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鱷魚線就能判斷 趨勢的拐點
B. 如何准確的把握外匯運行的拐點
這是一個技術分析問題。
只能根據各種技術指標,來判斷拐點,沒有技術分內析,其他方容面談拐點都是隨機行為沒有意義。
個人經驗。
本人判斷拐點,主要用一下技術,
K線理論結合壓力支撐位;然後觀察成交量和背離指數。
希望對你有用
C. 外匯大趨勢拐點都是怎麼回事
一個最好的交易機會是什麼,就是抓住價格從跌勢轉為升勢,或者是從弱勢轉變為強勢,這個勢頭的拐點就是一個最佳的交易機會,因此外匯投資者抓住拐點階段介入,就可以獲得最大的利潤,而且可以避免頻繁的短線交易造成的虧損或者勞累。那麼如何尋找拐點了,投資者可以通過下列途徑去尋找拐點。 外匯價格在經歷了長期的升勢之後,之前一直是沿著某條均線或者趨勢線運行,但是現在的趨勢卻出現了變化,均線的角度或者通道的角度發生了向上增大的趨勢,這就是趨勢的拐點,此時投資者可以在角度變化之後馬上跟進,之後價格上升的速度會加快,不管時間上的長短,只要投資者可以抓住機會那麼就可以贏得快錢的機會。 外匯價格處於長期跌勢當中當某個時候原來的下跌通道出現了角度的變化,先是均線下跌的角度邊緩慢,隨後均線開始走平了,接著均線又開始掉頭向上,那麼此時就可以在向上運行兩三個交易日後買入,均線也可以變換為上趨勢線,不過記住價格一定必須突破趨勢線或者是均線,並且站穩後方可買入。如果價格改變了弱勢下跌的情況,突破之後的上漲趨勢,也就是角度比原來下跌的角度要大,那麼說明現在的漲勢比跌勢要強勢,這樣上升的速度會較快,只要量能比原來下跌的時候大,那麼價格上漲的持續性和時間會較長。因此投資者只要記住抓大趨勢拐點的精要就是:當長期趨勢發生了放量性質的逆轉後就是一個大變化。
D. 外匯交易的投資邏輯,外匯交易時間與空間拐點有哪些規律,均線的用法如何才能合理
不同的系統有不同的拐點吧,均線要看你交易的品種,做長線還是短線。
比如海龜系統,就分短期20天的系統1,和長期55天的系統2,你可以看看,另外推薦撒普博士的「通向財務自由之路」
E. 外匯期貨怎樣找拐點
這個問題沒人知道 真的知道的人也不會告訴你,為了一點積分會把這么厲害的技術泄露嗎,你如果在這方面感到疑惑 建議你看看 江恩理論,好好研究靠自己。
F. 外匯K線圖中的拐點怎麼畫
用黃金分割來估算,很准確的,在很多時候都能夠很好的確定支撐位和阻力位,而且很多現在出現的圖標在歷史中都是反復出現過的,實際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研究人們的心裡,還有就是哲學,與全球交易者的一種博弈,有機會看看我空間,裡面有很多經典的資料。詳聊可以點我下面的網路hi
G. 中國貨幣政策拐點或已到來需注意什麼
第一階段是從1979年到1992年。這一階段的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呈現出有效供給不足的特徵,資金需求一直有較大缺口,因此財政貨幣政策配合著眼於影響總供給,並且以「松」為主的擴張性政策搭配出現。具體來看,從1979年到1980年,主要表現為兩大政策「雙松」配合;1981年是財政政策緊,而貨幣政策松;1982年到1984年,表現為兩大政策「雙松」配合;1985年則是兩大政策「雙緊」配合;1986年到1988年,仍表現為兩大政策的「雙松」配合;1989年到1991年,是兩大政策的「雙緊」配合;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再次出現「雙松」配合。該階段的財政貨幣政策配合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由於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還處於起步階段,政策協調的外部環境尚不完善,表現為政策作用的微觀主體多是國有企業,並且通常運用行政性手段來完成政策實施。二是在長期短缺經濟環境影響下,政府還缺乏市場經濟調控機制應用的經驗,表現在兩大政策協調方面,一直以直接調控為主,很少用財政和金融中間變數來間接影響經濟主體,而且「同松同緊」情況居多,沒有的多元化政策搭配,這也造成了政策協調的效果不佳,「一放就亂,一抓就死」成為常態。第二階段是從1993年到1996年。該階段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開始迅速提高,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微觀經濟主體的活躍程度也在提高。但與此同時,在有效供給不足的背景下,經濟過熱也導致了通貨膨脹的風險積累。從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財政貨幣政策一直採取「雙緊」配合,政策協調目標就是通過緊縮性政策,來控制赤字、減少發債、壓縮政府開支、控制貨幣總投放量等。與此同時,兩大政策配合也逐漸獲得制度改革方面的基礎,其中1994年的稅制和分稅制改革逐漸奠定了公共財政的基礎,而1995年通過的《中國人民銀行法》也使得貨幣政策制定進一步得以獨立。應該說這期間兩大政策的協調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包括調控手段多樣化配合、調控技巧改善、駕馭宏觀經濟能力有所提高,這對於實現經濟「軟著陸」起到了較大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始於1994年的外匯體制改革,不僅使得貨幣政策開始考慮開放經濟條件下的新問題,而且也引發了未來兩大政策配合的新層面。第三階段是從1997年到2002年。1997年開始,由於增長基礎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經濟發展逐漸從資源約束過渡到需求約束,有效需求不足成為經濟調控的新問題。而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進一步促使中國經濟的周期性低谷來臨,物價走低、投資低迷、失業增加等通貨緊縮跡象開始令人擔憂。面對這種情況,1997年以後,財政貨幣政策由適度從緊快速轉為「雙松」配合。其中以擴張性為實質的「積極」財政政策,其主要手段是通過增發長期國債,籌集資金用於社會基礎設施建設。而在此期間「穩健」貨幣政策的實質則是通過多次降低存貸款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不斷增加貨幣供應量,並在1998年初取消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限制。此間,兩大政策協調的一個重點,是集中在為建設項目和企業共同提供流動性和信用支持方面,試圖通過刺激微觀主體的活力,來帶動有效需求的提高。這一階段,政府首次面臨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周期低谷,並且處於有效需求不足與結構性供給不足的兩難境地,因此給財政貨幣政策協調不僅提供了創新的背景,也帶來了眾多新的難題。第四階段是從2003年至今。2003年開始,中國經濟形勢再次發生變化,出現了通貨膨脹壓力加大、信貸和投資增長過快、外資流入偏多等問題。在這一背景下,政府從2004年逐步調整財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適當調整長期建設國債規模和優化國債項目資金使用結構,向社會傳遞出政府合理控制投資的政策信號,並在2005年宣布財政政策再次轉型,實施以「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為特徵的穩健的財政政策。與之相配合,從2003年起,穩健貨幣政策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主要是適當回收流動性,最終確定「穩中適度從緊」的政策思路。五年來央行多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同時提高利率,這些都是緊縮銀根的措施,旨在控制貨幣供應量。進入2007年,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成為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而中央政府也把2008年的宏觀調控思路,定為「從緊貨幣政策」與「穩健財政政策的協調」,這也體現了政府對較大通脹壓力的擔憂。應該說,在此階段,財政貨幣政策協調開始出現向「雙緊」過渡的趨勢。兩大政策協調的一個新特點,是除了共同作用於傳統的經濟總量目標之外,在的領域有了配合的實踐,例如以應對流動性問題、推進外匯儲備管理改革為目的而發行特別國債的行為,以及調低利息稅以引導儲蓄資金流向等政策。綜合我國財政貨幣政策協調的實踐,可以得出幾個基本結論。第一,財政貨幣政策逐漸向市場化調控轉型,為發展新型的兩大政策協調機制奠定基礎。進入21世紀,財政政策在發展公共財政的總體框架下,從注重用政府投資性支出影響經濟,逐漸過渡到稅收、公債、轉移性支出等多項工具的綜合運用。而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推進,貨幣政策也逐漸具有了市場經濟國家的特徵,而不僅是傳統的信貸控制。第二,從兩大政策的作用效果看,財政政策從強到弱,貨幣政策從弱到強。改革開放之初,財政政策居於主導地位,貨幣政策的作用幾乎沒有。1985年之後,隨著金融體系的發展,通過控制信貸規模而影響貨幣供應量,成為貨幣政策的核心模式。1994年分稅制改革也弱化了中央政府財政政策的實施空間,使貨幣政策成為兩大政策協調的主導方。1998年以後,由於貨幣政策作用不理想,擴張性財政政策才再次走上前台,但這並沒有削弱政府對貨幣政策作用的期望。事實上,在2004年積極財政政策淡出前後,貨幣政策仍是政策協調的主要一方。進入2007年,開放經濟環境下貨幣政策面臨了的困境,使政府開始意識到財政政策應在宏觀調控中擔負的職責,這對兩大政策協調提出了全新的挑戰。第三,迄今為止的財政貨幣政策協調,主要通過關注總需求管理,致力於實行經濟總量穩定。我們知道,在凱恩斯主義政策理念影響下,財政與金融的協作問題,主要研究在封閉體系的自由利率條件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如何通過有效配合來促進總需求水平的穩定。對於健全的市場經濟國家來說,這樣的政策選擇是相對有效的。然而對中國這樣面臨發展與轉軌雙重任務的經濟體來說,則顯得過於單一。長遠來看,兩大政策協調,還必須關注結構調整性的供給管理、開放條件下的金融制度優化等層面,這也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H. 如何在外匯交易中判斷趨勢的拐點
外匯交易怎樣判斷趨勢的拐點
進行外匯交易的過程中,趨勢的判斷是決定交易方向的重要因素。但是很多投資者還是很難掌握判斷拐點位置的方法從而導致了一定程度的虧損或者是對盈利結果不是很滿意。
其實外匯交易判斷趨勢的拐點只要記住三點就可以了。
有三種背離方式判斷趨勢的拐點。
第一種方式,最近一次外匯交易下跌(上升)的角度與上次下跌(上升)的角度進行比較,角度代錶速度,代表效率。角度如果有變緩,則表明出現了效率上的背離。這種背離是基於維持原有趨勢的力量的效率降低,原有趨勢內部力量發生了不利保持原有趨勢的變化。
第二種方式,最近一次外匯交易下跌(上升)的幅度與上次下跌(上升)的幅度比較。幅度代表總體力量,代表效果,代表耐力。如果幅度降低,則表明出現了總體規模(力量)的背離,這種背離是由於原有趨勢維持下去的耐力降低,總體力量衰竭。
第三種方式,最近一次反彈(回調)的角度和幅度與上次外匯交易反彈(回調)的角度和幅度比較。如果幅度相同,但角度增大;或者角度相等,但幅度增大,或者幅度與角度均增大,則表明反趨勢力量的增強,有可能形成拐點,可等再次下跌或者上升後採取行動。這是另一種形式的背離,是反趨勢力量的背離。可稱之為反背離。
當然最好比較再次下跌(上升)與上次下跌(上升)的角度和幅度。但反背離可以提前預測並注意可能出現的背離。
外匯交易趨勢的判斷對投資方向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趨勢選擇正確,那麼盈利就是肯定的了,但是如果選擇錯誤那麼等待我們的就只有虧損了。對於很多剛剛開始進入匯市的投資者來說准確判斷拐點確實是很困難的事情,但是也要在不斷的外匯交易中慢慢的進行摸索。
I. 如何判斷外匯行情是否將出現拐點
炒外匯如何判斷階段性拐點?
回答這個問題,要提到兩條非常簡單但又非常著名的定律——熊市定律與牛市定律。這兩條定律是由證券分析師的鼻祖道和瓊斯提出的,表述起來非常簡單:在熊市中,每一個波段的高點都低於前一個波段的高點;在牛市中,每一個波段的低點都高於前一個波段的低點。乍看起來,這好像是兩句廢話,可是如果仔細琢磨,我們發現,如果將這兩條定律運用於一段時間的市場趨勢分析,也會有同樣的結論。(一個在外匯市場滾爬10幾年,做過10幾家專業外匯平台的投資者的心得)
方法/步驟
1/4
首先這兩條定律以低點來判斷強市、以高點來判斷弱市,這與很多人習慣的思維方式相反——大部分人都在強市當中去判斷頭部在哪裡,在弱市當中去分析底部在哪裡
2/4
但是正確的做法是:不在上漲趨勢當中去分析哪個點位是最高點,也不在下跌趨勢當中去分析哪個點位是最低點,而是去分析上漲或下跌趨勢是否會結束,從思路上來講應該是科學的。
3/4
如果說的直接一點,該理論的運用價值就在於:對於一段比較明顯的上漲或下跌走勢,要判斷股指是否脫離弱市,要看反彈的高點是否超過了上一波反彈行情的高點;要判斷股指是否已經結束強市,要看回調的低點是否已經擊穿了上一次回調的低點。
4/4
這與習慣的思維方式最為明顯的區別就是:股價在運行上漲趨勢時,最重要的不是分析壓力位置在哪裡,而是要看支撐位置是否能夠得到很好的保持;而股價在運行下跌趨勢時,最重要的不是分析支撐位置在哪裡,而是要看壓力位置是否一直有效。這對於中長線行情還是短線行情都是一樣的,只是分析的波段不同。
J. 如何判斷外匯交易中的拐點
第一,抄最近一次外匯交易下跌(上升)的角度與上次下跌(上升)的角度進行比較,角度代錶速 度,代表效率。角度如果有變緩,則表明出現了效率上的背離。這種背離是基於維持原有趨勢的 力量的效率降低,原有趨勢內部力量發生了不利保持原有趨勢的變化。
第二,最近一次外匯交易下跌(上升)的幅度與上次下跌(上升)的幅度比較。幅度代表總體力 量,代表效果,代表耐力。如果幅度降低,則表明出現了總體規模(力量)的背離,這種背離是 由於原有趨勢維持下去的耐力降低,總體力量衰竭。
第三,最近一次反彈(回調)的角度和幅度與上次外匯交易反彈(回調)的角度和幅度比較。如 果幅度相同,但角度增大;或者角度相等,但幅度增大,或者幅度與角度均增大,則表明反趨勢 力量的增強,有可能形成拐點,可等再次下跌或者上升後採取行動。這是另一種形式的背離,是 反趨勢力量的背離。可稱之為反背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