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外匯儲備怎麼對沖熱錢
對沖在外匯市場中最為常見,重在避開單線買賣的風險。所謂單線買賣,就是看好某一種貨幣就做買空(或稱揸倉),看淡某一種貨幣,就做沽空(空倉)。如果判斷正確,所獲利潤自然多;但如果判斷錯誤,損失亦會較進行對沖大。
所謂對沖,就是同一時間買入一外幣,做買空。另外亦要沽出另外一種貨幣,即沽空。理論上,買空一種貨幣和沽空一種貨幣,要銀碼一樣,才算是真正的對沖盤,否則兩邊大小不一樣就做不到對沖的功能。
這樣做的原因,是世界外匯市場都以美元做計算單位。所有外幣的升跌都以美元作為相對的匯價。美元強,即外幣弱;外幣強,則美元弱。美元的升跌影響所有外幣的升跌。所以,若看好一種貨幣,但要減低風險,就需要同時沽出一種看淡的貨幣。買入強勢貨幣,沽出弱勢貨幣,如果估計正確,美元弱,所買入的強勢貨幣就會上升;即使估計錯誤,美元強,買入的貨幣也不會跌太多。沽空了的弱勢貨幣卻跌得重,做成蝕少賺多,整體來說仍可獲利。
B. 「沖消外匯儲備」是怎樣一個操作
這個問題很專業,但是打錯字了,應該是「沖銷外匯儲備」
簡單講講原由,為什麼要沖銷外匯儲備,該怎麼操作。
中國的外匯儲備有60%是美元,但是美元貶值之後產生匯率風險。外匯儲備的增長導致外匯占款的大量增加,從而對我國的經濟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沖銷外匯儲備政策:
1公開市場操作
所謂公開市場操作,就是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劵的方式來回收由於外匯占款增加而導致的貨幣投放增加。
2控制貨幣供給
3調整政府存款
4外匯掉期交易
5放寬匯率波動幅度
6干預遠期外匯市場
7放鬆對資本流出的管制
8徵收利息平衡稅
C. 如何提高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減少,指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即外匯儲備減少。
可以通過以下四種途徑減少外匯儲備:
第一種是通過外匯儲備規模的減少實現部分外匯儲備的市場化的民間運用。基本思路是中央銀行向公眾賣出外匯儲備,收回人民幣,賣出的外匯儲備留在公眾手中,由專業公司、部門或民間自主進行管理運作。比如,鼓勵企業用自己的人民幣買入外匯,進口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戰略性物資,而購買外匯的價格可以根據國家戰略需要的緊急和重要程度予以不同程度的優惠。
第二是對屬於非財政性資金的外匯儲備部分,合理拓寬投資渠道。基本思路是在保持外匯儲備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採取更為積極的投資組合策略,拓展外匯儲備使用渠道。保守的投資是歐美的主權債和金融債,相對積極的投資會涉及其他信用評級一般的證券,更為積極的投資可涉及企業股權和不動產。在進行投資組合拓展時,要借鑒國際經驗,謹慎選擇。
第三是對屬於財政性資金的外匯儲備部分,探索進行財政性使用,可以消費或者劃撥。基本思路是讓央行「鑄幣稅」性質的外匯儲備轉化為財政資金。
操作辦法有兩種:
一、中央銀行向公眾出售外匯儲備(雖然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公眾持有外匯儲備的意願下降,但公眾為了資產多元化目的,仍然會對外匯有需求),然後用所得購買財政部發行的國債,財政部獲得人民幣資金,作為財政資金花掉,但這一辦法要保證不會出現二次結匯;
二、中央銀行直接用外匯購買財政部發行的特種國債,財政部由此得到的外匯,可作為財政資金花掉。我國在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政府投入相對較低,財政可以利用得到的外匯進口相關物資和設備。
第四是財政性地使用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部分直接表現為財政收入,可以當作財政資金使用。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即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D. 外匯儲備如何100%對沖熱錢
1.長久以來,人民幣備受升值壓力,尤其是2005年7月21日,突然升值後,國際熱錢之逐利性驅使它們通過各種渠道湧入中國。
2.本次次貸危機,亞洲國家受創較小,尤其是中國,在其帶動下,周邊國家的地區,比如香港、台灣,經濟並未受重創,且復甦較歐美國家快,其貨幣也都受到追捧。
3.美國實施QE1計劃後,雖幾無成效,但卻執意實施QE2計劃,美元貶值,對其它國家造成輸入性通膨,中國尤其不能倖免,中國外匯儲備中熱錢不在少數。
4.個人認為,所謂外匯儲備當池子,在於利用外匯儲備進行各項避險,如賣出相應之美元、美國債券或其它之美元計價之資產等,同時進入外匯市場加強干預,使人民幣對美元持續貶值,讓熱錢無利可圖,甚至吐回獲利。
E. 外匯儲備如何彌補國際收支逆差 請具體回答 謝謝
通過外匯儲備的增減來來調節國際源收支。一國外匯儲備的盈餘和赤字會影響一國的貨幣供給結構,從而導致國際收支不均衡。因此,各國可以通過外匯儲備的增減,並採用中和政策,在不影響貨幣供應量的情況下,相應改變貨幣供應結構,以調整國際收支。
F. 中國應如何正確處理外匯儲備
中國的貿易順差正快速增長,而自己又沒有能力及時消化掉,導致中國政府不得不進行美元儲備、購買美國國債。盡管中國政府加大了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采購力度,積極鼓勵企業開展海外並購業務,但這對於消化掉如此高額的外匯儲備並未帶來實質性改變。與此同時,中國自己內需不足,民眾生活水平急需提高,怎樣將這筆錢用於國內建設,恐怕是當務之急。
但是,我們不可能將美元拿來發給民眾,因為那將會極易導致通貨膨脹加劇而得不償失。進一步加大政府主導的基礎建設和國防建設力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是應該考慮的方向。受篇幅所限,藜民我在此暫不展開。
盡管我們本著不幹涉別國內政的原則開展合作,取得了不小收獲,但被動地應對各個國家政治局勢的變化也是事實。例如,此次馬達加斯加政變就導致中國一家公司因大米被哄搶而損失上千萬元。因此,探討對某個國家進行整體收購,未嘗不是一個方向。例如,只要在非洲有了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土地,以此為跳板掌控非洲自然就容易得多。當然,為避免不必要的負面影響,採取何種方式方法還需探索。此外,在東非、斯里蘭卡等地建立(准)軍事基地,也應該是中國政府應該提到議事日程的問題了。中國到巴基斯坦的鐵路也應該盡早開工,無論是戰略考慮還是強化與中亞和近東國家的經貿聯系都是極為重要的。
總之,外匯儲備過高已經對中國構成了負面影響,我們必須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與戰略利益。
G. 歐洲怎樣處理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的反制策略研究
當前,巨額的外匯儲備泡沫,對我國的經濟產生著消極的影響,其本質是賣空我國資源產生的炮沫,我國急需回籠資源,充實國庫。正確處理外匯儲備,可以化解我國的金融風險,處理不好將使國家損失慘重。
我認為,政府應在國外大力購買百姓需要的物資財富,返銷國內,對於購買減消的價值,政府通提高百姓福利的方式,投放人民幣,維持本國人民幣規模保持不變,當全部外匯以這種方式處理完之後,就是將外匯儲備,轉化為本國百姓的福利,也就是充實國庫。而本國貨幣規模沒有改變,實現了升值後的貶值。外匯被驅逐出境,國內貨幣維持不便,百姓獲得了驅逐外匯所得的補貼。而當國內外商所持人民幣需要換匯離境時,新一輪的外匯升值又開始了!在這一過程中,商業銀行需要作的就是外匯收支平衡。
H. 外匯儲備如何調節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平衡(Balance of Payment)是國際金融的重要課題,數據反映國與國之間的相互貿易往來,以及一國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的經濟和金融活動的流量。
一個地區的國際收支直接反映其貨物及服務的出入口及外國資金的流向,這為制定對外經貿政策及金融政策的主要根本,並對分析地區經濟在國際貿易中的角色及定位有重要參考作用。
在進一步討論之前,我們首先要清楚分別國際收支平衡與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差別。
國際收支平衡表是以復式簿記型態分為借貸兩方,並就每筆交易作借貸等額的紀錄,所以在理論上,國際收支平衡表兩邊同時入賬,表上永遠是平衡的;不過,實際國際收支卻有盈餘及赤字的可能。
經常賬盈餘帶來優勢?
國際收支平衡包括三個賬戶,包括經常賬(currentaccount) 、資本賬(cap ital account) 及儲備(officialreserve),三個賬戶的總和必定是零,經常賬及資本賬兩個賬戶貸方項目總和(+)大於借方項目總和(-),即表示一國出現國際收支盈餘,相反則是出現國際收支赤字。因經常賬主要是總結出入口數量,所以當經常賬的數字,往往表示了貿易順差或逆差。
傳統經濟概念認為,經常賬盈餘可為地區帶來貿易上的優勢,並借貨物和服務的出口為地區賺取足夠的外匯,以應付進口貨物、服務及支付外債利益及股息予外商,加上可靠盈餘以提高國家的信貸評級;另一方面,很多經濟分析員喜愛把經常賬盈餘視作影響經濟的正面因素,把經常賬赤字視為負面因素。
事實上,這是對國際收支平衡的計算方法的理解立場不同所致。以香港為例,由於香港實行高透明度的貨幣發行局制度,當外匯儲備變化輕微時,便意味著經常賬的盈餘是靠資本賬的赤字抵銷,例如貨物出口給經常賬帶來「加項」,所得資金可以是透過銀行存款轉賬至本地出口商,或由本地出口商提供貿易信貸,這造成資本賬的「減項」。這是會計貿易的一體兩面,經常賬盈餘須由資本賬赤字抵銷,此赤字亦被定義為資本輸出,在數字上容易給人誤解為資金外流,故若單純就經常賬及資本賬的盈餘或赤字作為根據作詮釋,分析往往會流於片面及不實際。
至於龐大的長期經常賬盈餘,以提供外匯支持國內發展的理據,對一個地區的經濟影響是好是壞?以美國上世紀80 及90 年代為例子,美國每年平均的經常賬赤字高達800 億及1300 億美元,但透過外國資金購買美國國庫券、股票及固定資產等的資金流入,足可彌補經常賬的赤字,美國的信貸評級亦並沒有因此而下調。
由於美元是國際儲備貨幣,加上國際貿易多以美元作結算,美國的經驗並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國家,但亦可藉此例了解經常賬的赤字,並不一定對國家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現再舉另一例子說明,一般經濟理論以國際收支平衡來劃分國家的四個經濟發展階段:(一)年輕和增長中的債務國;(二)成熟的債務國;(三)新的債權國和(四)成熟的債權國,四種階段有不同的貿易盈餘或赤字指標,但回看現今世界例子,盡管日本、巴西及中國等都錄得貿易盈餘,但三個國家明顯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故可證明單從國際收支平衡、經常賬及資本賬盈餘等數據,並不可推斷對一個國家經濟的正面或負面影響。
經常賬盈餘僅可視為國家收入較支出為多,剩餘資金可作為國家儲備,但此並不可視作必定的有利因素。
傳統儲蓄概念不再適用
截至今年11 月底,日本的外儲為11010 億美元,踞全球第二位,但日本自從泡末經濟爆破後,經濟發展並沒有好轉,其龐大的儲備對挽救經濟沒有幫助,失業率高企、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疲弱,長期靠低利率來苟延殘喘,可見經常賬盈餘帶來的儲備,並不一定是促進發展經濟的良方。
相反,觀看債台高築的美國,其國債超過13 萬億美元,加上經常賬呈赤字,但透過外國資金流入進行投資,得以令這經濟強國可以在金融海嘯後,可以避免經濟崩潰,縱然這是由於美元的金融霸主地位和各國拯救的努力有功所致,但美日兩個極端例子說明了一點,就是外貿盈餘或赤字的多寡,不一定和經濟發展進程掛上等號。
事實上,傳統的儲蓄觀念並不適用於現今的經濟發展模式,儲備的資金並一定表示可以用來發展國家的經濟。擁有大量外儲,盡管可確保本身的國力、穩定幣值、維持良好的國家信貸評級,但在經濟發展上卻不宜過分渲染。
相反,若把資金運用於再投資,則可營造更多回報,讓資金滾存,以儲備創造財富,對增加國民生產總值、提升貿易出入口,以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均有正面作用。
I. 中國如何處理巨額外匯儲備
貨幣的本質是國家的負債!我個人的建議是用巨額外匯購買稀有資源,人才最好!建議朋友參考時寒冰教授的《當次貸危機改變世界---中國該怎麼辦》
J. 中國外匯儲備是如何處置的
第一種是通過外匯儲備規模的減少實現部分外匯儲備的市場化的民間運用。基本思路是中央銀行向公眾賣出外匯儲備,收回人民幣,賣出的外匯儲備留在公眾手中,由專業公司、部門或民間自主進行管理運作。比如,鼓勵企業用自己的人民幣買入外匯,進口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戰略性物資,而購買外匯的價格可以根據國家戰略需要的緊急和重要程度予以不同程度的優惠。再如,可以推動建立「戰略物資投資公司」——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的方式從私人部門募集資金來買外匯,然後由戰略物資投資公司自主進行有關經營。對戰略物資未來價格有不同看法的人可自由選擇,誰看「多」就去買投資公司的股票,誰看「空」就不買甚至可以賣空股票。
第二是對屬於非財政性資金的外匯儲備部分,合理拓寬投資渠道。基本思路是在保持外匯儲備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採取更為積極的投資組合策略,拓展外匯儲備使用渠道。保守的投資是歐美的主權債和金融債,相對積極的投資會涉及其他信用評級一般的證券,更為積極的投資可涉及企業股權和不動產。在進行投資組合拓展時,要借鑒國際經驗,謹慎選擇。列舉幾個重視程度不夠的資產運用方式。比如,1996年我國曾由外匯指定銀行將外匯儲備貸款給商業機構,現在可以考慮再次這么做,以減少同時高利借債和低利投資美國國債的損失。再如,考慮到發展中國家不滿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程序和條件,可拿出部分儲備對其發放貸款。再如,可考慮將部分外匯儲備轉為央行其他資產,通過注資等方式支持金融改革,並探索擴大投資領域的可能。但是各類投資是由央行直接操作還是委託操作,則需要權衡優劣,做好籌劃。
第三是對屬於財政性資金的外匯儲備部分,探索進行財政性使用,可以消費或者劃撥。基本思路是讓央行「鑄幣稅」性質的外匯儲備轉化為財政資金。操作辦法有兩種。一、中央銀行向公眾出售外匯儲備(雖然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公眾持有外匯儲備的意願下降,但公眾為了資產多元化目的,仍然會對外匯有需求),然後用所得購買財政部發行的國債,財政部獲得人民幣資金,作為財政資金花掉,但這一辦法要保證不會出現二次結匯;二、中央銀行直接用外匯購買財政部發行的特種國債,財政部由此得到的外匯,可作為財政資金花掉。我國在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政府投入相對較低,財政可以利用得到的外匯進口相關物資和設備。
第四是財政性地使用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部分直接表現為財政收入,可以當作財政資金使用。