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述國際儲備的管理措施
1、國際儲備抄結構管理的基本襲原則:一國政府調整國際儲備結構的基本原則是統籌兼顧各種儲備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2、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管理(1)幣種結構管理:各國通常根據分散原理安排預防性儲備貨幣的幣種結構,即實行儲備貨幣多樣化。在幣種結構管理中,政府主要考慮的是儲備資產安全性與盈利性之間的關系;(2)儲備貨幣流動性結構管理:而在流動性結構管理中,政府主要考慮的是流動性與盈利性之間的關系。根據流動性的差異,同種貨幣儲備資產可分為多種層次。
② 簡述國際儲備的作用
1、融通國際收支逆差,調節臨時性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2、干預外匯市場,從而穩定本國貨幣匯率。
3、是一國對外舉債和償債的根本保證。
國際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地位的象徵,同時也反映出該國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能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的國際儲備由貨幣性黃金、外匯儲備、特別提款權和在 F IMF 的儲備頭寸組成。由於外匯儲備占非黃金儲備的 95%以上,所以說, 國際儲備的管理實質上是外匯儲備的管理。
(2)簡述外匯儲備的作用擴展閱讀
國際儲備的構成
(1)貨幣性黃金:貨幣當局作為金融資產而持有的黃金。
提示:由於貨幣當局在執行黃金儲備職能時不能以實物黃金對外支付,所以黃金只能算作潛在的國際儲備、而非真正的國際儲備。
(2)外匯儲備:貨幣當局持有的對外流動性資產,主要是銀行存款和國庫券等。
提示:外匯儲備是國際儲備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在非黃金儲備中佔比高達 95%以上。
(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是指在基金組織的普通賬戶中會員國可以自由提取使用的資產,包括會員國向基金組織繳納份額中的 25%可自由兌換貨幣(儲備檔頭寸)和基金組織用去的本幣(超儲備檔頭寸)
(4)特別提款權: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根據會員國繳納的份額無償分配的,可供會員國用以歸還基金組織貸款和會員國政府之間償付國際收支逆差的賬面資產。特別提款權根據一籃子貨幣定值。
③ 簡述外匯儲備的變化與貨幣供給的關系
通常來說,外匯儲備的增加,會增加一國的貨幣量。
因為外匯儲備的增加版會增加中央銀行的資產權,同時也就增加了中央銀行的負債(資產=負債)。而央行的負債主要是流通中的貨幣,所以流通中的貨幣會增加。
可以以香港為例。香港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貨幣發行局,紙幣大部分由3家發鈔銀行即匯豐銀行、渣打銀行、中國銀行(香港)發行。法例規定發鈔銀行發鈔時,需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向金管局提交等值美元,並記入外匯基金的帳目,以購買負債證明書,作為所發鈔紙幣的支持。相反,回收港元紙幣時,金管局會贖回負債證明書,銀行則自外匯基金收回等值美元。由政府經金管局發行的紙幣和硬幣,則由代理銀行負責儲存及向公眾分發,金管局與代理銀行之間的交易也是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以美元結算。
可見,香港的美元儲備增加了,港幣的發行量也增加。
④ 簡述sdr在外匯儲備體系中的優缺點
援引知情士稱來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代表已經源告訴民幣或快加入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SDR)IMF於11月做決定官員已著手准備慶祝聲明
民幣終納入IMF特別提款權籃意味著未全球至少1萬億美元際儲備轉民幣存儲極提速金融改革放進程
⑤ 簡述一國國際收支順差的主要影響
1、促進經濟增長
收支順差刺激國內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經常項目順差主要源於凈出口的增加,是我國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迅速增加的結果,凈出口增加使得國內總需求擴張,國內總需求擴張促進了國民經濟增長。
2、增加外匯儲備
國際收支順差增加了外匯儲備,增強了綜合國力,有利於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和引進外資能力。
3、利於經濟總量平衡
國際收支順差彌補財政赤字,不但有利於國民經濟總量平衡,而且避免了雙赤字現象。
4、利於宏觀調控
國際收支順差使得國家有充足的外匯干預外匯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5)簡述外匯儲備的作用擴展閱讀
國際收支順差的影響
國際收支順差是我國長期執行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結果。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化解國際收支順差之弊,需要依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將經濟發展的思路從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轉向出口與內需並重的經濟發展戰略。
經常項目適當順差,有利於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促進經濟發展。人民幣不是國際貨幣時,出現國際貿易赤字,不能通過多印人民幣來彌補國際貿易赤字。
因此,在國際收支有逆差、外匯儲備又不足時,中國會缺乏足夠的外匯購買進口產品和支付到期的外國債務,影響國家信譽和經濟發展。
因此,經常項目有順差,有利於我國外匯市場和人民幣匯率穩定,增強國際支付能力,促進經濟發展。資本項目逐漸達到平衡,有 利於擴大國內需求,適當降低國民經濟對外依存度。
由貿易項目產生的國際收支順差,反映一國的國際儲備或對外支付能力的增強;由資本項目產生的國際收支順差,反映資本的大量流入。國際收支的巨額順差也有不利的經濟影響,主要表現在: 外匯儲備過多會造成資金閑置浪費,不利於本國經濟發展。
⑥ 簡述國際儲備的來源
1、收購黃金,一國從國內收購黃金並集中至中央銀行手中;一國中央銀行回在國際金融答市場上購買黃金。
2、收支順差,國際收支順差作為國際儲備的主要來源。該順差中最重要的是貿易順差,其次是勞務順差。
3、干預外匯,市場取得的外匯,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結果也可取得一定的外匯,從而增加國際儲備。
4、國外借款,一國貨幣當局可以直接從國際金融市場或國際金融機構借款來補充外匯儲備。
(6)簡述外匯儲備的作用擴展閱讀:
運用部分國際儲備來平衡逆差,會減緩逆差國政府為平衡國際收支而採取的一些劇烈的經濟緊縮政策對國內經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國際儲備在此可以起到緩沖作用。但是,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根本性的不平衡,動用國際儲備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⑦ 簡述我國外匯儲備多的原因
我國高額復外匯儲備形成的原因制 2003年以來,我國每年外匯儲備增加額均在千億美元以上。2003、2004和2005年外匯儲備分別增加1168.44億美元、2066.81億美元和2090億美元。截止2006年2月,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達到8536億美元,已取代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 外匯儲備持續累積引發了關於適度外匯儲備規模、外匯儲備資產管理、外匯儲備資產轉換等問題的爭論,而釐清這些問題的關鍵是認清我國外匯儲備持續累積的深層次原因。概括起來,造成我國外匯儲備持續累積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之一:在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大背景下,美國因經常項目持續逆差成為全球最大的借債國;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東亞國家則由於經常項目的持續順差,成為國際債權國。高額的外匯儲備不過是全球收支不平衡在我國的外在表現。 這種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內在原因是美國國民儲蓄下降,國內儲蓄小於國內投資,不得不從其他國家大量借債,東亞國家則由於高額儲蓄不能有效轉化為國內投資而成為美國高額逆差的融資來源。
麻煩採納,謝謝!
⑧ 簡述外匯儲備過大,對國家的影響。
外匯儲備過大可能帶來的風險
1、高額的外匯儲備成本
外匯儲備是一種實際資源的象徵,它的持有是有機會成本的。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等於國內資本生產率減去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率。由於官方儲備資產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各國的外匯儲備一般投資於儲備貨幣國家的短期國債,其收益率較低(二戰後平均為1-2%)。這相當於經濟發展水平較底的國家(通常是大量儲備外匯的國家)向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儲備貨幣的發行國)輸出資本。如果中國在借入大量外債的同時並持有巨額外匯儲備,等於是以高價從國外借入資金,而且還以低價將國內資金轉到國外給外國人使用,其潛在的損失是顯然的。實際上,我國在20世紀80-90年代以較高成本借入了大量外債(目前我國外債余額約為1600億美元),而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進入低利率周期,全球金融市場投資收益率也處於低迷期,這些都使我國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降低。同時,持有外匯儲備表示暫時放棄一定量實際資源的使用,從而也就喪失將這些資源投入所引起的國內經濟增長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由此也凸現了我國高額外匯儲備的成本。
2、引發通貨膨脹的壓力
外匯儲備作為一種金融資產,它的變化自然還要對國內的金融運行產生重大影響。由於我國事實上實行的是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安排,作為央行的中國人民銀行擔當了外匯市場上最終的市場出清者的角色。外匯儲備的增多,使人民幣的發放增多,因為官方儲備是由貨幣當局購買並持有的,其在貨幣當局賬目上的對應反映就是外匯占款,外匯占款是我國基礎貨幣的主要構成部分。1994年匯率並軌以來,外匯儲備的持續快速增加,使得外匯占款成為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途徑。外匯占款使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相應增多,導致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這會對宏觀經濟運行和金融形勢構成不利影響,給我國貨幣政策帶來了中長期的通貨膨脹壓力。盡管目前我國還處於通貨緊縮階段,但經濟指標已開始好轉,不能排除一旦走出緊縮立即陷入通脹的可能性。為此,央行採取了相應的沖銷政策:如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上頻繁進行正回購和發行人民銀行票據回籠基礎貨幣,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前5個月,央行回籠基礎貨幣已達4000多億元,以此來減緩基礎貨幣增速。但由於我國貨幣市場規模有限,特別是在央行票據的發行量已累計超過了2000個億的情況下,隨著外匯占款持續上升,可供央行進行沖銷干預的空間已越來越小。這給央行帶來了相當大的困擾:一是貨幣政策的穩健性受到挑戰,貨幣政策面臨中長期的通貨膨脹壓力。二是由於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事實上的一體化,因此以匯率政策調節外部均衡,以財政和貨幣政策調節內部均衡的政策分配空間將可能喪失,內外部均衡難以同時達成。這即是央行面臨的典型的米得沖突(Meade』s Conflict)。
3、加大人民幣的升值壓力
在現有的人民幣匯率制度下,如果央行沒有有效的資產來對沖過多的外匯占款,外匯儲備的迅速增加則會推動人民幣的不斷升值。近段時間來,不僅日本、美國等國家正在極力地鼓吹人民幣升值,而且過去外逃的資金也有迴流的跡象,甚至於有國際游資「潛渡」中國,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在目前出口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動力的情況下,出口競爭力的弱化會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影響中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所以人民幣目前不宜大幅升值。從這個角度看,外匯儲備也不宜過多。
4、增加了儲備資產管理的難度和風險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由於國際資本迅速大規模地流動,金融市場的利率與匯率波動十分激烈,作為國家財富的外匯儲備,它的規模過大也就會使國家財富處於巨大的風險之中,高額的外匯儲備給儲備資產的保值增值管理帶來了難度。因為我國外匯儲備有相當部分以美元資產的形式存在,近一年多來,美元與歐元的匯價漲跌幅度在30%以上,美元價值的持續走低,使較大比例持有美元的中國外匯儲備縮水不可避免;如果粗略地按照60%的美元外匯儲備計算,外匯儲備中約有1800億美元正在發生「賬面」的損失。另外,近兩年來,全球金融市場投資收益率處於低迷期,美聯儲自2001年以來13次降低利息,聯邦基金利率目前已降至1%,處於45年來的歷史低位,這也使中國的外匯儲備資產投資收益不斷降低。外匯儲備資產規模越大,其保值增值管理的難度就越大。
⑨ 國際儲備和國際清償力的區別(分條簡述)
國際儲備和國際清償力的區別如下:
1、處理方法不同
國際儲備所得稅應按年計算,分月或分季預繳。每月終了,企業應將成本費用和稅金類科目的月末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借方,將收入類科目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貸方。
然後再計算「本年利潤」科目的本期借貸方發生額之差。貸方余額則為企業實現的利潤總額即稅前會計利潤,借方余額則為企業發生的虧損總額。
而按照國際清償力認為,所得稅會計的首要目的應是確認並計量由於會計和稅法差異給企業未來經濟利益流入或流出帶來的影響,將所得稅核算影響企業的資產和負債放在首位。而收益表債務法從收入費用觀出發,認為首先應考慮交易或事項相關的收入和費用的直接確認,
從收入和費用的直接配比來計量企業的收益。
2、計算公示不同
國際儲備計算公式:本期所得稅費用=本期應交所得稅+(期末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遞延所得稅資產);
而國際清償力可支配收入計算公式為:
經營凈收入=經營收入-經營費用-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
出租房屋凈收入、出租其他資產凈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凈租金等。財產凈收入不包括轉讓資產所有權的溢價所得。
轉移凈收入 計算公式為:轉移凈收入=轉移性收入-轉移性支出;
3、作用不同
國際儲備主要是用來存錢、取錢、轉賬的公司賬戶;
而國際清償力用來辦理包括提現和發放員工工資福利等在內一切符合法律法規的結算,而一般存款賬戶只能辦理一般的結算業務,不能提取現金和發放員工工資福利。
4、性質不同
國際儲備可辦理轉賬結算和現金繳存,不可以辦理現金支取。。
國際清償力可以隨時存入或取出資金,但是取出資金必須通過公司轉賬支票轉入公司基本賬戶中,然後再通過公司現金支票支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際清償力
網路-國際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