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杠桿的金融衍生品有哪些
金融衍生產品(derivatives)是指其價值依賴於基礎資產(underlyings)價值變動的合約(contracts).
這種合約可以是標准化的,也可以是非標准化的.
標准化合約是指其標的物(基礎資產)的交易價格,交易時間,資產特徵,交易方式等都是事先標准化的,因此次類合約大多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如期貨.
非標准化合約是指以上各項由交易的雙方自行約定,因此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比如遠期協議.
金融衍生產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零和博弈.即合約交易的雙方(在標准化合約中由於可以交易是不確定的)盈虧完全負相關,並且凈損益為零,因此稱"零和".
2.高杠桿性.衍生產品的交易採用保證金(margin)制度.即交易所需的最低資金只需滿足基礎資產價值的某個百分比.保證金可以分為初始保證金(initial margin),維持保證金(maintains margin),並且在交易所交易時採取盯市(marking to market)制度,如果交易過程中的保證金比例低於維持保證金比例,那麼將收到追加保證金通知(margin call),如果投資者沒有及時追加保證金,其將被強行平倉.可見,衍生品交易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
金融衍生產品的作用有規避風險,價格發現,它是對沖資產風險的好方法.但是,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風險規避了一定是有人去承擔了,衍生產品的高杠桿性就是將巨大的風險轉移給了願意承擔的人手中,這類交易者稱為投機者(speculator),而規避風險的一方稱為套期保值者(hedger),另外一類交易者被稱為套利者(arbitrager)這三類交易者共同維護了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上述功能的發揮.
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不當將導致巨大的風險,有的甚至是災難性的,國外的有巴林銀行事件,寶潔事件,LTCM事件,信孚銀行,國內的有國儲銅事件,中航油事件.
(1)根據產品形態。可以分為遠期、期貨、期權和掉期四大類。
遠期合約和期貨合約都是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數量和質量資產的交易形式。期貨合約是期貨交易所制定的標准化合約,對合約到期日及其買賣的資產的種類、數量、質量作出了統一規定。遠期合約是根據買賣雙方的特殊需求由買賣雙方自行簽訂的合約。因此,期貨交易流動性較高,遠期交易流動性較低。
掉期合約是一種內交易雙方簽訂的在未來某一時期相互交換某種資產的合約。更為准確他說,掉期合約是當事人之間簽討的在未來某一期間內相互交換他們認為具有相等經濟價值的現金流(Cash Flow)的合約。較為常見的是利率掉期合約和貨幣掉期合約。掉期合約中規定的交換貨幣是同種貨幣,則為利率掉期;是異種貨幣,則為貨幣掉期。
期權交易是買賣權利的交易。期權合約規定了在某一特定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種類、數量、質量原生資產的權利。期權合同有在交易所上市的標准化合同,也有在櫃台交易的非標准化合同。
(2)根據原生資產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即股票、利率、匯率和商品。如果再加以細分,股票類中又包括具體的股票和由股票組合形成的股票指數;利率類中又可分為以短期存款利率為代表的短期利率和以長期債券利率為代表的長期利率;貨幣類中包括各種不同幣種之間的比值:商品類中包括各類大宗實物商品。具體見表3—1
表3—1 根據原生資產對金融衍生產品的分類
對象|原生資產| 金融衍生產品
利率|短期存款| 利率期貨、利率遠期、利率期權、利率掉期合約等
|長期債券| 債券期貨、債券期權合約等
股票|股票 | 股票期貨、股票期權合約等
|股票指數| 股票指數期貨、股票指數期權合約等
貨幣|各類現匯| 貨幣遠期、貨幣期、貨幣期權、貨幣掉期合約等
商品|各類實物商品|商品遠期、商品期貨,商品期權、商品掉期合約等
(3)根據交易方法,可分為場內交易和場外文易。
場內交易,又稱交易所交易,指所有的供求方集中在交易所進行競價交易的交易方式。這種交易方式具有交易所向交易參與者收取保證金、同時負責進行清算和承擔履約擔保責任的特點。此外,由於每個投資者都有不同的需求,交易所事先設計出標准化的金融合同,由投資者選擇與自身需求最接近的合同和數量進行交易。所有的交易者集中在一個場所進行交易,這就增加了交易的密度,一般可以形成流動性較高的市場。期貨交易和部分標准化期權合同交易都屬於這種交易方式。
場外交易,又稱櫃台交易,指交易雙方直接成為交易對手的交易方式。這種交易方式有許多形態,可以根據每個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設計出不同內容的產品。同時,為了滿足客戶的具體要求、出售衍生產品的金融機構需要有高超的金融技術和風險管理能力。場外交易不斷產生金融創新。但是,由於每個交易的清算是由交易雙方相互負責進行的,交易參與者僅限於信用程度高的客戶。掉期交易和遠期交易是具有代表性的櫃台交易的衍生產品。
據統計,在金融衍生產品的持倉量中,按交易形態分類,遠期交易的持倉量最大,占整體持倉量的42%,以下依次是掉期(27%)、期貨(18%)和期權(13%)。按交易對象分類,以利率掉期、利率遠期交易等為代表的有關利率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占市場份額最大,為62%,以下依次是貨幣衍生產品(37%)和股票、商品衍生產品(1%),1989年到1995年的6年間,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規模擴大了5.7倍。各種交易形態和各種交易對象之間的差距並不大,整體上呈高速擴大的趨勢。
2. 如何全面准確把握當前我國的經濟形勢
中國經濟:二元結構現狀
改革開放已有近30年了,改革開放初期是非常重視的,受到全國老百姓的支持。但到了90年代中期以後情況變了,各地政府的執政標准起了變化,以GDP為綱。我國的資源被誤導到了以建設有關的功能,因此今天的中國經濟是一個二元經濟結構,過熱過冷現象並存。地方政府推動GDP是過熱的,而大多數的民營企業是過冷的。房地產、鋼鐵、水泥、政績工程、大型工程,以及銀行,還有股票市場和證券公司,這是過熱的,除此以外都是過冷的,這是「二八開」現象,過熱的佔20—30%,過冷的佔70—80%。
大家想一想,在二元經濟結構環境之下,過熱部門為何過熱,原因是地區政府推動GDP造成過熱,他是政治行為而不是經濟行為。過熱部門不會因宏調而變冷,不會因宏調而受約束。我想請在座各位民營企業家想一想,你們的投資營商環境怎麼樣?當你的投資環境逐漸惡化的時候,你想怎麼做?你發現你不想再幹了,不想做投資了,你們在座的企業家會把應該投資的錢不投資了,去做什麼呢?去炒股炒樓了,從過冷的部門轉到過熱部門。為什麼房價上漲,股價上漲?資金出現了逆轉現象,二元經濟更是惡化。但是,有人判斷認為經濟過熱了,因為所有的參數都來自於過熱的部門,包括股市、房市等等,看起來確實如此,可實際上有偏差的,中國經濟不是過熱是大部分過冷。
十七大及經濟工作會議之後對地方政府的投資行為,對地方政府的政績評價將有重大變化。對地方政府的政績評價不能簡單地以GDP為標准、以招商引資為標准。透過二元經濟結構的成因,應該支持宏觀經濟調控,但還要講究路徑和方法。
貨幣匯率:一種政治手段
什麼是匯率?不能按教科書上說的來理解。匯率不是價格,匯率是各國政府的政治手段。日本經濟當初為什麼崩盤?因為日本跟德國、美國、法國、英國曾經簽下了「廣場協議」,由於日本的貿易順差,積存了大量的外匯,「廣場協議」要求日幣升值。日本政府保證日幣升值,國際熱錢大量流向日本,結果造成崩盤。
我認為,國際金融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日本經濟伴隨著匯率的上升,利率的下降,信用放寬,很多企業做大做強,造成了日本繁榮的假象。日本造成全面的流動性過剩,造成通貨膨脹,這一切都在美國政府詳細的計劃之下造成的。所以,我們的宏觀調控就應該提高利率,來防止由於流動性過剩而產生的樓市泡沫、股市泡沫以及通貨膨脹。中國的樓市泡沫、股市泡沫是由二元經濟結構造成的,中國流動性過剩加上二元經濟結構扭在一起,就非常難做了。銀行難,企業更難。
房市股市:價格上漲成因
中國經濟現狀是二元經濟結構,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所以房改、醫改等等都碰到困難。就房地產市場而言,資源供給市場化嚴重不足,而需求面市場化嚴重過剩。房地產的兩大核心資源是土地和資金,資源都掌控在政府手中。以湖州市商品房為例,每平方米賣到6000元。「萬科」成功競標一塊地,加上建築成本,加上開發商利潤,升到了每平方米12000—13000元。所以使得地產供給面的成本大幅攀升,這種大幅攀升的背後,就是市場化嚴重不足。而買房者由四種人組成,老百姓買得起房子並不多。
為什麼你的股票是賠錢的,漲到6000點還賠錢的,70%的股民是賠錢的。漲了這么多還賠錢,這就是二元經濟結構的反應。二元經濟過熱的是哪些部門?地產,鋼鐵、水泥、形象工程,大型國企,以及證券公司等等。這些部門同時是大盤股。你買股票,你認為大盤股市盈率這么高,太危險,你就去買二線藍籌,而這些卻多半是過冷的部門。
金融風險:不能掉以輕心
亞洲金融風險,記憶猶新。亞洲金融風險讓「四小龍」消退,能夠挺過去的是中國、日本和韓國。這是由國際炒家造成的,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當時,國際炒家沒有機會操縱人民幣匯率和股市,因為1997年人民幣是不允許自由兌換的,同時是固定匯率。但是,現在從固定匯率變成比較浮動的匯率,外匯風險大幅攀升,給了國際炒家的炒作空間,所以我堅決反對浮動匯率,反對人民幣自由兌換。
人民幣匯率不斷升值給民營企業帶來壓力,外匯市場、股票市場與國際接軌之後,變得更難預測。金融體制改革為什麼要跟上市掛鉤呢?有的銀行把部分股權賣給了美國銀行,這就加大了金融風險。當你把銀行部分股權賣給外資銀行後,未來的貨幣政策就會有問題,推行的貨幣政策效果將被外國銀行操縱。金融政策一犯錯誤,損失幾千億收都收不回來。
我們的天空中,有兩只「禿鷹」在盤旋——一隻叫做產業資本,一隻叫做金融資本。兩只「禿鷹」代表誰的利益?因此,要高度警惕,做好防範金融風險的各項工作。中國是不缺法律的國家,但中國缺乏有效的、公平的、公正的執行。招商引資引進了一批國外的跨國公司,包括產業資本,包括金融資本,但缺少法制化游戲規則。
對策之一:產業鏈向右走
什麼叫「危機」?就是「危險」加「機遇」。面對2008年宏觀調控的形勢,就是挑戰與機遇並存。
誰是世界上真正製造業大國?是美國。在製造業的產業鏈上,中國大多數企業是加工,而產品設計,各級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銷售,一直到最後的零售,都被美國「包攬」。這條產業鏈的走勢從左到右,最左的放在了中國,而右邊的幾乎集中在美國。整條產業鏈最左端叫做硬環節,產業鏈的右邊叫軟環節,中國人做的硬環節,美國人做的軟環節。因此,中國企業賺錢很少,極大部分利潤被別人拿走了。以「芭比娃娃」產品為例,中國製造業生產的出廠價是1美元,到沃爾瑪是9.99美元。因此,企業家應該想辦法,將產業鏈向右走,實現設計、運輸、銷售一條龍,創造更大利潤。
美國人為什麼允許我們做製造業?利用我們的資源,破壞我們的環境,剝削我們的勞動力,這就是所謂製造業的「國際化」。所謂「國際化」和150年前的東印度公司是一致的,今天他們以金融為後盾,美其名曰戰略投資。如果中國企業家都炒房炒股去了,都不辦工廠了,兩只「禿鷹」就開始了掠奪計劃。
對策之二:勇於思想創新
面對2008年宏觀調控的形勢,我們一定要在產業鏈的整合上下功夫。產業鏈要往右走,但是要進入軟環節是極其艱難的。這方面需要企業努力,更需要政府的扶持。日本有什麼大型的民營企業,韓國有什麼大型的民營企業?基本上是變形的民營企業。新加坡呢?國家主導一切。台灣的IT行業,真的是企業家做的嗎?是台灣「政府」推動的。亞洲國家和地區產業鏈的成功脫離不了政府的規劃。今天已經是走入到產業鏈之爭,就要解放思想,大膽往右走。
看看人家怎麼做產業鏈,解放思想才能抓到產業鏈的本質。西班牙有一家企業名叫「沙拉」,他有20家像江浙兩地一樣的工廠,當他決定生產程序的時候,他的理念跟你完全不一樣。20家生產工廠只做兩件事:染色、裁剪。縫紉他不幹,由其他小工廠完成。因為縫紉成本最高、效率最低。小工廠把縫制好的衣料送到物流公司去,他是生產、物流、倉儲。為了降低單位成本,提高效率,他們挖了200公里的地下隧道,用高壓辦法運送,每小時6萬件衣服。上海「沙拉」店,什麼時候進貨呢?周一跟周四進貨,用飛機運貨。零售方面,他們是全資擁有的分店,絕對不搞加盟店。上海是周一、周四進貨,香港是周二跟周五進貨,到了周五下午,大量客人湧入「沙拉」店。「沙拉」服裝款式多但數量少,所以形成爭買的氣氛。這就是一種思想、理念的創新,加快了產業鏈的高度整合。瑞典的HM呢?從設計、生產、分銷,加在一起就是產業鏈。掌握整條產業鏈,才成為跨國公司。他們從製造到銷售,21天進入中國市場。
除了產業鏈的競爭外,產品要搞差異化。比如手機,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等五大品牌有300個品種,而中國產手機有3000個品種。高檔手機占市場份額18%,中檔手機占市場份額68%,低檔手機是14%。如果讓你做手機你會做哪種?以市場潛力選擇為標准,他會做中低檔手機,思想解放者做高檔手機。手機的本質是什麼?是視能。打入市場的方法以消費者的感覺為「切入口」。三星、諾基亞的功能遠遠不如國產手機,但從視能「切入」就取得成功。
日本的「日柴」,1999年的時候有2兆億日元,不缺錢,不缺技術。但是,垮了。「日柴」社長聘請法國人當首席執行官,就是從解放思想入手,至2004年復興。現在,我們面臨諸多困難,有的人想不幹了,有的人想把工廠賣了,有的人想炒房炒股去了,這些人思想僵化,不會有好的業績。只要解放思想,在沒有潛力的行業里思考一下,肯定能找到許多新的機遇。江浙兩省與全國其他省份相比,經濟發展成功的案例多半是因為解放思想,這個傳統不能丟。
對策之三:把握行業本質
2008年宏觀調控的形勢,我們的對策除了產業鏈向右走,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要把握行業本質,行業本質是一個「金字塔」,要確保「金字塔」往上走。
在產業鏈向右走的前提下,同時要把握行業本質,才能夠找到投資營商環境中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這就是機會,而這個就必須解放思想。那麼,行業本質是什麼?行業本質和我前面講的資金、技術人才是什麼關系?一個公司要順利地運行,不能沒有資金,不能沒有人才,這些是企業成功必要條件。只是必要條件,不會讓你成功的。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什麼?發現行業的本質。以解放思想的力量,才能發現和把握行業本質。
這里可能有做日化的企業,比如說做牙膏的,你有生存的可能嗎?如果你是在餘杭生產洗衣粉的,生產牙膏的,你告訴我,你的機會是什麼?資料顯示,日化行業的本質叫做「滲透」。什麼叫做「滲透」?「寶潔」為了達到滲透行業的本質,在某一個地方,寶潔公司發了3萬件T恤衫給當地的老百姓穿,一個禮拜之後,要把3萬件T恤衫回收,分析臟的成份是什麼?對這個地區提出新的配方,你用寶潔對這個地區而言,「寶潔」洗得最干凈,各位知不知道?為什麼寶潔還要到各地收購我們的日化工廠,他也是從生產一直到零售,完全掌控的環節,整個產業鏈牢牢掌控,為什麼他在各地積極地收購日化工廠,為了「滲透」。他這個新配方是為了「滲透」,他收購的目的也是為了「滲透」,怎麼理解?那就是這么多的產品,你總會喜歡一兩件吧。而這也是為什麼你到超市,或者到零售商店去看,寶潔的產品都在一起,幾十種產品,幾百種產品,你總會喜歡一兩種的,這是他要通過大面積滲透的目的。安利他也在搞配方,它的配方做得不如寶潔,他沒有那麼強的地區性,他怎麼達到「滲透」的目的,他利用親戚朋友的關系,強烈推銷,達到滲透的目的。一個是大面積鋪開,像「寶潔」,另外一個就是親戚朋友的直銷方式,而且本質就是收購。如果這個是本質的話,我想請問做日化工廠的企業家們,你製造出來的洗衣粉,或者肥皂或者牙膏,你有沒有達到「滲透」的目的,同時如果你只生產一種產品,請問你如何做到「滲透」?行業本質是發展的充分條件。
行業本質就是一座「金字塔」。最底層是外感包裝,中間是實用性,而高層則是產品精神。你產品的精神是什麼?不知你們是否知道。我們常常聽到產業升級,技術升級和品牌戰略。但是,現在大多數產品只在「金字塔」的下面兩層,所以,必須往上走才能算成功。你想過嗎?買了耐克的運動鞋有什麼感覺?如今叫體驗經濟時代。產品的精神就是一種感覺。
以麥當勞為例。小朋友最喜歡麥當勞,不喜歡去漢堡王,這是什麼原因?比一比麥當勞和漢堡王的口味、環境和服務。黃色的線是漢堡王,藍色的線是麥當勞,以口味而言,漢堡王比麥當勞要好,漢堡王的黃色線要比麥當勞藍色線要好很多,所以漢堡王它在環境、口味和服務方面樣樣在麥當勞之上,可是我問你,小朋友為什麼喜歡去麥當勞,再看實際的會計數據,這是利潤回報率,最好的就是麥當勞,一個可口味、一個服務,環境都不如漢堡王的卻拿到冠軍,你說合理嗎?好像不合理。麥當勞的成功,甚至你們家的小朋友為什麼要去麥當勞你都沒搞清楚,因為他打出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無形體驗。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麥當勞,就是因為家庭快樂。他們免費送玩具,這個玩具是不值錢的,幾分錢1個,因為他在麥當勞賣才有價值,只有麥當勞送的小朋友才喜歡,甚至小朋友為了拿那個不值錢的玩具,他跑去吃麥當勞,為什麼?我認為麥當勞的成功是他成功地建立了家庭快樂的體驗。
「金字塔」的最底層,產品的外觀上要有差異化。中間這一層,要在功能差異化上下功夫。在最頂層的精神層面,就是思想方面取得差異化,這樣在國際化逐漸加深的今天,也能生存並得以發展。
我講了這么多困難和對策,而應對困難的重要方法就是堅持改革。第一個產業鏈的方向是向右走,「金字塔」方面向上走,只有打出產品精神才能建立品牌,沒有產品的精神是絕對不可能有產品的品牌。請不要用過去的思想,這個是不是有潛力,這些都不是你該想的,你真正該想的就是解放思想、創新理念、發揮創造力。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20db8b01007xss.html
3. 【求職投行】投行需要什麼樣的人 詳細�0�3
在仔細研讀、消化和吸收後,他需要分析出這些新聞將如何影響客戶投資 組合(Portfolio Holdings)中的資產,將自己對信息的領悟與見解傳遞給客戶。 投資銀行家常常是每周平均工作50 到90 小時、不分晝夜、黑白顛倒的生活。所以一旦進入 這一行,你就必須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高度自律,做好長期奮斗的心理准備,調整自己的生 活節奏,盡最大努力獲得學習經驗,保持堅持不懈的專業精神。 工作人士的觀點: 自去年第 4 季度開始,中國企業的海外公開發行成為全球焦點。2003 年,中國人壽成為全球 IPO 集資額最大的公司。今年,市場也預計中國大陸的公司在海外籌集約150 億美元。隨著 越來越多的上市活動,投資銀行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不少投資銀行都表示要增加人手。根 據人力顧問公司 Hudson 的調查,有超過一半的金融界企業都打算在 4 月至 6 月擴充人手,但 投資銀行最需要的是什麼人呢?讓我們先來看看業內人士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在Hudson 任職銀行及財務招聘組長的卓東櫻說:�6�7�6�7現在投資銀行最渴求有豐富經驗而又 懂中國國情的人,能說普通話當然最好,但對中國的國情及企業的了解也非常重要。所以 ,海歸派和香港人在這方面都有優勢。 摩根斯坦利的副總裁,負責亞洲人力資源調配的韋文翰說,投資銀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 職者要有好的學業成績,因為成績代表一個人學習的能力及潛質。由於中國商科畢業生比 比皆是,一個MBA 學位也逐漸變成必需了。 不過,他提到中國的學生有一個通病,就是只著重學習的表現。可惜,擁有一張滿分的成 績表,並不代表一個人能成為出色的銀行家,一份均衡的簡歷才是銀行最想看到的。 投資銀行是充滿競爭的行業,能力、熱誠及目標當然重要,但創造力及忍耐也是不可缺少 的。除了學業上有好表現,投資銀行也喜歡一些也在其它方面有成就的人,例如音樂,藝 術或體育。一個有才華的人,代表他是一個充滿熱誠的人,這種熱誠往往能夠在事業上幫 助他們。 在投資銀行工作了七年多,現於香港ING 擔任地產分析員的李智穎是這么認為的:希望加入 投資銀行的人,要有心理准備這將會是一份競爭及壓力均非常大工作。每天至少要工作12 小時,除了要對自己負責的行業及公司有很深入的認識外,也要掌握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 ,因為每一件看似簡單的事件,每一個普通的數據都可能對地產業帶來重大的影響,而客 人就依靠你的判斷去做買賣。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行業,但也是一個很獎罰分明的行業。 5.2.投資銀行青睞哪些人才 a 強大的人際交往與領導才能 摩根斯坦利中國首席執行官竺稼先生曾形象地說:「我們希望所有的人都既能做『方』的 事情,也能做『圓』的事情。」可見,在各種情況下都能與客戶進行良好的溝通,並最終 解決問題的人相對容易進入投資銀行人才搜尋的視野。 b 出色的學習與邏輯思考能力 應屆畢業生獲得錄用後一般會從初級職位做起,如筆頭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量 和工作壓力相當可觀,如果不具備縝密的思維能力和快速採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很難適應 。日後如果能夠依然保持這種能力將可以游刃有餘應付激烈的競爭。 c 良好的基本素養和專業知識 頂級的金融機構一般並不對人才的專業背景進行限制。正如美國許多優秀的投資銀行家並 非金融學、經濟學出身,但是具備相當的金融知識,能夠熟練運用金融分析工具,具備很 強的分析能力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d 充沛的創造激情與工作能力 金融是智力產業,正如竺稼先生所言:「作為一個服務性行業,沒有高精尖的技術和機器 ,但要區別於其它公司並在競爭中取勝,最大的砝碼就是人才!」金融業務有時非常復雜 ,之前可能沒有人嘗試過,這就需要團隊成員具有足夠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e 飽滿的成功信念和制勝勇氣 金融業充滿了挑戰,在激烈而漫長的競爭過程中,必須始終保持昂揚的鬥志、充足的信心 ,以及不畏艱難的勇氣。事實上,在正式進入任何一個國際知名金融機構之前,繁瑣的書 面申請程序和筆試、面試等活動已經將那些眼高手低、毛躁虛浮的人屏蔽在外了。 f 兼備全局意識與實干精神 金融業不需要誇誇其談的空想家,踏實肯干是任何一個階段必須保持的本色。初入頂尖金 融機構的人工作起點都很低,即使是MBA畢業生。但對於一個對未來有規劃的職業人來 說,起點正是學習的良機。和同事的談論,與客戶的商議,並非小事,你應當從中漸漸清 楚自己要做的是什麼,並在工作中對全局有一個思考和把握。 6. 南大人的競爭對手 6.1.競爭對手在哪裡 過去幾年,華爾街的頂級投行在大陸一般只招四個學校的學生:清華、北大、復旦、交大 。能去頂級投行的,都是牛人中的大牛。即使是北大,清華,復旦中的超級牛人,也不一 定有把握進這些地方。 而近兩年以來,隨著投行業務在中國的擴張和對人才搶奪的激烈加劇,情況則發生了一些 變化,這些頂級的投行開始在北大、清華、復旦之外的學校招兵買馬。雖然名額不多,但 是南大學生應該注意到這個趨勢。一方面南大有實力輸送這樣優秀的畢業生進入這類機構 。另一方面,投資銀行招收南京大學的學生也代表他們對南大的尊敬,從而帶來一種向企 業宣傳的作用。 其實光華、清華的畢業生也不是個個都這么好工作的,至少有一半的人最後只能找到四大 會計師事務所這樣的工作。而且,如果本科階段不是名校的,最好不要寄太大希望通過讀 研就能一步升天,許多國際大投行和海外名校非常看重本科資歷。當然,除非你特別優秀 上財vs 復旦: 上財是上海財經類專業學校里的Number One,但因為復旦利用名校優勢頻頻挖角,上財師 資有流失跡象。金融方面尚有戴國強坐鎮,經院新添田國強這位大牛,上財吹響反攻號角 :江湖傳言,上財金融投資方向肯定強於復旦,貨銀與國金方向嘛�6�7�6�7 但是還是要重審一點,國際投行對血統要求相當高,復旦的畢業生在進入國際投行時還是 或多或少佔有一些優勢的。我們的調查僅提供參考,是選擇上財還是復旦?還是要依照個 人實際情況而定。 在北京,除了選擇北京大學和清華之外,位處五道口的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具有很強的競爭 力。「五道口」是金融圈對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的俗稱。再有中國人民大學的畢業生也 具有進入投行的資格。 6.2.競爭對手的優勢 當我們研究那些北大清華具備實力進入頂級投行的畢業生的面試經驗體會(簡稱「面經」 )時,幾乎能看到他們也曾經面試過最好的跨國咨詢公司。實際上,我們的競爭對手具有 的優勢,同我們進行管理咨詢行業研究時總結出來幾乎一樣,所不同的是他們具有接觸GS (Goldman Sachs), DB(DEUTSCHE BANK)這樣的頂級投資銀行的機會。 1.地緣優勢 頂級投資銀行在中國的業務雖然范圍廣泛,但是他們在中國總部卻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 一線。因此在上述城市的名校畢業生在應聘方面可以搶占很大先機。這也是南大學生應聘 的劣勢之一。 2.英語優勢 投資銀行招人最重要的一點是應聘者必須具備非常skilled 的英語能力,口語要說得地道, 英語思維要敏捷。這從他們的面試過程中可以感覺出來,因此,如果你的英語不是很好, 建議首先要回去好好努力了。我們那些來自上海北京的對手,他們的生活環境非常國際化 ,同時從小就有很良好的英語教育條件,因此在英語能力方面要比我們強。 3. 職業化優勢 那些北京,上海的對手們,無一例外的具備在AA,PWC 這樣的大公司實習的經歷。這種經歷 也直接造就了他們後來的職業化潛力,這是一個軟優勢。因此,如果想在和他們的競爭中 占優,首先要擺脫自己的書生氣,廣泛接觸面向社會,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 4. 更寬的視野 我們的競爭對手大都在處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國際大城市。作為在學校的佼佼者,他們平時 所接觸的機會和平台更加能開拓他們的視野和增強他們的自信。與南京大學的同學相比, 他們能夠更加容易的接觸大公司,見識大場面、大人物。當他們說出自己曾在某家一家國 際銀行的同時,也許我們許多人是第一次聽說這家公司的名稱。 7.國內外投行簡介(詳見PDF 完整版) 7.1.國外 7.1.1.傳統投行 高盛(The Goldman Sachs Group) 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 & Co.,Inc.) 摩根?斯坦利?添惠(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 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 美國嘉信理財公司(Charles Schwab & Co., Inc. ) 麥格理銀行集團 里昂證券(CLSA) 7.1.2.綜合性銀行投行業務 摩根大通(又叫JP 摩根,JP Morgan Chase& Co) 花旗集團(花旗環球金融有限公司)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7.2.國內投行 7.2.1.合資投行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中銀國際、中銀國際亞洲有限公司、中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 華歐國際證券、長江巴黎百富勤證券、高盛高華證券、海際大和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7.2.2.證券公司 國泰君安、國信證券、中信證券、海通證券、招商證券、興業證券、西南證券、申銀萬國 證券、光大證券、湘財證券、香港大福證券集團有限公司 8.投行職業生涯 8.1.在投行的職業發展道路 首先,進入投資銀行的途徑通常有兩種:途徑之一,認識圈子中的人,有他人推薦或者介 紹;途徑之二,校園招聘。 從級別上來講,從低到高大致有這些層次: Analyst(分析員,一般國外名校本科畢業、或者國內名校本科\研究生畢業) Associate(經理,從分析員升任或從國外名校MBA 招聘) VP(副總裁,從經理升任) Director(董事,從VP 升任) Managing Director(董事總經理,從Director 升任)。 上述稱謂不同的銀行有所不同,但本質相通。一般來說,每一級別之間大致相差三年的工 作經驗,按資升級。越往上,人才在不同銀行之間的流動情況越普遍。從功能上來講,投 資銀行的人大致分為做客戶關系管理的和做業務實施的。前者一般相對應的級別比較高, 通常VP 和以上為主;後者雖然各級別的人都會做,但是主要工作集中在Analyst 到VP 這幾個 級別。 進入投資銀行業後,通常情況下,你應負責把你接受的每一個項目及時做好,無論是寫報 告、繪制電子表格、談生意、做研發還是制定工作計劃。然後,一旦有機會接觸客戶並參 與創造利潤,如果你能為公司談成生意,回報將相當豐厚。如果你已經成為高管(通常為 董事,董事總經理及更高層管理人員),你必須要承擔更多的風險。在這種職位上不能很 好地勝任工作的人,就要被迫離職。簡單而言,如果想做到Director 以上或者做客戶關系 管理,即拉業務為主,要麼你從底層爬上來,積聚了良好的專業素質、客戶服務經驗以及 廣闊的人脈,要麼是因為家庭的背景,或者行業的長期經驗和人脈。其它可能性不大。 8.2.投行職位介紹及能力要求 Trader 交易者,投行中最誘人的工作 Finance 就是把那些交易數據入賬核對 Tech 就是支持所有的系統,包括網管,DBA Research 就是定期得出一些不知道有沒有人看的報告 Sales 就是去那些大企業讓他們把錢給你管理 Hr 人力資源管理部門 投行目前在中國大陸的業務主要還不是front office 的交易,基本就是IPO, 或者resear ch 等back office 的工作,頂級的trader 中國人能做的很少,能做事務性的工作就很好了。 在歐美發達國家與地區,許多大學畢業生在剛進入投資銀行時都是從分析員做起。要想成 功地做好這個工作,必須具有特別的技能,如處理電子表格技能和思路清晰地分析問題, 接下來才有可能會成為高級經理。這需要同樣的技能,只是要求更高一些。在事業的中期 ,你的成功取決於你能否和客戶交流並順利做成交易的能力。同時,還要了解市場情況, 政治和宏觀經濟情況以及運作機制。投資銀行的一些工作要求很強的數學功底。如果你數 學很好,不妨考慮在理工類學科中再拿一個更高的學位(如隨機演算和微分方程學),然 後繼續在財務分析和股票評估等學科中選修幾門更深的課程,最後在華爾街申請一個研究 部門。在大多數分析員的工作中,正確地分析財務數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想成為一個 證券分析師,你必須努力獲得CFA(注冊金融分析師)職稱。如果有一天,你有志成從事融 資業務,並成為公司財務分析家,你最好再考慮一下考取CMA(注冊管理會計師)。 至於Trader,很難說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交易者。但至少你必須能充分了解市場,反 應迅速,從而做出准確分析。建議你讀一下所羅門兄弟前交易員邁克爾-劉易斯(Michael Lewis)的經典之作《說謊者的撲克牌》(Liar』s Poker),你會學到很多有關交易領域 的知識。同時,在投資銀行中獲得成功的關鍵是團體協作。能夠將每一個人團結起來,共 同為客戶服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並且回報很可能非常高。 有科技和法律背景的員工對投資銀行來說價值很高:科學家可以從事任何類型的工作,從 計算金融衍生產品到生物工程學;律師則可以協助設計新型證券,進行租賃經營並用他們 傑出的分析能力與客戶交流。 「學會推銷自己」是成為銀行家的基本功。進入投資銀行業的關鍵是關系網——也許你早 已被這種關系網所吸引,但如果你還不具備,就應迅速建立自己的人際網路。 8.3.投行各個部門的工作內容 企業融資(Corporate Finance)——如果你在企業融資部門,應該幫助公司為新的項目和 以後可能有的項目集資。你應該能夠做到通過資產、負債、可轉換證券、優先證券或衍生 證券等方式確定客戶所需的資金數量和構成。 並購(M&A)——使一個公司購買另一個公司的交易是許多投資銀行資金收入的一個重要來 源。如果你從事這類工作,應該成為客戶的咨詢者,為交易估值、創造性地確定買賣結構 ,並協商對自己有利的條款。高盛和摩根斯坦利是世界公認的並購領域里的領先者。 項目融資——項目融資的范圍正在迅速擴大,包括為公司或政府主要的資產負債表上提到 的基礎設施和石油資產項目籌資。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和德意志銀行在這一領域非常活躍 。項目融資交易已經成為將外資引入發展中國家的最主要的渠道之一。 交易——投資銀行中一些最令人羨慕的工作往往是交易。交易員的責任是在商業銀行、投 資銀行和大型機構投資者中進行資產、股票、外匯(簡稱Forex 或FX)、選擇權或期貨的 買賣。交易是一件復雜的工作,因此要求你具有全面的市場知識、金融工具和心理直覺。 結構化融資——包括金融工具的創新,以便重新將資金流入投資者中(作為有資產支持的 證券)。如果你能同時具有繪制電子表格、會計和法律的技能是非常有利的。 �6�7�6�79.南大學生如何獲取能力 應獲取盡量多的這方面信息,我們推薦各大高校的bbs 上以及網上的一些個人blog,各職業 網站(推薦如bbs.yingjiesheng.com)的咨詢公司討論區等。通過對面經的參悟,一方面你可以比較出什麼 是你需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也是你對成長過程進行衡量的標桿。另外你還可以了解到 咨詢公司對人才要求的最新動向。 在職業選擇的過程中,應充分的分析自己、分析行業、分析目標公司,了解自己的興趣和 優勢所在。有些人的background 適合金融行業,有些人的 background 則適合咨詢,其它人 就可能適合instry 等等。成功的路有很多,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你有志於從事 投行事業,也願意付出很多努力,那麼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1)英語水平 投資銀行對英語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外資投行,對英語的考核貫穿於整個應聘流程:簡歷 (英文書寫)、筆試(全英文或半中半英文解題)、面試(口語)等等。 提高英語水平TIPS: (A)平時多看American Movie 和soap opera,一方面留意他們的習慣表達方式和語音語調 ,培養自己的語感和興趣,另一方面注意模仿和學習,大聲的說出來。 (B)爭取達到就任意的Topic 准備一會兒,就能做3 到5 分鍾presentation 的水平(越來越 多公司在面試中採取這種方式)。可供參考的練習方法:聽Crazy English 雜志的一篇文章 ,就裡面的主題給自己提問,然後再用自己組織的語言回答,即一人分飾二角。 (C)積極參加英語角,或英語愛好者同盟。如周六鼓樓英語角,我們學校每周日晚7 點在 大學生活動中心一樓多功能廳舉辦的英語角和口語口譯同盟等在南京的沙龍或俱樂部(其 中分為南大人自己辦的和校外資源)等。 (D)有選擇性地參加英語考試,如 TOEFL,GRE,GMAT,劍橋商務,高口等。許多投行在申 請時會讓你填有沒有參加過ETS 的考試,如果考得好的話,有利於拿到面試機會。 (E)有針對性的准備。投行的面試提問主要包括general questions、behavior questio ns 和technical questions 等,有些問題肯定是要准備的,如introce yourself, why investment banking, why DB, ML, GS, MS, UBS�6�7, why do you think you are qualified to be an investment banker 等。關於個人品質方面,不同的投行公司文化不 同,側重的candidates』 quality 也不一樣,有必要就投行關心的諸如analytical skill s, teamwork; spirit, leadership potential, innovative, problem solving ski lls,communication skills 等每個准備兩到三個例子。此外投行面試非常看重你過去的經 歷,如出國交流、相關實習、所學課程、課外活動等等,找工作期間,最好能找些志同道 合的朋友成立小組,模擬面試,互相提建議。 (2)實習經歷 投資銀行非常看重實習經歷,最後拿到投行offer 的人很多都有暑假在投行實習的經歷。就 實習本身而言,一方面可以豐富你的經驗,另一方面如果你是在知名跨國公司實習也可以 證明你比別人更優秀。努力進入一個好的公司實習往往會讓你在下一次機會來到時處於相 當有利的位置(雖然第一次總是比較難的)。如果你拿不到投行summer intern 的offer, 那麼可以考慮去相關的公司實習,如知名券商、基金、咨詢公司,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等。 尋找實習的機會,一方面可以通過熟人介紹,如老師、校友、學長、朋友等等,另一方面 應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如去各大投行的網站,關注summer intern 計劃,充分利用小百合和 各高校BBS 的信息資源。 實習貴精不貴多,應盡可能和你未來的求職方向相統一。 (3)投行專業知識 外資投行不同部門和職位對專業知識的要求很不同。如果是fixed income 部門,那麼數學 或工科專業,並修過相關課程、做過相關研究或項目的同學會有很大優勢;如果是financ e,那麼財務專業和相關知識是很有用的;如果是傳統投行業務,那麼更看重應聘者以往經 歷中所體現的基本素質和潛力。 如何提高專業知識?平時注意多積累,學習corporate finance,accounting, financia l engineering 等課程,掌握基本的概念和理論,如MM 定理,CAPM,公司定價等等。關注財 經網站(wall street journal, bloomberg, businessweek, ft, 和訊,新浪財經等 ),跟蹤市場動態(如最近的IPO,並購deal),了解宏觀經濟動態(如加息、匯率、證券 市場等)。如果你確實專業知識扎實,在將來的面試中會傳遞給面試官一個信號,即你確 實對這行感興趣,並且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她/他會發現和你有共同語言。 投資銀行看重的qualification: 成功案例 背景:南京大學計算機系2001 本科 收到Goldman Sachs (Tokyo) Technology Division 的OFFER 經驗分享: 1)英語口語:就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覺得我們南大同學比上海幾所高校的同學不輸什麼 ,如果有差距,大概就在英語上面了。 2)多讀外企面經:因為寶潔的托業考試和我考TSE 沖突,所以就放棄了對寶潔的申請。但 事先讀寶潔面經作的那些准備後來還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作充分的調研:以前讀面經的時候看到有師姐為了應聘IBM,打出來的資料有好幾厘米 厚且熟背之,偶pf 的不得了。所以在應聘高盛的時候,我把它的網站也是認真翻了翻,必 要的話,就把一些資料列印出來。 4)把握問問題這個機會:每一位面試官在最後都會給你提問的機會的,一定要好好把握。 一來增進你對公司和職位的了解。二來也表現你對公司的關注和認識。 5)多點耐心:參加高盛的面試,兩個部門,我先後和近二十個面試官談過話。從宣講會到 錄取,歷時一個月,比較費精力。這只是一家公司。如果同時參加多個公司的筆試面試, 所需要的精力就更多了。大家找工作前要做好心理准備,安排好學習時間。多些耐心和信 心,總會有滿意的結果的。 6)You need to let them like you:我一高中同學今年劍橋畢業,也在找銀行類工作,我 向他咨詢面經的時候他這么說「You need to let them like you.」我後來的體會讓我覺 得把這句話作整個面試的指導思想也不為過。 7)面臨抉擇,多作思考:我從暑假開始到大四上學期,經歷了很長一段迷茫期。希望後面 的師弟師妹們也能夠多花點時間在這個問題的思考上,選擇出適合你們的職業道路。 投行訪談 訪談一:高盛Beyer 的對師弟師妹們的建議 Beyer 是南京大學電子系2003 屆研究生,拿到高盛東京Technology 部門的Offer。 SCDA:請談一下你的大學和研究生發展歷程 Beyer:99 年高考後,因本專業較為熱門的發展態勢以及那一星冠冕堂皇的興趣所在,便來 到了南京大學電子系學習。 入學時的我淹沒在眾星的璀璨之中,高考成績也就剛剛夠拿個三等獎學金。浦口大一的生 活有點像是高三加,離想像中的大學生活太過遙遠。沒有太過豐富的校園生活,只是麻木 地看書學習,與舍友臭味相投地貧嘴。剛入學便開始憧憬放假的日子,為學期末的一天天 臨近欣喜不已。雖然最後獎學金升級為一等,但對於今後的人生規劃,基本沒有想法,可 謂天真得相當沒有理想。 Beyer:大二的時候經歷了一個重要台階。那個時候結識了幾位志趣相投的朋友,與朋友混 在浦口的日子裡,我內向靦腆的品性得到了極大的釋放。結隊參加數學建模競賽,令我初 嘗團隊合作的巨大魅力;繼而被趕鴨上架,競選年級長,也因機緣巧合成功當選,於是便 「絕望」地覺悟到已無可退縮當然,結果於我並非重要,三年間履職的過程對我而言才是 巨大的挑戰,這是一次從羞赧到自信的蛻變過程。這一點對於後來的大學生活起到了極大 的幫助作用。 求職的目標明確:商業與技術間的絕佳平衡。隨著求職的深入,有了相關面試體驗以 及對各類型公司的進一步了解,我逐漸領悟到有些領域可能確實不適合自己的性格特徵, 從而更將求職的重心向自己喜歡的領域傾斜。在揮別了咨詢業和某快速消費品企業的終面 之後,終於等到了心儀的offer,也因此遺憾地放棄了後來的某軟體公司的機會。 �6�7�6�7(詳見PDF) 對於師弟師妹們的建議: 1.了解暑期實習機會的意義,努力爭取頂尖公司的實習機會。 2. 做好充分准備,迎接10 月求職大潮 3. 申請不同類型的公司,簡歷做相應的調整。 4. 多多留心各大BBS 站點的Job 版 5. 不要將自己狹隘地禁錮在對學分績和獎學金的追求中 6. 注意培養自己的英語口音。 7. 自信 + 誠懇 + 耐心 訪談二:SCDA 重點推薦——Laolanmao 論投行 Laolanmao 是南京大學商學院金融學系2003 級碩士,2003 年本科畢業於天津大學,2004-20 05 年在南京大學—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學習一年,曾在美國晨星(MorningSta r)咨訊公司、亞洲開發銀行和麥格理(Macquarie)銀行北京投行部實習。 SCDA: 師兄您好!這次非常感謝你能抽出時間接受我們的訪談。 Laolanmao:不必客氣,大家隨便聊聊,我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希望對後來的師弟師 妹能有所幫助。 SCDA: 當看過師兄對我們第一稿的修改意見,我頓生佩意,師兄對投資銀行的情況了解很 多,給了我們那麼多很有價值的批註。那師兄平時是怎麼積累這些信息的呢? Laolanmao:這個主要是得益於我在麥格理四個月的實習吧,使我有機會真實的感受到投資 銀行是怎樣運作的,另外由於我是金融學專業的學生,自然對這方面的信息比較關注。大 家如果想多了解一些關於這個行業的東西的話,可以自己找些書來看,可以是金融學方面 的教材,或者是財經雜志,甚至是一些小說之類的「閑書」,它們文筆生動詼諧,可能更 容易理解。這里我比較推薦兩本「閑書」,一個叫Monkey Business: Swinging Through the Wall Street Jungle,中美中心圖書館有英文版,國內有中文版,叫《華爾街追夢實 錄》,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講的是美國兩位名校MBA 畢業生進入華爾街大牛投行做assoc iate 的工作經歷和心路歷程,詳細介紹了投資銀行部(IBD)工作的方方面面,且文筆十分 幽默,令人讀之不忍釋手。讀了後會對IBD 的工作內容瞭然在胸。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的一 個associate 曾在北大宣講會上大力推薦這本書。另外一本就是很有名的Liar』s Poker, 網上有電子版,找不到的同學可以向我要,也有中譯版。這本書描述的是投資銀行另一重 要部門銷售交易部(或稱固定收益部,FICC)的生活,並記錄了1980 年代華爾街鋒頭最勁 的所羅門兄弟由盛到衰的歷程,是了解FICC 不可多得的好書。另外推薦一篇經典中的經典 文章:光華金融的Tow 寫的《生活:依然奔跑在路上——Tow 的求職之旅》。這篇文章不僅 是介紹如何求職投行的最佳指南,更是一篇充滿激情的勵志奇文,讀後很難不為其打動。 SCDA: 我們怎樣找到理想的實習呢? Laolanmao:我們南大和北清復交相比,地理上的劣勢實在是太大了,再加上校友網路不如 他們強大,這就決定了我們要想找到和北清復交的同學一樣好的實習,就必須比他們付出 更多的努力。我認為,找一個理想的實習,最大的秘訣就是: BE PROACTIVE, PROACTIVE and PROACTIVE! Laolanmao:通俗地說,就是要動用一切資源、想盡一切辦法、丟下面子、「厚顏
4. 投資風險的分析方法。
樓主的問題挺寬泛的啊,一般對於投資風險來說,要考慮的因素實在太多了,根據墨菲定律,一個人不可能進行無風險的投資,並且也不能把所有的風險因素都考慮進去。所以,在投資時,一定要先要將風險進行評級,排列出主要風險,次風險,而有意的忽視一些小概率風險,由此才能做出最科學的投資規劃,並把投資風險降到最低。
一般來說,要分析的風險有以下方面:
一、宏觀層面
1.政治政策風險。也就是投資目標地政局是否穩定,或者政府會不會出台某些政策對所投資的標的產生負面影響。
2.經濟風險。經濟環境是否穩定,各主要經濟指標是否在合理范圍(金融指標尤其重要),經濟發展趨勢怎樣。股市、樓市泡沫等因素都要列入考慮范圍,這對今後的投資成功與否非常重要。
3.文化風險。這一風險主要是針對全球范圍內的投資,要充分考慮所投資項目是否與當地文化有沖突,是否符合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在當前環境下,投資那些環保,新能源,高新技術之類的項目經濟風險就要小很多。
二、微觀層面
在分析這一層面時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並且也非常復雜,一般需要大量的財務,金融,營銷方面的知識。我現在拿投資寶潔公司為例。首先要分析公司五年來連續的財務報表,熟悉公司的資產負債率,每股回報率,利潤增長率等一系指標,注意公司近期是否有大的資本運作,如兼並,拆分股票等。熟悉公司目標市場的容量,增長情況,消費者信息,競爭對手的動作等等。只有做到對某一公司的運營狀況非常了解,才能保證有效的投資回報率,否則就會心裡沒底,導致接二連三的失敗。
三、個人風險
這一風險一般無人提到,是我首先主張的。個人風險主要是個人在進行投資活動時對投資結果的反應程度風險。每個人都應當明白,投資是一項高風險的運作,所以一定要有淡定的心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並且千萬不要用老本進行投資,更不能借貸投資!!否則一次失敗的投資可能導致高危的個人風險,血本無歸,輕生,甚至家破人亡。所以抱著良好的心態,用閑散資金進行投資才是投資的黃金規則!!
以上是我的一些投資經驗,完全原創,希望能對樓主有一些幫助,希望樓主新年財源廣進!!
5. 金融衍生工具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金融衍生工具(又稱「金融衍生產品」)的主要功能有規避風險,價格發現,它是對沖資產風險的好方法。
注意: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風險規避了一定是有人去承擔了,衍生產品的高杠桿性就是將巨大的風險轉移給了願意承擔的人手中。交易者可以分為三類:對沖者(hedger)、投機者(speculator)以及套利者(arbitrageur)。
對沖者採用衍生產品合約來減少自身面臨的由於市場變化而產生的風險。投機者利用這些產品對今後市場變數的走向下賭注。套利者採用兩個或更多相互抵消的交易來鎖定盈利。這三類交易者共同維護了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上述功能的發揮。
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不當將導致巨大的風險,有的甚至是災難性的,國外的有巴林銀行事件,寶潔事件,LTCM事件,信孚銀行,國內的有國儲銅事件,中航油事件。
(5)寶潔外匯風險擴展閱讀:
常見工具:
1、期貨合約。期貨合約是指由期貨交易所統一制定的、規定在將來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交割一定數量和質量實物商品或金融商品的標准化合約。
2、期權合約。期權合約是指合同的買方支付一定金額的款項後即可獲得的一種選擇權合同。證券市場上推出的認股權證,屬於看漲期權,認沽權證則屬於看跌期權。
3、遠期合同。遠期合同是指合同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日期以約定價值,由買方向賣方購買某一數量的標的項目的合同。
4、互換合同。互換合同是指合同雙方在未來某一期間內交換一系列現金流量的合同。按合同標的項目不同,互換可以分為利率互換、貨幣互換、商品互換、權益互換等。其中,利率互換和貨幣互換比較常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融衍生產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融衍生工具
6. 金融機構的風險
金融機構風險管理主要涉及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其他風險的管理,同時針對不同的風險的特點,確定不同的實施方案和管理戰略。 1、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指因市場波動而使得投資者不能獲得預期收益的風險,包括價格或利率、匯率因經濟原因而產生的不利波動。除股票、利率、匯率和商品價格的波動帶來的不利影響外,市場風險還包括融券成本風險、股息風險和關聯風險。
美國奧蘭治縣(ORANGE COUNTRY)的破產突出說明了市場風險的危害。該縣司庫將奧蘭治縣投資組合大量投資於所謂結構性債券和逆浮動利率產品等衍生性證券,在利率上升時,衍生產品的收益和這些證券的市場價值隨之下降,從而導致奧蘭治縣投資組合出現17億美元的虧損。GIBSON公司由於預計利率下降,購買了大量利率衍生產品而面臨類似的市場風險。當利率上浮時,該公司因此損失了2000萬美元。同樣,寶潔公司(Procter & Gamble)參與了與德國和美國利率相連的利率衍生工具交易,當兩國的利率上升高於合約規定的跨欄利率時(要求寶潔公司按高於商業票據利率1412基點的利率支付),這些杠桿式衍生工具成為公司承重的負擔。在沖抵這些合約後,該公司虧損1.57億美元。
2、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義務的可能性,包括貸款、掉期、期權及在結算過程中的交易對手違約帶來損失的風險。金融機構簽定貸款協議、場外交易合同和授信時,將面臨信用風險。通過風險管理控制以及要求對手保持足夠的抵押品、支付保證金和在合同中規定凈額結算條款等程序,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信用風險。
1995年以來,信用風險問題在許多美國銀行中開始突出起來,根據1998年1月的報告,其季度財務狀況已因環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危機而受影響。例如,由於亞洲金融風暴,JP摩根(摩根大通公司)將其約6億美元的貸款劃為不良貸款,該行97年第四季度的每股盈利為1.33美元,比96年的2.04美元下降35%,低於市場預期的每股收益1.57美元。
3、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指因交易或管理系統操作不當引致損失的風險,包括因公司內部失控而產生的風險。公司內部失控的表現包括,超過風險限額而未經察覺、越權交易、交易或後台部門的欺詐(包括帳簿和交易記錄不完整,缺乏基本的內部會計控制)、職員的不熟練以及不穩定並易於進入的電腦系統等。
1995年2月巴林銀行的倒閉突出說明了操作風險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英國銀行監管委員會認為,巴林銀行倒閉的原因是新加坡巴林期貨公司的一名職員越權、隱瞞的衍生工具交易帶來的巨額虧損,而管理層對此卻無絲毫察覺。該交易員同時兼任不受監督的期貨交易、結算負責人的雙重角色。巴林銀行未能對該交易員的業務進行獨立監督,以及未將前台和後台職能分離等,正是這些操作風險導致了巨大損失並最終毀滅了巴林銀行。
類似的管理不善導致日本大和銀行在債券市場上遭受了更大損失。1995年人們發現,大和銀行的一名債券交易員因能接觸公司會計帳簿而隱瞞了約1億美元的虧損。與巴林銀行一樣,大和的這名交易員同時負責交易和會計。這兩家銀行都均違背了風險管理的一條基本准則,即將交易職能和支持性職能分開。 操作風險的另一案例是Kidder,Peabody公司的虛假利潤案。1994年春,KIDDER確認,該公司一名交易員買賣政府債券獲得的約3.5億美元利潤源於對公司交易和會計系統的操縱,是根本不存在的。這一事件迫使Kidder公司將資產售予競爭對手並最終清盤。
操作風險可以通過正確的管理程序得到控制,如:完整的帳簿和交易記錄,基本的內部控制和獨立的風險管理,強有力的內部審計部門(獨立於交易和收益產生部門〕,清晰的人事限制和風險管理及控制政策。如果管理層監控得當,並採取分離後台和交易職能的基本風險控制措施,巴林和大和銀行的損失也許不會發生,至少損失可以大大減少。這些財務失敗說明了維持適當風險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以P2P網貸模式為代表的創新理財方式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認可,P2P的借款人主體是個人,以信用借款為主,面對社會籌集資金,與之對應的P2C是P2P網貸的升級和進化版。P2C依然面對社會籌集資金,借款主體則以企業借款為主。以P2C模式的首創網貸平台愛投資為例,其借款人為具有穩定的現金流及還款來源的企業。相較個人而言,企業的信息比較容易核實,還款來源更穩定;同時,相對於P2P平台的信用貸款形式而言,愛投資開創的P2C模式則要求借款企業必須有擔保、有抵押,安全性相對更好。愛投資的P2C借貸,在借款來源一端被嚴格限制為有著良好實體經營、能提供固定資產抵押的有借款需求的中小微企業。同時,依託愛投資搭建的線下多金融擔保體系,從結構上徹底解決了P2P模式中的固有矛盾,讓安全保障更實際且更有力度。
一、對市場風險的管理策略
金融機構維持合適的頭寸,利用利率敏感性金融工具進行交易,都要面對利率風險(比如:利率水平或波動率的變化、抵押貸款預付期長短和公司債券和新興市場資信差異都可帶來風險);在外匯和外匯期權市場做市商或維持一定外匯頭寸,要面對外匯風險,等等。在整個風險管理框架中,市場風險管理部門作為風險管理委員會下屬的一個執行部門,全面負責整個公司的市場風險管理及控制並直接向執行總裁報告工作。該部在重點業務地區設有多個國際辦公室,這些辦公室均實行矩陣負責制。它們除了向全球風險經理報告工作外,還要向當地上一級非交易管理部門報告工作。
市場風險管理部門負責撰寫和報送風險報告,制定和實施全公司的市場風險管理大綱。風險管理大綱向各業務單位、交易櫃台發布經風險管理委員會審批的風險限額,並以此為參照對執行狀況進行評估、監督和管理;同時報告風險限制例外的特殊豁免,確認和公布管理當局的有關監管規定。這一風險管理大綱為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決策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
市場風險管理部門定期對各業務單位進行風險評估。整個風險評估的過程是在全球風險經理領導下由市場風險管理部門、各業務單位的高級交易員和風險經理共同合作完成的。由於其他高級交易員的參與,風險評估本身為公司的風險管理模式和方法提供了指引方向。
為了正確評估各種市場風險,市場風險管理部門需要確認和計量各種市場風險暴露。金融機構的市場風險測量是從確認相關市場風險因素開始的,這些風險因素隨不同地區、不同市場而異。例如,在固定收入證券市場,風險因素包括利率、收益曲線斜率、信貸差和利率波動;在股票市場,風險因素則包括股票指數暴露、股價波動和股票指數差;在外匯市場,風險因素主要是匯率和匯率波動;對於商品市場,風險因素則包括價格水平、價格差和價格波動。金融機構既需要確認某一具體交易的風險因素,也要確定其作為一個整體的有關風險因素。
市場風險管理部門不僅負責對各種市場風險暴露進行計量和評估,而且要負責制定風險確認、評估的標准和方法並報全球風險經理審批。確認和計量風險的方法有:VAR分析法、應力分析法、場景分析法。
根據所確認和計量的風險暴露,市場風險管理部門分別為其制定風險限額,該風險限額隨交易水平變化而變化。同時,市場風險管理部門與財務部合作為各業務單位制定適量的限額。通過與高級風險經理協商交流,市場風險管理部門力求使這些限額與公司總體風險管理目標一致。
二、信用風險的管理策略
信用風險管理是金融機構整體風險管理構架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由風險管理委員會下設的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全面負責。信用風險管理部門直接向全球風險經理負責,全球風險經理再依次向執行總裁報告。信用風險管理部門通過專業化的評估、限額審批、監督等在全球范圍內實施信貸調節和管理。在考察信用風險時,信用風險管理部門要對風險和收益間的關系進行平衡,對實際和潛在的信貸暴露進行預測。為了在全球范圍內對信用風險進行優化管理,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建立有各種信用風險管理政策和控製程序,這些政策和程序包括:
(1)對最主要的潛在信貸暴露建立內部指引,由信用風險管理部門總經理監督。
(2)實行初始信貸審批制,不合規定的交易要由信用風險管理部門指定成員審批才能執行。
(3)實行信貸限額制,每天對各種交易進行監控以免超過限額。
(4)針對抵押、交叉違約、抵消權、擔保、突發事件風險合約等訂立特定的協議條款。
(5)為融資活動和擔保合約承諾建立抵押標准。
(6)對潛在暴露(尤其是衍生品交易的)進行定期分析。
(7)對各種信貸組合進行場景分析以評估市場變數的靈敏性。
(8)通過經濟、政治發展的有關分析對主權風險進行定期評估。
(9)和全球風險經理一起對儲存時間較長、規模龐大的庫存頭寸進行專門評估和監督。
三、操作風險的管理策略
作為金融服務的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直接面臨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暴露,它們均產生於正常的活動過程中。除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外,金融機構還將面臨非直接的與營運、事務、後勤有關的風險,這些風險可歸於操作風險。
在一個飛速發展和愈來愈全球化的環境中,當市場中的交易量、產品數目擴大、復雜程度提高時,發生這種風險的可能性呈上升趨勢。這些風險包括:經營/結算風險、技術風險、法律/文件風險、財務控制風險等。它們大多是彼此相關的,所以金融機構監控這些風險的行動、措施也是綜合性的。
金融機構一般由行政總監負責監察公司的全球性操作和技術風險。行政總監通過優化全球信息系統和資料庫實施各種長期性的戰略措施以加強操作風險的監控。一般的防範措施包括:支持公司業務向多實體化、多貨幣化、多時區化發展;改善復雜的跨實體交易的控制。促進技術、操作程序的標准化,提高資源的替代性利用;消除多餘的地區請求原則;降低技術、操作成本,有效地滿足市場和監管變動的需要,使公司總體操作風險控制在最合適的范圍。依靠戰略合作的融資性擔保公司,為企業做實地的貸前審查,資質的審查、經營流水審查、業務能力和財務報表等審核,在貸後監管也基本能做到實地,每個月考察資金使用情況及業務運轉、經營狀況,在最大程度上能夠保證企業正常運營和還款能力,從而確保投資者資金安全。愛投資的反擔保措施,會向擔保公司抵押放款、股權、應收帳款,相對銀行會有更強的反擔保措施,擔保公司相當於加了一層全額利息擔保,對風險進行隔離作用,這是最大程度上確保投資者的安全。
7. 求近幾年財務管理,會計熱點問題,作為畢業論文題目。只求題目,謝謝了~~
序號 選題題目
1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與利潤表債務法的比較分析
2 資本外逃現象探析
3 資本成本決策研究
4 專利會計問題研究
5 中小企業特殊會計問題研究
6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7 中小企業成本管理分析
8 中小企業財務目標設定的戰略性思考
9 中外企業融資結構比較分析
10 中國證券市場規范化發展問題研究
11 中國審計市場戰略布局之分析
12 中國審計市場集中度之分析
13 中國審計市場管理模式之探析
14 中國會計事務所運營績效影響因素之辨析
15 中國會計師事務所運營績效模式之分析
16 中國會計師事務所競爭力之探析
17 中國會計師事務所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分析
18 中國會計師事務所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分析
19 中國會計改革中計量變動軌跡分析
20 中國會計改革與會計信息質量關聯度之分析
21 中國會計改革對企業會計運營成本影響的實證分析
22 中國會計改革:演進歷程與未來發展
23 中國會計的國際趨同與中國特色研究
24 智力資本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
25 智力資本研究文獻評述
26 智力資本信息披露問題研究
27 智力資本計量問題研究
28 智力資本報告問題研究
29 知識經濟與財務理論發展
30 知識經濟時代會計模式的思考
31 知識經濟時代財務報告的改進
32 戰略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應用
33 債務重組會計研究
34 責任會計的研究
35 預算管理研究
36 影響會計信息披露的供給因素分析
37 銀行貸款證券化的現狀及發展探索
38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處理問題的探討
39 研究費用會計問題研究
40 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
41 虛假會計信息與審計舞弊
42 信息時代中小企業會計電算化實施情況探析
43 信息技術環境對內部控制的影響
44 信託公司信息披露問題思考
45 新准則對企業合並會計報表的影響
46 新准則對金融企業會計核算的影響
47 新企業會計准則對企業的影響及對策
48 新企業會計准則(或某新具體准則)研究
49 新會計准則對商業銀行會計核算的影響
50 新《會計法》對會計核算的要求
51 小企業會計核算和小企業會計准則(制度)研究
52 相關性在會計准則中的體現
53 現行會計報表體系的創新研究
54 現金流量概念及其在價值評估中的運用
55 現金流量表與企業財務狀況分析
56 現金流量表的分析與應用
57 現金股利與股票股利的比較分析
58 現代企業治理機制下的內部控制制度
59 現代企業制度與會計監督
60 無形資產信息披露現狀
61 無形資產信息披露不足的經濟後果
62 無形資產會計准則評析
63 無形資產會計研究現狀
64 無形資產會計現狀
65 無形資產的經濟分析
66 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國際化策略研究
67 我國中小企業財務控制問題分析
68 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若干問題
69 我國債務重組准則的發展變化研究
70 我國現行財務報告的缺陷及改進措施
71 我國上市銀行會計信息披露探索
72 我國上市公司收益質量分析
73 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存在問題及對策
74 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探析
75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問題研究
76 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狀況及其完善對策
77 我國會計環境問題研究
78 我國會計服務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
79 我國財務總監制度評析
80 網路財務風險及其防範的探討
81 外幣報表折算方法研究
82 投資決策分析方法
83 談謹慎性原則在新會計准則中的體現
84 試論新《會計法》下的會計監督體系
85 試論我國注冊會計師制度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86 試論私營企業財務管理特徵
87 試論會計學科體系的構建
88 試論會計環境對會計發展的影響
89 市場不完善對公司股利政策的影響
90 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在融資租賃業務中的應用
91 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在會計原則體系中的位置
92 實施金融工具會計准則的難點及對策
93 社會科學發展與會計發展
94 社會誠信對會計信息可靠性的影響
95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機制研究
96 上市公司如何應對新企業會計准則
97 上市公司利潤操縱行為的財務指標特徵研究
98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理論問題
99 上市公司會計倫理現狀與改進
100 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分析
101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102 上市公司高質量財務報告的影響因素分析
103 上市公司財務治理中的代理問題分析
104 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壁壘研究
105 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粉飾防範體系研究
106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
107 上市公司並購的動因研究
108 商譽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
109 商譽攤消或減值問題研究
110 商譽確認問題研究
111 商譽計量問題研究
112 商譽會計准則變遷的背景分析
113 商譽會計研究文獻評述
114 商譽本質問題研究
115 商業銀行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116 商業銀行內控管理體系的構建
117 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建設的現狀及建議
118 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探討
119 商業銀行績效考核評價體系探討
120 商業匯票會計處理若干問題的思考
121 如何加強企業財務靈活性--資本結構安排
122 人力資源計量問題研究
123 人力資源會計研究現狀
124 人力資源報告問題研究
125 人力資本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
126 強化內審工作的思考
127 淺議"穩健原則"在實際運用中的局限性及其改進
128 淺談管理會計的創新與發展
129 企業預算過程中的成本決策
130 企業營運能力分析體系
131 企業投資決策科層結構體系研究
132 企業稅收籌劃的探討
133 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探討
134 企業融資成本分析和融資決策
135 企業配股財務標准研究
136 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探討
137 企業內部控制與會計委派制的探討
138 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及其制度研究
139 企業集團母子公司利益的沖突與協調
140 企業集團股利政策研究
141 企業集團財務控制體系研究
142 企業獲利能力分析體系
143 企業會計准則與稅收政策的差異分析
144 企業會計制度及其設計研究
145 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多因素分析
146 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相關性
147 企業合並及其會計處理
148 企業負債經營財務問題探討
149 企業對應收賬款的控制和管理的探討
150 企業財務狀況質量分析理論研究
151 企業財務預測方法的研究和應用
152 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
153 企業財務危機的防範
154 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研究
155 企業財務報告未來發展趨勢
156 企業並購融資問題研究
157 企業並購會計研究
158 企業/企業集團投資政策研究
159 企業/企業集團財務政策研究
160 企業/企業集團財務戰略研究
161 企業/企業集團財務管理體制研究
162 期權會計問題研究
163 品牌資產與企業績效關系問題研究
164 品牌資產研究文獻評述
165 品牌資產評估問題研究
166 品牌會計問題研究
167 內部轉移價格制訂依據比較研究
168 內部審計在企業改制中的作用
169 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的關系
170 內部審計與會計信息質量
171 內部控制與組織效率
172 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173 論作業成本法在商業銀行的應用
174 論中國特色企業財務管理目標
175 論我國注冊會計師的誠信問題
176 論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的發展
177 論我國金融會計風險防範體系的完善
178 論穩健原則在財務分析中的作用
179 論網路經濟對會計理論的影響
180 論網路會計的發展
181 論通貨膨脹會計在我國企業的應用
182 論上市公司會計報表粉飾及其識別方法
183 論如何實現會計電算化的網路化
184 論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建設
185 論企業會計監督問題
186 論會計職業判斷
187 論會計信息披露的范疇
188 論會計計量屬性的變遷
189 論會計發展的影響因素
190 論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內部控制
191 論會計的國家性和國際性
192 論公允價值在金融企業的運用
193 論公允價值及其在新准則中的運用
194 論公司的適度股利政策
195 論工程項目成本管理與控制
196 論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構建
197 論財務管理目標與資本結構優化
198 聯營企業與完全集團成員企業交易及其批露研究
199 利益相關者行為與新會計准則的執行
200 歷史成本在考察治理業績方面的作用
201 金融資產減值會計探究
202 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的現狀及政策建議
203 金融企業會計監管問題研究
204 金融企業會計改革若干問題思考
205 金融企業會計標准與監管標準的互動與協同
206 金融會計准則對商業銀行財務狀況的影響分析
207 金融互換與資本結構
208 金融工具會計准則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
209 結構資本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
210 減值會計研究
211 加強上市公司財務管理的思考
212 基於現金流量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構建
213 基於平衡計分卡的企業業績評價體系研究
214 基於EVA的企業業績評價
215 會計准則國際趨同對中國金融業提出挑戰
216 會計准則《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對銀行業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217 會計職業判斷的重要性之分析
218 會計政策問題研究
219 會計信息質量理論探索
220 會計信息質量標准(或會計核算原則)排序的研究
221 會計信息透明度研究
222 會計信息失真的倫理思考
223 會計信息失真的經濟學分析
224 會計信息披露及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225 會計文化對會計信息失真的影響
226 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研究
227 會計計量理論的發展
228 會計基礎工作與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研究
229 會計環境與會計信息質量
230 會計國際化對銀行監管的影響
231 會計國際化的新格局及我們的對策
232 會計國際化的公平和效率
233 會計管制的現實需要與不足
234 會計管理體制研究
235 會計法律責任問題研究
236 會計電算化與三層結構軟體
237 會計電算化與企業管理現代化
238 會計電算化與標准化數據介面管理
239 會計電算化與編碼體系
240 會計電算化舞弊的預防與控制
241 會計電算化目前的問題及對策
242 會計電算化教學方法的改革
243 會計電算化的內部管理制度建設
244 會計創新與和諧社會發展
245 會計標准國際化與金融企業會計改革
246 會計、會計改革與和諧社會的研究
247 會計(或財務會計)目標新論
248 會計(或財務會計)假設新論
249 合並會計報表的理論探索
250 國有企業會計監督問題研究
251 國際趨同對中國審計市場的影響之分析
252 國際趨同背景下中小企業會計改革問題探索
253 國際趨同背景下的中國審計市場走向之分析
254 管理業績評價體系
255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契合點--"企業經濟增加值"方法應用研究
256 管理會計師及其職業道德研究
257 管理會計的假設前提與原則
258 關於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計量問題的思考
259 關於我國企業稅務籌劃問題的探討
260 關於投資財務標准研究
261 關於破產清算會計若干問題的思考
262 關於內部轉移價格的研究
263 關於敏感性分析的探討
264 關於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討論
265 關於或有事項的研究
266 關於會計政策選擇的探討
267 關於會計理論結構的探討
268 關於股權分置改革中的會計處理
269 關於法定財產重估增值的研究
270 關於成本控制方法的研究
271 關於成本差異分析的研究
272 關系資本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
273 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
274 股票期權激勵機制及其會計處理
275 股票期權會計研究
276 股利政策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277 公允價值會計研究
278 公允價值本質探討
279 公司治理與會計信息質量監管研究
280 公司網路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性研究
281 公司財務危機預警模型
282 公司財務監督理論及對策研究
283 高校財務會計課程群教學創新研究
284 非貨幣交易會計研究
285 對最優資本結構的認識
286 對資產概念的回顧與思考
287 對我國上市銀行衍生金融工具問題的思考
288 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機制的思考
289 對金融會計新准則相關問題探究
290 對會計信息供給與需求理論的探討
291 對發展我國會計電算化工作的探討
292 電子銀行對銀行內部控制的沖擊
293 電算化會計環境對審計的營銷
294 當前民營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對策
295 當代注冊會計師倫理現狀:案例分析
296 貸款損失准備的稅收政策探討
297 從新會計准則談投資的核算
298 從新會計准則談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缺陷
299 從新會計准則看商譽會計的變化
300 從企業的安全性談償債能力分析
301 從謹慎性原則看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的再完善
302 財務會計理論在當代的發展
303 財務管理目標與資本結構優化關系的思考
304 財務風險評價體系
305 財務分析在企業重組中的應用
306 財務報告內容的發展及其評價
307 財務報告法律責任問題研究
308 財務報告的演進歷程及其改進
309 財務報表分析及其運用探析
310 不同商譽處理方法的經濟後果
311 並購財務理論探討及案例分析
312 標准成本的研究
313 變動成本法的應用研究
314 保護知識產權與本土會計軟體發展
315 E時代的財務報告問題探討
316 ERP在小企業的實施
317 ERP與企業資源管理
318 ERP與企業供應鏈的管理
319 ERP 環境下售後服務系統的建立
320 ABC法的應用現狀及其成功實施的條件
321 作業成本法研究
322 自願性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研究
323 資本結構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324 注冊會計師簽字輪換效果
325 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及緩解途徑分析
326 中國上市公司的財務治理結構
327 中國企業投資的動因及對策
328 治理結構的國際趨同研究;
329 戰略管理會計發展研究;
330 影響國有企業董事會效率的因素分析
331 營運資金與現金流量信息含量比較研究
332 營運資金管理策略
333 信用擔保與我國的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334 信息披露與債權資本成本
335 薪酬差距與公司業績
336 陷入財務困境上市公司的現狀研究及解決辦法
337 現金流量表與企業財務狀況分析
338 現金股利與股票股利的比較分析
339 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
340 現代產權制度與會計信息質量控制關系研究
341 現代財務管理的環境變化及發展趨勢
342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創新研究
343 我國外資並購的績效研究
344 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研究
345 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研究
346 我國上市公司收益質量分析
347 我國上市公司融資風險以及防範
348 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研究
349 我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的構成與參與度之關系研究
350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分析與防範的研究
351 我國民營企業融資困境及對策研究
352 我國關於外資並購的相關政策、現狀及風險研究
353 違規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特徵研究
354 外資並購在我國企業中的現狀研究
355 外資並購在我國國企中的可行性研究
356 外匯風險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及對策
357 投資決策的評價標准與方法
358 試論中小企業籌資風險及其防範
359 試論跨國公司的外匯風險
360 試論跨國公司財務管理中的風險控制
361 市場不完善對公司股利政策的影響
362 世界經濟一體化與企業理財
363 審計收費與會計信息質量
364 上市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的動機研究
365 上市公司資本結構決定因素研究
366 上市公司資本結構成因分析;
367 上市公司資本結構案例分析
368 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探討
369 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對其業績的影響
370 上市公司盈餘核心質量要素分析
371 上市公司信息質量研究
37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研究
373 上市公司薪酬激勵機制的應用分析
374 上市公司違規擔保問題
375 上市公司違規案例
376 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的作用
377 上市公司融資偏好研究;
378 上市公司融資結構對其業績的影響:案例分析
379 上市公司利潤操縱行為的財務指標特徵研究
380 上市公司經營失敗預警研究;
381 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研究
382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及其評價
383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新趨向——基於2005年度報告的實證分析
384 上市公司的低利潤現象
385 上市公司辭聘審計師的問題
386 上市公司超能力派現現象研究;
387 上市公司財務困境預警研究
388 上市公司財務激勵約束機制的構建
389 上市公司財務激勵機制的改革與創新
390 上市公司並購的動因研究
391 融資結構與企業控制權爭奪
392 人力資本價值計量模式
393 權益估值方法論——以××公司為例
394 企業債務融資契約安排研究;
395 企業營運能力分析體系
396 企業應收帳款管理研究
397 企業應收帳款風險度量研究
398 企業信用評價模型研究;
399 企業信用管理研究
400 企業信息化與內部財務控制
401 企業信息化與內部財務控制
402 企業融資結構的國際比較
403 企業融資、資本結構和公司治理的關系研究
404 企業利益相關者財權配置研究
405 企業兼並中的價值評價
406 企業集團預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407 企業集團預算管理模式的選擇
408 企業獲利能力分析體系
409 企業負債經營財務問題探討
410 企業動態財務戰略與核心能力的培育
411 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
412 企業財務風險與內部控制研究
413 企業財務風險生成和傳導機理分析
414 企業財務風險的防範與控制
415 企業並購融資問題研究
416 企業並購後財務整合問題研究
417 企業並購的財務管理問題研究
418 企業並購的財務動因分析
419 企業並購財務風險的分析與評價研究
420 平衡計分卡應用研究;
421 內部會計控制的環境分析
422 母子公司財務控制體系研究——以**公司為例
423 論新會計准則實施對會計人員財務能力的挑戰
424 論跨國公司的理財環境
425 論跨國公司的經濟風險
426 論跨國公司財務管理模式
427 論環境會計核算體系中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
428 論環境會計核算體系的構建
429 論國有企業經營預算執行的困難與挑戰
430 論國有企業財務控制弱點及其優化
431 論財務管理目標與資本結構優化
432 論並購中目標企業的選擇
433 利益相關者合作邏輯下的財務管理目標選擇
434 跨國公司的財務風險及其對策
435 跨國公司財務管理模式的選擇
436 價值增值報告模式研究;
437 價值貢獻模型的構建與應用;
438 家族企業的財務管理問題
439 加入WTO後中國企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440 集團公司預算管理系統研究;
441 基於戰略視角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
442 基於現金流量折現法的並購估價研究
443 基於企業生命周期的財務戰略探討
444 基於期權激勵的財務分析
445 基於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會計政策選擇
446 基於競爭優勢的財務戰略選擇
447 會計信息質量與會計監督
448 會計信息對公司治理的影響
449 會計利潤與現金流量的矛盾及其協調
450 國有企業外資並購比例的研究
451 國有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應用研究;
452 國內財務欺詐案例研究
453 管理會計信息與公司治理效率
454 管理會計控制與企業績效
455 關於上市公司控制權轉移的現狀分析
456 關於國際投資管理問題的研究
457 關聯方銷售的會計問題
458 股權分置改革對公司股利政策之影響分析
459 股權分置改革的現狀研究
460 股票期權激勵模式研究.
461 股改前後,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變化研究——以**行業為例
462 股改前後,上市公司股權集中度變化研究——以**行業為例
463 股改前後,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制度變化研究-----以**行業為例
464 股東佔用上市公司資金問題
465 公允價值計量的理論探討
466 公司治理與外資並購的研究
467 公司治理與企業現金持有量:對自由現金流量假說的檢驗
468 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關系研究
469 公司內部控制建立與完善的研究
470 公司財務治理研究;
471 高管激勵與公司業績
472 惡意佔用上市公司資金案例分析
473 對最優資本結構的認識
474 對我國企業參與跨國並購的探討
475 對國有企業並購現狀的研究
476 杜邦分析法的應用研究
477 獨立董事制度與公司治理效率
478 獨立董事的作用與公司績效
479 從新會計准則看我國會計准則的國際化與國家化
480 從企業的安全性談償債能力分析
481 從公司治理結構透視企業融資行為
482 從公司治理結構透視財務管理目標
483 傳統預算的不足與創新
484 產品市場競爭與自願性信息披露
485 財務治理結構研究
486 財務指標分析的局限性及其修正
487 財務困境與公司治理
488 財務困境成因之中外比較研究
489 財務困境成因的影響因素:一項理論分析
490 財務控制與企業戰略
491 財務控制與公司治理研究
492 財務控制權配置研究
493 財務控制本質、特徵、內容研究
494 財務決策與控制研究
495 財務決策方法與改進
496 財務管理與企業戰略
497 財務風險與控制研究——以**公司為例
498 財務風險評價體系
499 財務分析師的職業前景初探
500 並購中目標企業估值方法研究
501 寶潔——吉列並購案例分析
502 EVA理論在我國上市公司業績評價中的應用
503 ERP與企業財務信息化
504 CFO能力研究
8. 國際金融的就業方向是什麼
主要的就業方向為:金融分析師、金融風險管理師、特許財富管理師、基金經理、精算師、副總裁級高管、稽查監管人員、產品開發人員、後台工作人員(在財務、結算、稅務方面有經驗)等九大類。
中央(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這是金融業監督管理機構。
商業銀行,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駐國內分支機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
證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金融控股集團等風險性很大的金融公司。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國家公務員序列的政府行政機構如財政、審計、海關部門等;高等院校金融財政專業教師;研究機構研究人員。
(8)寶潔外匯風險擴展閱讀:
學科構成
國際金融作為一個學科可以分為兩個構成部分:國際金融學(理論、體制與政策)和國際金融實務。前者包括:國際收支、外匯與匯率、外匯管理、國際儲備、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資本流動、國際貨幣體系、地區性的貨幣一體化以及國際金融協調和全球性的國際金融機構等。
後者的內容則包括:外匯交易(包括國際衍生產品交易)、國際結算、國際信貸、國際證券投資和國際銀行業務與管理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際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