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投資的五大忠告與法則來源:亞洲外匯網作者:張景雄
在新華社看到一篇報道,「美國百利總裁華盛道夫與CME集團3月25日下午1點將於交易大堂舉辦世界盃金融投資競賽的頒獎儀式和媒體見面會」,本次出席的陣容有安吉?昂格、提姆、布萊迪等國際一流交易大師,這些名字在各大期貨與外匯刊物上經常亮相。
說道交易大師,我們不得不對自己的交易操盤技巧重新審視,在巨大的外匯投資與投機人群中,又有幾人能斬獲成功的喜悅,遠離悲哀的淚水。因為貪婪和自以為是是人的天性,在此本人借美國百利金融期刊上的五大忠告與大家分享:
炒匯--賺錢之道:匯聚百川成大海。眾所周知,外匯市場里能賺錢的人寥寥無幾,而這絕大多數虧錢的無非擺脫不了貪婪之心,當然此心人皆有之,但看如何貪之。若貪到以視炒匯如賭博,用於作為暴富工具,那十有八九是賠錢。若能持之以恆,心不大,積累點點滴滴的小盈利,日復一日,自然可匯聚百川成大海。
炒匯--交易心態:失敗乃成功之母。每個人都熟悉這句話,可見用之廣泛。炒匯高手其實是虧損出來的,換句話說就是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後方能成為高手。因為炒匯經驗是最寶貴的,也是交了許多學費換來的。因而,這句話運用於炒匯自然無比貼切。
炒匯--風險管理: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特別是外匯保證金交易,本金就是命根子,沒了本金就等於放棄再生的機會。炒匯有虧損是自然的,但要在能承受的限度之內。止損了一次兩次沒關系,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就要做到風險控制和資金管理,或是進行倉位管理和設置止損點。
炒匯--交易條件: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東風就是信號,既是市場提供的機會。炒匯中如何選擇一個好的入場點位是非常重要的,贏和虧可能就在於你瞬間的決定。市場中並非天天都有機會賺錢,行情有明朗和不明朗之分,操作就有可做和不可做之別。即使萬事具備,也只有當走勢有明確的趨勢時方可動作,不要在不明朗的時候強行入市。
炒匯--交易原則: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句話大家都通俗的改為:順勢者昌,逆勢者亡。對於這一點不用多說,總之。市場總是對的,就是老大,是上帝,是天。
俗話說「智者納忠言、傲者納美言」,智者可萬古長存,傲者如飛馬過隙,孰是孰非,自在人心。
2. 清代全國排名前16位的大財團
一樓的說得不對。請看下文:
伍秉鑒:知名度最低的富豪分擔南京條約對外賠款
「我的名字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但是提起廣東十三行,一般人還是比較熟悉的,那是個富可敵國的地方,一場大火能令熔化的白銀流滿街;富招人妒,清廷兩度勒令我們籌款作戰爭賠款。1843年朝廷強令我們償還《南京條約》規定的300萬元外商債務時,我一個人獨自承擔了100萬。
《亞洲華爾街日報》給我的評價說:『出生於1769年的清朝行商伍秉鑒繼承父業與外商從事買賣,又進一步貸款給外商並以此獲得巨額財富。他在西方商界享有相當高的知名度。』這或許是因為我對自己的生意夥伴豪爽大方的緣故吧。曾經有一個美國商人跟我合作做生意,但經營不善,欠了我7.2萬元,因為沒能力償還一直無法回國。我聽說後,叫來他說:『你是我的第一號老朋友,並且是一個誠實的人,只不過不走運。』說完就把借據一把撕碎了,而在當時,一艘滿載貨物的中型貨船就值10萬元左右。
其實這點錢我是真的不在乎,1834年,我們家自己估計,我們伍家的財產就有2600萬銀元,我還是東印度公司的最大債權人,不但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山(武夷山)、店鋪,而且在美國投資鐵路、證券交易和保險業務等,西方學者說我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資財,天下第一大富翁』,我不好有異議。」
其實沒有人說得清清代全國排名前16位的大財團是哪些,因為那時封閉,沒有統計數字。
3. 美元貶值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美元貶值對中國的影響
07月23日 18:51
車市成了匯市的晴雨表
賓士S600是賓士車系列中最高檔的,在今年的4月份,它的價格還是人民幣165萬元,而如今它的報價已經上升到了180萬元,也就是說在短短的3個月之內它的價格就上升了15萬元。而造成它的價格在短期內大幅飈升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歐元匯率的提升。
在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幾位歐洲汽車的經銷商告訴記者,不僅是賓士車,絕大多數進口歐洲車的價格在短期內都出現了快速的提高。進口汽車經銷商舉例說,寶馬530在4月份的時候賣到70萬左右,現在也漲到76萬、78萬了;2.8升排量四驅動的奧迪A8,在歐元沒漲之前大概售價在83萬到84萬的樣子,現在定貨價就得接近90萬了。
由於進口汽車是以外匯進行結算,因此匯率的變化將直接決定著進口汽車的價格,一般來說,匯率每提升1角錢,體現在進口汽車價格上的變化就是1萬元,而歐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從今年4月份的7.27提升到了目前的8.35,從而導致了歐洲車進價的提升。以一輛賓士S320為例,在4月份它的到港價是45萬人民幣,而現在為54萬元,到港價的提高也直接導致了關稅、消費稅、增值稅的增加,最終將體現為市場售價的提升。
中國進口汽車貿易中心總經理潘祖順對記者說:「由於匯率的變化,價格已經有所體現,但是這個變化只是剛剛開始,還沒有完全體現。」
與歐洲車提價形成對比的是美國車,雖然美元貶值已經導致美國車在歐洲的市場中出現了大幅的降價,但是,由於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基本保持穩定,因此國內市場中的美國車價格並未出現明顯的變化。此外,由於進口日本車的配額和許可證比較緊張,再加上近期日元的匯率呈現出了持續攀升的勢頭,國內市場中進口日本車的價格也出現了小幅的上升。(《經濟半小時》記者 周人傑)
匯市火爆源於美元震盪
與相對平靜的進口車市場相比,記者在中國銀行北京分行的外匯交易大廳里,卻看到了人頭攢動的場面。據這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今年7月份以來,這里每天最高的交易數量可以達到800多人次,而就在一個多月以前,這個數字還不超過100人次,只有現在的1/8。
由於美元持續下跌引發的國際各主要幣種匯率的劇烈波動,給原本不慍不火的國內匯市注入了一針強勁的興奮劑。中國有超過1000億美元的外匯存款,隨著市場的放開,越來越多的外幣持有者主動參與到外匯買賣的行列中來,其中不乏一批與中國匯市同步成長起來的專業炒家。一個外匯交易者說,過去存了6、7個月的歐元,現在它一漲就解套了。
雖然不是每個參與者都在這輪行情中得到了實惠,但活躍的市場還是讓他們對投資的未來充滿期待。更有些人把資金從股市里取出來投進了匯市。外匯業務方面,中國銀行在國內一直是領頭羊。據該行資金部客戶服務處負責人介紹,隨著美元市場在今年三月出現逆轉,她們部門所受理的外匯買賣業務增量明顯加速,近期的增幅尤其驚人。
中國銀行資金部客戶業務處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市場波動很大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客戶都很願意出來做,我們最近的交易量也有大幅的增加,就是因為美元最近貶值比較厲害,有一個大幅的增加,大概主要集中在美元兌歐元和美元兌日元這兩個貨幣對上。」
而記者在該行北京分行營業廳內采訪時得到的結果更直接地印證了她的話:兩三周以來,這家銀行營業廳櫃台工作人員的實際下班時間從5點推延到6點,又從6點推延到7點半。盡管如此,面對驟增的交易量,延長了工作時間、增加了營業窗口,銀行仍然不能滿足客戶的要求。
中國銀行北京分行業務部服務辦公室主任彭志法說:「惟一能夠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客戶使用電話銀行,用電話銀行這種形式炒匯,這樣有可能緩解一下櫃台上的壓力。」 (《經濟半小時》記者 郭嘉)
歐元給中國出口添把力
美元是國際上最主要的支付貨幣,我國的對外貿易一般也是用美元結算的。美元走低將對我國出口造成什麼影響呢?《經濟半小時》記者王朝陽去了一趟廣州,到格蘭仕空調的出口基地進行了采訪。
記者發現專門出口到法國的空調,在年初一萬歐元可以買到34套,由於美元下跌,歐元相對上漲,現在一萬歐元可以買到40套這樣的空調,可以說,美元持續下跌,使得中國像這樣出口歐洲的產品增加了價格競爭力。
記者在廣東格蘭仕集團看到,這里的中轉庫里的上千台空調和微波爐大都是出口到歐洲的,而格蘭仕今年上半年出口歐洲的產品總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其中美元下跌,使得在歐洲有很大業務的格蘭仕受益匪淺,主要的原因就是格蘭仕的國際貿易都是用美元結算的。
廣東格蘭仕集團副總經理俞堯昌告訴記者:「因為這個是最敏感的,就比方說美元跌了10%,對歐元來說就等於價格跌了10%。而我們現在用美元結算,出口價格沒有變,等於說是大降價了,我們對於歐洲來說就降價了10%。」
記者看到,幾乎每天格蘭仕都能接到來自歐洲的新的定單,一位澳大利亞的家電經銷商也表示,他的歐洲客戶越來越看好中國的出口產品。
耀生行貿易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清賜表示:「我們的客戶都在歐洲或在澳洲地區,如果是美元下跌的話,他們進口利潤會提高很多,所以我看到的前景應該是會很好。」
據了解,今年前5個月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累計出口554.9億美元,增長22.9%,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達47.8%。美元下跌是刺激中國家電產品出口增長的因素之一,此外,中國的服裝紡織及鞋類等傳統出口大項的出口受美元下跌的正面影響也大於負面影響。
記者采訪了國家計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他說:「我們相當一部分產品的國際結算,包括我們的外匯儲備資產都是用美元來進行結算,美元的貶值主要是對日元和歐元的貶值,它的匯率貶值,也會導致人民幣對歐元和對日本的匯率相對出現貶值,因此我們出口的產品兌換成歐元和日元來講就變得更加便宜,出口的競爭力就會變得更加強勁。」
由於美元的貶值,盯住美元的人民幣相對於歐洲和日本也相當於在貶值,出口價格不變,但是卻可以讓歐洲和日本的進口商更加看好中國的產品。采訪時專家表示,只要美元不出現暴跌,同時中國外貿出口進一步多元化,下半年中國外貿出口有可能繼續保持上半年的發展勢頭。
除了以上幾個方面,人們普遍關心的是,美元走低是否會對中國整體經濟構成影響?這就要提到我國的外匯儲備。我國經濟近年來保持了較快增長,同時還積累了可觀的外匯儲備。最新公布的數字是,上半年我國外匯儲備已達2427億美元,其中民間外匯存款總額超過了1000億美元。我國外匯儲備經營管理一貫堅持「安全、流動、增值」的原則,儲備貨幣是一個貨幣籃子,就是一個籃子里並非只有一種外幣,而是多元化分布,美元、日元、歐元三大強勢幣各占不同比例,並且還會根據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幣種的結構,將風險降到最低。(《經濟半小時》記者 王朝陽)
來源:央視國際網路
4. 東南亞的主要環境問題是什麼
【題目】東南亞農業發展與環境問題
【類詞】2002;亞洲;農業經濟;環境
【正文】
農業在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中一直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東南亞國家糧食、工業原料、就業機會、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然而,東南亞國家的農業開發中使用的擴大種植面積、移民墾荒、增施化肥農葯、開發森林以及刀耕火種等生產方式,雖然使農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卻帶來了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地退化以及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環境問題。
一、東南亞農業發展引起的環境問題
東南亞國家之所以重視農業發展,與其經濟依附性、人口壓力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
經濟的依附性。東南亞國家除泰國外,在二戰以前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長期成為帝國主義的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這不僅造成東南亞資源不斷減少,而且使該地區的經濟畸形發展,工業落後,農業種植單一。東南亞國家取得獨立後,這種單一的、畸形的依附型經濟結構仍然存在。一是原料出口國的地位尚未根本改變,出口的初級產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可再生資源,而一些可再生資源如農產品和木材,也是以大量消耗國家的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為代價的。二是東南亞國家在金融方面對發達國家的依附地位仍未改變。20世紀80年代初,發達國家實行緊縮政策,連續提高利率,使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猛增。由於債台高築,東南亞國家不得不出賣寶貴的自然資源來還債。三是長期以來,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糧食不能自給,靠出口經濟作物和資源來換取糧食。
人口的壓力。二戰以來,東南亞各國的人口增長很快,從1960年的1.95億增加到目前的5.11億。從1960年至1998年,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口都增長了1倍以上。寮國1998年的人口是1960年的2.77倍,菲律賓是2.74倍,馬來西亞是2.7倍,越南是2.54倍,柬埔寨是2.32倍,泰國是2.31倍,印尼是2.17倍,新加坡是1.93倍。由於人口增長過快,對食物、住房、教育、衛生保健、交通運輸、自然資源佔用等形成持續不斷的高需求。
為了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對物質的不斷需求,發展民族經濟,增強國力,東南亞國家大力發展農業,大規模開發土地,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開采森林資源,擴大出口創匯,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由於農業開發措施使用不當,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
(一)毀林開荒嚴重
為了擴大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東南亞國家均採取了毀林開荒的措施。二戰以來,東南亞各國的耕地面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盡管各國人口在不斷增長,但人均可耕地面積並沒有下降多少,有的國家反而增加了。在1980-1996年期間,柬埔寨人口從640萬增加到1027萬,與此同時,人均可耕地面積從0.30公頃增加到0.37公頃;馬來西亞人口從1376萬增加到2117萬,而人均可耕地從0.07公頃增加到0.09公頃。其他東南亞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是,東南亞各國耕地面積的擴大是以森林、濕地面積減少為代價的。
菲律賓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主要用擴大耕地面積來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在50年代上半期耕地面積年均增加3.45%,60年代年均增加1.3%。由於當時菲律賓農業生產率極其低下,以擴大耕地來增加農業生產,其效果並不十分顯著,60至70年代糧食作物的年均增長率只有0.7%,出口作物也只有2.5%。因此,在70年代以前,菲律賓的糧食未能達到自給。
長期以來,泰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是通過大量開發土地來實現的,是以森林面積銳減為代價的。耕地逐年增加,從1950-1952年的4140萬萊增至1982年的9324.5萬萊,1990年更擴大到14732萬萊;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也從1950-1952年的12.3%,增至1982年的29%,1990年達47.4%,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約佔全部耕地面積的60%。單季稻佔了全部水稻的90%以上。與此同時,泰國的森林面積則逐年減少,從1975年的21800萬公頃減至1992年的14574萬公頃。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則從1951年的60%減至1971年的40.7%,1986年的30%,1995年更減至22.8%。除了森林商業砍伐以外,森林面積減少無不與耕地面積的擴大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移民安置失當
二戰後,東南亞國家的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突出。一是土地分配不均,大地主和庄園主控制了絕大多數的土地,而大量的小農生產者只擁有少量的土地,佃農普遍存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曾進行了土地改革,但收效甚微。
這種毀林開荒,移民墾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東南亞國家人口與土地的矛盾,對安置過剩人口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新開拓的耕地多為荒地,如越南新開墾的荒地只有30%可以投入生產,產量相當低。從長遠來看,對荒地和森林的過度墾植,會造成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在80年代,越南的許多地區,100%的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流失,屬於流失嚴重的竟達80%-90%。如越南北部的山地由於植被遭毀,年均損失1至2厘米的沃土層,流失100噸至200噸泥土。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尼等國家的移民開荒也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
(三)耕作方式原始
獨立時的東南亞國家都是農業國家,技術水平低下,當時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已經進入現代化時代,而東南亞國家仍處於犁耕時代,以畜力耕作為主,人力耕作為輔,甚至一些國家的山區農民仍採用落後的刀耕火種和移耕的耕作方法。移耕,又稱游耕,是一種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是指砍伐並燒毀一片森林,種上糧食或其他經濟作物,收成二三季或在地力減退後便棄地遷居他處。再砍伐森林,種上農作物。如此輪番砍伐和耕種,通常在10年到20年輪種一回。
在印尼爪哇島以外的一些島嶼上,部族農民大都採用移耕從事農業生產,一些山區有90%的土地用於移耕,胡椒、煙草、咖啡、橡膠、椰子等大部分經濟作物都是由移耕小農生產的。在80年代以前,印尼的移耕農業平均每年毀林20萬至30萬公頃。根據1979年的統計數字,由於移耕而毀壞的森林面積達4300萬公頃。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等中南半島國家,山區的農民和少數民族也大都採用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從事農業生產。寮國人口中約有35%至40%是少數民族,他們居住在山區,其傳統的耕作方式就是刀耕火種。在80年代以前,寮國每年因山民盲目毀林開荒而燒毀的森林達10萬公頃之多。寮國政府曾動員山民移居到平原地區,但並沒有得到山民的響應。泰國山民的刀耕火種也造成了大量的森林和水源被破壞,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泰國北部的森林每年被山民毀掉10萬至20萬萊。泰國林業廳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合作於1956年至1957年通過空中拍攝的調查顯示,喃奔和清邁府海拔10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和松林有67%被毀壞,昌萊府的原始森林有65%被毀壞。從衛星拍回的照片中發現,1973年至1977年間,泰國北部的森林面積從95842平方公里減到68588平方公里,減少了27254平方公里,即每年減少5.69%。這主要是山區農民刀耕火種的結果。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多,移耕農民人數也隨之增長,移耕輪回的周期則日益縮短,對森林和土壤的破壞也日益嚴重。1987年印尼外島從事移耕的農民將近200萬戶,移耕的土地面積約為2800萬公頃。目前,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在東南亞的一些地區仍在進行。
(四)森林開發過度
由於經濟的依附性,為了籌集外匯,克服國內經濟危機和資金短缺的困難,還清外債,更快地發展民族工業,東南亞國家不得不出口本國豐富的資源,以換取外匯,進口糧食、工業品和先進的技術與設備。但由於當時東南亞國家的加工技術落後,資源均以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出口,附加值低,這使東南亞的原材料大批大批地出口。世界上有25%的熱帶雨林分布在東南亞。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木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和價格的不斷上升,東南亞國家大規模地開發森林資源,出口原木、珍稀木材及其它木材產品,以換取大量的外匯。印尼從1967年開始大規模地把森林成片租給伐木公司開采,幾十年來,其森林經營許可證發得太濫。在馬來西亞,州政府有土地利用權和木材砍伐特許授予權,地方政府發放木材砍伐許可證和木材加工證以增加財政收入。泰國從1968年開始把全國將近一半的森林分割成500多塊租借地供人採伐。東南亞國家每年砍伐森林的比例較高,年均森林面積減少量逐年增大,印尼從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60萬公頃增加到1990-1995年間的108.4萬公頃。與此同時,泰國從24.4萬公頃增加到32.9萬公頃,馬來西亞從25.5萬公頃增加到40萬公頃,菲律賓從9.1萬公頃增加到26.2萬公頃,緬甸從10.2萬公頃增加到38.7萬公頃。可見,與90年代以前相比,90年代上半期這些國家的年均砍伐量大多都增加了1倍,有些國家甚至增加了2倍。近年來,世界上6個森林減少最多的國家中就有4個是東南亞國家,它們的年均砍伐率是:泰國515300英畝、緬甸400500英畝、馬來西亞396000英畝、菲律賓316100英畝。(參見表2)
森林雖屬可再生資源,但其生長周期卻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長期以來,在東南亞國家,追逐利潤的跨國木材商和造紙公司、急於還清外債的政府以及想盡快脫貧的農民,在大量砍伐著森林,但森林的恢復和植樹造林工作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森林的恢復速度遠遠趕不上砍伐森林的速度。由於各國政府對森林資源管理不善.使森林砍伐過度,從而導致森林面積逐年減少。印尼人口事務與生活環境國務部長埃米爾·薩林在1979年接見記者時說,「坦率地說,我們當時就是為了籌集外匯,顧不上植樹育林問題。印尼開發中的錯誤,是從政府1967年頒布的森林基本法就開始存在了」。
移民墾荒、毀林造地、擴大耕地面積、耕作方式落後和大規模的商業性森林開發使東南亞森林面積逐漸減少,森林覆蓋率日益降低,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印尼、柬埔寨、寮國和汶萊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0%,緬甸、馬來西亞為66%,只有越南、菲律賓、泰國不到50%。到1995年,這些國家的森林覆蓋率已大大下降,柬埔寨降至55.7%,緬甸是41.3%,馬來西亞是47.1%,印尼是60.6%,泰國是22.8%,菲律賓是22.7%。由於木材資源的日漸減少,林業在這些國家經濟中的地位也日益下降。泰國到90年代已從一個木材出口國轉變為木材進口國,林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1951年的5.1%,下降至1985年的1.3%,1990年更降至0.3%。菲律賓林業產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從70年代開始一直呈下降趨勢,1993年降至0.3%。
森林減少的影響是深遠的,包括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一是森林減少使東南亞水上流失嚴重,河流泥沙沉積量增多,降雨量減少,進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造成經濟損失。以馬來西亞的沙巴為例,該地區曾有60%的森林覆蓋率。但是由於大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嚴重,河流下游泥沙沉積量大,沙巴5條主要河流的沉積物每條河每年每平方公里超過200噸。沙巴最大的保水區——Kinabatangan流域,每年有800萬噸沉澱物流到下游,這相當於每年每平方公里700噸的土地侵蝕速度,超過馬來半島吉蘭丹河沉澱物的6倍。沙巴地區淤泥的大量沉積,對沙巴水電、運輸、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在菲律賓,由於高地森林砍伐後引起土壤侵蝕所造成的巨型水庫的泥沙沉積,使用作水力發電的水庫的使用壽命縮短了一半或一半以上,菲律賓供電不足、經常停電無不與這些情況有關。
二是森林減少,使蓄水能力下降,洪水、於旱、森林大火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這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近年來,東南亞的毀林地區的洪水和泥石流已奪去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數以萬計的人無家可歸。由於循公河流域的森林和山地被不斷地開墾和破壞,水土流失使沿河地區洪水和泥石流經常發生。處於湄公河下游三角洲的柬埔寨,一遇中上游氣候反常,雨量增多,極易決堤,引發大面積洪災,有「十年九澇」之稱,洪水每年都給柬埔寨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如2000年底發生了該國40年來最嚴重的洪水,造成400人死亡,經濟損失超過1億美元。2001年柬埔寨西旱東澇,有14個省、直轄市和84個縣、區受災,造成57.2萬公頃農作物受損,62人喪生.212.19萬人受災,32.5萬人等待救濟。森林的破壞和水土流失也使越南經常發生洪澇乾旱。1996年洪水造成越南大約6億5500萬美元的損失,包括1000人死亡,84萬公頃的田地被淹。2001年八九月間,越南南部的紅河三角洲的洪澇至少造成108人死亡,6萬多人無家可歸,24萬多人因水災而面臨糧食短缺,44.3萬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物資救援。
而處於南部群島的國家,熱帶雨林遭嚴重破壞後,水土流失也相當嚴重,經常發生如中南半島的洪水、乾旱和泥石流。菲律賓就是典型的例子。由於森林被大量砍伐,高地不斷地被開墾,使國家的水文系統遭受嚴重損害,洪澇與河流淤泥沉積影響到低地平原大部分地區。1983年,菲律賓遭受了30年中影響范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乾旱,5600平方英里的農田缺水,糧食收成比常年減少1/10。1991年的水災使菲律賓2000人死亡(某些觀察家說實際死亡人數3倍於此),50萬人無家可歸,主要原因就是高地的森林砍伐引起了巨大的泥石流。
開荒種地和刀耕火種如果管理不善,還容易引起森林大火。1997年和1998年發生在印尼東加里曼丹的嚴重森林大火,就毀滅了500多萬公頃的森林。大火還引起了跨邊界煙霧污染,客觀上已影響到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等國的空氣質量,給這些國家帶來了環境和健康問題。據聯合國發展計劃委員會統計,1997年印尼森林大火產生的煙霧使東南亞國家損失了14億美元,大多是用於短期治療的費用。4萬多人因呼吸系統疾病與煙霧相關的疾病而住院,而對兒童和老人所造成的長期危害尚難確定。這場大火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也造成了巨大損害。
三是森林資源減少也會使土地肥力下降,土壤鹽鹼化或沙漠化。在自然條件下,植物和腐爛植物形成了一個保護層,可固定土壤並減緩土壤的侵蝕和退化。但當森林被砍伐、土地被開墾後,保護層遭到破壞,礦物循環就會減少。尤其是熱帶雨林遭破壞後,由於沒有樹的遮掩和固定,滂論大雨會很快沖走土壤的養分,使得農業生產和森林恢復周期漫長而艱難。紅樹林和白千層林、珊瑚等一樣,具有保護海堤、防洪、減緩土地鹽鹼化、減緩海岸侵蝕和防止風暴破壞的功能。1950年至1983年間,越南全國的紅樹林大約消失了37%。南部的明海省1983年大概摧毀了紅樹林面積的一半。越南的濕地多分布在湄公河三角洲,以硫酸鹽土或富含黃銅礦的「潛在酸性土」為基礎,由於紅樹林遭到破壞,加大了因黃銅礦氧化引起的土壤酸性化,不僅影響了本地區的農業生產,而且酸性化的土壤隨著雨水流入下游地區和河流,也侵蝕了下游地區的土壤和水源。養蝦場被酸性物質侵蝕了3至4年後,蝦場和深層土壤中的酸性過重,結果造成土地既不能養蝦,也不能種植紅樹林。築堤養蝦固然在短期內給越南的沿海居民帶來了利潤,但是對紅樹林的破壞卻導致更大的經濟損失。1984-1993年,越南團紅樹林減少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79億美元。泰國,在90年代初,由於森林的大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已使東北部的1800萬萊士地鹽鹼化,這佔了東北部地區面積的17%;南部地區已有260萬萊土地鹽鹼化或呈現出酸性,50萬萊土地受到侵蝕。其它東南亞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
四是破壞了生物多樣性。東南亞是亞洲乃至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擁有上百萬種物種的國家,印尼的植物和鳥類比整個非洲大陸還多。東南亞的熱帶雨林、紅樹林、濕地面積的銳減,動物棲息地的喪失,導致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的破壞,許多物種面臨滅絕或已經滅絕。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97年,印尼哺乳類和鳥類有1955種,而瀕危的種類有232種,佔11%。而菲律賓鳥類和哺乳類種類中的瀕危數量佔了該國總數的24%,越南的比例是10%,馬來西亞是9%,泰國約為9%。而在高等植物種類中的瀕危種類占國內總數的比例,菲律賓是4%,泰國是3.3%,馬來西亞是3.16%,越南是3.2%,印尼是0.8%。由此可見,東南亞幾個具有豐富動植物物種的國家,近年來,瀕危種類數量的比例還是相當高的。(參見表3)
(五)化肥農葯濫用
由於技術落後,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物質需求,除擴大耕地面積外,東南亞國家還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葯,以提高單位產量。原東盟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推行的「綠色革命」,除了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和灌溉設施的投資外,還把增施化學肥料、殺蟲劑和除草劑作為提高產量的重要舉措,這曾使東盟國家的農業產量和農業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卻帶來了環境問題。在七八十年代,菲律賓大力鼓勵農業增加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量,1972年,菲律賓政府制訂了全國規劃,由國家按補貼價格將化肥供給農民,其中用於糧食作物的肥料,定價標准比用於出口作物的肥料低45%。80年代中期,印尼政府的農葯補貼占農用化學品費用總額的50%以上,而最大的農業補貼是用在化肥上面,從1978年到1987年,化肥施用面積每年增長12%,TSP施用面積每年增長17.7%。從1985年開始,實際化肥補貼比農業和灌溉開發支出的部分還要多。1980年政府對化肥的補貼預算總額超過1250億盾(6800萬美元),而到1988年實際財政補貼超過1萬億盾(5.5.億美元)。印尼能從一個主要的大米輸入國到1984年成為大米自給國,這主要歸功於政府實行增加化肥和農葯的使用量等措施的農業綠色革命。泰國的農業之所以發展較快,除了擴大耕地面積、提高技術水平和機械化程度外,提高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率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每公頃耕地施用化肥量由1980年的18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42公斤,整個20世紀80年代化肥施用量年均增長15%,年進口量為220萬噸,1990-1991年化肥使用量達104萬噸。越南也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葯,以增加農業產量,每年需用農葯量從1959年的100噸增加到1978年的2.2萬噸。80年代以來,越南加大了化肥和農葯的使用量,從1986年前每公頃使用尿素27.9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84.4公斤。合作社對農葯的保管和使用很隨便,農葯濃度往往超標兩三倍甚至十倍。
殺蟲劑、除草劑、化肥的大量使用,雖可以在短期內提高農業產量,但從長遠來看,這些化學物質使用於農業生產,造成環境污染。一是使土地肥力下降。在全球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在最近45年,全球耕地面積的17%已有某種程度上的退化,其中11%嚴重退化,這些土地面積相當於中國和印度面積之和。土地退化面積有28%是由於有害的農業操作,如過度施肥、欠缺排灌、忽視休耕等。二是病蟲害增多。殺蟲劑在使用一段時期後,由於昆蟲繁殖、變異極快,不久就具有了抗葯性,於是就需要更多的不同的化學殺蟲劑。這些化學葯品還因殺死鳥類而增加了害蟲的數量。印尼在80年代早期,由於殺蟲劑的大量使用,結果褐色蝗蟲因天敵滅絕而數量大增,導致印尼1986年蟲害成災,水稻嚴重減產。印尼前總統蘇哈托在1985年3月下令禁止使用57種殺蟲劑中的56種,以幫助水稻產量恢復到大量使用殺蟲劑之前的水平,1988年取消了每年耗資2000億盾(約1.1億美元)的農葯補貼。三是對人類的健康造成損害。殺蟲劑和除草劑的殘余,化肥使用後殘留的高濃度硝酸鹽和磷酸鹽,以及因灌溉在土壤中積累的鹽,不僅滲透到土壤和水中,而且還會殘留在糧食和蔬菜上,有損人類的身體健康。有毒化學製品的主要健康風險是癌症,而惡性淋巴腫瘤的形成可能要20年。如染色體的主要物質——脫氧核糖核酸受損,將會給下一代帶來先天殘損。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有50萬至100萬人因殺蟲劑中毒,其中有5000到2.6萬人死亡,至少有一半中毒者和75%的死亡者是從事農耕者,大多數發生在欠發達國家。1993年,菲律賓國際大米研究所(IRI)——一個幫助東南亞傳播綠色革命的農業研究組織的研究也發現,殺蟲劑和除草劑的使用不再增加大米產量,且在那些操作的農民中產生了健康問題。
二、採取的應對措施
東南亞國家農業發展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已引起國際社會和這些國家的政府及社會的普遍關注。東南亞國家已採取有關應對措施,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措施主要有:
一是減少和停止原始的耕作、無周密考證的移民墾荒。泰國、緬甸、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的政府重視山民經濟的改造,指導山民掌握農業知識,建立永久性農田發展替代種植,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寮國政府於2001年確定的2001-2005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2020年奮斗目標,已明確了在今後幾年內要消滅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停止沒有經過周密考證的移民墾荒。如越南近年來實施定居定耕的移民政策,移民點均要經過認真考證,將經常發生洪水、泥石流地區及貧困山區的居民移遷到新經濟區。
二是禁止非法砍伐,鼓勵植樹造林護林。面對森林面積的不斷減少以及所帶來的嚴重環境後果,加上國際社會的壓力,東南亞國家尤其是老東盟國家自70年代中期以來,逐步限制砍伐森林和木材出口,實施造林計劃,建立森林保護區。印尼政府自70年代中期即實行限制原木出口、鼓勵發展木材加工業和植樹造林的政策。印尼政府以課稅的方式來限制原木的出口,規定每出口1立方米原木課以25.5美元的出口稅、13美元的出口許可費,加上各地區制定的重新綠化費等,每出口1立方米的原本所支付的費用約為50美元。菲律賓1974年開始實施《森林改革法》,鼓勵發展國內木材加工業,規定進行選擇性伐木和造林,1986年禁止原木出口,1989年又禁止出口鋸木。1978年馬來西亞政府也制定了保護森林政策,限制原木的產量和出口量。此時,泰國政府也開始實行了造林計劃,政府和公司合資有計劃地進行伐木和造林,1990年森林採伐受到禁止。越南1991年禁止原木出口,1992年又宣布禁止所有木材出口,但這一禁令不適用於農業部和林業部,這兩個部門仍可以繼續出口和轉運木材。越南近年來十分重視植樹造林工作從1999年開始實施「500萬公頃造林計劃」,造林護林已取得成效,到2000年底,森林覆蓋率達33.2%。
三是發展生態農業和生物科技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開始了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和試驗。1982年成立了一個地區性的協作研究機構——東南亞大學農業生態研究網。新加坡是典型的城郊農業,注重農業科技的研究與開發,用生物科技來發展農業。菲律賓在70年代就開始實行生態農業的實踐,建立生態農場,以馬雅農場較為典型。在生產過程中採用變廢為寶的封閉循環和應用生物之間的生產、消費、分解關系,禁止或減少外來能量(化肥、農葯、生長劑)的投入,通過「清潔生產」來生產「健康產品」。設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30年前就培育出了點燃綠色革命火種的「神奇水稻」品種。該研究所目前正在考慮將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應用於食物的生產,既可提供健康食品,又可節省土地和水資源,減少耕地退化。馬來西亞目前也開始重視生物科技農業的研究與開發,強調高增值產品的發展,如知識密集型食物加工產品和與健康有關的、具有安全性和環保性的生物科技產品。現在,利用生物科技發展農業已經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個新興產業,該國已經建立了對胡姬花和香蕉進行組織培養的生物工業、油棕的組織培養業。
四是控制人口的增長。為了緩解快速的人口增長對經濟、就業、社會和環境帶來的壓力,東南亞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便開始實施家庭計劃,有計劃地控制人口的增長,並取得一定的成效。東南亞國家的生育率已有所下降,到1998年,平均每個婦女生育孩子的數量,新加坡是1.5個,馬來西亞是3.1個,印尼是2.7個,菲律賓是3.6個,越南是2.3個,柬埔寨是4.5個,寮國是5.5個,緬甸是3.1個,泰國是1.9個。雖然一些國家的人口出生率已下降,但是菲律賓、柬埔寨、寮國和緬甸等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仍保持較高的生育率。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減少對經濟和環境的壓力仍是東南亞國家面臨的課題。
東南亞國家盡管已採取了減緩農業發展造成環境退化的有關措施,但是,由於經濟、社會、政府等方面的原因,保護環境的成效並不樂觀。雖然禁止原木出口和非法採伐,但是執法不嚴,收效不大。為了增加外匯收入,有的國家政府下令禁止了,隨之又放開,如寮國政府於1991年8月禁止一切採伐活動,但1992年又取消了禁令,向幾個外國公司租讓了伐木權。緬甸於1988年宣布禁止砍伐森林,但該國政府後來又同幾家泰國公司簽訂採伐木材的合同。印尼雖然限制出口原木,但是,幾十年來,印尼以擴大木材產品出口作為其經濟的增長點,開始是出口原木,禁止原木出口後,又出口木材產品。目前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膠合板生產國,膠合板產品成為該國的非石油天然氣產品中僅次於紡織品的第二大出口創匯的產品。據官方統計,1999年印尼有105個膠合板工廠,1701個鋸木加工廠和6個造紙廠,膠合板出口創匯總計達85億美元。這些膠合板和造紙廠,均以木材為原料,膠合板、紙漿的生產和創匯越多,需要的木材也越多,砍伐森林就越多。。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水質和土壤也帶來了新的污染。由此可見,如何減少農業發展引起的環境問題仍是擺在東南亞各國政府面前有待解決的課題。(njdk212)
5. 一美元抵多少人民幣
貨幣兌換
1人民幣元=0.1632美元
1美元=6.1258人民幣元
兌換為轉換
數據僅供參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 更新時間:2014-03-09 18:40
外幣換人民幣的 看最新現鈔買入價
根據當日最新外匯牌率,100外幣可兌換人民幣:(現鈔買入價)
公式為:(外幣÷100)×現鈔買入價=可換人民幣
(註:很多人看不懂,官網的外匯牌價是以人民幣100為基數算的,所以要先用外幣÷100,這樣就簡單了吧)
不信我你就自己算一下,嘿嘿
匯率信息來源於http://www.boc.cn/sourcedb/whpj/
中國銀行官網每日外匯牌價
如果答得好,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ω^ 謝謝您的支持!!)o(∩_∩)o
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o(∩_∩)o
6. 所說的「洗錢」是怎麼一回事
「洗錢」 (Money Laundering) 是指將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恐怖活動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違法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通過各種手段掩飾、隱瞞其來源和性質,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為
典型的交易分三個過程
入賬
即通過存款、電匯或其它途徑把不法錢財放入一個金融機構
分賬
也就是通過多層次復雜的轉賬交易,使犯罪活動得來的錢財脫離其來源
融合
以一項顯示合法的轉賬交易為掩護,隱瞞不法錢財 陳水扁家族洗錢流程
[1]。通過這些過程,罪犯就可把非法所得轉移並融合到有合法來源的資金中。洗錢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經濟、安全和社會後果。洗錢為販毒者、恐怖主義分子、非法武器交易商、腐敗的政府官員以及其他罪犯的運作和發展提供了動力。洗錢已經變得越來越國際化,而與犯罪活動有關的金融問題也由於科技的日新月異以及金融服務業的全球化而變得日益復雜化。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全球每年非法洗錢的數額約佔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2%至5%,介於6000億至1. 8萬億美元之間,且每年以1000億美元的數額不斷增加。特別是在當前經濟全球化、資本流動國際化的情況下,洗錢活動對國際金融體系的安全、對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危害極大。 商務印書館《英漢證券投資詞典》解釋:洗錢 launder。將非法資金放入合法經營過程或銀行賬戶內,以掩蓋其原始來源,使之合法化。 現代意義上的洗錢是指將走私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賣淫犯罪、販毒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違法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通過金融機構以各種手段掩飾、隱瞞資金的來源和性質,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為。
編輯本段特徵
洗錢行為一般具有方式多樣、過程復雜、對象特定及國際化等特徵:
洗錢方式的多樣性。
為了逃避監管和追查,洗錢犯罪分子往往通過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對犯罪所得進行處理。長期的洗錢活動發展出了多種多樣的洗錢工具,例如,利用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服 洗錢相關漫畫
務,利用空殼公司,偽造商業票據等。經濟方式的創新也使洗錢方式不斷翻新,更為隱蔽,如網上交易。專業的洗錢組織更是越來越熟練地對各種洗錢手段和方式加以組合運用。
洗錢過程的復雜性。
要實現洗錢的目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改變犯罪所得的原有形式,消除可能成為證據的痕跡,為犯罪所得及其收益設置偽裝,使其與合法收益融為一體。這就迫使洗錢者採取復雜的手法,經過種種中間形態,採取多種運作方式來洗錢。
洗錢對象的特定性。
洗錢對象是資金和財產,這些資金和財產無一例外地與犯罪活動緊密相聯,例如,來源於毒品、走私、詐騙、貪污賄賂、偷稅逃稅等犯罪。一般來說,只有非法所得才有清洗的必要。
洗錢活動的國際性。
隨著經濟、科技的飛速發展,世界上人員往來、商品運送、資金流動、信息傳播、服務的提供日益國際化,導致了犯罪活動的國際化。在追逐非法經濟利益的跨國犯罪活動中,犯罪所得的轉移成為一個關鍵問題,直接導致洗錢活動日益具有跨境、跨國的性質。 洗錢罪的主體是金融機構或個人,有五種行為: (一)提供資金賬戶的 (二)協助將財產轉換為現金或者金融票據、有價證券的 (三)通過轉賬或者其他結算方式協助資金轉移的 (四)協助將資金匯往境外的 (五)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犯罪的違法所得及其收益的來源和性質的。」
編輯本段目前洗錢的主要手段
古董買賣
你買了40隻明代的花瓶,每個5000美元。你把它們都拿出來拍賣,把這些藏品分別存放在12家拍賣行內,最好分布在12個不同的城市。當一隻花瓶被拿出來拍賣時,你或是把它賣給出價最高的人,或是派你最親近的叔叔去拍賣行把它買回來。 人們買你的每件東西一般都是用支票付款,所以,當你的叔叔為買其中的一個花瓶付給拍賣行5500美元現金時(即5000美元的拍賣價加上向買主收取的10%的手續費,這5500美元就是被洗的錢),他們會給你一張4500美元的支票,即拍賣價減去向賣主收取的10%的手續費 洗錢相關漫畫
[2],由此你成功的洗干凈了4500美元,額外的1000美元作為洗錢成本消耗掉了。 這些費用作為洗錢的開支完全可以被一筆勾銷。幸運的是,你還可以把這個花瓶再次拍賣。當然,做這檔生意的前提是:你多少得有點沒落貴族的做派。
7. 歷史上古姓名人有哪些
古 弼:
後魏時的代州人。為人忠厚,善於騎射。因戰功卓著而封為靈壽侯。歷位吏部尚書,雖然事務殷湊,但堅持讀書不輟。太武帝稱贊他為社稷之臣。文成帝即位後,他因被誣告而處死,時人都為他叫冤。
古 朴:
明朝大臣,陳州(今河南淮陽)人。歷任兵部侍郎、戶部尚書等職。在朝30多年,以清廉著稱。
古耕虞:
古耕虞,1905--2000,祖籍廣東,出生於重慶山貨業世家。世界聞名的「豬鬃大王」,被譽為「社會主義陶朱公」。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戰友,知名的愛國實業家,古耕虞多年來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積極參政議政,為統一戰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周恩來總理稱贊古耕虞「為抗戰立了功」。古耕虞評價周恩來說:「國民黨把我往外推,中國共產黨把我往裡拉,其代表人物就是周恩來」。「是周恩來的力量,使我改變了對國共兩黨不偏不倚的立場,逐步靠攏中國共產黨。」
自上世紀30年代起,古耕虞旗下四川畜產股份有限公司的虎牌豬鬃出口量達到全國豬鬃出口總量的85%以上,幾乎壟斷了世界豬鬃市場。
古耕虞21歲即繼承父業經營古青記山貨字型大小,僅兩年便「擁有重慶山貨業天下之半」,僅8年便壟斷了四川豬鬃出口業,使其「虎牌」豬鬃馳名歐美市場。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實行物資統制,豬鬃的收購、出口指定由官辦的川畜公司經營,但因國際市場只認古青記虎牌豬鬃,故仍任其擁有該公司大部分股份,並任總經理。抗戰勝利後,古耕虞又將川畜業務推向全國,以致壟斷了全國豬鬃出口總量的80%以上,被譽為「豬鬃大王」。解放後,為突破西方經濟封鎖使我國豬鬃順利出口做了大量工作,歷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及其財經委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外經貿部顧問等職。
豬鬃是我國傳統的重要出口物資,主要用途是制刷。豬鬃在戰時是重要的軍用物資,油漆軍艦、飛機及各種軍車,清刷大炮的炮筒等,都離不開它。
當時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駐在重慶,常常邀請古耕虞等一些民族工商業家談話,交換有關戰時經濟問題的意見。在抗戰中間,國民黨官僚資本借抗戰名義,對13種傳統出口物資進行壟斷,實行所謂統購統銷。其中特別是豬鬃,因系戰略物資,出口利潤大得驚人,官僚資本企業向民營企業收購的豬鬃,按牌價每箱只有法幣5萬元,而在昆明或宜賓一裝上飛機,出口到美國的價格竟高達67萬元,相差達10多倍之巨。古耕虞堅決反對這種不顧民間疾苦的官方壟斷。周恩來與古耕虞談話時,一方面指出這是官僚資本憑政治特權與民營企業爭奪暴利的行為,另一方面又指出豬鬃是美、英、蘇等盟國急需的戰略物資,為了支持中國長期抗戰,應當保持政府必要的外匯收入。國民黨種種阻礙生產發展的措施必須改進,使鬃商有一定的利潤,但為支援抗戰,鬃商又不應要求過高的利潤,工商業家要有遠見。周恩來的開導給了古耕虞很大的教育和鼓舞。
因此,為了抗戰大局,古耕虞作出犧牲,接受了國民黨政府貿易委員會下的復興公司與官辦機構富華公司的統購統銷。當時重慶市場上豬鬃的價格已由每擔900元猛跌到380元,古耕虞果斷地將所有豬鬃全部收購下來。當時銷售到美國市場去的豬鬃佔中國出口總金額約80%,其餘20%銷售到西歐市場。對中國來說,豬鬃出口不僅是中國戰時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而且是用以抵償蘇聯和英美等國援華貸款或易貨的物資。抗戰初期,中國沿海港口相繼淪陷敵手;古耕虞率先利用公路試運豬鬃到越南,通過東南亞轉運到美國市場,結果很順利。抗戰後期,中國內地對外的陸路交通包括滇緬公路相繼斷絕。古耕虞旗下的虎牌豬鬃又通過中印航線,源源不斷輸往美國,換回寶貴的外匯,支撐起中國抗戰的財政命脈,也支持了反法西斯盟軍的作戰。
古 柏:
江西尋鄒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廣東從事黨的工作。大革命失敗後,領導尋鄔學生、農民舉行武裝起義。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一縱隊政治委員、中共尋鄔縣委書記。1931年後歷任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秘書長、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糧食部長、紅軍獨立師師長和紅軍十一軍軍長等職。1933年因擁護毛澤東提出的正確路線和政策,受到王明「左」傾路線的迫害和打擊。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根據地堅持斗爭,任粵贛軍區游擊司令。1935年底在廣東龍川山區和國民黨軍隊作戰中英勇犧牲。年29歲。
古大存:
(1896-1966) 廣東五華人。1917年春入梅縣中學,1919年參加五四愛國運動,1921年春入廣東法政專門學校。受共產黨人和馬列主義書刊的影響,1924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底畢業後,即參加廣東革命政府組織的東征軍,任戰地政治宣傳員、宣傳隊負責人。1925年7月,受黨委派回五華縣組織群眾武裝,領導農民運動,年底成立黨的特別支部,任組織委員。1926年初,被選為國民黨五華縣黨部委員,同年2月,任五華縣農民協會副會長兼軍事部長。1927年廣東四一五反革命政變後,他組織了東江人民反擊國民黨反動派。同年11月,任工農革命軍第七團團長。1928年率部到五華、豐順、揭陽三縣交界的八鄉山,建立革命根據地,任五華、豐順、梅縣、興寧、大埔五縣暴動委員會主席。同年8月領導梅縣暴動勝利後,任中共七縣(興寧、五華、豐順、梅縣、大埔、揭陽,潮安)聯合委員會書記,領導開展土地革命運動。1929年春,率農民武裝粉碎了敵人的三次「圍剿」。同年6月,任東江特委常委、軍委書記,後成立東江工農武裝總指揮部,任總指揮。1930年5月,東江工農民主政府成立,任副主席。同時正式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任軍長兼代政治委員。1931年11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委員。1932年8月,任東江紅軍第一路軍總指揮。1933年10月,任東江游擊總隊政治委員。1934年任東江特委常委、組織部長、政治保衛局局長。1935年春,率部突圍後與黨失掉聯系,仍隱蔽在群眾中堅持斗爭。1938年帶病外出尋找黨組織,經汕頭、香港、廣州到武漢找到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同年9月,長江局任命他為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長。11月,粵、桂、湘、贛、滬、浙、閩、閩西南等地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四十餘人組成代表團,任團長兼臨時黨支部書記。1940年底率代表團到延安後,便參加了高級幹部學習組的整風學習,任小組長。1942年2月,全黨開始整風,他調中央黨校,先後任支部書記、一部主任。1945年4月,出席中共七大,被選為七屆中央候補委員。日本投降後,受黨中央委派,參加建立東北根據地的工作,從延安去東北,途經張家口時,曾奉命幫助晉察冀中央局辦黨校,任校長。1946年5月到達東北後,任中共西滿分局常委、秘書長、土改工作團團長,精心指導肇縣的土地改革試點。1947年調任東北局委員、組織部副部長。1948年任東北行政委員會交通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調廣東工作,先後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常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廣東省委書記兼副省長等職,主持省人民政府工作。1954年9月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57年在廣東反地方主義時受到錯誤的處分。1958年下放到增城縣,任縣委書記。1966年11月4日病逝於廣州。粉碎「四人幫」後,黨中央做出決定,為古大存平反,恢復名譽。
古之奇:
唐朝人。他寫過一篇奇文,名叫《縣令箴》雲:「政不欲猛,刑不欲寬。寬則人慢,猛則人殘。小惡無為,涓流成池。片言可用,毫未將拱。勿輕小道,大車可覆。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說到當縣官應做些什麼,也說到清官還在次要,更重要是通曉世事,心地仁愛才有益於百姓。
古雲應:唐朝人。在憲宗元和五(810年)以明經薦任江西省洪州(今南昌市)通判,因此舉族南遷,先遷贛南,後定居廣東省南雄珠璣沙水村。據《梅縣客家姓氏源流考》載:「凡贛、閩、粵、桂、滇、瓊、湘、川等古氏後裔,均以雲應為始祖。」
古應芬:
字勃勤,亦作湘芹,廣東省番禺市人(祖籍廣東省梅縣)。自小人私塾讀書,1902年考中秀才,1904年赴日本留學,1905年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活動。1906年畢業於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升人專門部。1907年畢業歸國後,歷任廣東法政學堂編纂、廣東咨議局書記等職。民國元年(1912年),廣東都督府成立,古應芬任省核計院院長,時瓊崖民軍叛變,出任瓊崖綏靖處總辦,平之。次年,「二次革命」起,古應芬與胡漢民、朱執信等起兵響應。中華革命軍興,往來於馬來半島和港澳間,任籌餉聯絡。1917年後任都督府秘書,隨孫中山參加討袁護法運動。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叛亂,古應芬速歸見孫中山於黃埔永豐艦,佐治軍書。數月後,去香港籌餉,接濟各地討陳軍,是駐港討陳辦事處成員,開展籌款和聯絡工作,與鄧澤如等聯合策動滇、桂、粵等聯合驅逐陳炯明出廣州。1923年2月,受孫中山命,任大本營江門辦事處全權主任,組織力量討伐沈鴻英;3月,任大本營法制局長,繼後任元帥府大本營秘書長;8月,隨大元帥孫中山東征陳炯明,撰有《孫大元帥東征日記》一卷。1924年9月,任大本營財政部長、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兼軍需總監。民國十四年(1925年),廣東國民政府成立,古應芬當選為國府委員,仍兼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8月,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1926年1月,任中央監委委員。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古應芬任中央常務委員、中央政治會議委員、財政部部長,後任國民政府文官長。1931年回廣州,策動粵桂軍反蔣,任廣州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廣州非常會議組織委員會委員。古應芬在職忠心努力,協助孫中山革命成功。時值南北統一,訓政開始之際,他維系各方,關系重大。1931年11月18日因牙疾重症,不治逝世。政府明令褒揚,國葬如儀。
古公亶父:
即周太王。他父親公叔祖類去世後,他即位繼續從事後稷、公劉的事業,做了很多德義的事業,整個都邑的人都擁戴他。這時,薰育、戎、狄都來攻打他,為的是要獲得財物,古公直父就給了他們;過了不久,又來攻打,這回卻是為了要得到土地與人民。人民都憤怒了,想要對抗。古公卻說:「人民擁立君主,是為了替他們謀福利。現在戎狄所以要攻擊我,是為了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屬於我和屬於他們,那有什麼差別呢!人民卻要為了我的原因而戰斗,那等於是殺了他們的父子以做他們的領袖,我不忍心這么做!」於是就和他自己親近的部屬離開豳地,渡過漆、沮二水,越過梁山,定居於歧山下。豳地整個地方的人,扶老攜幼,全又歸附古公於歧山下。其他的地方,風聞古公的仁愛,也多來歸附他。到了這時候,古公就揚棄狄戎 的習俗,而營建城池宮室房屋,將人民分成幾個邑落居住;又置職有專司的五官。於是人民都歌詠樂詩,頌揚他的德業。古公的長子名叫大伯,次子名虞仲;太姜又生了幼子季歷,季歷聚了大任,大姜、大任都是有賢德的婦人,因此季歷與太任生下了昌,而有聖王的瑞應。古公說:「我們這一族應當有王者出現,這該是在昌吧!」長於太伯、次子虞仲曉得古公的意思,想要立季歷繼承他,以便將來傳位給昌,於是兩個人就逃到南蠻之地,學當地土著習俗,表示不再回中原,以此讓位給季歷。古公去世後,季歷繼立,就是公季,公季去世後,子昌繼立,那就是西伯。後人尊號為文王。又追尊古公為大王。 古永鏘 :優酷CEO,
古戴恩 :
詩人, 筆名金潤河,1979年6月3日生,生肖羊,中國廣東省梅州市人。作有一首1.5萬行左右的長詩《跨越時空的情戀》,為中國詩人個體創作最長的詩歌之一,詩歌主題是歌頌愛情和反映中國的歷史,另外,金潤河的萬行以上長詩還有《星球外傳》等。另外,此人還創作有大量的短詩。
古天樂(Louis Koo)
著名演員;生日生肖:1970年10月21日(星期三)/戊狗;籍貫:廣東省中山市。代表作《神鵰俠侶》《寶貝計劃》《一個好爸爸》等。
古巨基(Leo Ku)
香港粵語流行曲歌手、演員、主持人,籍貫廣東茂名。他是粵語流行曲歌手中少數常用假音技巧的半實力半偶像派歌手。亦是2005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香港區火炬接力第八棒火炬手。
古潤金
著名企業家,慈善家。古潤金於195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第三代華裔,是馬來西亞青年企業家,也是中、馬兩國頗具知名的慈善家,祖籍廣東中山市。古潤金在吉隆坡循人學校畢業後,便投身於創業興家的社會大潮中。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拼搏,事業有成。
現擔任馬來西亞中山會館聯合會會長、廣肇聯合總會副會長、雪隆中華大會堂理事、華人劇藝研究會副會長、華人藝人公會榮譽會長、香港中山社團聯合會榮譽會長、中國企業家全國理事會理事、中國對外貿易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工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理事會理事、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理事、廣東省希望工程民企基金會副理事長、廣東省海外交流協會理事會理事、中山市僑資企業協會會長、中山市海外聯誼會副會長、中山市總商會副會長、中山市僑聯會名譽主席、珠海市海外聯誼會顧問、中國紅十字總會名譽會員等多個職務。古潤金於1994年到中國中山創立「完美(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現已發展壯大成為集科研、開發、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大型現代化企業。古潤金以個人和完美公司的名義向社會各項慈善公益事業捐款捐物達9600多萬元人民幣,范圍遍布希望工程、抗洪救災、西部水窖、體育教育、敬老愛幼、扶危濟困等等各方面。此舉為他贏得了各方贊譽。
古潤金先生祖籍廣東中山。古潤金的祖父在20世紀初漂洋過海到馬來西亞,靠著勤勞的雙手,給人做苦力艱難度日。後來,古潤金的父親在此降生,成為馬來西亞第二代華裔,一代最是貧困的華裔。1959年,古潤金先生就誕生於這樣一個貧困的華人家庭。
作為一名炎黃子孫,他秉承了父母勤勞善良的優良傳統,懂事很早。讀小學時,為了減輕父母負擔,他每天6點起床,7點之前就已將一大捆報紙,挨家挨戶送到訂戶手中,掙幾個銅板貼補家用。從書本上和父母的口中,他知道了中國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事跡,先生「天下為公」的博愛胸襟深深打動了他,由此培養了他對人生價值的孜孜追求和一顆慈愛眾生的心。
在馬來西亞,古潤金曾從事多項商業活動,涉及房地產、建築、服務、金融、美容、健康日用品製造業等。經過十多年努力拚搏,現在已是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中頗具知名度的青年企業家,擔任包括吉隆坡嘉沙特拉(上市公司,全世界最高建築物——吉隆坡雙峰塔承建商)、雪隆中山同鄉會會長、馬來西亞中山會館聯合會署理會長等十多家公司的董事局主席、董事及華人社團領袖職務。他熱心公益事業,贊助了大型的反吸毒、反販毒義演活動;在東南亞乃至港澳、台地區積極籌募資金、資料,興建東南亞首座「孫中山紀念堂」,並親自擔任籌委會主席,既出錢、又出力;捐贈兩台先進的洗腎機給馬華洗腎中心……鑒於古潤金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傑出成就,在公元2000年由馬來西亞國家元首親自頒發「太平局紳」(即太平紳士)於古潤金先生,以彰顯其對社會的突出貢獻。
此外,古姓名人還有:戰國時趙有隱士古桑,北魏有吏部尚書古弼,宋代有潮州太守古革,明代有畫家古其品……等。
8. 中國歷史上有姓古的將帥嗎
歷史名人 古弼:後魏時的代州人。為人忠厚,善於騎射。因戰功卓著而封為靈壽侯。歷位吏部尚書,雖然事務殷湊,但堅持讀書不輟。太武帝稱贊他為社稷之臣。文成帝即位後,他因被誣告而處死,時人都為他叫冤。 古樸:明朝大臣,陳州(今河南淮陽)人。歷任兵部侍郎、戶部尚書等職。在朝30多年,以清廉著稱。 古耕虞:古耕虞,世界聞名的「豬鬃大王」,被譽為「社會主義陶朱公」。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戰友,知名的愛國實業家,古耕虞多年來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積極參政議政,為統一戰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周恩來總理稱贊古耕虞「為抗戰立了功」。古耕虞評價周恩來說:「國民黨把我往外推,中國共產黨把我往裡拉,其代表人物就是周恩來」。「是周恩來的力量,使我改變了對國共兩黨不偏不倚的立場,逐步靠攏中國共產黨。」 古耕虞,四川重慶人,世界著名的「豬鬃大王」。自上世紀30年代起,古耕虞旗下四川畜產股份有限公司的虎牌豬鬃出口量達到全國豬鬃出口總量的85%以上,幾乎壟斷了世界豬鬃市場。 1905--2000,祖籍廣東,出生於重慶山貨業世家。21歲即繼承父業經營古青記山貨字型大小,僅兩年便「擁有重慶山貨業天下之半」,僅8年便壟斷了四川豬鬃出口業,使其「虎牌」豬鬃馳名歐美市場。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實行物資統制,豬鬃的收購、出口指定由官辦的川畜公司經營,但因國際市場只認古青記虎牌豬鬃,故仍任其擁有該公司大部分股份,並任總經理。抗戰勝利後,古耕虞又將川畜業務推向全國,以致壟斷了全國豬鬃出口總量的80%以上,被譽為「豬鬃大王」。解放後,為突破西方經濟封鎖使我國豬鬃順利出口做了大量工作,歷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及其財經委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外經貿部顧問等職。 豬鬃是我國傳統的重要出口物資,主要用途是制刷。豬鬃在戰時是重要的軍用物資,油漆軍艦、飛機及各種軍車,清刷大炮的炮筒等,都離不開它。 當時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駐在重慶,常常邀請古耕虞等一些民族工商業家談話,交換有關戰時經濟問題的意見。在抗戰中間,國民黨官僚資本借抗戰名義,對13種傳統出口物資進行壟斷,實行所謂統購統銷。其中特別是豬鬃,因系戰略物資,出口利潤大得驚人,官僚資本企業向民營企業收購的豬鬃,按牌價每箱只有法幣5萬元,而在昆明或宜賓一裝上飛機,出口到美國的價格竟高達67萬元,相差達10多倍之巨。古耕虞堅決反對這種不顧民間疾苦的官方壟斷。周恩來與古耕虞談話時,一方面指出這是官僚資本憑政治特權與民營企業爭奪暴利的行為,另一方面又指出豬鬃是美、英、蘇等盟國急需的戰略物資,為了支持中國長期抗戰,應當保持政府必要的外匯收入。國民黨種種阻礙生產發展的措施必須改進,使鬃商有一定的利潤,但為支援抗戰,鬃商又不應要求過高的利潤,工商業家要有遠見。周恩來的開導給了古耕虞很大的教育和鼓舞。 因此,為了抗戰大局,古耕虞作出犧牲,接受了國民黨政府貿易委員會下的復興公司與官辦機構富華公司的統購統銷。當時重慶市場上豬鬃的價格已由每擔900元猛跌到380元,古耕虞果斷地將所有豬鬃全部收購下來。當時銷售到美國市場去的豬鬃佔中國出口總金額約80%,其餘20%銷售到西歐市場。對中國來說,豬鬃出口不僅是中國戰時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而且是用以抵償蘇聯和英美等國援華貸款或易貨的物資。抗戰初期,中國沿海港口相繼淪陷敵手;古耕虞率先利用公路試運豬鬃到越南,通過東南亞轉運到美國市場,結果很順利。抗戰後期,中國內地對外的陸路交通包括滇緬公路相繼斷絕。古耕虞旗下的虎牌豬鬃又通過中印航線,源源不斷輸往美國,換回寶貴的外匯,支撐起中國抗戰的財政命脈,也支持了反法西斯盟軍的作戰。 古柏:江西尋鄒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廣東從事黨的工作。大革命失敗後,領導尋鄔學生、農民舉行武裝起義。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一縱隊政治委員、中共尋鄔縣委書記。1931年後歷任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秘書長、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糧食部長、紅軍獨立師師長和紅軍十一軍軍長等職。1933年因擁護毛澤東提出的正確路線和政策,受到王明「左」傾路線的迫害和打擊。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根據地堅持斗爭,任粵贛軍區游擊司令。1935年底在廣東龍川山區和國民黨軍隊作戰中英勇犧牲。年2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