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外匯管理名詞解釋
廣義上指一國政府授權國家的貨幣金融當局或其他機構,對外匯的收支、買賣、借貸、轉移以及國際間結算、外匯匯率和外匯市場等實行的控制和管制行為;狹義上是指對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兌換實行一定的限制。
2016年外匯管理重點工作:一是推進外匯監管方式改革,弱化事前審批,完善事中事後管理,提高國際收支監測分析的准確性和前瞻性,提升監管效能;二是進一步優化外匯管理服務,深化經常項目便利化改革,完善跨境投融資外匯管理,加快外匯市場發展;三是 加強風險防控,指導銀行按照"展業三原則"要求辦理外匯業務,嚴格履行真實性、合法性審核責任,打擊外匯違法違規行為,維護正常外匯市場秩序;四是 做好國家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工作,統籌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的各項目標,完善外匯儲備多元化運用;五是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認真落 實"兩個責任", 繼續加強黨建工作,狠抓黨風廉政、隊伍建設和內部管理。
Ⅱ 外匯遠期名詞解釋
遠期外匯交易(Forward Exchange Transaction)又稱期匯交易,是指交易雙方在成交後並不立即辦理交割,而是事先約定幣種、金額、匯率、交割時間等交易條件,到期才進行實際交割的外匯交易。
Ⅲ 國際金融 名詞解釋 國際清償能力
國際清償力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持有的,用於彌補國際收支逆差,償還外債融通資金的能專力。國屬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國際清償力的內涵要比國際儲備廣泛,它既包括一國現有的國際儲備,也包括一國向外借款償債的能力。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高度發展,一國金融當局可以通過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款、從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取得貸款、從中央銀行互惠信貸協議取得資金、向國際金融市場發行債券等多種方式取得外匯資產來應付對外支付。所以,一國的國際清償力是指其政府所能動用的一切外匯資源的總稱。在一定的程度上,國際清償力綜合反映了一國的國際經濟地位。當然,一國的國際清償力和該國的國際儲備又有密切的關系。國際儲備量越多,借款能力越強,該國的國際清償力就越強。
Ⅳ 價值規律名詞解釋
價值規律釋義:
商品生產的經濟規律,即商品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進行交換的規律。在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通過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發生作用,自發地調節生產和流通;刺激生產者改進技術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商品生產者的分化。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價值規律仍然起作用。
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實行等價交換。在商品生產和交換過程中,發生主要是商品生產技術的對比,優勝劣汰,以此不斷促進生產力的不斷發展。
其表現形式是市場供求影響商品價格,商品價格以價值為中心上下波動。僅由勞動力的必要勞動時間體現,這種說法是古典經濟學的理念;根據新古典經濟學的理念的話,則是供給與需求決定商品的價格。
供給取決於勞動等客觀因素,而需求取決於效用等主觀因素。其優勝劣汰、促進生產力發展作用,不論在私有制社會還是在公有制社會,只要有商品經濟,都發生作用。
(4)外匯儲備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價值規律既然是商品生產的基本規律,所以,凡是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地方,就必然會有價值規律。在人類歷史上,原始社會後期就開始出現了偶然的商品交換。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商品交換日益頻繁,交換的范圍逐漸擴大,並且出現了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
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已存在了幾千年。但是,只有進入資本主義時期,當商品生產已成為社會生產的占統治地位的形式以後,人們才有可能透過現象認識本質,逐步地發現價值規律。
價值規律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這是因為價值規律要求商品交換實行等價交換的原則,而等價交換又是通過價格和供求雙向制約實現的。
所以,當供不應求時,就會使價格上漲,從而使生產擴大;供過於求會使價格下跌,從而使生產縮減。這里價值規律就像一根無形的指揮棒,指揮著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流向。
當一種商品供大於求時,價值規律就指揮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從生產這種商品的部門流出;相反,則指揮著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流入生產這種商品的部門。
當然,價值規律的自發作用,也會造成社會勞動的巨大浪費,因而需要國家宏觀調控。這里,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調控可以比資本主義國家更有效。
Ⅳ 名詞解釋:什麼叫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是指資金供應者和資金需者者雙方通過作用工具進行交易而融通資金的市場,廣而言之,是實現貨幣借貸和資金融通、辦理各種票據和有價證券交易活動的市場。
金融機構就是從事金融市場交易的機構
每一次金融危機的產生基本都是生產資料的泡沫破裂引起的,這次也不例外,由於美國的房地產市場過於繁榮,導致大量次級貸款產生,房地產的泡沫破裂導致了很多次級貸款者不能繼續償還貸款,致使房地產業、銀行業乃至虛擬市場全線潰敗,這樣一場影響巨大的金融危機就產生了。
美元的貶值對中國自然是有影響的,最明顯的就是中國的大量外匯儲備縮水,致使國民創造的財富瞬間蒸發,更為深遠的是這會使中國的出口備受打擊,由於本幣的升值使得出口商在國外賺得的人民幣減少許多,這樣就講的了中國企業的創匯水平,也就打擊了中國的GDP增長
Ⅵ 國際金融---1、名詞解釋:
1,錯還有一些英聯邦的國家也是如此
2,錯歐洲債券涉及到三個國家即A國在B國賣C國的債券與具體的回哪國貨幣無關
3,是
4,錯你答最後的一體可以告訴原因
5,錯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
6,對
7,錯空頭
8,錯一個是市場一個是法定
9,錯
10,對所以有線下收支
11,錯跌
12,不一定
13,是
14,錯對美國自己呢
15,是
16,錯,利率高別國貨幣都涌進來以後而有必定外流所以是貼水
以上是我自己的答案,僅供參考,另外國際金融是一門很抽象的學科要學好必需多看勤看書,掌握大量背景知識最後祝願你能夠學有所成
Ⅶ 名詞解釋:「升水」、「貼水」、「順差」、"逆差"
升水表示遠期匯率高於即期匯率。在直接標價法下,升水代表本幣貶值。反之,在間接標價法下,升水表示本幣升值。如即期外匯交易市場上美元兌馬克的比價為1:1.75,三個月期的一美元兌馬克價是1:1.7393。此時馬克升水。
貼水表示遠期匯率低於即期匯率。在直接標價法下,貼水表示本幣升值。反之,在間接標價法下,貼水表示本幣貶值。如,即期外匯交易市場上美元兌馬克的比價為1:1.7393,三個月期的一美元兌馬克價是1:1.75。此時馬克貼水
順差 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反映出來的貸方余額,即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對外經濟往來的收入總額大於支出總額的差額。由貿易項目產生的國際收支順差,反映一國的國際儲備或對外支付能力的增強;由資本項目產生的國際收支順差,反映資本的大量流入。國際收支的巨額順差也有不利的經濟影響,主要表現在:外匯儲備過多會造成資金的閑置浪費,不利於本國經濟發展;儲備貨幣匯率下跌時,外匯儲備會遭受損失;一國的外匯儲備增加,本幣發行也必然相應增加,從而產生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本幣若是可兌換的貨幣,順差將使外匯市場上對本國貨幣求大於供,易受搶購沖擊;本國貨幣被迫升值,使出口處於不利的國際競爭地位。
逆差在對外貿易中,一定時期內(一般是一年)若一國的出口額大於進口額,則稱為出超,即貿易順差,表明一國外匯有凈收入,外匯儲備增加,該國商品國際競爭力強,在國際市場上處於有利的地位;若進口額大於出口額,稱為入超,即貿易逆差,或叫貿易赤字。表明一國的外匯儲備減少,該國商品國際競爭力弱,在國際市場上處於不利的地位。
Ⅷ 發展經濟學名詞解釋
發展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互關系規律、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社會發展規律的經濟學。發展經濟學是20世紀40年代後期,在西方國家逐步形成的一門綜合性經濟學分支學科,它以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為主要研究對象。嚴格意義上,經濟學就是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要求用主客體的對稱分析代替純客體的線性分析,用五維空間分析代替平面二維分析,用復雜系統論分析代替還原論分析,用規范分析代替實證分析,用規模分析代替邊際分析,用「邊際效益分析」提升「邊際效率分析」,用價值經濟學代替價格經濟學,用價值機製取代價格機製成為市場的核心機制,用國民福利體系代替GDP增長體系,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代替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用科學發展代替增長。秉持線性思維方式不可能建構真正的發展經濟學。
在二十世紀40年代末期至60年代,發展經濟學主要強調資本積累的重要性;強調計劃化的重要性;強調工業化的重要性。
強調資本積累的重要性
強調資本積累的重要性的經濟學家有劉易斯、納克斯、羅森斯坦.羅丹和羅斯托等人。強調資本積累的理論,從兩方面發展。
一方面,切納里等逐漸認識到,障礙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不只是投資規模的大小,還有必須用來購買進口的原料、中間產品和機器設備的外匯儲備的多少。他們提出了兩缺口模式,即國內儲備的不足需用國外資本的流入來填補。
另一方面,舒爾茨等人從智力開發作用的分析,認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並非只是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必須受到足夠的重視。
強調計劃化的重要性
強調計劃化的重要性的發展經濟學家,有伯根、劉易斯、羅森斯坦.羅丹和切納里等人,這種看法產生的原因是:單純的市場作用已不能適應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結構變化;社會主義國家計劃經濟的成就給與了人們深刻的印象;先進的計算程序和高速的電子計算機的出現 ,使比較復雜的模式的建立和計算成為可能。
切納里等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價格往往不能反映出真正的稀缺價值,主張使用「會計價格」或「影子價格」去校正市場價格對稀缺程度的偏離。他們還從社會邊際生產率的觀點出發,在最優化的一般均衡體系中去研究計劃和資源配置問題,在一些特定的假設上建立起模式,在數學的意義上求出完美的解答。以後這種模式又向動態規劃、非線性的方向發展。但正如從事這方面研究的發展經濟學家泰勒等人自己承認的那樣,模式的實用性是有限的。
強調工業化的重要性
納克斯、羅森斯坦.羅丹和劉易斯等人也非常強調工業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普雷維希和拉美經濟委員會的其他成員也認為發展中國家必須工業化;哈伯勒和克爾恩克羅斯等人還依據古典學派和新古典學派的靜態比較利益理論,從動態觀點分析了國際知識傳播和資本流動問題,得到了國際貿易有益於發展中國家的結論。
但是,許多發展中國家還是採取了進口替代的工業化的戰略。這種戰略的理論根據是傳統的保護幼年工業論、普雷維希的貿易條件惡化論和「中心」剝削「外圍」論,以及由繆達爾進一步強調的國際結構具有不平等性質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