答應了路透的求職請求。
路透就這樣成了哈瓦斯社的一個成員,投入繁忙的通訊業務。他每天從來自歐洲各地的報紙中挑選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章並譯成法文,作為該通訊社的新聞稿件,然後分送到巴黎的報紙和國外的訂戶。遠至聖彼得堡的宮廷都有他們的聯系對象。
猶太人先天的競爭意識使路透無法久居人下。既然翻譯和提供新聞稿件的工作能產生如此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而對此自己又得心應手,為什麼不可以個人單獨經營呢?
不過,這等於向自己提供了就業機會、慷慨扶持自己和器重自己的恩人挑戰。又是猶太人先天的自我意識起了作用:「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你的蠟燭照不亮我的房間」。
經過一段內心矛盾,路透還是橫下一條心,走上獨自經營通訊業務的新旅程。在差不多是白手起家,人員又極缺乏(只有他和妻子兩人)的情況下,困難自不必說。然而,憑著一股堅忍不拔的毅力,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干,他終於在被認為是「莽撞的冒險」中獲得了最初的成功。欣然服輸的哈瓦斯投來了贊羨的目光。
第二站 亞琛「快訊」與信鴿
也是在柏林這段時間里,路透結婚了。當時,他29歲,妻子是柏林一位銀行家的女兒。利用岳父提供的資金,路透購買了一家書籍出版發行公司的股票,與人合資經營出版業。三年後,路透不堪忍受普魯士政府對輿論的壓制,毅然奔赴巴黎。此時他胸中已經醞釀著做信息買賣的計劃,因此不惜進入當時世界最龐大的通訊社當普通職員。無獨有偶,和路透同時進通訊社的還有一個流亡者——一個柏林銀行家的兒子貝恩哈德·沃爾夫,幾十年後,他,路透與哈瓦斯同時成為世界新聞業的三巨頭。
在巴黎幾個月單槍匹馬的經營,路透和妻子已不勝疲憊,加之,二月革命後拿破崙三世登上帝位,言論自由很快成了過眼煙雲。在巴黎繼續從業,前景堪憂。於是,路透決意轉回德國。但是,到了柏林,卻見沃爾夫已捷足先登,建立了辦事處。他們夫婦只好另作圖謀。他們得知普魯士政府已開通了柏林至德國與比利時交界處的亞琛之間的電報線,便萌生了利用現代通訊手段從事新聞消息提供的設想。坐落在通向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途中的亞琛正好可以充當集中信息並向亞琛地區和比國提供信息的基地。那時,布魯塞布和安特衛普尚未架設電報線路。於是,路透就把從德國各地收到的匯兌和證券交易的行情(當時新聞通訊的主要內容)通過火車送到那裡。據說,當時途經亞琛的列車不裝上路透的快訊稿件就不開車,出現了人們爭相訂購路透的快訊稿件的情景。後來,因亞琛地區的訂戶居住遠近不同,收到稿件有快有慢,某些銀行家發出了抱怨,促使路透對送稿辦法進行了改革,索性不用郵遞,改為召開「新聞發布會」,把訂戶召集到一間大房子里,使他們在同一時間里收到應得到的消息。可是,從亞琛到布魯塞爾有170公里,按當時最新式的火車平均每小時13公里計算,也得9個小時方可抵達,這很難說是「快訊」了。路透苦苦地思索著解決問題的辦法。騎馬信使,專職郵差,種種方案都在他的腦海中盤旋過,沒有一個使他滿意,忽然,能捎信的鴿子使他開了竅。他樂得手舞足蹈起來,興奮不已地大聲說道:「辦法找到了,用信鴿!兩個小時足夠。」
於是,路透從一個飼養信鴿的旅店老師蓋勒那裡租用了40隻信鴿,讓它們充當亞琛——布魯塞爾郵路的「信使」。此招果然奏效。在當時兩地之間沒有電訊相通的情況下,起到了提供最快的新聞稿件的作用。
1851年夏天,路透移居英國,開始了他人生之旅最輝。煌的時期。
第三站 倫敦:實力與魅力的較量
靠著在法、德兩國的經營中打下的基礎,路透開始在這里營造他的龐大的「通訊帝國」。首先,他還是運用他的提供「快訊」和「快訊中的快訊」的策略。
1853年,路透得知「磁力電報公司」和另一家電報公司在聯接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海底鋪設了一條電纜。兩公司用快艇在愛爾蘭南部的昆士蘭海迎候從北美開來的載有新聞稿件的船舶。這比南安普頓至美國的距離縮短了400餘公里。他們沒想到,一個工於心計的競爭對手已悄然出現在他們的身旁。路透秘密地在對手已佔據的昆士蘭西90公里處的克魯克黑文修建了一個電報基地。在這里,路透社在海上值班的小舢板用信號示意基地的聯絡艇從北美來的船上取下稿件。其他報社要在拿到稿件後再航行100多公里返回科克市方能發報,而路透社的聯絡艇則只要開至不遠處的克魯黑文即可。這樣,到別人開始發報的時候,路透社編成的通訊稿件早已到訂戶手中了。
人們驚訝地發現,就是這位起初住在倫敦金融街一家股票交易所的兩間出租房屋裡的猶太人,不久便以他一手經營起來的路透通訊社,掌握了「歐洲大陸有關金融方面的情報」的主要輸入和輸出渠道。在交易所、銀行、股票商、投資公司和貿易公司的廣泛領域,伸展自己的巨大翅膀。緊接著,他又把目光瞄準《泰晤士報》,一心要把通訊運營的疆域擴展到報業的市場。
《泰晤士報》是英國一家歷史最悠久的報紙。它在新聞界的權威地位,使得向它兜售新聞稿件的路透社起初曾吃了閉門羹——「《泰晤士報》無意採用貴報提供的消息。」但挫折沒有使路透認輸,打消在這個有利可圖的領域一試身手的念頭。他轉念一想,何不採用迂迴戰術,在眼下歐洲各地政局處於混亂的狀態下,利用路透社在歐洲各地建立了電報網的有利條件,先迅速提供各種政治方面的新聞。這樣,《泰晤士報》的鐵門便被撬開了一條縫。隨後,路透社又擴大戰果,先征服倫敦的其他報社,再迫使《泰晤士報》就範。
一天早晨,路透走進《廣告晨報》總編輯詹姆斯·格蘭特的辦公室內。
「我有一件重要事和您商量一下,您有空嗎?幾分鍾就行。」路透說得既謙恭又自然。
路透接下來介紹了他的通訊網,他同歐洲各個政府的關系,他能夠通過這些關系迅速弄到歐洲的政治經濟消息,並說:「現在倫敦的各家報紙,都要為發回外電支付一筆高昂的電報費,我打算用低於電報費的價格提供消息,您看怎麼樣?」格蘭特點了點頭。路透接著為他算了一筆細賬,指出少花的金額數目,並且可以由《廣告晨報》免費試用兩周。格蘭特聽後,馬上接受了這個建議。
臨走前,路透回頭對格蘭特說:「如果您們也和《泰晤士報》一樣拒絕我的建議;那麼我真要打算放棄這個通訊社了。您們接受之後,其它報紙也會仿效的。這樣看來,兩個星期的免費服務還是劃算的。」
路透毫不做作的爽朗和異乎尋常的坦率,大概是促使格蘭特接受他建議的極重要的心理因素。
接下來的局勢發展真如路透估計的,除了《泰晤士報》之外,倫敦所有的報紙都開始採用路透社的電訊稿。路透社的工作效率把各家報社派出的記者遠遠拋在後面。最後《泰晤士報》也不得不與路透社簽訂合同。攻下這個最頑固的堡壘之後,路透社已經在英國新聞界完全站穩了腳跟。
剛開始報導美國南北內戰消息時,英國的報社與通訊社都是採取下述方法取稿的:當北美大陸的遠洋船到達英國南安普敦港口時,各報的蒸氣小艇就迎上去,大船上的人把裝有新聞的木盒投到海里,由小船撈出來,再把木盒裡的新聞通過電報發往倫敦。
為了搶在各報前頭發出新聞,路透秘密地把接船點往英國北部移動了500公里,然後悄悄爭得地方當局批准,修了一條專用電報線,因此等競爭對手的船隻還沒接到遠洋船,路透的新聞已經發回了倫敦。等別人發電報時,路透的快訊稿已送到訂戶手中了。路透在傳遞速度上和其他人拉開的距離,使路透社得到了一條爆炸性的獨家新聞。
美國林肯總統遭到暗殺後的第二天上午一點半,路透社駐華盛頓記者麥克林弄到林肯私人秘書的采訪記,但是,當天開往英國的輪船已經啟航。麥克林不顧一切地趕到海港,雇了一條拖輪,好不容易才追上那條班輪,把那條獨家新聞裝在木盒子中扔到班輪的甲板上。11天後,輪船到達英國,路透的通訊網馬上播發了這篇新聞。當時,這件新聞只有一家報紙發了一則短訊,而路透社卻發了一篇詳盡的暗殺現場的詳盡報道。第二天,倫敦各報,包括《泰晤士報》都全文轉載了路透社的報道。
這次成功,給予路透的並非只是經濟上的利益,主要還是精神上的激勵和鞭策。他明白了,要在殘酷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不僅要勇於進取,而且要不斷創新,永遠保持競爭中的優勢。他認為,不僅要先於別人得到和發出稿件,而且還要獲得別人無法獲得的高質量的稿件。他給自己的通訊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注意獲得重大的獨家新聞。路透又下了一盤贏棋。
1855年,法奧之間戰事在即,人們關注的是,拿破崙三世在2月7日的國會上將說些什麼。路透社立即給駐巴黎的記者發去急電,要求他們極秘密地接近皇帝的親信人員,想方設法從那裡了解拿破崙三世的國會演講稿的內容。
記者接電後立即行動,結果,事先得到了實際上是對奧直接宣戰的布告的皇帝的講演稿。此事簡直使路透大喜過望。他馬上不失時機地制定了秘密發布計劃。為此,特地包租了「海底電報公司」的巴黎——倫敦間往返電報線作為傳遞專線。終於,搶在皇帝發表演講的同時,播發了這個消息,開了國際通訊史上的一個先例。那一天,《泰晤士報》根據路透社提供的稿件,全文刊登了拿破崙三世的講話。其他報刊則以「號外」的形式,使用「路透社電訊稿」報道了這個重大的消息。巴爾扎克,這個有名的討厭新聞記者的大作家聞知此事,也掩飾不住對路透的驚訝和欽佩,意味深長地向巴黎報界披露了他們也許誰也不曾料知的一個秘密:「你們在不同報紙上看到的國外消息,其實來源同出一處」。
名聲越來越大的路透通訊社和路透本人,越來越注重新聞的真實、客觀、公正的意義,注重自身形象的影響,認為這是通訊社贏得信譽,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利和立於不敗之地的保證。舉一例為證:1859年4月16日,法奧兩國爆發了戰爭,撒丁也派出了軍隊同奧地利作戰。與別的通訊社不同,路透社同時向交戰兩方的三軍都派去了記者進行「三重訪問」。結果,唯有路透社記者受到了優惠的待遇,引起了其他記者特別是三軍本國記者的嫉妒與氣憤,甚至發生了與路透社記者爭吵和動武的現象。但是,軍方人士冷酷地告訴他們:「如果各位不願意在這兒工作,就請你們離開。」見勢不妙,那些有怨氣的記者,便不得不接受「讓路透社先採訪」這一既定的事實。路透社良好的新聞作風推動了工作的高效率開展,同時使那些想中傷他們的流言蜚語不攻自破。
尾聲 路適「通訊帝國」
路透通訊社就這樣,一步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贏得信譽,擴大自己的影響。他們不僅已有十足的把握雄踞歐美,而且在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他們的電報線路又從歐洲經俄國,穿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再從土耳其經波斯延伸到東方的古國印度。到了1870年—1872年,電報線又從新加坡延伸到中國。後來,日本也正式納人了路透社的「勢力范圍」。
它的開山祖師路透,因此而得到了一個「路透·汗」的謚號。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路透長達半個世紀的創業歷史,就是一部跨越洲際的國際通訊社的歷史。1899年2月25日,他走完了自己生命的最後旅程。人們在倫敦皇家股票交易所里為他豎立了一尊大理石雕像。路透的名字與他的「通訊帝國」一起,世世代代流傳。
猶太人在歐洲
羅馬人消滅了古猶太國後,猶太人逐漸移居到歐洲。當時地中海地區以外的歐洲人口稀少經濟落後,猶太人很快站住了腳,主要是經商。猶太人到處漂泊,四海為家,對買房子置地沒什麼興趣,而且經商總比務農掙錢多。
猶太人還有一個歐洲人沒法與之相比的優越條件,猶太人散居世界各地,橫向聯系通暢,社團組織嚴密,實際上就是一個超級的跨國貿易網路。猶太人在移居國處境艱難,他們總在尋找出路,哪裡有更好的謀生機會,就往哪裡遷移。以波蘭為例,中世紀波蘭的國王建教堂需要勞動力。就招募了大量的猶太人去當勞工,這就是波蘭猶太人較多的原因之一。
因為猶太人移居歐洲的歷史很長。許多家庭在幾代甚至十幾代之前就成為歐洲人了,所以統計起來較難。但史學家們還是估計了他們在歐洲各個國家的大致人數:目前,法國約有猶太人60萬—70萬,俄羅斯和烏克蘭各為50萬。
解體前的蘇聯是歐洲猶太人最多的國家,蘇聯解體後,法國便躍居首位了。此外,英國約有20萬,德國10萬,荷蘭、比利時各3萬。經過2000年的融合、通婚,猶太人在外貌特徵上沒有任何區別於歐洲人之處。他們已是地道的法國人、英國人……區別在於宗教信仰,大部分猶太人仍信仰猶太教。由於歷史和種族原因,歐洲很多猶太人從事商業和借貸業,其中的成功者進而成為銀行家。歐洲最古老、最顯赫的銀行世家羅思柴爾德家族就是猶太人。在文化科技領域卓有成就的猶太人也不少,如1992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喬治·沙帕克、法國大畫家夏加爾等。
在歐洲各國,從中世紀到近代,猶太人多次受到驅逐、迫害,他們的財產也一再被沒收。但只要局勢一穩定,他們定居下來,用不了多長時間,他們便又能集聚起大量的財富,成為所在國家不可或缺的財政來源。近代歐洲的不少大銀行、大企業、大公司都是猶太人創辦的,有名的猶太大亨也比比皆是。因而有著世界商人之稱的猶太人也在歐洲的商業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在18世紀,波蘭工業的起源主要歸功於猶太人的工作,他們租賃著貴族最大的庄園,開采礦藏,修建道路,創辦麵粉廠、酒廠和食品加工廠。
說起歐洲的工業家,恐怕沒有一個能夠和古根海姆家族相比。1848年,剛滿20歲的梅厄·古根海姆從瑞士來到了美國。在成功地建起了一個經營擦爐粉和刺綉品的企業以後,他轉而投入了礦藏開采,在科羅拉多獲得了萊德維爾礦區。這個礦區因溢水而幾被廢棄,但是他排幹了水。使之成為他的財源。他有7個兒子,大多從事礦業生產或經營。他還在美國的西南部、墨西哥和南美擁有一些礦區和冶煉廠。1901年,他將他的資產和「美國冶煉公司」的資產合並。是時已成為公司總裁的他的次子丹尼爾在玻利維亞、智利和西非開發了一些新的礦區,並建起了一些新的冶煉廠,而他的長子伊沙克則擔任了在世界各地開發新礦區的「古根海姆勘探公司」的頭領。古根海姆家族從事於黑色及有色金屬、化學品甚至鑽石生產的每個階段的工作。他們的公司在仍然主要是一個家族財產的時候,其資產也已超過5億美元。
1839年出生於卡塞爾的路德維希·蒙德在英國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化學公司之一的布隆內爾蒙德公司。他常常督促自己和其他人更加奮力拚搏。正如他的一個同事以後回憶的:他天生就具有堅定不移的決心,從不冥想自己會失敗,並且對那些承認自己會失敗的人幾乎毫不同情。一個朋友曾要求他不必過於苛求一個未能成功地完成他所分配的工作的人,認為那個人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而蒙德則說:「上帝會幫助盡了最大努力而未獲得成功的人;沒有別的指望,我不需要他。」
德國最大的猶太工業家,當然是擁有通用電力公司的埃米爾·拉特瑞了。這家公司為德國人提供了第一個電話傳輸系統,並在1915年拉特璃去世時已經擁有了7萬名員工。拉特瑞的兒子瓦爾瑟在接替他父親擔任公司總裁後,曾試圖增加生產經營品種。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應邀擔任了政府官員並成了德國經濟的實際控制者。戰後,他繼續擔任了魏瑪政府的經濟顧問,並先後擔任了重建部部長和外交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