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外匯的關系

外匯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1-01-09 19:59:47

人民幣匯率與外匯儲備什麼關系

我國大量的外匯儲備來源於兩個途徑:貿易項下以及資本項下。當存在大量貿易順差和資本凈流入時,就產生了外匯儲備。
匯率決定:匯率是兩國貨幣的相對價格,是由外匯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的。流行的匯率理論如:利率平價理論和購買力平價理論。

關系:
1)一國產生大量的外匯儲備,意味著大量外匯流入中央銀行,同時中央銀行按照及時匯率發出相應的本國貨幣。在市場上,就會產生大量的本幣需求(因為參與者預期未來他們需要本幣進行結算),

從而導致本幣升值的壓力。
2)另外,大量外匯儲備意味著大量的本幣發行流入市場,那麼市場上的流動性可能過剩(這也是我國現在存在的問題)。回收流動性的主要途徑就是提高利率,而提高利率最終會導致本幣升值。因為如果國內的利率上升並超過境外外幣利率,資本逐利的特性會導致境外外匯的流入以獲取高利息。這樣市場上對本幣的需求導致本幣升值的壓力。

另外一種解釋:

外匯儲備變多了,相當於本幣購買力增強,而且本幣需求增加,這樣根據本幣外幣的供給需求曲線,可以得到本幣升值的趨勢。從貨幣政策來說,外匯儲備變多,代表央行用大量本幣購買了外國資產。從而使得市場上流動性過剩,這樣提高了利率,不過對外可能是升值的,但是實際上可能對內是貶值的,因為大量本幣供給,推高了物價指數。實際物價的上抵消了貨幣的供給。

② 外匯儲備與人民幣升值的關系

外匯儲備越多,人來民幣源幣值穩定提升,如外匯儲備減少,則應下降。
原因:
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逆差,則外匯收入小於外匯支出,外匯儲備減少,該國對於外匯的供給小於對於外匯的需求,同時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減少,則該國外匯匯率下降。
國際收支狀況外貿順差,本幣匯率就上升;反之,就下跌。外貿收支直接影響外匯供求。

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經濟活動的綜合反映,它對一國貨幣匯率的變動有著直接的影響.而且,從外匯市場的交易來看,國際商品和勞務的貿易構成外匯交易的基礎,因此它們也決定了匯率的基本走勢。

③ 物價與外匯匯率的關系

從進口消費品和原材料來看,匯率的下降要引起進口商品在國內的價格上漲。至於它對物價總指數影響的程度則取決於進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反之,其他條件不變,進口品的價格有可能降低,至於它對物價總指數影響的程度則取決於進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

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下降,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上升,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3)外匯的關系擴展閱讀:

外匯匯率的影響因素:

1、國際收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則外匯收入大於外匯支出,外匯儲備增加,該國對於外匯的供給大於對於外匯的需求,同時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則該國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對外升值;如果為逆差,反之。

2、通貨膨脹率。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通貨膨脹,如果本國通貨膨脹率相對於外國高,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外匯匯率上升。

3、利率。利率水平對於外匯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資金流動導致外匯需求變動。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該國貨幣升值,則其匯率下降。當然利率影響的資本流動是需要考慮遠期匯率的影響,只有當利率變動抵消未來匯率不利變動仍有足夠的好處,資本才能在國際間流動。

4、經濟增長率。如果一國為高經濟增長率,則該國貨幣匯率高。

5、財政赤字。如果一國的財政預算出現巨額赤字,則其貨幣匯率將下降。

6、外匯儲備。如果一國外匯儲備高,則該國貨幣匯率將升高。

7、投資者的心理預期。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匯兌心理學認為外匯匯率是外匯供求雙方對貨幣主觀心理評價的集中體現。評價高,信心強,則貨幣升值。這一理論在解釋無數短線或極短線的匯率波動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8、各國匯率政策的影響。

④ 外匯匯率與本幣的關系

匯率是用來調節來外匯儲備自的工具,其高低與否一般與外匯多少無關,也就是外匯多的並不一定匯率就怎麼樣,少的匯率也不一定高。雙方有一定的相關性,由於絕大多數國家(除了貨幣是國際貨幣的如歐元日元美元)由於需要外匯儲備進口必要戰略物資,為不測做准備,因此當外匯儲備不足時,總希望匯率能發生變化,使之更容易得到外匯,一般來說就是降低匯率,當外匯不怎麼急迫時,往往看國際收支來平衡財富,需要升值。所以匯率下降是各國最重要的手段而非上升(美國絕對不會批評中國匯率長得太快而指責長得太慢太低)。匯率是用來調控外匯准備,其本身與實際購買力有關而非直接看外匯多寡(也就是說並不是外匯儲備越多,匯率越高,儲備越少,匯率越低)

⑤ 外匯和利率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在以往的宏觀調控政策中,利率政策處在核心地位。從利率與通脹率和匯率的關系看,主要是通過利率的升降來調控以匯率和通脹率為代表的內外平衡關系,即當通脹率上升時,內部需求會大於供給,相應引出貿易逆差,導致本幣貶值。因此在以往時代,當通脹率上升時,匯率是反向走勢,即會出現貶值。而提升利率,一方面可以抑制國內總需求水平上升,從而抑制了國內的通脹率,一方面也因為壓縮了國內需求,使進口得到抑制,同時促進了出口,本幣匯率由此得到提升。所以當加息對緊縮總需求發生了作用,使通脹率下降時,本幣匯率就會上升。

但是在新全球化時代,在中國出現了人民幣的「內貶外升」,即當通脹率與匯率出現同方向變動,在這樣的時代,如果繼續沿用以往的宏觀調控理論和工具,肯定不會收到以往的效果。

其一,從道理上說,在新全球化時代,由於中國與國際經濟已融為一體,而前面的分析也說明,中國的貿易順差增長和人民幣匯率提升是長期趨勢,這樣就會引來大量投機於人民幣升值的國際「熱錢」,而國際熱錢的成本是熱錢本幣的利率,收益率則是人民幣利率與匯率之和,所以人民幣利率的提升,也是熱錢收益率的提升,所以提升人民幣利率不僅不會減少國際熱錢的流入,反而會刺激熱錢更大規模地流入。而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是用基礎貨幣收購外匯,這樣就會導致因外匯流入增長所投放的基礎貨幣的增長,導致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央行加息的目的本來是為了通過抑制貨幣投放而達到緊縮總需求的目的,但因為熱錢流入的增加,投放的基礎貨幣反而被迫上升,所以加息這一舉措就變成了刺激貨幣投放的宏觀政策效果。由於加息引來的外匯流入更多,加息會提升本幣匯率這個結果沒變,但是由於貨幣供給規模更大了,對抑制通脹的目的來說,就是適得其反。

其二,從實證角度看,加息沒有收到預期效果。自2007年3月以來,央行已進行了6次加息,但通脹率到11月份已上升到6.9%的十年以來高點,廣義貨幣M2的增長率也從去年1月份的15.4%上升到11月的18.5%,所以很難認為若央行在今年繼續加息,會有能壓制住通脹率和貨幣增長率的那一天。

有人認為,去年國際熱錢的大量湧入,其主因不是央行加息,而是中國資本市場如股市和地產價格的大幅度攀升,這個判斷我認為是不對的,因為去年在央行進行6次加息之後,國際熱錢流入佔新增外匯儲備的比重是明顯上升了。如果以FDI加貿易順差為正當外匯流入,這兩者之和在2003~2006年佔新增外匯儲備的比重是74%,但2007年前9個月這個比重卻下降到63%,下降了10個百分點以上。顯然,熱錢比重上升與人民幣利率上升是同時發生的,但2003~2006年我們卻沒有看到這個情況,而地產價格的上升自2003年以來就很強勁,以至於到2005年國家不得不出台抑制地產價格的大量措施。股市的「大牛市」出現在2006年,而當年FDI加貿易順差比當年新增外匯儲備還高出了3%,所以如果國際熱錢是為了投機於中國的資產價格,那為什麼在本輪經濟增長高潮的前幾年我們看不到,卻偏偏在央行連續加息後出現了呢?所以人民幣利率上升與熱錢比重上升同時出現,不應看成是偶然現象,而是有著因果關系的。

其三,從國際上看,近年來由於日元利率很低而美元利率很高,所以引發了大量「套息」交易,國際上估計有近萬億美元。而去年以來,日本央行為了應對經濟過熱而開始進入加息通道,美聯儲則為了應對房地產泡沫崩潰所引發的衰退不得不減息,所以日元與美元間的套息交易被大量取消,表現為日元對美元的大幅度升值,目前已從2007年初的1:123上升到1:109,可見利率始終是影響國際資本流向的重要機制,而對美元與日元間的套息交易萎縮,國際上一般都是用兩國利率水平的相對變化來解釋,而未見有用美元資產價格作解釋的言論。那麼,如果在國際主要貨幣資本之間發生的流向變動是因為利率變動,在人民幣與主要國際貨幣之間的流向變動就會例外嗎?

此外從國際上看,發達國家對利率政策的使用也在發生變化,例如去年美、歐都出現了明顯較以前年份為高的通脹率,但是美國為了應對金融市場危機,不得不連續減息,而歐盟自2006年以來為應對經濟過熱已開始連續加息,但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威脅下,也不得不放棄了加息舉措。到去年12月,歐元區的廣義貨幣增長率已高達10.7%的歷史高峰,已經遠遠高出原先所設定的4.5%的年增長率,但目前仍在醞釀減息。可見,由於時代不同了,在發達經濟體中利率與通脹率的關系也在發生變化,而並不似以往那樣,出現了通脹率的抬升就必須得加息。

所以,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利率這個傳統宏觀調控工具在今天的作用,考慮新的宏觀政策工具組合。

重新認識匯率

如果利率調節宏觀總需求的能力在當代新經濟格局中被弱化,那麼哪個宏觀調節工具能取代?我認為首先考慮的應當是匯率。

在傳統經濟發展過程中利率的地位之所以特別突出,是因為利率對需求水平變動的影響最大,但這是在內需主導時代得出的經驗和理論。進入新世紀以來,雖然內需在中國的需求增長中仍是主導因素,但外需的增長速度顯然更快。從凈出口佔GDP的比重看,2006年為4.5%,去年一季度已上升到7.7%,二季度進一步上升到9.8%,三季度則超過了10%,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已經越來越大了,而且今後肯定還會上升。從工業化國家的歷史經驗看,美國在工業化過程中出口佔GDP的比重長期在9%左右,日本號稱出口導向型經濟,可戰後到70年代完成工業化的長期內,出口比重最高也只有16%,而中國目前已經達到40%,在未來時期進入到前面所提到的承接發達國家重工業轉移時代後,出口比重肯定還會上升,可見外需因素對中國工業化過程的影響,已經與以往的工業化過程完全不同了。而正是由於外需在中國需求的邊際變化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就使匯率在調節中國總需求水平方面,以及對國內通脹率的影響與控制能力方面,可能替代利率的地位。

具體地說,由於在新全球化時代中國面臨著日益增長的巨大外部需求,而提升匯率是出口企業的減收因素,出口企業為了維持原有利潤就得提高供貨價格,這樣就可能使發達國家對中國的出口需求發生轉移,從而達到緊縮總需求擴張的目的。然而在長期內保持較低匯率水平,是中國獲取更多新全球化利益,在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的重要條件,因此過快或過多地讓人民幣升值,從長遠看對中國並不是有利的選擇。但若因外需增長過快,過度拉升了中國的通脹率,導致中國內部經濟的不穩定性增強,提升匯率就是抑制國內通脹的重要宏觀調控手段,所以從新全球化時代所構成的新環境看,人民幣匯率的提升速度必須把握在不顯著快於其他主要發展中國家匯率上升速度的水平上,並兼顧國內經濟穩定增長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匯率就是平衡中國的全球化利益與保持國內經濟穩定增長關系的核心。

重新認識通貨膨脹問題

前面的分析已經指出,由於在中國這類發展中國家與當代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價格體系差距,而在新全球化時代市場的力量要糾正這個差距,所以主要發展中國家在長期內出現較高通脹率就會是一個長期趨勢。提升匯率是抑制通脹率的必然選擇,但會使中國喪失新全球化利益,所以是讓匯率較高對中國的長期增長有利,還是讓通脹率較高對中國的長期增長有利,就必須進行選擇。

以往的經濟理論通常認為,年均不足1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可以定義為「通縮」,1~3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是合理通脹,超過5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是顯著通脹,10個百分點以上是嚴重通脹,而若到幾十個百分點以上就是惡性通脹了。但是在新全球化時代,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有著巨大的價格水平差距,即便保持10%的通脹率也要30年左右才能與發達國家拉近價格水平,所以,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在長期內出現6%~8%之間的較高通脹率,可能是一個新全球化時代的特有現象,也是中國為了享受新全球化利益所必須支付的代價。不僅是在中國,在其他能夠享受到新全球化利益的國家,目前都在經濟增長率顯著提升的同時,也伴隨著較高的物價上漲率。例如印度,2007年經濟增長率達到18年來最高點,為9.2%,而去年前10個月的通脹率也上升到了6.7%,並不比中國低。近年來俄羅斯和越南的經濟增長率也顯著提高,去年前10個月前者的通脹率為10.8%,後者為8.1%,更高於中國。所以在新全球化時代,通脹率的合理水平至少在主要發展中國家都發生了變化,需要我們重新認識。

⑥ 外匯和國家金融的關系

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有關通知,取消境內機構經常項目外匯賬戶限額,境內機構可專根據屬自身經營需要,自行保留經常項目外匯收入。通知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這份名為《關於境內機構自行保留經常項目外匯收入的通知》顯示,銀行在為境內機構開立外匯賬戶和辦理外匯收支業務時,停止使用外匯賬戶管理信息系統的「限額管理」功能,銀行應按規定向所在地外匯局報送經常項目外匯賬戶及外匯收支等信息。

⑦ 外匯里貨幣對有什麼關系嗎

貨幣抄對是由兩種貨幣組成的外匯襲交易匯率,由兩個 ISO 代碼加一分隔符表示,例如 GBP/USD ,其中第一個代碼代表 「 基本貨幣 」 ,另一個則是 「 二級貨幣 」 。
外匯交易市場中主流的貨幣對以含美元的貨幣對為主,例如歐元/美元(EUR/USD)、英鎊/美元(GBP/USD)、澳元/美元(AUD/USD)等等。

⑧ 外債與外匯有什麼關系

外債:國家向外國商民或政府的借債,屬於國債的一部分;一般不包括個人或私商向內外商所借的債容款。
外債應該就是指對外的債務,比如目前中國持有美國幾千億的國債,那麼美國就是欠債國家。
外債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向國外借款,例如,清政府時期,清政府大規模增加了外債。福建台灣巡撫邵友濂首先向上海洋商貸借規銀五十萬兩,籌辦海防。到辛亥革命爆發前,清政府向帝國主義列強所借的鐵路借款合計達庫平銀三億三千餘萬兩,占所借外債總額的27.4%。

外匯儲備: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即外匯儲備。
現今中國將近2萬億的外匯儲備中,大部分都是投資到美國國債,據評論說這也是沒有選擇中的選擇,因為在全球很難找到流動性這么好的如此大額的,而又「相對」安全的投資渠道。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⑨ 外匯與匯率有什麼關系

外匯就是本國以外貨幣形式,匯率是一個國家和另外一個國家的貨幣比率。專
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屬(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包括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
"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是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各地區)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種貨幣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

⑩ 外匯儲備和貨幣發行量之間的關系

1、貿易復順差是當前造製成中國市場輸入性通脹的關鍵因素——100分
2、擴大內需,加強進口減少出口是解決此問題長期看來最有效的方法——40分(中國已經完全融入在歐美主導下的世界產業鏈中,很多時候並不是說你不想通脹你就不通脹的,外因起決定性因素,除非你閉關鎖國。輸入性通脹並不是僅僅指的是順差,美帝拉高大宗,同樣給你輸入通脹,石油、鐵礦石、糧食等等你去在高價位上加強進口吧,仍舊是通脹)
3、買入美債穩定匯率,借口,忽悠!
4、緊縮啊,比如加息
5、這70億人民幣為何要填補?你用70億人民幣購買了10億美元用於支付國際支出,其本質不就是人民銀行在回收債務嘛!
6、稅收有回籠貨幣的作用—0分(我所理解的回籠貨幣應該是央行回收債務,暨:緊縮。稅收與緊縮沒有什麼關系吧)

閱讀全文

與外匯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寧波銀行後期查貸款用途 瀏覽:545
好好開車融資 瀏覽:300
融資租賃可行性報告 瀏覽:2
860日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373
房奴如何理財 瀏覽:803
南昌住房公積金貸款計算器 瀏覽:427
國盛華興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822
工行貴金屬掛單四種 瀏覽:918
主力資金進出散戶資金進出指標公式 瀏覽:880
報雷理財 瀏覽:898
廣信股份股票 瀏覽:472
小額貸款怎麼收賬 瀏覽:798
基金交銀藍籌凈值519697 瀏覽:222
杏花村國貿投資公司銷售情況 瀏覽:395
什麼時間銀行理財產品利率會高些 瀏覽:231
深大通資金流向個股行情 瀏覽:73
生活理財分類 瀏覽:435
北京公積金貸款代辦 瀏覽:210
萬達股票下 瀏覽:170
碳元科技投資 瀏覽: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