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外匯劵
外匯兌換券簡稱外匯券,是含有外匯價值的人民幣代用券。它只能在指定的范圍內與人民幣等值使用,但不是另一種貨幣。中國銀行從1980年4月起發行外匯兌換券。外匯券是一種票券,印有與人民幣等值的面值,可以單獨使用,有購買能力,而且購買力與當時的人民幣鈔票不同,屬於一種集券、幣於一身的特殊的貨幣。1995年1月1日停止流通後,它只具有收藏價值。
2. 外匯劵和外匯劵40周年紀念版有何區別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7-10
3. 外匯券的歷史
1988年版 100元則在1979年版的基礎上將色調做了調整,以淺綠色作主色調,其它未變。1988年版則以淺褐色作主色調,正面以桂林灕江春色作主題,反映了祖國秀麗迷人的自然風光。1979年版100元券以灰黑色作主色調,票面幅度為70×170毫米,正面以長城作主題,萬里長城,延綿萬里,景色壯麗,代表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50元券以紫紅色作主色調,票面幅度與五十元一致,正面以桂林象鼻子作主題;10元券,以藍色作主色調,票面幅度為66×164毫米,正面以長江三峽作主題;5元券以褐色作主色調,票面幅度為62×158毫米,正面以黃山風光作主題;1元券以綠色、淺綠色作主色調,票面幅度為58×152毫米,正面以杭州西湖三潭印月作主題;5角以紫色、淺黃色作主色調,票面幅度為52×134毫米,正面以北京天壇作主題;1角以褐色、淺黃色作主色調,票面幅度為48×127毫米,正面以黃果樹瀑布作主題。
外匯券無論面值大小,其背面均為中英文對照的「本券的元與人民幣元等值;本券只限在中國境內指定的范圍使用;不得掛失。」
總之,外匯券完美的設計構想、獨特的雕刻繪畫風格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最後,由於外匯券限量發行,後在1995年1月1日起,外匯券在市面上停止流通,中國銀行回收,因而流落在民間的數量十分有限。非凡是1979年版的高面值券種稀少,要湊齊一整套全套的外匯券是十分不易的。
友誼商店:當時一戶家庭一個月只能領到四包香煙,新婚家庭才能領到糖吃,更不要說電視機,自行車,你拿著錢還要憑票......但憑外匯券在友誼商店就能買到
4. 外匯券的曾經的特權
1993年12月30日一大清早,數十位外國駐華大使、大使夫人以及來華的外商們蜂擁進北京的一家免稅店,焦急地把他們看到的貨架上的一切東西盡量塞滿他們的購物包。
這次瘋狂的購物並非是為了迎接新年的到來,而是因為前一天晚上央行的一紙公告:12月29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從1994年1月1日開始停止發行外匯兌換券(簡稱外匯券)。盡管央行的通告非常清楚地說明現存的外匯券仍然可以暫時流通,但外匯券的擁有者們還是覺得越快花完手中的外匯券心裡越踏實。
這家位於北京建國門附近的免稅店毗鄰使館區和許多外商辦公的寫字樓。在30日這一天,營業額比平時多了9倍。該店一名姓董的經理在當天接受《中國日報》記者的采訪時說,「生意比聖誕節的時候都紅火,看來我們元旦的假都不能放了」。
在跨國公司雲集的國貿寫字樓里也是一片混亂。許多當時在外企工作的中國雇員的工資都是以外匯券的形式支付的。因此,他們非常急切地想知道他們的老闆是否會彌補由於外匯券停止發行而給他們帶來的損失。雖然理論上講,外匯券應該與人民幣等值,但在黑市上,它們的價值比同樣面值的人民幣高出30%。
「我們都急死了」,一名在香港貿發局工作的中國員工告訴《中國日報》的記者。 1980年4月1日,中國開始發行外匯券。1995年1月1日,外匯券最終退出市場。在這15年間,中國實行了非常獨特的雙貨幣制度——人民幣和外匯券同時在市場上流通。
在改革開放初期,來華訪問的外國人、歸國的華僑和港澳台同胞日益增多,而中國的市場供應還非常緊張,國內居民的日常用品(如糧油、肉、布等)還實行定量供應。為滿足來華的外國人及歸僑的需要,中國興建了一批賓館和商店。然而,當時國內是禁止外幣流通的。為了便於他們在這些場所購買物品和支付費用,同時又使他們區別於國內居民,國務院於1980年4月1日授權中國銀行發行外匯兌換券。外籍人士須將所持外幣在中國銀行或指定的外匯代兌點兌換成外匯券,並在指定范圍內與人民幣等值使用。離開中國大陸時,他們可以選擇將外匯券換回硬通貨或留著以備下次來華時使用。很多外國人當時都管外匯券叫「旅遊貨幣」。
外匯券有100元、5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7種面值,與人民幣等值,背面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風景名勝畫面,如三峽、長城、天壇等。
當時,外匯券是特權貨幣。正如美國愛荷華大學的新聞學教授Kenneth Starck在《畫龍點睛》一書中描寫的那樣,「如果錢能說話,外匯券的聲音比人民幣大50%」。Kenneth Starck於1986年來到中國,在社會科學院的研究生院教授英語新聞專業的寫作課程。他對外匯券的使用深有體會,有了外匯券,人們在中國就可以買到進口商品,可以在特殊的地方消費,還可以換美元,這些都是人民幣所沒有的功能。
外匯券只能在特定的地方使用,如賓館、友誼商店、免稅店等等;也只有在這些地方,人們才能買到當時被視為奢侈品的高檔貨——人頭馬的洋酒、萬寶路香煙、彩電、瑞士手錶。一些有中國特色的手工藝品和絲綢等也能在友誼商店買到。
但漸漸地,擁有外匯券就不是外國人的專利了。有一些大陸居民從他們的海外親戚朋友那裡能得到一些外匯券。一旦擁有外匯券,他們立刻成為他們的同事、鄰居和朋友眼紅的對象,因為外匯券就是出入友誼商店的特殊通行證。
外匯券的這種特權引起了很多擔憂,甚至是外國人的擔憂。1980年9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理查?羅伯遜的來信,「我是一個對現代中國的成就深為欽佩的人,現在向你們寫這封信。最近我在中國作了為期兩周的訪問,剛剛回到美國。所到之處,中國人民的生氣勃勃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我相信到了2000年,四個現代化一定可以實現。但是我必須承認,對外國人的優待和對中國公民的歧視這種不平等的待遇使我深感不安。我指的是對非中國公民發行的外匯兌換券。憑這種外匯兌換券,外國人可以在特殊的旅館住宿,在特殊的餐館就餐,在特殊的商店購買東西——所有這些特殊的地方一律不接待中國公民。這種制度使人想起19世紀時清政府給予外國人的特權。此外,那些專為外國人設立的特殊的等候室等等也似乎是不必要的。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對這些特殊待遇感到不安,這些特殊待遇會助長並加深優越感和自卑感。我強烈主張對此給予重新考慮」。
Starck教授在自己的書中將此雙貨幣制度描寫為「令人質疑的」和「有害的」。「外匯券貶低了官方貨幣的價值並鼓勵了黑市交易」,他寫道。
但是,大陸居民仍然試圖用各種辦法來獲得外匯券。自20世紀80年代起,越來越多的中國居民開始走出國門,出國留學或探親,他們需要外匯券來換美元,甚至連學生們考托福的報名費也需要用美元來交。對外匯券和美元的強烈需求直接催生了整整一代倒匯者——俗稱「黃牛」。 整個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外國人在北京或者其他中國主要旅遊城市聽到的最多的招呼也許是「換錢嗎?換錢嗎?」黃牛們冒著坐牢的風險在大陸居民對外匯券的渴望和外國人對人民幣的需求中找到了商機。有了人民幣,外國人就可以在任何商店和餐館消費;而人民幣和外匯券的價差使倒匯成為利潤豐厚的職業——盡管這是非法的。
1994年以前,中國的匯率制度也是雙軌的。一個是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的官方匯率,大概在1美元兌元人民幣,另一個是企業外匯市場匯率,當時大概在1美元兌元人民幣。只有大約20%的外匯交易是按官方匯率來進行的。1994年1月1日,這一雙軌制度被廢除。
但在雙軌制廢除以前,個人可以用外匯券按官方匯率換美元等硬通貨。如果人們手裡只有人民幣,那麼他們只能到黑市上換美元。通常,黑市的匯率比為企業服務的外匯市場價格還要高,常常是1美元約兌9元人民幣。跟美元的黑市匯率相對應,當時外匯券的黑市價通常是130元人民幣換100元外匯券。
黑市的交易常常是在陰暗的小巷裡進行的,要不就是在自由市場的攤位後面。進行交易時,雙方都會警覺地看看對方身後是不是有警察的身影。一旦交易完成,黃牛們迅速將外匯券換成硬通貨再賣給急需美元的大陸居民,而外國人則拿著他們非法得來的人民幣享受出入任何餐館和商店的自由。
興旺的黑市買賣迅速蔓延到了全國。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昆明等旅遊城市都能看到各式黃牛的身影,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他們日夜守候在繁華的商業區或旅遊賓館附近,等待商機的到來。而與此同時,在中國銀行的分支機構外面也總能看到黃牛們攔住任何一個他們認為有可能成為他們顧客的行人。「要外匯券嗎?」他們常常會主動地問。
甚至在央行宣布1994年匯率並軌、停止發行外匯券後,黃牛黨也沒有銷聲匿跡。大陸居民仍然沒有官方渠道去購買美元,而對美元的需求越來越高,於是黃牛們依然能找到生存的空間,只不過他們的問題從「要外匯券嗎?」改成了「要美元嗎?」
直到1998年中國開始逐漸放開個人購匯,情況才開始有所改變。當年,外管局規定個人因私出境一次可購匯2000美元。2003年9月,這一額度提高到個人因私出境6個月以內為3000美元,6個月以上為5000美元。2005年8月,上述個人購匯額度分別被提升為5000美元和8000美元。
從2006年5月1日開始,中國實施了年度購匯管理制度。居民每年可購買2萬美元外匯。這一額度在2007年2月1日提高到5萬美元。
隨著中國居民購匯額度的提高,一度紅火的黃牛生意一蹶不振了,黃牛們不得不另謀出路來維持生活。 需要轉型的卻遠遠不止黃牛們,友誼商店和免稅店同樣面臨著考驗。這種特殊商店中有很多已經轉為普通的百貨店,盡管一些店還保留著友誼商店的名稱。
位於朝陽區惠新東街的外匯商品大樓曾經是北京最大的一家專收外匯券的商店之一。20世紀90年代初,用外匯券在這座大樓里購物是一件令人眼紅的事情。在轉型中,它搖身一變,成為了北京國際珠寶交易中心。
然而,外匯券卻成了某些人的新寵——這一次是在收藏品市場上。
在北京的郵幣市場上,一整套7個面值的外匯券售價可達1萬元。在廈門,一張背面是天壇圖案的5角面值外匯券能賣到9元,而背面是長城圖案、面值為100元的外匯券則標價1000元。
專家認為,由於大部分外匯券都被中國銀行回收了,現存於居民手中的外匯券數量非常有限,外匯券作為收藏品還存在巨大的升值空間。
5. 7950外匯券票樣發行數量
一千一百萬張左右
幣王7950:外匯券中的幣王,這一點和四版幣好像冥冥中有一個特殊的關聯一樣,四版幣8050是幣王。
7950外匯券的發行量才一千一百萬張左右,發行時間僅十年就被8850代替,重要原因也是因為假券的出現。現預計存世量僅僅為4-5萬張,好品非常之少,成為外匯券配大全套的幣筋。
全品的7950價格在1500以上,絕品非常少見,價格能達4000以上。可以這樣說,7950存世量比四版幣王8050還少很多,絕品更是罕見。
6. 請問什麼是外匯券
外匯兌換券,簡稱外匯券。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由中國銀行發行的一種替代外幣在中國境內流通與人民幣等值的人民幣憑證。從1980年4月到1995年1月,經過15年終於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退出了流通領域。近年來,由於外匯券所反映的歷史內涵和美觀雅緻的圖案設計等等,漸漸受到一些收藏迷的喜愛。
八十年代始,中國銀行先後發行了1979年和1988年版的兩種外匯券,共印製了七種面額,九個版別,外匯券正面圖景均取材於我國的名勝古跡,名山大川,背面則印有英文「中國銀行外匯兌換券」和中英文字「本券的元與人民幣等值。本券只限在中國境內指定范圍使用,不得掛失」的字樣及金額。
從1979年至1995年間,中國銀行分別發行了壹角至壹百元面額不等的外匯券共計九枚,其中1979年的外匯券有七枚,它們分別是壹角的圖案為貴州黃果樹瀑布,票面顏色為棕色,票面幅度為48×127毫米;五角的圖案為北京天壇公園,票面顏色為藍色,票面幅度為52×134毫米;壹元的圖案為杭州西湖,票面前面顏色為深綠色,背面為綠色,票面幅度為58×152毫米;五元的圖案為黃山風景,票面前面顏色為紅棕色,背面為棕色,票面幅度為62×158毫米;拾元的圖案為長江三峽,顏色均為藍色,票面幅度為66×164毫米;五十元圖案為桂林象鼻子,顏色為紫紅色,票面幅度為70×170毫米;壹百元圖案為長城,顏色為灰黑色,票面幅度與五十元一致。1988年,中國銀行在原有的外匯券基礎上,又增發了一套88版外匯券,共兩枚,分別為五十元和壹百元,圖案均為萬里長城,顏色分別為灰黑色、藍灰色及綠黑色和灰綠色,票面幅度均為70×170毫米。
1995年1月1日起,外匯券在市面上停止流通,中國銀行回收。
7. 外匯券 全套
外匯抄券每日報價
名稱
面值
市場襲參考價
收購參考價
備注
五星水印壹角
0.1元
7元
全品整捆
火炬水印壹角
0.1元
230元
全品整刀
伍角
0.5元
18.5元
全品整捆
壹元
1元
21元
全品整捆
伍元
5元
160元
全品整刀
拾元
10元
280元
全品單張
79年伍拾元
50元
4500元
全品單張
88年伍拾元
50元
1500元
全品單張
79年壹佰元
100元
2500元
全品單張
88年壹佰元
100元
950元
全品單張
外匯券大全套(10枚)
-----
10500元
全品
去郵幣市場兌換,但是商家收購價格沒那麼高。
8. 現在有哪些人民幣有收藏價值(紙幣硬幣)
第一套人民幣從1948年開始發行,1955年停止流通,8年間,總共出現了12種面值和62種版別,彼此之間的差別很大,部分版別的發行和流通量非常少。1955年5月10日,第一套人民幣在全國停止使用,至今已50年。
期間經過諸多變遷,存量已非常稀少,其觀賞、紀念、珍藏和投資價值則與日俱增。在1997年一次文物拍賣會上,1951年5月17日發行的壹萬圓牧馬圖案幣,以5萬元的高價拍出。業內人士分析,第一套人民幣有其獨特身價,其中的精品價值還會走高,將來開出天價也不足為奇。
據有關專家介紹,第一套人民幣62個品種中,能擠入「貴族」圈的共有12枚,被專家稱為「十二珍品」,分別為伍圓的「水牛圖」,貳拾圓的「打場圖」,伍佰圓的「瞻德城」,壹仟圓的「牧馬圖」、「帆船圖」,伍仟圓的「牧羊圖」、「蒙古包」、「渭河橋」,壹萬圓的「駱駝隊」、「牧馬圖」,伍萬圓的「新華門」、「收割機」。
其中壹萬圓的「牧馬圖」、伍仟圓的「蒙古包」、伍佰圓的「瞻德城」和壹萬圓的「駱駝隊」被認為是收藏難度達到五星級以上的瓶頸品種,因此被譽為「絕品四珍」,估計全套全品價格將接近百萬元。2005年的一次拍賣會上,兩枚連號的伍仟圓「牧羊圖」,從5000元起拍,經過多番競價,最終以12萬元落槌。伍仟圓的「渭河橋」,也從1萬元拍到8.5萬元,其珍貴可見一斑。
第二套人民幣的市場行情一直呈上升趨勢,但還遠遠沒有到位。除「三幣」(叄元、伍元、拾元)之外,從幾元、幾十元到-二百元不等,且很容易收集到。但由於「三幣」早在1964年5月15日就已停止兌換,當時人民生活尚不富裕,收藏意識也不像現在這么強烈,市面上的大部分紙幣被銀行收兌、入爐或打漿銷毀,加上一場史無前例的「破四舊、立四新」的「文革」之後,再回頭探尋這三枚紙幣的價值,卻早已今非昔比了。其中「五三版」的叄元和伍元券目前已在2500元的價位上,而拾元券已高達兩萬元,成為珍品。
第三套紙幣是我國政府首次完全獨立設計、印製且流通使用時間最長的一套。這套紙幣始發於我國三年經濟特困時期,其後經歷了「暴風驟雨」式的文革動亂時代,後來又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洪流,歷經40年的風風雨雨,留下了各個時期的歷史背景、社會政治與經濟狀況,留下深刻的時代烙印。
這套紙幣為1元、2元、5元、10元四種主幣和1角、2角、5角三種輔幣,共有7種面額,全套合計18.80元。其版別有9種(1角券有3種版別)。由於流通使用時間特別長,經人民銀行長期的回收與銷毀,其存世稀少。特別是流通使用時間不長、幣齡較短,人們稱之為第三套紙幣中的「幣王」——棗紅色1角券和墨綠色1角券這兩種紙幣更是難以覓尋的珍品。
人民幣是藝術與價值的結晶。小小票幅圖案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潛在著人文、歷史、地理、民族、美學等方面的知識。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收集錢幣,也是對知識的吸取與學習。就三套人民幣而言,有反映新中國偉大建設成就,也有刻畫極富時代鮮明特色的工農商學兵各階層人物的風采,還有描繪偉大祖國萬里河山的遼闊壯美,以及反映我國這個多民族國家豐姿多彩的民族風情……你看我國第一座橫跨長江的武漢長江大橋的雄偉風姿,就展現在2角券的正面主圖上,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勝利通車,向世人豪邁地宣告:水深流急的萬里長江從此天塹變通途,畫面的遠景是寬闊的長江,江面上鳴笛急馳的輪船正劈波斬浪駛向前方;在1元券的背面圖案上,我們可以看到內蒙古千里大草原水草豐美的大牧場和勤勞勇敢的蒙古民族的放牧生活的生動畫面,藍天白雲底下是千百隻小肥羊正在歡快地吃著嫩草;再細看5元券的背面圖案,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沸騰的礦山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運煤的列車呼嘯賓士;而我國石油工業生產基地甘肅玉門千里戈壁大油田石油生產的主要場景又呈現在2元券背面彩圖上;七個券種,七個畫面,各具特色,個個醒目。這些圖案集人物、機械、勞動場面於一圖,生動活潑,逼真傳神,栩栩如生。小小畫面展現出寬闊而深遠、精美而活潑的時代氣息,加上精湛的印刷效果,將時代生活、歷史進程濃縮其中,真實地記錄了那個時代社會政治、經濟建設、人民生活的狀況,集史料性、藝術性、觀賞性、知識性融為一體,具有不可低估的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觀賞這一枚枚紙幣,讓人們對流逝的歲月勾起沉沉的追憶,又給人們留下藝術美感的享受。喚起人們強烈的收藏慾望。
人民幣從圖案設計、紙張選用,到印刷製作等一系列工序向來都是十分講究、十分認真的。第三套紙幣無論從整體設計、主圖構思,還是版式選用、文字書法、暗記設置、水印印製、紋飾色彩等諸方面,都突出新穎而活潑、嚴謹而別致、和諧而統一、明快而清晰的主調。尤其是整體設計方面,在突出時代節奏感的同時而注重連貫性,虛實相映,動感性強,整個畫面顯得氣韻渾厚、豐富多彩。
其無窮的藝術魅力深深感染和吸引著錢幣收藏愛好者。隨著社會的變革和時代前進,曾為新中國的發展與壯大發揮過巨大作用的第三套人民幣雖已退出歷史舞台,失去了原有的實用價值,成為歷史遺物,但卻產生了具有典型文物特徵和社會史料研究價值而成為人們鍾愛的收藏珍品,並完全進入到收藏領域。在收藏熱方興未艾的興盛年代,第三套人民幣必將成為眾多收藏愛好者追逐的熱門精品。(喬品)
9. 中國銀行外匯券有沒有收藏價值
12年2月3日外匯卷絕品價格:
五星水印壹角10.5元版
火炬水印壹角230元
伍角25元
壹元28元
伍元230元
拾元權400元
79年伍拾元5500元 88年伍拾元2300元
79年壹佰元4500元 88年壹佰元1550元
因此極具收藏價值
10. 外匯券 1979年10元1元···外匯券現在分別價值多少
外匯券是改革開放初期的特殊產物,在國內特殊場合流通,與人民幣等值使用。外匯券由中國銀行發行,始發行於1980年4月1日,止於1994年1月1日,並於1995年1月1日起停止流通。面額分為1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7個券別,全套總面額為316.6元。外匯券分1979年版和1988年版兩種,其中1988年版只有 100元和50元兩種面值。外匯券以前作為一般等價物是人見人愛的「寵兒」,今天則成為收藏界的「新貴」。
目前全新的外匯券市場價格如下:
10元面額約350元/張;
1元面額約28元/張;
伍角面額約25元/張;
一角面額有兩種,五星水印約9元/張,火炬水印約200元/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